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五仙茶花

五仙茶花

發布時間: 2024-10-01 15:02:29

『壹』 廣州的民風民俗

目前,廣州保留較好的民俗民風有廣州的茶樓(涼茶)、廣州的除夕花市、廣州的銀龍舟、廣州的波羅廟會、盤古王廟等等。下面分別說明這些風土人情的特點:

1、廣州的茶樓(涼茶)

涼茶是指將葯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葯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廣州的涼茶歷史修久,涼茶品種甚多,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古瓜干涼茶等;甚至連龜苓膏湯、生魚葛菜湯、紅蘿卜竹蔗水等,也成為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

『貳』 請問什麼是廣州文化 廣州傳統廣州特色

1.歷史沿革

廣州鎮海樓是一座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清朝閉關鎖國時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
廣州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黃花崗起義、廣州起義均發生在廣州。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曾經三次建立了臨時政權。毛澤東在這里創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力量。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在這里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廣州起義,並建立了廣州蘇維埃政權「廣州公社」。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彭湃、馬思聰、鄒小楊、谷希雲、余德超、鍾傑武等也曾來廣州傳播先進文化。
1982年國務院宣布廣州古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羊城傳說

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 關於廣州的別名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飢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越秀公園內既有「五羊雕塑」,此傳說被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吉祥物所應用。
文物古跡
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現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1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處。中山四路一帶先後發現了秦漢造船遺址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2.文化藝術

嶺南文化
廣州是一座具有2222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聖寺、陳家祠、聖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行花街
廣州又叫花城,廣州人愛花。有錢人家幾千上萬元一盆的進口花卉也會買上幾盆。普通人家也要歲朝清供一盆金橘、幾株水仙。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傳統,也是廣州市民的重頭戲。 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開始,除夕達高潮便結束。每年市政廣州天河花市府都要花大力氣予以布置。花市開市後,華燈初上時(實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點鍾後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行花街嘈雜擁擠,難免磕磕碰碰,但人們全都彬彬有禮,格外謙讓與寬容,滿臉都是笑意和喜悅。一般前幾天多為外省人,因為絕大多數外省人要看央視年歡晚會。年三十逛完花市後常常去嘆夜茶,花市鮮花爭奇斗艷,品種繁多,舶來品中有歐洲的薰衣草、泰國的富貴掌、荷蘭的鬱金香、北歐的玫瑰、南美的五代同堂、比利時的杜鵑等等;國產品種有江西的金邊瑞香、吉林的君子蘭、洛陽的牡丹、漳州的水仙等。行花街顧名思義主要是逛和欣賞,買肯定要買一點,可多可少,以示吉祥如意。所以,情侶們雙雙穿梭花市最多也就買一兩枝玫瑰、銀柳、百合;而家庭多選擇傳統的本地金桔、富貴竹、桃花、發財樹、紅運當頭等。廣州人認為外來花雖然很漂亮,但大都沒有特別的象徵意義,不能滿足新年祈望「平安」、「富貴」的意頭。行花街是為了沾點花香瑞氣,擠掉晦氣,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平安。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西關在老廣州城的西門以外,東山則在東門以外,兩者遙遙相對。歷史上,兩地形成的文化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西關地勢低窪,水鄉澤國,河涌如網,人口稠密,是繁華鬧市區;而東山地勢較高,地廣人稀,20世紀初,美國基督教選定東山為傳教基地。教會開辟的幽雅居住環境吸引了大批歸僑結廬定居。從此,荒涼的東山日漸喧鬧,成為一個高檔建築成群的住宅小區。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為官家子弟。東山洋樓,是民國初年一些華僑和軍政官僚在廣州市東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興建的仿西洋別墅,引來達官貴人聚居。「東山少爺」就是由此而來;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閨秀,她們纖細的身段,軟軟的粵語,受過良好教育,有的還會些手工,尊敬長輩,擁有中國的傳統美德。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
商業「騎樓」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各主要商業街道(騎樓商業街)的商業騎樓建築。其實,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築,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本世紀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西關古老大屋
西關大屋西關,是老廣州人對市中心荔灣區內北起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這一帶的稱呼,這里古時位於廣州城的西門外。這一帶有許多典型的傳統舊屋,人稱「西關古老大屋」。 這些老屋過去多是豪門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廳團結合,裝飾精美。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這種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風、防火、排水、採光、曬晾、交通、栽種花木等功能。 西關古老大屋現存數量已從清末民初鼎盛時期的800多間變成不到100間,其中較值得參觀的有十三甫正街15號的大屋。
曲藝戲劇
著名編劇唐滌生主條目:粵曲、粵劇、南音和鹹水歌
粵劇,源自南戲,廣泛流傳於兩廣、港澳和海外華人社區,在廣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粵劇後,粵劇藝人在廣州黃沙成立八和會館,此後廣州逐漸成為粵劇活動的中心之一,民國時期達到繁盛的頂峰,並且內戰時一批粵劇藝人遷往香港。建國後一度由於文革受到摧殘,但改革開放後再次得到重視,重新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發展。
在廣州的粵劇著名劇目有:《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等。廣州歷來的粵劇劇團有覺先聲劇團、廣東省粵劇團、廣州粵劇團、廣州紅豆粵劇團等等,而粵劇名伶有:薛覺先、馬師曾、靚次伯、梁醒波、新馬師曾、芳艷芬、紅線女、羅品超等.

