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梅花白
1. 古代的瓷器有什麽特點
明代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時期的大窯場如磁州、龍泉等地仍有燒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細陶瓷器生產遍及山西、河南、甘肅、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華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蘇宜興的紫砂器更是這一時期的特殊成就。
法華又稱琺華,是明代中期以後在晉南一帶盛行的具有特殊裝飾效果與獨特民族風格的日用器皿。法華器的胎與琉璃器完全一樣,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體相同,只是助熔劑有差異:硫璃以鉛作助熔劑,而法華所用的助熔劑是牙硝。《南窯筆記》說:「法藍、法翠……本朝有陶司馬駐昌南,傳此二色,雲出自山東琉璃窯也。其制用澀胎上色,復入窯燒成者。用石末、銅花、牙硝為法翠,加入青料為法藍。」這里的法藍、法翠很可能就是指法華的藍色和孔雀綠色。在古代華和花是一個字。為什麼在色彩上要加一個法字,它的最早記載見於何時,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法華的裝飾方法,是「採用彩繪中的立粉技術,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別帶管的泥漿袋,勾勒成凸線的紋飾輪廓,然後分別以黃、綠、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紋色彩,入窯燒成」(高壽田:《山西琉璃》,《文物》1962年4、5期)。山西所制的法華器,一般都是小件的花瓶、香爐、動物之類。景德鎮在嘉靖前後也仿製法華器,但它和山西法華不同。首先是景德鎮用瓷胎而山西法華用陶胎,因而燒成的溫度就不一樣。景德鎮的器物有飾以花鳥、人物的瓶、罐、缽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一般是黃、綠二色,但法華則以紫或孔雀綠為主,綴以黃、白、孔雀藍的花紋,就更能突出藝術效果。
德化窯的白瓷在宋代已有生產,但成為全國制瓷業中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品種,是在明代開始的。萬曆十四年(1612年)刊刻的《泉州府志》說:「磁器出晉江磁灶地方,又有色白次於饒磁……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後山中,潔白可愛。」關於德化的古代窯址,福建省博物館於1976年再次調查,據現有資料,明代的窯址計十八處:在潯中公社的有祖龍宮、屈斗宮、嶺兜、後窯、西門頭、大草鋪、後所;在三班公社的有內坂、新乾寨、窯壠山、桐嶺、舊窯、新窯、啤壩窯;在刈坑公社的有石坊、雙溪口、蘇田;在上涌公社的有許坑林等。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獨特的風格,它不僅與唐宋時期其他地區的白瓷不同,而且與景德鎮同時期的白瓷也不一樣。它有如下的特點:
(一)瓷胎細密,透光度極其良好,為唐宋其它地區白瓷所不及。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粘土燒制的,粘土內含助熔物質少,故器胎不夠緻密,透光度較差。而德化白瓷則用氧化硅含量較高的瓷土製成,瓷土內氧化鉀含量高達6%,燒成後玻璃相較多,因而它的瓷胎緻密,透光度好。
(二)就釉面來看,德化釉為純白色,而北方唐宋時期的白瓷釉則泛淡黃色,元明時期景德鎮的白瓷卻白里微微泛青,與德化白瓷有明顯的區別。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不僅與原料的化學組成,特別是氧化鐵、氧化鈦的含量有關,也與燒成氣氛的性質有關。北方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TiO2、Al2O3含量比較高,胎中的Fe2O3含量亦較高,燒成時採用氧化氣氛。故瓷器呈現白里泛黃的色調;景德鎮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Fe2O3、TiO2、 Al203含量均較適中,燒成時採用還原氣氛,故瓷器呈現白里泛青的色調;德化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的Fe2O3含量特別低,K2O含量特別高(周仁、李家治:《中國歷代名窯陶瓷工藝的初步科學總結》、《考古學報》1960年第1期),燒成時採用中性氣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鎮同期生產的白瓷釉色更純凈,從外觀上看,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流傳歐洲後,法國人又稱為「鵝絨白」、「中國白」等等。
