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奏梅花三弄
❶ 梅花三弄的引子是用什麼方式演奏的
梅花三弄的影子好像是用笛子演奏的
❷ 彈古箏梅花三弄該注意什麼
你說的唱的梅花三弄估計是--說直教人生死相許歌詞的那個吧?
古箏樂曲的梅花三弄是個古曲,分三段描述了梅花高潔的品質,是從古琴樂曲改編而來的
如果你對古箏熟悉的話,直接用古箏就能彈出流行歌曲的譜子
❸ 關於古箏《梅花三弄》中幾個音的彈奏
原來的意思大概是想說用托抹,這個估計是寫錯了,倍低音6用托的話那個低音專1怎麼彈都不順屬手,那個托的符號應該是要出現在低音1上面的,這第二個音前面的裝飾音加上它本身,指法改成抹托就行了,這樣就順手多了~
書上的指法出問題挺正常的,其實指法這個東西自己彈著順手就好了,覺得不順的地方都可以改的~
希望能幫到您~有問題請追問~
❹ 誰彈的梅花三弄最好
誰知道呢
你彈的
❺ 《梅花三弄》最初是用哪一種樂器演奏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曲,最初是用古琴演奏的。歷史上有記載。古琴演奏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流水》、《梅花三弄》。
❻ 關於古箏《梅花三弄》的彈奏
從3開始刮奏,刮到上面時,順帶彈32兩個音
❼ 桓伊演奏「梅花三弄」用的是什麼樂器(最早的梅花三弄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
最早為橫笛來。晉隋以來有源此笛曲,一般認為是東晉大將桓伊所作。後經唐代琴家顏師古改編為琴曲,流傳至今。曲譜初見於《神奇秘譜》,其中簡明記載:「是曲也,昔桓伊與王子猷聞其名而未識,一日遇諸途,傾蓋下車共論。子猷曰:『聞君善於笛?』桓伊出笛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
所以現在梅花三弄以琴曲為主。
❽ 梅花三弄的「三弄」的彈奏技法
《梅花三弄》的版本很多,縱觀這些曲譜版本,共同點在於對原曲結構、曲調的繼承,都基本保持了琴曲之原貌,而在具體的演奏技巧、箏樂化的程度等方面,因每個演奏家的審美觀、演奏習慣的不同而多少有些差別。這里以已故箏家邱大成先生的譜本為依據,從演奏技法、觸弦技巧、音色布局等諸多方面入手,來探討該曲在演奏中應該把握的基本原則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其主題,第一次以泛音形式出現,第二、第三次是左右手的協調、配合,左右手所奏出的樂音交織、碰撞,使原本單純線性的音符流動更添一份深厚之感。 樂曲引子部分(第1-13小節)是一個節奏稍自由的樂段,音調低沉、莊重,節奏舒緩、寬廣,彈奏要穩健有力。
該部分以空弦散音為主,厚重飽滿,左手低八度音的加進使得意境更為開闊,曲調益顯莊重,短短一個引子將冬之肅殺、酷寒表現出來。彈奏時可以稍自由,深呼吸,強弱要有一定變化,而不能以同樣的力度彈奏,就彷彿近景遠景不同的取景,要營造一種隱隱約約的、忽隱忽現的氛圍。該段平穩舒緩,附點的出現平添一種跌宕起伏之感,動靜相諧的對比之美油然而生。該部分中某些單音彈奏時運指要特別注意。
總體而言,手型要自然收攏。八度和音彈奏時,以提彈法為佳,中指與大指同時觸弦,手帶動前臂抬起離弦,落音干凈,出音均勻。某些單音的彈奏要用臂力協同腕力作用於琴弦,用靠彈的觸弦方法,以保證出音厚重有力,又富有彈性。與此同時,伴隨著左手有稜角的滑音,旋律更富立體感、層次感。另外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餘音及其控制了。因該段集中在低音區,餘音較長,左右手協調不利或者左手按滑音沒等到足夠充分的時間,很容易產生下滑等不穩定餘音效果,從而破壞整段的連貫性。 「一弄」(第14-23小節)緊跟在引子之後,是一個結構完整的泛音段落(共九小節)。該曲調獨立成段,常被節選出來用於泛音的學習和鞏固。