3.飲食文化

廣州的飲食文化聞名全國。所謂「食在廣州」。廣州每年都有美食節,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1、粵菜:
粵菜以廣州菜作為代表,廣州菜是在匯集我省各地優秀民間美食的基礎上不斷地吸取我國各大菜系之精華,借鑒西方食譜之所長,融匯貫通而成一家的。廣州菜用料廣博,選料精細,技藝精良,善於變化,品種多樣。1956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上介紹的萊品便有5447個。與菜品有淵源關系的點心815款,小吃品數百個。廣州菜是粵菜的主體和代表。廣州菜的烹調方法有二十一種之多,尤以炒、煎、燜、炸、煲、燉、扣等見長,講究火候,制出的菜餚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鮮、嫩、脆為主,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時令性強,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郁。較為常見的廣州菜色有白切雞、白灼海蝦、明爐乳豬、掛爐燒鴨、蛇羹、油泡蝦仁、紅燒大裙翅、清蒸海鮮、蝦籽扒婆參等。
2、早茶:
「飲茶粵海未能忘。」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其他地方的問候語大多是「吃了嗎」,廣州人則往往是「飲咗茶未啊?」(喝茶了嗎?)。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一盅兩件,優哉游哉;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由此可見,飲茶在一定意義上已經超越了單純「茶」的范疇,已經成為社會交際方式的一種。飲茶構成了嶺南文化別於其他文化的一個顯著特質。廣州老字型大小的茶樓有:陶陶居、陸羽居、怕香居、南園、北園、泮溪、大同、惠如、三如、多如、巧心、得心、正心、福來居、西華居、美珍居等。
3、嶺南佳果:
廣州的水果品種有500多種,其中以荔枝、香蕉、木瓜、菠蘿分布最廣,產量最多,質量最好,被譽為嶺南四大名果。此外,還有芒果、楊桃、石榴、龍眼、白欖、烏欖、黃皮、楊梅、菠蘿蜜、三華李、西瓜等。 廣州地處亞熱帶,熱帶亞熱帶水果品種繁多,一年四季都有鮮果上市,故有"水果之鄉"的盛譽。廣州果樹栽培歷史可追溯到漢代,史書載,當年漢武帝便向嶺南征貢"御橘",三國吳交址太守士燮向孫權進獻的"瑞橘",指的都是甜橙,而非今日通常講的柑橘。 據調查,廣州的水果有40個科、77個屬、132個種及變種、500多個品種,其中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33個。著名品種有增城掛綠荔枝、黃登菠蘿、羅崗甜橙、石硤龍眼、芳村花地甜楊桃等。近年培育了細核淮枝、八月熟荔枝、紅江橙、大果龍眼、穗中紅番木瓜、翠寶西瓜等品種。
4、特色小食
廣州名餅「雞仔餅」,原名「小鳳餅」,據說是清咸豐年間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鳳的女工所創制,其成為名餅卻在半個世紀之後,廣州河南成珠茶樓因中秋月餅滯銷,制餅師傅急中生智,把制月餅的原料按小鳳餅的方法製作,並大膽地用搓爛的月餅和豬肉、菜心混合為餡料,再調以南乳、蒜茸、胡椒粉、五香粉和鹽,製作出甜中帶咸、甘香酥脆的新品種「成珠小鳳餅」來,因其異味香脆而受到顧客青睞。小鳳餅形狀像雛雞,故又稱雞仔餅。其後,又進一步改進,務求精製巧作,並改進包裝,罐裝或盒裝,遠銷東南亞。

廣州傳統文化 廣東音樂 是以廣東民間曲調和某些粵劇音樂,牌子曲為基礎發展完善起來的地方民間音樂。廣東音樂在演奏上採用裝飾音和加花所產生的音色和風格,明顯有別於其他地方的民間音樂。20年代初到建國前的30年間,廣東音樂創作樂曲達300首以上,其中約50首至今仍流傳於海內外。
廣東木偶戲 我國木偶戲始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元、明、清。古時稱「傀儡戲」。廣東木偶戲,大約在元代傳入。新中國成立後,木偶戲藝術得到很大發展,1956年,廣州市創辦廣東省木偶劇團,創作出富有南國特色的木偶藝術。木偶造型精雕細刻,神采各異,傳神逼真,栩栩如生。劇目有:《芙蓉仙子》,《張羽煮海》,《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鬧海》,《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等。廣東木偶劇團的木偶藝術在國內、國際上享有盛名,曾獲羅馬尼亞國際木偶、傀儡戲聯歡節銀質獎章,深得各國藝術界的贊賞。
八音班?鑼鼓櫃 粵曲產生、衍變和發展的150年,大體上經過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即為「八音班時期」。八音班演唱粵曲始於道光初葉。當時的粵劇未能滿足廣大農村觀眾要求,便出現了以粵曲清唱為主,人數不多的八音班。19世紀中葉到本世紀初,八音班十分盛行。據清光緒三年(1877年)的不完全統計,從業人員達500多人。除為民間的喜慶、迎神等活動演唱外,還常到農村或小城鎮演出,有些較小型和業余性質的八音班,將樂器放置在一個如花轎模樣的大櫃里,演奏時抬著櫃「遊行」,只奏不唱,人稱鑼鼓櫃。
南音 南音是用廣州方言演唱的說唱形式,也是粵劇、粵曲常用曲牌,有說它是在木魚,龍舟的基礎上吸收揚州彈詞(吳聲)等曲種的曲調發展而成的,為了與廣東以外的吳聲區分,即以「南音」(南方曲調)名之,它比木魚,龍舟的音樂性強,因而作為獨立的曲種出現在舞台上的機會很多。南音的句格、聲韻要求相當嚴整,有伴奏、有快板與過門音樂,旋律婉約優美,有著濃郁的南國地方色彩,早期的南音傳唱范圍多在文人雅士之中,傳統作品也多是傷春怨夢之作。其中以《客途秋恨》、《嘆五更》等最為流行,迄今傳唱不衰。解放後則產生了《沙田夜活》等優秀作品。
粵劇 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廣東、廣西部分地區和香港、澳門等地。東南亞,美洲華僑聚居地區時有演出。於清雍正年間吸收各劇種特色,匯合南音、粵謳等形成粵劇。是廣州的主要劇種。