明代德化白瓷的品種,宋應星《天工開物》說:「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德化的瓷雕和供器,如一些仿古的尊、鼎和香爐等明代製作確實較多,但日用器皿也還是有的,而且從屈斗宮窯址的調查來看,除了傳世多見的梅花杯外,更發現了「杯身呈八角形,器身外壁棱面印有八仙的八仙杯,這種輕巧玲瓏的小杯胎薄,特別是腹部,能映見指影。在燈光或日光下顯出肉紅色。這與文獻記載的『以白中閃紅者為貴』是一致的」(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德化屈斗宮窯址的調查發現》,《文物》1965年第2期)。此外,如明末清初人周亮工在《閩山記》中提到的:「德化瓷蕭笛,色瑩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無一二合調者。合則聲凄朗,遠出竹上。」這種瓷製樂器,目前尚有實物傳世。
明代德化的瓷雕是頗負盛名的,一般說來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能於各種雕像中見性格,如達摩的庄嚴,觀音的溫柔,壽星、羅漢之類的詼諧。
(二)能充分運用對比的手法,裝飾性很強,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風飄舉之勢,一舉一動,對比強烈;面部刻劃細膩,衣紋則深而洗練,主次分明。
德化瓷質地優異,它的佛像大都追求單純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質地美,摒棄彩飾,因而有獨特的風韻。這些瓷雕背部往往有小小的「何朝宗」、「林朝景」、「張素山」等印記,其中以「何朝宗」最為著名。上海博物館所藏帶有「明朝天啟肆年歲次甲子秋吉日賽謝」青花題字的白釉鋪道瓶,是明德化窯稀有的記年器。
明代外銷瓷的生產主要在福建,廣東也有著相當大的規模。但是,就整個制瓷業來說,代表明代水平的是全國制瓷業中心江西景德鎮。
明代景德鎮所產的瓷器,數量大,品種多,質量高,銷路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從品種和質量來說,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成為全國瓷器生產的主流。明代釉上彩瓷的盛行,是我國陶工數千年實踐的結果。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已認識到某些天然礦物如鐵礦石、赭石、瓷土等,可以作為赭紅、黑、白等彩色,在陶器表面繪成各種圖案花紋,這就是著名的彩陶。漢代盛行的鉛釉,是以銅和鐵為著色元素製成的低溫釉。到唐代,又進一步利用某些含鈷、鐵、錳的礦物在鉛釉中的著色作用,從而製成了具有藍、黃、綠、白等多種色調的唐三彩。宋代,我國北方磁州窯,採用毛筆蘸彩料,在已燒成的瓷器釉面上描繪簡單的花紋,然後置於800℃左右的爐子中加以燒制,使彩料燒結在釉面上,這種彩稱「宋紅綠彩」。上述這些工藝上的發明,大部分首創於北方,後來陸續傳入景德鎮。景德鎮的工匠們吸收了這些技術,並加以綜合、改進和提高,在明清兩代,他們對釉上彩的配方作了重要的改革。釉上彩是在低溫色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低溫色釉的化學組成屬於PbO—SiO2二元系統。而釉上彩的化學組成則屬於PbO—SiO2—K2O三元系統。這是人們為了適應工藝上的需要,又在上述二元系統的組成中以硝的形式引入了K2O的緣故。此外人們還將釉上彩和當時已經比較成熟的釉下彩結合起來,創造成功了別具一格的鬥彩。以成化鬥彩為代表的彩瓷,是我國制瓷史上的空前傑作;永樂、宣德時期的銅紅釉和其他單色釉的燒製成功,則表明了當時景德鎮制瓷工匠的高度技術水平。
明代景德鎮成為瓷都,在元代已經打下了基礎。元代青花、釉里紅新品種的燒製成功,以鈷為著色劑的霽藍和銅紅高溫單色釉的出現,以及描金裝飾手法的運用,都為明代彩瓷和單色釉的輝煌成就創造了技術條件。但是,景德鎮在元代的全國制瓷業中,還不能居於盟主的地位,因為當時的龍泉。磁州和鈞窯等各大窯場仍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入明以後,情況就有顯著的變化。景德鎮以外的各大窯場都日趨衰落。首先是鈞窯系的各種產品全部停止生產。龍泉青釉瓷器雖在明初仍繼續大量燒造,但它已無法和景德鎮的釉下彩、釉上彩、鬥彩以及多種多樣的高低溫色釉相匹敵,所以在明中期以後它們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磁州窯系的白地黑花器雖然仍為民間所喜愛,但是和景德鎮的青花瓷器相比較,在胎、釉和製作工藝上都望塵莫及,最後亦歸於沒落。隨著各大窯場的衰落,各種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自然會向瓷業發達的景德鎮集中,形成了景德鎮「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局面。
