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關於茶花女的論文

關於茶花女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4-11-24 21:28:25

1. 《茶花女》中瑪格麗特的性格分析

她像最高貴的女人一樣冰清玉潔。別人有多麼貪婪,她就有多麼無私。」這個小仲馬回筆下的瑪格麗特。
她美麗答、聰慧而又善良,雖被迫淪落紅塵,但也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他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去追求真正的愛情,而當這種希望破滅時,又甘願自我犧牲成全他人。
瑪格麗特在這個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三個年頭,但可以說她既嘗遍了生活的辛酸凄苦,也享盡了人間的奢華逸樂,但她卻始終是一位不幸的姑娘,在她短短的二十多年的人生歷程中,她從未得到過真正的幸福。瑪格麗特是一位天資出眾、聰穎過人的姑娘,她不僅具有艷麗的姿容和輕盈的體態,而且風度雍容大方,談吐高雅不俗。凡是同她接觸過的人,都驚奇地發現她在社交場合里始終表現得儀態莊重,對應機敏,從未流露出絲毫的庸俗和浮誇。
這一切都是為人們所不齒的這位煙花女子的形象一直閃爍著聖潔的光輝。以至於在她逝去後一提起「瑪格麗特這幾個字時,首先想到的不是下賤的妓女,而是一位美麗、可愛值得同情的少女

2. 只看得見錢,看不見人格,議論文800

《茶花女》書中有一句名言:「金錢是好僕人、壞主人.」是做金錢的主人,還是做金錢的奴隸,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金錢觀.
作為價值符號,貨幣是不能通"神"的,但當其因具有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的功能而成為代表財富的"金錢"時,就有了通"神"的條件."衙門口朝南開,有理沒錢別進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原本作為普普通通中介物的金錢,便堂而皇之地走上"神壇",接受人們的禮拜.
視"錢"為"神",反映了一個人的金錢觀,而透過這樣一種金錢觀,折射出的是一種價值觀,一種視個人利益至高無尚的價值觀.在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統治中,這樣的價值觀被統治階級奉為圭臬.統治者利用手中的權力,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故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慘劇.偶有包拯、海瑞這樣的廉吏,便被百姓視為"青天"而廣為傳頌.
我們不否認,人活著需要錢,但不能只為錢而活著,錢是生活的條件,但不是生活的惟一,在人類社會上有很多比錢更重要的東西.我們現在已沒有陶淵明時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時的灑脫,我們必須現實.所以有的人為了錢,而鋌而走險,而出賣自己的肉體,而出賣自己的人格,而出賣自己的親朋好友……哎,這是多樣化的世界啊.可是,我們也不能為了金錢而喪失了做人、做事的原則.之所以有人偏離了正常的軌跡,首當其沖的是,那就是人的「金錢觀」發生了扭曲.
青年的一代,處在人生的關鍵時間,所以在這個時間確立正確的「金錢觀」很為重要.無庸諱言的是,錢,很重要.可是,我認為當為了錢,而為所欲為時,我感覺,這樣的人生還有意義和價值么?人生就變得骯臟了.人赤裸裸的來,同樣也赤裸裸的離開,帶不來也帶不走.所以,為了錢,而去玷污自己的人生.或許有的人不為流芳百世,而為了遺丑萬年!那我就沒辦法了.

3. 翻譯論文題目 茶花女給女性的啟示 或 從茶花女的性格分析女性生存困境

La Traviata inspiration to women 或 La Traviata female character from the survival analysis of difficulties

4. 英美文學類論文範文

英美文學是英國人民和美國人民長期以來創造性地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是對時代生活的審美表現。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英美文學類論文 範文 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英美文學類論文範文篇1
從英美經典電影分析英美文學女性形象

[摘要]很多英美經典電影,都是以英美文學為藍本進行改編的。將文字轉換為銀幕上的畫面,這樣的變化,更有利於觀眾對原作中角色的定位。女性角色,是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學話題製造的永恆話題。在諸多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角色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背景的變化,也變換著不同的色彩。本文以一些經典的英美電影,對比那些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進行了分析,包括對愛情的執著、自我價值的追求、悲劇色彩和獨立自主的方面。

[關鍵詞]英美電影;英美文學;女性形象

一、引 言

女性角色,是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學話題製造的永恆話題。在諸多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角色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背景的變化,也變換著不同的色彩。從莎士比亞時期開始,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英國、法國、美國等作家的文學作品為例,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開始展現出不一樣的活躍程度,特別是隨著電影產業的興起,將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更加有利於對原作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展示。在這一點上,以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英美電影,以更加豐富的形式,詮釋了電影視角下的女性角色新特點,其中對於女性主義的形象表現極為突出。

二、女性對於愛情的執著

愛情,是英美文學作品中一直延續的格調。無論是輝煌的史詩巨制,還是社會小人物的刻畫寫實,其中都有著愛情的主題。在愛情面前,電影,或者說原作中的這些女性角色們,敢於為了愛情反抗傳統,反抗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世俗。改編自美國作家羅伯特的小說《廊橋遺夢》的電影中,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之間的愛情,突破了家庭與婚姻的禁制,兩人的愛情在當時是一種被唾棄的行為,是對婚姻的背叛,對倫理道德的挑戰。

