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梅花扇
㈠ 清吳昌碩扇面畫梅花圖的賞析
清末「海派」大家吳昌碩的這幅《梅花圖》,畫面構圖跌宕奇險,兩塊湖石自右側橫內亘畫中容,淡墨幾筆出之,穩重而又不失靈透,顯示出畫家駕輕就熟、胸有成竹的藝術造詣。湖石之後探出紅梅數枝,花如碎玉橫空,清氣四溢;梅樹遒枝勁節,濃淡合宜。畫家巧妙地穿插梅枝右轉,不僅平衡了畫面的重心,同時也加強了橫勢的方向感,弱化了石與梅枝十字交叉之勢。石之左出,梅之右傾,一左一右,一橫一縱,畫面上的方向感、力量感躍然紙上,卻又開合有度,收放自然。吳昌碩在畫梅筆法上爐火純青的功力,正是他藝術的獨到之處。整個畫面氣勢雄健,筆墨蒼勁,一氣呵成,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此幅梅花扇面乃吳昌碩晚年精品。款識為「艷於赤城霞,羅浮春事早。年年看花人,顏色如花好。翰臣先生雅屬。甲子夏,吳昌碩,年八十一」。畫家以石鼓文的筆意入畫,用筆遒勁樸拙,飛動迅疾,筆底充滿金石之氣,縱橫捭闔,雄渾磊落;用墨渾厚古樸,酣暢淋漓;用色濃麗飽滿,使畫面生機勃勃,極富視覺張力。他以「鐵如意擊珊瑚碎,東風吹作梅花蕊」的豪邁之情;不僅使「海派」藝術大放光彩,更把文人寫意畫的形式美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㈡ 陳半丁的繪畫藝術
陳半丁花卉、山水、人物兼擅,以花鳥、山水畫最為著名。陳半丁是「運古派」的高手,他「一方面研究古法不遺餘力,一方面發揮個性,表現自我,務以古人成法,運以自然丘壑,加以個人的理想化,造成一種與古不背,卻與古不同的,不即不離的繪畫。」
陳半丁的花鳥最初學習吳昌碩、任伯年。在他1908年所作的《秋花秋食》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任伯年的影子。他「1924年所作《墨牡丹》扇,大體上都不出缶老規范:花以吳氏的點法寫成,枝葉都力求樸厚拙重氣息,題字也是一派吳氏風貌……1925年所作的《牡丹圖》軸與缶翁幾可亂真,花、苞、葉、枝幹及數墨點都極為神似,也見功力,只不過花朵將缶翁的圓點變成長點,石頭略遜之」。來京後他由專師吳昌碩、任伯年而溯源青藤、白陽、八大及揚州畫派、金陵畫派。陳半丁臨習徐渭的作品很多,但臨作的面貌不盡相同。
作於1956年的《墨葡萄》是「只求神似不求圓」,筆法恣意,水墨淋漓,完全是徐渭式的狂放不羈。而1943年創作的《臨徐青藤花卉冊》畫面中的物象並不完全背離真實,造型簡約而嚴謹,是將青藤白陽融於一體的感覺。對於同一題材,陳半丁是廣師博覽。比如他梅花題材的作品,1932年創作的《梅花扇》筆墨古雅,受金農的影響。1935年所作的《花卉四條屏》中的梅花條可見他對於汪士慎、趙之謙的學習。1940年的《梅花竹石圖》中的梅花,有八大的韻致。他還有大量吳昌碩風格的梅花作品,比如1962年創作的《梅、石、水仙》與1964年創作的《牡丹梅花》。他的花卉畫造型嚴謹,如「菊葉是怎樣長的,梅花枝幹是怎麼生的,都合乎它的生長規律。凡那些『筆不到處』往往已經『意到』」。「他善畫牡丹、菊花、紫藤、荷花……常以洗煉、概括的筆墨和艷麗沉著的色彩,表現不同環境氣候下花卉鳥獸的不同容貌和姿態。其筆墨蒼潤樸拙,含蓄有力,構圖上講究詩書畫印的相互作用,統一中有變化」。陳半丁的弟子尤無曲回租譽憶道:「陳先生從傳統中來,他畫的是陳白陽再加吳昌碩。」陳半丁既師法古人筆墨,又深諳民眾的審美心理,將文人高雅筆墨與世俗人情,以及市民的審美喜好相結合,因而他的花卉作品雅俗共賞。「但有時關注形似使他放不開手腳,故有人稱其畫為『小寫意』;有時留戀色彩的濃艷與真實,難免使畫作『失去魂魄,五色無主』」。
20世紀初的山水畫家不再甘於臨摹「四王」,往往由「四王」上溯明代、宋元乃至五代諸家,同時臨習「四僧」,「揚州畫派」的風氣盛行一時。陳半丁置身其中,山水畫走的也是相同的路子,由「四王」入手,主要師法石濤,於石濤畫風中加入宋元古意,形成個人蒼潤秀美,簡約疏放的面貌。從其早年所作的幾幅絹本山水中可以了解他從臨習「四王」入手,只是早年的作品稍欠筆力。其作於1948年的《竹溪清話》,1949年的《擬郭河陽〈秋山圖〉》,都是一派宋元人氣象。有趣的是他一幅作於1935年的《山水畫》中題道「略師梅道人」。畫面中一派南國景色,近景是湖邊石岸;中景是柳堤及茅屋、人物,中景右側有間茅舍,一捧物童子從茅屋中走出,中部茅舍外有三人圍坐,岸邊的柳樹枝條在微風的吹弊啟段拂下飄向一邊;遠景是遠山。相對於傳統的「三段式」構圖方式,此幅作品中的近中遠景呈三條平行線。畫中的山石以濕筆畫出,雖用濕筆,但不含混,筆路清晰。梅道人吳鎮向來以濕筆重墨畫山水,構圖奇險。此幅作品構圖新穎、奇而不險,畫中頗具宋人筆意,畫風古雅清新,與吳鎮似無太大關系。
