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拳廣宗

梅花拳廣宗

發布時間: 2024-09-30 20:35:29

1. 梅花拳的梅花樁武功

武功是一個拳派的基本內容,武功則主要是由功法、套路和拳理所組成的。梅花拳是受漢民族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一種拳術,我們從它運動的特點和拳法的特殊結構就可以看出:
一、梅花拳是沒有固定的拳術套路。它的基本拳路稱為「架子」。「架子」的構造就很特殊,它有五個基本的拳勢稱為「樁步五勢」,它們在練習時要靜止站樁。此外就是運動變化迅速的「行步」。「樁步五勢」和「行步」的練習要在拳場中走遍東西南北各個方向也稱為「四門八方」。這種串連起來的拳路可按一定路線周而復始的循環練習。初學者可以先學基本的和變化簡單的,隨著功力加深和練功時條件的不同再不斷補充和不斷變化各種拳勢和動作。梅花拳的對練拳路「成拳」除了必須要在「四門八方」各個方向上練習外,它的抓拿摔打的動作和拳勢皆可以因人而異,隨時編造。到了梅花拳的更高級的對練拳路「擰拳」時,更是「手無定手、腳無定步,勢無定形、見勁使勁、引進落空、見空按豆,隨勢而布。」這種「架子」、「成拳」、「擰拳」的變化和不定的形態,使得它們的內容可以靈活多變,無窮豐富。這種拳法結構的特點反映了宇宙萬物千彎萬化,無窮無盡的基本特性。梅花拳文理中說的:「拳無拳,藝無藝,無藝之中是真藝。」有拳、有藝,有了一成不變的套路就不是真正的武藝了。正如「道無形」之理,真正的武功是變而不變,有而無的,它也是「無形」的。不懂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方法,就無法理解梅花拳的這種特殊結構。
二、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中有「樁步五勢」和「行步」。練拳時「樁步五勢」要站樁,要靜止不動:「行步」是不斷變化的動作要迅速輕靈,這一動一靜兩種極端的情況要在一個拳路中交替出現,這真是一種奇特的練法。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認為:「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據,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陰變陽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運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動為陽,靜為陰」,在「樁步、五勢」中的「大,順,拗,小,敗」五熱又與「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對應。五勢之變化「本陰陽之理,太極之功」,「按五行相生相之理不斷變化衍生」。其餘如「剛柔」,「起落」,「進退」皆可謂陰陽。梅花拳「架子」的結構和變化,正是一幅「太極圖」的景象。梅花拳若要練好,就必須在練「架子」時「動靜」要互根;「剛柔」要相濟;「起落」「進退」要靈利。這也就是「陰陽不測之謂神」使拳法出神入化變化莫測的道理。
三、在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和對練拳路「成拳」中都必須要在「四門八方」各個方向上練習。何謂「四門八方」?即八卦的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方位,也稱為四正四隅。此外在梅花拳的掌法,拳法和腿法中也要有「九宮之變化」九宮也就是四正四隅八個方位及中一點,拳術的變化也是人體的一種形體的動動。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八卦思維是一套直觀的形式化系統,它具有巨大的可納性。梅花拳把各種拳法的變化和應用都在八個方位上考慮,或者都要符合「九宮」之數,使得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可以根據八卦爻變道理使其拳法有無窮的變化。
