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山國際度假公園
⑴ 梅花山 簡介
南京梅花山是梅花節連續九年的主會場,也是國內唯一一處位於世界遺產景區內的賞梅勝地,在全國八大賞梅勝地中,無論是按植梅的歷史、規模、數量還是品種排比,皆堪稱魁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梅山」。
據史料記載,六朝時南京植梅已盛,明朝時候靈谷寺東南一里有一處賞梅勝地,叫梅花塢,是明代宮廷專設的梅園,其間植梅不下千株,所結的梅子專供太廟祭禮皇帝的祖宗之用。梅園里的每株梅樹上都懸掛著書有「御用」二字的木牌,由於明代刑律嚴酷,故而雖然遊客眾多,但絕沒有人敢私自攀枝。
三十年代初,當時的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將梅花山一帶辟為中山陵園植物園的薔薇花木區,開始植梅,到抗戰前夕,這里已經形成一片梅林,每逢梅花盛開之際,遊人常常絡繹不絕。1944年這里正式稱為梅花山。
近年來,梅花山的植梅規模不斷擴大,新的品種不斷出現,如今的梅花山有梅園面積400餘畝,形成了3大梅花體系、5大種類、18個花型、230多個品種,總數約15000株。其中精品薈萃,如紅妝淡抹的「宮粉型梅」,狀如游龍的「龍游梅」,萼似翡翠的「綠萼梅」、花如堆雪的「玉蝶型梅」、胭脂點珠的「硃砂型梅」、以及珍奇品種「別腳晚水」、「南京紅」等。另外,「單瓣跳枝」、「水紅小硃砂」等60餘個品種已進行了國際登錄。常言到「花是將開未開好」,在梅花含苞欲放之時去梅花山「探花」別有一番情致。而當梅花盛開時節,繁花似錦的梅花山更讓遊客沉醉在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
梅花山對南京而言,已不是一座普通的小山,而是一處重要的「文化空間」它是南京梅花節重要的文化空間。公元252年,吳大帝孫權71歲時病故,下葬於鍾山南麓的高崗上,陵寢史稱「蔣陵」,葬處得名「孫陵崗」,即今天的梅花山。
孫權此舉開啟了以後歷代在南京定都的著名帝王或政治家喜愛以鍾山作為陵址的先河,即他還是鍾山陵寢文化的開創者。葬於鍾山的「帝王」級人物不下於10位,但能葬於主位即鍾山主峰或東、中、西峰下的只有孫權、朱元璋、孫中山先生。
⑵ 六盤水梅花山海拔高度
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梅花山度假公園
海拔:2340米~2350米
⑶ 梅花山在哪裡
在南京市中山門外鍾山南,處於明孝陵神道環抱中。因山上多紅梅而得名。舊名孫陵崗,亦名吳王墳,因東吳 的孫權葬在這里而得名。三國時吳帝孫權與步夫人葬此。1946年國民黨政府將汪墳炸毀,並在墓地建了一 座「觀梅軒」即現在上頂上的這座建築。梅花山 位於明孝陵、石象路旁,內外梅花繁茂 現有面積近140000平方 米,栽植了200多個品種的13000餘株梅花。 ,每當春日,來此賞梅的遊客絡繹不絕。
梅花,是南京市花(1982年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八屆二次會議通過)。探梅、賞梅是南京的民俗。而南京植梅與賞梅的歷史悠久,歷六朝至今不衰。據史實,城南梅嶺崗、城北鍾山腳下梅花塢,均為植梅、賞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畫《鍾山梅花圖》,繪出「龍蟠勝地,春風十里梅花」之景觀。當今南京,珍珠泉旅遊度假區(萬株梅海)、古林公園(梅嶺)等處均有梅觀,而尤以中國四大梅園之一梅花山為最佳。每當春季梅花盛開之時,梅花山的萬株梅花競相開放,層層疊疊,雲蒸霞蔚,繁花滿山,一片香海,前來探梅、賞梅者多達四、五十萬人 中山陵園管理處在梅花山大量植梅。1958年以後,開辟了一百多畝荒山,大量栽植了猩猩紅、骨里紅、照水、宮粉、跳枝、千葉紅、長枝、胭脂、玉碟、送春等珍貴品種,其中「別角晚水」全國獨此一株,尤為珍貴。春季梅花盛開之時,繁花滿山,香飄數里。來此賞梅的遊人摩肩接踵,高潮時節每天都在十萬以上。