1930年創作的《潯陽琵琶》中題道「略以大滌子法寫之」。此作品「既汲取原濟講究墨法,縱橫跌宕的氣勢,又善於結合元、明兩代文人山水的蘊藉溫潤」。1908年的《臨清湘山水冊》和1910年的《臨大滌子山水冊》,選取了石濤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臨清湘山水冊》畫面多選取近中景,用筆緊致,用墨水氣淋漓,將沈周、石濤、宋元風格相雜糅。《臨大滌子山水冊》構圖復雜,用筆較前作細碎,學石濤的干筆皴法,但整幅畫作山石樹木的造型又不全似大滌子,他是在有技巧的巧妙地學習石濤。其畫於1965年的《隔浦群山》與畫於1943年的《石橋觀瀑圖》,都是「意在董巨之間」。但是1943年的作品中石濤的痕跡似比董巨更為明顯,畫面中「用了許多大墨點來強調畫面上的一致性」。在山石的造型上採用石濤的方形的山石結體形式。1965年的《隔浦群山》採取高遠構圖法,畫面境界開闊,山頭以焦墨點苔,山石用干筆皴擦,設色旁和古雅,得董巨「平淡天真」意味。
陳半丁是一個「兼宗數家者……能兼蓄並收,不限一格,不拘一隅……能脫去一個人的羈絆採取眾人的所長,因所習既多,自然能將名家於不知不覺中參合為一,以形成自己的面目」。陳半丁的花卉主調是「陳白陽再加吳昌碩」,他將吳昌碩、趙之謙金石書法的蒼勁寓於畫中,將華新羅的清俊,金冬心、汪士慎的疏放摻雜進去,同時習得青藤、白陽的水墨淋漓,所以他的花卉畫中少了幾分吳氏橫掃千軍的霸氣,多了幾分俊秀清新潤澤,老練而不重拙,清秀而不怯弱。陳半丁的山水畫主要習石濤,但是在石濤中加入宋元高古意趣,同時將石濤的筆法、墨法加以簡化,形成一種更為疏放古雅的個人風格。
陳半丁的臨習對象乃是當時社會、當時畫壇的某一派的共同選擇。當時的畫壇「革新派」與「傳統派」正在進行著激烈的論爭,看似熱鬧非常的畫壇其實只有兩種選擇。「畫家在選擇畫風時,並不是全然自由的……各類型繪畫在淵源上的復雜性……畫家風格的選擇早已形成一套理論結構,不同風格意味著不同的深度內涵」。作為「平常談藝,沒有不提到『缶老』的」吳昌碩親授弟子,陳師曾和金城的好友,他當然選擇了金石派與傳統陣線。
但是,作為20世紀初期到中期北京畫壇的領軍人物,將海派畫風帶入北京畫壇的先鋒人物,今天的人們忘卻了他曾有的輝煌及藝術的成就。陳半丁繪畫的藝術價值在當代藝術市場上被低估,這既有因研究的空缺所導致的認識空白,也有因宣傳不夠導致的知之甚少。但面對今天這樣一個浮躁的畫壇,一個呼喚傳統回歸的當代,陳半丁繪畫的藝術價值更值得被重新認識。
畫作《松菊圖》賞析
此畫為陳半丁中年以後較成熟的作品,筆墨蒼潤樸拙,很好地體現了陳半丁詩書畫印結合的風格。
畫面筆法十分自由,似信手塗抹,卻將老松、秋菊之貌畢現之上。松針以濃墨和花青繪出,層次豐富,而處於主體地位的樹幹部分卻以淡墨粗寫,反為松針做襯,含蓄有力,深得文人畫寫意之精蘊。陳半丁善寫菊,畫面中黃菊花瓣姿縱,色澤鮮明,點醒整幅畫面。樹干運用了點苔的方法,畫諺中有所謂「畫布點苔,山無生氣」之稱。陳半丁以點苔於簡略的筆墨中求波瀾變化,使老松頓顯生氣。此圖平中見奇,意境疏爽俊逸,充分體現了畫家化平實為奇境的藝術造詣。
㈢ 和芝圃一張扇面多少錢
目前和芝圃工筆畫每平方尺為10萬元人民幣左右,寫意畫每平方尺為8千到1萬元人民幣。因此他的寫意扇面的價格,也就在1萬左右吧。
㈣ 你喜歡哪種植物,從中聯想到了什麼
我最喜歡的植物應該就是松樹。之所以喜歡松樹,主要是我的家鄉有很多的松樹。鬱郁蔥蔥,常年翠綠。確實覺得十分的耀眼。
特別是雪落的時候沒有想起大雪壓青松,青松挺切直,欲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這樣的一首詩。
說實話,松樹可以讓人聯想到很多的東西。比如長壽,比如堅忍比如傲傲雪迎風。總之松樹上可以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但是對於我來說,我最喜歡的還是松樹的香味兒。松香能讓我頭腦清醒,每當聞到就彷彿置身林海之中。在林海中聽到那陣陣的松濤。覺得天地浩大,心胸開闊。
自己有了什麼難事,有了什麼愁事,就來看看松樹,聽聽松濤再多的煩心事,也就隨著那風吹走了。想一想還有什麼能像松樹那樣挺拔堅韌。自己那些小問題和他們一比也就全無滋味了。
所以我喜歡松樹,因為他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
㈤ 清吳昌碩扇面畫梅花圖的畫家