四、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因有「樁步五勢」和「行步」的不同練法,「樁步五勢」可練全身之氣。練時要凝神,聚氣,調息,懂聚氣之法,這顯然是在「練內」。而「行步」是練步法法之輕靈迅速,這主要是「練外」的,因此它是「內外兼練」的。
不論在練「架子」或「成拳」中都要一氣貫串,一氣呵成,不散不亂,內外一體。自始至終都要練形,練氣,練神。先要「形氣合一」再「神氣合一」達「精氣神一體」即「渾元一氣」。
梅花拳拳法中也把人體看做一個小天地,本「天人合一」之理。練拳必須知「四時行功加減」及「易筋經」之道理。梅花拳練拳之目的是要「先固根本」即:「仙煉之則為內丹,武煉之則為外丹,然內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動靜互根,溫養有法,自有結胎還原之妙。內丹既成,靈妙莫測,自成金剛不壞之體,則超凡人聖上乘可登,若雲制敵猶其小焉者也。」
上述精神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整體觀,正如朱熹說的:「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實際上若細心觀察,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兩手的動作都在空間全方位上劃出了一個個的太極圖。
由上述討論的梅花拳武功的四個基本特點就可看出,梅花拳拳法的指導思想就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八卦變易之理、渾元一氣的整體觀等。如果不懂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思維方法也就無法理解梅花拳的拳理,也不能煉好梅花拳武功。梅花拳弟子們都知道,梅花拳是很有文化素養的一種拳術,在武功鍛煉過程中拳法理論的指導作用是很重要的。常常要一邊練功,一邊學習拳理,還要在鍛煉過程中對拳理不斷地體會,領悟。因此,梅花拳武功的鍛煉過程也就是一個傳統文化思維方法的學習和訓練過程。
當梅花樁武功練到高級階段時,就要懂得煉神、煉氣之法,對此就要進行修心養性的文練。如前面所說,內丹養成,除武練外丹之外,還要用溫養之法,也就是文練的方法。因此文功實際上就是武功的高級階段。文理,是梅花拳文場中比拳理更高級的理論。它是指導梅花拳拳派一切活動特別是文場活動的理論和依據。文理主要以手抄本經書的形式世代流傳下來,也有一些輾轉抄錄的另散文字和圖譜。它們都被奉為比生命還貴重的至寶,被嚴密收藏,絕不輕易示人。我們在調查中經多次艱苦地說服工作,才看到和抄錄了其中一部分,雖未詳盡,但也看出了梅花拳的主要指導思想及其文場活動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文理主要取材於佛、道、儒三家學說及周易,但其內容主要是與修心養性,煉氣煉神有關部分。雖然其中仍保留一些神、佛、仙、道等宗教詞語,但其含意已經變了,成為煉神煉氣的功法所使用的名詞了。就連儒家學說和易經中的語句也是如此。例如:「三綱五常」,在討論修心養性時,人的精氣神謂之三綱,心肝脾胃腎謂之五常;在討論拳法和練體時,天地人稱為三綱;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就是五常。在梅花拳的任何拳法和功法中對方向都很重視,又如:在易經中艮卦的:「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是指文煉中的兩種功法(艮背)與(行庭)能止念凝神忘形的境界等。