在電影中,弗朗西斯卡在義大利長大,嫁人後隨丈夫來到了美國。源於義大利的浪漫,弗朗西斯卡在美國鄉村的生活無聊至極,在她與羅伯特的愛情中,盡情洋溢著自身的浪漫風情,這是沖破了世俗枷鎖的愛情。弗朗西斯卡的愛情讓觀眾落淚,是因為她沒有因為愛而放棄自己的家庭,她仍舊記得自己身為母親的責任,但卻為了愛希望自己死後能與羅伯特在一起。

在原著中,弗朗西斯卡這一角色,對其愛情的描寫文字較多,而在電影中,人們通過女演員眉宇間的那抹思念,很直接地理解了她對羅伯特執著的愛以及對家的責任感。愛情與女性之間,似乎是文學作品中必然保留的橋段,以英美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英美電影中,愛情的主旋律,不僅是對這些文學作品的一種致敬,更符合潮流下的電影要求。

又如在《簡?愛》中,簡?愛對羅切斯特的愛,是一種純粹的愛,而無其他雜糅的情感。當簡?愛拒絕了聖?約翰的求婚,雖然羅切斯特的豪宅已經被他那個瘋子般的妻子燒毀,雖然羅切斯特因此而失明,但是簡?愛按照心中對於愛的執著,認為這樣的羅切斯特仍舊是自己的最愛。簡?愛因為自己的愛而成為羅切斯特的天使,羅切斯特的餘生因為簡?愛而精彩。

在電影《傲慢與偏見》中,在尊重英國女性作家奧斯汀原著的基礎上,小說中的人物伊麗莎白與達西之間的愛情,一直被人們所談論。伊麗莎白的愛情觀中,沒有金錢財富,沒有地位差距,有的是彼此之間的了解,是兩人之間的彼此相愛。通過電影中,達西的傲慢與伊麗莎白的渴望平等,不難讓觀眾理解原著中的那個對愛情很執著的伊麗莎白。雖然愛著達西,但是伊麗莎白的愛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不需要無聊的高姿態和耍酷態度。

伊麗莎白這樣的愛情觀,也正是原著作者奧斯汀的愛情觀。我們在看這些英美電影時,對於銀幕中的女性形象有著更加直觀的理解,而愛情這種在銀幕上獨特表現的情感,更容易讓我們通過電影了解原著中女性的愛情世界,那是一個執著的感情觀。

但是這樣的愛情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很難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女性的愛情執著觀,帶來的往往是愛情悲劇。在電影《茶花女》中,瑪格麗特對於愛情也是固執的,哪怕被自己的愛人阿爾芒誤會,她仍舊默默地承擔著因為愛情而帶來的傷害。不管愛情的結果怎樣,對於愛情,這些女性仍舊是那麼執著與肯定。

三、追求自我價值的女權主義

在眾多的英美電影中,都很好地再現了原著中反抗男權的思想,即強烈的女權主義。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最為顯著的表現點。目前,改編的英美電影中,多以20世紀初期的英美文學作品作為藍本,而這些文學作品中,開始闡述女權主義,反對男權。這種現象並不是這一時期文學作品所獨有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很多的女性實際上開始走出家門,進入了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而這些女性正是反抗男權的代表,她們的身上少了些浪漫的氣息,但是卻多了一些職業性的元素。她們更加關注社會、政治等話題,這些女性角色,追求的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很多的英美電影中都有所體現。

例如,在美國女作家米切爾的小說《飄》中,女性角色斯嘉麗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子。而在以《飄》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中,觀眾對於那個富家大小姐斯嘉麗印象深刻。影片以南北戰爭為背景,戰爭奪取了斯嘉麗家庭的一切,而斯嘉麗在重重困難中,從一個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的大小姐,成長為一個智慧的現代女性。

斯嘉麗這個女性形象在原著中,屬於寫實人物,米切爾對於這個人物沒有涇渭分明的描述,而是做了真實的敘述。在電影中,這種感覺更加直觀一些,斯嘉麗似乎是一個追求自我價值的女性。所以,很多的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不再是一個獨立於外的弱勢群體,導演與作者都在強調女性角色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她們有著自我價值。在電影《名利場》中,那個為了躋身上層社會的蓓基,按照現代的評判觀點來看,用「女強人」來形容蓓基更加合適。

她為了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不惜賣弄自己的學識、自己的歌聲,甚至自己的肉體,蓓基一直在展示著自己的價值所在。無論是勾引好友艾米利亞的哥哥喬斯,還是對克勞萊家族繼承人的羅登,蓓基都成功地將自己的價值融入計謀當中。

這些女性形象,在追求自我價值的同時,也是對男權的一種反抗,女權思想在電影或小說中都毫無掩飾。在電影《茶花女》中,瑪格麗特本是巴黎的一個名妓,但是她愛上了阿爾芒,並與之在鄉下同居。

阿爾芒的父親認為是瑪格麗特葬送了兒子的前程,脅迫瑪格麗特移情別戀,而阿爾芒信以為真,憤怒下當眾羞辱瑪格麗特。瑪格麗特終因病而亡,而阿爾芒事後知道了緣由後,悔恨不已。瑪格麗特的死,是愛情悲劇的表現,更是對男權世界一種無聲的反抗。同樣地,在電影《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愛情,一開始,伊麗莎白因為達西的高傲而沒有接受他的表白。

