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茶花村
Ⅰ 蘭江的流域地理
衢州市地處金衢盆地西段,地貌類型按典型性區分,以衢江為中軸,向南北對稱展布,海拔高度逐漸提升,向南、北兩側依次為河谷平原緩坡崗地、低中丘陵、山地,地勢總體呈南北高、西矮、中平、東低。南部為仙霞嶺山脈,是錢塘江水系和甌江水系的分水嶺,最高峰大龍崗海拔1500.3m,屬浙南山地組成部分;西部有江西入境的懷玉山脈,是長江鄱陽湖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主峰湖山頂海拔895.5m;北部為千里崗山脈,是衢江和新安江的分水嶺,最高峰白石尖海拔1453.7m;西北及北部邊緣為白際山脈南段與千里崗山脈之部分,多低山、丘陵;中部常山港、江山港、衢江貫穿期間,江河兩側沿河有眾多大小盆地、河谷平原,地勢平緩。境內最高峰大龍崗,海拔1500.3m,最低處為龍游縣的下童村,海拔33m;全市丘陵山地佔82.9%,平原佔12.9%,水域佔4.2%。
蘭溪地處金衢盆地北緣,地質學上稱為「紹興--江山深斷裂帶」,地層展布相當齊全。岩體以沉積岩為主,有少量侵入岩體和次火山岩體。地質構造屬浙江西部揚子准地台浙西台褶帶諸暨衢州凹陷。板塊構造屬晚元古代太平洋板塊俯沖帶。市境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小於0.05g的穩定地區。
境域地貌為浙中丘陵盆地地貌。東北群山環抱,西南低丘蜿蜒,中部平原舒展。境內有四支山脈:北部東部為龍門山脈和金華山脈,西北為千里崗山脈支脈,南部為仙霞嶺山脈余脈。三塊丘陵:北部丘陵、南部丘陵和西部丘陵。兩個盆地:金衢盆地和墩頭盆地。一片平原:三江河谷平原。山地丘陵822平方千米,盆地平原403平方千米,水面85平方千米。自古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稱。
境內江河皆屬錢塘江水系。衢江自西向東、金華江自東向西流入蘭溪市區匯成蘭江。
市境氣候屬東亞副熱帶季風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夏秋高溫,冬春偏寒,梅雨伏旱明顯。7?9月也受台風影響。兼具盆地氣候和垂直分布特徵。年平均氣溫17.6ºC,年平均降水1476.5毫米,年日照總時數1766.2小時,年平均風速1.6米/秒,年平均蒸發量1388.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6%,年平均無霜期264天。優越的氣候條件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但同時,梅雨伏旱極易形成水災和旱災。
市境地處浙西丘陵山地和金衢盆地毗連處,地表以分割破碎的低山丘陵為特色,大部分地區地質構造屬錢塘江凹槽帶,山嶺屬天目山、千里崗和龍門山系。千米以上主峰有12座,主要分布在境域西北和東南。山脈大致呈北東向西南走向。整個地勢為西北和東南兩邊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水系由周邊向中間匯集,主要河流由西南流向東北,與山脈走向基本一致。境域山地和丘陵佔全市總面積的88.6%。北部和西部山嶺由古生代到新生代的砂岩、石灰岩和頁岩等組成,侵蝕明顯,切割較深,山勢陡峻,相對高差達400米~600米,坡度常為30~40度。南部為200米以下的丘陵,地勢平緩,坡形渾圓,坡度一般在15度以下,谷地也較開闊。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215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9.4%。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新安江、壽昌江及蘭江兩岸,土地肥沃,排灌條件良好,是本市的主要農耕地帶,也是商品畜禽的重要產區。
常山縣,位於浙江省西部,浙江母親河——錢塘江源頭,總面積1099平方公里,轄6鎮5鄉3個街道,180個行政村,人口33萬。東漢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建縣,始稱定陽,已有1800年的建縣史,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處於江南黃金旅遊線的中樞位置,黃山、武夷山、三清山、千島湖等國家和省級旅遊勝地環繞四周,生活創業養生在常山可享盡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地處閩、浙、贛、皖四省邊際,為浙江對內開放的主要門戶,是江西通往浙江的首站和中西部通往長三角地區的首站,也是長三角、泛珠三角和海西三大經濟區的重要交匯點。縣域綜合交通優勢明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是國家公路規劃網中浙江境內的重要交通樞紐;九景衢鐵路貫經常山、通江達海,是浙江連接中西部地區的「黃金通道」。青石、花石、硯瓦石等特色石資源品質優良,有華東地區最大的青石花石專業市場,是「中國觀賞石之鄉」。地質遺跡極具科考旅遊價值,有中國第一枚「金釘子」剖面,被譽為「地質史上的活教材」。境內生態環境優越,森林覆蓋率達73.2%。土地資源豐富,可利用土地面積32萬畝。水資源總量13億立方,出境水水質100%保持三類水標准,常年空氣質量保持在二級以上,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浙江省重要的生態屏障。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眾多名特優新農產品,享有「中國常山胡柚之鄉」、「中國食用菌之鄉」、「中國油茶之鄉」等美譽。
