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冀中

梅花冀中

發布時間: 2021-02-04 09:35:07

㈠ 大家好,我想向大家了解關於西河大鼓的資料,最好是資料越全越好,如果有關於西河大鼓的論文,或是網址也

西河大鼓是北方較為典範的鼓書暨鼓曲形式,普遍流行於河北境內並流傳周邊河南、山東、北京、天津和內蒙古及東北地區。在流傳過程中曾有過"大鼓書"、"梅花調"、"西河調"、"河間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稱,20世紀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為"西河大鼓",沿用至今。

歷史溯源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在河北省,演唱西河大鼓較早且最有聲望者首推馬三峰。他是安新縣段村人,被曲壇稱西河大鼓的創始人之一。其弟子朱大觀(雄縣人)、王振元(藝名"毛奔",新城縣人)、王再望(藝名"轉眼王",雄縣人)均是西河調的名家。其中尤以朱大觀最負盛譽,他在藝術上有很多創造,並帶了不少門徒,形成了河北省中部農村一支龐大的西河體系。

據藝人傳說,早年在河北省中部就流傳著演員以小三弦自彈自唱的"弦子書"和演員只敲擊鼓板演唱的"單鼓板",至乾隆中期保定藝人劉傳經、趙傳璧、王路等,將弦子書與單鼓板結合一起,搭伴演出,形成以演員敲擊鼓板,由另一人彈小三弦伴奏的演出形式,形成早期的木板大鼓,成為深受群眾歡迎的一種"說書"形式。很快在冀中地區得到普及。

至辛亥革命前後,由木板大鼓向西河大鼓的轉變已然成熟,在農村以"趕廟會"的方式說唱中篇書為主,在河北省農村普遍流行,有部分藝人便進入城市謀生。與其發源地最近的城市便是天津,最早到天津的演員有張雙來、焦永泉、焦永順、張士德、張士泉、白文生、白文明等,當時尚無西河大鼓之名,仍沿用在農村的叫法稱為"犁鏵片"或"梅花調",也有的就叫"說書"。1924年易縣的王鳳詠在天津"四海昇平"與劉寶全等名家合作,在寫海報時,因天津已有金萬昌演唱的梅花大鼓(也稱"梅花調"),為區別起見定名為"西河大鼓"。因為這個曲種來自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天津人習慣稱此兩河為西河和下西河,故而得名。雖然這是在一種偶然的情況下定名,但由於它符合曲種的實際情況,而得到同行的認可,一直沿用至今。

西河大鼓進入天津後,最初在西城根兒一帶"撂地說書",後來移進草創時期的說書棚,多年來以書館、茶社為主要演出場地,逐步發展成為說唱長篇書的形式,使許多演員在"書路"上不斷提高,其唱腔反而放在次要地位,這樣的結果,使一部分人棄唱改說,成為評書演員,如咸士章、張起榮、張樹興、趙田亮等。這些人改說評書以後,仍以原來鼓書的"書路"進行表演,一般來說缺乏評書那種細膩的描繪、知識穿插和對書情書理的評論,但卻能以情節緊湊為長,也能受到許多觀眾的歡迎,與評書形成平分秋色之勢。

另一部分人則以演唱短段為主,參加各種綜合曲藝場演出,他們在原有的小段的基礎上,又向當時流行的京韻大鼓等鼓曲學習,運用西河大鼓曲調,演唱固定的腳本,在唱腔上加以豐富,提高了演唱技藝,演出於綜合曲藝場。如往返京津的焦秀蘭、焦秀雲,從北京定居天津的馬增芬、馬增芳及王艷芬等,都在發展西河大鼓的短段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至20世紀30年代,在天津又出現了以趙玉峰為代表的"趙派";郝英吉及其子女(郝慶軒、郝艷霞等)所形成的"郝派";建國前後又有以馬連登、馬增芬父女為代表的"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紛呈,展現出多彩多姿的藝術風格。

