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燒包
Ⅰ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納西族的節日有哪些?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東巴會、棒棒會、三朵節、三月會、七月會。
納西族最隆重的節日是什麼? 納西族人最隆重的民族節日―??―三朵節。 說到三朵節,先要說到三朵,雖然三朵節越來越與踏青賞花有關,但不是一朵兩朵三朵的三朵哦。「三朵」是納西語的音譯,也譯作「三多」,有些外來的人也常把三多節與東巴教自然崇拜中的山、風、水等自然神,或把三多節與麗江哪三多聯想起來,其實並無直接聯系。三朵(三多)是一個人,更是一傳說中的神,他的全名叫「「阿溥三朵」。傳說三朵是麗江木氏土司麾下騎白馬、穿白甲、戴白盔、執白矛的常勝將軍,但常勝將軍也有失手的時候,在一次戰斗中阿溥三朵犧牲了。三朵犧牲後化身玉龍雪山上的一塊巨大雪石。在二月初八這天一位納西獵工上了玉龍雪山,獵人發現這塊雪石看似威武奇特,但卻非常輕,獵人頗感驚奇,便欲搬回家中,剛走到山腳,停下來歇會抽袋煙的功夫,再搬卻紋絲不動,獵人更感神奇,奔走相告。納西人都覺得這是戰神阿溥三朵死後轉世為玉龍雪山的山神,便就地建祠供奉。此地就是玉龍雪山下的「三朵閣」,因玉龍雪山曾被南詔國王封為北嶽,此廟也稱「北嶽廟」或「玉龍祠」。從此三朵便被認為是玉龍雪山的化身,納西族人的本主神靈和最高保護神,據說常常顯靈,保護納西族人的安全。 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納西族人都將舉行隆重的祭三朵儀式,也叫「三朵頌」。其中二月初八的三朵節最為隆重。據說三朵是屬羊的,所以每年農歷二月八和八月第一個羊日,用全羊牲來祭祀。又因為農歷二月初八是麗江春暖花開的日子,此時的麗江茶花、桃花、田間的油菜花等各式花朵竟相開放,以中以玉龍雪山下玉峰寺的「萬朵茶花」最為出名,人們蜂擁而至,因此三朵節也延伸出踏青賞花的民俗。三朵節期間麗江民間同時要舉辦廟會,平時寂靜的玉龍雪山下的白沙古鎮,此時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不僅遠近的納西族人蜂擁而至,鄰近的其他民族也來進香,甚至遠方的藏族也來朝拜。信眾之多,香火之旺,皆在麗江所有寺廟之上。 每年的祭三朵大典通常在玉龍雪山下的三朵閣舉辦,同時玉峰寺、白沙壁畫、黑龍潭等地也將舉行盛大慶典。除以上地方,很多納西族人在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也包括大年初一)會在家中堂屋祭三朵。 麗江三朵節小知識: 1,忽必烈曾冊封「三朵」為「大聖雪石定國安邦景帝」。 2,三朵節期間,麗江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全縣放假三天。 3,傳說三朵有兩位夫人,藏族夫人「左弓遼母」與白族夫人「左座遼母」。
納西族有哪些節日習俗? 春節:
春節,除夕宰雞,以飯和肉喂狗,用豬頭拜灶君,然後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門,全家帶著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墳上拜年。初二洗頭洗腳。初三祭天,這是整個村寨的共同活動,有的地方祭天時只許男子參加。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從初一到十五均不勞動,在家玩樂,青年們則隨各地習慣舉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娛活動。
棒棒會:
納西農事節日,後演變為交流竹木農具的節日,又稱老會。每當農歷正月十五,納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鎮,交流生產資料,以備春耕。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
小年:
小年是雲南省寧獲彝族自治縣永寧納西族人民的節又、也叫做牛馬年,每年農歷十一月十二日舉行,用來酬謝牧童一年來的辛勞。屆時。孩子們可得到家長縫制的新衣褲和一些食物,食物有。一隻豬前腳、兩根豬肋骨以及雞蛋、面餅、精粑、酥油、水果糖果等。替別人放牧的孩子也同樣可在寄宿戶中得到同樣禮機一歹節日里,歌舞和賽馬活動為大家帶來歡樂。一賽馬,也稱跑罐子,最先到達目的地的騎手能有幸喝到頭一罐美酒。目前,組織兒童看電影,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為古老的節日又增添了新內容。
火把節:
納西族的火把節定於舊歷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天,是納西族人民僅次於春節的一次隆重節日。火把節的第一天,人們選擇又好又長的松木,劈成細條,中間加上易燃的松明,捆紮成火把。傍晚,各家門前的火把就點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節。第三天是火把節的 *** ,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裝飾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莊稼,消滅害蟲,預祝豐收。人們高舉火把,盡情歌舞,通宵達旦。
