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鐵保梅花

鐵保梅花

發布時間: 2024-10-04 23:09:12

Ⅰ 各個朝代著名的書法家是誰呢

中國歷史十大書法家(最有代表性,按時間順序排名)

鍾繇
王羲之
褚遂良
歐陽詢
顏真卿
柳公權
懷素
米芾
趙孟頫
董其昌

歷史上的女書法家:

王羲之的草、楷、行書,千古景仰。他的老師是東晉著名的女書法家,姓衛、名鑠,人稱衛夫人。衛夫人學習王國時鍾繇的書法,達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筆法古樸肅穆,體態自然,是楷書中的上品。

在衛夫人之前,還有一位女書法家。她就是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等馳名的東漢末年的女詩人蔡文姬。她名叫琰,文姬是她的字。她父親蔡邕,在文學和書法上造詣很深。蔡文姬繼承家學,在書法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在唐、宋、元、明,也出現不少女書法家。唐代的女書法家有吳采鸞、薛濤、武則天。吳采鸞所書小楷,很有鍾繇、王羲之的筆意,遒勁古雅,可與衛夫人媲美。薛濤所書《陳思王美女篇》,行書,筆勢跌宕秀逸。武則天書寫草體,書法婉約。宋代女書法家有朱淑真,所書小楷,端莊精勁,深得王羲之筆法。管道升是元代女書法家。字仲姬,她是趙孟俯的妻子,趙孟俯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工書善畫,書法為元代宗師。

管道升剛嫁給趙孟俯的時候,她的書法比丈夫還好,後來趙孟俯迎頭趕上了,並超過了妻子。管道升寫的《梅花》賦小楷,清麗幽閑。

魏晉南北朝:曹操 鍾繇 王羲之 王獻之 王徽之 索靖 衛恆 衛夫人 謝安 王珣 薄紹之 蕭思話 蕭衍 王薈 王僧虔 王志 王慈 羊欣

隋唐五代 : 智永 賀知章 張旭 歐陽詢 褚遂良 顏真卿 李邕 徐浩 懷素 孫過庭 柳公權 楊凝式

宋遼金: 李建中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蔡京 歐陽修 林逋 趙佶 薛紹彭 白玉蟾 朱熹 張即之 吳琚 文天祥
元代 趙孟頫 楊維楨 鮮於樞 倪瓚 鄧文原 康里巎巎 饒介 馮子振 張雨 柯九思

明代: 董其昌 王鐸 文徵明 祝允明 徐渭 王寵 張瑞圖 黃道周 倪元璐 陳淳 陳獻章 陳繼儒 陳洪綬 憨山 蔡羽 唐寅 米萬鍾 莫是龍 沈度 沈粲 宋克 孫慎行 釋擔當 文彭 解縉 邢侗 姚綬 張弼

清代: 傅山 八大山人 伊秉綬 金農 鄧石如 何紹基 吳昌碩 顧炎武 石濤 宋曹 查士標 鄭簠 包世臣 巴慰祖 陳鴻壽 鐵保 莫友芝 張照 周亮工 高鳳翰 鄭燮 汪士慎 李鱓 黃慎 梁巘 劉墉 王文治 錢灃 萬經 龔賢 丁敬 黃易 趙之謙 翁同龢 翁方綱 吳讓之 徐三庚 吳大徵 沈曾植 曾國藩 張裕釗 俞樾 楊守敬 姚鼐 蒲華 康有為 譚嗣同 梁啟超