建國後大多數西河大鼓演員仍在茶社書館以說長篇書為主,只是偶爾在參加各種會演時演唱短段曲目,如郝艷霞、田蔭亭、艷桂榮、王田霞等。"文革"以後,天津曲藝團又有青年演員郝秀潔(郝艷霞之女)、楊雅琴等。楊雅琴專攻短段,郝秀潔則是長書短段兼演,都成為天津觀眾熟悉的演員。

藝術特色

西河大鼓以說唱中、長篇書目為主,也有少數演員專工短篇唱段。西河大鼓的前身,是清代中葉流行於河北省中部的弦子書和木板大鼓。弦子書以小三弦伴奏,演員自彈自唱;木板大鼓沒有弦索伴奏,演員自擊簡板和書鼓說唱。後來,這兩種曲藝藝人拼檔演出,形成以鼓板小三弦伴奏的形式。河北省高陽縣木板大鼓藝人馬三峰在繼承前人改革經驗的基礎上,舍木板改用鐵犁鏵片,舍小三弦採用大三弦,在唱腔唱法上作了改進與創新,使這一曲種在藝術上日趨成熟。西河大鼓初名"梅花調""犁鏵片",也一度叫作"河間大鼓"。20世紀20年代在天津演出時,定名為"西河大鼓"。以後,數十年間隨著藝人的流動,傳播各地,出現了許多著名藝人,產生了北口朱(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趙(玉峰)派,以及40年代由馬增芬及其父馬連登創立的專工演唱短段的馬派,廣泛流傳於北平天津,以及華北東北西北華東的部分城鎮。

西河大鼓的唱腔音樂,是以冀中語音的自然聲韻為基礎,吸取某些民歌小調的音樂語匯發展而成的。在音樂結構形式上,約有30餘種依附於主曲的樂曲和樂句的唱腔,分別歸納在三眼一板的頭板一眼一板的二板和有板無眼的三板等三種板式中,在速度上都可作大幅度的伸縮,有的還派生出多種變格唱法,唱腔和諧流暢,生動活潑,似說似唱,易唱易懂。屬於頭板的唱腔有起板緊五句慢四句一馬三澗快頭板等;二板的唱腔有起板流水板雙高海底撈月反腔蚍蜉上山梆子穗十三咳等;三板唱腔有散板緊流水竄板尾腔等。西河大鼓的基本曲調大體上體現在流水板中,二板起板是流水板的中把唱和下把唱的伸展,頭板起板是流水板的發展變化,其它大多數唱腔也都與這幾個唱腔有著一定關聯。

西河大鼓的傳統書目,有中長篇 150餘部,小段書帽 370餘篇。內容大部分是歷代戰爭故事歷史演義民間故事通俗小說神話故事和寓言笑話等。其中不少書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願望,情節曲折,語言生動,繼承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學的優良傳統。1937年後,不少西河大鼓演員積極參加了抗日救亡工作,編演了不少新曲目,如王魁武(1891~1947)編演的《昝崗慘案》、《減租減息》;王尊三編演的《保衛大武漢》、《親骨肉》、《晉察冀小姑娘》等。

傳承意義

西河大鼓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遺產。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廣大流行地群眾的喜愛,出現過馬瑞河、朱化麟(朱大官)、毛賁(王振元)、王再堂(轉眼王)、張雙來、郝英吉、趙玉峰、馬連登、王書祥、李全林、馬增芬、王艷芬、段少舫等著名藝人,以及《響馬傳》、《呼家將》、《薛家將》、《劉公案》、《施公案》、《前後七國》、《小兩口爭燈》等經典節目。

但20世紀中後期以來,西河大鼓的傳承與發展出現了空前的危機,創演凋零,傳人斷檔,大有消亡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㈡ 西河大鼓書出在哪裡

