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賦重點
㈠ 楊朔的生平
楊朔(1913—1968),山東蓬萊人,當代小說家、散文家。1938年創作了第一部中篇小《帕米爾高原的流脈》之後,又創作了《木棉花》、《雪花飄在滿洲》、《潼關之夜》、《征塵》等通訊特寫,後整編成集《潼關之夜》。1939年他跟隨八路軍輾轉於西北及華北各抗日戰場,創作了一批反映抗日戰爭、謳歌抗日英雄的報告文學,如《火拚》、《鐵騎兵》等。同時還創作了一些短篇小說如《霜夜》、《風暴》等,集編在《月黑夜》里。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新華社隨軍記者,寫了很多通訊特寫及十多篇中短篇小說。
解放後他奔赴朝鮮前線,創作了長篇小說《三千里江山》和通訊報告集《鴨綠江南北》、《萬古青春》。1955年轉入中國作家協會工作。1956年,主要從事外交工作,經常奔走於亞非兩洲之間,寫下了大量反映亞非人民反帝反殖民主義斗爭的散文,分別收在《亞洲日出》、《海市》、《東風第一枝》、《生命泉》等集子里。1959年完成長篇小說《洗兵馬》第一卷《風雨》的寫作。「文革」期間,受到殘酷的迫害,1968年8月含恨去世。
㈡ 茶花賦的作品鑒賞
散文作家楊朔創作的散文——《茶花賦》,其主題是贊美祖國、歌頌祖國的美的生活,歌頌創造美的生活的勞動者。作者通過茶花的美來歌頌祖國的美,茶花美寫得越詳細,祖國美就越明顯,主題也就越突出。楊朔擅長通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描寫, 以小喻大, 刻劃人民群眾的氣質,體現時代的精神,反映社會的風貌。《茶花賦》正是這樣的作品。它寫於一九六一年,這是中國國民經濟最困難的年頭,作者懷著無限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以藝術家特有的慧眼,透過「祖國上空的烏雲」,看到光明燦爛的未來。滿懷激情, 揮毫臨墨,寫下了這篇熱情洋溢而又含蓄深刻的散文。
《茶花賦》托物言志,見景抒情,通過對「春深似海」的茶花美的歌頌,熱情地贊頌創造祖國美的勤勞質朴的勞動者,歌頌了祖國無限美好的未來。全文寫茶花美是客,寫祖國美是主,作者採取以客襯主,以客顯主的方法,精心構思,使文章詩畫並茂、神韻悠然。 《茶花賦》這篇「賦」由三個部分構成:茶花——養花人——看花人。三層意思、三層境界都附麗在「歌頌祖國」 這條思想主線上,一脈相承而又次第分明:先寫昆明茶花的紅艷、茂密,令人心醉,使讀者聯想到祖國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面貌特色,次寫養花人的勞心勞力、終年辛勤,以此聯想到社會主義祖國創業維艱和締造者的不朽業績。同時啟迪一個重要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在辛勤的勞動、艱苦的斗爭中成長、壯大的,再寫「童子麵茶花」(看花人)的活撥可愛、神采煥發,使讀者聯想到祖國不僅有美好的現在、艱辛的過去,更有著光輝燦爛的未來。三層意思把祖國的今天、昨天和明天聯系起來,顯示了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內容。
結構脈絡
文章第一段寫作者長期身處異域,非常懷念祖國;想請畫家畫一幅能表現祖國「面貌特色」 的畫掛在眼前卻未能如願。這一段從結構上說,是為文章的末段蓄勢。文章的本意不僅在此寫茶花而且在彼寫祖國,這一段抒寫心情的文字就十分必要:它有力地烘託了散文的主題。
文章第二、三兩段寫昆明的春色,移步換形,與第一段好象無關。但傾注在天真的狂喜和熱情的贊嘆中的一往深情,與第一段中孺子對祖國母親的思戀與傾慕之情仍然是一脈相通的。寫春色,是為茶花鋪墊;而表現這春色的,又莫過於花。寫花,一則寫其香,二則寫其色,著墨不多,筆下卻呈現出「嫣紅妮紫開遍」 的動人景象,令人覺著春意盎然。
文章四、五兩段寫茶花,有點、有面,主次分明。第四段著力寫華庭寺前那一棵老茶樹,極言其熱烈、興旺,老樹新枝,生機勃發。第五段著眼於茶花的多,到處可見。角度不同,重點不一。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在安排結構和展開描寫方面,體現嚴謹、 一絲不苟。
文章第六段是過渡段,從寫茶花到寫養花人,以作者一段內心獨白把上下文銜接下來,顯得從容、自然。
以下各段著重寫作者與普之仁的對話。
寫普之仁,除了寫他對於栽培茶花的豐富經驗以及為此付出的辛勤勞動外, 更突出寫他那質朴平凡的普通勞動者的性格。
文章第十四段中作者的抒情獨白,與第六段遙相呼應,揭示了重要的生活哲理。
作者從自己在國外時思念祖國的心情,寫到回國後一腳踏進昆明時的感受 ;從昆明的春色,寫到華庭寺、黑龍潭等處的茶花;寫到養花人的辛勤勞動和他那飽注憂患的過去。
㈢ 有關於楊朔《荔枝蜜》,《茶花賦》的練習
一、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新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2.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構思技巧;通過對平常事物的體察,引發出富於哲理的思考,並以生動的畫面烘托跌宕的情思,從而表現出歌頌新生活及其創造者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標題的含義及作用。
二、難點、重點分析
1.作者是如何贊美蜜蜂的?又如何轉而歌頌勞動人民的?
分析:首先通過寫蜂蜜來間接贊美蜜蜂,如「荔枝蜜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多」,「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贊蜜蜂,如「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麼新生活呢」。「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麼高尚啊!」「這天夜裡,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小蜜蜂」。
通過上述語句,歌頌了勞動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的高貴品質和嶄新的精神面貌。