中國歷史上的三位奸臣書法家

蔡京、秦檜、嚴嵩雖堪稱書法大家,但因他們的姦邪而被廢字,

故書法作品留傳下來的極少。

蔡京,福建人,為宋徽宗時的「六賊」之首,他與內廷供奉官

童貫相互勾結,要挾宋徽宗,將大宋王朝推向災難的深淵。蔡京的

書法自成一格,就連狂傲的米芾都曾表示,其書法不如蔡京。當時

「蘇黃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後人惡其姦邪,易以蔡襄。

秦檜,江蘇人,他殺害了民族英雄岳飛,堅持投降,是南宋宋

徽宗時有名的奸臣。他為狀元出身,博學多才,書法頗有造詣,在

仿照徽宗趙佶「瘦金體」字體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一種工整劃一、

簡便易學獨特字體,用來書寫奏摺,乃至了宋徽宗下令全國統一按

秦檜的範本字體來書寫公文。這種字體逐漸演變為印刷用的「宋體」

嚴嵩,江西人,25歲殿試中二甲進士,書法功底深厚。後來結

黨營私,殘害忠良,最終落得削籍為民,家產盡抄,其家產共抄得

黃金三萬多兩,白銀二百萬兩,相當於當時全國一年的財政總收入。

據傳,清代京城順天府鄉試的貢院大殿匾額上「至公堂」三個大字,

是大奸臣嚴蒿所書,乾隆帝想把它換掉,便命滿朝能書者寫這三個

大字,他自己也書寫數遍,但他覺得自己的御筆和其他人所寫的字,

都不如嚴嵩,只好作罷,依然讓奸臣嚴嵩的字高高懸掛。

書法介紹

書法是我國歷史悠久而又最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藝術,它以漢字特有的線條和書寫規律,表現出豐富多彩的筆法、章法和筆勢,反映人們的氣質、情趣和審美理想。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美化書寫形成,進行藝術創造的成果,在傳統文化中居有極為尊崇的地位,受到中國人民普遍的喜愛,也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

?書法藝術的形成

從書寫文字中發展起來的書法藝術,與漢字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聯系。在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的器皿上,有一些刻寫的符號,與甲骨文近似,商代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漢字,在早期、中期、晚期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反映出熟練的技巧和一定的審美追求,已具有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線條富有變化,排列有明顯的工整化趨勢。戰國青銅器銘文具有濃烈的裝飾風格,但直到此時,文字還是作為交流的工具,古典文獻記載表明,人們還不曾把文字的線條結構與精神生活聯系在一起。秦統一後,整理文字,刪除異體,創制小篆,富有裝飾風格,但小篆從未得到普遍使用。直到漢代隸書的成熟,使漢字的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豐富了線條的表現力。東漢時人們學習書法巍然成風,出現了論述書法功能的專著如蔡邕的《筆論》,書法才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也有人依據元代劉因在《荊川裨編》中的記述:"字畫之工拙,先秦不以為事……魏晉以來,其學始盛,自天子、大臣處士,往往以能書為名,變態百出,法度備具,遂為專門之學。"認為魏晉是書法藝術的形成期。這在學術界是個有爭議的問題。

?甲骨文書法

這是商人用刀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已具有書法藝術的某些要素。在商代三百年間,早期筆力雄放,中期筆鋒疏朗,後期蠅頭小楷"的風格。

?金文書法

商周戰國時代刻有在鍾鼎等銅器,兵器上的銘文,包括在錢幣上鑄刻的文字,統稱為金文。這是文字書寫中自覺追求藝術美的開始,使文字美與銅器的裝飾花紋渾然一體,銘文多為圓筆,突出流動的曲線美。

?秦代書法

秦代的書作以《石鼓文》最有代表性,這是唐初在陝西鳳翔出土的十塊刻石,每塊高約三尺,直徑二尺許,四周刻有文字,記述秦國君游獵的盛況,原文七百餘字,現存二百餘字。字體為用筆圓轉的大篆,排列工整,為當時通行的館閣書。秦統一六國後,劃一文字,以河西文字為基礎,削繁就簡,製作小篆,通行全國。 1975年湖北雲夢秦簡的發掘,說明隸書已經在秦代興起,隸書直線方折,較篆書曲線圓轉,較易書寫。

?兩漢書法

漢代的書藝以隸書為大宗,擅長寫隸書的令史,稱為"史書令史",所以漢代人稱隸書又叫"史書",除了少數刻石和符璽、印信還沿用篆書外,隸書已成為漢代通行的文字。由於使用和審美的要求,在形體上產生"八分"。在書法史上形成獨具一格的漢隸。漢隸的進一步發展,到東漢末又有了"側"(點)、"掠"(長撇)、 "趯"(直鉤)、"啄"(短撇),結構上更趨於嚴整,並逐步形成了正楷,即所謂"今隸"。東漢時形成各種流派,如以正勢結體的方正派;用筆勁直的勁直派;用毫端書寫的纖勁派;頓挫飛揚的華美派;用筆平放的平展派;剛柔精勁的秀勁派;字大厚重的雄放派;飄拂有致的恬逸派等各種風格,琳琅滿目,充分反映了人們對書法的喜好和書法藝術的繁榮。