農具會:
正月十五麗江農具會,正月二十日白沙農具會,都是納西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它標志著春節活動的 *** ,也是這個節慶的結束和新的一年備耕生產的開始。白沙農具會在明清時叫白沙廟會,納西語叫白沙堂美空棒,意即白沙大寶積宮開門。是明代建築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寺廟一年一次的開門日。主要是讓人們進香拜佛。近半個世紀來,成了交流農具為主的節日,故人們名副其實地稱為白沙農具會。屆時,鄰近各縣農民紛紛來此買賣農具和馬匹,趕會期間熱鬧非凡。
北嶽廟會:
二月初八的北嶽廟會,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保護神或戰神三多的盛大節慶。北嶽廟,因南詔時曾封玉龍山為北嶽,三多廟建在玉龍山麓而得名。納西人認為三多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權威的神,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牲隆重祭祀。三多的信眾頗多,香火之旺,當居麗江所有寺廟的首位。
龍王廟會:
三月十五的龍王廟會,也叫黑龍潭會,既是納西族祭祀龍王的節日,也是各族人民的物資交流會。會期三至五天。參加廟會的人,除麗江及鄰縣各族農民外,還有大理、保山等地的商旅及一些外省客商。屆時,黑龍潭附近臨時辟出的廣場中,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滿目,人來人往,熱鬧異常。當地人民爭先購買內地來的日用百貨,外商則收購當地的土特產品。這種互通有無的關系,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會期中還伴有唱滇戲、賽馬及唱納西族民歌等文化娛樂活動。
騾馬會:
七日騾馬會,是納西族人民的又一重要節日。於七月中旬在麗江縣城西獅子山後坡上舉行。會期七至十日,以牲 *** 易為主。屆時,滇西北各縣及大理等地農民,攜帶土特產品到麗江出售,買回著名的麗江騾馬、銅器等。一個會期中上市或成交的牲畜達一、兩......>>
納西族民族的節日都有那些? 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最具特色的要數棒棒會。
春節:春節,除夕宰雞,以飯和肉喂狗,用豬頭拜灶君,然後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門,全家帶著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墳上拜年。初二洗頭洗腳。初三祭天,這是整個村寨的共同活動,有的地方祭天時只許男子參加。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從初一到十五均不勞動,在家玩樂,青年們則隨各地習慣舉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娛活動。
棒棒會:又稱「米拉會」,是雲南麗江納西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農歷正月十五。納西農事節日,後演變為交流竹木農具的節日,又稱老會。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不是火神節。火神節是漢族民俗。納西族的傳統節日如下:1、祭天,是納西族東巴教最大的儀式之一,也是納西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在正月間舉行。2、新年,農歷正月的過年在納西語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庫市」,意為「新年」。過節期間,納西民間要舉行一系列傳統的辭舊迎新活動。3、棒棒會,農歷正月十五,是納西族傳統節日,民間稱之為「棒棒會」。納西族節日「棒棒會」標志著春節節慶的結束,春耕生產的開始。4、三朵節,「三朵」是納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護神,又稱為「阿普三朵」,意為「祖先(或爺爺)三朵」。相傳他屬羊,是個戰神。每年農歷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鄉民眾到三朵閣來燒香拜神;納西人凡出遠門都要到三朵閣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戰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納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從1987年起,每年農歷2月8日的「三朵節」成為法定的納西族民族節日。5、火把節,農歷6月24至26日,是納西族傳統的火把節。最初起源於藉助火 *** 各種天災。納西語稱此節為「川美生恩」。