為了方便遊人,1982年陵園管理處又在梅花山東北新建了一座旅遊餐廳,以宋代詩人林逋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命名為「暗香閣。」餐廳為二層建築,用餐時可憑窗欣賞梅花山的醉人景色。樓下還有詠梅齋、疏影堂和知春亭,亭、閣之間有曲折、跌落的迴廊相接,整個建築面積約1540餘平方米。 1992年以來,中山陵園管理處又在梅花山東側開辟了一座新梅園。新梅園是梅花山的延續,又是自成一體的自然山水型梅花專類園。全園面積72309平方米,新植梅樹2500餘株,與原梅花山合在一起形成了千畝園萬株梅。同時,新梅園還配植了櫻花、合歡、池杉等觀賞植物,並鋪設草坪,彌補了季節變化而造成的空白,使全園四季有景。園內還開辟了人工水面6672平方米,分成若干小的池塘,形成獨特的水景。臨池還築有一座香無涯亭和一座冷香亭,均飾以彩繪,亭頂覆蓋黃色琉璃瓦。 史料記載,梅花山原為東吳孫權墓所在地。為了紀念這一史跡,1993年,陵園在梅花山東麓新建了一座孫權故事園。同時在孫權故事園中還引種了一百多種日本的梅品種,為梅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現在梅花山佔地420畝,擁有梅花品種200餘種,梅花1.3萬株,南京梅花山正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人,逐漸成為全國的梅文化中心。
⑷ 梅花山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梅花谷位於南京市中山門外的紫金山南麓。南京植梅,始於六朝時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梅花山梅園始建於1929年,植梅面積1533餘畝,有近400個品種的13000餘株梅樹,被稱為「天下第一梅山」和「中國第一梅花山」,與上海澱山湖梅園、無錫梅園和武漢東湖磨山梅園並稱為「中國四大梅園」,居四大梅園之首。梅花山梅園以品種奇特著稱,來此賞梅的遊人摩肩接踵,高潮時節每天都在十萬以上,南京梅花山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人,逐漸成為全國的梅文化中心。
梅花,是南京市花(1982年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八屆二次會議通過)。探梅、賞梅是南京的民俗。而南京植梅與賞梅的歷史悠久,歷六朝至今不衰。據史實,城南梅嶺崗、城北鍾山腳下梅花塢,均為植梅、賞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畫《鍾山梅花圖》,繪出「龍蟠勝地,春風十里梅花」之景觀。當今南京,珍珠泉旅遊度假區(萬株梅海)、古林公園(梅嶺)等處均有梅觀,而尤以中國四大梅園之一梅花山為最佳。每當春季梅花盛開之時,梅花山的萬株梅花競相開放,層層疊疊,雲蒸霞蔚,繁花滿山,一片香海,前來探梅、賞梅者多達四、五十萬人 中山陵園管理處在梅花山大量植梅。1958年以後,開辟了一百多畝荒山,大量栽植了猩猩紅、骨里紅、照水、宮粉、跳枝、千葉紅、長枝、胭脂、玉碟、送春等珍貴品種,其中「別角晚水」全國獨此一株,尤為珍貴。春季梅花盛開之時,繁花滿山,香飄數里。來此賞梅的遊人摩肩接踵,高潮時節每天都在十萬以上。為了方便遊人,1982年陵園管理處又在梅花山東北新建了一座旅遊餐廳,以宋代詩人林逋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命名為「暗香閣。」餐廳為二層建築,用餐時可憑窗欣賞梅花山的醉人景色。樓下還有詠梅齋、疏影堂和知春亭,亭、閣之間有曲折、跌落的迴廊相接,整個建築面積約1540餘平方米。
