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明清之梅花

明清之梅花

發布時間: 2024-10-18 16:36:52

A. 明代關於梅花的詩句

1.請告訴我明朝描寫梅花出名的詩句給我一些

梅花詩(九首)

高啟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縞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緣. 將疏尚密微經雨,似暗還明遠在煙.

薄瞑山家松樹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當時種,不引漁郎入洞天.

翠羽驚飛別樹頭,冷香狼籍倩誰收. 騎驢客醉風吹帽,放鶴人歸雪滿舟.

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 幾看孤影低徊處,只道花神夜出遊.

淡淡霜華濕粉痕,誰施綃帳護春溫. 詩隨十里尋春路,愁在三更掛月村.

飛去只憂雲作伴,銷來肯信玉為魂. 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

雲霧為屏雪作宮,塵埃無路可能通. 春風未動枝先覺,夜月初來樹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園盡棘叢.

夢斷揚州閣掩塵,幽期猶自屬詩人. 立殘孤影長過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雲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頻. 掀篷圖里當時見,錯愛橫斜卻未真.

獨開無那隻依依,肯為愁多減玉輝? 廉外鍾來月初上,燈前角斷忽霜飛.

行人水驛春全早,啼鳥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遠自洛陽歸.

最愛寒多最得陽,仙游長在白雲鄉. 春愁寂寞天應老,夜色朦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吳王已醉苑台荒. 枝頭誰見花驚處?裊裊微風簌簌霜.

斷魂只有月明知,無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獨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殘別院燒燈夜,妝罷深宮覽鏡時. 舊夢已隨流水遠,山窗聊復伴題詩.

「梅花」

宸濠翠妃

綉針刺破紙糊窗,

引透寒梅一線香。

螻蟻也知春色好,

倒拖花片上東牆。

詠園中梅花

皇甫濂

上月青陽啟曙暉,園梅變臘識春歸。

花猶並雪凌芳遍,葉似含情弄影微。

索落機前紈自怯,香分奩外鏡堪依。

由來物序兼愁思,一詠何郎欲和稀

2.關於梅花的詩句

《梅花》

牆角數復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寒夜》

杜耒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制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卜運算元·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最後一首是的意思是:驛站之外的斷橋邊,梅花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無人過問。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梅花並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艷斗寵,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

3.古人描寫梅花的詩句還有什麼

王安石《梅》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足雪 ,為有暗香來。 蘇東坡《紅梅》 年年芳信負紅梅, 江畔垂垂又欲開。

珍重多情關伊令, 直和根撥送春來。 宋·蘇軾《贈嶺上梅》 梅花開盡白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

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白居易《新栽梅》 莫怕長洲桃李嫉, 池邊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時點檢來。

今年好為使君開。 元·王冕《梅花》 三月東風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澆。

一聲羌管無人見,無數梅花落野橋。 元 王冕《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 散作乾坤萬里春。 元 王冕《墨梅》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李清照《漁家傲》 雪裡已知春信至, 寒梅點綴瓊枝膩, 香臉半開嬌旖旎, 當庭際, 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瓏地。 共賞金尊沉綠蟻, 莫辭醉, 此花不與群花比。

李清照《玉樓春.紅梅》 紅酥肯放瓊苞碎, 探著南枝開遍末? 不知醞藉幾多時, 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悶損闌干愁不倚。

要來小看便來休, 未必明朝風不起。 柳宗元《早 梅》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

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江梅(杜甫)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

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 故園不可見,巫岫郁嵯峨。

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己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坭碾作塵, 只有香如故。

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己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坭碾作塵, 只有香如故。

詠梅(郭沫若) 晨見梅花愁, 今見梅花笑。 本有東風孕滿懷, 春伴梅花到。

風雨任瘋狂, 冰雪隨驕傲。 萬紫千紅結隊來, 遍地吹軍號。

三月東風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澆。 一聲羌管無人見,無數梅花落野橋。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 散作乾坤萬里春。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 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

故園不可見,巫岫郁嵯峨。 元·王冕《梅花》 年年芳信負紅梅, 江畔垂垂又欲開。

珍重多情關伊令, 直和根撥送春來。 蘇東坡《紅梅》 紅酥肯放瓊苞碎, 探著南枝開遍末? 不知醞藉幾多時, 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悶損闌干愁不倚。 要來小看便來休, 未必明朝風不起。

李清照《玉樓春.紅梅》 雪裡已知春信至, 寒梅點綴瓊枝膩, 香臉半開嬌旖旎, 當庭際, 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瓏地。

共賞金尊沉綠蟻, 莫辭醉, 此花不與群花比。 李清照《漁家傲》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

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柳宗元《早 梅》 莫怕長洲桃李嫉, 池邊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時點檢來。

今年好為使君開。 白居易《新栽梅》 梅花開盡白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

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謝謝。

4.關於梅花的唐宋元明清的詩

歷代梅花詩 贈范曄 陸凱 南朝 宋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山園小梅 林和靖 唐 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擅板共金樽。 梅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足雪 ,為有暗香來。 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 王安石 華發尋春喜見梅, 一株臨路雪倍堆。

鳳城南陌他年憶, 香杳難隨驛使來。 憶梅 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李商隱 匝路亭亭艷,非時裊裊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絕句(之—) 陸游 聞道梅花圻曉風, 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 一樹梅花一放翁。

梅花絕句(之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 正是層冰積雪時。

梅花絕句(之三) 雪虐風號愈凜然, 花中氣節最高堅。 過時自會飄零去, 恥向東君更乞憐。

早梅 南朝·謝燮 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 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 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

故園不可見,巫岫郁嵯峨。 早梅 唐·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映春台。 唐·王維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雜詠 唐·王維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 心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

憶梅 唐·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江上梅 唐·王適 忽見寒梅樹,花開漢水濱。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詠寄人 唐·劉禹錫 早花常犯寒,繁實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闌?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問調金鼎,方知正味難。