廣州特色廣州是植物的王國,匯集了熱帶、亞熱帶的植物品種,巨大的樹干筆直高聳,寬闊的葉子搖曳多姿,極具濃郁的南國風情。

常見的植物有廣州市樹紅棉樹、水杉、銀杏、榕樹、鳳凰樹、白蘭樹、羊蹄甲,還有茉莉花、米蘭、扶桑、夾竹桃、菊花、芍葯、雞冠花、玫瑰、水仙、大麗花、蘭花、含笑、茶花、勒杜鵑、桃花、梅花、雞蛋花等花卉,近些年從國外引進種植的新品種有鬱金香、康乃馨、金百合、鳳梨、非洲菊、緬甸蘭等。

廣州觀賞植物的好去處有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蘭圃、西苑盆景之家、雲台花園和每年春秋兩季均舉辦菊展的越秀公園、文化公園,另外廣州有每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展示各種花卉、植物,吸引眾多的市民及遊客。遠郊的芙蓉嶂鬱郁蔥蔥,林木茂盛;從化森林公園山青水秀,清新怡人;番禺蓮花山山林奇特,超凡脫俗……

此外,惠福路、盤福路、濱江路等舊馬路上,兩旁還種植了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古榕,像一把把撐天巨傘,陽光透過,馬路上斑駁婆娑的樹影隨風而動,引人遐想……

粵食之鄉
廣州以美食而聞名於世,曾有外國人在游記中寫道:「在這里,鵝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大,要好……很多蛇被捉來當美味食用」,廣州人也自誇廣州的菜館菜式之多,一個人即使待一年也吃不完。

廣州菜是粵菜的代表,用料廣博,選料珍奇,味道重清、鮮、爽、滑、嫩、脆,注重形象,品種繁多,而且集其它菜系之長,如京都骨、蝦爆鱔背就是吸取京菜口味而創制的;鐵板牛肉、魚香雞球則借鑒的是川菜口味;五柳魚、東坡肉是浙菜口味;聞名嶺南的太爺雞是徽菜口味;而西汁豬扒、茄汁牛排等,則是從西菜移植而來的……

此外,廣州人喜歡飲早茶、下午茶和夜茶,品茶之外還要吃點心。廣式點心品種有一千多款,為全國之最,製作精細,咸甜皆備,其中以廣式月餅最為有名。宵夜也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因此市裡形成了多條「夜食街」,以及各個茶樓酒店中的「夜市茶座」,品嘗廣州各色美食是體味廣州人日常生活的最好方式。

購物天堂
廣州毗鄰港澳,這是個商業意識濃厚的城市,商場林立,市場繁榮,一年兩度的廣交會更增加了商業氣氛。對旅遊者來說,廣州是真正的「購物天堂」。

著名的綜合性商場有:天河城廣場、中華廣場等。在廣州國際大廈等各大酒店,也處處可見品種繁多、設計新潮的世界名牌產品。廣州街頭各類店鋪林立,珠寶、服裝、副食、紀念品等應有盡有,繁華的商業街上,名牌專賣店鱗次櫛比,漫步街頭,五花八門的商品會給旅遊生活增添無窮樂趣。

廣州有八大風情街,除著名的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之外,遊客們還可順便到附近的另幾條風情街走一走:如高第街日用品一條街,文德路文化街,華林寺玉器一條街,還有大南路書坊街內的金魚水族一條街……
廣州是植物的王國,匯集了熱帶、亞熱帶的植物品種,巨大的樹干筆直高聳,寬闊的葉子搖曳多姿,極具濃郁的南國風情。

常見的植物有廣州市樹紅棉樹、水杉、銀杏、榕樹、鳳凰樹、白蘭樹、羊蹄甲,還有茉莉花、米蘭、扶桑、夾竹桃、菊花、芍葯、雞冠花、玫瑰、水仙、大麗花、蘭花、含笑、茶花、勒杜鵑、桃花、梅花、雞蛋花等花卉,近些年從國外引進種植的新品種有鬱金香、康乃馨、金百合、鳳梨、非洲菊、緬甸蘭等。

廣州觀賞植物的好去處有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蘭圃、西苑盆景之家、雲台花園和每年春秋兩季均舉辦菊展的越秀公園、文化公園,另外廣州有每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展示各種花卉、植物,吸引眾多的市民及遊客。遠郊的芙蓉嶂鬱郁蔥蔥,林木茂盛;從化森林公園山青水秀,清新怡人;番禺蓮花山山林奇特,超凡脫俗……

此外,惠福路、盤福路、濱江路等舊馬路上,兩旁還種植了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古榕,像一把把撐天巨傘,陽光透過,馬路上斑駁婆娑的樹影隨風而動,引人遐想……

粵食之鄉
廣州以美食而聞名於世,曾有外國人在游記中寫道:「在這里,鵝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大,要好……很多蛇被捉來當美味食用」,廣州人也自誇廣州的菜館菜式之多,一個人即使待一年也吃不完。

廣州菜是粵菜的代表,用料廣博,選料珍奇,味道重清、鮮、爽、滑、嫩、脆,注重形象,品種繁多,而且集其它菜系之長,如京都骨、蝦爆鱔背就是吸取京菜口味而創制的;鐵板牛肉、魚香雞球則借鑒的是川菜口味;五柳魚、東坡肉是浙菜口味;聞名嶺南的太爺雞是徽菜口味;而西汁豬扒、茄汁牛排等,則是從西菜移植而來的……

此外,廣州人喜歡飲早茶、下午茶和夜茶,品茶之外還要吃點心。廣式點心品種有一千多款,為全國之最,製作精細,咸甜皆備,其中以廣式月餅最為有名。宵夜也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因此市裡形成了多條「夜食街」,以及各個茶樓酒店中的「夜市茶座」,品嘗廣州各色美食是體味廣州人日常生活的最好方式。

