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賦結構
❶ 鑼惰姳鐨勮瘲璇嶈尪鑺辯殑璇楄瘝鏄浠涔
鑼惰姳鐨勮瘲璇嶆湁錛氥婂北鑼惰姳路鑺辮繎涓滄邯灞呭+瀹躲嬨婅尪鑺甭風粏鍤艱姳欏誨懗浜﹂暱銆嬨
鑼惰姳鐨勮瘲璇嶆湁錛氥婂北鑼惰姳銆嬨婂皬鏄ュ叚鑺甭瘋尪鑺便嬨傛敞闊蟲槸錛氥剶銊歘銊忋劏銊氥傝瘝鎬ф槸錛氬悕璇嶃傛嫾闊蟲槸錛歝h謾hu膩銆傜粨鏋勬槸錛氳尪(涓婁笅緇撴瀯)鑺(涓婁笅緇撴瀯)銆
鑼惰姳鐨勫叿浣撹В閲婃槸浠涔堝憿錛屾垜浠閫氳繃浠ヤ笅鍑犱釜鏂歸潰涓烘偍浠嬬粛錛
涓銆佽瘝璇瑙i噴銆愮偣姝ゆ煡鐪嬭″垝璇︾粏鍐呭廣
1.鐗規寚灞辮尪鑺便2.鎸囪尪鏍戞垨娌硅尪鏍戠殑鑺便
浜屻佸紩璇佽В閲
鈷堢壒鎸囧北鑼惰姳銆傚紩瀹嬫檨鍐蹭箣銆婇佹儬涓婁漢娓擱椊銆嬭瘲錛氣滄槬娌熸按鍔ㄨ尪鑺辯櫧錛屽忚胺浜戠敓鑽斿瓙綰銆傗濇潹鏈斻婅尪鑺辮祴銆嬶細鈥滅繝婀栫殑鑼惰姳澶氾紝寮寰椾篃濂姐傜孩褰ゅ餞涓澶х墖錛岀畝鐩村氨鏄閭d竴孌靛僵浜戣惤鍒版箹宀鎬笂銆傗濃拤鎸囪尪鏍戞垨娌硅尪鏍戠殑鑺便傚紩瀹嬮檲涓庝箟銆婂垵璇嗚尪鑺便嬭瘲錛氣滈潚瑁欑帀闈㈠垵鐩歌瘑錛屼節鏈堣尪鑺辨弧璺寮銆傗
涓夈佸浗璇璇嶅吀
灞辮尪鏍戞墍寮鐨勮姳銆傛湁綰銆佺櫧絳夎壊鍙婂崟鐡c侀噸鐡d箣鍒銆傚彲鍏ヨ嵂錛屽叿鏈夋敹鏁涙㈣絳夊姛鏁堛傝瘝璇緲昏瘧鑻辮璫amellia娉曡瑿am茅liaJapon
鍥涖佺綉緇滆В閲
鑼惰姳鑼惰姳錛氳尪鑺辮尪鑺憋細涓鑽鑼惰姳錛氬崡瀹嬭懀鍡f澆璇椾綔
鍏充簬鑼惰姳鐨勮瘲鍙
灞辮尪鑺卞紑鑿婅姳緔鑹查吔鑼惰姳浼奸洩鍑犺尪鑺遍泤
鍏充簬鑼惰姳鐨勬垚璇
絝鑼墮佸㈡竻鑼舵貳楗綺楄尪娣¢キ浜鴻蛋鑼跺噳孌嬭尪鍓╅キ涓夎尪鍏楗鑼墮キ鏃犲績嫻閰掗棽鑼跺硅姳鍟滆尪濡傝姳濡傝尪
鍏充簬鑼惰姳鐨勮瘝璇
鑼朵綑楗楗辨畫鑼跺墿楗絝鑼墮佸㈡氮閰掗棽鑼舵竻鑼舵貳楗閰掑悗鑼朵綑閰掑悗鑼墮浜鴻蛋鑼跺噳綺楄尪娣¢キ涓夎尪鍏楗
鍏充簬鑼惰姳鐨勯犲彞
1銆佹垜浠灝辮繖鏍瘋蛋榪囨暣楗鐨勫厜闃寸殑鏍呮爮錛屽線浜嬪儚鏄嫻撶洓鐨勫北鑼惰姳錛岄偅鏍蜂粠榪欐爡鏍忕殑緙濋殭鎺㈠嚭澶存潵錛屾挬鎷ㄨ繙琛岃呭寙蹇欒岀矖緋欑殑瓚寵抗銆
2銆佸儚姘存櫠涓鏍風殑闆椋樿惤鍦ㄥ啲瀛,鍍忛樿惤鐨勭櫧鑼惰姳涓鏍烽摵鍦ㄥぇ鍦般
3銆佺伀鍏夋妸濂圭殑鑴告槧寰楅氱孩錛岀湡鍍忎竴鏈靛垵緇界殑灞辮尪鑺憋紝閭e厜娉界泩鐩堢殑鐪稿瓙鎮頒技鑺辯摚涓婁袱棰楁櫠鑾圭殑闇茬彔銆
4銆佷篃璁鎬綘涓嶇煡閬撳彶姝h壇榪欎釜鍚嶅瓧錛屼絾鏄瀵逛簬浠栨墍棣栧壋鐨勨滈奔棣欒櫨鐞冣濄佲滅伀鐖嗘槬鋩曡倸鈥濄佲滆寗奼佽尪鑺遍奔鈥濄佲滃敞鐪夋澗榧犻奔鈥濊繖浜涚粡鍏稿窛鑿滐紝涓瀹氫笉浼氶檶鐢熴
5銆佹垜浠浼氬洜涓轟換浣曚竴浠朵簨鎯呰屼嬌鐢ㄦ渶濂界殑鐡峰櫒鍜屾按鏅訛紝璇稿傚噺鑲ュ噺鎺変簡涓紓咃紝寮勯氫簡涓嬫按閬擄紝鎴栬呭洜涓虹涓鏈佃尪鑺辯洓寮浜嗐
鐐規ゆ煡鐪嬫洿澶氬叧浜庤尪鑺辯殑璇︾粏淇℃伅
❷ 楊朔<<茶花賦>>
、簡介
《茶花賦》是散文作家楊朔創作的作品。《茶花賦》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寫的雖然是雲南花事見聞,贊美的是茶花,抒發的卻是作者的愛國激情。全文借絢麗多姿的茶花,喻祖國欣欣向榮的景象。
2、創作背景
《茶花賦》,發表於一九六一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由於蘇聯修正主義以攫取利益的搗亂對中國施壓和自然災害的襲擾,中國人民經歷了一段短暫的艱難歲月。環境固然嚴酷而人心卻是火熱的。發憤圖強,反修抗災是那個年代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立足嚴峻的現實生活,放眼光明的前景,楊朔對於茶花的贊美表達了人民的意志和願望,從而給予斗爭中的人民以鼓舞力量。
3、作者簡介
楊朔原名楊毓瑨,1910年生於山東蓬萊。幼讀詩書,16歲開始文學創作。他的作品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其中又以散文的成就最大,被認為是中國建國初17年間(1949年到1966年)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荔枝蜜》、《雪浪花》、《《雪浪花》、《茶花賦》等。1979年前後,中國外交部作出楊朔「被迫害致死」的結論。1980年9月15 日,在北京「和大」原址的大禮堂舉行楊朔追悼會。悼詞說,楊朔同志忠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文藝創作和國際活動中,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績,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
❸ 茶花賦的作品鑒賞
散文作家楊朔創作的散文——《茶花賦》,其主題是贊美祖國、歌頌祖國的美的生活,歌頌創造美的生活的勞動者。作者通過茶花的美來歌頌祖國的美,茶花美寫得越詳細,祖國美就越明顯,主題也就越突出。楊朔擅長通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描寫, 以小喻大, 刻劃人民群眾的氣質,體現時代的精神,反映社會的風貌。《茶花賦》正是這樣的作品。它寫於一九六一年,這是中國國民經濟最困難的年頭,作者懷著無限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以藝術家特有的慧眼,透過「祖國上空的烏雲」,看到光明燦爛的未來。滿懷激情, 揮毫臨墨,寫下了這篇熱情洋溢而又含蓄深刻的散文。