6、七月騾馬會,是麗江納西族的節慶活動,在農歷七月中下旬舉,為期一至二周,以騾馬、牛等大牲畜為主,因此又叫「七月騾馬會」。7、「燒包」節,農歷七月初一至初十四,古城人過「燒包」節(即中元節),納西語稱這節日為「三美波計」8、納西族還有諸多節慶習俗,諸如香格里拉三壩鄉的「白水台會」;永寧納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簡介火神節:農歷正月初七日為火神節。火神是漢族傳說中的司火之神,名祝融、回祿,又稱火德星君。魯西、魯南菏澤、濟寧等地一帶有在火神節送火神的習俗。是日,家家都綁扎柴把,柴把內夾帶鞭炮,上插火神牌位。入夜,後生輩齊集村頭,高舉柴把排成長列,點燃後奔跑著朝西南方向把火神送到原野或山上。火光輝映,鞭炮聲聲,遠遠望去宛若游龍,景像頗為壯觀。據說送火神可保全年不發生火災。
納西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東巴會、棒棒會、三朵節、三月會、七月會。
納西族有什麼節日 納供族的傳統節日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東巴會、棒棒會、三朵節、三月會、七月會。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納西族傳統節日
東巴會
每年農歷3月5日,納西族聚居地的東巴雲集中部東巴聖地--麗江玉水寨,在這里舉行一年一度的東巴會,場面盛大。 這天,東巴們早早來到玉水寨東巴什羅廟。點燃香爐,燒大香,祭拜神靈和祖先,祭拜東巴始祖東巴什羅,並且誦經,做法事。東巴會也是各地東巴比武,展示各自才華、技藝的機會。各地的東巴一個接一個按自已的風格誦東巴經,跳東巴舞。爾後,相互交流經驗,切磋學習。他們都熱愛自已的民族,熱愛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責任感使他們走到一起,為傳承古老的納西文化,並發揚廣大而共同努力。
棒棒會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麗江納西族的棒棒會。屆時,麗江城內人流如潮,街道上擺滿了交易的竹、木農具和果樹、花卉等。棒棒會標志著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生產的開始。該會由彌老會演變而來,原是在寺院舉行的廟會,清初改土歸流後,趕會地點移到麗江古城內,並逐步發展成為准備春耕的竹木農具交易會,近年又增加了果樹苗術、花卉盆景交易內容,趕會地點也從古城內移到新城區。除了正月十五縣城的棒棒會外,還有正月二十的白沙農具交流會,納西語叫白沙當美空普,意為白沙大寶積宮開門。這是明代以來延續下來的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廟堂年一度開門,讓人們燒香拜佛,後來演變為以農具交易為主的傳統節日。交流會上,不僅農具種類齊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雜貨應有盡有,所以俗話稱除了雞魯頭之外,什麼都能買到。
三朵節
「三朵」為玉龍雪山之神靈,是傳說中能征善戰、濟困扶危的英雄,故被納西族千百年來崇奉為保護神。據東巴古籍記載,三朵屬羊,所以在過去,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各地的納西族都要到麗江白沙玉龍祠'(即北嶽店)隆重祭拜三朵神,有的還在自己家中舉行祭三朵儀式。除祭拜活動外,還要進行各種文娛活動。由於二月初八正值萬朵山茶盛開,春光明媚,又逐步形成納西人民的踏青游春節日。1986年8月,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八屆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將農歷二月八時儼三朵節定為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每年這天全縣放假一我並由縣 *** 具體安排各種節日活動,如舉辦各種展覽群眾游園賞花、召開有關學術討論會等。屆時,遊人如潮,滿城歡騰,晝夜歡歌,熱鬧非凡。如今納西三朵節,業已成了麗江最隆重的大型民俗文化盛會。
三月會
麗江三月會於每年農歷三月舉行,會期一般七天。原為祭龍求雨日子,至清乾隆十年,麗江城北黑龍潭修建了玉泉龍神祠,始在這里舉辦三至五天的三月龍王廟會。辛亥革命後,麗江商業勸工會借祀龍王之機,進行百貨交流,並在玉泉北面森林草坪間辟出以驟馬為主的牲口、交易市場。遠近客商不斷牽驟驅馬而來,玉泉逐漸變成驟馬集市中心,三月會始而演變為驟馬物資交流會,一直延續至今。三月會期間,除了交流山貨葯材、土特產品、日用百貨及驟馬牲畜外,還組織體育比賽、民歌播唱、古樂演奏等活動。麗江城內人山人海,充滿節日的歡樂氣氛。
七月會
麗江七月會,於農歷七月中旬舉行,是納西人的又一重要節日。會期十天左右。因以驟馬、牛等大牲畜交易為主,又稱七月驟馬會。七月會,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傳說納西族創世祖先崇忍利恩,經歷洪水劫後餘生,與天神的公主襯紅褒白邂逅相愛,沖破重重阻撓,終於成婚,在從天上返回人間創世時,把天宮的馬匹交易會也傳回故鄉,於......>>