1992年以來,中山陵園管理處又在梅花山東側開辟了一座新梅園。新梅園是梅花山的延續,又是自成一體的自然山水型梅花專類園。全園面積72309平方米,新植梅樹2500餘株,與原梅花山合在一起形成了千畝園萬株梅。同時,新梅園還配植了櫻花、合歡、池杉等觀賞植物,並鋪設草坪,彌補了季節變化而造成的空白,使全園四季有景。園內還開辟了人工水面6672平方米,分成若干小的池塘,形成獨特的水景。臨池還築有一座香無涯亭和一座冷香亭,均飾以彩繪,亭頂覆蓋黃色琉璃瓦。 史料記載,梅花山原為東吳孫權墓所在地。為了紀念這一史跡,1993年,陵園在梅花山東麓新建了一座孫權故事園。同時在孫權故事園中還引種了一百多種日本的梅品種,為梅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現在梅花山佔地420畝,擁有梅花品種200餘種,梅花1.3萬株,南京梅花山正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人,逐漸成為全國的梅文化中心。
⑸ 福建梅花山、鴛鴦溪景區的景點和特色
梅花山
在南京市中山門外鍾山南,處於明孝陵神道環抱中。因山上多紅梅而得名。舊名孫陵崗,亦名吳王墳,因東吳 的孫權葬在這里而得名。三國時吳帝孫權與步夫人葬此。1946年國民黨政府將汪墳炸毀,並在墓地建了一 座「觀梅軒」即現在上頂上的這座建築。梅花山 位於明孝陵、石象路旁,內外梅花繁茂 現有面積近平方 米,栽植了200多個品種的余株梅花。 ,每當春日,來此賞梅的遊客絡繹不絕。
梅花,是南京市花(1982年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八屆二次會議通過)。探梅、賞梅是南京的民俗。而南京植梅與賞梅的歷史悠久,歷六朝至今不衰。據史實,城南梅嶺崗、城北鍾山腳下梅花塢,均為植梅、賞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畫《鍾山梅花圖》,繪出「龍蟠勝地,春風十里梅花」之景觀。當今南京,珍珠泉旅遊度假區(萬株梅海)、古林公園(梅嶺)等處均有梅觀,而尤以中國四大梅園之一梅花山為最佳。每當春季梅花盛開之時,梅花山的萬株梅花競相開放,層層疊疊,雲蒸霞蔚,繁花滿山,一片香海,前來探梅、賞梅者多達四、五十萬人 中山陵園管理處在梅花山大量植梅。1958年以後,開辟了一百多畝荒山,大量栽植了猩猩紅、骨里紅、照水、宮粉、跳枝、千葉紅、長枝、胭脂、玉碟、送春等珍貴品種,其中「別角晚水」全國獨此一株,尤為珍貴。春季梅花盛開之時,繁花滿山,香飄數里。來此賞梅的遊人摩肩接踵,高潮時節每天都在十萬以上。為了方便遊人,1982年陵園管理處又在梅花山東北新建了一座旅遊餐廳,以宋代詩人林逋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命名為「暗香閣。」餐廳為二層建築,用餐時可憑窗欣賞梅花山的醉人景色。樓下還有詠梅齋、疏影堂和知春亭,亭、閣之間有曲折、跌落的迴廊相接,整個建築面積約1540餘平方米。 1992年以來,中山陵園管理處又在梅花山東側開辟了一座新梅園。新梅園是梅花山的延續,又是自成一體的自然山水型梅花專類園。全園面積平方米,新植梅樹2500餘株,與原梅花山合在一起形成了千畝園萬株梅。同時,新梅園還配植了櫻花、合歡、池杉等觀賞植物,並鋪設草坪,彌補了季節變化而造成的空白,使全園四季有景。園內還開辟了人工水面6672平方米,分成若干小的池塘,形成獨特的水景。臨池還築有一座香無涯亭和一座冷香亭,均飾以彩繪,亭頂覆蓋黃色琉璃瓦。 史料記載,梅花山原為東吳孫權墓所在地。為了紀念這一史跡,1993年,陵園在梅花山東麓新建了一座孫權故事園。同時在孫權故事園中還引種了一百多種日本的梅品種,為梅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現在梅花山佔地420畝,擁有梅花品種200餘種,,南京梅花山正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人,逐漸成為全國的梅文化中心。