《茶花賦》托物言志,見景抒情,通過對「春深似海」的茶花美的歌頌,熱情地贊頌創造祖國美的勤勞質朴的勞動者,歌頌了祖國無限美好的未來。全文寫茶花美是客,寫祖國美是主,作者採取以客襯主,以客顯主的方法,精心構思,使文章詩畫並茂、神韻悠然。 《茶花賦》這篇「賦」由三個部分構成:茶花——養花人——看花人。三層意思、三層境界都附麗在「歌頌祖國」 這條思想主線上,一脈相承而又次第分明:先寫昆明茶花的紅艷、茂密,令人心醉,使讀者聯想到祖國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面貌特色,次寫養花人的勞心勞力、終年辛勤,以此聯想到社會主義祖國創業維艱和締造者的不朽業績。同時啟迪一個重要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在辛勤的勞動、艱苦的斗爭中成長、壯大的,再寫「童子麵茶花」(看花人)的活撥可愛、神采煥發,使讀者聯想到祖國不僅有美好的現在、艱辛的過去,更有著光輝燦爛的未來。三層意思把祖國的今天、昨天和明天聯系起來,顯示了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內容。
結構脈絡
文章第一段寫作者長期身處異域,非常懷念祖國;想請畫家畫一幅能表現祖國「面貌特色」 的畫掛在眼前卻未能如願。這一段從結構上說,是為文章的末段蓄勢。文章的本意不僅在此寫茶花而且在彼寫祖國,這一段抒寫心情的文字就十分必要:它有力地烘託了散文的主題。
文章第二、三兩段寫昆明的春色,移步換形,與第一段好象無關。但傾注在天真的狂喜和熱情的贊嘆中的一往深情,與第一段中孺子對祖國母親的思戀與傾慕之情仍然是一脈相通的。寫春色,是為茶花鋪墊;而表現這春色的,又莫過於花。寫花,一則寫其香,二則寫其色,著墨不多,筆下卻呈現出「嫣紅妮紫開遍」 的動人景象,令人覺著春意盎然。
文章四、五兩段寫茶花,有點、有面,主次分明。第四段著力寫華庭寺前那一棵老茶樹,極言其熱烈、興旺,老樹新枝,生機勃發。第五段著眼於茶花的多,到處可見。角度不同,重點不一。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在安排結構和展開描寫方面,體現嚴謹、 一絲不苟。
文章第六段是過渡段,從寫茶花到寫養花人,以作者一段內心獨白把上下文銜接下來,顯得從容、自然。
以下各段著重寫作者與普之仁的對話。
寫普之仁,除了寫他對於栽培茶花的豐富經驗以及為此付出的辛勤勞動外, 更突出寫他那質朴平凡的普通勞動者的性格。
文章第十四段中作者的抒情獨白,與第六段遙相呼應,揭示了重要的生活哲理。
作者從自己在國外時思念祖國的心情,寫到回國後一腳踏進昆明時的感受 ;從昆明的春色,寫到華庭寺、黑龍潭等處的茶花;寫到養花人的辛勤勞動和他那飽注憂患的過去。
❹ 茶花賦的賦指什麼
賦,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其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並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
那麼,何為賦呢?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隻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隻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後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至於詩。《史記》中稱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後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為之賦。
「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推司馬遷。在漢文帝時「詩」已設立博士,成為經學。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為詩是極不合適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於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於屈原的作品富於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真 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後,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賦是介於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於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於詩而遠於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象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誇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 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採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 手法。
