梅花詩原文
Ⅰ 陳毅寫的梅花詩的全文簡介
梅以它的高復潔、堅強、謙虛的品格制,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有關梅的傳說故事、梅的美好寓意在我國流傳深遠,應用極廣。梅花是歲寒三友之一,自古以來,人們都贊美她的傲雪精神,她的孤獨的不與百花爭春的高潔的美。所以,她應該象徵高潔、堅強的人!
Ⅱ 鄒雍先生的梅花詩全文
第一節
盪盪天復門萬古開制,幾人歸去幾人來;
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第二節
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雲龍向北飛;
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彌彌。
第三節
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
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
第四節
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
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李花春已非。
第五節
胡兒騎馬走長安,開辟中原海境寬;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
第六節
漢天一白漢江秋,憔悴黃花總帶愁;
吉曜半升箕斗隱,金烏起滅海山頭。
第七節
雲霧蒼茫各一天,可憐西北起烽煙;
東來暴客西來盜,還有胡兒在眼前。
第八節
如棋世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
豹死猶留皮一襲,最佳秋色在長安。
第九節
火龍蟄起燕門秋,原壁應難趙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連宵風雨不須愁。
第十節
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問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
Ⅲ 梅花詩內容
《梅花詩》又名《邵雍讖語》、《梅花易數之梅花詩》,是北宋時期易學家、道士邵雍版所作權的十首預言詩。因預言詩中有「數點梅花天地春」一句,所以稱為《梅花詩》。
作品名稱
梅花詩
作品別名
邵雍讖語、梅花易數之梅花詩
創作年代
北宋神宗熙寧年間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作者
邵雍
作
Ⅳ 王安石的《梅花古詩》的全文是什麼
梅花
(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牆角梅回花不引人注目答,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無懼旁人的眼光,冒著嚴寒獨自開放。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的,不是雪,而是梅花。因為詩人在遠處已經聞到梅花隱隱飄來陣陣的香氣。
作者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詩人處在惡劣的環境之中,卻依舊堅持自我主張的態度。無論環境多艱難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Ⅳ 雪裡梅花詩的作品原文
雪裡梅花詩
春近寒雖轉,梅舒雪尚飄。
從風還共落,照日不俱銷。
葉開隨足影,花多助重條。
今來漸異昨,向晚判勝朝。
Ⅵ 求心相印紙巾上那首寫梅花詩的原文和作者
到處皆詩境 隨時有物華 應酬都不暇 一嶺是梅花
張道洽《嶺梅》
Ⅶ 找梅花詩,寶劍鋒利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原文
出自《警世賢文·勤奮篇》,原文如下:
有田不耕倉稟虛,有書不讀子孫愚 。
寶劍鋒專從磨礪出屬,梅花香自苦寒來 。
少壯不經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 。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到經過才知難 。
板橙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 。
智慧源於勤奮,偉大出自平凡 。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
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功夫。
【賞析】
寶劍的銳利刀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梅花飄香來自它度過了寒冷的冬季。喻義要想擁有珍貴品質或美好才華等是需要不斷的努力、修煉、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達到的。
註:《警世賢文》其實只是經搜集整理而成的,好多都不是該書原創,此句應該是古時較為出名的格言,諺語,只是最早見於《警世賢文》,因此勉強算是出處。
Ⅷ 梅花詩的原文
北宋篇
第一節
盪盪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
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內是禍胎
第二節
湖山一夢事全非容,再見雲龍向北飛;
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彌彌。
第三節
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
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
第四節
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
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李花春已非。
第五節
胡兒騎馬走長安,開辟中原海境寬;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
第六節
漢天一白漢江秋,憔悴黃花總帶愁;
吉曜半升箕斗隱,金烏起滅海山頭。
第七節
雲霧蒼茫各一天,可憐西北起烽煙;
東來暴客西來盜,還有胡兒在眼前。
第八節
如棋世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
豹死猶留皮一襲,最佳秋色在長安。
第九節
火龍蟄起燕門秋,原壁應難趙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連宵風雨不須愁。
第十節
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問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
Ⅸ 文徵明書梅花詩白話文
該卷行書巨跡為文徵明所書《梅花》、《桃花》、《梨花》詠花詩三首,以花作寄情,歌詠梅花獨傲寒霜、桃花嫵媚動人、梨花素潔飄逸。全文如下:
梅花
林下仙姿縞袂輕,水邊高韻玉盈盈。
細香撩鬢風無賴,瘦影涵窗月有情。
夢斷羅浮春信遠,雪消姑射曉寒清。
飄零自避芳菲節,不為高樓笛里聲。
桃花
溫情膩質可憐生, 輕韶入粉勻?
新暖透肌紅沁玉,晚風吹酒淡生春。
窺牆有態如含笑,背面無言古惱人。
莫作尋常輕薄看,楊家姊妹是前身。
梨花
剪水凝霜蝶裙,曲闌風味玉清溫。
粉痕露春含淚,夜色籠煙月斷魂。
十里香雲迷短夢,誰家細雨鎖重門。
一樽不負清明約,洗卻殘妝綠滿村。
末署款「嘉靖乙卯二月八日書,徵明為子際江茂學」,鈐白文印「文徵明」及朱文印「衡山」和「停雲」。「嘉靖乙卯」為公元1555年,時年文氏86歲。
文徵明以書畫著稱於世。他的書法早年師從李應楨,小楷深得智永、王羲之、王獻之筆法,行書出於《聖教序》,大字則仿黃庭堅,並參以蘇軾、米芾筆意。該卷乃其行書大字傑作,從結體、運筆與縱筆取勢看,頗多黃庭堅遺意。字疏行寬,氣韻聯貫,很多字的走勢、筆法及其力度,均給人老辣、遒勁之感。前人論其大字行書「如風舞瓊花,泉鳴竹澗」,觀此作,則此言不虛。
尤為難得的是,這件文徵明的晚年佳作是書寫在當時高麗國(現今朝鮮)向明政府進獻的貢紙上。原紙上有三方碩大的朱文方印,印文為「朝鮮國王之印」。據《式古堂書畫匯考》和《秘殿珠林》等文獻記載,在這一年,文徵明還分別用「朝鮮墨箋」和「朝鮮磁青箋」書寫小楷《金剛經》軸,說明在他的晚年用朝鮮的貢紙來創作書法是較為常見的。但用鈐有朝鮮國王之印的大幅貢紙來寫大字行書的作品,則僅此一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