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梅花三弄
⑴ 什麼是茶藝禮儀
「茶藝」抄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襲之分。廣義上「茶藝」的概念包括茶的種植、製作、品飲的技藝等;狹義的「茶藝」概念,僅限於「飲茶之藝」,所論及的內容主要是茶的品飲及與品茶相關的鑒賞茶葉、選擇茶器、泡茶鑒水、沖泡技法、品飲方式、品飲禮儀等。
本書所討論的是狹義范疇的茶藝,研究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享受一杯茶的藝術。
⑵ 茶藝什麼意思呀
茶道是中國人的藝術創造,東方文化的瑰寶!
世界已有公認,中國是茶之故鄉。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4000年到10000年的歷史。
茶道茶道,茶以載道,「道」寓於飲茶之中。所以茶道的形成有兩個必須具備的條件:一是茶的廣為種植,二是茶的普遍飲用。
茶在中國的人工栽培史是世界最早的,早在巴蜀時代,園中就已開始人工栽培茶葉。種茶之舉不晚於西周,迄今約2700年。
中國茶道醞釀於隋朝之前,形成於唐代,鼎盛於宋明。陸羽創立了中國茶道。千餘年來,茶葉文學久盛不衰,不斷有佳作問世;茶學專著有百餘部,可謂著作大備。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結晶。中國茶道深深植根於華夏文化,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不僅重視飲茶藝能,還重視飲茶時的自然環境,人際關系和茶人心態;它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指導思想,以民族傳統美德為追求目標。
中國茶文化自漢代輸入日本,中國茶道唐宋時期就已在日本紮下根來。日本人民的聰慧之處在於富有創意地學習中國茶道,並融入日本文化,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不僅毗鄰的亞洲諸國,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借鑒了中國茶道,從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飲茶習俗。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盡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步,即一切外部表現都是為反映茶的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
1 茶具必須清洗潔凈;
2 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
3 講求水沸適度。劉禹錫在一首煎茶詩中說:「驟雨松風入鼎來,白雲滿盞花徘徊。」茶便煎好了。蘇東坡則更加形象地寫道:「蟹眼已過魚眼生,嗖嗖欲作松風鳴」(蟹眼形容水沸時的小氣泡,魚眼指隨後出現的大些的氣泡);
4 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以上四條是茶道基本的要件,如果說這幾點都達不到的話,就妄論茶道。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茶道既然是講究大自然的美,因而所有刻意的不自然的人和事要盡可能避免,否則的話,則有違茶道。
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他提出中國的茶道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也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時也限制了茶人的想像力,淡化了通過心靈去悟道時產生的玄妙感覺。
總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
綠茶程序解說:
第一道:點香 焚香除妄念
俗話說:「泡茶可修身養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講究要平心靜氣。「焚香除妄念」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一個祥和肅穆的氣氛。
第二道:洗杯 冰心去凡塵
茶,致清致潔,是天涵地育的靈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須至清至潔。「冰心去凡塵」就是用開水再燙一遍本來就干凈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潔,一塵不染。
第三道:涼湯 玉壺養太和
綠茶屬於芽茶類,因為茶葉細嫩,若用滾燙的開水直接沖泡,會破壞茶芽中的維生素並造成熟湯失味。只宜用80攝氏度的開水。「玉壺養太和」是把開水壺中的水預先倒入瓷壺中養一會兒,使水溫降至80度左右。
第四道:投茶 清宮迎佳人
蘇東坡有詩雲:「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清宮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葉投放到冰清玉潔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潤茶 甘露潤蓮心
好的綠茶外觀如蓮心,乾隆皇帝把茶葉稱為「潤心蓮」。「甘露潤蓮心」就是在開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許熱水,起到潤茶的作用。
第六道:沖水 鳳凰三點頭
沖破綠茶時也講究高沖水,在沖水時水壺有節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鳳凰向客人點頭致意。
第七道:泡茶 碧玉沉清江
沖入熱水後,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後慢慢沉入杯底,我們稱之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奉茶 觀音捧玉瓶
佛教傳說中觀音菩薩場捧著一個白玉凈瓶,凈瓶中的甘露可消災祛病,救苦救難。茶藝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給客人,我們稱之為「觀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們一生平安。
第九道:賞茶 春波展旗槍
這道程序是綠茶茶藝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熱水如春波盪漾,在熱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開來,尖尖的葉芽如槍,展開的葉片如旗。一芽一葉的稱為旗槍,一芽兩葉的稱為「雀舌」。在品綠茶之前先觀賞在清碧澄凈的茶水中,千姿百態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隨波晃動,好像生命的綠精靈在舞蹈十分生動有趣。
第十道:聞茶 慧心悟茶香
品綠茶要一看、二聞、三品味,在欣賞「春波展旗槍」之後,要聞一聞茶香。綠茶與花茶、烏龍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須用心靈去感悟,才能夠聞到那春天的氣息,以及清醇悠遠、難以言傳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品茶 淡中品致味
綠茶的茶湯清純甘鮮,淡而有味,它雖然不像紅茶那樣濃艷醇厚,也不像烏龍茶那樣岩韻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從淡淡的綠茶香中品出天地間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韻味來。
第十二道:謝茶 自斟樂無窮
⑶ 茶藝是什麼
茶道是中國人的藝術創造,東方文化的瑰寶!