西河大鼓來由木板大鼓發展而來,河間是源西河大鼓的主要發源地,起源時間約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流行於河北、山東、河南、天津、北京以及東北和西北部分地區。
有關專家考察,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調」(至今河北省中部農村的老年人仍稱之「梅花調」),流入天津後才改名為西河大鼓。因為天津人習慣把大清河、子牙河統稱為西河,而原有的梅花大鼓在此兩河流域最為發達,為了將二者區分開來,便把冀中傳來的梅花調稱作「西河調」了。

㈢ 西河大鼓的發展歷程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發展而來,河間是西河大鼓的主要發源地,起源時間約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流行於河北、山東、河南、天津、北京以及東北和西北部分地區。
有關專家考察,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調」(至今河北省中部農村的老年人仍稱之「梅花調」),流入天津後才改名為西河大鼓。因為天津人習慣把大清河、子牙河統稱為西河,而原有的梅花大鼓在此兩河流域最為發達,為了將二者區分開來,便把冀中傳來的梅花調稱作「西河調」了。 西河大鼓脫胎於清代中葉的「弦子書」和「單鼓板」。「弦子書」源於「鼓子詞」,清乾隆年間(1736~1795),在冀中農村十分流行,藝人懷抱弦索或三弦,自彈自唱,說白相間。 「單鼓板」又名木板大鼓,源於「詞話」。據傳,清代乾隆年間,保定府藝人劉傳經、趙傳璧、王路三人,將「弦子書」和「單鼓板」合檔同台,鼓、板、弦三者並用,民間藝人紛紛效法,遂在冀中流行起來。
西河大鼓濫觴於清代咸豐、同治年間,首創藝人當推馬三峰。馬三峰(生卒年月不詳),本名馬瑞合,渾號三瘋子,高陽縣人。師承河間木板大鼓藝人白玉福。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他不僅鞏固完善了木板大鼓與弦子書合二為一,鼓板弦樂並用的伴奏體制,又將小三弦改為大三弦,以增加音量,擴大音域。將木質簡板換成鋼質月芽板,改進了音質。同時,還將木板大鼓只有一板一眼的板式,擴充為頭板、二板、三板等板式,又將皮簧、梆子、老調以及冀中民歌、俚曲的音樂融人大鼓的唱腔,創立了雙高、反腔、緊五句、一馬三澗等新曲調。從而形成了西河大鼓的基本形態。
這一演唱體制,後被其門徒朱化麟(1866—1941,渾號大官)、王振元(1853—1917,渾號毛賁,雄縣人)、王再堂(1865~1942,渾號轉眼王,雄縣人)繼承和發展,使西河大鼓逐漸發育成熟,其中朱化麟的貢獻似乎更大些。他在行藝過程中,廣泛收集當地民歌小調,並學習武術,積累了豐富的生活閱歷和深厚的藝術經驗。以此為基礎,將馬三峰的改革成果進一步強化,使之更加規范。朱化麟的藝術風格追求「帥」、「巧」、「俏」,行內稱之為「朱派」。而王振元的藝術風格則以嗓音洪亮、氣度豪邁著稱,行內稱之為「王派」。 至辛亥革命前後,由木板大鼓向西河大鼓的轉變已然成熟,在農村以「趕廟會「的方式說唱中篇書為主,在河北省農村普遍流行,有部分藝人便進入城市謀生。與其發源地最近的城市便是天津,最早到天津的演員有張雙來、焦永泉、焦永順、張士德、張士泉、白文生、白文明等,當時尚無西河大鼓之名,仍沿用在農村的叫法稱為「犁鏵片「或「梅花調「,也有的就叫「說書「。
1924年,易縣的王鳳詠在天津「四海昇平「與劉寶全等名家合作,在寫海報時,因天津已有金萬昌演唱的梅花大鼓(也稱「梅花調「),為區別起見定名為西河大鼓。因為這個曲種來自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天津人習慣稱此兩河為西河和下西河,故而得名。雖然這是在一種偶然的情況下定名,但由於它符合曲種的實際情況,而得到同行的認可。
西河大鼓進入天津後,最初在西城根兒一帶「撂地說書「,後來移進草創時期的說書棚,以書館、茶社為主要演出場地,逐步發展成為說唱長篇書的形式,使許多演員在「書路「上不斷提高,其唱腔反而放在次要地位,這樣的結果,使一部分人棄唱改說,成為評書演員,如咸士章、張起榮、張樹興、趙田亮等。這些人改說評書以後,仍以原來鼓書的「書路「進行表演,一般來說缺乏評書那種細膩的描繪、知識穿插和對書情書理的評論,但卻能以情節緊湊為長,也能受到許多觀眾的歡迎,與評書形成平分秋色之勢。