在文理的經書中也有一些神佛傳道的故事,但這都是有所指的,主要是指導梅花拳發展、流傳的歷史,並給於對梅花拳的發展、傳播有卓越貢獻的祖師某些尊稱,以示紀念。梅花拳祖師怕弟子們學文理時看不懂經書中隱語和借用的詞語,還有一段文字說明。「講道不離身,打鐵不離砧,大道分明在人身,迷人不知向外尋,泥胎木象都是假,鐵打銅鑄也不真,修行不遇名師點,枉費徒勞一片心」。這里所說的「道」、「大道」、「修行」當然都是指導煉功了,明確指出文理的內容不是宗教迷信,而是修心養性的功法。此外又能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這里所說的「佛」是指(長生之道),而「靈山」「靈山塔」就是指的(心)了。注意,煉功中的「心」可不是心臟,而是指導的產生意念的神經中樞,大腦皮層。梅花拳文場主要是煉文功,也就是修心養性,煉神煉氣。煉文功必須要心靜,清心寡慾,摒除一切雜念,清靜無為。文理中就吸收了很多佛、道兩家在修行時這方面的理論和方法。如佛教中的「三皈五戒」,即皈佛——元神;皈法——元氣;皈僧——元精。五戒——殺、盜、窯、酒、妄。道教中的「三寶五行」,即三寶——精氣神;五行——有仁慈——屬木利於肝;有義氣——屬金利於肺;有禮讓——屬火利於心;有智慧——屬水利於腎;有信實——屬土利於脾,等等。文理中還有很多內容是談功法的,如:「由凡希聖聖希天,反轉洛書參靜禪」、「要知性命在何方,離坎爻中是祖鄉」,「去妄存滅悟本空,正心反內守靈宮,希賢希聖希天容,一念不生萬法通。一條大道少人奔,尋至玄關始入門,養性靈台身有主,神存至善魄成魂」。以上都是修心養性,入靜調息之法又如:「修行不論行往坐卧,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專意觀看書,神不外游,氣不耗散,久久鍛煉自然心空,心空發朗體卦虛空,久而行之自然金丹成就。見性明心忽然惺悟,認得元性從何而來,往何而去,脫離生死返本皈源」。以上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根本大法。注意這里不僅談的是功法,還有些煉功時的感受體會。又如:「我大道言面壁非有別件,端疊生閉雙目如同泰山,去不追來不想不生一念,恐不視懼不驚不開一言,。無天地無日月無桉無殿,無飛禽無走獸無水無山,無人相無我相無紛無亂,無壽者無眾生無火無煙,知止定定後靜靈光閃閃,如此辰居其所龜息綿綿,心忘形性忘心真靈不散,靜之久忽然的元神出關,見天地和三光百般景現,這乃是身內道顯發外邊」。這是一個靜坐修行的功法,這里不僅是功法還有練功者的感受和思維活動。注意文煉之人當功夫達很高境界時,常常引發出人體的特異功能,因此他們的思維和感受是一般人很難理解體會的。這也是文理非常深奧,一般配人很難懂的一個原因。在文理中常把煉功者稱為修道之人或佛門弟子,把求得長生或練習文功,武功之理稱為無字真經,如:「金檁金梁金廟台,紅門落鎖無人來,你說你是佛家真弟子,為啥不帶鑰匙來?蓮為鑰匙性為簧,無字真經法內藏,真性打開三簧鎖,一條明路到家鄉」。這里說的梅花拳文功的要點:一個是「蓮」—即舌抵上齶,使內氣做周天循環;一個是煉性,煉成「真性」,這也是「性命」雙修的意思。
梅花拳根在平鄉,花開四方。自清初以來,以平鄉為中心,梅花拳遍布冀、魯、豫,輻射全國十數省市區及五大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今平鄉縣253個行政村,村村習練梅花拳,有梅花拳班(隊)的村莊佔70%,其中大班幾十人,多者百餘人,小班十幾人。在二十世紀80年代經常習練梅花拳者多達6萬餘人,其中在班練習者萬餘人,散練者五萬人。廣宗、威縣、巨鹿、南和、雞澤、永年、巨野、嘉祥、沛縣等縣市習練人數也較多,其中廣宗有65%的村莊習練梅花拳,弟子達到4500人。自1991年以來,平鄉縣共舉辦中國*平鄉梅花拳聯誼會16屆每逢正月十六日全國各地及國外20個國家的弟子、弟子到後馬庄鄒氏墓群尋根祭祖、切磋技藝、交流研討,十幾年來,平鄉縣多次組織梅花拳武術隊參加省市及亞太武術交流會,並多次獲獎。