梅花 唐·崔道融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技依病看。 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梅花 唐·庾信 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 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裡看。

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

雪裡覓梅花 唐·蕭綱 絕訝梅花晚,爭來雪裡窺。 下枝低可見,高處遠難知。

俱羞惜腕露,相讓道腰羸。 定須還剪采,學作兩三技。

梅花 唐·蔣維翰 白玉堂前一樹梅,今朝忽見數花開。 幾家門戶重重閉,春色如何入得來? 梅花 宋·陳亮 疏技橫玉瘦,小萼點珠光。

一朵忽先發,百花皆後春。 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 冬日雜興 宋·張耒 空山身欲老,徂歲臘還來。

愁怯年年柳,傷心處處梅。 綠蔬挑甲短,紅蠟點花開。

冰雪如何有,東風日夜回。 再和楊公濟梅花 宋·蘇軾 莫向霜晨怨未開,白頭朝夕自相摧。

斬新一朵含風露,恰似西廂待月來。 贈嶺上梅 宋·蘇軾 梅花開盡白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

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墨梅 宋·朱熹 夢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凜冰霜。

如今白黑渾休問,且作人間時世妝。 題楊補之畫 宋·樓鑰 梅花屢見筆如神,松竹寧知更逼真。

百卉千花皆面友,歲寒只見此三人。 雪梅 宋·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香。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從張仲謀乞臘梅 宋·黃庭堅 聞君寺後野梅發,香蜜染成宮樣黃。

不擬折來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 釣雪舟倦睡 宋·楊萬里 小閣明窗半掩門,看書作睡正昏昏。

無端卻被梅花惱,特地吹香破夢魂。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古梅 宋·蕭德藻 湘妃危立凍蛟背,海月冷掛珊瑚枝。

丑怪驚人能嫵媚,斷魂只有曉寒知。 瓶梅 宋·張道洽 寒水一瓶春數枝,清香不減小溪時。

橫斜竹底無人見,莫與微雲淡月知。 紅梅 蘇東坡 年年芳信負紅梅, 江畔垂垂又欲開。

珍重多情關伊令, 直和根撥送春來。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

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新栽梅 白居易 池邊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時點檢來。

莫怕長洲桃李嫉, 今年好為使君開。 墨梅 趙秉文 畫師不作粉脂面, 卻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識, 夏馥從來琢玉人。 白梅 元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梅花 元·王冕 三月東風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澆。

一聲羌管無人見,無數梅花落野橋。 立春日賞紅梅之作 元·元淮 昨夜東風轉斗杓,陌頭楊柳雪才消。

曉來一樹如繁杏,開向孤村隔小橋。 應是化工嫌粉瘦,故將顏色助花嬌。

青枝綠葉何須辨,萬卉叢中奪錦標。 憶梅 元·段克己 姑射仙人冰雪膚,昔年伴我向西湖。

別來幾度春風換,標格而今似舊無。 西湖梅 元·馮子振 蘇老堤邊玉一林,六橋風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爭歡賞,不為繁華易素心。 鴛鴦梅 元·馮子振 並蒂連技朵朵雙,偏宜照影傍寒塘。

只愁畫角驚吹散,片影分飛最。

5.關於梅花的詩句大全 贊美梅花的詩詞有哪些

1、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出自林逋(宋代) - 《山園小梅·其一》

2、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出自張謂(唐代) - 《早梅》

3、雪裡溫柔,水邊明秀,不借春工力。

出自辛棄疾(宋代) - 《念奴嬌·梅》

4、山邊幽谷水邊村,曾被疏花斷客魂。

出自張嵲(宋代) - 《墨梅》

5、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出自陸凱(南北朝) - 《贈范曄詩》

6、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出自宋之問(唐代) - 《題大庾嶺北驛》

7、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出自陸游(宋代) - 《卜運算元·詠梅》

8、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出自蘇軾(宋代) - 《西江月·梅花》

9、怕歌愁舞懶逢迎。妝晚托春酲。

出自陸游(宋代) - 《朝中措·代譚德稱作》

10、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出自李白(唐代) - 《早春寄王漢陽》

6.明朝高啟《梅花》九首之一「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此是明代詩人高啟著名的詠梅詩名作,共九首,每首皆飄逸超群,力寫梅之高韻。

這里選的是第一首。 詩人首先用反襯法來寫梅花的超塵絕俗,以疑問的方式提出質疑,但又無須回答,寓答案於疑問之中,襯托出梅花的不俗氣質和靈秀仙骨。

詩人認為像梅花這樣具有瓊玉般姿容的花種只應留在天上神仙居住的瑤台之上,卻不想仙家卻將它栽向了山林秀美、人傑地靈的江南,從而突出了梅花的神奇身份。韓冕詩曾說「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間品自奇」。

韓冕是從正面去言說,而高啟則是從反面去襯托。用意雖同,但表達方式卻迥異,高詩以疑問起句卻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和思考。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兩句是為人傳誦的名句。詩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又以雪滿山中和月明林下作為背景來映襯高士、美人,進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孤傲高潔與清秀閑雅的精神。

此兩句也是在寫梅的風骨與魂魄。清代學者曾強拉硬扯,尋找出這兩句當中的典故,說「雪滿山中」出自東漢袁安家中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出自隋朝趙師雄於月夜林中酒肆與梅花化作的美女相互飲酒之典。

其實,這兩句沒有這典故的限制反而會使梅花的品格顯得更為聖潔與超逸。此兩句分別都構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顫的意境,又何須什麼典故來支撐呢?宋代隱士林逋寫梅,也含有頌梅風標絕塵之意。

但林逋詩重在寫梅之風韻,而高啟詩則重在寫梅之風骨。「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韓冕詩)梅之傲雪怒綻才顯出她的高潔骨氣。

「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元代楊維禎的詩也是贊梅之雪中獨放的勇氣。可見,高啟的「雪滿山中」句重在寫梅的氣節。

