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瘦的詩
A. 一夜北風寒,萬里愁雲布。 清晨過小橋,獨嘆梅花瘦!與之相對應的詩句
三更冰河凍,千山雪朦朧,殘陽漫天舞,孤雁悲聲融
B. 窗含竹色清如許,人比梅花瘦幾分是誰的詩
王開林著
書法佳聯集萃
吉金樂石有真好;讀書校碑無俗情。
吟餘擱筆聽啼鳥;讀罷推窗數落花。
溪畔游魚吹柳絮;竹邊啼鳥避茶煙。
門掩梨花深見月;寺藏松葉遠聞鍾。
倚劍天外;射鵰雲中。
古琴彈夜月;淡墨畫秋山。
梅橫畫閣有寒艷;雪照書窗生夜明。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幽林聽鳥語;深谷看雲飛。
玉海金濤千里秀;綠樹紅樓萬家春。
筆歌硯耕翰墨;朝吟暮讀詩書。
千樹流鶯歌麗日;四方躍馬上征途。
虛能引和靜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觀今。
何處梅花笛;誰家碧玉蕭。
架上有書隨我讀;壺中無酒任它空。
中天明月懸肝膽;大海澄波漾性情。
夜靜斗橫談劍處;春深花饒讀書廬。
嶺雪似卯花開;樹風如笑聲笛。
雄詞脫手堅如鑄;秀語生華粲欲飛。
長橋卧波新亭掛月;荷香醉客柳色迷人。
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
少言不生閑氣;靜修可得永年。
碧海芝濃春五色;丹崕日暖鶴千年。
文章負奇色;事業富清機。
雅琴飛白雪;高論橫青雲。
行仁義事;讀聖賢書。
瘦馬踏平黃葉路;寒鏡敲碎白雲峰。
厚德於人煙消雲散;微恩及己刻骨銘心。
窗含竹色清如許;人比梅花瘦幾分。
心源無風雨;浩氣養乾坤。
雅善既崇東漢藝;天然且愛北朝書。
燈火夜深書有味;墨花晨湛字生花。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寄懷楚水吳山外;得意唐詩晉帖間。
萬壑泉聲雲外去;數點秋色雁邊來。
松風高潔;蘭氣幽芳。
日氣含春雨;石陰散秋光。
奇石盡含千古秀;春光欲上萬年枝。
碧通一徑晴煙潤;翠涌千峰宿雨收。
年酒迎新綠;梅花送暗香。
耀眼紅梅花弄影;爭春瑞雪景宜人。
勁骨堅心梅傲雪;修身正氣竹凌雲。
雪點梅花輕作畫;風搖竹葉漫吟詩。
蝶鬧花叢飄化韻;鶯穿柳浪盪春歌。
揚帆學海心潮激;策馬書山眼界寬。
紫塞風寒花待放;春城日暖燕初飛。
山含暖氣千林翠;園囀鶯聲萬花榮。
氣雄河漢開天鏡;聲振關山度月魂。
鴛戲清流花爛漫;魚游碧水燕逍遙。
紅豆山前雲出岫;綠楊煙外水橫舟。
有意春風點柳眼;無聲時雨潤桃唇。
兩卷道書三尺劍;半潭秋水一房山。
晴空一色,滿月新松收眼底;氣象萬千,全堂翠柏作屏欄。
風輕一樓月;室靜半枕書。
竹環窗外圖書潤;花落池中硯水香。
宅旁五柳鶯啼序;園內群芳蝶戀花。
風柔鶯戲柳;花放燕銜香。
欺霜傲雪紅梅艷;挺干舒枝翠柏堅。
雪舞長空開瑞景;寒凝大地蘊春華。
日潤梅花增秀色;風彈柳葉奏強音。
綠水映霞紅勝錦;遠山凝黛淡如煙。
梅雪爭春,雪花飛舞梅花喜;水天競秀,天色澄清水色明。
曉露三春潤;鍾聲兩岸聞。
幾枝疏影千秋色;一縷東風萬戶春。
玉宇無塵風清月朗;春天有色水秀山明。
鶯啼暖樹鶯啼序;鵲報新春鵲踏枝。
瑞雪飄飄,點綻紅梅枝裹玉;春風靄靄,剪裁綠柳葉鑲金。
群峰聳翠,一道彩虹一道傘;絕壁飛亭,半邊晴雨半邊雲。
萬花深處松千尺;群鳥喧時鶴一聲。
丘壑怡神,煙外青巒添畫意;江山入韻,天邊白鳥助詩情。
荷香半畝承朝露;柳色一堤向晚霜。
臨泉畫岫,十里松風生筆底;把酒吟詩,半簾花影舞樽前。
綠野有添皆畫韻;紅燈無處不書聲。
冰醒百溪川自秀;風吹千竹嶺能歌。
不盡松濤堆翠浪;無涯柳眼訴衷情。
雨潤千山秀;風和萬物榮。
翠竹臨窗宜入畫;紅梅當院好題詩。
雲淡風清詩世界;雨香竹翠畫乾坤。
瑞氣氤氳梅竊笑;春光旖旎燕思歸。
細雨隨心蘇草木;艷陽著意染河山。
水漾春山影;人吟時雨詩。
煙霞盡入新詩卷;山水遙開古畫圖。
青山有色花含笑;綠水無聲鳥作歌。
曉風楊柳翠;微雨杏花紅。
柳帶朝煙桃獻壽;花含宿露鳥鳴春。
墨池水滴星花雨;清磬聲傳貝葉風。
冬雪戲梅千里畫;春風搖柳萬行詩。
綠染東風看柳絮;紅沾春雨問桃花。