江山縣城,江山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是浙江省西南門戶和錢江源頭之一。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建縣,1987年撤縣設市。江山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浙江省旅遊經濟強市,境內有江浙滬唯一世界自然遺產江郎山,形成了江郎山—清漾、仙霞古道—戴笠秘宅、廿八都—浮蓋山三大核心景區以及「4+1」的區域特色文化。廿八都古鎮文化,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鎮1萬多人口,有142種姓氏、13種方言,保存有2公里長的古街和36幢明清古民居,被譽為「江南古塞、尋夢之都」。「1」即村歌文化,是江山農村文化的代表,是江山農民對四大區域特色文化及優秀民俗傳統的傳承和發揚,全市三分之一以上行政村擁有自己的村歌,作品累計榮獲國家、省級榮譽20多項,被譽為「中國村歌發祥地」、「中國村歌之鄉」、「中國村歌創作基地」。2013年9月,江山市文化禮堂·村歌演唱會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成功上演,率先在全國打響「中國鄉村好聲音」品牌。
柯城區,位於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於1985年隨撤地建市而建區,是衢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國務院批准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柯城始建於東漢年間,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人文積淀十分深厚。其中最具價值的孔氏南宗家廟,為公元1128年孔子第48代孫孔端友隨宋高宗南渡時所建,是全國僅有的兩座孔氏家廟之一。城南的爛柯山素有「道教第八洞天」之稱,景色秀麗,《晉書》所載的「王質遇仙」傳說即出於此,《中國名勝詞典》、《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皆有收錄;城內現存有古城門六座,為宋代修築,衢州府城牆的保存完好程度為江南之最;還有《聊齋志異》中所述「衢州三怪」(白布怪、鴨怪、獨角怪)出沒的縣學塘、蛟池塘和古鍾樓遺跡等。全區兼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種地貌,平均海拔67米。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柯城的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浙江省一級水源,市區飲用水源為一級地表水,森林覆蓋率達73.7%,常年空氣質量維持在國家一級標准,2010年順利通過省級生態區驗收,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柯城區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是中國「花木之鄉」、「特禽之鄉」和「柑桔之鄉」。尤其是柑桔,早在南北朝、北魏時期的《水經注》中就有記載,明時列為貢品,被譽為「南國佳果」。現種植面積達20餘萬畝,年產量達30萬噸,以味甜、汁濃、核少、色艷而聞名遐邇。
衢江區,位於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是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椪柑之鄉、中國竹炭之鄉、全國商品糧基地、全國瘦肉豬生產基地、中國高檔特種紙產業基地、中國礦山裝備製造業基地和中國碳酸鈣產業基地。衢江區地處浙閩贛皖四省邊際,素有「衢通四省」之稱。礦產資源豐富,石灰石儲量居全省前列,達60億噸,水資源豐富,境內擁有浙江省一級水源,總儲量達23億立方米,森林資源豐富,物種多樣,森林覆蓋率達72.9%。東漢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開始設縣,時名為新安,後又相繼改名為信安、西安,民國元年始稱衢縣,至今已有1800多年。解放後,隸衢州專署。經過多次區劃調整,2001年設立衢江區。衢江區屬盆地氣候,全年光照充足,降水豐沛,生態良好,環境宜人。區內擁有紫微山國家森林公園、烏溪江國家濕地公園和天脊龍門、葯王山、九龍湖等多處國家級、省級風景名勝區。