另一部分人則以演唱短段為主,參加各種綜合曲藝場演出,他們在原有的小段的基礎上,又向當時流行的京韻大鼓等鼓曲學習,運用西河大鼓曲調,演唱固定的腳本,在唱腔上加以豐富,提高了演唱技藝,演出於綜合曲藝場。如往返京津的焦秀蘭、焦秀雲,從北京定居天津的馬增芬、馬增芳及王艷芬等,都在發展西河大鼓的短段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至20世紀30年代,在天津又出現了以趙玉峰為代表的「趙派「;郝英吉及其子女(郝慶軒、郝艷霞等)所形成的「郝派「;建國前後又有以馬連登、馬增芬父女為代表的「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紛呈,展現出多彩多姿的藝術風格。 自民國初期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西河大鼓進入興旺時期,涌現了一批諸如李德全(1869~1932年,原名李丕炳,大城縣人)、王雲峰(1869—1937年,定興人)、魏聚奎(1875~1946年,清苑縣人)、趙玉峰(1894~1971年,藝名趙雙合,河間市人)、蔡寶光(1898~1976年,高碑店市人)等頗負盛名、各具特色的演員。
李德全原坐科弦子書,後發現西河大鼓的長處而改唱西河大鼓。在行藝中,他首創了二板尾腔,規范了常用曲調,從而創立了西河大鼓之「北口」,行內稱之為「李派」。王雲峰的特點是「俗」,即書詞通俗、書理易解、書道好記,頗受市民階層歡迎。魏聚奎的藝術風格是質朴而不失典雅,委婉而不減真摯。趙玉峰則因曾深交評書藝人梁殿元,結識京劇武生高福安,得以將評書之「扣子」和京劇之「身段」引入西河大鼓的演唱中,頗合京津時尚,被行內譽為「趙派」。蔡寶光既學「朱派」之巧,又學「王派」之沖,遂成自家風格,一時名聲鶴起,在保定一帶影響極大。 進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河北境內日偽盤踞的「淪陷區」以及解放戰爭時國民黨統治下的「國統區」,曲藝藝人生計艱難,書壇風氣委靡,書目內容庸俗,一些女藝人更受盡了非人的凌辱。此時期,西河大鼓在城市中已跌人極其悲慘的低谷。與淪陷區和國統區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與解放區,曲藝藝術頗受重視,成為宣傳群眾、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
冀中、冀西解放區的西河大鼓藝人如王魁武、王尊三、李國春等,利用西河大鼓作為戰鬥武器,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西河大鼓獲得新生。西河大鼓作為藝人最眾、書目最多、流布最廣的曲種。西河大鼓藝人,配合中國共產黨的各項中心工作,說新書,唱新詞,為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貢獻。不少藝人再度出山,重顯身手,如王書祥、魏炳山、李成林、鄭瑞田、朱孝純、李全林、高慶恩、李躍德、魏德泉、武英佔等名家,重新活躍曲壇。馬增芬重返北京曲壇,向名弦師朱孝純學到許多朱派唱腔,後又與其父馬連登合作,創出新興的馬派女腔。王艷芬從北京回歸故里保定,參加省曲藝實驗隊,1957年在河北電台連播《呼家將》,引起鬨動效應。此時眾多名老演員都收了徒弟,如蠡縣的劉德欣,從1949年以後就教徒四十多名,並傳徒孫二十餘名。劉德欣與王彥順、劉德三、李寶光四人共收徒二百餘名,被行內稱為西河大鼓在蠡縣的「四大家族」。白建章、漲均平、張小娣、李春田、李小紅、陳德照、趙長發等也都是當時的著名演員,其他如馬俊英(女)、段少舫(女)、壬連君(女)、趙嵐章(女)、趙掛芬(女)、張新艷(女)、宋文章、劉煥章、劉艷琴(女)、王增英、劉素仙(女)、許印春、李連魁、趙連芳、陶艷霞(女)、郭金鈴(女)等,也都是這一時期陸續涌現出的西河大鼓優秀演員。
為加強對曲藝工作的領導t河北省文化事業管理局於1954年7月成立曲藝工作組。1956年對全省民間藝人進行了登記考核,發給職業演出證的三千八百六十多名藝人中西河大鼓演員不下兩千名。1959年省內創辦曲藝學校,曲種以西河大鼓為主,又培養了一批新人。1960年河北省曲藝工作組、河北省曲藝工作者協會(籌)在省會天津召開了西河大鼓流派座談會,對西河大鼓的歷史和各流派的演唱藝術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使西河大鼓的發展進入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1962年,隨著三千多名農村職業藝人被全部下放農村,省曲藝學校的被解散,西河大鼓的發展一度受到挫折。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傳統書目失傳。改革開放後,西河大鼓逐漸復甦,西河大鼓的創作和演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批新人脫穎而出。
1984年,保定的劉曉梅在農村演出新中篇書《蓮花魂》,受到領導的重視和鼓勵.並在河北人民廣播電台播放,擴大了社會影響。一些世代說書、家學深厚的藝人,如任丘縣的劉煥章,滄州的劉風喜等,也都重新活躍起來。
天津曲藝團又有青年演員郝秀潔(郝艷霞之女)、楊雅琴等。楊雅琴專攻短段,郝秀潔則是長書短段兼演,都成為天津觀眾熟悉的演員。

