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錢松嵒梅花圖

錢松嵒梅花圖

發布時間: 2024-08-07 09:01:54

『壹』 寶龍美術館的驚喜

去年9月,作為退休生活計劃的一部分,去了閔行博物館。平心而論,博物館的展覽內容是很好的,三個長設展(上海縣700年、馬橋文化、民族樂器)、一個臨展(玉器)。博物館的硬體建設、包括建築是一流的。可以看出,為了提高民眾文化素養,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上海在文化建設方面利用花了大力氣。但就當天的感覺,人太少了!其他原因不能妄議,但與博物館的運作不太親民是有相當關系的。

出了博物館,看到附近的寶龍美術館,既來了,不妨也進去看一看,哪知道遇到很大驚喜,享受了一場中國頂級書畫藝術品匯聚在一起的盛宴。

寶龍美術館是一家民營美術館,位於閔行區漕寶路3055號,在閔行文化公園旁邊,於2017年11月18日正式開館。美術館佔地面積23000平方米,擁有500至1100平方米的大小展廳共10個,其中具備博物館級國際標準的恆溫恆濕展廳4個,還有挑高達 5~9米的現當代藝術品展示空間。

寶龍美術館以「弘揚傳統文化精髓、推動當代藝術發展」為宗旨。作為美術館重頭戲,書藏樓珍藏展「百川匯流」,是寶龍常設展覽。據介紹,書藏樓是許健康(福建晉江人,寶龍集團董事局主席)為紀念其父許書藏而命名,也是寶龍收藏的齋號。多年前,許健春搏康在與文人們的耳濡目染交流之下,慢慢喜歡上文化藝術,特別是中國書畫,並開始收藏。至今,其藏品涵蓋了中國百年以來各地區、各流派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存世精品。本次書藏樓珍藏展據說還僅僅是部分藏品,但非常欣喜的已能看到許多中國頂級藝術大家的作品,以及藝術家的生平、作品創作和收藏背景。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號白石、白石山翁等,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2016年,寶龍集團以1.955 億元競得齊白石《咫尺天涯——山水冊頁》。這件山水冊作於1931年,當時齊白石正值69歲,冊頁的題材大體源於白石老人的遠游印象和家鄉記憶。

錢松喦(1899-1985) , 江蘇宜興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新金陵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延安頌》採用鳥隙式構圖,圖繪延安寶塔山上,紅葉碼漏點點;遠景用洋紅撮染,硃砂娥擦岩石,色澤純正明朗。面作中山體盡顯題順,寶塔屹立山順,給人以高山仰止之感。

李可染(1907-1989), 江蘇徐州人,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近現代著名畫家,京津畫派代表人物之一。此作上款人為原南京煉油廠黨委領導藏彬,記錄了秋天外出遊玩,紅葉滿山,遊人貪景晚歸的美好時刻。整幅畫籠罩在夕陽西下的余露中,展現了藝術家引光入畫,流光律秘的創作特點。

李可染《秋趣圖》上款人為山東省委原副秘書長李子超。畫作描繪牧童放牧途中,在濃郁的樹蔭下偷得片刻悠閑的情景,寥寥數筆即寫出一片秋色滿園之景。

關山月(1912-2000),廣東陽江人,著名國畫家、教育家,嶺南畫派代表人物之一。關山月喜歡梅花,並以畫梅著稱。他的梅花多為巨幅作品,大氣磅礴,構圖險峻而氣勢雄偉,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潘天壽(1897-1971) , 浙江海寧人。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浙江美院院長等職。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教育家。此作是為林乎加夫人王顧明所作。以滿幅構圖的框架布局,盆蘭自畫面左上角傾斜插入,右下角一塊橫出的湖石撐滿畫面,險中求平衡,整件作品富於動感張力,又穩如泰山。

王雪濤(1903-1982) , 河北成安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此作設色清新明艷,用筆如飛。畫面表現了花開引蝶,春意盎然的景色。兩只翩翩起遲森爛舞的蝴蝶增添了畫面的靈動感,栩栩如生的牡丹,猶如風動,憑添了一種雅趣。

啟功(1912-2005) , 北京人,雍正九世孫。中國書法家,古書畫鑒定家。此作是啟功畫贈開國上將李志民與妻子劉平的一幅作品。一桿朱竹枝葉繁茂,幾支小竹,旁邊斜出,幾株春筍,正欲拔節抽葉。本幅竹子全以書法寫成,瘦勁清雅,典雅精緻,俊秀異常。

謝稚柳(1910-1997) , 江蘇常州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古書畫鑒定大 家。此件紅梅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王大山作。圖為折枝梅花,樹枝以落墨法寫出,墨色疊加似乎有早春枝條返青之意。梅花以淡墨圈出,略敷胭脂,三三兩兩,各具情態。

劉海粟(1896年894) , 江蘇常州人。中國近現代傑出畫家、美術教育家。此件作品為谷牧所作。

李苦禪(1899-1983) , 山東高唐人。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此作上款人為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徐昌明。白菜是李苦禪畫中經常描繪的題材,既是他對生活平常物的藝術發現,也是一種自喻。看似三個不同對象無意散落,實則用焦、濃、淡三種墨色准確的表現出香菇、菊花和白菜的質感,並使畫面自然產生層次。

吳作人(1908-1997) , 出生於江蘇蘇州,祖籍安徽涇縣,曾任中央美院名譽 院長,中國美協主席等職。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此作上款人為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徐昌明。

黃胄(1925-1997) , 生於河北蠡縣。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長安畫派代表人物之一。《群驢圖》作品上款人為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徐昌明。 前景中的母驢和小驢以濃墨精心構畫,形體結構准確,母驢穩重沉著,小驢活潑好動,興奮的在母親周圍撤歡。一動一靜之間、將母子情感的互動拿捏的極其到位。《歡騰的草原》作品經國家領導人作為國禮贈送給來訪的美國實業家哈默博士。畫面整體呈放射狀,極具縱深感,以快速運筆產生的勁健線條,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瞬間動態,整個場景頓覺生氣洋溢,一片歡騰的節日氣氛。2013年在北京保利的秋季拍賣會上,黃胄 的《歡騰的草原》以1300萬起拍,1.288億元成交。

黃永玉,1924年生於湖南常德。當代著名藝術家,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副主席等職。此作是黃永玉於香港時所作,寄託的是遊子對於故鄉的 依戀和情懷。畫面描繪了8隻表情誇張的貓頭魔,大眼圓睜,既俏皮可愛,又有望眼欲穿之感,突出「望鄉」的主題。

韓美林,1936年生於山東。當代造型藝術家,國家一級美術師,清華大學美 術學院教授。此作是韓美林為其好友張一虹而作。藝術家把熊貓處理成簡單的幾何形狀,形象活潑可愛,憨態可掬,使人過目不忘,歡喜之情溢於言表。

豐子愷(1898-1975) , 浙江桐鄉人。中國近現代散文家、 漫畫家、書法家和翻譯家。

關良(1900-1986) , 廣東番禺人。曾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近現代戲劇人物畫代表人物。此作尺幅小巧,畫面人物造型不拘泥解剖和透視,而是以彎張、變形的手法傳神寫照,筆勢筆趣力求質朴平易、凝重自然,不加修飾,帶有孩童畫的稚拙。

林墉,1942年生於廣東潮洲。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是新時期嶺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此作是林墉為好友麗娟、景勝夫婦所作。寥寥數筆,人物曼炒舞姿便躍然紙上;飄逸的頭紗和簡化處理的雙腿體現出人物的動感;用色透亮明散,異域氣息撲面而來。

葉淺予(1907-1995) , 浙江桐廬人。中國漫畫和生活速寫的奠基人。藝術家「印度舞系列」的靈感來源於他在印度蘭伽的游歷經驗。他以驚人的記憶力及速寫功力,運用頓挫自如且洗練的線條,讓人物眼神及動態躍然紙上。