?魏晉書法

魏晉書法承漢代書法的堅實基礎,又有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晉代的書法,可與唐詩、宋詩、元曲相提並論,一百五十多年間,書家近二百人,可謂書法藝術的頂峰。著名的魏碑,用筆和結構都有新的創造,書寫豪放奇偉,生動活潑,明顯地表現了從隸書到楷書的遞變。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嶄新風格,達到了平和自然,瀟灑雋永的境界。《蘭亭序》直抒胸臆,跌宕奔放,成為最傑出的代表作,在書法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

?隋唐書法

隋唐書法伴隨碑書的復興,又一次出現新的高漲。表現在藝術上追求剛健雄強之美,一改東晉南朝平和柔媚的風韻,形成唐代書法的特色。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書體,結構平正精密;草書大家張旭,筆勢奇偉飛動;顏真卿的正書,矯健雄偉;柳公權的用筆秀麗勁媚;懷素的"狂草"氣度恢弘,他們都在書法史上開創了新的境界,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宋代書法

宋代書法與魏晉、唐代相比缺乏鮮明的特色,這是由於帖學盛行,書家囿於守成的結果。元豐年間,著名四大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提倡屏除帖學以後才有所振興,宋代書法更偏重"意"的自由發揮,強調抒發個人情感,這就突破某些僵化的格式,越出前人的樊籬,出現了一些精品。

?元明清書法

元明清三代的書法基本上沿著魏晉唐宋的風格發展,書家眾多,個人成就也有超過前人的,但沒有出現開創性的大書家。元明清的書法已無法超過晉唐。

歷代書法家(東晉)--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朴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他的《蘭亭序》書法遒媚勁健,端秀清新,純出與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歷代書法家(唐朝)--歐陽詢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世稱歐陽率更。世人稱他的字為「率更體」。虞世南說他 「不擇紙筆,皆能如意 」。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 》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貼》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 明趙涵《石墨鐫華》評雲:「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書法嚴整,不在二碑之下。」並嘆:「時信本已八十餘,而楷法精妙如此。」

歷代書法家(唐朝)--顏真卿

唐京兆萬年人,字清臣。開元進士,遷殿中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顏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宰相盧杞銜恨使真卿往勸諭,為希烈所留,忠貞不屈,被縊殺。
真卿為琅琊氏後裔,家學淵博,工於尺牘;從褚遂良,張旭得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舒和,一變古法,自成一格,人稱「顏體」。宋歐陽修評雲:「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東方朔畫贊》《 多寶塔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等皆為其名作。
《祭侄文稿》顏真卿行書墨跡。 元代鮮於樞評此帖為 「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歷代書法家(唐朝)--柳公權

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 耀縣)人。元和初進士,歷仕校書郎、侍書學士、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他生活在中堂時期,歷穆、敬、文宗三朝,此時,唐代書法改革運動基本高成,時代賦予柳公權的使命不是開拓而是守成,柳公權的歷史功績在於他用創造精神承接顏魯公的成就,取得「顏筋柳骨」的歷史論頂,為唐代書風建設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舊唐書》講:「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他學顏字,但能自創新意。世稱「顏筋柳骨」,指出他們書法的不同點。柳字避開了顏字肥壯的豎畫,把橫豎畫寫得大體均勻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筆字斬釘截稜角分明的長處,把點畫寫得好象刀切一樣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歐楷書結體上的緊密,顏真卿楷書結體的縱勢, 寫出了獨樹一幟的柳體。

歷代書法家(宋)--黃庭堅

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後世稱他黃山谷。《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盪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於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 至於他的草書,趙孟俯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我們看他的《花氣詩》筆勢蒼勁,拙勝於巧,肥筆有骨,瘦筆有肉,「變態縱橫,勁若飛動」。其美韻不亞於行楷書。《請上座帖》「筆勢飄動雋逸」更是稀世佳作。