那麼,作者為何說蜜蜂是「 渺小」,卻又是「高尚」的呢?這是否矛盾?不矛盾。「渺小」是指蜜蜂的形體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質。即「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
作者通過視點轉移的辦法來完成兩個事物的銜接。當我們參觀「養蜂大廈」,贊頌蜜蜂,為蜜蜂的可貴精神激動不已時,作者又將視線移向遠方,「透過荔枝樹林」展現出田野廣闊的現實情景:「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裡,辛勤地分秧插秧」。這樣自然地由蜂寫到了人。
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間的共同點 ,贊美蜜蜂,也是歌頌廣大勞動人民。蜜蜂在釀蜜,給人們帶來清香、甘甜,農民「 實際也是在釀蜜—— 為自己、為別人 ,為後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無私奉獻,給人們帶來「極好的東西」。這里作者採用點睛之筆,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義。
作者在結尾處寫自己在夢中變成了一隻「小蜜蜂」,這樣就表現了作者向小蜜蜂學習,向勞動人民學習,為社會,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強烈願望,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
2.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文章的題目叫「荔枝蜜」,但是,荔枝蜜並不是本文著重描寫的對象。作者從此生發開來,立意在贊頌釀造這荔枝蜜的蜜蜂,進而自然聯系社會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線索是「蜜蜂——荔枝、荔枝蜜——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從蜜蜂寫起 ,先交代出「 我 」對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於小時候被蜜蜂箋過,所以不大喜歡它。作者最終是贊頌蜜蜂、但開始時卻表示自己不喜歡蜜蜂,這一開端是出人意料的 。這也就使文章從一開始就引人入勝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一開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現生活」。作者決定把自己對蜜蜂的認識過程告訴讀者 ,使讀者同自己一道經歷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認識的變化,一起感受,一起前進。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從化溫泉,在這里出現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樹。寫荔枝樹的密,是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記早晚」作襯。在這一部分,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轉變,由「總不大喜歡」到「動了情」,由「總不怎麼舒服」到「想去看看」。這種思想感情的初變,是由於「我」吃到了荔枝蜜,在此,作者充分發揮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宕開筆鋒,從我想吃荔枝,但來得不是時候,吃不到荔枝,領略不到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際,吃到了荔枝蜜。荔枝蜜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釀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將放出的「風箏」又收了回來,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細品味,這段看似離題很遠的文字其實是緊緊扣題的——吃蜜贊蜂,順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寫荔枝林中訪蜂場,是全文的主體部分。「我」由吃蜜動了情,為尋求生活的真諦 ,進而要去看看蜜蜂 。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進 ,也是文章結構上的一個過渡。作者先描繪了「 我 」參觀養蜂場的情景,一進養蜂場 ,就見到了「 出出進進 ,飛去飛來」的蜜蜂,「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麼新生活呢」。這是以人生來比蜜蜂,它包含著對蜜蜂的贊美 ,這一部分幾乎全是敘事 ,其中大半是錄寫與養蜂員老梁的對話 ,然而依然不減詩情 。深入蜜蜂生活 ,談論蜜蜂的勞動 ,抒寫自己對這小小生靈的情思。散文的筆是在畫自然界的這一小生靈,但是,筆意卻落在「 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 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馬看蜂、走筆畫蜂 ,才使後面的「 沉吟 」有所依託,並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我」的「沉吟」,點出了詩眼所在:「釀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個單行:「 這天夜裡 ,我做了個奇怪的夢, 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意思是顯然的,作者藉此表達了自己參與「生活的蜜」的「釀造」,「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願望。
3.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麼?