范曾(1938-),字十翼,別署抱沖齋主,江蘇南通人,中國當代大儒、思想家、國學大師、書畫巨匠、文學家、詩人。現為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  是當代中國集詩書畫、文史哲、儒釋道於一身的文化大家。老子出關是范曾最擅長的繪畫題材,畫中的老子,白發飄然,襟帶倏然,穩如山嶽,又似乎全無重量,身形飄渺,又宛若就在眼前。此般風骨,何等清新宕逸、遒舉俊發;范曾筆下的老子,形象透著一股仙風道骨之氣,老子衣紋以有力的線條勾勒而成,灑脫的大氣。帶路的小童臉上洋溢著笑容,衣紋的處理頗具動感。范曾自作篆書題字,結字嚴謹寬博,用筆蒼勁有力,為各幅作品都平添了古樸氣息。

朱屺瞻(1892-1996),江蘇太倉人,八歲起臨摹古畫,中年時期兩次東渡日本學習油畫,擅山水,花卉,尤精蘭、竹、石。曾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繪畫研究所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西泠印社顧問、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上海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等職。

任頤(1840年-1895年),即任伯年,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名頤,字伯年,別號山陰道上行者、壽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陰航塢山(今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人,清末著名畫家。 自幼隨父賣畫,從任熊、任薰學畫,後居上海賣畫為生。在「四任」之中,成就最為突出,是「海上畫派」中的佼佼者,「海派四傑」之一。任伯年的繪畫發軔於民間藝術,技法全面,山水、花鳥、人物等無一不能。

吳湖帆(1894-1968) , 江蘇蘇州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著名鑒定家,海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此作復原唐代青綠山水「空勾無皴」的技法,僅以線描勾勒山石的邊緣,並通過青綠礦物顏料之間的疊加形成了不同的色澤,畫面水墨氤氳、潤澤秀麗,更具有南派山水的靈動感。 吳湖帆《萬松金闕》原為收藏家朱昌言先生舊藏,後在朵雲軒2017春拍以4300萬元落槌,4945萬元成交。

吳昌碩(1844-1927) , 浙江安吉人。西冷印社首任社長,中國近現代史上以詩、書、畫、印四絕稱雄一世的宗師。此作贈與老友收藏家沈伯雲,見證了清末年間文人的一段交往故事。畫作構圖新穎,特意將畫面下方留出,供後世文人墨客題跋把玩,是典型的金石派畫家的習慣。

劉旦宅(1931-2011),原名渾,又名小粟,後改名旦宅,別名海雲生。男,漢族,溫州人。後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任職。擅人物,兼花鳥,取法漢唐人物、宋元山水及陳老蓮和八大之花鳥,廣泛吸取古人之長而融會貫通,工寫兼長,創作多取古典題材及歷史人物,造型清俊,情思橫逸,融工筆、線描、潑墨為一體,格外古樸脫俗,耐人尋味。

陸儼少(1909-1993) , 上海嘉定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海派代表人物之一。 一帆風順圖是陸儼少為其好友版畫家呂蒙夫婦所作。墨韻點染出船隻 揚帆離岸之景,以淡赭構畫出平緩山體及其在水面的倒影,雖無山石樹木的細節刻畫,但皴染交錯,植被的密意蔥蘢均躍然眼前,似能感受到雲霧於遠山間涌動。

林風眠(1900-1991) , 廣東梅州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教育家。此作人物造型以中國傳統古典審美為基調繪成,削肩蹙眉,體態婀娜;以爽利的線條加以強調概括,具有平面化、抽象化的藝術特色,營造出一種具有神秘色彩的浪漫主義意境。

朱梅邨(1911-1993) , 江蘇吳縣人。吳湖帆入室弟子中人物畫成就最高者。此作是工筆重彩仕女人物畫。大小尺幅僅三尺余,但藝術家以極豐富的技巧,將兩位侍女安置在了一個理想環境中,所有的細節盡善盡美,繁復但不繁瑣,營造出一派皇家貴氣。

黃永玉,1924年生於湖南常德。當代著名藝術家,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副主席等職。本作標題名取自屈原詩篇,蒼梧的意象與昆侖山相關,暗示了人們嚮往的仙山秘境。此作以既可代表朝陽又可代表夕陽的橙紅色背景中,為人們編制了一個屬於當代人的心靈歸宿。

賀天健(1891-1977) , 江蘇無錫人。中國近現代著名中國畫家、書法家。藝術家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而作此畫。其山體構畫來源於對自然造化的觀察,以及對宋元繪畫的博採眾長。遠景為一輪紅日,漫天紅霞,營造了「雲開日朗」的畫面,象徵新中國誕生的無限活力。

吳冠中(1919-2010) , 江蘇宜興人。現當代具有改革精神的傑出藝術家、美術教育家。藝術家用當代的語言融匯中西,表現盛夏荷塘這一中國傳統的題材。本作的荷花取其風骨,以紅色於波紋間一筆畫成一條小魚,茫茫上百條,為整幅作品再添生機與活力。

張大幹(1899-1983) , 四川內江人。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被譽為「東方之筆」。巨然晴峰圖繪於二十世紀40年代,是張大千盛年時期、以山水為主體、進入藝術成熟期後極其稀見的銘心極品。 2016年拍得1億350萬元高價。 四川山色描寫借居青城山的張大千送客下山的情景,因夏末的暴雨初過,眾山皆青且遠景一望無遺。時值張大幹遠赴敦煌的前一年,畫作構圖宏闊,墨染綿密、蒼茫渾厚 。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字雁冰,浙江省桐鄉市人。茅盾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茅盾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陳佩秋,1922年生於河南南陽。現當代海派領軍畫家、美術史論家。此作是為開國大校張鷹、趙珍夫婦所作。此工筆花鳥畫的造型富有動態,體現了藝術家對於傳統技法的透徹理解和完美應用。整個畫面高雅明麗、鳥語竹香猶在耳鼻,是不可多得的盛年佳作。

陳大羽(1912-2001) , 廣東潮陽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新金陵畫派代表人物之一。此作取法其師齊白石作品中強烈的色彩對比,以紅黃二色畫出 雞冠花,並淡淡敷上綠色,使得暖色與冷色產生強烈對比,彷彿整幅畫面處於一種熱烈、激動的氛圍中。

舒同(1905年~1998年),字文藻,又名宜祿。東鄉人(今江西撫州市東鄉區)。書法大師。原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陝西省委書記,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主席。

王雪濤(1903-1982) , 河北成安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此作曾發表於《體育報》, 以報導第三世界「新興力量運動會」開幕,沖破西方大國對於世界性運動會的壟斷。畫中幾顆碩大的新筍,破土而出,畫家以筍比喻新中國突破西方壓迫,頑強不息,茁壯成長。

胡適(1891年~1962年),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學名洪騂,後改名適,字適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安徽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金城(1877-1926) , 字拱北,浙江吳興人(今湖州)。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此畫構圖繁復,尺幅巨大,然筆墨工細秀潤,濃淡深淺有度,賦色清淡,畫面一片明凈爽朗,超逸之氣流溢全卷,極見秀潤蘊藉之文人韻味。此作堪稱金城臨古之傑出代表,實為少見。

方濟眾(1923-1987),號雪農,陝西省勉縣人,現代畫家。1978年後任陝西美協副主席、省國畫院院長。擅長山水、花鳥,作品取材於西北農村、牧區風光,注重自然性靈。水墨小品渾厚清新,將現實生活導入田園詩情化的藝術感受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田園風光模式。

程十發(1921-2007) , 上海松江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海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等職。此作是藝術家為其同學著名攝影家簡慶福所作。畫中三位少數民族少女以正面、半側、全側三種姿態面向觀眾,將傳統人物畫的主要姿態囊括其中,開相端莊嫻靜,但不失少女花喜悅之情。