賦與詩的盤根錯節,互相影響從「賦」字的形成就已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出現了詩、賦合流的現象。但詩與賦必竟是兩種文體,一般來說,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詩以抒發情感為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清人劉熙載說:「賦別於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
漢賦的體式上大致有三種,即騷體賦、四言詩體賦和散體賦(或稱大賦)。。從賦的結構、語言方面看,散體、七體、設論體、及唐代文體賦又都比較接近於散文,有的完全可歸於散文的范疇。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徵,與現代文學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並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徵。
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於東漢,成熟於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以至於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象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庄的《月賦》等。
【fu】
賦
endow with;tax;ode;
賦
(1)
賦
fù
(2)
(形聲。從貝,武聲。從「貝」,表示與財物有關。本義:徵收)
(3)
同本義 [tax]
賦,斂也。――《說文》
賦,稅也。――《廣雅》
厥賦惟上上錯。――《書·禹貢》。傳:「謂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七賦之所養。――《法言·問道》
而令貢賦。――《小司徒》。注:「謂出車徒給徭役也。」
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4)
又如:賦銀(徵收稅銀);賦粟(徵收田賦);賦里(徵收商業稅);賦幣(徵收財物)
(5)
繳納賦稅 [pay taxes]
訟者平,賦者均。――唐·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6)
又如:賦金(交納稅款)
(7)
給予;授予 [give to;confer]
出高庫之兵以賦民。――《呂氏春秋》
為百姓睏乏獻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賦貧民。――《漢書·平帝紀》
公屬百官,賦職任功。――《國語·晉語》
(8)
又如:賦命(天所授予的命運;給予生命);賦給(分配發給);賦食(布散飲食);賦政(頒布政令);賦質(上天賦予的資質);賦靈(天賦的靈性,生性);賦就(天生的);賦稟(天生具有的智能、性情);賦職(授與職事)
(9)
做詩 [write poems]
一言均賦,四韻俱成。――唐·王勃《滕王閣序》
銜觴賦詩,以樂其志。――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10)
誦讀;吟詠 [sing]
不歌而誦謂之賦。――《漢書·藝文志》
公入而賦。――《左傳·隱公元年》
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11)
又如:賦詩(吟詩;寫詩);賦筆(寫詩用的筆);賦聲(善於辭賦的名聲);賦詠(創作和吟誦詩文)
(12)
陳述 [state]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宋·姜夔《揚州慢》
(13)
通「敷」。頒布 [issue;publish;proclaim]
明命使賦。――《詩·大雅·丞民》
(14)
又
賦政於外。
賦
(1)
賦
fù
(2)
田賦;賦稅 [feudal land tax;taxes]
以九賦斂財賄。――《周禮·太宰》
薄賦斂,廣畜積。――漢·晁錯《論貴粟疏》
(3)
又
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
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4)
又如:賦算(賦稅);賦徭(賦稅與徭役);賦錢(稅錢);賦祿(賦稅與祿賞);賦租(賦稅,租稅)
(5)
特指民賦,即徵收的兵車、武器、衣甲或銀錢 [weapons and money]
稅以足食,賦以足兵。――《漢書·刑法志》
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論語·公冶長》
乘白馬而過關,則顧白馬之賦。――《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不腆敝賦。――《左傳·成公二年》