五、六句詩人進一步用竹來烘托梅的清俊身影,用苔掩殘香表達對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松竹梅乃「歲寒三友」,蕭蕭竹聲中更顯寒梅的固守清貧;漠漠青苔心甘情願地承載著殘梅的零落花瓣,並將殘梅的清香融化在它的軀體中,使香保持得更久長些。

七、八句則借抬高南朝詩人何遜的詠梅佳作而表達了他的自負,似乎只有他高啟才是梅的知己。 高啟之前寫梅之詩已眾多,但他卻能脫出前人的窠臼,採用多方譬喻與襯托的手法寫出梅的氣節,突出梅的風骨與精魂,卻是難得的。

他的這種譬喻也對後世產生了影響,曹雪芹《紅樓夢》中寫《終身誤》的曲子,有「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其構思恐怕也受到高啟詩句的啟發。

7.求明代詩人高啟梅花詩九首及其賞析

高啟梅花九首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縞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緣. 將疏尚密微經雨,似暗還明遠在煙. 薄瞑山家松樹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當時種,不引漁郎入洞天. 翠羽驚飛別樹頭,冷香狼籍倩誰收. 騎驢客醉風吹帽,放鶴人歸雪滿舟. 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 幾看孤影低徊處,只道花神夜出遊. 淡淡霜華濕粉痕,誰施綃帳護春溫. 詩隨十里尋春路,愁在三更掛月村. 飛去只憂雲作伴,銷來肯信玉為魂. 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 雲霧為屏雪作宮,塵埃無路可能通. 春風未動枝先覺,夜月初來樹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園盡棘叢. 夢斷揚州閣掩塵,幽期猶自屬詩人. 立殘孤影長過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雲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頻. 掀篷圖里當時見,錯愛橫斜卻未真. 獨開無那隻依依,肯為愁多減玉輝? 廉外鍾來月初上,燈前角斷忽霜飛. 行人水驛春全早,啼鳥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遠自洛陽歸. 最愛寒多最得陽,仙游長在白雲鄉. 春愁寂寞天應老,夜色朦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吳王已醉苑台荒. 枝頭誰見花驚處?裊裊微風簌簌霜. 斷魂只有月明知,無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獨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殘別院燒燈夜,妝罷深宮覽鏡時. 舊夢已隨流水遠,山窗聊復伴題詩. 高啟,明初詩人.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曾隱居吳淞江畔的青丘,因自號青丘子.明初受詔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給.後被朱元璋借蘇州知府魏觀一案腰斬於南京.高啟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其詩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兼采眾家之長,無偏執之病.反映人民生活的詩質朴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弔古或抒寫懷抱之作寄託了較深的感慨,風格雄勁奔放. 「瓊枝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為什麼只合在瑤台的梅花仙子,在這人間江南處處留下了她優美、不屈的身影呢?從客觀環境上講文人生存的條件如風刀霜劍緊相逼,朱元璋猜忌多多,大肆殺戮文臣武將;從品行高潔的文人內心世界來看,如何戰勝名利的誘惑,在不受屈辱的前提下保全自己,就成了一個兩難選擇. 「三九嚴寒何所懼,昂首怒放花萬朵」的梅花成了作者心目中理想人物的化身.看這梅花:「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雪滿山中,凈悄悄的絕塵避俗的孤寂之感;月明林下,冷清清的高潔明麗的凄婉之美.竹影蕭蕭,香苔漠漠,斑駁陸離,依稀飄忽,若有若無,知音難覓,徘徊彷徨. 我們不妨把歷史的鏡頭拉回北宋,來看一看有「梅妻鶴子」之譽,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傳世的林逋.林逋所在時代的帝王們對知識分子還是以招覽為重,政策相對比較寬松,在不不觸及皇家利益的前提下,不為皇室服務也不強求,你想做隱士也無妨.另外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就是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就佔了六家,在這六家以外我們還可以列舉出一串閃光的姓名:范中淹、梅堯臣、蘇舜欽、柳永、司馬光、晏殊晏幾道父子、周邦彥、秦觀、黃庭堅等.林逋的時代還有一些大唐遺風,知識分子的思想還是相對自由的.所以,宋代的文化依然璀璨奪目.明初的文壇卻是死氣沉沉,雖然有宋濂、高啟等人的曇花一現,但在朱元璋的威逼之下,不是流放充軍,就是腰斬於市,文治這一條是沒有多少可以圈點的,思想不自由哪來文化的繁榮.雖然有「高士」,有「美人」,但雪太大「高士」之「高」無法為世人所知,月太明「美人」之「美」無法為世人所用.是時代的悲哀導致了 「高士」和「美人」的無奈. 詩人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曾寫到:「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明朝開國伊始,人們對推翻搞民族歧視、民族壓迫的蒙古人的統治的朱元璋是心存感激的,是把他當成備受異族欺凌的漢族人的大救星的,可這個大救星上台以後,卻把主要心思用在了如何鞏固皇權之上.一是想捂住知識分子的嘴,不讓他們揭自己當過強盜的老底;二是想讓人們在思想上高度一致,皇帝想什麼,天下人就想什麼,皇帝想做什麼,天下人就做什麼;三是為了能讓他的子孫們坐穩江山,天下永遠是朱家的,便大肆殺戮與他一起造反的哥們,防止有人像趙匡胤那樣搞個陳橋兵變黃胞加身,此即民間傳說中的「火焚慶功樓」的由來.知識分子們就像大觀園里的林妹妹一樣「路不敢多走一步,話不敢多說半句」,噤若寒蟬,萬馬齊喑.所以詩人說「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雖然和林逋時代有一樣的「疏影」,但漂逸自得的「暗香浮動」卻一點也沒有,取而代之的是窮途末路的「春掩殘香」,表面上有春天般的溫暖,心裏面卻是傷痛深深,毫無生機,內與外的巨大反差,疏影雖在,殘香難留,使得詩作別有一番味道在心頭,給人以猛烈的心靈撞擊.這種情與景的反推撕裂,反情景交融之常法常道,恰到好處的表達出了詩人所處的時代特點和詩人自己復雜的心理感受,確是明代詩作中的佳。