購物天堂
廣州毗鄰港澳,這是個商業意識濃厚的城市,商場林立,市場繁榮,一年兩度的廣交會更增加了商業氣氛。對旅遊者來說,廣州是真正的「購物天堂」。

著名的綜合性商場有:天河城廣場、中華廣場等。在廣州國際大廈等各大酒店,也處處可見品種繁多、設計新潮的世界名牌產品。廣州街頭各類店鋪林立,珠寶、服裝、副食、紀念品等應有盡有,繁華的商業街上,名牌專賣店鱗次櫛比,漫步街頭,五花八門的商品會給旅遊生活增添無窮樂趣。

廣州有八大風情街,除著名的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之外,遊客們還可順便到附近的另幾條風情街走一走:如高第街日用品一條街,文德路文化街,華林寺玉器一條街,還有大南路書坊街內的金魚水族一條街……

『叄』 廣州文化特點

1.越秀區
越秀區是廣州老市中心,也是廣州人口最稠密的區域和舊中軸線所在地。
越秀區文物古跡很多,有五羊石像、鎮海樓、千年古道北京路、五仙觀、六榕寺、光孝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等。
也有北京路、英雄廣場、一德路等知名商貿區,商貿發達,GDP也比較高。
另外,廣州大部分的教育醫療資源都集中在越秀。
但越秀區作為老城區,面積小很擁擠,而且部分老房子因成本太高很難拆。
2.荔灣區
荔灣區俗稱西關,因轄區內有荔枝灣而得名。
荔灣區有三個商業發達區域,分別是上下九商業步行街、康王路以及中山七路和八路。
景點有荔枝灣、沙面島、陳家祠、西關大屋、華林寺等。
荔灣面積比越秀大,但GDP差很多,兩個區的經濟結構相似,但越秀區位更好,因此發展的更好一點。
荔灣區作為廣州老城區,城建相對一般,教育和醫療資源沒越秀區好,房價也較低。
荔灣區和越秀區有許多低調的土豪,很多人都做商品批發生意或者出租土地房屋等,賺了不少錢,那些穿著拖鞋、短褲的大叔,說不定就是身家億萬的土豪。
3.海珠區
海珠區得名於以前珠江中的海珠石,面積不大,但區位很好。
海珠區有很多城中村和老舊小區,建築也不像荔灣和越秀那樣有特色,比較大眾化。
近些年海珠區發展的不錯,轄區內也有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廣州塔等地標。
另外,中山大學本部也在海珠區。
4.天河區
天河區是廣州新中心,區位優越,位於城市新中軸線上,GDP領先廣州其他區,是廣州的金融、高新科技、製造研發、商業等中心。
廣州CBD位於天河區珠江新城,天河城、正佳廣場和天環廣場、時尚天河組成了廣州最繁華的商圈。
近些年天河區也在往南邊員村、科韻路、東圃等地發展,並建設了廣州國際金融城。
天河區的教育資源也很雄厚,有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景點主要有花城廣場、海心沙、天河體育中心、華南植物園等。
不過,天河區也還有不少城中村,北邊還有的大片未開發區域。
天河區作為廣州傳統和現代化的交融之地,在廣州未來的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
5.白雲區
白雲區在廣州北邊,是廣州人口最多的區,外來人口比例也很大。
白雲區有一半是建成區,另一半基本上還是農田、村莊,屬於城鄉結合部。
近些年廣州的發展重心偏向南邊,北邊的白雲區發展有些滯後,城區規劃比較混亂,有些地區也很破舊,到處都在修路。
白雲區比較有存在感的是白雲山,另外做外貿和網店的個體戶也非常多。
6.番禺區
番禺區近些年存在感比較弱。
不過在以前,南沙部分區域、海珠區、黃埔區、天河區和白雲區都屬於番禺縣,所以番禺土著都不太願意稱自己是廣州人。
多次區劃調整後,今天的番禺區面積只排在廣州第六位。
番禺主要以汽車工業為主,這幾年汽車行業不
景氣,也影響了番禺的經濟增速。
番禺還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有專門吃走地雞、燒鵝、鴿子、蟹、蛇、新鮮豬雜的飯店和餐館。
另外,番禺還擁有長隆旅遊度假區、余蔭山房、寶墨園、蓮花山、大夫山森林公園等景點。
廣州南站也在番禺區,大學城在番禺區的一個小島上。
7.黃埔區
近些年廣州向南發展,希望把黃埔區打造成深圳南山那樣的高新科技城,黃埔區前幾年也合並了蘿崗區,轄區進一步擴大。
黃埔區實力很強,在全國百強區排名前六,GDP位居廣州第二,趕超天河區也許只是時間問題。
黃埔區大部分地區還處於待開發狀態,知識城、科學城離市區都挺遠,而且黃埔區的轄區比較狹長,發展也不太均衡。
8.增城區
2014年增城撤市劃區,成為廣州市轄區。
增城區面積僅次於從化區,有三個黃埔區那麼大,比較靠近東莞,因此還有大片區域沒有開發。
增城比較繁華的地區,往往都挨著地鐵,整體上看,還有待發展。
增城是全國著名的荔枝之鄉、牛仔服裝名城,因此,有個廣場叫做掛綠廣場。
9.南沙區
南沙是廣州副中心,但距離廣州市中心很遠,還隔著番禺區。
05年,南沙區從番禺區分離出來,12年南沙新區成為國家級新區,番禺區的東涌鎮、大崗鎮、欖核鎮等也被劃入南沙區。
15年,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掛牌。
南沙作為廣州唯一的出海通道,也是粵港澳大
灣區中心,其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
蕉門和金洲等地比較繁華。
10.花都區
2000年花都撤市劃區,成為廣州市轄區,花都區是廣州第三大區。
花都離廣州市區太遠,而且在北邊,近些年廣州的發展重心都在南邊,所以存在感很低,經濟也一般。
另外,白雲機場在花都,不在白雲區喲。
11.從化區
2014年,從化撤市劃區,從化區的面積在廣州各區里最大,但人口卻最少,離廣州很遠,通常被認為是廣州的郊區。
從化區的溫泉很出名,有溫泉之都美譽,是廣州後花園。