我們通過電影,再去原著中尋找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愛情,會發現奧斯汀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伊麗莎白與達西那奇妙的愛情。直到達西改掉了自己的「臭毛病」,伊麗莎白才真正地接受了達西。伊麗莎白雖然愛著達西,但是對於達西的那種大男子主義很厭惡,她故意地對達西冷漠,也正是對男權的一種反抗。在哈代的《無名的裘德》改編成電影後,蘇的「新女性」形象更加凸顯,她敢於追求自我的價值而反抗學校的規定,敢於直面對裘德的愛。 四、悲劇色彩濃重的女性形象

以英美文學作品改編的英美電影中,很多女性形象都是悲劇性的。這些女性形象雖不至於占據英美文學作品的大半,但是在我們觀看的很多英美電影中,這樣的悲劇色彩,似乎更受到導演和編劇的歡迎,也更能夠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充滿悲劇色彩的女性,更多是與作品創作背景下的大多數女性有著明顯的思想和行為區別。正是因為這些女性角色「前衛」的行為,造成了她們悲劇的產生。這些悲劇多體現在女性的愛情上,還有社會階級的殘酷壓榨上。

例如,在雨果的《悲慘世界》中,芳汀這個角色,被趕出了工廠,死在了醫院里。她本有一個美好的愛情,但是卻被情人拋棄,獨自帶著女兒珂賽特。在改編的音樂劇《悲慘世界》中,芳汀被迫去那個她永不想涉足的地方,賣了自己的頭發、牙齒,甚至是身體。當I Dreamed a Dream響起時,芳汀的悲劇終究發生了。對於芳汀的死,是悲劇的結局,也是她的解脫。

又如,在《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亞這個角色,是莎士比亞在17世紀塑造的形象,而那個時期的英國女性,和中國的傳統女性一樣,對父親和兄長十分尊敬,甚至達到了盲從的地步。然而奧菲利亞深愛著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對她的表白,被奧菲利亞的父親否決。當奧菲利亞的父親被哈姆雷特殺死後,奧菲利亞崩潰了。她一直在無聲地承受著一切,但悲劇的腳步沒有因為她停止。一個纖弱的女子,一個溫柔的女子,一個性格柔弱的女子,在那個年代註定了她的悲劇色彩。

在英美文學中,女性的悲劇色彩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電影改編後,這種女性悲劇更加真實。她們與周圍生活的格格不入,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除去《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亞這種被社會壓到無法喘息的女性外,還有愛情帶來的悲劇。例如在《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的愛情就是一個悲劇,她有著自己的家庭,卻愛上了羅伯特。

這樣的愛情就是一個悲劇,在道德的束縛下,在倫理的譴責下,弗朗西斯卡的愛情只能以悲劇結束,四天深入骨髓的愛情,折磨了弗朗西斯卡的後半生,這樣的悲劇讓觀眾更加心痛。同樣地,在《呼嘯山莊》中,女主人公凱瑟琳,也是一個女性悲劇形象的代表。凱瑟琳對於愛情的渴望極其矛盾,她希望自己的愛情是不受世俗影響的純凈的愛,還期望能夠找到身世好、家境富裕的白馬王子。凱瑟琳同希斯克利夫之間的愛情,是純凈的,為此不惜打破社會的道德枷鎖。而凱瑟琳還是放不下對財富的嚮往,她嫁給一個不認識的人,成為山莊的女主人。這是世俗中「美好」的婚姻,但她對愛情的矛盾,讓她無法割捨愛情,最後為之付出了生命。

五、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無論是對愛情的執著,還是對自我價值的追求,抑或是悲劇性的色彩,通過電影中的女性角色表達,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英美文學作品中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這也是女性主義在文字上的宣洩,在銀幕上的爆發。在19世紀,簡?奧斯汀、勃朗特等一大批女作家走向英美文學的高處,她們反對男權,發揚女性主義。例如,在勃朗特的《簡?愛》中,女主人公簡?愛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積極向上,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征服了男主人公羅徹斯特。

在簡?愛與羅徹斯特的愛情中,簡?愛一直保持著克制和清醒,她嘲笑那些可笑的權貴,她嚮往平等。簡?愛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簡?愛對於愛情的追求,一直保持著獨立。她知道了羅徹斯特有妻子後,不願貶低自己的地位價值,選擇離去。而當她認識到自己對羅徹斯特的情感後,不顧羅徹斯特的失明和一無所有,仍舊回到羅徹斯特的身邊。簡?愛的容貌也許並不出眾,但是她有一個高貴的靈魂,她追求獨立和自主,她有更加吸引男性的自我修養和精神追求,特別是簡?愛對於經濟獨立的認識。這都是獨立自主女性形象的表現。無論是電影還是原著中,簡?愛都讓我們感嘆不已,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女性,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女性!同樣的女性特質,我們在《名利場》中的蓓基身上也能看到一些,蓓基的「女強人」特點,正是她獨立自主的一些體現,雖然她一直想傍上一個富翁。

六、結 語

女性形象,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在愛情還是自我價值,抑或是悲劇色彩和獨立自主方面,都有著吸引人的地方。通過電影的展示,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似乎活了過來,以電影來分析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更加耐人尋味,也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閑來無事,可以走進影院,去回顧一下這些英美經典。

[參考文獻]

[1]辛淑蘭.超越傲慢與偏見:從女性視角看《傲慢與偏見》中的幸福婚姻[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6.

[2]黃治康.《呼嘯山莊》的女性意識研究[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

[3]王盈盈.從女性視角解讀美國電影《廊橋遺夢》[J].電影文學,2013(08).