歷代書法家(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老人,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書法蕭散簡遠,深得晉宋間人用筆之妙,常為土大大所仿效。 《欏嚴經旨要》卷,紙本,縱29.9厘米,正書,凡二接,經文計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欏嚴經》唐般刺蜜帝譯。十卷。王安石摘錄其中觀世音發妙耳門,從聞思修。此卷,於正書中間有行書,淡墨疾書,筆畫清勁,雖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並無繚亂之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歷代書法家(宋)--蘇軾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 顏真卿, 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他在執筆方法上運用異於常人的特殊方法,還注意書寫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醉翁亭記》等。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作。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歷代書法家(宋)--趙孟頫

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宋滅亡後,歸故鄉閑居,後來奉元世祖徵召,歷仕五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擅長篆、隸、楷、行、草各體、冠絕古今。著有《松雪齋集》。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贊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後世學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趙氏楷書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門記》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暢圓潤,最適合當字帖。趙氏傳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筆精到,結字嚴謹,如《赤壁賦》堪稱經典之作。

歷代書法家(明)--唐寅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經歷坎坷。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大畫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寅出身於商人家庭,地位比較低下,在當世「顯親揚名」主導下,刻苦學習,11歲就文才極好,並寫得一手好字。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南京應天鄉試,獲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俯,更受李北海影響,俊逸挺秀,嫵媚多姿,行筆圓熟而灑脫,唯筆力稍弱,鉤挑牽絲綿軟,結構亦略趨鬆散。故王世貞評曰:「伯虎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

歷代書法家(清)--鄧石如

鄧石如,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號頑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諱,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門,祖輩的「潛德不耀」的人品和「學行篤實」的學業以及驁岸不馴的性格對他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之功。20歲左右即開始了一生的游歷生涯,浪跡江湖,到處尋師訪友。他的一生,伴隨著刻苦自勵,傾注藝術的全部生活內容幾乎就是「交遊」二字。不求聞達,不慕榮華,不為外物所動,不入仕途,始終保持布衣本色,這完全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遙」人生。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於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於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隸書則從長期浸淫漢碑的實踐中獲益甚多,能以篆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其風格自然獨樹一幟。楷書並沒有從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筆,筆畫使轉蘊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渾朴,與時俗館閣體格格不入,表現出勇於探索的精神。比較而言,他的行草書不如篆隸功力深厚,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這里不再贅述。鄧石如的篆刻藝術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留在古代篆刻里再和你一起探討。

歷代書法家(清)--吳昌碩

清末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碩,別號苦鐵,浙江安吉人。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鍾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揉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歷代書法家(近代)--李叔同

李叔同,弘一大師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筆名和別號甚多,達250多個。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是我國著名的書畫篆刻家、音樂家、戲劇家、教育家、詩人、學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二十世紀中國十大書畫家之一,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其把諸多科門類集歸一身,登峰造極,在中國五千 年的歷史長河中是空前絕後的,並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是中國絢麗至 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更是一位曠世奇才,享譽世界。
李叔同自幼聰穎過人,五歲時喪父,從其母王氏習誦名詩格言。十歲時始讀經史諸籍,後從 唐靜岩、趙幼梅學詩詞、書畫 和篆刻。
李叔同先生的書法早已享譽近代中國書壇,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的一幅 字為無尚榮耀。李叔同書法分兩個時期,第一時期出家前,第二時期出家後.

Ⅱ 即墨名人

【放大 正常 縮小】 【雙擊滾屏】

即墨歷史名人介紹

藍 田

藍田(1477-1555),是明代即墨名賢之一。字玉甫,號北泉,他自幼聰穎,童輩無人能及。6歲時就日誦千言,並善詩對,8歲隨父入京城,其父藍章的好友翰林孫圭出以長對難之,藍田不待思索就念出奇絕的對句,對字極為確切,被稱為「小聖人」。9歲,侍郎程敏政以《梅花賦》為題試之,藍田揮筆立就。程嘆曰;「吾舉神童時,不能過此子!」當時凡見者,都贊許其為國器學仕。12歲,南直隸督學司馬亮(後為御史)屢次命藍田等人糊名考試,藍田均獲第一等。16歲中舉人,當時山東提學沈鍾奇懷疑藍田的才華,認為他這么年少,哪來的奇才,很可能是記誦舊作,因而,又再三復試才相信。批卷時高興地說:「不期即墨之鄉,而產藍田之玉!」47歲登進士,官授河南道監察御史。
藍田為官剛正敢言,曾在「廷議」中逆鱗強諫,連上七疏,結果觸怒皇帝,挨了「廷杖」幾乎喪生。但他沒有屈服,此後又先後彈劾了多個權貴,這些被彈劾的「豪貴」,對藍田恨之入骨,千方百計地進行報復打擊,他們羅織罪名,加害於藍田,使他遭貶罷歸,藍田回到即墨故里後,在自家後院築了一個名為「可止軒」的小書房,閉門讀書,絕口不言時事,後友人薦他出仕,他謝絕說;「我數十年老婦,何可與紅顏爭艷!」
藍田忠義厚道,仗義疏才。多次施恩與親朋好友。他文思敏捷,一生著述頗多。遺有《北泉文集》、《東歸倡和》、《白齋表話隨筆》、《續筆》等詩文集,被人們譽為「萬言倚馬才」。藍田著述的《北泉集》被收入《四庫全書》之中。
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藍田病逝於即墨故里。