彈奏時,左手小指或名指浮按在有效弦長的1/2處的泛音點上,右手彈奏觸弦宜輕快,但忌敲擊,所得到的音是該弦的高八度音。旋律要以呼吸貫之,以保證連貫自然,順暢不阻滯。右手彈與左手離要配合的恰到好處,左手待右手彈完後要迅速離弦。左手離得早,右手彈得實音(空弦音),左手離得晚,則得到悶聲。整段旋律要奏的清澈、透明。
該段節奏活潑,富有動感,泛音曲調猶如是對梅花的特寫,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迎風舞羽翻銀,如在眼前,生動形象。
在指法運用上,旋律上行時可以以連續使用食指抹奏的方法,但不能用夾彈(靠彈)法觸弦,以免旋律太過連貫以及音色過於平淡。食指的彈奏類似於雙食點中的抹奏,在每次彈音前,都需要手腕的輕輕的上揚或跳彈動作,以保證出音具有彈性和動感。下行時,可用連續托指(腕帶動、提彈法)。部分音符如音階上行級進時,可以考慮用⌒∟這一指序的方法,如第16、20、21小節處的上行音階。從第24到第29六個小節是過渡句,復轉為厚實、飽滿之音色。 「二弄」(第30-39小節)彈奏為雙手配合段落。右手擔任主旋律,要求出音渾實有力但不躁不呆。左手在高音區做固定的音型伴奏。小撮彈奏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音色方面要求出音透明、清澈,根據右手的旋律起伏和力度變化而相應變化力度,保持一定的彈性。第二在弦位轉換時,左手要換的連貫、自然,以腕、臂各部位的帶動、緩沖等作用於琴弦,而不能上下跳動,以免影響右手旋律之連貫和音色的美感。
該段中,左手小撮伴音背景的鋪墊,彷彿是在靜靜地遠望滿山梅樹飛花落雪,靜謐而遙遠,動靜相諧,細膩傳神。該段成為此版本較之別版更加註重左手參與伴奏的段落,體現了古箏本身的表現力和「箏」之味。
「二弄」之後,緊接著的是樂曲的第二主題(第40-57小節)。該段要特別注意「琴」味的拿捏和表現。左手在演奏時,按變的遲速、緩急與尺度等各個方面尤為講究。該段主要集中在低、中音區演奏,由此左手的按滑需要較大的力氣進行按壓,以保證音高到位,另外要考慮的是很多的按滑是有節律性的,在時值方面有特別的要求,這兩個方面需要兼顧。此外,滑音要彈的有稜角,要想橡皮筋一樣松緊合適,有彈性,而不能一按到底,過於死板。該段處的兩處刮奏上下行要銜接好,不能割裂開來。該段特點在於十分注重左手的按滑,曲韻豐富多變,韻味深厚。
總體上,該段的彈奏要講究古風之味,可以說是全曲中要求體現琴味最為濃郁的段落。
該段的彈奏要確保節奏性的上滑效果時值充分。音符在上滑後復而下滑又緊接著顫、揉等效果,都是古琴音樂中常用的奏法。韻聲要銜接自然、順暢。要彈好該段,需要了解古琴音樂常用的做韻技巧和手法,需要多聽來練耳,也有必要多了解一下琴韻方面的理論。此外,該段所用八度反用勾搭處,中指彈奏要含蓄些,而不能蓋過大指的托弦發音。 「三弄」段(第58-70小節)較之於前兩弄,曲調根據音樂需要進行了一定的拓展,為13個小節。旋律音出現在中音區,左手在低音區做相應伴奏,音調剛柔相濟,蒼勁輕巧並存。右手彈奏要圓潤有彈性,明亮而不刺。左手手型要求自然收攏,左手在腕、肘、臂等部位的協作下,有較好的運送能力,左手手指在低中音區輕松遊走。第三弄的速度稍快,但不能過快,力度也要適中,以保證出音和旋律的彈性為要。
「三弄」段較之前兩弄更添一份活潑、動感,平添一份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由此進一步刻畫出梅花不為雪屈、傲然挺立的形象。 尾聲(第71-74小節)與引子部分遙相呼應,也是稍自由的樂段。彈奏要點與引子有些許共同處。彈奏要沉著冷靜,樂曲復歸平靜、閑適。樂曲以泛音結束,空靈、飄逸,令人遐思無限。需要注意的是,該泛音為單手泛音。左手在低音區按滑,過早放鬆就會產生餘音,由此左手保持前一音按滑音高的穩定的同時,右手單手完成泛音彈奏。小指指肚點在1/2泛音點上,右手大指彈弦後迅速離弦。樂曲首尾兩個部分雖為散板,但也要講究整體性,注意樂句與樂句間的連接和音色的整體統一。要注意氣息寬廣,不能呆板地按照某種規定的拍子一拍到底。
❾ 古典名曲梅花三弄最初是用什麼樂器演奏。
橫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