2. 大家有知道梅花拳由來創始人是哪位是什麼時期

梅花拳即梅拳,亦稱梅花樁。武術拳種。為演練方便,在地面演練較為廣泛,稱為落地干枝梅花樁。起源於明末,清乾隆年間流傳較廣。布樁圖形有北斗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等。樁勢有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等五勢,套路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快而不亂。"又據《梅花拳根源經》和《梅花拳傳承譜》記載:梅花拳第一代為收元老祖(虛擬),第二代張三省,傳說在巫山羽化升天。前兩代均以開法傳道為主,且單一相傳。自第三代鄒宏義開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體記載。
鄒宏義,字光大,祖籍北直順德府(今邢台市)人。據《鄒氏家譜》記載:"我鄒氏本北直順德人,元順帝時,我始祖為元內臣……至洪武年間,始祖改元而為明臣,輔理有功,荷蒙皇上洪恩欽賜世襲一等指揮職,鎮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傳,遂寄籍徐州……"。鄒宏義自幼天資聰穎,曾讀書數載,文事故重,武備亦不可不習,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亂,家國流離,遂棄文習武,專心武學,開始曾習練家傳武學,後得仙人張三省點撥度化,刻苦演練,寒暑不輟。鄒宏義極具悟性,融周易八卦於拳理,化陰陽五行於拳法,歷經數載精心錘煉,創立了一整套別具一格的獨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盡,春未到之時開放,含先知先覺之意,合先備先用之理,達先發制勝之效,且拳分五勢,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
梅花拳自鄒宏義始,才正式傳播民間。清康熙年間,鄒宏義的文武功法已練至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聲大振,他為了將梅花拳推向社會,便離開徐州雲游到開州(今河南濮陽),先後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為徒,盡授文功武法。三人藝業學成,便分路傳拳授藝。蔡光瑞在開州收韓化禮、孫盤龍後,便北上開道傳拳,途經內黃縣時,收八里庄楊炳為徒,即後來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後繼續北上,來到順德平邑(平鄉縣)馬庄橋(後馬庄)收張復為徒。遂在馬庄傳授武藝,後收徒孫李進德、徐進德、鄭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鄭三人去河南迎請師祖鄒宏義,這就是被武林界傳為佳話的"三德"請師。鄒宏義被請到馬庄後,便定居下來,在此設場收徒,傳拳授藝,"一時從學門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間公開廣為傳播。一時間,平鄉、廣宗、南和、威縣、巨鹿、雞澤、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縣弟子紛紛來馬庄拜師學藝。清乾隆九年(1744)鄒宏義之子鄒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尋父,幾經輾轉:頭站南和三關店,二到廣宗魏村,魏村無有站腳地,平鄉馬庄紮下根"(《根源經》記載)。鄒文聚全家來到馬庄時,其父已故去數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後,定居在後馬庄,秉承父業,專心拳藝,以馬庄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魯、豫三省。鄒文聚在續寫《鄒氏家譜》時寫到:"於已卯年遷於平邑北十里許,馬庄橋,人但知余自南而遷於北,不知余卻歸還故土也。"其後,鄒氏祖孫皆葬於今後馬庄村北,即鄒氏墓群.鄒宏義之孫鄒克、鄒克讓、鄒克諧、鄒克誠繼承祖父遺志,終身職業傳授梅花拳。據鄒克誠碑文記載:"鄒克誠文武雙全,以言武略,為國所共宗,足以輔世而強國,以言文教,化周易為神奇,可以測往而知來,支脈相傳,淵源有緒,受其教者十數省,被其德者億萬家。

3. 河北抗戰老區邢台廣宗縣

河北抗戰老區:邢台廣宗縣

自然歷史風貌

廣宗縣位於河北省南部,邢台市東部。東臨威縣,西連平鄉,巨鹿,南與邯鄲市的丘縣毗鄰,北與南宮接壤。南北狹長似帶,最大縱距50.9公里,最大橫距17.3公里,總面積503平方公里。縣轄1鎮7鄉,213個行政村,2009年全縣總人口為282219人。縣治廣宗鎮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廣宗縣屬黃河沖積平原區,地勢較為平坦,呈南高北低,東高西低微坡降,海拔高度28.1—37.5米之間,沙丘主要分布在縣境東部,稱「百里沙帶」,窪地遍布全縣,西沙河、老漳河縱貫南北。廣宗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量豐富。