分析:
(1)富於詩的意境。
意境無非是意與境、情與景的契合物。散文意境營造方式的不同,是因為主要表現手法的不同。一般來說,大致分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懷四種。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為普通,也最為重要。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開拓意境時,往往採用「雙線式」結構。這是因為,既然是「喻」,就有本體和喻體,兩兩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並逐層得到開拓了。比如《荔枝蜜》,喻體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線;本體是勞動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線。雙線平行發展,直至文章結尾,暗線才與明線匯合,文章戛然而止。但是,這種「平行」,並非幾何學中的「平行」,它們在文中多次:相互撞擊。每次相擊,都在「物」與「人」相喻的中介物 蜂蜜(生活)上。這成為讀者開啟深遠意境的鑰匙。
是否可以說,「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體與喻體的雙線相「擊」所成,其意境有較雖的模糊性,供讀者補充、想像再造的餘地很大,從而使人讀來覺得餘味無窮。
本文在藝術上最顯著的特點是有自己新鮮的詩的意境。這種意境是通過作者飽滿的、探索生活的底蘊的內在情思表現出來的。作者沒有向人們論述各種生活哲理,而是從「我」的眼前實景,展開想像,使自己主觀的感情色彩與被反映的客觀物象的特徵取得和諧的統一,把讀者從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聯想,去感受,去作結論,去領會其中的生活哲理,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隨便就可以寫出來的,它靠作者嚴肅的寫作態度和駕馭各種表現技巧的能力。取材雖廣,卻不能雜亂,它必須統一於中心思想之下。只有這樣,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來。《荔枝蜜》在這方面是很注意的。經過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構思,材料都與蜜蜂相關,與勞動相聯,被「歌頌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幸福」這一主題所串通。
《荔枝蜜》先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圖景:從化溫泉「四圍是山,環抱著一潭春水」,還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這是一幅多麼美妙的「青山綠水畫」!在這飽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記早晚」,勤勞地採花釀蜜。它熱愛勞動,大公無私;然而它只能活六個月。蜜蜂把它短暫的一生都貢獻給了人類。對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發了贊美之情:「多可愛的小生靈啊2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機地結合起來,提煉出了這樣感人至深的詩意。但作者的本意還不止於此。他看到了正在勞動的農民,這時,蜜峰的採花釀蜜,農民的勞動和那「青山綠水畫」的背景交織在一起,從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我們的一切都是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的。我們的人民是勤勞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
(2)感情變化的描寫。
人的愛憎感情都是有緣由的,這緣由主要是對客觀對象的認識和理解。基於此,楊朔在《荔枝蜜》中具體地描寫了「我」對蜜蜂從缺乏認識到獲得認識,從不理解到完全理解的認識發展過程,從而合情合理地表現了「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下面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圖示來描繪它的大體輪廓:口嘗蜜蜂勞動成果→眼見蜜蜂勞動情景→耳聞養蜂人對蜜蜂勞動和精神的介紹→心感蜜蜂偉大高尚→聯想勞動人民→夢中身變小蜜蜂。
這個圖示表明:作者以「我」對蜜蜂的認識發展為基礎,逐步地、合理地表現了「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
同時,作者突發奇想,寓比喻於無形之中。寫從化溫泉:「四圍是山,懷抱著一潭春水」。「懷抱著」幾個字,多麼形象雋永。寫蜜蜂採花:「滿野嚶嚶嗡嗡,忙得忘記早晚」。好一片歡樂而緊張的繁忙景象,這不正像人類在春秋兩季耕種、收獲的大忙場景嗎?描寫荔枝蜜:「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這種無形的比喻是很高妙的。
(3)富有情趣的語言。