吳昌碩一生酷愛畫梅,自稱「苦鐵道人梅知己」。他謂畫梅為「掃梅」。單這一個「掃」字就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畫家畫梅的特點,「以作篆之法寫之,師造化也」。他主張畫梅取出世姿,要得古逸蒼冷之趣,曾有詩雲:「卅年學畫梅,頗具吃墨量。醉來氣益粗,吐向苔紙上。浪眙觀者笑,酒與花同釀。法疑草聖傳,氣奪天池放。」該詩體現了畫家突破古法、氣度豁達的胸懷。古人雲:「唐人尚巧,宋人尚法,元人尚意,明清尚變。」從此畫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吳昌碩「縱橫破古法」的藝術追求。其焦墨重彩,老筆紛披,正所謂「筆走龍蛇,左右逢源」。最後,畫家女在扇面的左上角題款數行,墨色凝重,收住陣腳。至此,畫面形成大開大合,疏密有致的格局,使咫尺空間神采煥發,洋溢著抒情寫意的氣息,張揚著中國繪畫的寫意精神,與歷史上的畫梅大家拉開了距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特徵。吳昌碩曾這樣說過:「小技拾人者易,創造者則難,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這體現了他對藝術的創新有著極其深刻的認識。
吳昌碩(1844—1927),名俊卿,號缶廬、老缶、苦鐵、大聾,浙江安吉人。吳昌碩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祖父、父親都是舉人出身。他自幼喜吟詠及篆刻,三十餘歲始學繪畫,並求教於任頤,直到40歲以後才肯以畫示人,可謂十年磨一劍。其繪畫博取徐渭、八大山人、石濤、李鱓、趙之謙諸家之長,熔詩、書、畫、印於一爐,成為「海上畫派」金石大寫意流派的代表人物。
吳昌碩與虛谷、蒲華、任頤並稱為清末「海派四傑」。吳氏對寫意花鳥畫的傳承和創新,直接影響了近現代許多傑出的藝術家。齊白石曾有詩雲:「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他將吳昌碩與徐渭、八大山人並列在一起,從而也可以看出吳昌碩在中國花鳥畫上的歷史地位。同時,吳昌碩與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一起,被譽為近百年來中國畫壇借古開今的四大名家。
㈥ 張建新的相關信息
天健網消息(記者 葛春家)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5周年,由大連市委宣傳部,大連軍分區政治部等單位聯合主辦的「國色·軍魂」---軍旅畫家張建新梅花作品展,25號在大連現代博物館開展。大連市政協主席劉俊文,沈陽軍區政治部原副主任韓錫平,沈陽軍區聯勤部副部長王江,遼寧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康曉暉,大連軍分區司令員李志軍,市委常委、大連軍分區政委丁春,副市長朱程清,市政協副主席董長海、楊愛民出席畫展開幕式。國家一級演員、《建黨偉業》中周恩來的扮演者劉勁作為畫展開幕的嘉賓主持。
部隊和地方領導共同為本次畫展開幕剪綵。
周恩來的扮演者著名演員劉勁作為畫展開幕的嘉賓主持。
此次由軍地聯合舉辦的大型梅花專題畫展:「國色·軍魂——張建新梅花藝術品展」,共展出張建新近10年來的精品力作120幅,分為六大系列:
冰雪梅花系列:由冰寒梅艷作為主基調,贊頌梅花特有的風骨和精神品格。
古意梅花系列:重在學習借鑒,「古為今用」。在筆墨、形式、材料、語境中勇於創新探索。
紫韻梅花系列:梅中貴族,高雅清芳,獨具姿色,紫氣東來,賞心悅目。
綠香梅花系列:形態萬千,氣勢磅礴,清香襲人。重在表現其生機盎然,清芳靈動之態,給人以清新、清香、清逸之感。
彩墨系列:繼承並發揚了傳統藝術,承載了畫家的思索與探求,也蘊含著畫家的情感寄託。
水墨系列:國畫特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境界。或具象、或抽象、或意象的語境交匯中所表達出來的語言和情懷,以純和而高遠曠達,以韻律而生機勃發。
本次展出的作品不僅表現了張建新藝術作品裡高古清雅的藝術格調,更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文化的視覺盛宴。「國色·軍魂——張建新梅花藝術作品展」的成功舉辦,為軍地文化交流拓展了新的領域,也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努力。本次展出時間為7月25日——8月15日。