廣宗歷史上被稱為沙丘,殷為國都畿內地,西周屬邢國,春秋屬衛、晉,戰國時屬趙。秦屬巨鹿郡,漢置廣宗國,晉屬廣宗縣,經縣,隋唐為宗城縣,元朝置廣宗縣,為今日廣宗之雛形。據史志記載,商代盤庚遷都於殷後,在此建離宮別館,紂王在此建園林,增築沙丘台。趙武靈王在此建沙丘宮群。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崩在沙丘宮平台之中」,後沙丘平台及沙丘宮成為一方名勝,歷代騷客文人來此訪古、憑吊。

廣宗歷史悠久,遺留文物和名勝古跡頗多。有聞名中外的沙丘平台遺址及在此出土的陶鬲繩紋磚瓦和谷倉(內有大量碳化穀粒、麥粒),有斥漳縣城、經縣縣城、府城縣城遺址;有古薄洛津、洗馬潭、潘太師飲馬井及牧馬處、潘城窪等古跡;有隋代宋金剛墓、明代崔恭墓、清代鄭元善墓、景廷賓墓;有金代的石佛造像,宋代的石佛及大量墓誌碑刻;古建築有明代的官署正堂、清代的景廷賓故居等。革命遺址有土地革命時期冀南暴動遺址,抗戰時期冀南區黨委、行政公署、軍區、冀南銀行、冀南日報、兵工廠舊址,陳賡指揮馬房營戰斗遺址及烈士墓等。廣宗還是著名的民間藝術之鄉和梅花拳之鄉。

革命歷史概況

1919年,一些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的進步書刊傳入廣宗。張福堂、張箕南、梁寶森等在外求學中加入中國共產黨,回鄉後積極宣傳馬列主義。1927年9月,在上級指示下,建立廣宗縣委,梁寶森為書記。中共廣宗縣委成立後就積極領導農民群眾向封建勢力作斗爭,發展黨組織。1927年冬,縣委書記梁寶森在東賀古村發展5名黨員,成立了廣宗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後又成立東賀古農民協會,並建立了黨領導的農村政權。縣委曾兩次指揮農民組織「大刀會」攻打縣城,趕走縣知事。1931年前後,在外地求學並參加了黨組織的青年學生張璽、喬曉光、肖一舟、王含馥、栗曼晴等相繼回到原籍,使黨的組織和力量進一步壯大。

1935年,為配合中央紅軍長征,中共直南特委發動冀南農民武裝暴動。1935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平漢線游擊隊在冀南成立,領導人劉文忠(劉子厚)、王光華,直接領導武裝暴動,其中王光華率領的滏陽河東游擊隊就在廣宗縣。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廣大群眾成立「布袋隊」,鬥地主、分財物和糧食,掀起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在全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36年初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鎮壓,縣委書記李同安被捕後慘遭殺害,320名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捕,66人被殺害。

抗日戰爭開始後,黨組織迅速恢復建立起來,成立抗日政府及黨政軍組織,配合八路軍129師開展游擊戰爭。由於當地群眾基礎好,又有茂密的樹林作掩護,成為當時重要的根據地,中共冀南區黨委和冀南行署、冀南軍區等黨政軍機關常駐在此,領導冀南軍民抗戰。徐向前、陳賡、許世友、宋任窮、楊秀峰、王任重、陳再道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工作過、戰斗過。

1940年以後,日軍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實行「囚籠政策」和「三光」政策,加上自然災害嚴重,廣宗抗日根據地被蠶食,抗日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大批黨員幹部被捕。英雄的廣宗人民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繼續堅持對敵斗爭,創造了給偽軍「記黑紅點」的方法,瓦解了偽軍士氣,開創了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新局面。1944年以後,抗戰進入反攻階段,廣宗抗日軍民配合八路軍拔據點、端炮樓打擊日偽軍,1945年7月26日,日偽軍被打跑,廣宗全境得解放。