關良(1900-1986) , 廣東番禺人。曾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近現代戲劇人物畫代表人物。畫中達摩合十跪坐在蒲團上,用筆粗壯有力,力透紙背,轉折明顯如用油畫筆刷與人物造型相協調,體現了「厚、拙、重」, 呈現出關良晚年典型的藝術特徵。

趙朴初(1907-2000),中國佛教學者、居士、中國現代社會活動家。安徽太湖人。幼承家學,勤於文史哲的研習。大學時代開始接觸佛學,20世紀30年代初,曾任中國佛教會秘書、主任秘書。1952年發起並籌備成立中國佛教協會,歷任該會秘書長、副會長、會長等職。曾擔任中國佛學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幼名文豹,原名開貞,字鼎堂,號尚武,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之一、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在書法藝術方面,郭沫若成就璀璨,在現代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書執筆8字要訣。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被世人譽為「郭體」。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字中、秋明,號君墨。祖籍湖州,1883年生於陝西興安府漢陰廳〈今陝西安康市漢陰縣城關鎮民主街〉,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以書法聞名,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沈北於"之稱。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書壇有"南沈北吳"之說。已故全國文物鑒定小組組長 謝稚柳 教授認為:"數百年來,書家林立,蓋無人出其右者"。

楊度,(1875-1932),湖南湘潭人,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此作是為錢化佛所作,集取佛經中「當為汝說」、「如是我聞」兩句合為一聯,意蘊悠長。本聯取漢隸方折運筆,略參楷書及魏碑氣息,兼楷帶隸,不以秀美面目示人,雋永淳厚、寬博沉穩、大氣磅礴。

劉炳森(1937年-2005年)字樹庵,號海村,幼年自號劉五先生。1962年夏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山水科本科畢業,同年秋至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事古代法書繪畫的臨摹復制和研究工作至今。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其劉體隸書影響甚廣。

博學篤志樂山水

『貳』 國畫資料 急需

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種類。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以前的國畫我們都統稱為古畫。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輸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按其題材又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歷史發展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 ,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 ,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

19世紀以後,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如任頤、虛谷、吳昌碩、黃賓虹、劉海粟、潘天壽、朱瞻、張大千、傅抱石、錢松喦、陸儼少等人;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群,如齊白石、陳師曾、金城、陳半丁、王雪濤、李苦禪、蔣兆和、李可染等;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群,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何香凝、趙少昂、關山月、黃君璧等人。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迭,上述地區的畫家亦有流動,如抗日戰爭時許多畫家來到西南地區,1949年後又有許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人移居國外和港台地區。今全國大多數省市成立了畫院,在3個中心之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 ,畫家隊伍空前擴大。

在現代中國畫家中,許多畫家繼承並堅持傳統繪畫的基本模式,他們或以模仿、傳承前代畫家技巧、風范為原則,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力圖變革,在保存、發展傳統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前者有金城、顧麟士等人,後者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隨著西方美術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爭的深入,改革中國畫成為新的時代潮流。以留學日本、歐美的高劍父、高奇峰、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為代表,倡導將西方美術的寫實及近代西方美術的創作觀念與傳統的中國畫像融合,走出了一條改革、創新中國畫的新路子,使傳統的中國畫煥發了新的生機。其中高劍父、高奇峰等嶺南畫派畫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將日本畫法與傳統的撞水、撞粉法和沒骨法相糅合,創造出了一種雄勁奔放、具有時代感的新風格。徐悲鴻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融入傳統的筆墨之中,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性。林風眠則調和中西,並汲取民間美術的質朴與剛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穎的獨特風格。另外,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中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張大千借鑒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某些手法,創出潑彩畫法;李可染受西方畫寫生的啟發,直接對景寫生對景創作;吳冠中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觀念等表現中國畫傳統的詩情與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畫由過去士大夫和貴族娛樂自賞的貴族藝術轉向為「民眾的藝術」,由過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頭。使中國畫在題材內容上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畫家們將視角投向社會現實,創作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徵的優秀作品。

20世紀20~30年代,畫家們對中國 畫的革新與發展,展開了論爭。如康有為提出「以復古為革新」、「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的主張;徐悲鴻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劉海粟提出要「發展東方固有的美術,研究西方藝術的精英」;林風眠主張「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陳師曾對文人畫的特質和意義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紓則反對革新,號召人們鄙棄「外洋新學」,唯以「古意為宗」;金城則極力主張:「宣聖明訓,不率不忘,衍由舊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們圍繞著素描是否可作為中國畫造型的基礎,以及如何看待筆墨技巧、看待各種新國畫等問題展開了一場討論。80年代中期,又圍繞著在改革、開放和現代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革新中國畫以適應時代的審美需要的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上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造型特徵和表現方法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在構圖上,中國畫講求經營,它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布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於是,風晴雨雪、四時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幅畫中。因此,在透視上它也不拘於焦點透視,而是採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後移動的方式,觀物取景,經營構圖,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同時在一幅畫的構圖中注重虛實對比,講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中國畫以其特有的筆墨技巧作為狀物及傳情達意的表現手段,以點、線、面的形式描繪對象的形貌、骨法、質地、光暗及情態神韻。這里的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技巧,又是對象的載體,同時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跡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由於並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國畫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結合來描繪對象,而越到後來,水墨所佔比重愈大,現在有人甚至稱中國畫為水墨畫。其所用墨講求墨分五色,以調入水分的多寡和運筆疾緩及筆觸的長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調子的豐富多變。同時墨還可以與色相互結合,而又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形成墨色互補的多樣性。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講求「隨類賦彩」,注重的是對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環境色並不重要,一般不予考慮。但為了某種特殊需要,有時可大膽採用某種誇張或假定的色彩。中國畫,特別是其中的文人畫,在創作中強調書畫同源,注重畫家本人的人品及素養。在具體作品中講求詩 、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並且通過在畫面上題寫詩文跋語 ,表達畫家對社會、人生及藝術的認識,既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又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國畫與西洋畫(豐子愷)
東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藝術的表現亦異。大概東洋藝術重主觀,西洋藝術重客觀。東洋藝術為詩的,西洋藝術為劇的。故在繪畫上,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兩者比較起來,有下列的五個異點:
(一)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並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又如畫一曲尺形線表示人的鼻頭,其實鼻頭上也並無此線,此線是鼻與臉的界線。又如山水、花卉等,實物上都沒有線,而畫家盛用線條。山水中的線條特名為「皴法(皴<cūn>法:中國畫技法之一,用以表現山石和樹皮的紋理。)」。人物中的線條特名為「衣褶」。都是艱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畫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並不描線。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不像實物,一望而知其為畫。蓋中國書畫同源,作畫同寫字一樣,隨意揮灑,披露胸懷。19世紀末,西洋人看見中國畫中線條的飛舞,非常贊慕,便模仿起來,即成為「後期印象派」(詳見本書<本書:指作者《藝術修養基礎》一書,1941年桂林版>中《西洋畫簡史》篇)。但後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畫,都是線條不顯著的。
(二)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透視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物。西洋畫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講究透視法。試看西洋畫中的市街、房屋、傢具、器物等,形體都很正確,竟同真物一樣。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丈的距離來。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鐵路中央眺望的)鐵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里的距離來。中國畫就不然,不歡喜畫市街、房屋、傢具、器物等立體相很顯著的東西,而歡喜寫雲、山、樹、瀑布等遠望如天然平面物的東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講究透視法,而任意表現。例如畫庭院深深的光景,則曲廊洞房,盡行表示,好似飛到半空中時所望見的;且又不是一時間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故中國畫的手卷,山水連綿數丈,好像是火車中所見的。中國畫的立幅,山水重重疊疊,好像是飛機中所看見的。因為中國人作畫同作詩一樣,想到哪裡,畫到哪裡,不能受透視法的拘束。所以中國畫中有時透視法會弄錯。但這弄錯並無大礙。我們不可用西洋畫的法則來批評中國畫。
(三)東洋人物畫不講解剖學,西洋人物畫很重解剖學。解剖學,就是人體骨骼筋肉的表現形狀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畫,必先研究解剖學。這解剖學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藝術解剖學。其所以異於生理解剖學者,生理解剖學講人體各部的構造與作用,藝術解剖學則專講表現形狀。但也須記誦骨骼筋肉的名稱,及其形狀的種種變態,是一種艱苦的學問。但西洋畫家必須學習。因為西洋畫注重寫實,必須描得同真的人體一樣。但中國人物畫家從來不需要這種學問。中國人畫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態的特點,卻不講人物各部的尺寸與比例。故中國畫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稱。女子則蛾眉櫻唇,削肩細腰。倘把這些人物的衣服脫掉,其形可怕。但這非但無妨,卻是中國畫的好處。中國畫欲求印象的強烈,故擴張人物的特點,使男子增雄偉,女子增纖麗,而充分表現其性格。故不用寫實法而用象徵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國畫不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中國畫不重背景,例如寫梅花,一支懸掛空中,四周都是白紙。寫人物,一個人懸掛空中,好像駕雲一般。故中國畫的畫紙,留出空白餘地甚多。很長的一條紙,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塊石頭,就成為一張立幅。西洋畫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為桌子。人物,其背景為室內或野外。故畫面全部填塗,不留空白。中國畫與西洋畫這點差別,也是由於寫實與傳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畫重寫實,故必描背景。中國畫重傳神,故必刪除瑣碎而特寫其主題,以求印象的強明。
(五)東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中國畫在漢代以前,也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畫即獨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為中國畫的正格。西洋自希臘時代起,一直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中世紀的宗教畫,大都以群眾為題材。例如《最後的審判》《死之勝利》等,一幅畫中人物不計其數。直到19世紀,方始有獨立的風景畫。風景畫獨立之後,人物畫也並不讓位,裸體畫在今日仍為西洋畫的主要題材。
上述五條,是中國畫與西洋畫的異點。由此可知中國畫趣味高遠,西洋畫趣味平易。故為藝術研究,西洋畫不及中國畫的精深。為民眾欣賞,中國畫不及西洋畫的普通。
國畫的分類
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按表現對象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按表現方法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按表現形式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後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 水墨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 院體畫