本次畫展由中共大連市委宣傳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大連軍分區政治部、大連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大連市文化藝術聯合會、大連市民政局聯合主辦,由大連現代博物館、大連長河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大連億心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協辦。
張建新以畫梅花聞名,不同於吳昌碩、關山月和王成喜,他的梅花設色大膽,用色強烈,把西方繪畫透視和色彩與放筆揮灑的寫意筆墨結合起來,獨樹一幟。
張建新作為軍旅畫家,他特有的稟賦氣質,始終圍繞梅花高潔這個主題展開,他把靈魂主題意緒化與詩性化,並進而形成鮮明的藝術特點——審美把握與生命靈魂共鑄作品空間。具體而言,在張建新畫的梅花里,無不浸透著他童年時代就滋生的審美體驗和人文關懷。他童年生活在著名畫家葉淺予的家鄉杭州桐廬,曾目睹一須發皆白的高齡老人每天清晨燃香拜一株老梅樹。老人說,梅花通靈性、知時節,又叫五福之花、報春之花。人們賦予了梅花極其豐富的精神象徵和文化內涵,並已經形成了擬人化的審美傾向和完美主義的理想寄託。如不畏嚴寒、鐵骨錚錚的頑強抗爭精神;歷盡滄桑、寧折不屈的傲骨風范;俏不爭春、瀟灑人間的高雅品質。這也使梅花具有廣泛的審美群體。從此,張建新這40餘年,總是在讀梅、尋梅、品梅、畫梅。他把畫梅當做自己一生追求的課題來學習研究,「可以用魂牽夢繞,以心相許來形容」。張建新畫梅的靈魂,當是一種浸潤著中國文化精神的生命理想和情懷,它來自畫家的精神追求。也就是說,在張建新的寫意梅花時空中,蘊藏著一種自由的精神追求和深刻的審美體驗。好比中國畫史上王冕畫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澹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在人間。」表現人們對高潔靈魂的珍視。
張建新追求的就是人品與藝術的統一,書畫家陳十田說「寫意精神強調了主體精神世界的表現,通過『寓物於物,寄樂於畫』,實現個體的暢神」,但寫意與載道並非互不相關,個體的「意」直接聯系著精神品格與道德理想,所以古人說「人品不高,用墨無法」。好比中國美學有「比德」說。《管子·小問》:「物可以比君子之德。」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智者動」「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也是「比德」。老子的「上善若水」,同樣可以視為「比德」。水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常常被用來象徵某種道德思想。中國詩歌的「比興」傳統,也含一種「比德」思想。中國藝術中重品的傾向,則是「比德」說的新發展。正是在這一美學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梅花藝術中存在著一種將人品聯系起來的觀點。有梅花的高潔,方能有第一流的人品,這幾乎成了中國藝術與人品的定論。「在我眼中梅花是有靈性的生命。我熟悉她的體貌特徵和氣味,了解她的生物屬性和人文鏈接。對古人『三嗅梅花勝一杯』『我思梅花梅思我』的情愫也有了同樣的感受。在我的價值觀念中,梅花是高雅脫俗、純潔無私的象徵,梅花也是虔誠善美、吉祥安泰的圖騰,梅花是『四君子』之首,日夜與君子相伴,豈不樂乎!」這里張建新對梅花精神品格的闡釋,足見其精神追求。他總是思接自然,視通萬里,表現出獨與梅花相往來的精神境界。自然博大精深,無始無終,而人的生命只是短暫的存在,只有這種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才是極致。張建新品梅花目注神馳,怦然心動,再品,物我相融;畫梅花深入化境如精神之旅,最終使自由的精神追求找到了歸宿,同時自由的精神也因回歸自然而獲得解放。
張建新用心靈和畫筆畫梅花,作品飽滿,張力十足,似乎在力求表達一種人格的力度。因此,他畫梅花通過注入個人的氣質性情及其所感到的時代心聲,便具有了不同尋常的撼人的藝術力量。像《紫氣香魂》《傲雪圖》《題梅》等作品枝幹挺拔,花朵圓潤而瀟灑,在用筆上粗獷樸厚而打動人心,強化和純化了梅花寫意的意象,把梅花的孤芳傲骨,不屈寒苦,推向極致,務求極簡朴、極粗獷、極強烈、極濃重,在簡化大寫意梅花的藝術語言上求精神性的加強,因此達到了形簡情茂、筆厚意豐的藝術效果。像《紫香》《梅圖暢月》《紫香圖》《綠萼迎春》《沁·幽》《梅頌》《古香圖望》《瑞雪寒香》《靈峰第一香》等作品中,他將紅梅、黃梅、綠梅、白梅、紫梅置於不同的地理環境賦予它們各自不同的精神和特質。