首先,敘述蘊藉著情意。文章一開頭就將人們引入那並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先激起感情的波瀾,然後以充滿童心的文筆,從容地敘述兒時一段回憶,天真、純凈而自然,隱含著作者對蜜蜂感情的轉變。出人意料,引人入勝。其次,描寫極為朴實。作者對養蜂場的勾勒,僅數語,卻情景逼真:「荔枝林深處。隱隱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溫泉公社的養蜂場,……只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麼新生活呢。」這詩情濃郁的生活畫面,加上「成群結隊」「出出進進」「飛去飛來」「沸沸揚揚」四個短語組成的句子,不加修飾,自然而具體地表現出蜜蜂釀蜜時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特別是末尾一句點晴的議論,包含著許多動人的東西,叫人心馳神往。
《荔枝蜜》的語言特色之一是選字用詞貼切、准確,表現力強。作者描寫對蜜蜂的感情變化十分注意用詞的分寸感。例如文章開頭寫「我」兒時對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歡」「不怎麼舒服」,為什麼不用「討厭、憎恨、不喜歡、不舒服」之類的近義詞呢?這就是為了在後邊能更令人信服地寫出對蜜蜂的感情變化。「不大喜歡」「不怎麼舒服」在表現對蜜蜂不喜歡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幾個詞輕一些,感情轉變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用這兩個詞可以使後面寫的感情轉變顯得更加自然可信。
《荔枝蜜》語言特點之二是句式的靈活多變。如文中幾個直接贊美蜜蜂的句式,極盡變化之微妙。如:「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會覺得」這是直接肯定的語氣,吐露出作者的聯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麼新生活呢。」這是推測,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內容,「說不定」實質上是肯定,這是深情的感嘆,意義的推進,作者已由「覺得」而情動於中了。
(4)淺中有深、淡中有味的風格。
楊朔的文章就好像是一個學識淵深而健談的人擺家常一樣,淺中有深,淡中有味;表面輕松自如,內里充實深刻;娓娓動人,平易親切,寓深厚於平淡之中。《荔枝蜜》就是從平淡入手,而逐漸引人入勝的。先說一件兒時的趣事,既把要說的主要話題引出來了,又引起了讀者閱讀下文的興趣。下文也都如此,看起來語不驚人,沒有什麼強刺激的、豪華的詞語,從容安靜,但是情趣不斷,滋味可品。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蜜蜂是畫家的愛物」,但是詠贊蜜蜂的文學作品也很不少。今天我們學習的楊朔的散文《荔枝蜜》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賦予蜜蜂本能的活動以人生重要的哲理,從而升華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靈獨白,學習時請同學們認真體會。
板書:荔枝蜜 楊朔
(二)檢查預習(出示小黑板、教學卡片、投影片均可)。
1.給加點的字注音,並注意它們的寫法。
蜇了一下 啖 黑黝黝 蠕動 掐花 沸沸揚揚 倚著 不辭辛苦
疙瘩 提防 糟蹋 插秧 渺小 嚶嚶嗡嗡 釀造 朔
學生完成後明確。依次為:zh= d n y u r qi f i y c g dB d tB ch mi o y ng w ng ni ng shu
2.解釋下列詞語及加點的字。
黑黝黝 幻景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嚶嚶嗡嗡 沸沸揚揚 蠕動 稀罕 提防 渺小
高尚 小生靈
對以上詞語的理解請參照有關資料和工具書,答案略。
(三)教師范讀課文。
(四)讓學生默讀課文。默讀的過程中思考:作者對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前後有哪些變化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組織學生討論。略。
討論後明確。要點: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是:從總不大喜歡,到想去看看蜜蜂,贊賞蜜蜂,到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感情是因事而發的。因為小時候被蜜蜂蜇過而不大喜歡蜜蜂。因為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樹,喝到了香甜的荔枝蜜,才動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因為參觀了「養蜂大廈」,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勞動,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最愛勞動,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卻有限;從來不爭,不計較什麼,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夜不辭辛苦……),於是「不禁一顫」,發出了「多可愛的小生靈啊」的由衷贊嘆。因為看到了在水田裡辛勤勞動的農民,聯想到香甜的荔枝蜜和勤勞的蜜蜂,認識到勞動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勞動創造著社會主義的幸福生活,進而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以表達自己喜愛蜜蜂,熱愛生活,要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難看出,文章是以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表現中心思想的。