納西族有哪些節日 祭天,是納西族東巴教最大的儀式之一,也是納西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在正月間舉行。
新年,農歷正月的過年在納西語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庫市」,意為「新年」。過節期間,納西民間要舉行一系列傳統的辭舊迎新活動。
棒棒會, 農歷正月十五,是納西族傳統節日,民間稱之為「棒棒會」。「棒棒會」標志著春節節慶的結束,春耕生產的開始。
三朵節,「三朵」是納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護神,又稱為「阿普三朵」,意為「祖先(或爺爺)三朵」。相傳他屬羊,是個戰神。每年農歷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鄉民眾到三朵閣來燒香拜神;納西人凡出遠門都要到三朵閣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戰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納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從1987年起,每年農歷2月8日的「三朵節」成為法定的納西族民族節日。
火把節,農歷6月24至26日,是納西族傳統的火把節。最初起源於藉助火 *** 各種天災。納西語稱此節為「川美生恩」。
七月騾馬會,是麗江納西族的節慶活動,在農歷七月中下旬舉辦,為期一至二周,以騾馬、牛等大牲畜為主,因此又叫「七月騾馬會」。
「燒包」節,農歷七月初一至初十四,古城人過「燒包」節(即中元節),納西語稱這節日為「三美波計」
納西族還有諸多節慶習俗,諸如香格里拉三壩鄉的「白水台會」;永寧納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納西族的過年習俗 納西人的過年祭祀習俗
楊福泉 文/圖署名村村民在祭天時進香祈福。
農歷正月過年在納西語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庫市」,意為「新年」。納西人的過年習俗很有意思,筆者的家鄉在雲南麗江古城大研鎮,春節之前一段時間,古城街市便已空前熱鬧,人山人海,民間有「達瓦納西努」之說,意思是「臘月間,納西人發了瘋」,反映出納西人過春節的盛況。
春節期間,麗江古城納西人家家戶戶都喜歡在自家的花瓶里插上幾束山茶花。除夕這天,家家戶戶貼上春聯和門神,還在家裡的每個花盆上貼上一個紅紙上書寫的「春」字。
祭天和祭祖是納西人最典型的新年習俗,迄今在納西族城鄉還普遍保持著。
祭祖
除夕吃年夜飯前,納西人首先要祭祖。麗江古城的年夜飯習俗,最不可缺少的是一個完整的腌制豬頭,煮熟後,要在豬嘴上插幾朵野山茶花,抬到家裡的神龕前,每人向祖先牌位磕頭。
從大年初一到初三,麗江古城的納西人家都要帶上各種祭品去上墳祭祖。這幾天,麗江古城附近的金虹山、蛇山等各家墓地集中的地方,到處都是絡繹不絕的掃墓者。各家到了墓地後,首先要祭山神,每個家庭的墓地上都豎有一個象徵山神的石頭,究其實,這既是山神,也是一個管轄著一家人墓地、有些類似「土地神」的角色。在祭祀山神和掃墓時,要祭獻香燭、紙錢,還祭獻野山茶花,每個墳頭都要插上幾枝。另外一定要祭獻酒和茶水,納西語稱之為「日少類少」。然後,大家一一向祖墳磕頭祈禱。
祭天
祭天是納西人春節期間一項很重要的活動內容。祭天是納西人最大的節日,也是東巴教最大的儀式之一。祭天在納西語中叫「美本」,「美」是天的意思,「本」意為祭。按傳統習俗,每年一般舉行兩次祭天儀式。第一次是在農歷新年,稱為大祭天;第二次是在農歷七月,稱為小祭天。過去,納西族把祭天與否作為是否納西人的重要標志,納西人自稱「納西美本若」,意為「納西是祭天的人」,以祭天作為本民族的主要特徵,可見祭天在納西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
古老的東巴象形文經典《創世紀》中說,納西族始祖崇仁利恩兄弟姐妹們互相婚配,導致洪水劫難。只有崇仁利恩倖免於難,他與下凡洗澡的天神之女襯紅褒白命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崇仁利恩隨襯紅褒白命去天上求婚,在她的幫助下,戰勝了天神的種種刁難,終於結為夫妻。但夫婦定居人間後久不生育,他們便派蝙蝠和狗到天上求天神賜教,天神指出要舉行祭天之禮才能生兒育女。崇仁利恩夫婦照神諭祭天,生下三子,三子成為納西、白、藏三個民族的祖先。從此,納西人祭天的習俗便延續不絕。
納西每個村寨中的祭天團體都會在附近風景優美之處設有專門的祭天場,並視為神聖之所。很多村子會選擇在長有大片古老櫟樹叢的地方,因為櫟樹是納西人象徵天神的神樹。
農歷正月大祭天的程序是:立祭樹,量神米,搬祭米籮,布置祭場,安置神石,准備祭酒,燒杜鵑葉、青松葉除穢,祭村寨神,燒火試灶。當夜,各戶留一男子在祭天場守夜。不過,在筆者參加過的玉龍縣塔城鄉署明村現在的祭天儀式中,已沒有了祭天場守夜的習俗。祭天之日的早晨,參與祭天的村民在主持祭天的和貴華東巴家 *** ,然後女子身背神米簍,男子手持弓箭和象徵勝利之神的長矛,扛著祭天豬,一男子手持松明火把在前引導,眾人列隊去神聖的祭天場。