『肆』 廣州有什麼特色

廣州的最大特色當然是美食!早茶的一盅兩件到街頭的廉價小吃都會令人食指大動。另外,騎樓是廣州的代表性建築,在西關、同福路一帶都有。

『伍』 明代漆器有什麼特點

從明代的建築及室內用具來看,宮廷裝飾及器用不啻一座大型髹漆工藝館。明代禮儀中所用大輅乘輿、儀仗皆有裝飾。宮廷建築裝飾,朱門金釘,金龍畫彩,殿內寶座、圍屏金漆裝飾等,都顯示著髹漆工藝的水平。

與此同時,民間床榻傢具雕花貼金,商店匾額金碧輝煌,棺材靈柩髹黑畫彩、雕花飾金。全國各地的廟宇也都離不了華麗裝飾的髹金額匾,凡此種種,都顯示了髹漆工藝在明代的普及。生漆應用之廣,漆器生產之盛,前所未有。明代漆工躍與明王室對漆器的推崇與重視有著直接關系。為了滿足宮廷內外對生漆工藝品需求,還專門設立了生產製作御用漆器的官辦機構。

宮廷內官監下設「油漆作」,御用監所屬「漆作」都承做漆工活計,專門負責圍屏、擺設、造辦填漆、雕漆、螺鈿等漆器。內府供用庫還特設丁字型檔,常儲生漆、桐油等物。

明代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對雕漆情有獨鍾,不但自己珍賞,而且先後數次將雕漆作為貴重禮品頒賜給日本國王妃,總計近百餘件精美的雕漆盤、盒。

由於漆器手工業的發展,明代用漆之多前所未有,生漆需求量劇增,官府和民間都很重視漆林經營。原先盛產漆的長江中上游各省,漆產量大增,長江下游的南京,也新建漆園,種植漆樹千萬株,以供需求。

據《古今圖書集成》、《福建新通志》等書記載,在明清時期,西起我國雲南西部,東至遼寧東部,南起海南島,北至遼寧北部,都有漆樹生長。

明代漆器的品種,在宋元漆器發展的基礎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明代漆器最為發達的、製作量最多的是雕漆,其次是戧金彩漆、戧金漆、描金漆、填漆、螺鈿漆、百寶嵌、款彩漆等。

明早期漆器指的是洪武、永樂、宣德三朝製作的漆器。山東省鄒縣魯荒王朱檀墓中的漆器反映了明初漆器製作的水平。朱檀是朱元璋之子,這批漆器極有可能是皇家御用監所造。

明初的漆器至少有戧金漆和雕漆兩類。其裝飾圖案中主體紋飾有人物故事、寶相花、太平雀梔子花、太平雀葵花、蒼頭石榴花、牡丹花、石榴花、山雞葵花、鸚鵡長壽花、山雀茶花、竹梅,邊飾有香草、四季花、回紋等。

黑漆嵌螺鈿《仲景行醫圖》鼓式盒是元明之際黑漆嵌螺器代表作。盒鼓式,平蓋面,圈足。通體髹黑漆為地,以螺鈿嵌紋飾。

蓋面蒼松映掩,祥雲繚繞,醫聖張仲景身穿官服乘牛車而至,4人作揖迎接,牧童牽牛旁觀。蓋、盒壁嵌乳釘紋各一道,上、下口緣飾纏枝蓮紋。盒裡髹朱漆,足圈內髹黑漆。此盒鈿色艷麗,五彩斑斕,人物刻畫細膩生動,工藝精湛。

明永樂漆器以剔紅居多,也有少量的戧金漆和戧金彩漆,如紅漆戧金八寶紋經文挾板。

永樂雕漆以盤、盒為主,兼有蓋碗、盞托、尊、小瓶、踏凳等,器形變化較少。明永樂漆盤是一種圓形盤,淺式,圈足,盤表面為一整體,沒有盤心與盤邊之別,所裝飾圖案給人以整體感,這種造型的盤以裝飾花卉為主。

另一種盤的造型為盤邊呈葵瓣狀或菱花狀,8瓣、10瓣不等,盤內與盤邊裝飾的內容不同,盤內多以山水人物為主,而盤邊多雕刻各種各樣的花卉。

如剔黑山水人物方盤,直徑26.6厘米、26.2厘米,方盤四邊雕刻折枝花卉,正中心雕刻人物,形態自然;山石皴法細膩,結構嚴謹,色調明快,刀法銳利、纖細。

永樂雕漆裝飾圖案以花卉、山水、人物為主,圖案的處理具有一定的規范化。以花卉為主題的作品,一般雕刻在圓盤、蔗段式盒、蒸餅式盒上。

其圖案的處理手法為在盤內或盒面布滿盛開的大朵花卉,四周枝繁葉茂,或襯托著含苞待放的小花蕾,花朵飽滿,畫面具有完美的整體感。

花朵以奇數布局,有3朵、5朵、7朵之分。3朵均勻分布,5朵、7朵者,以正中為一朵稍大型的花卉,四周均勻地擺設著四朵或六朵稍小的花卉,似眾星捧月,突出主題。以花卉為題材的雕漆,花卉之下一般不刻錦紋,而以黃漆為地,黃襯紅色,鮮明醒目。