黃 嘉 善

即墨「周、黃、藍、楊、郭」被稱為五大姓。其中,黃姓在明代的代表人物是黃嘉善。
黃嘉善,字惟尚,號梓山,明代即墨城裡(現新建村)人,生於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卒於天啟四年(1624年),終年76歲。(虛齡)。據「墓誌銘」等史料記載,他生而聰敏,並且端莊偉然,讀書過目能誦,試輒高等。萬曆四年,(1576年)中舉人。萬曆五年成進士。初授葉縣令,歷任大同知府、寧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等職。後累升至兵部尚書、柱國少保、贈太保、官極一品。
黃嘉善本是文職官員,但他文武兼備。治政,他造福一方;帶兵,他克敵制勝。他具有文官的儒雅,也具有武職的威略。
他剛踏仕途,就將葉縣治理一新。調離時,士民遮道泣留。為立生祠,升大同知府時,正逢撫臣汰贏兵過嚴,而引起兵變,官民不敢出門,引起滿城的恐怖和混亂。黃嘉善隻身單騎直奔營中,喻以利害。以大義說散噪兵。第二天,斬其首惡,迅速果斷地平息了這一事件,從此全郡帖然。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他自西秦引疾東歸,四十四年十月,召任兵部尚書,累辭不受。四十六年十月,後金功陷撫順,即赴任共議兵事。四十八年(亦稱泰昌元前),神宗(萬曆)、光宗(泰昌)兩位皇帝相繼殯天,兩受顧命於柩府,成為朝廷重臣。九月熹宗(天啟)即位,時值主少國疑,內憂外懼,危機交加,他兵柄一身,積日勞累,不安寢食,終於病不能支,再三請求回歸故里。黃嘉善故居座落在即墨城裡中山街中端北側,原臨街門樓懸匾曰:「清宮太保」。今稱此處為「黃家胡同」,還基本上保持著舊有風貌。回家後黃嘉善從此伏枕不問門外事,逾三年病逝。訃聞;熹宗皇帝輟一日視朝,賜祭九壇,外加一壇,造墳安葬,夫人江氏付之;贈太保,蔭一子,崇祀名宦,鄉賢。
或許受「長河落日」、「大漠孤煙」的陶冶,黃嘉善不善官場游戲,也不貪戀錢財,《感懷》詩充分地流露出他的這種品格:「十年奔走一飄蓬,可奈愁腸處處同。未解逢迎從宦拙,何嫌鄉里笑官群窮。……黃金閱世隨波里,白壁投入按劍中。雞肋而今頻自厭,已將心事屬冥鴻。」他的著述也比較多,除了《撫夏奏議》、《總督奏議》、《大司馬奏議》,還有《見山樓詩草》。

許 鋌

許鋌,號靜峰,河北武清人,萬曆六年隻身到即墨任縣令。在任職期間,跋涉全縣,勘察地理,訪問民情,他提出一系列切實有效的彌荒救民,通商文學的方略和措施,他在任共五年,做了許多事情。墾荒田,招流移,築堤壩,通商船,禁衙役,興學校等。即墨第一部縣志也是他親自主持編修的,他著有《即墨縣圖說》、《即墨志•序》等書籍。