祭天既是祭自然之天,也是祭天神之子勞阿普及天神之妻襯恆阿祖。筆者在玉龍縣塔城鄉的署明村和玉龍縣魯甸鄉阿時主村祭天場看到,祭壇上以黃櫟樹象徵上述二神,分植祭壇正中兩邊,在這兩棵樹下還插兩根櫟樹枝象徵崇仁利恩夫婦。此外,還祭天之舅,用柏樹象徵,在祭壇上立於兩棵黃櫟樹的中間,以示納西族傳統的「舅父為大」。據東巴古籍的記載和民間傳說,古代祭......>>
Ⅱ 納西族最隆重的節日是什麼
納西族節日:
1、春節大祭天
納西語叫「由奔吉鋥」,意為正月過年,也稱為「庫式」。春節從農歷的冬月宰殺年豬、臘月置年貨開始,到正月十四日祭天才告結束。除夕有「燉豬頭」和宰雞的風俗,要備辦各種菜餚和果品,拜祭「灶君」,迎接祖先「回家」過年。
2、中元節「燒包」祭祖
農歷七月的中元節「燒包」祭祖,納西語叫做「三美波祭」,一般是在七月十三、十四日兩天舉行。第一天在家中迎接祖先來探家,准備好幾個印有經符圖案框邊、內裝草紙和疊好的金銀箔的白紙包,寫上祖先姓名並用托盤盛好,再帶上香、茶、酒等祭品,到家門前以唱名的方式迎接祖先回家。
3、朝拜獅山「干木」女神
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是滇川邊境瀘沽湖畔摩梭人朝拜獅山「干木」女神的盛大節日,又稱為「轉山節」。根據摩梭人的神話傳說,屹立在瀘沽湖與永寧壩子之間的獅子山是「干木」女神的化身,她主管著這一帶地區的人口興衰、農作物豐歉以及牲畜的增減等大小事,同時還影響著婦女的健美、婚姻和生育。
(2)茶花燒包擴展閱讀:
納西族習俗:
1、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2、納西族是個極重信用且講義氣的民族,一般不計較客人因無知而產生的過失,但很看重平等與信用 ,所以在與他們交往時有什麼要求最好能直接說明,不可欺瞞哄騙。
3、勤勞節儉的納西人,喜歡喝酒、飲濃茶,愛吃酸、辣,甜味的食品。瀘沽湖摩梭人,男女均愛吸份未狀的"蘭花煙",吃自製的帶酸味的"棱里瑪酒"。主婦在每年殺年豬後,要趕做儲存腌肉。
Ⅲ 用「茶」幫起個可愛的名字!~麻煩大家!~
法國名:茶麗絲 茶瑪麗 茶麗塔 茶茶利亞
英國名:茶麗爾 茶麗莎 茶海倫 茶珍妮 茶茶萊恩
德國名:茶波恩 茶伊恩 路易茶 茶理絲 茶卡倫
台灣名:茶喬恩 茶阿姨
韓國名: 茶慧喬 茶智英 茶閔英 茶熙真 茶恩熙 茶麗媛 茶允美
茶有美 茶恩彩 茶敏京 茶恩京 茶金珠 茶銀珠 茶雅麗英
中國名:茶小團 茶小丸
日本名:山上茶茶子 小野烏龍茶 鈴木菊花茶 阿部普洱茶 山田冰紅茶
山本清腸茶 山口減肥茶
Ⅳ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是:
節日里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其中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懂。屆時家家都要宰殺年豬,製作酸肝,釀制米酒。除夕之夜要殺雞、燉豬頭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時,如家裡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擺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初一早餐禁葷食,初二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請客吃飯和互贈紅糖、紅餅、點心等禮物。
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無掌教人的村寨,推選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每一程式都要由東巴誦唱相應的祭天經詩,合起來多達近萬行,構成了洋洋大觀的祭天長歌。並宰殺輪流喂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
Ⅳ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是:
節日里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其中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懂。屆時家家都要宰殺年豬,製作酸肝,釀制米酒。除夕之夜要殺雞、燉豬頭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時,如家裡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擺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初一早餐禁葷食,初二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請客吃飯和互贈紅糖、紅餅、點心等禮物。
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無掌教人的村寨,推選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每一程式都要由東巴誦唱相應的祭天經詩,合起來多達近萬行,構成了洋洋大觀的祭天長歌。並宰殺輪流喂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