8.有關「梅花」的詩句古詩有什麼

1.墨梅

元代: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2.雪梅·其一

宋代: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3.白梅

元代: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4.山園小梅·其一

宋代: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5.憶梅

唐代: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B. 梅花這種裝飾紋樣在哪個朝代用的最多

宋朝人對梅花的喜愛,彷彿能用陸游的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來生動描繪。宋代,梅花成為了文人墨客筆下最常出現的主題之一,其詩文數量繁多。梅花,以其堅韌不拔、傲骨錚錚的特性,象徵著不老不衰的精神。在民間,梅花的五瓣,還寓意著五福,即福、祿、壽、喜、財,深受喜愛。因此,梅花紋樣在明清時期,成為最流行的寓意紋樣之一。

在宋朝,梅花不僅在詩詞中大放異彩,更成為了文人墨客表達情感的載體。梅花以其獨特的魅力,不僅在詩詞中得以體現,也在各種藝術品中得到體現,如瓷器、織錦等。梅花的象徵意義,深深植根於宋朝的文化土壤中,成為那個時代獨有的文化符號。

到了明清時期,梅花紋樣更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經典。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它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明清時期,這種地位更為突出。梅花紋樣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受明清時期人們的喜愛,成為了傳統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梅花,以其堅韌不拔、傲骨錚錚的特性,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精神寄託,也成為了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

從宋代到明清,梅花紋樣始終受到人們的喜愛。它的出現,不僅體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人們對生活態度的追求。梅花,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了傳統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為了人們心中永恆的經典。