半畝池魚幾間新屋;一犁春雨九穗嘉禾。
海晏河清,漫江碧水《垂絲釣》;風和日麗,千樹紅花《點絳唇》。
萬里山川皆入畫;一庭花木又催詩。
春來千嶺翠;花落兩衿香。
三月桃花雨;一張風雪圖。
一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
群芳呈艷香清遠;萬木爭榮葉綠新。
雨勻萬木翠;日暖百花舒。
旭日臨空,千山浮紫氣;春風拂柳,萬戶溢祥光。
梅含白雪詩無字;柳綻青絲畫有聲。
花綻江南香伴雨;柳垂塞北綠迎風。
日照青山山隱畫;春臨綠水水含詩。
桃影橫窗知月上;花香入室覺春來。
閑情小品茶煙酒;得意揮毫字畫詩。
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
國臻畫意詩情際;春在人心物性間。
日麗千芳鬧;風和百鳥鳴。
春色無邊,兩岸青山遮不住;高朋滿座,一壺濁酒喜相逢。
竹疏雲作畫;梅瘦雪添神。
萬樹蒼顏千里翠;一樓新色滿城輝。
欲放紅桃含宿露;才黃綠柳帶朝煙。
綠楊堤外晚風細;紅杏枝頭曉露濃。
讀書寫字種花草;聽雨觀雲品酒茶。
此處可留春,四季人間春不老;何枝堪寄意,群芳國里意無窮。
花帶野煙迎旭日;燕銜春色到江南。
碧海青天一行墨;荻花楓葉四弦秋。
石徑有塵憑雨掃;庵門無鎖任雲封。
濂泉噴玉鳴高韻;亭榭臨風待遠人。
一池翠影游魚樂;三徑紅香舞蝶忙。
桂子飄香花弄影;蓮池浸玉月涵秋。
三春陌上沾時雨;四野田間看慶成。
立身以至誠作本;讀書以明理為先。
書卷透梅香,白雪青松多雅韻;友人聆曲意,高山流水盡知音。
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看花。
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養心莫若寡慾;至樂無如讀書。
一庭花發來知己;萬卷書開是古人。
好書悟後三更月;良友來時四座春。
雲影波光天上下;松濤竹韻水中央。
二分詩景八分畫;樓外江聲天外峰。
四雨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澹泊人生,琪花瑤草常留意;浮沉世際,濁水污泥不染身。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前聽鍾,後聽笛,里聽書。
靜觀世態;細品人生。
萬岫煙雲迷嶺外;千重紫氣鎖山頭。
雲鎖奇峰,倚石好觀滄海日;山登絕頂,披襟堪挹洞庭風。
情摯能交知己友,心清好讀等身書。
屋堪容膝何妨小;事可修身莫等閑。
燈下翻書,青史問誰留政績;窗前望月,白頭愧我老風塵。
閑邀風月為良友;漫步園林寄逸情。
曲徑踏花影,明軒賞月華。
石徑芳蹤林蔭道;小橋流水稻香村。
半嶺斜陽,冉冉隔離楊柳岸;一湖碧水,悠悠盪盡古今愁。
清流笛韻微添醉;翠閣花香勤著書。
雨余窗竹圖書潤;風過瓶梅筆硯香。
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
閑栽花木知寒暑;靜讀詩書鑒古今。
山吞殘日暮;水夾斷雲流。
水清魚讀月;山靜鳥談天。
崇山有閣千秋畫;流水無弦萬古琴。
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
其中
C. 騎驢過小橋,獨探梅花瘦。這是誰的詩
黃承彥抄
籍貫:[荊州]沔南襲 [今湖北仙桃]
配偶 蔡氏
身份:諸葛孔明(諸葛亮)岳父
子女 黃月英
介紹: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引《襄陽記》
《三國演義》中有黃承彥在隆中「騎驢過小橋,獨探梅花豎」的記載
漢末,諸蔡最盛,蔡諷姊適太尉張溫,長女為黃承彥妻,小女為劉景升後婦,瑁之姊也。《襄陽耆舊記》
黃承彥乃沔南名士,高爽開列,其女嫁予諸葛亮為妻。劉備三顧茅廬時遇到過他。夷陵之戰後,陸遜被困於魚腹浦八陣圖,在黃承彥指引下才得以出陣。
D. 雪裡送香 知有梅花瘦 是誰寫的詩
網路都沒結果,應該不是什麼名詩。
附上關於「梅花瘦」最有名的一首:
一夜回北風寒,萬里彤雲厚答。
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