這些作品採用飽滿開張的布局,極盡誇張的梅花形象,層次豐富而又拙勁大氣的色墨,還有粗獷樸厚而打動人心的筆法,必然多了一個可以追認的精神價值。這些作品具有審美的氣度,一方面得益於張建新對傳統筆墨的領悟;另一方面得法於西方繪畫藝術的色彩和構圖透視。張建新認為「我們所處的這個多彩的世界,正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趨向。毫無疑問,繪畫必然受到價值觀念深層影響而留下時代的烙印,一個對色彩多元化需求的時代已經到來」。蔣兆和、李可染之兼融中西,大量借鑒素描與光影而自成面目,張建新接續此脈,借鑒西方色彩和透視,創造了自己的寫意梅花。在細小的動作上,張建新把握得當,如《惜春》《紫香圖》中都畫了兩個小鳥,可以看出張建新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位善於觀察的畫家,從鳥的神態描繪到梅花的燦爛而渾融,這是張建新寫意梅花打動我們的原因。
張建新的寫意梅花,活色生香,充滿生機與新意,賦予這一源遠流長的藝術品種以鮮明的現代樣式,走出了以中為主、中西結合的中國畫之路,這對於新世紀的中國畫壇,具有重要的意義。
張建新為金雞百花電影節創作的紀念瓷盤。(攝影記者朴峰)
在剛剛落幕的金雞百花電影節上,由景德鎮燒制的紀念瓷盤《報春圖》,深受與會者的喜愛。一隻雄雞立於梅花怒放的枝頭,昂首鳴叫,似向人們報出說不盡的好消息,寓意喜上「梅」梢。這一作品是出自生活在大連的中國畫梅名家、軍旅畫家張建新之手。
「梅花是百花之首,所以以盛時的梅園為背景,梅枝上立一隻雄雞,雄雞一唱天下白,通篇皆是深沉的黑白基調,反襯得雄雞火紅的雞冠和嫩黃的雙腳尤為扎眼,寓意雄雞在傳遞著好消息,它的歌聲讓世界充滿了亮麗的色彩。 」受金雞百花電影節組委會之託,張建新前一階段創作了《報春圖》,並交付景德鎮瓷窯製作,賦予了更深刻的中國意義。畫中的梅花遠近相依,虛實相應,給與會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姜寶林曾這樣評價張建新的梅:「筆墨厚重流暢,剛柔相濟,韻味和空間感十足,想法立意新。 」張建新說,他的梅有這樣的氣質可能和他的軍人身份有關。在他眼裡,梅,蒼勁靈秀,瀟灑奔放,沒有俗花那些矯情諂媚。這個江南的孩子幼時最愛做的事,就是跑到梅園,聽掃梅老人講故事,「梅花通靈性知時節,又叫五福之花、報春吉祥之花,花開如何可預示一年的兆頭。」那蒼老的聲音似從時空遙遠處傳來,至今響在張建新的心裡。
回憶前途,讀梅、尋梅、品梅、畫梅的痴心40年裡,張建新足跡遍布神州大地,這個鐵漢軍人有時很是善感的,陪同他數年的戰友小閆說,大將沿途出手無數,卻絕少留名。走在路上的張建新是快樂的,還記得山西那個破敗土屋裡的老媽媽看到他的畫時臉上疏朗的表情,還記得臨走時他默默留下錢,被發現後老媽媽捧著大壇的醋追出來道謝……
2012年6月27日上午,遼寧省相關專家、名家在遼寧社會科學院舉行了「張建新梅花作品學術研討會」。學術總主持,由遼寧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遼寧省美學協會會長王向峰先生擔當。與會的有:遼寧省委省政府文化顧問、東北大學文法學院名譽院長彭定安,遼寧省原文聯主席、著名的詩人、書畫家牟心海,遼寧省省委副秘書長、遼寧省書法家協會理事、著名書法家耿軍,遼寧社會科學院書畫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程義偉,遼寧省美協原副主席白國文,遼寧省美協副會長白長青,遼寧省文學院副院長、著名作家徐光榮,遼寧省著名評論家楊寶峰,社會科學研究院書畫研究中心潘德柏,著名篆刻家楊桂臣,著名評論家、書法家、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喆,辛酉文化董事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愛權,遼寧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遼寧中青年學術領軍人物吳玉傑,著名女畫家、沈陽教育學院教授柳詠絮,著名油畫家、沈陽書畫院院長於晨等。
屬遼寧省內頂級的文化學者、領導、畫家以此形式研究、討論、總結張建新的梅花藝術現象。
程儀偉:張建新先生以畫梅花聞名,他的梅花把西方的繪畫和色彩與中國畫的筆墨結合起來。作為軍旅畫家,他特有的氣質始終圍繞著梅花高潔展開,審美的感悟與生命靈魂期間,我認為張建新所畫的梅花正是把握他的精神感覺,他不再是主觀審美,更多的帶有一種心靈的陶冶。通過梅花可以見到他筆墨的提煉,更可見到他的思想,他的筆墨顯現出他的精神內涵,也構成了張建新寫意梅花整體的風格,使我們對梅花藝術在後工業社會,去撫慰大眾的心靈。