C. 各種品種的梅花不同的特點

「一樹獨先天下春」的梅花是中華大地的奇葩,是眾多民族的驕傲。據調查,梅樹野生於自西藏經滇、鄂、皖、浙直至台灣等10個省、區的山林,在我國已有3000年以上的應用歷史。神、姿、色、態、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約有兩百多個形形色色的品種,都是從古代的野梅引種馴化、精心選育而得的精英。 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進而來。近百年來,植物學家、園藝學家和園林工作者在廣大地區採集、調查了不少野悔。這些野生的梅樹、是梅花原產於我國的鐵證,也是對梅花原種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活材料。 在西南山區,野梅分布的地段多較高。如在西藏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處發現野生梅林。雲南省除南部外,野梅幾乎遍布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關、大理、洱源一帶為多(海拔1800~2600米)。在四川,則主產於丹巴、汶川、廣元、萬源、西昌、會理、漢源等山地叢林中,海拔1300~2500米。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分布在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故西南山區,尤其是滇、川二省,乃我國野梅的分布中心,並延伸至鄂西一帶。 至於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則系鄂南、贛北、皖南至浙西的帶狀地區。如在鄂南的咸寧市汀泗區聶家鄉長豐大隊後山海拔170米闊葉常綠與落葉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野梅在江西省主產於景德鎮市瑤里鄉區石塔三礦區香菇場混交林中,海拔約300米,系零星分布。安徽省歙縣以及黃山風景名勝區東坡芙蓉橋附近(海拔約200米),1984~1985年還有野梅零星分布。浙江亦有野梅散生於常綠闊葉樹為主的混交林中。此外,在廣西、福建亦發現有野生梅樹。 我國古人應用梅子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歷史。《書經·說命》載;「若作和羹,爾唯鹽梅」,這是殷高宗對宰相傅說他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湯時用的鹽和梅那樣。按商代之鹽與梅,猶今日之醬油和醋。這種古代的烹調習慣,至今僅在雲南下關等地,由白族人民保存了下來。 1975年我國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正好與《書經》的記述相互印證。考古學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銅鼎,其中滿盛炭化了的梅核。核扁圓形,兩端尖,似較鮮物略小,呈栗黑色,而表面密布蜂窩狀小凹點——正是梅核的典型分類特徵。經碳14鑒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用梅子(果梅)於食用了。 稍遲,關於梅樹和梅子的記述越來越多。如《周禮·天官》雲:「飲食之籩,其實干萚」。經查核,萚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稱。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的著名民族歌集《詩經·召南》中,有一首《慓有梅》的詩篇,它是一首熱情奔放的情歌,姑娘將梅子投擲給她看中的小夥子,寓意至深。同時,《慓有梅》反映出當時在陝西召南地區,梅樹是相當普遍的。也就是說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引種野梅使之成為家梅的馴化過程就已經開始了。 在長江流域,古代藝梅也是從生產梅子(果實)開始的,例如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的出土文物中,許多陶罐里都盛有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同時出土的竹簡上記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樣,這都是當時梅子加工製品的名稱。這說明早在西漢初期,我國長江流域人民早已引種栽培梅樹,並多方利用梅子加工食品了。另外,在湖北江陵漢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發現有梅核,其歷史時期與長沙者相若。 在遠古時代,先民採集野生梅子主要是以作加工食品或供祭祀之用。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裡開花,玉白朱紅,暗香浮動,在北風凜冽的隆冬季節,唯有它「獨先天下春」。於是人們在以果為主要目的過程中,也逐漸一並欣賞了它的神、姿、色、態、香之美,引起了人們對梅花的喜愛和嚮往。而在長期的馴化和栽培過程中,正好又有個別植株出現了復瓣、重瓣、台閣,奇異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等等,於是有心人使其另行繁殖、栽培,從而培育成若干專供觀賞的梅花新品種。 所以「花梅」應是從「果梅」中分出來的一支奇葩,時期約始自西漢初葉。如《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又載:「漢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雖然這些品種只有名稱,但從字面上看,當系「宮粉」之類的觀賞品種,其中或已出現若乾重瓣新品。稍遲,楊雄著《蜀都賦》,有「被以櫻、梅,樹以木蘭」等記述。可見距今約兩千年前,梅已在成都作城市園林綠化材料應用了。 整個晉代,梅花常見栽培,詩人吟詠漸多。如東吳名將陸遜之侄陸凱,曾做過丞相,其文辭優雅,有個文字摯友范曄在長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開之際,自荊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郵驛專贈范曄,並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春」可以「寄贈」自陸凱始,從此梅花傳友情,傳為佳話。 到了南北朝,梅花應用更多,有關詩文、韻事也盛。如《金陵志》雲;「宋武帝(劉裕)女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梅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這可能就是梅花圖案用於美化的發端吧。其它的如宋元年間均有梅花詩文。其中尤以何遜《詠雪裡梅》詩、庚信《梅花》詩及蕭綱《梅花賦》等,最為膾炙人口。凡此種種,足見梅花栽培、應用漸盛,日益為文士所欣賞。因此從漢、晉至南北朝,「梅於是始以花聞天下」。 及時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漸盛,品種也有所增益。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關注,紛紛用梅花作為創作的主題,促使梅之聲譽大噪。象唐代名臣宋璟在東川官舍見梅花怒放於榛莽中,歸而自感,遂作《梅花賦》,有「相彼百花,誰敢爭先!鶯語方澀,蜂房未喧,獨步早春,自全其天」和「諒不移於本性,方可儷於君子之節」等贊語——這對梅花得高名和藝梅規模的擴大,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唐代詠梅詩篇不少,如杜甫、李白、韓愈、杜牧、柳宗元、白居易、張九齡、李商隱等諸多名傢俱有梅花詩。據《華陽縣志》載:五代初,王建據蜀稱王,留在成都辟梅苑。孟知祥在成都稱王時,別苑中有老梅卧地,稱為「梅龍」。凡此種種,足見早在唐及五代,不論華東、華中或華西,都已有較多的梅花栽培。而其中心地區,則為東西遙望的杭州和成都平原。 至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機主要仍屬江梅、宮粉等型。而在四川,則始有硃砂型品種出現(時稱「紅梅」)。如《全唐詩話》載:「蜀州郡閣有紅梅數株」,今日祟慶縣硃砂梅花名品仍多,實有其歷史淵源。 宋、元400年(960~1368),是我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此際梅詩、梅文固多佳作,梅畫、梅書亦脫穎而出,盛極一時。同時,梅花新的系、類、型和品種有所增加。梅花繽紛,梅影陣陣,在歷史上形成了藝梅的一個高潮。 僅以梅詩而論,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不娶,而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傳為千古佳話。其《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餞,暗香浮動月黃昏」,最為勝炙人口。再如北宋之蘇軾、秦觀、王安石等,南宋之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詩詞流傳至今。王安石《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陸游《梅花》:「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陽宮到皖花溪。」 南宋范成大是位賞梅、詠悔、藝梅、記梅的名家,曾在蘇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種12個,約於1186年寫成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梅譜》。足見時至宋代,梅花栽培日盛,品種不斷增加,藝梅已成為社會群眾的風尚了。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藝梅、畫梅成癖的王冕,隱居於九里山,樹梅花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其《墨梅》畫及《墨梅》詩均名揚天下。王冕《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此外,元代趙孟俯、楊維幀、謝宗可、僧明本等,皆有梅詩名作。而昆明溫泉對岸曹溪寺一株元梅,趾曲蟠飛,老態龍鍾,年年猶開重瓣粉紅花,且可結實。筆者多次往觀,確認其為七百餘年前古物,且系原木。查曹溪寺元梅原有兩株,其一在「文革」期間死去,甚為可惜。現存此株元梅恐系國內最老的古梅,彌足珍貴。由上所述,足見元代雖當兵亂,而藝梅、詠梅之風未衰。 到了明(1368~1644)、清(1644~1911)兩代,藝梅規模有所擴大,技藝水平續有提高,新品種大量涌現,這些在書、文、詩、畫中均有反映。如明代王象晉箸《群芳譜》(1921),記梅花品種19種之多,且各附簡單記載,還將它們分屬於白梅、紅梅、異品等三大類。書中對梅花的栽培、繁殖等,亦有若干論述。在此前後,周文華著《汝南圃史》(1620),徐光啟箸《農政全書》(1636),皆列記若乾梅花品種。 至清而梅花栽培益盛,品種增多。如陳淏子作《花鏡》,記載了21個梅花品種,其中「台閣梅」、「照水梅」乃前所未有者。「揚州八怪」中,以詠梅、畫梅著稱者不乏其人。而金農、李方贗等,則更以善於畫梅而名揚四海。 關於明清之古梅,應以杭州超山之明梅為最。超山大明堂原有宋梅20株,傳系蘇軾1056年由杭州移來手植。但宋梅年老株衰,後漸陸續死去,最後一株亦於1933年2月枯斃。現存的一株所謂「宋梅」,系明代分本,樹高4.5米,最大冠幅5.1米,老態龍鍾,干已空心,著花略稀,品種名「大葉豬肝」,萼紫瓣白,花瓣5~8枚,花徑達2.6~3.3厘米,仍能結實。 辛亥革命之後,梅花栽培又有新發展,品種續有增添。如《華陽縣志》(1934)中即記有成都梅花品種八個。此時的滬、寧、蘇、杭、揚(州)、(無)錫、渝、穗、漢、昆等地私家園林,搜集的梅花品種也不少。上海黃園還從日本引入「灑金」、「垂枝」等類、型梅花品種數十,並將藝梅經驗編入《花經》(1949)一書中。 解放前,曾勉教授1942年發表專論梅花之學術論文,並記載重慶的梅花品種15個,是為科學整理我國梅花品種之始。汪菊淵與筆者在1945年擬定了中國梅花各類品種檢索表,以成都20個品種為例,進行了中國梅花品種科學分類的首次嘗試。1947年7月,筆者著《巴山蜀水記梅花》,作為上海園藝事業改進協會叢刊發行。1949年2月,在滬舉行了我國有史以來第一屬梅花展覽會。 解放後,梅花栽培的規模與技術均有飛躍的發展,品種也迅猛增加。從1958年起,除特殊情況外,每年春節在武漢東湖風景區舉辦梅花展覽會。近年南京、無錫、上海、合肥等城市也常組織梅展,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梅花引種馴化和新品種選育研究,在最近幾十年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北京已有「送春」、「北京玉蝶」等耐寒品種可以露地越冬,在武漢也有「單凝馨」、「華農玉蝶」等先後脫穎而出。 梅花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與國人的文化與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除我國外,僅東方的日本、朝鮮有較多的梅花栽培。在日本,甚至還有「梅之會」的組織,並發行專門刊物《梅》。 而在整個西方,則只大洋洲的紐西蘭開始重視梅花,有5~6個品種用於商品生產性的梅花栽培。追溯史乘,始知遲至15世紀中,我國的梅花才借道朝鮮東傳日本。早年(1879及1884)傳於歐洲之少數梅株,則系由日本輾轉運去的。目前歐洲僅在英、法等少數國家的植物園內,有梅花數株點綴共間而已。至於美國的梅花是由日本轉去,至今僅50~60年的短暫歷史,且被誤稱為「日本杏」,載培、應用很不普遍。