板書:
不大喜歡→想去看看→由衷贊嘆→夢中變作蜜蜂——線索
(五)討論:根據作者對蜜蜂思想感情的變化,文章可以分為幾部分?概括出每部分大意。
討論後明確:
根據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可以把文章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從回憶小時被蜜蜂蜇引出不大喜歡蜜蜂;第二部分(2~5段):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想去看看蜜蜂;第三部分(6~17段):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贊賞蜜蜂,「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第四部分(18~19段):贊美勞動人民,表達了學習蜜蜂的願望。
(六)布置討論題。讓學生獨立思考並寫出簡要發言提綱,以備討論時發言。
1.作者先後寫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鮮美、荔枝蜜的甜香、蜜蜂的辛勤、農民的勞動。從結構上看,這幾者的關系是什麼?這和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麼關系?
2.作者開頭提到對蜜蜂「總不大喜歡」,為什麼結尾卻說「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開頭和結尾是矛盾的嗎?為什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3.怎樣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麼高尚啊!」
4.本文以作者對蜜蜂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全文,為什麼標題卻用「荔枝蜜」?這標題的含義是什麼?
5.課文要表現的中心是什麼?作者是如何表現這一中心的?
(七)就上面所布置的思考題進行討論。
1.作者先後寫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鮮美、荔枝蜜的甜香、蜜蜂的辛勤、農民的勞動。從結構上看,這幾者的關系是什麼?這和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麼關系?
組織學生討論後明確要點:從結構上看,這幾者有個層層鋪墊的關系。寫荔枝樹的茂密,想到吃荔枝果,然而還不到荔枝的成熟季節,於是喝了清香甘美的荔枝蜜;由荔枝蜜的甜香想到參觀養蜂場,了解到蜜蜂的辛勤。由蜜蜂的辛勤聯繫到勞動人民的偉大。前者是後者的鋪墊,又是引出後者的條件。寫荔枝林、荔枝蜜,為寫蜜蜂作鋪墊,寫蜜蜂又為寫田野中正在勞動的農民作鋪墊。
結構是為內容服務的。層層鋪墊,正是為贊美蜜蜂,贊美勞動人民的勤勞。這樣,不但使文章波瀾起伏,搖曳多姿,而且使得作者謳歌勞動人民的中心得以充分的表現。
板書:林茂、蜜甜→蜜蜂勤勞→農民忘我
2. 作者開頭提到對蜜蜂「總不大喜歡」,為什麼結尾卻說「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開頭和結尾是矛盾的嗎?為什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組織學生討論後明確要點:作者開頭對蜜蜂不大喜歡,喝了荔枝蜜,看到了蜜蜂的勞動,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後,就情願做一隻小蜜蜂,可見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創造者的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精神有多麼強大的感染力。
這樣寫並不矛盾,而是一種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不僅使文章首尾呼應,渾然一體,而且使感情變化的線索更加鮮明、突出,有助於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怎樣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麼高尚啊!」
討論後明確要點:「渺小」是從蜜蜂是個小生靈,生命短暫來說的。「高尚」是指它勤無私的美德,它對人類的貢獻來說的。
4.指導學生朗讀、背誦第17段。
5.本文以作者對蜜蜂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全文,為什麼標題卻用「荔枝蜜」?這個標題的含義是什麼?