楊 良 臣

楊良臣字舜卿,號南庄,是明宏治年間的舉人,即墨楊家的首發其祥者。舊《即墨縣志》傳其「勛績」雲:「初令太平,多惠政,再補黎城,值晉境多寇,良臣五年四撫之,一撫亂民於桑梓鎮,三撫陳遷及河南寇於潞之青羊山,皆以單騎入綏定數萬人,而解澤、汾二守被執者以歸,績尤著,世宗嘉其忠,賜薴絲白金,遷判太原,歿於官。」 楊良臣不僅具有如此沉靜威毅的大將風范,而且還頗有彬彬文采,《嶗山詩乘》收其詩五首,其詩如人如事,有一種軍旅邊關的悲慨之氣。

王 邦 直

王邦直(明代人,生卒年月不詳),字子魚,號東溟,即墨人,漢諫大夫王吉的後裔。王邦直幼時,天資聰穎,文思敏捷,明嘉靖年間,以歲貢出任鹽山(今屬河北省)縣丞。他為官耿直廉潔,任職期間,曾變賣祖產以補充開銷。後上疏嘉靖皇帝,陳述自己的政見,針對時弊,列舉十款,他的見解受到皇帝贊許,但也因此而遭忌妒,不久,被罷官返回故里。
王邦直回鄉後,於自己的院中築一小閣,自居其中,精心研究聲律。他廣泛收集我國歷代音樂著述,進行探索比較,歷時20年,足不出戶,終於編成《律呂正聲》60卷,書中對我國聲律學的發展歷史進行了考證和闡述,同時,對律呂相應等聲樂理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書中還收錄了伯牙學琴、武壬出師。海陽僧人等音樂故事,記有部分琴譜和民謠。該書援引浩繁,說理精闢。
明萬曆年間,翰林周如砥將該書收藏於國史館,清代編入《四庫全書》。

周 如 砥

周如砥(明代人,生卒年月不詳)。字季平,號礪齋。即墨縣章家埠(今屬瓦戈庄鄉)人。幼年喪父,其母也隨之「殉節」其伯父、伯母省吃儉用,供其讀書。1589年(明萬曆十七年)考中進士,授庶吉士檢討。後改任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等職,鄉人慣稱其為「周祭酒」。在任職期間,他嚴於律己,禮賢下士,特別注意培養人才,獎掖後進。有「時天下士多出其門」之譽。他的文章在當時也頗負盛名,《山東通志》稱「如砥文章名天下」 。有著作《青黎館集》傳誦於世。
他年老歸里後,謝絕官場交往,但關心人民疾苦,常評議地方利弊,曾呈請皇帝減免百姓的額外賦稅。

黃 宗 昌

黃宗昌(明末清初人,生卒年月不詳)。字長倩,號鶴嶺,即墨城裡人。
1622年(明天啟二年),黃宗昌中壬戌科進士,授雄縣縣(今廣東省雄縣)令。當時,宦官魏忠賢的黨羽猖獗,黃宗昌到任後,立即將雄縣境內不法的閹黨一一正法。後調任清苑縣(今河北省清苑縣)令。這時,京城附近各縣的官吏,紛紛為魏忠賢建造生祠,獨黃宗昌轄制的清苑縣不建。崇禎時,黃宗昌官授御史,曾上疏彈劾魏中賢餘孽等人數罪。翌年,黃宗昌奉旨巡按湖廣,時岷王被校尉彭待聖和善化王的長子等殺死。參政龔承薦等不具實上履,遲遲未能結案。黃宗昌到任後,很快查明案情,懲辦了兇手,同時上疏彈劾龔承薦等玩忽職守罪。後來,黃宗昌受排擠被降職,隨即回鄉閑居。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即墨遭清兵圍困,黃宗昌變賣家產作軍餉,率眾護城。交戰中,次子黃基被清兵射死,黃宗昌忍痛指揮士民繼續戰斗,即墨得以保全。
1644年,黃大夏、郭爾標等人倡眾起義,圍困即墨城,即墨縣令倉惶逃走。黃宗昌糾合即墨士紳進行抵抗,起義軍圍城40多天,城不能破。後來,黃宗昌派楊遇吉率20餘騎闖出城外,引來清兵,里外夾擊,起義軍遭鎮壓而失敗。
黃宗昌晚年,於嶗山修築玉蕊樓隱居,尋勝探奇,吟詩抒懷,著有《嶗山志》等文稿數十卷。

