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是誰寫的
A. 古典四大名曲,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中國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譜中解題稱晉代桓伊曾為王徽在笛上「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此說源於《晉書。列傳第五十一》,但未寫明是以梅花為題材。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關於笛曲《梅花落》改編,移植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於唐人顏師所作《江梅引。憶紅梅》中「漫彈綠綺,引三弄,不覺魂飛」句,說明此曲寧代尚流傳。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聲演奏主調,並以同樣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3次,故稱為《三弄》。《樂府詩集》卷三十平調曲與卷三十三清調曲中各有1解題,提到相和三調器樂演奏中,以笛作「下聲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體結構可能就是這種表演形式的遺存。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與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內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另外"梅花三弄"也有人把之比做像征著梅花花開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韻味。一度開花稀少,欲露還藏;二度開花大片綻放,滿樹飄白;三度開花稀落,有綠芽相伴,象徵著冬去春來。而在梅花的花期內,一天賞梅花又分早、午、晚三個時間段。早上的梅花含苞欲放,晶瑩潔白,幽香陣陣;午時的梅花繁華盛開,燦爛芬芳,笑臉迎人;而傍晚的梅花伴著西斜的夕陽,落英繽紛,景緻非常迷人。
後來有瓊瑤的小說「梅花三弄」代表三個故事:一弄,梅花烙;二弄,鬼丈夫;三弄,水雲間。梅花一弄斷人腸 梅花二弄費思量 梅花三弄風波起
B. 《梅花三弄》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晉隋以來便有此曲,原是晉代桓伊所奏之笛曲,後經唐代名琴家顏師古移植為琴曲。樂曲名稱由來於音樂中代表梅花形象的曲調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復出現三次,由此稱《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由來故事
一次,王徽之應召赴京師,行舟停泊在青溪側。桓伊與王徽之素不相識。桓伊從岸上路過,舟中客人稱桓伊乳名道:「此人就是桓野王。」王徽之便叫人上岸對桓伊說:「聽說足下善於吹笛,請試為我吹一曲。」
桓伊當時已經顯貴,也曾聞知王徽之的聲名,便默默下車,坐在交椅上,為王徽之吹奏三調,吹罷,便起身上車離去,主客之間一句話也未交談。而桓伊當時吹奏的就是《梅花三弄》。
現代版本的古箏曲《梅花三弄》:
樂曲曲調優美,旋律優雅,格調清新,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歡。很多箏家紛紛把它移植到古箏上來演奏,別有一番風味,可以說是琴曲移植的典範之作。箏曲是在近代琴家打譜琴曲《梅花三弄》的基礎上進行移植、編訂而來。
相對於琴曲,移植後的箏曲在結構上略有變動,有刪節,顯得更為緊湊。在保持了琴味的基礎上,還充分考慮古箏的表現技巧,可謂「琴」味「箏」味兼容並包。
1972年作曲家王建中將古曲《梅花三弄》改編為鋼琴曲,其表現主題為毛澤東的詞《卜運算元·詠梅》,即「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梅花三弄
C. 梅花三弄小說是誰寫的呢
《梅花三弄》是瓊瑤小說三部曲,分別為《梅花烙》、《鬼丈夫》、《水雲間》。三部小說均有同名電視劇。
D. 梅花一弄斷人腸全詩梅花一弄斷人腸全文
很多人即使沒有聽過「梅花一弄斷人腸」,都聽過《梅花三弄》這四個字,改編自瓊瑤小說的愛情電視劇《梅花三弄》曾經流行於兩岸。想要知道梅花一弄斷人腸完整全詩是怎樣的嗎?看看這篇文章吧!