㈣ 小樵鎮的抗戰歷史

「梅花抗戰,小樵改編,正氣凜天下;駐守深澤,轉戰冀中,操守耿星河。」專2009年10月14日,開國上將呂正操在屬北京逝世,河北方面送的花圈上寫的是這樣一副輓聯。「梅花」指藁城梅花鎮,「小樵」就是晉州小樵村。
1937年10月,已經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呂正操率領東北軍第五十三軍691團在冀中一帶與日寇激戰,10月11日在藁城梅花鎮擊斃日寇800餘名,此後突圍到晉州小樵村。1937年10月14日,呂正操率領1000多位將士,在小樵村完成改編,宣布脫離國民黨軍隊,加入共產黨的作戰序列,以此為起點開創了冀中抗日革命根據地。
呂正操部隊紀律嚴明,得到了當地百姓的熱烈擁護,村子裡不少人走上了參軍的道路。1961年,小樵村立起一座烈士紀念碑,碑上刻著抗日戰爭至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22位烈士的名字。「呂正操將軍當年就住在小樵村的商會大院里。」董振民介紹,這座宅院建於1888年,村裡成立的商會經常在這里開會,也算得上當年最氣派的房子了。
上世紀80年代呂正操曾專程趕到晉州,看了看當年他居住過的老房子。呂正操過世後,呂老的兩個兒子呂彤羽和呂彤欣再次來到小樵村。「看到父親住過的地方屋舍還在,兩位老人很開心。」

㈤ (1/4)這是一篇紅遍網路又飽受爭議的紀實性小說《玉殞香消~八路軍女兵冀中泣血蒙難記》。我在手機上試...