鴛鴦溪位於屏南縣東北部,全長14公里,附近山深林密,幽靜而清凈,每年秋季有上千隻鴛鴦在此地過冬,這里有我國目前唯一的鴛鴦保護區。屏南也因此被稱為「鴛鴦之鄉」。 鴛鴦溪共分白水洋、鴛鴦溪、叉溪、水竹洋、考溪和鴛鴦湖5個游覽區。白水洋游覽區在鴛鴦溪上游,在溪流兩岸的有諸多瀑布和岩洞,還有奇絕「十里長街」景點,它是由三塊平坦的巨石鋪於水底而成,最大的一塊面積達4萬平方米。人行其上,水只淹到腳背。白水洋下游有一條50多米長的天然滑道,平整光潔,人在上面滑不會被刮傷。 鴛鴦溪游覽區為鴛鴦溪的中心景區,它以野生動物鴛鴦、獼猴和稀有植物為特色,融溪、瀑、峰、岩、洞等山水景觀為一體,成為不可多得的綜合性游覽區。 叉溪游覽區位於鴛鴦溪下游,那裡有數千畝原始次森林,另外還有美麗的河谷景觀。 水竹洋--考溪游覽區位於叉溪游覽區西面,它以險峰幽谷和黃山松為主要特色。 鴛鴦湖游覽區位於雙溪鎮,以湖光、小島、野鴨群及四季杜鵑花和寺廟、古塔等組成。
⑹ 梅花山簡介
梅花山原是三國吳大帝孫權的葬地。孫權18歲掌握東吳政權後,為對付曹魏,他聽取了諸葛亮等人建都秣陵的建議,並改秣陵為建業。孫權對古代南京城市的發展貢獻很大,他大大拓建了南京城,從當時建業的規模來看,「東憑鍾山,北倚後湖(玄武湖),南近秦淮,西臨石頭。」孫權還疏浚和拓寬了秦淮河,開鑿了青溪、運瀆和破崗瀆等運河,同秦淮河溝通在一起,解決了南京的排水和用水問題。根據文獻記載,孫權死後葬在朝陽門外第三個山崗,這個山崗因而被稱為孫陵崗。孫陵崗葬有孫權和他的夫人步氏及後妻潘夫人,太子孫登也葬在孫陵附近。
相傳朱元璋修建地宮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奉命把附近所有建築遷往別處,孫陵也在這一范圍內。李新為慎重起見,就遷移孫陵的問題專門請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說,孫權是一位好漢,把他的墓留下來,給我看大門吧。這樣,孫陵得到完整保存。
梅花山因梅花聞名,山上植梅數千株,品種繁多。春天梅花盛開時,遍山梅花爭芬斗艷,遊人如織。1982年山上新建一組清新淡雅的仿古建築,名「暗香閣」,取自北宋詩人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詠梅詩句。此閣造型優美,獨具特色,把梅花山點綴得更加豐姿多彩。
南京植梅,始於六朝時期,相沿不衰,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1929年孫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後,當時的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決定在孫陵崗建中山陵紀念性花木區,栽培了大片梅花,後來梅園面積不斷擴大,品種逐年增多,成為廣大遊人賞梅勝地。孫陵崗一名在人們的記憶中漸漸湮沒,代之而起的名稱是梅花山。今日梅花山上的「觀梅軒」所在地,原是汪精衛的墳墓。1946 年1月,何應欽派74軍工兵炸墓開棺,平掉墓地。1947年春,陵園在此建亭,名日「觀梅軒」,上有一聯:「天闕遠瞻鳴鶴舞,孝陵啁望伏龍眠」。
南京自1996年始,每年的春季都舉辦國際梅花節。通過一系列大型旅遊、商貿、文化、娛樂活動,向世界多方面多層次地展示南京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
南京市民喜歡探梅、賞梅。梅花迎雪怒放,百折不撓,被人們譽為高潔的化身。1982年,南京市將梅花定為「市花」。
⑺ 請問南京2013年公園年卡包括南京梅花山景區嗎
2013年度游園年卡一共包含30個景點,分別為明孝陵景區、靈谷寺景區、音樂台、白馬回石刻公園、中山植物答園、紫金山天文台、莫愁湖公園、紅山森林動物園、古林公園、燕子磯公園、「總統府」、閱江樓景區、中華門城堡、九華山公園、瞻園(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台城(明城垣史博物館)、朝天宮景區(市博物館)、甘熙宅第(市民俗博物館)、寶船廠遺址、白鷺洲公園、珍珠泉旅遊度假區、珍珠泉名石藝術館、明文化村(陽山碑材)、湯山古猿人洞、長江觀音景區、大金山風景區、傅家邊農業科技觀光園、金牛湖風景區、天生橋風景區、毗盧寺景區等30家景點。
梅花山景區包括在明孝陵景區范圍內!