D. 梅花象徵哪些人

梅花象徵堅定貞潔的一類人。

梅花的文化:

早期,人們對梅花的認識主要局限在梅子的實用性上,反映出對梅花的欣賞態度。晉代的清商曲辭《梅花落》借用梅花感嘆春光易逝。進入南北朝後,曾出現壽陽公主「梅花妝」的故事和陸凱折梅贈友人報春傳情的詠梅名句。

唐以前,詠梅詩數量不是很多,但可見人們已從物質的實用性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感受了。唐五代時期,由於當時的自然氣候和社會的安定民生發展,梅花的栽培技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種梅詠梅活動逐漸升溫,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布衣百姓詠梅作品大量涌現。

如唐王李世民,以及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等一大批詠梅詩人,以不同的心態和審美觀寫下了流芳千古的詠梅佳句。

宋、元時代,梅花文化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文化上,梅詩、梅文、梅書、梅畫紛紛問世,其作品之多為歷朝歷代之最,梅花也於此時確立了百花獨尊、群芳之首的地位。宋代梅詩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別出"梅花"為一類。梅詞也多佳作。

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其梅花詩詞甚多。

余如北宋的蘇試、秦觀、王安石等,南宋的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詩詞傳世。由於文人墨客、士大夫階層的閑情雅趣促進了私家園林的興起,各地紛建梅園,遍植梅樹、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賞梅景觀的引導效應,使喜梅、植梅、賞梅成為一種社會時尚。

梅畫作品日漸豐富,涌現出一批擅畫梅花的大家,如高僧華光寺長老仲仁、趙佶、楊無咎、馬遠、趙孟堅等。

明清兩代是梅花文化的發展期,明代詠梅之風有增無減,楊慎、焦宏、高啟、唐寅諸名家,俱有梅花詩;徐渭、姚淶、劉基等,則均有梅花文賦。另一方面,書、文、詩、畫等文化層面也有新的發展和提升。

如在詠梅詩創作上,明清兩代也是人才輩出,徐渭、高啟、方孝孺、李方膺等一批詩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無論在詩的意境、內涵或是審美觀念上都有獨到的創新成就。在繪畫創作上「揚州八怪」等,尤以金農、李方膺為代表建樹起座座詠梅畫梅的高峰。

辛亥革命以後,創作的詠梅詩詞和繪畫作品,是空前的,數量上已無法統計。特別是毛澤東、董必武、葉劍英、陳毅等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以偉大的革命情懷和氣概,寫下了不朽的詠梅詩篇,成為梅花文化中的新氣象、新亮點。

從近現代的梅畫作品看,一大批名家高手涉足梅花題材。

他們注重在繼承傳統中大膽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他們更注重從審美的角度進行理性思考,使作品更具學術性、觀賞性;他們更注重表現梅花的精神品格和時代精神,用作品來感染人、打動人;他們更注重以自然、自由的心態,運用多種方法手段創作出適應多元化審美需求的梅花作品。

這個時期的傑出代表有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董壽平、關山月、於希寧等。他們運用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對梅花精神的獨特感悟,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創作出不同風格面貌的梅花作品。

這個時期的梅花作品,有的突出了詩、書、畫、印相統一的整體美感;有的更加強調中國畫水墨精神,以大寫意的筆法表現梅花的神韻;還有的善於借鑒西畫中交點透視、光影效果以增強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

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筆墨當隨時代」的創新精神。正是憑著這種創新意識,使梅畫藝術園地更加燦爛奪目。

(4)明清之梅花擴展閱讀

觀賞價值:

中國古代文人對梅花情有獨鍾,視賞梅為一件雅事。賞梅貴在「探」字,品賞梅花一般著眼於色、香、形、韻、時等方面。

1、色:梅花的花色有紫紅、粉紅、淡黃、淡墨、純白等多種顏色。

「紅梅」,花形極美,花香濃郁;「綠萼」,花白色,萼片綠色,重瓣雪白,香味襲人;「紫梅」,重瓣紫色,淡香;「骨里紅」,色深紅重瓣,凋謝時色亦不淡,樹質似紅木;「玉蝶」,花白略帶輕紅,有單重瓣之分,輕柔素雅。

成片栽植上萬株梅花,疏枝綴玉繽紛怒放,有的艷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綠如碧玉,形成梅海凝雲,雲蒸霞蔚的壯觀景象。

2、香:梅花香味別具神韻、清逸幽雅,被歷代文人墨客稱為暗香。「著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讓人難以捕捉卻又時時沁人肺腑、催人慾醉。探梅時節,徜徉在花叢之中,微風陣陣掠過梅林,猶如浸身香海,通體蘊香。

3、形:古人認為「梅以形勢為第一」,即形態和姿勢。形態有俯、仰、側、卧、依、盼等,姿勢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樹皮漆黑而多糙紋,其枝虯曲蒼勁嶙峋、風韻灑落,有一種飽經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之美。