世界已有公認,中國是茶之故鄉。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4000年到10000年的歷史。
茶道茶道,茶以載道,「道」寓於飲茶之中。所以茶道的形成有兩個必須具備的條件:一是茶的廣為種植,二是茶的普遍飲用。
茶在中國的人工栽培史是世界最早的,早在巴蜀時代,園中就已開始人工栽培茶葉。種茶之舉不晚於西周,迄今約2700年。
中國茶道醞釀於隋朝之前,形成於唐代,鼎盛於宋明。陸羽創立了中國茶道。千餘年來,茶葉文學久盛不衰,不斷有佳作問世;茶學專著有百餘部,可謂著作大備。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結晶。中國茶道深深植根於華夏文化,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不僅重視飲茶藝能,還重視飲茶時的自然環境,人際關系和茶人心態;它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指導思想,以民族傳統美德為追求目標。
中國茶文化自漢代輸入日本,中國茶道唐宋時期就已在日本紮下根來。日本人民的聰慧之處在於富有創意地學習中國茶道,並融入日本文化,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不僅毗鄰的亞洲諸國,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借鑒了中國茶道,從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飲茶習俗。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盡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步,即一切外部表現都是為反映茶的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
1 茶具必須清洗潔凈;
2 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
3 講求水沸適度。劉禹錫在一首煎茶詩中說:「驟雨松風入鼎來,白雲滿盞花徘徊。」茶便煎好了。蘇東坡則更加形象地寫道:「蟹眼已過魚眼生,嗖嗖欲作松風鳴」(蟹眼形容水沸時的小氣泡,魚眼指隨後出現的大些的氣泡);
4 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以上四條是茶道基本的要件,如果說這幾點都達不到的話,就妄論茶道。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茶道既然是講究大自然的美,因而所有刻意的不自然的人和事要盡可能避免,否則的話,則有違茶道。
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他提出中國的茶道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也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時也限制了茶人的想像力,淡化了通過心靈去悟道時產生的玄妙感覺。
總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
綠茶程序解說:
第一道:點香 焚香除妄念
俗話說:「泡茶可修身養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講究要平心靜氣。「焚香除妄念」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一個祥和肅穆的氣氛。
第二道:洗杯 冰心去凡塵
茶,致清致潔,是天涵地育的靈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須至清至潔。「冰心去凡塵」就是用開水再燙一遍本來就干凈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潔,一塵不染。
第三道:涼湯 玉壺養太和
綠茶屬於芽茶類,因為茶葉細嫩,若用滾燙的開水直接沖泡,會破壞茶芽中的維生素並造成熟湯失味。只宜用80攝氏度的開水。「玉壺養太和」是把開水壺中的水預先倒入瓷壺中養一會兒,使水溫降至80度左右。
第四道:投茶 清宮迎佳人
蘇東坡有詩雲:「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清宮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葉投放到冰清玉潔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潤茶 甘露潤蓮心
好的綠茶外觀如蓮心,乾隆皇帝把茶葉稱為「潤心蓮」。「甘露潤蓮心」就是在開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許熱水,起到潤茶的作用。
第六道:沖水 鳳凰三點頭
沖破綠茶時也講究高沖水,在沖水時水壺有節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鳳凰向客人點頭致意。
第七道:泡茶 碧玉沉清江
沖入熱水後,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後慢慢沉入杯底,我們稱之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奉茶 觀音捧玉瓶