解放戰爭時期,廣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實行耕者有其田,同時掀起了參軍支前的熱潮,組織多批擔架隊奔赴解放戰爭前線。為支援解放戰爭,從1947年到1949年,先後抽調300多名幹部分3批南下,挺進大別山區、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為全國解放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900多名廣宗優秀兒女壯烈犧牲,為國捐軀。

4. 梅花拳的在國外的傳播


自從1984年山東大學梅花樁協會成立之後,此後每學年都招收新生,不斷地培養訓練弟子。1990年10月燕子傑和路遙教授同時參加了在濟南召開的,【現代中國社會與義和團運動起源】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會上發表了有燕子傑教授參與合編的《論義和團運動起源探索》一書及論文「論梅花拳的武場與文場」,大會在燕子傑和路遙的帶引下40多名各國的歷史學家,奔赴河北省威縣、廣宗等地參觀了農民群眾的梅花拳表演。燕子傑教授大會發言及現場表演引起了史學界的震動,梅花拳的美名迅速傳遍了國內外。
此後若干年內,燕子傑和路遙及山東大學的梅拳弟子們,陸續不斷地到梅花樁聚居的農村調查、武功交流、支持農民們成立梅花拳協會或進行大規模的表演聚會等。增強了與農村梅花拳的聯系,也更加擴大了我們的影響。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山東大學歐美、日本等國的留學生眾多,他們也有不少人參加了大學里的梅花樁武功訓練。其中有幾個突出的例子介紹如下:
第一是丹麥人尼古拉(Nikolaj Stage Jensen),他原是山東大學學漢語的留學生,除漢語流暢外,還精通法語、英語等。尼古拉在山大學習了梅花樁武功後,趁回歐洲去法國的機會,將梅花樁武功與文理的情況介紹給了當時法國「東方醫療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雷瑞松。隨後,尼古拉與雷瑞松專程來濟南對我訪,當時燕子傑也帶他倆去廣宗農村訪問梅花拳。
事後尼古拉與雷瑞松又帶了他們以色列的朋友,以色列「整體論研究中心」主席毛根斯坦(Yossi Morgenstern)多次來中國訪問。1994年燕子傑和其女兒燕雁受雷瑞松、毛根斯坦、尼古拉等的邀請,第一次赴丹麥、比利時、德國、法國、以色列等五國教拳訪問。此後,我們之間又經過了多次交往,遂定下了燕雁、任軍民到法國教授傳播梅花樁文化和武功的決定。自從燕雁、任軍民1988年到法國傳授梅花拳以來,他倆歷盡了千辛萬苦,眨眼間十幾年過去了。人世滄桑法國的梅花拳組織也歷經變化,時至今日在燕雁、任軍民和法國梅花拳朋友們長期的共同努力下,為中國與歐洲的文化交流、梅花樁文化的傳播做過了許多許多的事情。時至今日,梅花樁武功在歐洲的傳播已經打下了基礎並取得了矚目的成績。回憶梅花拳事業在歐洲的發展和生根,最初介紹它來的尼古拉、雷瑞松和毛根斯坦等老朋友還是有很大貢獻的。
第二是加拿大人安瑞德(Raymond Ambrosi),他原來也是山東大學學漢語的留學生,除漢語流暢外,也通曉日語。他對中國梅花樁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多次來往於中國-加拿大之間,經常深入農村調查訪問。對中國農村的風土民情、梅花拳的組織與活動等有深刻的 了解,安瑞德至今還在北京大學讀著民俗學博士。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就陸續翻譯了許多梅花樁文理與武功的文章。1995年安瑞德與其朋友們李婉茹(Alice Lee)等成立了加拿大梅花樁協會,此後曾兩次邀請燕子傑去加拿大的黎嘉納和溫哥華教拳訪問。
此外,歷年來和我們經常來往並幫助我們傳播梅花樁文化的外國朋友,還有:以色列的奧戴德(Oded Ben-dov);法國的沙偉(Xavier);美國的卡門(Carmen Farruggia)、蕾蒂雅(Lydia Thompson);(瑞士)卡特琳娜和(奧地利)奧利維(Katharina Schneider and Olivier);(德)德尓克和(美)珍芝尓(Dirk vom Felde &Virginia Robson);日本的石川瞳;加拿大的諾娃(Nova Scheidt);……等等。從2004年開始與台灣的梅花拳弟子翁正茂、張箐峰、魏芝圃等經常來往,不斷地進行友好交流。
梅花樁武功歷年在各國朋友的幫助下不斷向全世界傳播,弟子移民、游學或旅居國外的越來越多,國內弟子出國旅遊、訪問等也更加方便了。因此,梅花樁文化想全世界傳播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博大精深的梅花樁文化是漢族先輩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祖先向世界文化寶庫的偉大貢獻。壯麗輝煌的梅花樁事業,正像旭日東升前途無量。能在法國召開梅花樁文化的研討會,也標志著梅花樁的事業一開始走向全世界。