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後宮廷畫家比較工緻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以張銓、江宏偉、賈廣鍵、趙蓓欣、喻慧等為代表的現代中青年畫家為現代院體畫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 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並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但舊時也往往藉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此說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藉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 畫分十門

中國畫名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菜門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葯草、小景雜畫等。參見「十三科」。

◆ 十三科

中國畫術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代湯垕《畫鑒》說:「世俗立畫家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是:「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聖僧、風雲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台、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 漫畫

水墨漫畫,即構思上具有漫畫的特點,題材廣泛,或諷刺或贊美,但表現手法上運用中國傳統水墨畫技巧,兼具其雅緻。較之一般的漫畫,水墨漫畫更具有觀賞價值。它的出現 擴展了漫畫的表現、觀賞領域與品種。中國的水墨漫畫也涌現了很多優秀作者,如豐子愷、華君武、黃永玉、韓羽、方成、王成喜、畢克官、徐鵬飛、蔣文兵、何韋、常鐵鈞、徐進、白善誠、等人,同時也涌現了許多優秀作品
按表現對象分
◆ 人物畫
◆ 山水畫
◆ 青綠山水
◆ 淺絳山水
◆ 金碧
◆ 青綠
◆ 花鳥畫
◆ 新文人畫
國畫知識介紹
國畫形式
中國字畫的形式多姿多彩,有橫、直、方、圓和扁形,也有大小長短等分別,除壁畫,以下是常見的幾種。
中堂
中國舊式房屋,天花板高大,所以客廳中間牆壁適宜掛上一幅巨大字畫,稱為「中堂」。
條幅
成一長條形的字畫成為條幅,對聯亦由兩張條幅配成。條幅可橫可直,橫者與匾額相類。無論書法或手繪,可以設計為一個條幅或四個甚至多個條幅。常見的有春夏秋冬條幅。各繪四季花鳥或山水,四幅為一組。至於較長詩文,如不用中堂寫成,亦可分裱為條幅,頗為美觀。
小品
所謂小品,就是指體積較細的字畫。可橫可直,裝裱之後,適宜懸掛較細牆壁或房間,十分精緻。
鏡框
將字畫用木框或金屬裝框,上壓玻璃或膠片,就成為壓鏡。現代膠片有不反光及體輕的優點。至於不反光的玻璃,不會影響人對畫面的欣賞,所以很受歡迎。
卷軸
卷軸是中手繪的特色,將字畫裝裱成條幅,下加圓木作軸,把字畫卷在軸外,以便收藏。
扇面
將摺扇或圓扇的扇面上題字寫畫取來裝裱,可成壓鏡。由於圓形或扇形的形式美麗,所以有人將畫面剪成扇形才作畫,然後裝裱,別具風格。
冊頁
將字畫裝訂成冊,稱為冊頁。近代有文具店特別將裝裱冊頁成本,以供人即席揮毫。冊頁可以折疊畫面各成方形,而與下列長卷有不同之處。
長卷
將畫裱成長軸一卷,成為長卷,多是橫看。而畫面連續不斷,較冊頁逐張出現不同。
斗方
將小品裝裱成一方尺左右的字畫,成為斗方。可壓鏡,可平裱。
屏風
單一幅可擺與桌上者為鏡屏,用框鑲座,立於八仙桌上,是傳統裝飾之一。至於屏風,有單幅或摺幅,可配字畫,坐立地屏風之用。
手繪材料
中國字畫可寫在紙、絹、帛、扇、陶瓷、碗碟,鏡屏等物之上,常見的有下列幾種,壁畫不入其列。
絹本
將字畫繪制在絹、綾或者絲織物上,稱為絹本。古畫卷本雖多,但易被蟲蛀,亦被折損,反而紙本更易保存。絹本看起來較名貴,但底色不及紙本潔白。由於絹本繪畫前准備功夫較多,故不及紙通行。
紙本
中國字畫用紙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容易受水的是生宣,生宣加了礬水就不易受水,是熟宣。
壁畫
古人在墓穴、洞穴、寺壁、宮廷等繪制大幅壁畫,不少的壁畫遺留至今,成為國寶。
摺扇
古人扇畫多較細小,以便攜帶。但現代人多用巨型扇畫做室內裝飾物,所以較古人更為實用。
圓扇
圓山多呈圓形或橢圓形,面積不大。但也有絹本、紙本之分。古代宮廷用的大扇或者掌扇,大至高於人齊,現在很少見。
陶瓷
花瓶、杯、碟、鏡屏等器皿,亦有字畫製作,所用顏料及製法不同,但字畫原理及欣賞不變。
器皿
除瓷器外,如日歷、燈罩、鼻煙壺甚至現代領帶及衣物等,亦有以字畫作裝飾,而且十分流行,別具一格。西方盛行的聖誕卡等,用中國字畫作圖案者甚為普遍。

『叄』 中國嘉德香港春拍呈現丹翰樓藏中國書畫

春和 ── 亞洲重要私人珍藏呈獻丹翰樓藏中國書畫

中國嘉德香港幸得丹翰樓主人信賴,首次將丹翰樓藏中國書畫精品釋出,使得眾多佳作在近半個世紀之後,集結在一起與世人見面。「丹翰樓」主人長居印尼,繁忙商務、熱心慈善之餘,雅好書畫,其收藏多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購自廣州文物商店,大多保留當時入藏時的原始標簽,經過近半個世紀擷英取華,形成極具規模的收藏體系。此次釋出的包括張大千、傅抱石、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吳冠中等佳作,來源可靠,品相完備,愛此丹青一道者萬勿錯過。