王向峰:今天我們集中探討張建新同志的繪畫,他的繪畫是集中以畫梅花為主要的繪畫對象。我剛才瀏覽了一下畫冊,和之前印的咱們現手裡拿到的冊子,這裡面是他一些代表作品,尤其是我們現在後面展示的和畫在武漢東湖的一幅雪裡梅花,我看了這些作品之後,在所有的梅花裡面這一幅,最能集中代表建新梅花的神韻和風骨。在繪畫對象裡面不同的畫家都各有選擇,應該說梅花在中國人的審美觀念當中,無論是他自身和這個對象當中人們所能夠向他滲透的和賦予的精神,沒有任何一種花卉可以超過梅花,所以選擇這樣一個對象來對自己審美世界的展開,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
柳詠絮:以畫梅為主題去搞一個大型的展覽,這個難度是相當大的。因為這一個題材要辦成一個展覽的話,那就是對梅花的了解要非常有深度。對梅花的自然屬性和人文的感受都是要求很高的。我自己就是畫畫的,我自己假如說擅長的那個題材去辦個展覽會怎麼樣呢?很膽怯。但是建新能知難而進,以一個題材去挑戰難度和高度。風格不同、意境不同,所以建新第一步去做這個事情就值得我們敬仰。從整個展覽,我感覺到他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又有時代的審美趨向,不是老生長談,不是吃別人的饃,他有自己的獨到的東西,這一看他就是建新的符號,這就是他。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我思考的結果,就是要深入到生活當中去,走到生活第一線,從生活當中去觀察、體驗。就像他自己的文章中寫到,自己和梅花合二為一了……
白國文:看了建新的展覽,非常打動人,無論是色彩上還是筆墨味道上,兩年前的展覽也是非常好的,但是這次和之前很多作品比起來確實提高了。我從中學習了很多,他畫的梅花和其他大家畫的梅花是不一樣的。建新那種清新的感覺,很少有熟悉的味道。因為他筆墨的運用、色彩的運用,已經研究得非常透了,快成一個植物學家了。整個我們全國專門畫梅花的也不算太多,建新畫梅花應該是非常有成就的。他博採眾長、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有很多結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建新確實是打破了很多極限,利用筆墨把西畫的東西融入了很多……
楊寶峰:看到作品,感覺比較新穎。梅花這種題材是中國歷代畫家喜聞樂見的。但是建新的畫兒在每一幅作品前,我都可以觀察它。每一個作品都有一個表現的方式。梅花雖然喜聞樂見,但是畫起來很難,畫不好就有一種俗的感覺。但是建新的畫兒,感覺確實有很多東西,不單調也不俗套……
嬌玉珍:建新老師的作品,我看了,有感覺。用筆用墨功夫很到位,有清秀的構圖,也有學術性很強的構成和肌理。我和建新老師一樣,在部隊工作,建新老師是我們的一個驕傲。將來會向建新老師多多請教。同時也祝建新老師梅花藝術作品展覽成功……
於晨:我通過這個畫冊對建新老師有一種新鮮感,也有一種親切感。他是孫老師的學生,孫老師是我再熟悉不過的,也拉近了距離。建新老師的畫首先在構圖,從國畫角度叫經營位置,這個構圖是很新穎的,不管是折枝也好,這裡面的曲式還是獨到的,一些點線面的構成,再有就是黑白灰,黑白灰是墨的一種顏色,這種黑白灰相對的空間感很強,這樣的話他在畫梅花相對於傳統來說,這個還是有突破。再有就是他在意境的營造上,我也是看他各種顏色的梅,這種墨的掌握,干濕濃淡,這個墨讓人很舒服。還有就是畫面技巧,他的用筆用墨,很輕松。這點可能是來源於他對梅花的觀察,這種體驗和理解,也是他深入生活形成自我的一種狀態……
牟心海:看了建新的畫,給我的感受:第一,他是一個很勤奮,也很有才氣的一個國畫家,他用了大量的時間研究,他的國畫我看不僅是畫梅花的,其他山水畫也都在畫,來研究這個繪畫,畫出來這么多的作品,那需要大量的時間。沒有這個勤奮也不會得到這個成果。第二,他的梅花,從我們傳統的繪畫來看,不僅他的畫兒很到位,而且他還作了很深入的研究。對客體做了仔細的觀察。好像達到了植物學家的研究,對一個對象的研究還是很深刻。第三,就是他在畫梅花所用的一些國畫的技法,我看都摸索到了,這樣就表現出來他在繪畫上達到了很高的一個美的境界。第四,從他繪畫的梅花,畫出了梅的這種精神,畫梅花用梅這是一個載體,要表現人心靈,頌揚的客體對象是什麼,達到人的高潔,有勇氣克服困難這種性格的追求,也可以看出畫家對心靈深處的挖掘,這一點我覺得非常值得肯定。