優越的自然條件,是使景德鎮能成為瓷業中心的一個重要因素。景德鎮位於昌江與其支流西河、東河的匯合處,四面環山。明代,浮梁縣境內的麻倉山、湖田及附近的余干、婺源等地,都蘊藏著豐富的制瓷原料。浮梁和附近地區,懷玉山脈綿亘起伏其間,山區多產松柴,可經昌江及其支流航運到景德鎮,為燒窯提供了豐富的燃料。當時的民窯很多設於昌江及其支流沿岸,河水不僅可供淘洗瓷土,而且可以設置水碓,利用水力粉碎瓷土。
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熟的技術條件,在國內外市場需要的刺激下,明代景德鎮的制瓷業在元代的基礎上突飛猛進,它不僅要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而且還擔負了宮廷御器和明政府對內、對外賜賞和交換的全部官窯器的製作,成為全國的瓷業中心。
2. 七根凶簡大概劇情
七根凶簡是一個一個收集凶簡的小故事組成的,從誤打誤撞的第一根,到最後不得已而為之的引凶簡上身,很有調理,我覺得不錯。
《七根凶簡》講述了女主木代是一個被父母遺棄在孤兒院的女孩。因不幸的童年,她變成了擁有三重人格的女孩。在機緣巧合之下,她成為梅花九娘的弟子,並學的一身武藝且在輕功方面頗有造詣。
而一樁名為「魚線人偶」的神秘案件從此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魚線人偶」案件後,老子隱退前遺留下的「七根凶簡」便消失了。而眾多江湖人士對其虎視眈眈,紛紛展開了尋覓「七根凶簡」的旅程。
為了收復遺失的七根凶簡,木代和個性堅韌果斷、對敵兇狠的羅韌、因欠下一萬三千元債務的智慧少年「一萬三」、出身於采寶世家的「白富美」炎紅砂、因被逼婚而離家出走的曹嚴華踏上了尋覓之路。
而在這個過程中,性格迥異的他們建立了如親人般的情誼……
3. 有名的對聯及出處
1、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
出處:明代游俊題在「三顧堂」正門的對聯
解釋:上聯是說諸葛亮的前、後兩個《出師表》酬答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情誼,因為裡面提出了用人唯賢,賞罰嚴明的治國方針,體現了竭智盡忠興復漢室的願望,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下聯是說諸葛亮的《隆中對》足以流傳千秋萬世而不朽,因為裡面提出了蜀漢建國治國的整個方針策略。對聯地址: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
2、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 。
出處:現代郭沫若題在武成都侯祠過廳
解釋:《出師表》是諸葛亮統軍伐魏時上給蜀漢後主劉禪的奏章,他平生的志向抱負都體現在裡面。《梁父吟》是一種古樂府曲調,並非如有些書所說全屬葬歌類。諸葛亮在隆中時,喜愛吟誦這支歌曲,以抒發他憂國憂民的懷抱。
3、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
出處:現代朱德題在成都杜甫草堂詩史堂
解釋:草堂,乃是杜甫流寓四川成都時的故居。此對是朱德同志1957年參觀成都杜甫草堂時撰書的一副對聯。聯文中,朱老總對詩聖杜甫的崇敬以及對草堂勝跡的熱愛與關懷之情溢於言表。
4、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 。
出處:何紹基題在杜甫草堂工部祠
解釋:上聯寫杜甫寓居於浣花溪邊,風光明媚,環境幽美,杜甫的詩歌作品,將其優美風物寫入詩章,千古傳誦,使杜甫草堂與浣花溪相映生輝。
下聯則借杜甫與高適唱和詩《人日寄杜二拾遺》及《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並序》的典故,以表達對前賢的景仰與追思。而聯中以「公」與「我」相對,並用「歸來」二字,乃是何紹基以繼承杜甫自許,豪氣萬丈、語意含蓄、堪稱巧構。
5、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出處:董必武題在武侯祠過廳
解釋:上聯摘錄杜甫《蜀相》詩原句,意思是劉備曾三次拜訪諸葛亮於隆中(今湖北襄陽),不辭辛勞地向他請教賓士天下的大計。諸葛亮提出的策略具見於《隆中對》,主要是分析天下大勢,先取荊州、益州、安撫南方,內修政治,外聯東吳,北伐曹魏,統一全國。
下聯是作者贊美他們這番晤對,縱論古今大勢,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奠定了以後事業的基礎,古今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