⑻ 梅花谷的梅花山
東吳的孫權葬在這里而得名。三國時吳帝孫權與步夫人葬此。1946年國民黨政府將汪墳炸毀,並在墓地建了一座「觀梅軒」即現在上頂上的這座建築。梅花山位於明孝陵、石象路旁,內外梅花繁茂 現有面積近14萬平方 米,栽植了200多個品種的13000餘株梅花。 ,每當春日,來此賞梅的遊客絡繹不絕。
梅花,是南京市花(1982年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八屆二次會議通過)。探梅、賞梅是南京的民俗。而南京植梅與賞梅的歷史悠久,歷六朝至今不衰。據史實,城南梅嶺崗、城北鍾山腳下梅花塢,均為植梅、賞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畫《鍾山梅花圖》,繪出「龍蟠勝地,春風十里梅花」之景觀。當今南京,珍珠泉旅遊度假區(萬株梅海)、古林公園(梅嶺)等處均有梅觀,而尤以中國四大梅園之一梅花山為最佳。每當春季梅花盛開之時,梅花山的萬株梅花競相開放,層層疊疊,雲蒸霞蔚,繁花滿山,一片香海,前來探梅、賞梅者多達四、五十萬人 中山陵園管理處在梅花山大量植梅。1958年以後,開辟了一百多畝荒山,大量栽植了猩猩紅、骨里紅、照水、宮粉、跳枝、千葉紅、長枝、胭脂、玉碟、送春等珍貴品種,其中「別角晚水」全國獨此一株,尤為珍貴。春季梅花盛開之時,繁花滿山,香飄數里。來此賞梅的遊人摩肩接踵,高潮時節每天都在十萬以上。為了方便遊人,1982年陵園管理處又在梅花山東北新建了一座旅遊餐廳,以宋代詩人林逋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命名為「暗香閣。」餐廳為二層建築,用餐時可憑窗欣賞梅花山的醉人景色。樓下還有詠梅齋、疏影堂和知春亭,亭、閣之間有曲折、跌落的迴廊相接,整個建築面積約1540餘平方米。
1992年以來,中山陵園管理處又在梅花山東側開辟了一座新梅園。新梅園是梅花山的延續,又是自成一體的自然山水型梅花專類園。全園面積72309平方米,新植梅樹2500餘株,與原梅花山合在一起形成了千畝園萬株梅。同時,新梅園還配植了櫻花、合歡、池杉等觀賞植物,並鋪設草坪,彌補了季節變化而造成的空白,使全園四季有景。園內還開辟了人工水面6672平方米,分成若干小的池塘,形成獨特的水景。臨池還築有一座香無涯亭和一座冷香亭,均飾以彩繪,亭頂覆蓋黃色琉璃瓦。 史料記載,梅花山原為東吳孫權墓所在地。為了紀念這一史跡,1993年,陵園在梅花山東麓新建了一座孫權故事園。同時在孫權故事園中還引種了一百多種日本的梅品種,為梅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現在梅花山佔地420畝,擁有梅花品種200餘種,梅花1.3萬株,南京梅花山正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人,逐漸成為全國的梅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