佛教傳說中觀音菩薩場捧著一個白玉凈瓶,凈瓶中的甘露可消災祛病,救苦救難。茶藝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給客人,我們稱之為「觀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們一生平安。
第九道:賞茶 春波展旗槍
這道程序是綠茶茶藝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熱水如春波盪漾,在熱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開來,尖尖的葉芽如槍,展開的葉片如旗。一芽一葉的稱為旗槍,一芽兩葉的稱為「雀舌」。在品綠茶之前先觀賞在清碧澄凈的茶水中,千姿百態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隨波晃動,好像生命的綠精靈在舞蹈十分生動有趣。
第十道:聞茶 慧心悟茶香
品綠茶要一看、二聞、三品味,在欣賞「春波展旗槍」之後,要聞一聞茶香。綠茶與花茶、烏龍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須用心靈去感悟,才能夠聞到那春天的氣息,以及清醇悠遠、難以言傳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品茶 淡中品致味
綠茶的茶湯清純甘鮮,淡而有味,它雖然不像紅茶那樣濃艷醇厚,也不像烏龍茶那樣岩韻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從淡淡的綠茶香中品出天地間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韻味來。
第十二道:謝茶 自斟樂無窮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⑷ 目前在茶樓演奏古箏的請進。
曲子一般兩大類的適用 一是舒緩的悠揚的傳統曲子 漁舟唱晚 高山流水一類的 再就是流行歌曲改變的曲子 可以自己隨便把曲子加點刮奏啊 琶音啊 搖指什麼的裝飾下 也可以去買本流行歌曲古箏譜
⑸ 中國傳統的茶道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的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范,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漢族茶文化的基礎。茶葉,為中國茶壇大放異彩。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茶文化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范疇。
⑹ 適合在茶藝館彈的古箏曲
三月里的小雨啊 明月千里寄相思 山不轉水轉等
⑺ 茶藝中的擇水什麼意思
中國茶人認為要泡好一杯茶,必須做到茶、水、火、器,「四合其美」。認為僅僅有好的泡茶技藝是不夠的;還要做到:有好水、好器和掌握好燒水的火候。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的:「茶滋於水,水借乎器,湯成於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他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特別對擇水和配器,尤為注重。所以,在茶人間歷來有「水為茶之父」,「器為茶之母」之說。
對水的認知與選擇:
自從飲茶進入人們的生活和文化領域以來,人們對飲茶水品的選擇,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更高的要求。明人許次紓在《茶疏》中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清人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見茶之於水,關系至深。所以古往今來,人們在「論茶」時,總忘不了「談水」。
1、 試茶鑒水的提出
在中國飲茶史上,唐以前,盡管在長江以南,飲茶已較普遍。但那時飲茶比較粗放,對宜茶水品,並沒有引起茶人的足夠關注。只是進入唐代以後,茶事興旺,飲茶成為風尚,尤其是唐代陸羽對茶業的卓越貢獻以及精湛的茶藝,芸芸的飲茶者,燃起了熾熱的飲茶文化,展露了「比屋皆飲」的飲茶黃金時代。並隨著清飲雅賞飲茶之風的開創,從而使喝茶解渴上升為藝術品飲。這就要求人們在汲水、煮茶和品茶過程中,對水有著特殊的要求。最早提出鑒水試茶的是唐代的劉伯芻,他通過「親挹而比之」,列出天下水品有七等。它們是: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
無錫惠山寺石水,第二;
蘇州虎丘寺石水,第三;
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
揚州大明寺水,第五;
吳淞江水,第六;
淮水,第七。
而差不多與劉伯芻同時代的陸羽,根據實踐所得,提出:「楚水第一,晉水最下。並把天下宜茶水品,評點為二十等。進而,斷定「廬山康王谷水,第一。」
大清乾隆皇帝。他一生塞外江南,無所不至。在游杭州時,品飲過龍井茶;上蒙山(四川)時,嘗過蒙頂茶;赴福建時,啜過鐵觀音,可算得是品茶行家,對宜茶水品,也頗有研究。據記載:乾隆每次出巡,都帶一隻精製銀斗,「精量各地泉水」,然後再精心稱重,按水的比重從輕到重,依次排出優劣,認為水以比重輕的為好。
2、古人對水的認識
古代茶人,對宜茶水品的論述頗多,說法也不完全一樣。綜合起來,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論點。