永樂雕漆,花卉滿布,留下的黃色地較小,有緊密之感。明永樂雕漆常用的花卉有牡丹、茶花、石榴、芙蓉、菊花、蓮花等。

永樂時還出現了雙層花卉的雕漆作品,即在漆盤內上下雕刻兩層花卉,如剔紅牡丹雙層盤、剔紅茶花雙層盤,上下兩層花紋自成體系,互不幹擾,又互相映襯,章法有致,畫面富麗,耐人尋味,充分反映了明永樂時期工匠的高超技藝。

以山水、人物為主題的作品,一般雕刻在葵瓣式盤、蔗段式盒上。其圖案的處理手法為在盤內或盒面上雕刻人物故事,圖案下襯托分別代表天、地、水的3種錦紋。

這3種錦紋與元代的處理手法相同,只是水紋的處理稍有變化。元代雕漆中的水紋有的似波浪滾滾,以彎曲的線條表現,彷彿水在不停地流動,而永樂時期的水紋基本固定為圖案化的紋飾,以波折形線條表現。

在3種錦紋之上雕刻人物、亭閣。一般的布局為圖案的左側或右側雕刻一座亭閣,以曲欄圍出一定的空間,閣後置古松或垂柳,天上點綴流雲朵朵,人物活動其間。

或攜琴訪友,或閑暇賞瀑,或高談闊論,或五老相聚。多數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清凈、悠閑的生活。人物比例的雕刻偏於高大,以突出人物的重要。

如剔紅《攜琴訪友圖》蓮瓣式盤,高4.5厘米,口徑45.6厘米。盤平底,八瓣蓮花形邊,隨形圈足。盤心雕庭院景緻,殿閣曲欄,長鬆浮雲,院中二老相揖,一童攜琴隨後,殿內有人迎迓,此為《攜琴訪友圖》。

盤內外壁黃素漆地,分瓣雕飾多種花卉。足內黃褐色漆,一側針劃「大明永樂年制」6字款,中心又刻「甜食房」3字。

此盤造型如一朵盛開的大花,美觀典雅。主題圖案反映了當時文人的生活情趣。盤上髹漆厚重,雕刻精細,錦紋主次分明,一絲不苟,為明永樂朝官造雕漆之典型作品。

除了雕刻花卉、山水、人物圖案,明永樂時期的裝飾題材尚有孔雀牡丹、雲龍紋、雲鳳紋、靈芝螭紋等題材。

如剔紅祝壽圖菱花式盤,口徑34.8厘米,足徑27厘米,高43厘米,木眙,作八瓣菱花形,圈足,下背雕紅漆花紋。盤心開圓光,內松、桃、鶴、鹿、仙人祝壽圖意。壁內外紋飾相同,每瓣雕素地寶相花兩朵。足邊飾回紋,底黑光漆。

永樂雕漆的底,一般以黃褐色、黑色居多。款識在底內緣處豎刻「大明永樂年制」針劃款,字體秀氣,筆道纖細,似行書。在雕漆底部刻有明確的年號款識,以明永樂為開端。

永樂雕漆在製造技法和工藝上具有鮮明的時期特徵。這時的作品一般髹漆層次較厚,少則幾十道,多則上百道,與文獻記載的「漆朱三十六遍為足」有明顯的差異。繼承了元代張成、楊茂的風格,精雕細刻,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細微之處處理得精細而又恰到好處。

例如,花紋枝葉的脈理清晰而逼真,以不同的雕刻方法來表現枝葉的正背,花筋葉脈被處理得細膩入微,雕刻刀法嫻熟流暢,圖案的邊緣磨得圓潤光滑,不露稜角和刀刻痕跡。

如剔黑花鳥葵瓣式盤,口徑31.3厘米,足徑22.6厘米,高3.8厘米,葵口,圈足,盤內雕雙鵲牡丹,壁背面雕香草紋。此盤雕工精細,圖案凹凸有致,葉脈清晰,為明初期雕漆工藝中上乘之作。

明宣德皇帝在位10年,宣德漆器品種有剔紅、戧金彩漆等品種。明宣德雕漆的造型,盤有圓、方、荷葉式、菱花形,盒有蔗段式、蒸餅式、兩撞委角方盒,另外還有盞托等。

其裝飾題材與明永樂時期基本相同,有花卉、雲龍、雲螭、山水、人物等。圖案的處理出現了「開光」技巧。在盒蓋上或盤內以蓮瓣式、葵瓣式、圓形作為開光,開光內裝飾一種紋飾,開光外裝飾另一種紋飾。

開光一方面能突出主題,另一方面也能把兩種不同的紋飾分隔開來,同時也可起到美化畫面的藝術效果。這種方法在明、清漆器圖案中常被運用。

如宣德剔紅菊花紋圓盒,直徑12.2厘米,盒為圓形,周身髹朱漆。蓋面雕一簇9朵菊花紋,菊花盛開,枝葉茂盛,外壁雕菊花、牡丹及秋葵等花卉,內里與盒底髹深褐色漆,足內左側邊沿刀刻填金落「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圓盒髹漆深厚,雕刻圓潤,刀法流暢,保存完美,為明代剔紅器之精品,極為珍貴。

明宣德漆器的款識處理方法與明永樂時期截然不同,改明永樂針劃款為明宣德楷書填金款,在底部左側豎刻「大明宣德年制」。少數在蓋上刻款。明宣德刀刻填金款成為明、清漆器款識處理的典範。

宣德以後,明漆器開始從簡練、朴實、大方的風格向纖巧細膩轉變。這個時期的漆器品種有剔紅、剔黑、剔彩、戧金漆等。明中期漆器以雲南、甘肅製作的地方漆器較為突出。

這一時期的作品造型較之早期單調、劃一的特點有明顯變化,出現了梅瓶、四方委角盒、八方形捧盒、提匣、筆筒、方盒、方盤、大型的長方匣、長方盒、扁壺、高足碗、棋子盒等。這說明漆器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大,實用性和觀賞性已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明中期漆器的裝飾圖案更為豐富多彩。在以花卉為題材的作品方面,較之明早期果園廠那種整朵大型花卉為主題的裝飾圖案日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折枝花卉及花鳥題材的增多,如鴛鴦荷花、喜鵲登梅、綬帶牡丹、茶花小鳥、蘆雁等。