[4]陶曦,李雯倩.西方女性主義電影理論[J].電影文學,2010(12).
英美文學類論文範文篇2
淺析英美文學與我國文學二者關系

摘 要:通過英美文學作品與我國文學作品的主題分析發現,英美文學主題,把人和自然的關系定位為回歸自然與征服自然;而我國文學作品人和自然的關系為相互統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關鍵詞:英美文學;作品主題;人和自然

英美文學與我國文學在「人和自然」的主題方面存在差異,是我們從宏觀上把握和研究英美文學與我國文學作品的重要線索。

一、英美文學發展的分析

英美文學是英國人民和美國人民長期以來創造性地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是對時代生活的審美表現。英國文學經歷了長期、復雜的發展演變過程。英國與美國語言因為同屬於一個英語體系,長久以來認為美國文學是英國文學的一個分支。兩國文學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各種現實的、歷史的、政治的、 文化 的等外在力量的影響,以及遵循文學內部自身規律,其文學發展歷經了古英語與中古英語、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維多利亞、現代主義等不同的歷史階段,戰後則大致呈現從寫實到實驗和多元的走勢。中古英語時期的文學較以前在擴展主題、豐富類型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而且深受到__的影響,傳奇小說及詩歌逐步流行。

二、英美文學中人和自然的主題分析

盡管英美文學在發展過程中都存在多元化,但社會的存在無外乎人和自然,世界上好多文學作品都是反映「人和自然」這一主題的,當然英美文學也不例外。

英美文學作家在作品中力圖揭示在特定條件下主宰人的行為的兩種力量:一方面是遺傳,是人內在的力量,具體來說是描寫人對其生物本能的依賴,即人追求愛情、金錢和享受的不可壓抑、無法阻擋的慾望。另一方面是社會環境,是外在的力量,是作家對人所生存的社會的研究,具體來說,是描寫高度文明的社會給人造成的威脅與圍困。民族傳統依據每個民族生活的社會條件和自然地理條件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民族傳統一經形成便具有較大的穩定性,能長久地在民族成員中保留下去。

自然,既是人類的母親和搖籃,又是人類的敵人和戰場。這種矛盾的關系,體現在人類的自然觀念中,便是兩種對立的心態:回歸自然與征服自然。這種對立一直貫穿英美思想、文學傳統的始終。就文學家個體而言,他們的思想觀念及其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人與自然」顯示出一種深刻的復雜性,甚至是矛盾性和變動性。有的禮贊、崇拜自然,有的在對抗、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突顯人的尊嚴和價值,有的聚焦於特殊的人化了的自然環境,有的呈現出一種回歸自然與征服自然的交融,有的顯示出超時代的遠見卓識。

三、我國文學作品中人和自然的分析

我國神話中盤古開天闢地的 故事 含有豐富的泛神論思想:自然界的一切都神聖不可毀壞,因為一切都是從一個叫「盤古」的巨人身體長出來的———他嘴裡呼出的氣變成了春風和天空的雲霧;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盤古的左眼變成太陽,照耀大地;右眼變成浩潔的月亮,給夜晚帶來光明;千萬縷頭發變成顆顆星星,點綴美麗的夜空;鮮血變成江河湖海,奔騰不息;肌肉變成千里沃野,供萬物生存;骨骼變成樹木花草,供人們欣賞;筋脈變成了道路;牙齒變成石頭和金屬,供人們使用;精髓變成明亮的珍珠,供人們 收藏 ;汗水變成雨露,滋潤禾苗;呼出的空氣變成輕風和白雲,匯成美麗的人間風光;盤古倒下時,他的頭化作了東岳泰山,他的腳化作了西嶽華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嶽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嶽恆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嶽嵩山。 傳說 盤古的精靈魂魄也在他死後變成了人類。所以,都說人類是世上的萬物之靈,人類應該愛護自然和其他一切生命。

四、英美文學與我國文學中「人和自然」對比分析

在探討英美文學中的「人與自然」時,實際上是包含著比較與借鑒的意圖的。通過通讀惠特曼、梭羅等人的作品,我們了解到他們都是受到過我國宗教和哲學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認識到,我國文學作品中包含的天人統一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現代價值。事實上,現代西方某些哲學、倫理學在理論建構之際,就已經吸收了一些我國文化傳統中的天人統一的智慧。德國學者格羅伊從東西方「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對立特徵,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以印度佛教和我國道教為代表的東方傳統「人與自然」與英美作品中反映的「人和自然」具有以下一些特徵。

遺憾的是我國在進入現代社會以後,急於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大量引進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忽略對本國文化傳統的建設與更新,如今已面臨比西方國家更為嚴峻的自然問題。目前我國在大力倡導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在這樣一個思潮巨變的歷史時刻,一方面,作家們應該大力弘揚我們祖先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大力推出優良作品;另一方面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要有責任感,要注重社會的我和自然的我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楊健紅.論英美文學教學的道德關聯性[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 2009(11).

5. 寫了一篇關於茶花女的論文,有哪些參考文獻要英文版的,提供名字即可

Hepokoski J A. Genre and Content in Mid-Century Verdi:«Addio del passato»(«La traviata», Act III)[J]. Cambridge Opera Journal, 1989, 1(3): 249-276

Easley D B. Tonality and Drama in Verdi』s La traviat[D].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Edwardsville
, 2005.

Edgecombe R S.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Love Duets in La traviata[J]. The Opera Quarterly, 2005, 21(2): 217-221.