▲ 蘇庚春(1924-2001)題贈丹翰樓主人之牌匾

▲ 廣州市文物店標簽

Lot 868 傅抱石(1904-1965) 陶淵明 立軸 水墨紙本 丙戌(1946年)作

鈐印:抱石大利、抱石齋

題識:壽銘先生屬畫。丙戌冬月,利涉橋頭抱石寫。

上款: 「壽銘先生」即梁漱溟(1893-1988),字壽銘,廣西桂林人。現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國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早年加入同盟會京津支部,1918年在北京大學哲學門研究所講授佛教哲學。1940年發起成立中國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務委員。1946年出任民盟秘書長,參與國共和談,同年11月返回重慶北碚。1947年創辦勉仁文學院,從事講學和著述。

73.5 x 38 cm. 估價:HK$ 600,000 - 800,000

Lot 870 吳昌碩(1844-1927) 墨竹 立軸 水墨紙本

光緒戊申(1908年)作

鈐印:俊卿印信、昌碩、石子人室

題識:兩三竿竹媚池影,一二朵雲棲石頭。寂莫賞音古誰是,蘇東坡與文湖州。光緒戊申春仲,吳俊卿。

說明:中僑委贈印華美術協會舊藏。

131.5 x 64.5 cm. 估價:HK$ 500,000 - 800,000

Lot 873李可染(1907-1989) 牧牛圖 鏡心 設色紙本

鈐印:可染、李、在精微

題識: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可染。

71.5 x 49 cm. 估價:HK$ 600,000 - 800,000

Lot 876 錢松喦(1899-1985) 百鴿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56年作

鈐印:錢、松岩

題識:一九五六年,錢松喦作。

來源:現藏家1994年購自廣州集雅齋。

178.5 x 95.5 cm.估價:HK$ 800,000 - 1,200,000

此件作品創作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當時出現了以抗美援朝為主題的美術作品,和平鴿題材盛極一時。在抗美援朝時期,我國強烈追求和平,在藝術上引進世界上象徵和平的鴿子,那個時代是中國藝術上的和平鴿時代。此幅作品章法構圖變化豐富,和平鴿的表現手法不拘限於形似,而強調骨法用筆,喜用雄渾古拙之「顫筆」,渾厚沈著。在運用色彩上更大膽突破、絢麗明艷、五彩斑斕、令人振奮。

▲ 廣州集雅齋標簽

Lot 878賴少其 (1915-2000) 黃山雲迷 鏡心 設色紙本 1987年作

鈐印:賴少其、黃山圖、賴少其

題識:黃山雲迷。一九八七年三月於廣州。賴少其。黃景文先生、朱蘭馨女士雅正。賴少其。

83.5 x 38 cm 估價:HK$ 200,000 - 300,000

Lot 879 吳冠中(1919-2010) 庭園 鏡心 設色紙本

鈐印:荼、八十年代

題識:曾萬鎖同志留念。吳冠中贈。

45 x 63 cm. 估價:HK$ 800,000 - 1,200,000

Lot 880 黎雄才(1910-2001) 松濤 鏡心 設色紙本 1984年作

鈐印:黎雄才

題識:景文先生屬。一九八四年三月時於廣州,雄才畫。

68.3 x 126 cm. 估價:HK$ 350,000 - 450,000

中國嘉德香港2018春季拍賣會

中國書畫

拍賣

4月3日(星期二)

10am

春和──亞洲重要私人珍藏

2pm

觀想──中國書畫四海集珍

香港JW萬豪酒店3樓拍賣廳 B

預展

3月31日 - 4月2日

港島香格里拉大酒店5樓宴會廳及泰山廳

『肆』 關於國畫的一些專業知識!

國畫的花鳥畫基本畫法

花卉的觀察 學習畫花卉,除了要多觀賞及臨摹古今名畫以外,還要對 實際的花卉深入的觀賞與寫生,了解花的枯榮及霜晴雨露中的 情態,茲從花朵葉與枝乾等各部位簡述其結構與生態.
( 一 ) 花朵:花朵經常是畫面的主題, 一般花朵包括花 瓣花蕊花托花萼梗等幾部份,花瓣有單瓣與重瓣 ( 復瓣 ) 之 分,花形有離瓣合瓣之別,牡丹薔薇花等是離瓣的重瓣,梨花 木棉花等是離瓣的單瓣,牽牛花百合花等是合瓣的單瓣,大部 份的花卉都具有單瓣與重瓣的不同品種,譬如桃花芙蓉花水仙 木槿梅花等,花蕊有長短多寡的區別,雌雄同株的花,大蕊小 蕊都在一起,雌雄異株者僅有小蕊,或僅有大蕊,有的花蕊較 明顯,有的較隱密,都需仔細的觀察,花萼亦因花的種類而異 ,如梅杏桃等五小瓣聚在一起,李梨垂絲海棠等五枚小瓣生長 在一長柄上,玫瑰月季等萼尖長,山茶萼像魚鱗等。
( 二 ) 葉:單葉植物從枝或莖長葉時,葉序有對生互生 輪生叢生等,復葉植物有的成羽狀掌狀鳥足狀,有的是二重復 葉,形式更為復雜,必先了解其生長的規律,才不致在繁雜中 發生錯誤,葉有葉柄與葉脈,形狀有尖圓長短等不同的大小比例。
( 三 ) 莖枝:可分為木本草本藤本蔓本等, 木本枝幹挺 硬,有些相當粗狀,草本的莖大都較嫩,有的變成右旋或左旋 的蔓延,有的還長有須狀的攀緣莖。

花卉的寫生
各種花卉在早晨或上午比較清新,生氣勃勃,是寫生的好 時間,寫生是為創作收集素材,如果是為了工筆畫的需要,就 必須作細致的描寫,有時我們在畫面上需要多朵花聚在一起,寫生收集素材的時候,就要有正面的、反面的、側面的、斜 面的;有完整的花朵,也有被枝葉遮住一部分的花朵,既有小 花蕾,也要有將綻的大花蕾。葉子也是如此,除了成葉外也要 有嫩葉及嫩芽,並注意陰陽向背,大小穿插。枝幹也要有主幹 、支幹之分,以及在在畫面上的姿態和疏密。以上這些都是我 們在針對目的寫生收集素材時,首先要注意到的問題。
雖然花鳥畫不像山水畫常有移動視點的表現法,通常視 角比較穩定,但我們觀察時可運用移動視點的方法,選取最美 角度寫生,並注意花、枝、葉的大小比例。畫花朵可從花蕊花 瓣入手,通常先畫最完整、最前面的一瓣,再四外擴展,花瓣 太復雜的可進行概括,要注意其造型美。畫葉也是如此,除了 注意葉序、結構之外,也要注意仰、垂、向背與疏密、前後葉 的變化,最後畫枝幹,大幹還要畫出皮紋,如梅花的大幹要蒼 老、皮紋要斜皴,小干要挺拔有力,桃干皮要橫皴,松干皮要 鱗皴,紫薇花干皮較光滑等不同種類的枝幹特點。
花卉的寫生,宜從折枝花卉開始,折取花葉易於入畫的一 枝,插於花瓶中詳細觀察,花蕊被遮蓋的也可撥開,研究細部 結構。對於簡單的折枝熟悉後,可以選取整株花的一角來嘗試 或全株花的寫生,由於枝葉復雜,須選擇適當的角度,並做大 幅度的刪減或調整。總之花卉的寫生並不是畫植物的插圖或說明圖,需主觀的取捨與美化,並強調意趣的表現。
鳥類的觀察
禽鳥在中國畫中又稱為「翎毛」,可區分為水禽與山禽兩 大類,依其生活習性,又可分為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鳴 禽、雉禽等類,各類的特微與習性如下:
(一)涉禽:棲於淺水中捕食魚蝦,它的嘴、頸、腳都很長。 例如鶴、鸛、鷺鷥等。
(二)游禽:喜歡在水中游泳,嘴扁平,腳短,趾間有蹼,多 捕食魚蝦和小蟲。例如海鷗、野鴨、鴛鴦、雁、信天翁 等。
(三)猛禽:雙翅強而有力,嘴形如勾,腳夷尖銳,性情猛悍 ,專門捕食小動物。例如鷹、鷲、鶚、隼等。