(6)
徭役;兵役 [levy]
敞邑以賦。――《左傳·隱公四年》。注:「兵也。以田賦出兵,故謂之賦。」
(7)
又如:貢賦(貢品和徭役)
(8)
生成的資質 [endowment]。如:賦分(天賦;資質);賦質(天賦資質);稟賦(自然具有的資質);賦情(天性);賦才(天賦,才能)
(9)
兵,軍隊 [soldier]
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論語·公冶長》
(10)
又如:賦輿(指兵車;泛指軍事);王賦(王軍)
(11)
中國古代文體,盛行於漢魏六朝,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通常用來寫景敘事,也有以較短篇幅抒情說理的 [on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kin to poetry]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乃作《懷沙》之賦。――漢·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
(12)
又如:賦客(善於作辭賦的人);賦韻(指分韻作詩);賦論(辭賦和議論文);賦銘(辭賦和銘文);賦歌(辭賦和歌曲);賦頌(賦和頌。兩種文體)
賦稅
fùshuì
(1)
[taxes]∶田賦及各種捐稅的總稱
賦稅之繁重者,酌今昔而減之。――清·洪亮吉《治平篇》
(2)
[ty]∶依照法律或習俗徵收的款項,尤指應付給政府的費用
賦閑
fùxián
[be unemployed] 晉代潘岳辭官家居,作《閑居賦》。後來就把沒有職業在家閑住叫賦閑
吾只在省候補,是個賦閑的人,有這閑功夫等他。――《官場現形記》
賦形劑
fùxíngjì
(1)
[vehicle]∶一種不發生化學反應的葯用混合物(如糖漿、豬油或液態凡士林),其中加入一種具有療效的葯物或者通過它使其他成分膠合在一起
(2)
[excipient]∶構成葯物或抗原的輔料的無活性物質(如阿拉伯膠、糖漿、羊毛脂或澱粉);尤指在葯物混合物中有足夠量液體情況下,為使混合物有粘性,以便制備丸劑或片劑而加入的物質
賦予
fùyǔ
[ be gifted;endow with;entrust to;bestow on] 交給重任,使命等
先天賦予他好眼力
賦
(賦)
fù ㄈㄨˋ
(1)
舊指田地稅:田~。~稅。
(2)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3)
念詩或作詩:登高~詩。
(4)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予。~有。天~。稟~。
(5)
古同「敷」,鋪陳,分布。
除了詩、詞、曲之外,歷史上還存在過一種具有詩歌特點的文體,這就是賦。最初的詩詞曲都能歌唱,而賦卻不能歌唱,只能朗誦。它外形似散文,內部又有詩的韻律,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斆之間的文體。
賦,起源於戰國,形成於漢代,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關於詩和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里曾說: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也就是說,詩是用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話說出了晉代以前的詩和賦的主要特點,但不能作機械的理解,詩也要描寫事物,賦也有抒發感情的成分,特別是到南北朝時代抒情小賦發達起來,賦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
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漢賦是在漢代涌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漢賦的內容可分為5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游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
漢賦在結構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稱作「亂」或「訊」的結尾。漢賦寫法上大多以豐辭縟藻、窮極聲貌來大肆鋪陳,為漢帝國的強大或統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贊歌,只在結尾處略帶幾筆,微露諷諫之意。
漢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哀二世賦》《長門賦》《美人賦》
枚乘:《七發》(楚辭體)《柳賦》《梁王菟園賦》
賈誼:《鵩鳥賦》
揚雄:《河東賦》《校獵賦》《長楊賦》
王褒:《洞簫賦》
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最早寫賦並應用的當是荀子
<<漢書*藝文志>>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