Fairtile L B. Review: Giuseppe Verdi:『 traviata』. Schizzi e abbozzi autografi/Autograph Sketches and Drafts[J]. Music and Letters, 2004, 85(2): 317-320.

引文參考格式如上,如滿意,還望採納

6. 論文茶花女與杜十娘比較談問什麼問題

杜十娘和茶花女雖然在時間上相隔兩百多年(杜十娘1624年,茶花女1848年),在空間上東西方相隔萬里,沐浴著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說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性格,但她們的生活遭遇卻非常相似:同是紅極一時的都市名妓,貌美出眾,但卻飽嘗了人間的屈辱痛苦,她們敢於為了爭取幸福生活而斗爭:兩者的命運結局也很悲慘:一個在如花似玉的年齡,懷報莫能定其價之多少的滿箱珠寶,縱身跳入波濤翻滾的江心:一個在留下五萬法郎遺產的房間里被自己執意加重的絕症—肺結核吞噬了.她們天生麗質,才藝超群,雖然身處污濁之中,仍保持著純潔的心靈,有著對自由生活的強烈嚮往,渴望過上普通人的生活,獲得真正的愛情和幸福。 一. 本源形象 杜十娘出自16世紀明朝文人馮夢龍之手.馮夢龍出生於一個封建文人家庭,由於科場屢試不中,心中抑鬱,使她過起了煙花酒樓的生活,他不僅了解妓女的生活,而且熟悉她們的性情和愛憎,同情她們的不幸命運,特別是馮夢龍曾經熱戀過一名妓女,她同情這些風塵女子,杜十娘便成了其作品中藉以反映這些下層妓女辛酸血淚史的代表.杜十娘幼時為生活所迫,被賣入妓院, 「可憐一片無暇玉,誤落風塵花柳中」. 「那杜十娘自十三歲破瓜,今一十九歲,七年之內,不知歷過了多少公子王孫.」 真可謂受盡凌辱,飽嘗辛酸.雖然杜十娘身處教坊,不幸成為命運的玩物,可是她卻保持著『始終香如故」的純潔心靈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在她被玩弄的軀體里,始終身藏著」不教泥濁陷溝渠」的崇高靈魂.她不甘受命運的擺布, 「久有從良之志」,在偶然的相遇中,她愛上了 「忠厚志誠」的達官子弟李甲,便把全部的愛傾注到李甲身上,想藉助愛情的偉大力量,沖破封建勢力的阻礙,實現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在同阻礙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封建勢力作斗爭的過程中,杜十娘的聰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她那敢於同一切破壞自己幸福生活的封建勢力作斗爭的精神得到了集中體現,她那尊重愛情,重義輕財的高尚品格得到了極大弘揚,她那在人生理想破滅之後的毅然決然地投江之舉則顯示了她如火的個性和剛毅的性格. 繼馮夢龍之後,又過了兩百年,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小仲馬寫出了轟動世界文壇的中篇愛情小說<<茶花女>>,特殊的出身使童年時代的小仲馬就飽嘗了人間的辛酸.他接觸過妓女,在巴黎劇院看戲時,與生活中的 「茶花女」瑪麗·普列茜絲一見鍾情,熱戀了一個月後,小仲馬為她負債累累,只好忍痛割愛了.後來當小仲馬得知 「茶花女」因病而死時,異常痛苦的跑到 「茶花女」的墓前痛哭了一場,並以 「茶花女」為原型,寫下了不朽名著<<茶花女>>. 瑪格麗特本是一位貧窮的鄉下姑娘,為謀生來到巴黎,不幸落入風塵,做了妓女,染上了揮霍錢財的惡習,當她看到自己被糟蹋的殘身不能久留於世時,悲涼的說: 「明擺著我比別人壽命短,我要讓自己活的更痛快些.」她幻想通過揮霍那些追逐自己的貴族的財產,來索回自己所付出的價值,進而達到報復那些玩弄和侮辱她的資產階級.她以尋歡作樂來麻痹自己,但內心卻厭惡這種墮落的生活,是一個依舊保持天真性情的純朴善良的女子,她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具有清醒的自我認識,沒有被生活的虛假表象所迷惑,她嚮往真正的愛情生活.瑪格麗特為了能和阿爾芒在一起過上寧靜的鄉村生活,瞞著阿爾芒變賣了自己的財物,拒絕了公爵的資助,由此看出她把愛情看得遠比金錢重要.瑪格麗特更具一種忍辱負重的精神,這一點從她個人默默忍受病痛的折磨以及一個人獨自吞下與阿爾芒分手後的苦果,一個人心如刀絞地含淚忍受阿爾芒因誤解而強加給她的種種打擊等方面是顯而易見的.而作者在文中用 「茶花女」指代瑪格麗特,不僅僅是因為瑪格麗特對茶花女的喜愛—房間裡布置茶花,出門帶著茶花,更是以 「茶花」來比喻瑪格麗特的不幸命運—她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卻遭到狂風暴雨的無情摧殘而過早凋零.茶花象徵了瑪格麗特品格的高尚、心靈的純潔.