梅花一弄斷人腸全詩
梅花一弄斷人腸,梅花二弄費思量,梅花三弄風波起,雲煙深處水茫茫。「梅花一弄斷人腸」出自姜育恆演唱的流行歌曲《梅花三弄》,由瓊瑤作詞。《梅花三弄》原為古琴曲,又叫做《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
《梅花三弄》原曲
【東晉】桓伊
梅花一弄戲風高
薄襖輕羅自在飄
半點含羞遮綠葉
三分暗喜映紅袍
梅花二弄迎春曲
瑞雪溶成冰玉肌
錯把落英當有意
紅塵一夢笑誰痴
梅花三弄喚群仙
霧繞雲蒸百鳥喧
蝶舞蜂飛騰異彩
丹心譜寫九重天
空憑遐想笑摘蕊
斷回腸
思故里
漫彈綠綺
引《三弄》
不覺魂飛
哀怨淚沾衣
亂插繁花須異日
待孤諷
怕東風
一夜吹
我曾獨行白水濱
初梅殘雪兩銷魂
瓊枝一似膚凝脂
芳香已得夜香聞
攜尊邀友行林下
共花憶醉忘沉吟
瞞過風寒何須被
阿紅艷筆點朱唇
莫忘江南陰雨船
只道梅谷逢狹蓮
枝雪壓卻風蕭宿
君飛踏馬征戰來
伊人等千萬日念
銀絲裝入素裹頭
宮弄轉指冰絲弦
風光無垠不復存
我有意連君歸日
君有情盼早日歸
莫離莫離話別離
梅花飛下又三弄
雪國城破獨此處
暖得嬑人迎笑送
誰能臨水又知月
醉夢三世又何如
千年後見流光陽
縱身跳化火鳳凰
松枝鋪滿銀白雪
一月卻見雙飛燕
美人鄉是英雄冢
紅顏消逝風鋪面
沉吟回首看千分
曾屠龍
倚天鳳
談何英雄
了夢歸夢亦無痕
劍光閃過青白刃
昭陽舞人衣白練
箏弦彈過焦尾琴
沙馳奔放血染衣
飄香淚下盼君歸
伊人執拗等如初
交心同與魔重樓
物是人非破鏡圓
非除夕瑤憐香樹
笑死不歸痴愛戀
珠斷人迷老垂憐
死於君刀下
不悔千年孤寂夢
日夜期盼君平安
粉蝶飛接相思線
獨留梅
殘雪淚
梅花心中無有誰
只望原君歸
江山美人難兼得
芙蓉如面柳如眉
八月曉得蟬時雨
暮上花池冰取梅
風雪殘月留有存
靜坐舍下平心論
香肩玉足輕垂地
贊賞有佳美人玉
鴆羽千夜飄寒煙
花弄影
流水萍
花非花
清水鈴
只剩花間痴與夢
寂寞花仍要嚮往
不懂人憔悴
與君同生共與死
夢歸江南何處去
小石橋下縱身入
水流伴我笑千愁
梅花終歸落滿地
枯木樹心不開花
如此只剩樹根留
疏影落日陌上坐
清蒲羽扇搖
煙雲繞梁三日絕
琴音空曠放聲去
聽得小橋驚慌人
狠心閉垂下垂去
非人非魔不與受
忘卻十世刻苦戀
再投人世尋君人
再見如是同陌生
只道面見客套話
裙擺下卻膝跪地
盼得君能憶中悔
白羽飄
指輕撥
意寥落
愛非愛
情非情
一人痴心一人痛
心碎哀婉乃悲歌
肝腸寸斷乃悲秋
累心勞神不予在
飛天歸去秋黃葉
再做君冬衣
春來梅花開
又是一年花開日
梅花三弄非三弄
千弄萬轉梅花香
曉夢無痕淚有痕
回瞬間傳神
恰似花開筱無痕
同心畫上同心圓
漠心畫上默心院
失足踏青船
梅花出自深山處
不放瓊逍與洞天
汐上阡陌落花深
山花漫落白衣襟
疏竹輕斜綠水新
圓此處寂花飄香
霖尋萬世華默倩
臨溪漁處盼君歸
應似天台山上明月
四十五尺瀑布泉
絲細繰多女手疼
扎扎千聲不盈尺
夭桃穠李不解飲
惟落殘紅作雪飛
春日離離陌上行
一樓清風一溪月
不知今夜屬何人
西窗聽
醉卧欄
江山如畫濃墨渲
寒潭水
波光斂
影映如花笑顏
不語戀
青衣錦冠
霧散人不見
朱唇淡
蒼空藍
風絲如雪流轉
空闕若華年
巧笑倩兮美目盼
筆墨濃情春意染
蜂舞悠然
E. 梅花三弄﹨嵇氏四弄﹨蔡氏五弄 作者分別是誰﹖
梅花三弄的作者是東晉名將桓伊,嵇氏四弄的作者是嵇康,蔡氏五弄的作者是東漢音樂家蔡邕。
《梅花三弄》的名氣,實在太響了。早先,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曲子叫做「梅花三弄」。後來有兩首笛子曲並肩雙雄,一支是《落梅花》,另外一支是《折楊柳》。相信各位喜愛閱讀古代詩詞的朋友,對這兩個曲名都是岐王宅里尋常見了吧。到了唐朝虞世南寫這件事的時候,就改成了「作三弄畢」。
出現了三弄,再加上當時的梅花落。梅花三弄隱約現身了。到了宋朝,李清照阿姨就開始寫這樣的句子:笛里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到了後來就出現了開頭鐵錘引用的宋元詩歌,梅花三弄成為一個固定的搭配。當然了,直到那時候,梅花三弄也還不是一首曲子。
所謂弄,就是指的吹奏,演奏之類的意思。事實上,梅花三弄成為一個成熟的曲子,最早是出現於《神奇秘譜》這個曲譜是公元1425年出撰寫的,說起來已經是明朝宣德年間的事情啦。
當時的記載是:「是曲也,昔桓伊與王子猷聞其名而未識,一日遇諸途,傾蓋下車共論。子猷曰:『聞君善於笛?'桓伊出笛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 。這還是拿本文開頭那段故事說事情。
至於叫梅花三弄,這是因為古琴曲共有10個段落,因為主題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彈奏三次,故稱「三弄」。文化人還編排了一個口訣來解釋三弄的內涵:梅花一弄、弄清風;梅花二弄、弄飛雪;梅花三弄、弄光影;暗香浮動、水清清。
(5)梅花三弄是誰寫的擴展閱讀:
梅花三弄文化背景:
中國人對「梅花」有著特殊的尊敬和喜愛,它已成為中國人某種人格的化身。因此,梅花自然就成為古今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人們寄情於梅花,以詩、畫、樂來表現梅花潔白、芬芳、耐寒的特點以及傲霜高潔、情趣高雅等具有高尚人格美的品質。