黃 培

黃培(1604-1669年),字孟堅,號封岳,山東即墨城裡(現新建村人)。其祖父黃嘉善,明萬曆年間兵部尚書,贈太保銜。黃培在明崇禎朝中為官17年,歷任錦衣衛指揮僉事,提督街道等職。極受明廷器重。清兵入北京後,黃培仍忠於前朝,不為清官並想以身殉國。先使其妻妾安氏自縊,護其母柩運回即墨安葬後,將子托其叔,一切就緒就想自殺。後經其叔黃宗癢開導,打消了殉節念頭,但仍蓄發留須,不著清服,表示蔑視滿清,在憂郁悲憤中度日。
順治九年(1635年),黃培姐夫宋繼澄來即墨,宋繼澄為明朝舉人,極有民族氣節和文采,他與黃、藍等諸姓結為詩社,飲酒賦詩,消遣歲月,懷明反清情緒時溢詩文。順治十八年(1662年)於七抗清起義爆發,黃培在道義和物資上給予大力支持。從順治元年至康熙元年,黃培共作詩280餘首,略加刪改,收錄266首,命名為《含章館詩集》(上卷)。康熙元年,刻版裝訂成冊,分贈親友,從而埋下禍根。
發生在清康熙年間的黃培文字獄一案,是歷時四年的清朝一大要案,清廷前後下過六道諭旨,牽動京、省、州、縣四級官府,涉連217人。堪稱清初中國北方最大的文字獄案。此案由於黃培極力為親友開脫,涉案人員均不同程度的給予免議或一定處罰,唯黃培因系明朝世宦,隱懷反抗本朝之心,刊刻逆書,已屬不法,違反當朝法令,大逆不敬,於康熙八年四月一日康熙皇帝授刑部轉發山東,在濟南對黃培執行絞刑。黃培臨刑從容作詩,笑談自若,自以為死得其所,時年虛齡66歲。

郭 琇

郭琇(1638-1715),字瑞卿,號華野,即墨城郭家巷(今屬即墨鎮)人。1670(清康熙九年中進士,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授吳江縣令。處事精明干練,善斷疑案;徵收田賦時實行「版串法」,以杜絕吏役舞弊自肥之風。在任七年,「治行為江南最」。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由江寧巡撫湯斌舉薦,升任江南道御史。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郭琇上《參河臣疏》,陳述河道總督靳輔在戶部尚書佛倫支持下治河措施不當,致使江南地區困於水患,百姓怨聲載道。由此,靳輔被罷官,佛倫被降職。郭琇升任僉都御史。接著,他又冒著丟官喪命的危險上《糾大臣疏》,彈劾「勢焰熏灼,輝赫萬里」的英武殿大學士明珠及余國柱等,揭發他們結黨營私,排陷異己,貪污受賄等罪行。致使明珠被罷官,余國柱等人被逐回籍。
郭琇由此受到康熙皇帝的器重,不久升任左都御史。次年,他又上《參近臣疏》,彈劾皇帝寵臣少詹事高士奇、原任右都御史王鴻緒和給事中何楷、修撰陳之龍編修王頊齡等植黨營私,以權謀私,徇情枉法,貪污自肥等罪。結果高士奇等一夥權臣被罷官。郭琇的三大疏引起「群黨側目,百端交構。」不久,便遭明珠余黨誣陷,被罷官回鄉。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郭琇到德州迎駕。康熙以郭琇為吳江縣令時,政績顯著,且有膽識,復起用為湖廣總督。郭琇到任後,極力整頓吏治,清除弊政,提出將黃州、武昌二府所征軍糧改為折色,以節省運費,減輕百姓負擔;減征江夏等13州縣田賦;豁免江夏、嘉魚、漢陽三縣有賦無田的田賦和清丈土地等建議。均得到皇帝贊賞,得以實行。湖廣百姓大受其益。1710年(清康熙四十年),郭琇曾多次以病請求辭官。康熙以「思一人代之不可得」為由予以拒絕。翌年,郭琇因具保苗民起義情況不實,遭權臣借機排斥,被罷官。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病故於即墨。他在《清史稿》上有正傳,是唯一收入今之《辭海》上的一位即墨人物。