八路軍女兵冀中泣血蒙難記全章

㈥ 梅花樁 梅花樁拳 和武強縣有什麼關系

冀中梅花拳的發源地。主要是小架梅花拳。

㈦ 程世利寫梅花的作品,至少10首。

1虞美人
身落紅塵疑天信。半雨知春近。友人設宴人歸遲。雪中疏影開出、兩三枝。
梅生春前不花妒。閑愁眉心住。推杯換盞情意深。無奈紅塵老盡、少年心。
2踏莎行
小雪微微,寒梅扮巧。似你向我點頭笑。暗香不出桃花溪,寂寞黃昏春風到。
清雅世稀,風情誰較。自在安閑雲知道。拋卻紅塵深山居,弄琴疏影月相照
3踏莎行
翠玉玲瓏,暗香浮動。天生體弱心思重。風雅女士嬌不盡,雪畫清香點點紅。
淑女亭亭,幽怨琴弄。憨態如愁還是夢。冰為性格雪為裙,風流不與百花共。

4小重山
翩翩東風臘月來。籬笆飄飄雪,一枝梅。身有寒色香徘徊。不見蝶,青山出雲堆。
青湖似妝台。小橋風縷縷,拂香腮。潔白大地印綉鞋。春猶淺,盼你來信催。
5小重山
門外楊柳拂玉塵。花園蘭氣藹,杏含春。雪枝滴滴梅落芬。笑臉綻,笛聲醉中聞。
後園靜無人。期待居桃源,春為鄰。深巷紅樓月牙新。鴛鴦枕,清夢暖游雲。
6訴衷情
春色翩翩乘風來。池邊生小梅。斜枝芳意盈盈,是否向我開。
風雅女,降瑤台。費人猜。紫燕無影,蝶影無蹤,寂寞春回。
7更漏子
雪愛梅,煙戀柳。江南初春時候。杏枝嫩,鳴黃鶯。綠池浮萍生。
晚霞飛,如人醉。多少去年情味。蟲鳴深,疏影香。月照寂寞長
8鳳銜杯
深巷昨夜春風起。碧空里、星月相倚。獨憑雕欄、寂寞相思際。霓虹外、青山翠。
小路長,游雲細。北方遠、思念難寄。可惜良辰美景溫柔地。一枝梅憔悴

9訴衷情
斷雨黃昏落花中。愁苦與人同。總是情深緣淺,不應恨西風。
空枝影,月朦朧。殘香濃。悠悠江水,飄盡落紅,雲隱飛鴻。
10梅月吟
是誰把一枝會心的笑容
丟棄在風中
每當冰雪消融
她就憐香含顰
羞答答
盛開在你必經的路徑
總是期待呀
那個落魄的路人
她枯了又榮
榮了又損
她年年遺恨
歲歲凋零
這分情誰說得清
是誰把一片凄苦的冰心
遺失到天空
每當夜深人靜
她就裹雲簪星
娉婷婷
徘徊在你落腳的小城
總是尋覓呀
那雙傳說的眼睛
她缺了又盈
盈了又躬
她歲歲孤魂
年年殘夢
這份情誰說得情

熱點內容
白色櫻花花 發布:2025-04-25 01:34:46 瀏覽:351
麥地附近花店 發布:2025-04-25 01:32:35 瀏覽:372
帶條紋的綠植 發布:2025-04-25 01:20:01 瀏覽:478
綠植材料成分 發布:2025-04-25 01:09:11 瀏覽:605
櫻花笑魔武器 發布:2025-04-25 01:08:32 瀏覽:468
梅花名句 發布:2025-04-25 00:54:18 瀏覽:617
花寡婦和丁香 發布:2025-04-25 00:51:54 瀏覽:108
大樹樁茶花 發布:2025-04-25 00:51:02 瀏覽:921
2017年068期梅花詩 發布:2025-04-25 00:46:05 瀏覽:547
重慶花店辦公司 發布:2025-04-25 00:40:14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