梅花枝條清癯、明晰、色彩和諧,或曲如游龍,或披靡而下,多變而有規律,呈現出一種很強的力度和線的韻律感。

4、韻:在詩人、畫家的筆下,梅花的形態總離不開橫、斜、疏、瘦四個字。人們觀賞梅韻的標准,則以貴稀不貴密,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謂之「梅韻四貴」。

5、時:探梅賞梅須及時。過早,含苞未放;遲了落英繽紛。古人認為「花是將開未開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時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驚蟄」為候,一般以驚蟄前後10天為春梅探賞的最佳時機。 觀賞梅花的情境也十分講究。

5、四貴四不貴:貴疏不貴繁,貴合不貴開,貴瘦不貴肥,貴老不貴新。梅的枝幹以蒼勁嶙峋為美,形若游龍,遒勁倔強的枝幹,綴以數朵凌寒傲放的淡梅,兼覆一層薄雪,儼然天成一幅水墨大寫意。

E. 明末清初畫梅的畫家是誰

薛益(明)一作薛明益,字虞卿,明江蘇蘇州人。工書。衡山後一人也。嘉靖十七年(1538)書小楷舞鶴賦。──參見《珊瑚網》、《懷澄堂書畫目錄》、《宋元明清書畫家傳世作品年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第224頁。《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第1460頁
2.鈐印履若氏(白文) 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第78頁第7號
鈐印王綦私印(白文) 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第78頁第6號
鈐印王綦(朱白文) 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第78頁第3號
3.葉志詵(1779-1863)字東卿,晚號遂翁,湖北漢陽人,名灃、名琛之父。乾隆四十四年生,同治二年卒,享年八十五。嘉應九年進冊翰林院,初國子監典簿,充提調,升兵部武遷司郎中。有《平安館詩文集》若干卷。家藏書籍、金石甚富。與吳壽暘有往還。藏書處為平安館。藏印有「志詵之印」「東卿」「漢陽葉氏平安館印」「葉志詵及見記」等─參見《文獻家通考》第675頁。
4.藏印﹕「烏目山房審定」蔣因培(1768-1838)字伯生,清常熟人。字伯生。齋為燕園官齊河知縣。喜讀書。曾任齊河縣令,游豫、楚、閩、越諸地,所交多名士。晚歲歸里,以考訂金石自娛。有《烏目山房詩略》八卷。─參見《中國藏書家印鑒》第152頁、《文獻家通考》第622頁。
詩情畫意 異彩紛呈
──明代王綦、薛益《無雙梅譜》詩畫冊賞析
梅花傲霜鬥雪,在我國農歷的一年中先於萬花而獨自開放,因此有「花魁」之譽。梅花五瓣,被稱為「梅開五福」,所以又是福份和吉祥的象徵。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常用賦詩和作畫的方式來表達對梅花的喜愛之情。
這本非常經典的《無雙梅譜》,就是由明代薛益作詩,王綦繪畫,詩畫合璧的冊頁,一首詠梅七律與一幀梅花圖相配,先詩後畫,寫於灑金箋上,八詩八畫,凡十六開。分別吟詠和設色繪制了蕊(梅蕾)、白梅、紅梅、綠萼梅、玉蝶梅、臘梅、瓶梅和落梅。寫譜立傳、為梅花的藝術形象別開生面。「詩中有畫」和「畫中有詩」,《無雙梅譜》詩畫冊正體現了我國傳統藝術中詩與畫這兩種不同形式的融匯貫通。
先談談詩,作者薛益,字虞卿,號古狂生,是明嘉靖(1522-1566)年間的詩人和書法家。他寫的這八首七律組詩,總名為《和梅詠》,用美麗的神話和傳奇故事為梅花譜寫了一曲交響樂的篇章:梅花的蓓蕾已經隱現,像南海合浦的珠胎,或許這是由鮫人(美人魚)哭泣時的淚珠所化而成。在廣袤的大地上各種品類的梅花爭相開放,白梅如藍田美玉,如莊子所描述的姑射仙子,又恍若趙師雄在羅浮大梅樹下夢見的美女,淡妝綽約,而情意綿長。紅梅卻是濃妝艷抹的村姑,紅顏似醉,亦令人難忘。綠萼梅宛如西施舉袂在清溪之畔浣紗,瞬息間風起新蘋,和絮吹來,她又好象正依傍著淇園之竹,在月光下分取了一半的翠色。異香襲人的蠟梅,身披黃蠟般的羽衣,麗質檀心,秀外慧中。從上天閬苑飛來的玉蝴蝶,在梅枝上起舞翩翩,留連忘返,恐怕早已蟄化成了仙。鐵干瑤華,清高如斯,蓄養碧瓶,恰似冰心之貯於玉壺,可以與詩人朝夕相處,伴讀寒齋。在《梅花落》的悠揚笛聲中,風雨朝來,冷香飛散,一朵梅花恰恰飄到了含章殿下,落在壽陽公主的額上,拂之不去,生出美妙的五齣之花,從此「梅花點額」就成為華貴的宮妝,久久流傳於後世……詩中一個個神話和傳說,分明都是一幅幅優美的圖畫。
詩是「有聲畫」和「無形畫」,畫則是「無聲詩」和「有形詩」。八首《和梅詠》道出了詩人的心聲,又彌補了明詩之遺佚。而王綦的八幅梅花圖則通過梅花的造型對詩進行了演澤。比之其它的畫梅之作,除了詩畫會通之外,其中另有諸多特色。首先是梅花的種類和色彩方面,
既有綠萼梅、玉蝶梅和磬口蠟梅等風致各異的名貴品種(即所謂「宮梅」)﹔又有紅、白、黃、綠等色澤,可稱豐富多彩。詩篇只概括了梅花從蓓蕾初發到落花而又萌綠的周而將始的簡單過程,而繪畫則結合品種梅的造型,較為詳細地增添了這個過程中的將放、初開和爛漫等程序。而且既繪出雍容華貴的「宮梅」,又通過冊中第三幀疏枝淺蕊的紅梅造型,表達了「村梅」的孤標雅韻。更為重要的是,詩畫相得益彰,共同披露了詩人與畫家的胸襟和情懷,刻劃出梅花獨步早春,凌寒開放,以及在繽紛落英中嫩綠乍新,二度逢春的堅韌意志和大無畏精神。