(四)攀禽:多數上嘴鉤形,下嘴較短,足趾二前二後,能用 夷攀抓在樹幹上。例如鸚鵡、啄木鳥等。
(五)鳴禽:喜歡鳴叫,一般小鳥多屬此類。
例如維、鶯、畫 眉、伯勞、黃鸝、八哥等。
(六)雉禽:屬於棲地類禽鳥,身體較大毛色美麗,尾長,嘴 形與雞類似,多生長於山林矮木叢中。例如雉雞、錦雞 、長尾雉、孔雀等。禽鳥是卵生,故其身體(不包括頭 、頸、腳、尾等部位)呈蛋形。因生活環境與習性不同 ,其嘴、腳翅及尾也各有不同的比例與特微,一般而言 ,水禽(涉禽、游禽)大多嘴長而尾短,山禽(鳴禽、 攀禽、雉禽)大多嘴短極尾長,嘴勾者食肉,細尖者食 蟲,嘴長者食熊蝦,食殼者嘴粗而厚,成圓椎形。能長 途飛行的鳥翅膀大都較長,且發達,水禽中多長頸者, 以便迅速出擊,啄夾魚類。此外如頭形、眼精的顏色及 位置的高低,各有不同,也須把握其特微。
鳥類遍體生長羽毛,細密的綿羽有保溫的作用,此外也有 半綿羽,以及許多形狀不清楚,層次繁多而疊列成一大片的感 覺。另一種是羽片形狀較清楚,如翼、尾的羽毛,皆有詳細的 名稱,應仔細觀察不同部位的羽毛形狀及其疊列的關系,以求 熟悉鳥類羽毛的組織與秩序。
此外尚須明白禽鳥的雌雄,禽與獸絕大部份都是雄的較美 ,少數雌雄的羽毛一樣,但是雌鳥總比雄鳥略小,鳥的翼及尾 ,超左或超右是雌雄相反;雌鳥的右翼及右尾翼在上,雄鳥的左翼及左尾羽在上。鳥類的喜、怒、哀、驚,表現在翼、尾及 姿態上,亦有不同。
鳥類的寫生
鳥類除了結構復雜外,又活潑善動,要以真鳥直接寫生, 對初學者是一大挑戰,剛開始不妨寫生鳥類標本。畫標本的優 點是可以從各角度詳細的觀察細節,甚至重要羽毛的數目也可 慢慢的數清楚,尤其是畫工筆翎毛,標本的觀察助益頗大。然 而畫標本的缺點是容易畫出動態生硬呆板,甚至形狀比例失真 的作品。標本雖從真鳥剝制而成,但經人工填塞棉花於體內, 容易變形,鳥的眼珠亦不依類別的不同而變化,通常裝上統一 的人工替品。張開的翼及腳都家鐵絲支撐重量並維持形態,往 往因為製作者疏於觀察及技巧不足,而使關節變化失真,生硬 挺直,或重心不穩,羽毛凌亂等缺點。初學者了解這些極可能 發生的症狀之後,不妨比較鳥類的參考書籍圖片,或前往鳥店 、動物園甚至野外觀察,並可藉照相機的功能,凝固瞬間的動 作,作為寫生的輔助參考資料。
作過鳥類標本觀察之後,即可嘗試籠中鳥的寫生。最好到 鳥店選購一種平時熟悉而溫 馴的小鳥, 最好價格不要太高, 又容易飼養者,作為寫生的對象。首先要觀察其各種動態,如 踏枝、啄飲、搜翎、欲升、欲降、鳴啼、縮頸、飛翔..,等不 同的動作,並將其特徵記憶下來。寫生之前不妨仔細的觀察, 並發現它最常重復出現的動作,或持續最久的型態作為寫生的 選擇,以鉛筆或毛筆做速寫,鳥的姿態改變時不妨依記憶修補 ,或等待其出現相同動態時,再迅速掌握,如做詳細的描繪較 費時,需耐心的畫畫停停,分幾次描繪完畢,而創作時最好也 能經常觀察,才容易捕捉到禽鳥的神態。
籠中鳥的行為動作與在大自然中的秦鳥略有不同,就如同 在監獄中的人和外面自由人的表情動作有別一樣,為了表現『 好鳥枝頭亦朋友』的自然情趣,了解每一種鳥的生活環境與棲 息之態,最好到山林野外做實地的觀察,配合望遠鏡賞鳥更佳 。每一種鳥的習性與姿態不盡相同。如燕子與鴿子是不站在樹 枝上的,鶴與鷺鷥是拳一足而睡,烏鴉與喜鵲的動態絕不相同 若不仔細觀察,張冠李戴,舊部合乎物態,物理與物情。此外 鳥類棲宿或非翔時,頭必迎風、如背著風、羽毛必定掀起來, 這也應該注意到的現象。
速寫時可先畫出鳥的主要形體(蛋型)在根據頭部的動態 (如伸頭、縮頸、扭轉等)添加頭部(頭部大致也成蛋形), 再添加翅、尾與足部。爪在平地時需踏的穩,在枝上需抓的緊 。非翔實縮頸則展足,縮足則展頸,不可兩者同時伸展。最重 要得是身體要有重心,型態力求生動活潑,才能表現出生命力。

白描畫法
白描畫法是指以墨線描繪物體,不著顏色的畫法。在人物 、畜獸畫方面也有白描畫法,譬如兩幅最早的戰國楚墓出土的 帛畫,即以白描法表現,我國古代稱之為「白畫」,北宋的李 公麟是這種畫法的代表性人物。
白描畫法以線條為主,也可渲染淡墨。畫線條時,要使筆 墨結合形相的特質,筆法的轉折頓挫,線條的粗細濃淡,皆要 以所表現對象的質感或特色為依歸,譬如以較細較淡的線條畫 花瓣容易表現出其嬌嫩柔軟;以較稍粗稍濃的線條畫葉與枝梗 ,較易表現其硬而厚的質感;以略乾且下筆、收筆皆虛的細線 條畫禽鳥的羽毛,較易表現羽毛蓬鬆而柔軟的感覺。
中國畫是線條的雄辯,尤其在白描畫中,線條的優劣是一 幅畫成敗的主要關鍵。白描畫運筆宜以中鋒為主,用筆的壓度 和速度要均勻,鉤出的筆線要有「外柔內剛」的效果,力量要 涵蓄在內,不宜顯露於外;缺乏涵蓄的筆墨,不耐久看。鋒芒 過多、力量外露都容易表現出一種霸悍的氣象,有時尚可減低 某些花卉、禽鳥的美感,故白描畫的線條要「寓剛建於婀娜中。
此外運筆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呆滯,務必要有「無往 不回」之意,腕力氣力一定要送到頭,止筆向上提時,也不可 輕率潦草。至於在花卉白描方面,依據吳學讓教授提供的示範 有三種主要的線條,一為起筆停筆(一字描),適於畫葉梗、 竹乾等。二為釘頭鼠尾描,適於畫葉筋、葉片等。三為連續弧 線描,適於畫花瓣。下圖是禽鳥的局部畫法示範,畫鳥的順序 是先畫嘴的當中一長筆,再畫上顎和下顎各一筆,再依次畫眼 圈、點眼、頭額、背、翼、胸、腹、腿、爪、補尾。畫細毛的 線條落筆與收筆較輕,中段略粗,若落筆太重,不易表現出羽 毛的質感。
雙鉤填彩畫法
雙鉤填彩畫法是用線條鉤描物象後在填色的畫法,又稱鉤 勒填彩法或雙鉤設色法,是從白描的基礎上染色彩而成。它的起源甚早,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已見此種畫法,五代 畫家黃筌是雙鉤填彩法的代表性畫家,其線條纖細,賦色艷麗 ,是北宋院畫花鳥畫法的主流,另有江南的徐熙,也用雙鉤填 彩法,但風格野逸,較注重線條的趣味及墨韻,後世的花鳥畫 家 ,用筆多取法徐熙,用色取法黃筌,並兼取兩家的神似逸 韻。