《詩經》中就有《小雅》、《召南》、《陳風》、《曹風》等。宋代的陸游、明代的高啟等人也曾以詩頌梅。畫界自宋朝以來就有人畫梅。到了明代以「梅、蘭、竹、菊」為獨立的畫料,稱為以梅為首的「四君子畫」。比較之下,歌頌梅花的樂曲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了。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晉隋以來便有此曲,原是晉代桓伊所奏之笛曲,後經唐代名琴家顏師古移植為琴曲。
樂曲名稱由來於音樂中代表梅花形象的曲調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復出現三次,由此稱《梅花三弄》。樂曲表現了梅花昂首挺拔的不屈姿態以及傲雪斗霜的高尚品格,並借梅花潔白、芬芳和不畏嚴寒的特性來抒發人們對堅貞不屈之秉性、高尚情操的贊美。
F. 梅花三弄的原創作者是誰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在民間廣為流傳。
相傳《梅花三弄》原是笛曲,為東晉大將桓伊所作。桓伊「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桓伊善吹笛在當時很有名氣,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慕名已久,但一直沒有機會聽其演。一次,徽之乘船赴京師,中途泊舟,巧遇桓伊從岸上走來,於是徽之使人請桓伊吹奏,桓伊也久仰微之名,便欣然下車,吹了一曲《梅花三弄》,笛聲悠揚悅耳,清亮激烈,奏罷不交一言,揚長而別。明代有人認為是唐人顏師古把它改編成琴曲,流傳至今;
按晉代的笛即現代的簫,這種改編,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晉代笛曲的風格。清《琴譜諧聲》中,有此曲改編為琴簫合奏的曲譜。明朱權《神奇秘譜》解題雲:「桓伊出笛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梅花傲霜高潔的品格,是古今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常為人們用以隱喻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明《楊掄伯牙心法》記載:「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灣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徽雲爾。」琴曲中採用完整重復三段泛音寫法不多見,「故有處處三疊陽關,夜夜梅花三弄之誚。」(《律話》)。
關於《梅花三弄》還有這樣一段故事:南宋的愛國主義詞人洪皓,在出使金朗時,曾被扣留十餘年,他面對敵人的威脅利誘,堅定不移,不屈不降,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氣節,最後終於返回南宋。臨行前夕,他寫下了《江梅引·憶江梅》一詞,其中有「斷回腸,思故里。漫談綠綺,引三弄,不覺魂飛」的句子,表現了洪皓得知自己將返回故里的消息後,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操起綠綺琴,演奏一曲《梅花三弄》,借梅花的傲霜凌雪來比喻自己的堅貞不屈,並以回憶江南的梅花來寄託自己對南宋的深切懷念之情。
現代琴家傅雪齋演奏的《梅花三弄》,其節奏較為規整,也宜於合奏,故琴家稱之為「新梅花」。廣陵派據《蕉庵琴譜》所奏的則稱為「老梅花」,它節奏自由跌宕,更顯梅花剛健挺拔的氣質,特別曲終前音樂突然從F調轉入a角調,令人耳目一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鮮明的音樂形象和特有的藝術魅力,也為今天人們所喜愛。其演奏形式,除古琴獨奏、琴蕭合奏外,還被改編為鋼琴獨奏、民樂合奏、琵琶獨奏、琴與編鍾合奏等廣為流傳。這些演奏形式,也甚為悅耳動聽和具有古情古意。
「梅花」是這首樂曲的主題,音樂借梅花凌寒開放的形象,表達了古代文人清高、脫俗的理想。「弄」有點當代音樂中「重復」和「變奏」的意思,「三弄」是指一個音樂主題三次重復出現。
G. 梅花三弄什麼意思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據《太音補專遺》和《蕉庵琴譜》屬所載,相傳原本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後來改編為古琴曲。琴曲的樂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公元1425年)。樂曲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借物抒懷,來歌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全曲共有10個段落,因為主題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彈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個部位演奏),故稱"三弄"。
後來瓊瑤寫了小說三部曲,也叫《梅花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