在我國的繪畫史上,畫梅的名家輩出,最早以水墨作梅的,是北宋末的仲仁和尚,惜無墨跡傳世。繼之而起的揚補之,學仲仁法而成為大名家。他愛畫野外村梅的逸興,「自負清瘦」。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他的水墨《四梅花園》,稀花瘦影,荒寒凄絕。與「村梅」大異其趣的是宮苑和富貴家的園林中「人間不多有,為世所貴重」的「宮梅」,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南宋宮廷畫師馬麟的設色《層疊冰綃園》,所畫的「宮梅」,花大瓣重,色澤富麗。元代王冕也工畫墨梅,效學並發展了揚補之的畫法。論者以為,宋人畫梅,大都是疏枝淺蕊,至元代王冕始寫以繁花。明代以來,畫梅者益眾,然而以宗法王冕墨梅者為多。到了明代後期的王綦,畫梅的風格又為之徹底一變。
王綦字履若,吳郡(蘇州)人,諸生。出身於名門望族,是文學家和史學家王登之孫。他精研六法,以畫自娛。所畫山水,結構奇幻﹔人物、樹石和花鳥,筆墨高簡,不拘成法。其傳世作品為各大博物館爭相收藏:《松林清話圖》和《溪橋紅樹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東籬秋色圖》和《秋園習靜圖》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秋景山水圖》藏上海博物館。後兩幅圖錄於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美術全集》。王綦尤以善畫梅花著稱。據有關文獻記載,王綦異常愛梅,為了將梅花寫得更為生動,在園中種植了不少梅花的珍稀品種,還移來了一些溪邊村畔的野梅,親自澆水鋤草,並留意其生長情況,與梅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若逢發蕾,開花,乃至落英時節,則更是時時相伴,倍加愛護。因為他不斷觀賞臨摹,才能「探驪得珠,而獲梅之神韻」。又因其家藏古今名畫師之梅園甚富,能兼采眾長,學之不倦,而以寫生為主,自出新意,終於獨辟蹊徑,成為寫梅高手。明末清初的畫梅大家金俊明,推崇王綦為明代中、後期至清代前期的四大畫梅高手之一,金氏曾自題梅花畫冊雲:「近代畫梅有別致者,惟陸叔平(治)、王履若(綦)、文彥可、邵僧彌為勝,蓋寫妍秀於蒼古之中,托高潔於簡勁之表。」(著錄於《中國美術全集?清代繪畫上》,同時參見本文附圖3)確非過譽。
王綦的畫能流傳至今日的不多,寫梅之作則更為罕見,只見一幅作於明天啟四年(1624)的《冬梅圖》,圖錄於《中國繪畫史圖錄》下冊,供後人欣賞,並作為臨摹的模板。因此《無雙梅譜》詩畫冊真跡就顯得分外珍貴,值得收藏家高度重視。此冊頁作於明崇禎元年(1628),比《冬梅圖》尚後四年,距今已有三百八十年,能疊經滄桑,尤其是遭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而得以保存下來,實屬天幸。
諸位收藏家在細細鑒賞和品味《無雙梅譜》之後,會發現其五美齊臻,故可稱之為「五絕」:梅花無論是疏枝抑或繁花﹔無論是清逸抑或華貴﹔無論是蒼皮蘚斑、虯干鐵,抑或瘦條柔枝,全都生意盎然,是謂「畫絕」。詩篇則神奇美妙,引人入勝,可謂「詩絕」。楷書寫得鐵劃銀鉤,清雋脫俗,寓秀逸於剛勁之中,應稱「字絕」。而且在一冊之內包羅了梅花花開花落的過程,意境深遠,謂之「意絕」。一詩必有一畫相配,珠聯璧合,乃是「詩畫相融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使我國的繪畫藝術能獨步於世界美術之林,而成為「世界之最」。書法與繪畫相互爭奇斗艷,又是中華美學的一絕。《無雙梅譜》真可以使我們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引發無窮的審美想像。
據某雜志2006年第五期刊登的名為《藝術品收藏投資經驗談》的文章介紹:1998年嘉德拍賣會上以159.5萬元拍出齊白石的《山水八開冊》。買主請一現代書法家為那八開小冊頁配了八首詩(七絕),使其更為完整。在2003年中貿聖佳秋季拍賣會上,經各路買家激烈競爭,該《山水八開冊》竟出人意料地以1661萬元拍出,五年增幅約10倍。以上的事實說明,越來越多買家的藝術鑒賞水平和審美理解能力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他們對我國傳統藝術中詩與畫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匯通已經不單停留在認可與理解的地步,而進入了喜愛和追求的階段。

熱點內容
雲南鮮花價格表 發布:2025-01-12 03:43:21 瀏覽:518
槍炮和鮮花 發布:2025-01-12 03:42:42 瀏覽:373
紫羅蘭好養不 發布:2025-01-12 03:28:02 瀏覽:519
國畫鬱金香寫意畫法 發布:2025-01-12 03:21:38 瀏覽:729
梅花小楷 發布:2025-01-12 03:21:38 瀏覽:373
魚籽蘭花 發布:2025-01-12 03:19:38 瀏覽:414
l荷花的景色 發布:2025-01-12 03:19:36 瀏覽:421
梔子花半陰 發布:2025-01-12 03:14:44 瀏覽:847
盆栽蠟梅 發布:2025-01-12 03:13:23 瀏覽:141
梅花塊用處 發布:2025-01-12 03:10:24 瀏覽: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