瑪格麗特,聖潔的茶花女,溫柔美麗,恬靜脫俗. 以上我們分別從兩個文本分析了杜十娘和茶花女各自的形象,那麼如果把她們兩個放在一塊進行比較,有哪些異同呢?我們先來看「同」的一方面。 二. 1 .美麗的外貌,不幸的出身 杜十娘和茶花女都有著傾國傾城的相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這樣寫道:那名姬姓杜名十娘,排行第十,院中都稱為杜十娘,生得:渾身雅艷,遍體嬌香,兩彎眉畫遠山青,一對眼明秋水潤.臉如蓮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櫻桃,何減白家樊素.至於茶花女,小仲馬對她進行了這樣的描繪:在一張艷若桃李的鵝蛋臉上,嵌著兩只黑眼睛,黛眉彎彎,活像畫就一般.這雙眼睛罩上了濃密的睫毛,當睫毛低垂的時候,彷彿在艷紅的臉頰上投下了陰影;鼻子細巧挺秀,充滿靈氣,鼻翼有點向外張開;嘴巴勻稱,柔唇優雅的微啟時,便露出一口乳白的皓齒,皮膚上有一層絨毛顯出顏色,猶如未經人的手觸摸過的桃子上的絨衣一樣.」由以上描寫,我們可以看出杜十娘和茶花女都是貌美出眾,國色天香.可是,無論在哪個社會,生存總是第一位的,對窮苦人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她們不幸而又自然地落入紅樓綠館中,成了糟人蹂躪、受人踐踏的風塵女子. 「那杜十娘自十三歲破瓜,今一十九歲,七年之內,不知歷過了多少公子王孫.一個個情迷意盪,破家盪產而不惜.」而巴黎的公爵伯爵侯爵們也紛紛拜倒在茶花女的石榴裙下,願意為她傾家盪產而在所不惜.不論是生活在中國明代京城的杜十娘,還是出入於十九世紀法國巴黎昂坦街九號的瑪格麗特,她們都是社會底層的妓女,她們都美貌出眾,都是富人貴公子獵艷的對象. 2.美好的理想,勇敢的奮斗 杜十娘和瑪格麗特都生活在紙醉金迷的風流場,處在公子王孫、公爵伯爵的糾纏中,長期過著荒淫腐化的生活,但她們純潔的心靈沒有被骯臟的環境所污染,雖然她們身處青樓,從事著為人所唾棄的低賤職業,但她們沒有放棄對真、善、美的追求.縱情聲色並不是她們所嚮往的生活,她們渴望逃離青樓,跳出火坑,追求屬於自己的那片天空,讓自己成為生活的主角、命運的主人,過上快樂、平等、自由的新生活.為了實現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她們靈活機智,重情舍財,忍辱負重,同阻礙自己實現美好願望的惡勢力作了勇敢的斗爭. 杜十娘幼時因為生活所破被賣入青樓,她並非情願當妓女,她一心立志從良,找一個與之"情好的郎君"過正常人的生活,當風流倜儻的達官子弟李甲出現在她面前時,她發現"李公子忠厚老實,甚有心向他"與李公子"朝歡暮樂,終日相守,如夫婦一般,海誓山盟,各無他志."愛情賦予了杜十娘無窮的力量,為了能嫁給李甲從良為妾,她精心策劃,巧妙安排,勇於爭取.當貪財無義的鴇母想打發身無分文的李甲離開教坊時,機智的杜十娘挺身而出,以贖金為誘餌,引誘鴇母上鉤,再用激將法,堵其退路,讓鴇母不能反悔,最後當她把銀錢三百兩交於鴇母時,見鴇母似有悔意,便以自己讓鴇母人財兩空相威脅,迫使鴇母踐約成全她的從良美事.當李甲懼怕老父盛怒,而難以攜妾於歸,展轉尋思,尚未有萬全之策時,杜十娘又獻出了"權作浮居"的萬全之策.同時,她還打算用自己出賣聲色所得的錢財,去打動李甲之父李布政的心,希望他能同意她和李甲的婚事.作品中的這些關於杜十娘為實現美好人生理想而勇於爭取的事跡描寫,充分表明杜十娘要擺脫被玩弄、被侮辱生活的決心. 瑪格麗特本是純潔的農村姑娘,不幸的命運使她失足為妓,自從步入風塵,她便成為資產階級公子哥們的玩物和商品.她房間里富麗堂皇的陳設和外觀雍貴的梳妝間, 「每件雕刻精湛的用具上都鐫刻著各種不同的人名開頭字母和五花八門的紋章標記.」表面上看,她的生活豪華奢侈,承恩受寵,但暗中卻受盡欺凌侮辱,沒日沒夜的奢華墮落的巴黎生活,使她精神上感到疲勞煩悶和空虛,生活中沒有快樂、溫暖,遇不到一個真誠相待的人,到處都是虛情假意、冷酷而又自私.她曾如是說: 「巴黎的生活,看起來使我十分幸福,卻燃燒不起我的熱情,反而使我厭煩.」 「我的幸福就是找一個高尚的男人,他不問我的身世,他是我肉體的愛人,更是我印象中的愛人.」她在聖潔的靈魂中等待屬於她的那份良緣.當英俊瀟灑的阿爾芒來到瑪格麗特身邊時,她發現阿爾芒不僅正直善良而且真心愛她時,她的內心深處又燃起了對幸福生活的希望.為了愛情,她願意放棄從前的一切,賣掉對她來說 「猶如空氣對於生命一樣,須臾不可離開的馬車、鑽石、披巾」,斷絕了與公爵的關系,遠離讓她感到惡心的巴黎,來到清凈的農村.她對阿爾芒說: 「你想,既然我享受到新的生活,若要我再過從前的生活,我會活不長的.」她甚至想和阿爾芒一起到義大利去,她說: 「我賣掉我所有的東西,我們到那邊去生活,絲毫不留下我過去的痕跡,沒有人知道我是誰.」瑪格麗特這一系列變賣家產的行為和發自肺腑的言語,都確切表達了她為追求新生活而不惜放棄一切的決心. 3.生命的終止,思想的永恆 杜十娘和茶花女的命運結局都是悲慘的,她們都選擇了為愛情而犧牲自己. 