(1) 強調擇水先擇「源」:如唐代陸羽《茶經》中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陳眉公《試茶》詩中的「泉從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圓。」都認為,宜茶水品以源頭水為好。
(2) 強調水品在「活」:如北宋蘇東坡《汲江水煎茶》詩中的「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情。」宋代唐庚《鬥茶記》中的「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稱:「茶非活水,則不能發其鮮馥。」明代顧元慶《茶譜》中認為:「山水乳泉漫流者為上。」這些,都說明宜茶水品貴在「活」。不過,古人認為水「活」並不等於「瀑」,凡「瀑涌湍激」之水品,缺少中和醇厚之感,與茶「不合」。
(3) 強調水味要「甘」:如宋代蔡襄《茶錄》中認為:「水泉不甘,能損茶味。」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的「味美者曰甘泉,氣芬者曰香泉。」說的是宜茶水品只有味「甘」,才能出「味」。
(4) 強調水質需「清」:如唐代陸羽《茶經•四之器》中所列的漉水囊,就是作為濾水用的,目的在於使煎茶之水清凈。宋代大興鬥茶之風,強調茶湯以白為貴,這樣對水質的要求,更以清凈為重,擇水重在「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說:「養水須置石子於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會心亦不在遠。」上面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宜茶用水需以「清」為上。其實,這也是古今茶人對沏茶用水的最基本要求。
(5) 強調水品應「輕」:如清代乾隆皇帝,一生中塞北江南無所不至。到杭州(浙江)時,品飲過龍井茶;上峨眉山(四川)時,嘗過蒙頂茶;赴武夷(福建)時,啜過鐵觀音。乾隆一生愛茶,可算得是品茶行家。對宜茶水品,他也頗有研究。清代陸以湉的《冷廬雜識》記載,乾隆每次出巡,都帶有一吸精製銀斗,「精量各地泉水」,爾後精心稱重,按水的比重,從輕到重,依次排隊出優次。並親自撰寫《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將京師玉泉,定為天下第一泉,作為宮廷御用水。
以上諸家,對宜茶水品的論述,都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也不乏片面之詞。而比較全面評述的,要數宋徽宗趙佶和清人梁章鉅了。趙佶雖然政治昏庸,但好工書畫,通百藝,還精於評茶鑒水。為此,他親自編著《大觀茶論》一書,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皇帝寫書的先例。他在書中提出,宜茶水品「以清輕甘潔為美」,這是宋代以前歷代茶人對水品評述的經驗總結。清代梁章鉅在《歸田鎖記》中則明確指出,好的茶品,必須有好的水質相配。他認為「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為此,他又認為只有身入山中,甘泉沏香茗,方能真正品嘗到「香、清、甘、活」的茶品。所以,歷史上曾有「得佳茗不易,覓閏泉尤難」之說。
3、沏茗如何去擇水
由於茶與水關系至深,所以在中國飲茶史上,有許多文人學士,不遠千里致水,不在話下。唐陸羽在《茶經》中明確指出:沏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但美泉雖好,並非隨處可得。於是,歷史上有不少人創造了加工水品的方法;還有人主張取水不必名川、美泉;更有主張隨汲隨飲,適意可人的。
(1)井水
屬地下水的一種懸浮物含量較低,透明度較高。但它多是淺層地下水,特別是城市井水,易受污染,用來沏茶,有損茶味。
(2)江、湖水
多屬地而水,通常雜質較多,混濁度較大,但在遠離人煙在地方,污染物少,江、湖之水也仍不失為沏茶好水。陸羽《茶經•五之意》中談到的:「其江水,取去人遠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3)雪水
古人稱為「天泉」,更為茶人所推崇。唐代白居易的「融雪煎香茗」,宋代辛棄疾的「細寫茶經煮香雪」,元代謝宗可的「夜掃寒英煮綠塵」,清代曹雪芹的「掃將新雪及時烹」,贊美的都是這個意思。崇尚陳年雪水沏茶,認為這樣最有情趣。但近代受大氣污染所致,也不能一概而論。
(4)雨水,又稱天落水
綜合歷代茶人的經驗,認為秋天雨水,因天高氣爽,空中塵埃少,因此水味清冽,當屬上品;梅雨季雨水,因天氣沉悶,陰雨連綿,因此水味滯滑,當有遜色;夏天雨水,雷雨陣陣,飛砂走石,因此水質不凈,會使茶味「走樣」。
現代茶學科學表明,泡茶用水有軟水和硬水之分。凡每公升鈣、鎂離子含量不到8毫克的稱這軟水,大於8毫克的稱為硬水。這樣,在自然水中,大抵說來,在正常情況下,只有雪水和雨水,以及用人加工而成的純凈水和蒸溜水才稱得上是軟水外,其它如泉水、江水、池水、湖水、井水等等,無一不是硬水。用軟水沏茶,固然香高味醇,自然可貴。但另一方面,像雨水和雪水,雖然未曾落地,卻也會受大氣污染而含有塵埃和其它溶解物,甚至不及江湖之水。用硬水沏茶,固然有時會損茶的純潔「本色」,但硬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碳酸鎂,一經高溫煮沸,就會立即分解沉澱,使硬水變為軟水,因此同樣能泡得一杯香茶。國家飲用水標准規定水的硬度是20。
但含有鐵質的水是不能泡茶的。試驗表明,鐵離子即使含量很少,只有千萬分之三時,就會使茶湯中的茶多酚與鐵離子結合,使茶湯顏色變深;當含量達萬分之五時,就會使茶湯變成褐色。所以,在自來水管中滯留較久的水是不宜泡茶的。