畫雙鉤填彩法應選擇熟紙 (紙) 或絹,先用墨線雙鉤白 描後,准備兩只羊毫筆作渲染,一隻蘸色,一隻沾清水,要先 練習一手執兩只筆,並能靈活交換。設色時顏色要淡,應多染 幾次,將花、葉內側( 或中央 )的顏色以清水筆推染至邊緣 ,清水筆內的含水量要適當,水太多會留有痕跡,太乾則渲染 不開。渲染完後,如原來的墨線已經模糊不清,可用重色在重 鉤一次,鉤一次,稱為「勒」,同時也可從畫紙背後托染,使 畫面的花葉顏色更加濃厚、均勻。花卉渲的方法有三:
(一)先 後染:先將花朵的顏色最淡的顏色 底(既平塗打 底)再用其他顏色分染,通常白色、粉紅色、淺黃色的 可花先用白粉 底,在用淺綠、洋紅、藤黃等色分染。 葉子可先用草綠 底,再用花青分染。
(二)先染後 :紫紅色或深紅色的花卉,可先用花青(或淡 墨)自內側向外分染後,再 紅色,染葉也可先用花青 (或淡墨)分染後,再 草綠。
(三)接染畫法:譬如粉紅色的荷花瓣,尖紅,根部稍帶淡綠 色,可先用白粉 底再用洋紅由尖向內分染,並立即用 淡綠色由內向外分染,在水份未乾前接合。局部蟲蝕的 破葉,亦可用接染法。
於禽鳥的賦采法略有不同,下圖為吳學讓教授的示範,首 先白描後以淡墨分染,然後以顏色第二次分染,乾後第三次鋪 色,接著第四次梳毛,第五次鋪色 梳毛(絲毛)是化翎毛( 或畜牲)所常用,為了強調羽毛松軟而細密的感覺,梳羽毛法 的原則是淡色羽毛用深色梳,深色羽毛用淡色梳。
沒骨畫法

沒骨畫法是不用墨線鉤勒、直接以色彩繪畫物像的畫法。 沒骨畫法相傳為北宋徐崇嗣所創,此後畫者極少,清初的惲壽平是復興此畫法的大師,影響近代甚大。
沒骨畫法也以使用熟紙較恰當,因不用墨線,故以留白的 「水線」來曲分前後葉或花瓣與花瓣之間的關系,有以白當黑 的味道。沒骨畫法也可細分為幾種表現方式:
第一種較工細如 雙鉤蠆填彩法,只是略去雙鉤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
第二種畫法略為疏放稍帶寫意的筆意,直接以色彩點染,一次完成。第三種畫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類似的色彩 點染局部,類似破墨因為使用熟紙,故產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帶斑駁的色彩變化。

一般而言,白描畫法、雙鉤填彩畫法與沒骨畫法機皆屬於工筆畫法的范疇,應注意其形態的完整與結構的清楚,初學者在畫前可先鉤 一張同尺寸的速寫稿,置於畫紙下,則構圖、形狀有個依據, 能專注色彩與運筆的趣味,無論以那一種發方法畫花、葉,色 彩皆要有濃淡的變化,一隻筆沾清水,以便分染。亦可用「先後染」的方法,追情求更豐富的色彩變化,但設色不宜太濃 艷,總以淡雅為尚。染完色彩,等待乾後再鉤勒葉筋、絲花或 加畫花蕊,增補細部。

寫意畫法

寫意畫法是指用單純而概括的筆墨來表現對象的精神意態 ,是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畫法。依據畫史上的記載,唐朝吳道子 所畫的嘉陵江山水或王洽的潑墨,可能已具有寫意的形態,傳 世的畫跡中北宋蘇軾、文同的墨竹,釋仲仁的墨梅已經可以歸 入寫意畫法中,到了明末的徐渭,更以豪放筆墨,在宣紙上畫 出淋 痛快的大寫意,如下圖是徐渭所畫的「牡丹蕉石圖」。 八大山人、揚州八怪及金石畫派都給寫意花鳥畫拓展了不少的領域。

寫意花鳥畫法多以「點垛」或「點簇」的技法,可細分成 鉤花點葉法、小寫意法、大寫意法等數。畫寫意適宜選用生紙 ,可單獨用墨色來畫,亦可用數種顏色來畫。筆內先含調好淡 色,再礁深色於筆尖,也可先可先礁深色再蘸清水來畫,每一 筆都要有深淺的變化,使用生紙容易化開,才能產生乾、濕、 濃、淡的不同效果。

下列圖版是吳學讓教授以寫意畫法示範的紫藤,先以雙鉤畫法了解其結構。用寫意畫法現紫藤花,先以羊毫筆沾白粉,筆尖蘸花青,再蘸洋紅後以側鋒點垛,即畫出有濃淡與色彩變 化的花瓣,補小化瓣後,換草綠色畫細梗、點花蒂,並以黃粉 點花蕊。此外葉子的結構、葉序,穿藤法,亦應注意。
總之寫意畫法雖有所謂「意到筆不到」之說,形式簡略或 形象不精確都不需計較,然而要將寫意畫法畫得好,仍須先在 工筆畫法中多下工夫,多觀察寫生,才能發揮筆簡而意足的特點。
國畫的畜獸畫基本技法

畜獸又稱走獸是中國畫中較難表現得好的一門,宋朝沙門 德洪即指出:「畫工能為神鬼之狀,使人動心駭目者,以其無 常形,無常形可以欺世也,然末始以為貴。惟犬馬牛虎有常形 ,有常形故晝者難工,世之人見其似,則莫不貴之。」由此可 見畜獸有常形,即每一種動物都有一定的體型、比例與動態, 稍不謹慎,觀察得不夠仔細,即容易流為笑柄。常畫的畜獸有 馬、牛、虎、獅、鹿、羊、猿猴、貓、犬、狸、兔、馱、騾以 及象徵權勢的龍等,每一種走獸各有不同的特徵與習性,作畫 前必先詳細的觀察與寫生。
畜獸的觀察與寫生

我國古代畫家即非常重視觀察,譬如擅長畫獐猿的北宋畫家易元吉,曾游荊、湖間,深入山區,觀察野獸的動靜游息之態,故其走獸畫富有生趣。李公麟每次經過癖舍,看到其中的御馬,必終日觀察,無暇與客人交談,故能畫出馬的特徵,黃山谷在其詩中即稱贊道:「李侯晝骨亦晝肉,下筆生馬如破竹 。」據說元代畫馬名家趙雍曾經據壯學馬滾塵狀,其母管夫人 自窗中窺看,正見一匹滾塵馬,故趙雍晝馬,能得其性情。可見古代成就高的晝家都很重視觀察,甚至親身模仿其動作,以求生動的表現畜獸的特徵與神趣。