杜十娘雖然逃出了京城教坊,擺脫了妓女生涯.但是,才出虎穴,又入狼口.李甲抵擋不住萍水相逢的鹽商孫富的一番挑唆和一千兩銀子的誘惑,而將她賣與孫富.面對這剛剛脫離又遭唾棄的突如其來的致命打擊,她雖然傷心絕望,但沒有痛苦流涕、呼天搶地,她沒有心存任何僥幸心理,沒有絲毫委曲求全之態,更沒有用箱中的百寶去換取李甲的回心轉意.她深知,乞求討不來做人的尊嚴,金錢買不來真正的愛情.在痛恨自己的痴迷,仇恨造物主的捉弄,詛咒禮法的虛偽之悲憤難當之時,她只是冷笑一聲,為郎君畫此計者,此人乃大英雄也!郎君千金之資既得恢復,而妾復歸他姓,又不致為行李之累,發於情,止乎禮,誠兩便之策也.」俗話說,悲莫大於傷心,哀莫大於心死.杜十娘在愛情失敗,人生理想破滅,生存希望無存三重打擊下,懷抱莫能定其價之多少的百寶箱縱身跳入波濤滾滾的陰曹水府,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瑪格麗特命運坎坷,年輕貴族阿爾芒的出現,讓她獲得了真正的愛情.瑪格麗特,這個渴望擺脫命運擺布的女人,本以為抓住了愛情這根救命的稻草,可以和阿爾芒相守下去.這時,阿爾芒的父親,杜瓦爾先生的出現卻讓這段幸福的時光剎那間煙消雲散.社會地位的懸殊,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正直善良」的杜瓦爾先生是不會讓兒子走上「身敗名裂」的不歸路的.因此,杜瓦爾先生用充滿慈父般的態度,充滿深情的語氣讓茶花女明白,她對阿爾芒的愛情是如何破壞阿爾芒的前途和阿爾芒妹妹的婚姻幸福以及整個家族的榮譽,從而要求她放棄對阿爾芒的愛情時,瑪格麗特流淚了,同時也清醒了.社會現實讓她清醒地意識到:她永遠不會走出過去的陰影,她不該對生活有過高的要求.因為她只是一個妓女,一個妓女是與榮譽無緣的.在萬般的不舍和煎熬中, 瑪格麗特答應了杜瓦爾先生,忍痛離開了摯愛的阿爾芒,獨自忍受疼痛的折磨. 瑪格麗特重返巴黎後,幾乎不想睡覺,她到處參加舞會,甚至喝得半醉,執意加重自己的病情.最後,在只留下五萬法郎遺產的房間里,久別於人世. 杜十娘和茶花女為了愛情而不惜放棄一切,甚至生命,這種偉大的精神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真情難覓的現代社會,更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她們的生命雖已終止,但她們的精神卻永駐人間. 以上我們比較分析了杜十娘和茶花女二人的相同的一面,然而她們畢竟出自兩位作家之手,而且生活在東西放兩個不同的時代,因此她們二人身上也有差異。分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三. 在人身自由度方面,杜十娘的人身自由處處受人限制,當她身處教坊時,鴇母就是她的所有者,她就是鴇母的「搖錢樹」,鴇母擁有她人身歸屬的所有權.當杜十娘逃出教坊後,又成了李甲的附屬品,瓜洲岸邊酒樓里的一番談話,李甲就把她賣與徽州鹽商孫富.馮夢龍筆下的杜十娘就是這樣一件賣與人身自由任人買賣的商品.,只因為她是青樓一妓女。 而瑪格麗特則有著比杜十娘更好的處境.「誰想讓她成為自己的情婦,必須經得她的同意.」她有權回絕願為她傾家盪產的伯爵的糾纏,也有權利選擇善良的阿爾芒成為她的情人.人身自由度不同,是因為她們的生活環境不同所致。具體地說,杜十娘生活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青樓之中,男權統治的社會,女性被當作男性的財物,可以買賣,送人,更何況是一個妓女呢?而瑪格麗特則生活在資本主義的巴黎上流社會,她是一個交際花。資本主義民主思想與觀念相對較濃,因此她與杜十娘相比在人身自由度方面好了許多。 在個人愛情生活上,杜十娘與瑪格麗特對待愛情和「愛人」的具體方式不同。杜十娘為了和李甲在一塊可謂費盡心機:既獻計獻策又出資相助。可以說,杜十娘是一片火熱的真情。而李甲對杜十娘的愛則不夠堅定深沉,他腦子里還有太多的門第觀念。這相對於阿爾芒對瑪格麗特的愛就膚淺多了。阿爾芒對瑪格麗特一片痴情,為了邂逅瑪格麗特的種種努力以及對瑪格麗特的真情徹底打動了瑪格麗特,而李甲則有負於杜十娘。如果說,阿爾芒與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更多的是因為杜瓦爾先生的敢於和反對這一外部原因,那麼李甲與杜十娘的愛情悲劇則更多的是因為李甲愛的不夠堅定與勇敢這一內部原因。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杜十娘死於怒,怒的是 「梁間太子太無情」的負心漢;茶花女死於怨,怨的是 「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惡勢力.杜十娘在人生理想破滅、愛的願望消失、生的希望無存的三重打擊之下, 她性格中倔強的因素驅使她作出最後也是最壯烈的反抗:怒而跳江。她以瞬間的動作來完結自己的一生,來宣稱同這個世界的決裂. 