仰面觀火虛,疑是玉龍斗。
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
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
----------摘自<三國演義>
E. 請問「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全詩是什麼
此詩句出自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全詩如下:
一夜北風寒,萬專里彤雲厚。屬
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
仰面觀火虛,疑是玉龍斗。
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
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
這是一首以景喻事的歌賦,梁父吟中的一首。在三國演義中,出現在劉備三顧茅廬的章節中。
「雪亂飄」、「江山舊」、「玉龍斗」等等,正是隱喻當時的局勢:群雄並起,烽火連天。 而最後一句,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卻隱喻著諸葛孔明的出山輔佐之路。 「過小橋」,蓋言其崎嶇艱難;而「梅花瘦」,卻寫透了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狀態。
F. 詩骨梅花瘦是什麼意思
這種詩句,沒有什麼意思的,
只表達一種意境,
一種林黛玉一樣純清病態的意境。
G. 「獨嘆梅花瘦」的全文
黃承彥先生的詩句:「一夜北風寒,萬里彤雲厚。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火虛,疑是玉龍斗。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
H. 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騎著驢路過小橋,嘆氣梅花長得太瘦小。
出自: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原文:
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
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
譯文:
鐵甲紛飛,頃刻間就鋪滿了天地間,騎著驢路過小橋,嘆氣梅花長得太瘦小。
(8)梅花瘦的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以景喻事的歌賦,梁父吟中的一首。在三國演義中,出現在劉備三顧茅廬的章節中。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三國故事的寫定本,約八萬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兩欄,上欄圖相,下欄正文。全書以司馬仲相斷獄故事為人話,正話從劉關張桃園結義開始,結束於諸葛亮病死。
從平話的內容和結構看,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規模,但整體描寫粗枝大葉,文詞鄙陋不通,故事情節離奇,多不符合正史記載,人名地名也多謬誤,似乎還是未經文人潤色的民間藝人作品。
從上述的記載和殘留的作品看,從晚唐到元末,在民間流行的三國故事愈來愈豐富,這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I. 「種來松樹高於屋,聞道梅花瘦似詩」意思
種的松樹比屋子還要高,聽聞梅花的瘦好比一首詩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