如宣德剔彩檎雙鸝大捧盒,高20厘米,盒徑44厘米,是最早的剔彩漆器。盒呈圓形,上收成平頂,矮圈足。通體自下而上髹漆顏色為:紅、黃、綠、紅、黑、黃、綠、黑、黃、紅、黃、綠、紅共13層之多。

盒蓋圓形開光,以紅漆刻成斜方形錦紋為地,其上雕刻林檎樹一株,黃鸝鳥兩只,一在枝前,側身昂首,一在枝下,回身欲下,兩相呼應,林檎枝頭,有花有果,另外刻蜻蜓、蝴蝶各一隻,點綴其間。盒蓋開光外與盒底鄰近底足的一圈,雕刻有纏枝花果紋,由石榴、葡萄、櫻桃組成。

盒蓋與器的豎壁雕刻纏枝花卉有牡丹、茶花、梔子花、菊花等,四周花果紋均無錦紋作地,而是以黃漆為地,在蓋面正上方長方形條上刀刻「大明宣德年制」填金楷書款。此器器型大而莊重;色彩豐富,斑斕絢麗;紋飾活潑,富於生命力,彷彿呼之欲出。

以人物為題材的作品則不拘於早期那種攜琴訪友、觀瀑的題材,而以歷史故事為主。例如,五老過關、牧牛、文會、渭水訪賢、攜友秋遊、漁家樂、采葯、滕王閣、雀屏中選、郭子儀故事、岳陽樓、八仙人物、嬰戲等。

明中期漆器的雕刻風格有的保持了早期磨工圓潤、藏鋒清楚的特點,而有的作品則出現了鋒棱不夠圓熟的特徵。這說明了處於過渡時期的作品兼而有之的風格變化。

此時,雕漆一般髹漆不厚,與早期那種髹漆層次厚、立體效果較好的風格略有不同。另一方面,無論是花卉題材或人物故事題材的作品均刻有錦紋,早期黃漆素地之上壓花的做法幾乎盪然無存,從而形成了錦上添花的表現手法。

雲南也是明中期製作漆器的重要地區。雲南漆器一般髹漆較薄,漆色暗,無光澤,構圖緊密,有繁縟之感。其造型有扁圓形盒、圓盤、雙耳扁壺、高足碗、棋子盒、碗等。

雲南漆器雕刻的圖案不拘泥於一種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圖案中點綴有栩栩如生的螳螂、蜜蜂、游魚、螞蚱、蛇、蛙等多種小生物,還有象徵長壽的盤腸、靈芝,象徵幸福的孔雀牡丹和活潑可愛的雙獅戲球,傳說中的麒麟、翼龍、雙螭、草尾龍等。這些圖案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經過明中期80多年的發展,到明世宗嘉靖時期,漆器工藝出現了新的局面。這就是官辦作坊繼續大量製作漆器,具有宮廷風格的漆器製作重新占據統治地位。

明中期漆器風格經過近百年變化,從早期簡練大方、圓潤精緻的風格演為崇尚纖巧華麗、繁縟細膩的新風格;漆器的使用范圍擴大,出現了箱、櫃、桌等新的漆器造型;漆器品種增加,除了剔紅、剔彩,戧金彩漆亦大量製作,漆藝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明嘉靖時期的漆器品種主要有剔紅、剔彩、戧金彩漆。傳世的明嘉靖漆器仍以剔紅器居多。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以綠漆為錦地,其上雕紅漆的作品。紅綠兩色醒目,對比強烈,起到了突出主題的效果。

嘉靖時期的雕漆基本上有兩種風格:一種雕刻精細,刀法快利,鋒棱雖顯外露,但仍保持有明早期漆器那種圓潤光滑的特徵;另一種為雕刻不精,有粗糙之感,漆色亦不佳,不善藏鋒,雖有磨工,但不圓潤。

剔彩自明宣德時期出現以後,到了明嘉靖時期呈現出大規模發展的局面,傳世品較多。嘉靖剔彩主要以紅、黃、綠三色交替,每色有相當的漆層。

器物表面呈現出紅、黃、綠三色,一般是紅花、綠葉。若雙龍則以紅、黃區分,以紅色漆為龍鰭,以黃色為龍身,以綠色為龍發,似剪影式的效果;若鳳紋則以紅、黃、綠來表現其飛翅及長尾,3種顏色的變換,化為美麗的羽毛,多姿多彩;若表現童子,則以紅、綠二色分飾衣、褲,以展現兒童的天真、活潑。

嘉靖時的剔彩的戧金彩漆造型有銀錠式、梅花式、菊瓣式、方勝式等,製作工藝十分精緻。以戧金為圖案的輪廓線及葉脈紋理,在輪廓線內填以紅、黃、綠等色漆,紋飾磨平後具有繪畫般的效果。

有一種戧金彩漆,先以填漆做成錦紋地,再戧金花紋,做法費工費時,但卻使器物有錦上添花之妙。還有一種特殊的戧金彩漆作品,其花紋之外既不是一色漆地,也不是錦紋地,而是密密麻麻的小圓圈紋,這種小圈紋被稱為「攢犀」。

嘉靖時期器物的造型有所突破,出現了許多新的器形。盤類器物除了圓盤居多,亦有仿明早期的葵瓣盤、明中期的委角方盤,同時出現了六瓣盤、梅花式盤、銀錠式盤、茨茹式盤、荷葉式盤、菊瓣式盤以及由大小3個盤依次套疊的套盤。