愛,就是無私的奉獻.真正偉大的愛情,是為了所愛的人而犧牲自己.當愛情之火被杜瓦爾先生踩滅之後, 瑪格麗特不但不能像杜十娘痛罵孫富一樣痛罵杜瓦爾先生,也不能以投江、上吊等瞬間動作來了卻自己的生命.因為她知道,如果這樣做,會暴露杜瓦爾先生 「正直」的真面目,進而傷了善良的阿爾芒的心.所以她只能忍辱負重,重返巴黎,操持舊業,把自己偽裝成一個不可救葯的妓女,再次忍受貴族老爺的迫害,而且還要遭受不明真相的阿爾芒的惡毒報復,以此來斷絕阿爾芒對自己的愛.因此, 瑪格麗特在精神折磨和病體的雙重打擊下,以慢性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一生. 自古紅顏多薄命,杜十娘和茶花女最終都以她們年輕而美麗的生命為代價,維護了自己的尊嚴,留給人們無盡的遺憾,惆悵和感嘆。 四.悲劇原因 杜十娘的悲劇發生在明代中國的京城,茶花女瑪格麗特的悲劇上演在19世紀的法國巴黎.雖然杜十娘和茶花女這兩位女性都為了追求理想做了最大的努力,可是她們的追求過程都無法避免地被罩上了一層悲劇的色彩,最後都以結束生命的悲劇結局收場.她們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 明代萬曆年間,儒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三從四德觀念根深蒂固,婦女處於被忽視受壓迫的地位,許多殘忍的清規戒律控制著婦女的思想,而處於社會最地層的婦女更是無人格尊嚴和社會地位可言.她們只能任人踐踏、隨人侮辱。.<<明會典>>第一百六十三卷規定:凡官吏娶樂人為妻妾者,杖六十,並離異;若官員子孫娶者,罰亦同之.可見,杜十娘與李甲的婚姻是不被封建社會的法律所認可的.更何況李甲出身官宦之家, 「拘於禮法,素性方嚴.」和杜十娘相比,李甲真正愛的是他自己的階級門第的家庭和他自己的名譽地位,李甲真正尊重的是他 「素性方嚴」的父親和以他父親為代表的具有封建思想意識和倫理道德的舊勢力.恩格斯說: 「在階級社會中,不論在哪一種場合下,婚姻都是有雙方的階級地位決定的.因此,杜十娘的美好追求終究要化為一個悲壯的破碎的夢。這是一個封建專制社會的悲劇。 19世紀的法國巴黎,車馬喧囂,一派繁榮景象,資本主義已處於成熟階段,雖然沒有中國濃厚的封建思想意識,但門第等級觀念依然存在.妓女身份仍是不能被人們所認同的骯臟物.瑪格麗特這樣說到, 「我們不再是有生命的人,而是東西,我們在他們的自尊心裡占首位,在他們的敬重心裡占末位.只要我們不再滿足我們情人的虛榮心,那麼他們就要拋棄我們,漫長的夜晚就要繼首漫長的白天的到來.」她們只是富人的玩物,整天被達官貴人、老爺少爺追逐玩弄.即使由於縱欲過度引起肺病惡化,她也不能休息,而是必須強裝歡笑.阿爾芒的父親,資本家的代表—杜瓦爾先生是不會允許瑪格麗特這個妓女來做他的兒媳婦的,因為他認為這樣會斷送阿爾芒的前程和家族的榮譽.在這樣的情況下,瑪格麗特的結局不言而喻,.正是杜瓦爾先生用社會公認的道德原則和等級觀念扼殺了茶花女過正常人生活的夢想,也扼殺了茶花女和阿爾芒的愛情。這是一個腐朽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悲劇。 杜十娘與茶花女都是女性的悲劇性結局,她們是其所生活的時代的縮影和所在群體的代表,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然而又都事與願違,這不僅有她們性格上的原因,更是有其所生活的社會造成的,因為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她們無法超越社會,悲劇也就不可避免了。杜十娘以自己的死來怒斥封建社會禮教的罪惡;茶花女用自己的死來痛斥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透過作者的筆觸,我們看到了馮夢龍和小仲馬同樣的深情,同樣的惋惜,同樣的對於黑暗舊勢力的不滿和鞭撻。

熱點內容
2014中國成都保利石像湖鬱金香旅遊節 發布:2025-01-01 12:09:22 瀏覽:857
情人節送媽媽啥花好 發布:2025-01-01 12:07:54 瀏覽:466
肯豆情人節 發布:2025-01-01 12:07:45 瀏覽:598
歐丁香扦插 發布:2025-01-01 11:59:49 瀏覽:314
北京北京花卉租賃公司 發布:2025-01-01 11:54:35 瀏覽:147
櫻花中島 發布:2025-01-01 11:54:28 瀏覽:410
菏澤牡丹圖 發布:2025-01-01 11:53:44 瀏覽:125
糯米條花語 發布:2025-01-01 11:53:01 瀏覽:431
牡丹江夾皮溝在哪 發布:2025-01-01 11:51:29 瀏覽:430
櫻花養生館 發布:2025-01-01 11:50:43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