另外,他還把梅作為一種符號,吸收一些西方的東西,在色彩上,強烈對比,這是有著西方油畫當中未來派和野獸派的風格,比如說這幅畫兒叫《彩韻圖》有點吸收西方的油畫的特點了。不僅在色彩上,而且在構圖上打破了中國畫文藝畫的局限性了……
徐光榮:梅蘭竹菊是四君子,梅花和松樹又是歲寒三友。在中國的傳統裡面,梅花不再是單純的花兒,變成了一種人格高尚,氣質風韻,這是中國不同於其他國家對花卉繪畫的區別,成為中國傳統問題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所以歷代無論是文學上還是繪畫上都把梅花作為人格的一種象徵,就像梅花香自苦寒來,可以是自己說自己,也可以說給青年一代,你要想成為一個好的畫家,要想成為好的藝術人才,必須通過自己的不斷奮斗。
今天我特別高興的是,我終於看到一個能夠把中國的畫梅花的傳統集於一身的畫家。但是現在在中國畫梅花的畫家當中,大部分還是重復,個別有綠梅的,今天我看到你的畫兒紫梅,確實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你還有彩墨,你1983年畢業,明年就是30周年。確實把梅花琢磨透了,古人能夠利用這么多色彩,現實生活中這些畫家不大敢去了,雪白的、蠟黃的,尤其是紫梅還很少,你能夠在繼承傳統畫梅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觀察和體驗,把傳統的東西賦予新的東西。我注意了一下,每張畫我覺得都是很有特點的,綠萼清韻,紅梅確實是給人紅紅火火。我看你畫冊上還有一個龍梅,確實給人一種傳統的春天到來,春天來了的一種喜慶。紫梅我看一般畫紫梅都和月亮結合那種色彩,你很用心來創造你的新的意境。我覺得你還是用心的。
我看天津美院的舒清豐那確實是當代的花鳥大師,我看他對你的評價也是很高。你確實現在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可喜的是你在色彩的運用,在構圖上,在創新上都有特點。我特別欣賞你這里的書法和畫題,好多畫家都是喜鵲登梅,迎春圖,但是你就不一樣,紫玉、紫梅、綠萼,這裡面能夠點出這個畫的意圖,這也是你一大特色。我看你還寫了一個詩,你這個是功夫在畫外,把你平常對文學的積累和畫兒結合起來了,尤其你這里的書法,書法也不錯,還寫了一些詩,我見到你還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耿軍:今天能夠參加建新老師的研討會,特別高興。第一個對你這次展覽感到高興;二是各位老師的發言也感到為你振奮。我覺得你的梅花是體現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是體現出一種自強不息,體現的是對生活的美好的願景,再就是有一種風格,非常堅強。第三個你這種非常深厚的美學功底,我也送一個祝福,希望你在現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地創新發展,出現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白長青:我覺得賞梅不光是文人和上層的包括老百姓都特別喜歡的,但是我感覺賞梅和畫梅是兩個層面的東西。賞梅和畫梅為什麼難,我覺得梅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文化口號。這種文化口號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位置,有他非常獨特的位置。具體來講他具有一種象徵性,具有一種通用性,也具有一種民族性。所以這個就對畫家提出一種很高的要求。這三個特點應該是可以掌握的,他的這種象徵性的核心是什麼,梅的文化符號的核心是什麼,就是高潔,有那種潔雅和高潔,另外就是民族性,他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徵,所以我覺得無論是賞梅也好,畫梅也好,如果看成是一種中國文化的傳承載體,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是很艱巨的任務。通過梅,我也覺得是中國文化的梅離不開一種軍職,再往深聯想到一種氣質,從這種氣質又聯想到一種責任,就是一種擔當意識,所以我覺得寫梅也好、頌梅也好、畫梅也好,是中國文人的一種使命,我們老百姓做不到這樣,西方畫家也做不到這樣,但是我覺得應真正把寫意運用傳統的文化的技法來表現。