又如用酸鹼度大於7的偏鹼、或鹼性水也是不能泡茶的,這是因為:
①鹼性水能使茶湯中的茶黃素自動氧化,使茶湯顏色變暗
②鹼性水中的氯離子還會與茶湯中的茶多酚相互作用,從而心使茶湯表面產生一層令人生厭的「銹油」。
所以,鹹水和沼澤地上的「死水」,對泡茶來說,是無人問津的。
當代,人們為了探求泡茶用水,不少地方,對泡茶用水作了不少比較試驗。
在正常情況下,根據各地評茶師理化測定和感官審評結果表明,泡茶用水,在符合飲用水衛生標準的前提下,大致說來,其優劣按以下次序排列:
泉水和溪水→→雪水和雨水→→江河、湖泊水→→井水→→自來水。
為此,泡茶用水,要有選擇或經過適當處理後,再用來泡茶:
(1) 泉水和山水,雖好,但不可多得;
(2) 雪水和天落水,數量有限;
(3) 江河湖水,最好選擇源頭水,並遠離村落者;
城市自來水,即使經過過濾消毒,但仍含有較多氯氣。為此,需將自來水先行貯存在缸內,靜置一晝夜(24小時),待氯氣揮發完後,再煮沸泡茶;或者適當延長煮沸時間,驅散氯氣,然後再用來泡茶;
(4) 純凈水,清潔衛生,泡茶當然是好,但缺少營養,不可長期飲用;
(5) 沼澤水、含鹼和鐵質的水,一般是不宜泡茶的。
⑻ 最簡單的茶道是什麼
茶道是中國人的藝術創造,東方文化的瑰寶!
世界已有公認,中國是茶之故鄉。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4000年到10000年的歷史。
茶道茶道,茶以載道,「道」寓於飲茶之中。所以茶道的形成有兩個必須具備的條件:一是茶的廣為種植,二是茶的普遍飲用。
茶在中國的人工栽培史是世界最早的,早在巴蜀時代,園中就已開始人工栽培茶葉。種茶之舉不晚於西周,迄今約2700年。
中國茶道醞釀於隋朝之前,形成於唐代,鼎盛於宋明。陸羽創立了中國茶道。千餘年來,茶葉文學久盛不衰,不斷有佳作問世;茶學專著有百餘部,可謂著作大備。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結晶。中國茶道深深植根於華夏文化,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不僅重視飲茶藝能,還重視飲茶時的自然環境,人際關系和茶人心態;它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指導思想,以民族傳統美德為追求目標。
中國茶文化自漢代輸入日本,中國茶道唐宋時期就已在日本紮下根來。日本人民的聰慧之處在於富有創意地學習中國茶道,並融入日本文化,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不僅毗鄰的亞洲諸國,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借鑒了中國茶道,從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飲茶習俗。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盡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步,即一切外部表現都是為反映茶的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
1 茶具必須清洗潔凈;
2 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
3 講求水沸適度。劉禹錫在一首煎茶詩中說:「驟雨松風入鼎來,白雲滿盞花徘徊。」茶便煎好了。蘇東坡則更加形象地寫道:「蟹眼已過魚眼生,嗖嗖欲作松風鳴」(蟹眼形容水沸時的小氣泡,魚眼指隨後出現的大些的氣泡);
4 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以上四條是茶道基本的要件,如果說這幾點都達不到的話,就妄論茶道。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茶道既然是講究大自然的美,因而所有刻意的不自然的人和事要盡可能避免,否則的話,則有違茶道。
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他提出中國的茶道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也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時也限制了茶人的想像力,淡化了通過心靈去悟道時產生的玄妙感覺。
總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
綠茶程序解說:
第一道:點香 焚香除妄念
俗話說:「泡茶可修身養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講究要平心靜氣。「焚香除妄念」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一個祥和肅穆的氣氛。
第二道:洗杯 冰心去凡塵
茶,致清致潔,是天涵地育的靈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須至清至潔。「冰心去凡塵」就是用開水再燙一遍本來就干凈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潔,一塵不染。
第三道:涼湯 玉壺養太和
綠茶屬於芽茶類,因為茶葉細嫩,若用滾燙的開水直接沖泡,會破壞茶芽中的維生素並造成熟湯失味。只宜用80攝氏度的開水。「玉壺養太和」是把開水壺中的水預先倒入瓷壺中養一會兒,使水溫降至80度左右。
第四道:投茶 清宮迎佳人