龍游縣,歷史悠久,商周時建有姑蔑古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滅楚,於姑篾之地設太末縣,隸會稽郡,為龍游建縣之始。唐貞觀八年(634)更名龍丘縣。 五代吳越寶正六年(931),吳越王錢鏐以「丘」與「墓」近義不吉, 又據縣邑丘陵起伏如游龍狀,遂改龍丘為龍游。1985年5月,金華地區撤銷,分設金華、衢州為省轄市, 實行市管縣體制,龍游縣歸屬衢州市領轄。 龍游水資源豐富,衢江、靈山江穿城而過,衢江船廠沙洲、石窟沙洲靜卧縣城東西。龍游縣地處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境內山脈、丘陵、平原、河流兼具。南仙霞嶺余脈,北千里崗余脈,中部金衡盆地,衢江自西往東橫貫中部,流程28公里。 姑蔑文化,位於龍游縣寺底袁村,總面積2000餘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此次考古,共發掘穿孔石器、紡輪、石刀、夾炭黑陶片等40餘件,其中一「豬頭」形象的石器表明浙西先人飼養豬的歷史長達4000多年。主要特徵是地方文化內涵深厚,有著典型的良渚文化印記,對研究龍游姑蔑文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精美的玉器外,還有數以千計的碎陶片,這些「無字天書」還待考古工作者解讀。姑蔑國在越國的西境(約當舊衢州府)。《國語越語上》說「勾踐之地,南至於句無,北至於御兒,東至於 鄞,西至於姑蔑」,這說明姑蔑是越國西邊一地,其地理位置約當今浙江龍游縣境,龍游地處浙西金衢盆地,建縣始於秦,今隸浙江省衢州市。夏商時為越(於越)地,春秋為姑蔑,後屬越國。楚滅越,屬楚。約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始置太末(也作大末)縣,隸會稽郡,該地文化應屬於越文化。
婺城區,地處浙江省中西部、金衢盆地腹部,東鄰金東區,南毗武義縣,西和西南連龍游縣和遂昌市,北接蘭溪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十佳宜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金華市的核心區。1985年,金華撤地建市時設婺城區,2001年,金華市區行政區劃調整建立新婺城區,畲族為世居少數民族。婺城歷史悠久,是人文薈萃的吳越古城。婺城歷為金華郡治、州治、路治、府治和專署駐地,東漢初平三年(192年)設長山縣,後為東陽郡,陳天嘉三年(565年)後改東陽郡為金華郡,始有金華之名。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年)廢郡置州,以其地於天文為婺女分野,故名婺州。婺城素有「江南小鄒魯」之稱,有國內尚存最早城牆之一的唐宋子城遺跡、李清照吟誦千古絕唱的八詠樓、全國最大的太平天國建築群侍王府,有南宋理學大盛時期的金華學派和婺刻本、盛譽唐宋的婺州窯以及黃賓虹等名家留下的精美畫卷。婺城北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雙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有「金華桂花谷」城郊湖山型仙源湖省級旅遊度假區。全國環境優美鄉莘畈鄉、「中國美麗田園」梯田景觀前十強塔石高山梯田等特色鄉村旅遊點星羅棋布。婺城是著名的中國茶花之鄉、中國桂花之鄉、中國苗木(盆景)之鄉。
蘭溪市位於金華市西部,錢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部邊緣。光緒《蘭溪縣志》開宗明義載,「邑雖褊小而實當四沖。踞杭嚴之上游,職衢婺之門鑰,南蔽甌括,北捍徽歙。定職方者,謂為浙東之要區,洵不誣也。」婺、衢兩江在蘭陰山麓匯成蘭江,北行至梅城匯新安江而稱富春江,繼續北行,至富陽以下,稱錢塘江。蘭溪自古有「三江之匯」,「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稱。蘭溪古屬越地。唐咸亨五年(674)析金華縣西三河戍地始建為縣,時為上縣,屬婺州。因縣西蘭陰山下有溪,崖岸多蘭茝,故水名蘭溪,縣又以水名。1985年5月15日國務院批准撤蘭溪縣建蘭溪市(縣級),7月6日舉行蘭溪市成立大會。自古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稱。內江河皆屬錢塘江水系。衢江自西向東、金華江自東向西流入蘭溪市區匯成蘭江。 梅城鎮,建德市梅城鎮,距建德白沙鎮35公里。三國吳黃武四年(225年)置建德縣,設縣治於此。唐萬歲通天二年(697年)睦州州治由雉山移建德,後一直為睦州、嚴州府治,1960年前為建德專署、建德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今為建德縣梅城區梅城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因舊城城堞形似半朵梅花而得名。梅城鎮背靠烏龍山,三面峰巒環拱,一面臨新安江,清水回繞、如練似帶。城東南為新安江、蘭江與富春江匯合處。清查慎行《嚴州》詩:「過城灘更急,直下匯分流。樹色含雙塔,山形豁一州。」清許正綬《南關》詩:「崚嶒雙塔衛嚴州,下抱長江丁字流。城郭彈丸偏扼險,雲山如畫況經秋。」梅城古跡眾多,現仍存的有新安江山頭的南峰寶塔和北峰寶塔,巍巍對峙,似出鞘雙劍衛護著梅城。中共建德小組就誕生在梅城。歷史上有名而今已湮沒的人文古跡有千峰榭、瀟灑樓、賞春亭、環翠亭、玉泉亭、碧澗別墅、龍門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