蘇東坡的題跋中曾經提到蜀中的收藏家杜處士一日正在曝曬其書畫,有一牧童看見其中一軸戴嵩晝的鬥牛圖,拍手大笑說:「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牧童經常與牛生活在一起,發現到牛在角斗時, 牛尾是緊夾在兩股間,而唐朝畫牛名家戴嵩的觀察還欠周到,以致造成錯誤,是值得作為我們的借鏡。

中國畫一向提倡「形神兼備·以形寫神」,畫畜獸也不例外,觀察入微,掌握神態,才能將其畫活。走獸雖然同樣具備 五官、四肢,但其傳情表達的能力,卻不如人類豐富,然而我 們也不能忽視其細膩的動態和神情,每一種動物都有獨特的表 達喜怒哀樂的方式。此外動物也有許多特別的習慣和動態,譬如鹿、虎等耳朵能隨意的轉向各個方向,如收聽器般,能覺察極輕微的聲音;貓、虎等眼睛的瞳孔,能敏感的隨著自然光線的變幻而開合,猶如照像機的光圈原理;動物的尾巴具有均衡的作用,可調節各種姿態,這些特點都應注意到。

畫貓耍表現出乖巧靈俐的特色,同屬貓科的虎則要表現出威嚴勇猛的感覺;畫驢要畫出傻氣和滑稽的味道,同屬奇蹄科的馬,就要晝出神駿豪邁的性格,每一種動物的性格,在作晝前必先稍加研究。

寫生時對動物解剖學應有了解,至少必先觀察其骨骼與肌 肉的關系,古人常說「畫虎畫皮難畫骨」,是指一般人往往過 分去描寫搶眼的老虎皮,而忽略其骨骼、肌腱對展示虎威的重耍性。

速寫是累積創作素材和捕捉生動形象的必耍手段,然而它是 通過觀察與默畫相結合的方法,把生動的形象勾出,並不是看 一筆畫一筆,對於晝動態的畜獸,應掌握神態,尤其耍注意從 一個動態過渡到另一個動態的瞬間,只用寥寥幾筆,就要准確的表現出畜獸的特點,其動勢要靠線條不同方向的對比和組合來表現。茲以擅長走獸畫的梁中銘教授平日寫生的素描稿為例 ,配上攸以水墨表現的猴子冊頁,可以發現勤於觀察寫生,助益頗大。

寫意晝法

以寫意法畫畜獸,早在漢代壁晝及魏晉磚畫中即可見到略 為豪放的表現法,五代石恪的畫中亦可見具有禪意的虎,但到明朝才比較盛行寫意的畫法,如沈周的寫生冊頁中亦有走獸, 郭詡的「牛背橫笛圖」墨色的乾濕濃淡變化生動,並以破筆枯 墨掃出牛毛,意趣橫生。近代的畜獸畫家,多以寫意法表現, 如徐悲鴻的「雙馬圖」,結合西洋畫的明暗觀念與正確的解剖 學知識,表現出天馬行空的賓士氣概。林玉山的猛虎,表現出 兇悍威嚴的氣勢,齊白石與李可染的牛,都有獨特的個性。

寫意畫法是以簡練的筆墨,表現出豐富的內容,並能喚起 觀賞者的想像力與感染力,故以寫意法畫畜獸,對其細節須加 以簡化或省略,譬如繁瑣的光影明暗就可省略。眼睛是傳神之 處可以誇張。至於配景的處理,必須根據各類走獸不同的習性 和生活環境來安排,譬如熱帶地區生長的走獸,就不宜配寒帶 的植物。牛、馬等走獸,可以不靠景物襯托,以留白的方式, 或在地上點染些草色,如徐悲鴻的馬,多以留白的方式,讓觀 賞者自由聯想。

虎的寫意畫法: 先以淡墨超稿勾出形態,赭石調藤黃畫虎身,再以稍濃的 墨畫斑紋,白粉染嘴、前胸等,並以赭石第二次染身。淡墨破 鋒絲細毛後,蘸老虎的寫意畫法示範濃墨畫眼、耳並重鉤斑紋 ,第二次染白粉及濃墨絲細毛,白粉畫虎須,最後補景完成。 畫時大致全體同時進行,層層加重

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種類。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紙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輸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按其題材又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歷史發展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 ,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 ,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

19世紀以後,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如任頤、虛谷、吳昌碩、黃賓虹、劉海粟、潘天壽、朱瞻、張大千、傅抱石、錢松喦、陸儼少等人;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群,如齊白石、陳師曾、金城、陳半丁、王雪濤、李苦禪、蔣兆和、李可染等;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群,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何香凝、趙少昂、關山月、黃君璧等人。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迭,上述地區的畫家亦有流動,如抗日戰爭時許多畫家來到西南地區,1949年後又有許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人移居國外和港台地區。今全國大多數省市成立了畫院,在3個中心之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 ,畫家隊伍空前擴大。

在現代中國畫家中,許多畫家繼承並堅持傳統繪畫的基本模式,他們或以模仿、傳承前代畫家技巧、風范為原則,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力圖變革,在保存、發展傳統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前者有金城、顧麟士等人,後者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隨著西方美術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爭的深入,改革中國畫成為新的時代潮流。以留學日本、歐美的高劍父、高奇峰、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為代表,倡導將西方美術的寫實及近代西方美術的創作觀念與傳統的中國畫相融合,走出了一條改革、創新中國畫的新路子,使傳統的中國畫煥發了新的生機。其中高劍父、高奇峰等嶺南畫派畫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將日本畫法與傳統的撞水、撞粉法和沒骨法相糅合,創造出了一種雄勁奔放、具有時代感的新風格。徐悲鴻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融入傳統的筆墨之中,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性。林風眠則調和中西,並汲取民間美術的質朴與剛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穎的獨特風格。另外,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中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張大千借鑒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某些手法,創出潑彩畫法;李可染受西方畫寫生的啟發,直接對景寫生對景創作;吳冠中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觀念等表現中國畫傳統的詩情與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畫由過去士大夫和貴族娛樂自賞的貴族藝術轉向為「民眾的藝術」,由過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頭。使中國畫在題材內容上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畫家們將視角投向社會現實,創作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徵的優秀作品。

20世紀20~30年代,畫家們對中國 畫的革新與發展,展開了論爭。如康有為提出「以復古為革新」、「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的主張;徐悲鴻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劉海粟提出要「發展東方固有的美術,研究西方藝術的精英」;林風眠主張「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陳師曾對文人畫的特質和意義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紓則反對革新,號召人們鄙棄「外洋新學」,唯以「古意為宗」;金城則極力主張:「宣聖明訓,不率不忘,衍由舊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們圍繞著素描是否可作為中國畫造型的基礎,以及如何看待筆墨技巧、看待各種新國畫等問題展開了一場討論。80年代中期,又圍繞著在改革、開放和現代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革新中國畫以適應時代的審美需要的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上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造型特徵和表現方法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在

熱點內容
鮮花圖片及名稱大全 發布:2024-11-25 20:25:14 瀏覽:9
全國鮮花分銷 發布:2024-11-25 20:05:32 瀏覽:667
手持鮮花男頭 發布:2024-11-25 20:00:06 瀏覽:656
黑色的子百合 發布:2024-11-25 19:47:37 瀏覽:142
作文一朵美麗的浪花400字左右 發布:2024-11-25 19:39:56 瀏覽:839
qq飛車情人節鮮花 發布:2024-11-25 19:36:01 瀏覽:568
日本郵票櫻花 發布:2024-11-25 19:17:45 瀏覽:464
牡丹江天氣預 發布:2024-11-25 19:09:44 瀏覽:720
馬玉蘭盆栽 發布:2024-11-25 19:09:02 瀏覽:295
花朝節七夕 發布:2024-11-25 19:08:58 瀏覽: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