蘇東坡有詩雲:「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清宮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葉投放到冰清玉潔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潤茶 甘露潤蓮心
好的綠茶外觀如蓮心,乾隆皇帝把茶葉稱為「潤心蓮」。「甘露潤蓮心」就是在開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許熱水,起到潤茶的作用。
第六道:沖水 鳳凰三點頭
沖破綠茶時也講究高沖水,在沖水時水壺有節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鳳凰向客人點頭致意。
第七道:泡茶 碧玉沉清江
沖入熱水後,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後慢慢沉入杯底,我們稱之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奉茶 觀音捧玉瓶
佛教傳說中觀音菩薩場捧著一個白玉凈瓶,凈瓶中的甘露可消災祛病,救苦救難。茶藝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給客人,我們稱之為「觀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們一生平安。
第九道:賞茶 春波展旗槍
這道程序是綠茶茶藝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熱水如春波盪漾,在熱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開來,尖尖的葉芽如槍,展開的葉片如旗。一芽一葉的稱為旗槍,一芽兩葉的稱為「雀舌」。在品綠茶之前先觀賞在清碧澄凈的茶水中,千姿百態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隨波晃動,好像生命的綠精靈在舞蹈十分生動有趣。
第十道:聞茶 慧心悟茶香
品綠茶要一看、二聞、三品味,在欣賞「春波展旗槍」之後,要聞一聞茶香。綠茶與花茶、烏龍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須用心靈去感悟,才能夠聞到那春天的氣息,以及清醇悠遠、難以言傳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品茶 淡中品致味
綠茶的茶湯清純甘鮮,淡而有味,它雖然不像紅茶那樣濃艷醇厚,也不像烏龍茶那樣岩韻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從淡淡的綠茶香中品出天地間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韻味來。
第十二道:謝茶 自斟樂無窮
⑼ 茶藝有哪六要素
茶藝的六要素為:
一、茶葉的基本知識
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鑒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二、水的基本知識
學習茶藝,必須懂得水,茶性必發於水,無水何以談茶?現代唯一的為高端茶藝提供運水的組織」茗泉郵驛「正在將忽略了近3個世紀的」運泉「將中國茶藝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三、茶藝的技術
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四、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五、茶藝的規范
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范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范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六、悟道
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9)茶藝梅花三弄擴展閱讀:
茶藝的分類有:
一、表演型茶藝
表演茶藝是指一個或多個茶藝人向公眾展示泡茶技藝。其主要功能是聚焦媒體,吸引公眾,宣傳和普及茶文化,推廣茶知識。這種茶藝適合大型集會、節慶活動,與影視網路媒體相結合,對弘揚祖國的茶文化和傳統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待客型茶藝
待客茶藝是指一位大師與客人圍坐在桌旁,一起喝茶、品茶。在場的每個人都是茶藝術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他們直接參與茶藝美的創造與體驗,能充分領略茶藝的色、香、韻,也能自由交流情感,探討茶藝,探索茶道精神和人生意義。
三、營銷型茶藝
營銷茶藝術是指通過茶藝術來促進茶、茶具和茶文化的發展。這種茶藝最受茶廠、茶館、茶館的歡迎。為了展示這種茶藝術,我們通常選擇回顧杯或三彩杯,以最直觀的方式向客人展示茶的本質。這種茶藝沒有固定的程序和解釋,但要求茶藝家在不同的人的基礎上,充分了解茶的性質,看人做茶,看人說茶。
四、養生型茶藝
養生型茶藝包括傳統養生茶藝和現代養生茶藝。傳統養生茶藝是指在深刻理解中國茶道精神的基礎上,結合中國佛教、道教的養生功法,如調身、調心、調息、調食、調睡眠、打坐、入靜或氣功導引等功法,使人們在修習這種茶藝時以茶養身,以道養心,修身養性,延年益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