李 毓 昌

李毓昌(1771-1808),字皋言,號榮軒,即墨縣城西閣里人,1808年(清嘉慶十三年)中戊辰科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江蘇候補。
是年,黃淮泛濫,江蘇淮安一帶洪水成災,清朝廷發放賑銀救濟災民,李毓昌等10人受兩江總督鐵保委派赴山陽縣查賑。山陽知縣王伸漢貪污賑銀,中飽私囊,恐事情敗露,便對前來查賑的官員一一賄賂。被派去山陽查賑的其他九名官員均接受賄賂,沆瀣一氣,知情不舉。唯李毓昌拒受賄賂,謝絕王伸漢為其安排的館舍,獨住於善緣庵。
古歷九月二十九日,李毓昌帶領僕役親赴農村,深入民宅逐戶查核人口及領取賑銀數目,登記造冊,與原山陽縣所報之放賑名冊逐一核對,至十月底即查完兩個鄉,李毓昌掌握了王伸漢虛報戶口、剋扣賑銀的實據後,隨即寫好稟貼,准備上報淮安知府。王伸漢探知李毓昌即將揭發其貪污罪行的消息後,大為驚恐,急忙修書將李毓昌請回縣署,設宴款待。席間,王伸漢對他誘之以利,殷勤地說:「君初入仕途,不知此中關竊耳。慕虛名而失實惠,竊為君不取也!」 李毓昌正色回答:「我非不欲得實惠,顧不忍向垂斃之飢民奪口食耳!此事任君自為之,弟實不敢自污以欺天也!然我將聞之上台。」說完,拂袖而去。王伸漢見李毓昌不為金錢所動,便與親信包祥計議,決心將李毓昌置於死地,以達滅口之目的。王伸漢首先派包祥將李毓昌的三個僕人李祥、顧祥、馬連升買通,應允事成之後酬以白銀500兩,然後親往善緣庵邀請李毓昌去縣署赴宴。李毓昌對王伸漢雖十分厭惡,但礙於情面,只得同往。王伸漢心懷鬼胎,假意殷勤勸酒,致李毓昌帶醉而歸。深夜,酒醒口渴,李祥便將事先准備好的毒葯投入茶水中,奉給主人,李毓昌喝下茶水後,不一會便高喊腹痛,神色驟變,口吐鮮血。李祥等三人遂即用絲帶緊勒其咽喉,登時氣絕。隨後,三人又將李毓昌的屍體懸掛於屋樑上,偽造自縊身死現場,時為清嘉慶三年十一月七日。事後,王伸漢從李毓昌的衣物中搜出揭發其貪污行徑的稟貼,並買通淮安知府王轂,以自縊身亡定案,著其親屬迎柩回故里發喪。
翌年春,李毓昌妻林氏在檢點丈夫遺物時,發現帶有污血的衣服稟貼殘稿一頁,稿中有「山陽冒賑,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負天子」等語,遂對李毓昌之死因產生懷疑,由此開棺檢驗,發現死者有明顯中毒跡象,毓昌叔李泰清遂赴北京都察院告狀。此案經嘉慶皇帝親自批示,於1809年7月16日(清嘉慶十四年)將謀殺之主犯王伸漢、王轂、包祥、李祥、顧祥、馬連升等處決,兩江總督鐵保、江蘇巡撫汪日章等被革職流放,與此案有關的官吏亦受到懲處,清嘉慶皇帝親制《憫忠詩》30韻,刻石於李毓昌的墓前,冤案得以昭雪。

熱點內容
鮮花港游記鬱金香 發布:2024-10-05 01:03:20 瀏覽:875
黃金梅花期多長時間 發布:2024-10-05 00:27:00 瀏覽:554
地上丁香花 發布:2024-10-04 23:59:28 瀏覽:343
九層盆景 發布:2024-10-04 23:44:26 瀏覽:796
康乃馨足道 發布:2024-10-04 23:39:26 瀏覽:186
靜望盆景園 發布:2024-10-04 23:27:25 瀏覽:739
安徽玫瑰花 發布:2024-10-04 23:26:51 瀏覽:123
鬱金香今年種植明年還會發芽嗎 發布:2024-10-04 23:25:53 瀏覽:369
長氣球做玫瑰 發布:2024-10-04 23:10:53 瀏覽:967
鐵保梅花 發布:2024-10-04 23:09:12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