5. 梅花拳始祖是誰

梅花拳自鄒宏義始,才正式傳播民間。清康熙年間,鄒宏義的文武功法已練至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聲大振,他為了將梅花拳推向社會,便離開徐州雲游到開州(今河南濮陽),先後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為徒,盡授文功武法。三人藝業學成,便分路傳拳授藝。蔡光瑞在開州收韓化禮、孫盤龍後,便北上開道傳拳,途經內黃縣時,收八里庄楊炳為徒,即後來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後繼續北上,來到順德平邑(平鄉縣)馬庄橋(後馬庄)收張復為徒。遂在馬庄傳授武藝,後收徒孫李進德、徐進德、鄭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鄭三人去河南迎請師祖鄒宏義,這就是被武林界傳為佳話的"三德"請師。鄒宏義被請到馬庄後,便定居下來,在此設場收徒,傳拳授藝,"一時從學門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間公開廣為傳播。一時間,平鄉、廣宗、南和、威縣、巨鹿、雞澤、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縣弟子紛紛來馬庄拜師學藝。清乾隆九年(1744)鄒宏義之子鄒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尋父,幾經輾轉:頭站南和三關店,二到廣宗魏村,魏村無有站腳地,平鄉馬庄紮根"(《根源經》記載)。鄒文聚全家來到馬庄時,其父已故去數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後,定居在後馬庄,秉承父業,專心拳藝,以馬庄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魯、豫三省。鄒文聚在續寫《鄒氏家譜》時寫到:"於已卯年遷於平邑北十里許,馬庄橋,人但知余自南而遷於北,不知余卻歸還故土也。"其後,鄒氏祖孫皆葬於今後馬庄村北,即鄒氏墓群.鄒宏義之孫鄒克 (傳拳四方不知所歸)、鄒克讓、鄒克諧、鄒克誠繼承祖父遺志,終身職業傳授梅花拳。據鄒克誠碑文記載:"鄒克誠文武雙全,以言武略,為國所共宗,足以輔世而強國,以言文教,化周易為神奇,可以測往而知來,支脈相傳,淵源有緒,受其教者十數省,被其德者億萬家。

熱點內容
花語學園兒童 發布:2024-09-30 22:26:59 瀏覽:287
海棠讖 發布:2024-09-30 22:23:18 瀏覽:831
天竺花的花語 發布:2024-09-30 22:22:37 瀏覽:493
金虎尾盆景 發布:2024-09-30 21:50:32 瀏覽:108
西安高新插花 發布:2024-09-30 21:26:21 瀏覽:185
梔子花造型盆景圖片 發布:2024-09-30 21:24:57 瀏覽:697
櫻花特殊符號怎麼弄 發布:2024-09-30 21:05:36 瀏覽:431
lol的情人節皮膚多少錢 發布:2024-09-30 21:05:33 瀏覽:158
鬱金香怎樣澆水 發布:2024-09-30 20:45:35 瀏覽:141
梅花和壽 發布:2024-09-30 20:45:22 瀏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