還有一點,梅書畫是一體的,我就想到毛澤東的詠梅他那個梅寫的個性一個是笑,一個是俏,最後是她在叢中笑。陸游的那個心中寫的是香,梅也是很香,另外很幽,所以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他們心目中梅的個性,還有他們的紅梅贊,所以我認為寫梅必須得有個性。第三點就是建新同志的個性,他認為他的個性是追求一種意境的東西,追求一種高潔的東西,我特別喜歡你的紫梅,我覺得你這個紫梅和綠梅是最有特色的。這種紫色的東西和白色的雪的審美搭配,最後再加上一種黑的樹干,造成了另外一種個性的審美意境。如果在這里又配上一種月色,在月色的朦朧下,更表現了一種朦朧的審美的搭配,那種紫色的,白色的朦朧的色彩的結構,構圖的那種沖擊力,表現出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但是一般都喜歡那種紅梅,更表現出了人的一種精神氣質。我希望你在月下的紫梅再進行探討。這是我欣賞的……
馬喆:首先建新老師的作品還有這樣的特點,就是具有詩興詩意的評論。我們追述畫梅的歷史,應該是發掘於盛唐,整個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下,體現出一種中國的人文精神。建新老師的繪畫多是膠墨和濃墨,遠處是一種淡墨,他就有一種墨痕的氣韻,所以說建新老師的寫意梅花我給他概括一下就是「疏枝蒼勁,輕氣襲人」。建新老師有一種厚重的主題含量,這是我們在傳統的梅花作品中很少見到的。建新老師所經歷的軍營生活和歷練,使他的審美趨向是一種正大的陽剛之氣的,是一種博大的雄渾的向上的一種力量。所以,他寫意的梅花創作就突破了這個層次和內涵表現……
潘德柏:感受建新先生的作品,第一是具有文學性。為什麼講叫文學性不是詩性呢?文學性可能更寬泛一點,也更好理解一點,感覺他在這種畫前感覺心裏面一種癢癢的,詩人癢癢的就是有詩,普通老百姓癢癢的想說啥但是說不出來。這就是他這種東西是打動人的。第二就是格調。我看了一下,我拍了很多照片,我認為格調就是用兩個字:雅逸。因為我們在當代畫梅花也看得很多,能做到雅逸是很難的。建新老師的這個畫兒,我想在雅的過程中一定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挖掘而且還融合了古今中外很多東西,我想這個風格在同時代畫家比,還是有他的特點的。能做到這種風格雅逸是很難的。梅花畫形容易但是畫神很難,所以這一點我覺得在格調這一塊兒,我覺得在當代畫梅的畫家應該是很不容易的。我覺得這一點是很值得我欽佩的。第三點畫梅花現在應該講能基本形成自己的一個圖式。這種不同於關山月的、也不同於王常喜的圖式,基本上他有自己的圖式,建新在整個圖式這方面有一個自己的基本風格,雖然還不是很突出,但是我想他會不斷地走下去……
吳玉傑:我有三點感受。第一點是他的畫面構圖與空白之間的關系。因為我用了一些術語,這是攝影的術語。我不知道張老師的繪畫和攝影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但是我看到的構圖一種是框式構圖和另一種是隧道式構圖。框式構圖是符合人的視覺觀賞經驗,而且產生強烈的空間感和透視效果。隧道式構圖是非常暗淡的顏色,裡面突出的是鮮艷的顏色,給人一種對比集中感的物體,還有非常沉穩的感覺。第二點就是梅花的豐腴和藝術飽滿的關系。這樣的豐腴與他的逸韻,他的逸韻是非常飽滿的,我非常欣賞他的紫色的,我覺得寫得是非常好的。我看到幾個畫面裡面梅和冰之間的關系,或者是梅和雪之間的,不是笑傲霜雪,而是梅花和霜雪很融合的狀態,這就和傳統的繪畫裡面是不一樣的。第三個方面我想到這種情思綿長與精神自辯。我在這裡面看到的,張老師可能是有一種風骨或者是豪放,而我看到的更是這種綿綿的情意,我剛才說隧道和框架式構圖,中間表現的是對梅花的主體的印象,我認為是一種綿長、綿厚的感覺。後面就是精神自辯。好像張老師說過了,我畫梅花,梅似我。這裡面張老師在哪兒?是在所有的梅花的哪一點上,或者是哪一個具體的物象,或者是一隻鳥兒,或者是大樹下面兩個小樹其中的一個……可能畫家在畫不同畫的時候會把自己的主體畫在畫兒上,這個是表達他自己的一種人格,是對自我的人種追求,這是一種自我的欣賞。可能這種自我欣賞和別人畫梅花是不一樣的,這並不是一種病態的,不是一種很拒絕外面世界的東西,而是一種自我向上的精神自辯……
彭定安:文化現在是很熱門的一個關鍵詞,但是真正關注文化,真正傾心文化的人是不多的。張建新同志不斷地畫畫,文學藝術說到底還是時代的產品,張建新選擇畫梅不是偶然的,是和時代相關的。剛才看到了兩個短文,看到他特別喜歡梅花,對梅花有一種寄託,所以不是偶然的,他是一種寄託。這個時候畫梅花是和社會對話,我喜歡的是梅,我表現的是梅,任憑你是金錢你是權力,你是聲色犬馬,張建新畫梅,這就是一種價值……
五、2013台歷扇面欣賞
六、部分作品拍賣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