這時,除了明早期的「蔗段式」和明中期的「捧盒」外,新出現了缽式盒、壽字盒、銀錠式盒、方勝式盒、梅花式盒等。此外,還出現了瓜棱壺、櫃、筆筒、小桌、八方斗、春字盒、把鏡等新的造型。

明代漆器中刻有年款的以永樂、宣德、嘉靖、萬曆最多,也有少量的隆慶、崇禎款識。明嘉靖漆器的款識為刀刻填金楷書款,款識的位置均在器物底部正中。「大明嘉靖年制」6字款有3種形式,即底部正中豎刻款、從右至左橫刻款、豎兩行刻款。

由於嘉靖皇帝信奉道教,所以明嘉靖時期漆器的裝飾題材大都以長生不老、升仙、萬壽為主題,如五老祝壽圖、群仙祝壽圖以及表現仙山樓閣的題材等。

尤其是出現了以文字組成的圖案。例如,以松、竹、梅纏繞組成「福、祿、壽」3字;以「福」字為漆盤的裝飾;雕3個壽桃,每桃上雕一字,組成「福、祿、壽」;以開光的形式,在器物上組成文字「皇圖億載,聖壽萬年」和「乾坤清泰,萬壽齊天」以及「萬年長生」、「萬年如意」、「萬壽永年」等。

壽春圖是這個時期典型的裝飾題材,春字盒有剔紅、剔彩兩種,在蓋面開光內雕聚寶盆,盆內裝有盤腸、珊瑚枝、銀錠、古錢、犀角、火珠等,盆中升起霞光萬道,似熊熊火焰,火焰之上壓一個「春」字,春字中圓形開光內雕老壽星。

如嘉靖剔紅五老祝壽圖圓盒,高12厘米,口徑24.4厘米。盒圓形,平蓋面。通體綠漆刻雲紋錦地,朱漆雕花紋圖案。

蓋面飾松雲山石,五仙人分持桃實、花杖、葫蘆、卷軸、靈芝,從靈芝中升起一縷輕煙,向上蟠繞成草書「壽」字,為群仙祝壽之意。蓋、器外壁分別雕雲龍紋和海水雲紋。足內正中刀刻填金楷書「大明嘉靖年制」豎行6字款。

此盒雕刻精細,刀法快利,鋒棱顯露,人物表情生動,衣紋飄動流暢,藝術風格纖巧細膩,為明嘉靖朝雕漆的代表作品。

此外,寓意長壽的松樹、仙鶴、靈芝、壽桃等也常常作為裝飾題材,八卦圖、麒麟、獅子、海馬、大象、雜寶也是裝飾題材的一部分。

與上述升仙、長生題材截然不同,還有少數具有民間藝術風格的「龍舟競渡」、「貨郎圖」和「嬰戲圖」。龍紋仍然是這一時期漆器裝飾的主要題材。

明嘉靖時期漆器的錦紋表現形式也有較大變化,突破了明早期的3種錦紋形式,出現了「萬字錦」、「勾雲錦」等。有的雕刻出五六種錦紋,錦紋的比例較大,形成風格。

明萬曆時期漆器的生產製作較活躍,官辦漆器作坊仍占據主要地位,漆器品種日漸豐富。除了剔紅、剔彩、戧金彩漆仍繼續製作,還出現了剔黃、描金漆、填漆等新的漆器品種,使漆器裝飾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明萬曆雕漆有剔紅、剔彩、剔黃3個品種,在造型、圖案、款識等方面形成了有別於其他時期的風格與特點。在器物造型方面,仍以盤、盒為主,兼有小櫃、爐、花觚、瓶、筆筒等,並出現了長方委角盒這一新的造型。

在裝飾圖案方面,嘉靖時期追求升仙、長壽的題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雙龍、龍鳳、祥雲、海水江崖為主題的圖案,並出現了祈求吉祥、太平的吉祥圖案,也有少數表現人物、花鳥的題材,如剔彩《晏子使楚》漆盤、剔彩花鳥紋盒等。

對錦紋的處理也較為獨特,比例緊湊,細密整齊,明萬曆前後均無此特徵。

在漆器品種方面,以剔紅、剔彩最多,且出現了少量的剔黃作品。描金是漆器製作工藝中的一個品種。

描金彩漆是「描金」加上「描彩漆」的做法,使一器具備兩種漆工藝,畫面絢麗多彩,富於裝飾趣味。明萬曆時期的描金彩漆作品有圓盒、長方形墨盒,均以紅漆為地描飾花紋。描金彩漆山水人物大圓盒是其代表作。

明晚期雕漆的製作以宮廷製作為主,兼有民間製品。明晚期雕漆以長方盒、高足碗、小碗居多。明晚期剔犀漆器有黑面、朱面兩種,器形有小圓盒、兩層盒、圓盤、花形盤、盞托、執壺等。

明代嵌螺鈿工藝仍繼續使用。明晚期出現了一位鑲嵌工藝名家江千里,系明末揚州人,以制螺鈿漆器出名。當時曾有「家家杯盤江千里」之說。

熱點內容
櫻花節只 發布:2024-10-01 17:15:12 瀏覽:370
萌寵七夕 發布:2024-10-01 17:10:18 瀏覽:190
城市的玫瑰 發布:2024-10-01 17:04:23 瀏覽:678
什麼綠植吸煙效果好 發布:2024-10-01 17:00:02 瀏覽:647
花卉招聘外貿 發布:2024-10-01 16:48:15 瀏覽:414
鮮花配送公司 發布:2024-10-01 16:44:06 瀏覽:633
種油桃盆栽 發布:2024-10-01 15:48:47 瀏覽:670
玫瑰花美白嗎 發布:2024-10-01 15:43:38 瀏覽:603
櫻花24號 發布:2024-10-01 15:34:51 瀏覽:346
農民工花藝 發布:2024-10-01 15:30:01 瀏覽: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