組織學生討論後明確要點:以「荔枝蜜」作標題,一是因為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才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即由荔枝蜜引出敘述的中心。二還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香甜的荔枝蜜是蜜蜂辛勤勞動的結晶;社會主義生活像荔枝蜜一樣甜美,幸福生活的創造者是我國的勞動人民。
6.課文要表現的中心是什麼?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中心的?
組織學生討論後明確要點: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過對荔枝蜜香甜和蜜蜂無私奉獻的贊美,謳歌社會主義新生活,謳歌為它付出辛勤勞動的普通勞動者,並表達自己願意成為一名為新生活獻身的普通勞動者的願望。借物抒情是本文寫作的一個基本特點。寫荔枝蜜的甜美,令人想到生活的幸福,由「蜜」的甜美,想到它的釀造者——蜜蜂的辛勤,由蜜蜂想到「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後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的勞動人民,最後寫到自己也願變成一隻蜜蜂。這樣,作者借對物的層層贊美,水到渠成地表達了文章的中心。
借物抒情是本文表現中心的一個基本方法。除此以外,還應注意到生動形象的語言所起的巨大作用。沒有又濃又翠的青山綠水畫,就引不出如同小山一樣重疊起伏的幻景,也就很難表現出與「感情上疙疙瘩瘩」迥然相異的驚喜之情,而荔枝蜜的甜美也就很難產生對讀者的巨大感染力。沒有娓娓道來,如話家常的筆觸,就很難使讀者和作者一道去分享生活的樂趣,很難使「生活都是甜的」這一點睛之筆不知不覺地滲入讀者心田,並產生共鳴。至於寫蜜蜂的繁忙令人肅然起敬,寫蜜蜂的壽限扣人心弦,寫水田農民的疊加畫面使讀者進入悠遠清新的意境,這些生動形象的語言,對本文中心的表現也都是舉足輕重的,應當在朗讀中反復體會。
板書:
歌頌甜美的生活→歌頌生活的創造者→願做生活的創造者→中心
7.指導學生朗讀、背誦第18段。
8.小結。
楊朔是一位有影響有成就的優秀散文家。他的散文獨具特色。他善於從現實生活中選取題材,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他的散文構思新穎,立意深刻,常常採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他的散文語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韻和諧,具有藝術魅力。
觀察事物是寫作的基本功。「看、問、想」是觀察的基本方法。如作者在參觀養蜂場的過程中:看到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的沸沸揚揚的情景,想到「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新生活呢」。又如,文中幾次寫「我就問道」,「我又問道,「我想起一個問題,就問」,「我不禁一顫」(想到)等等。
我們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並通過對平常事物的體察,引發出對生活哲理的思考。
9.布置作業。
對周圍某一事物認真觀察之後,寫一篇觀察隨筆,觀察時注意反復思索,引發出一點對生活哲理的思考。
字數為500左右即可。
【板書設計】
荔 枝 蜜
不大喜歡→想去看看→由衷贊嘆→夢中變作蜜蜂
(感情變化)→線索
林茂、蜜甜→蜜蜂勤勞→農民忘我
↓ ↓ ↓
歌頌新生活→歌頌創造者→願做創造者
(借物抒情)——中心
二、有爭議的問題。
關於文章的主題。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寫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開和歸結都落在「我」的感受上。「我」對蜜蜂的情感變化:「厭蜂——看蜂——贊蜂——變蜂」構成全文的情感線索。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強調的本不是蜜蜂(勞動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發生的本質變化,這一情感變化才是文章敘寫的側重點。因而,描述「我」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變化或思想轉變才是《荔枝蜜》的真正主題。
作為一個親身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文藝工作者,一個有心為人民創作的革命作家,楊朔較早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思想上與勞動人民的差距。早在1949年,他就坦率地寫下《我的改造》。他說,影響接近群眾的「真正要害卻在於我的思想」。自以為「搞文藝不同凡響」,對工農群眾「心裡多少有點自大」。在1953年一篇談創作心境的文章中,他說得更明白:「愛是不能裝假的。我有過這方面的痛苦,起初,我也到工農兵當中去,想寫他們,可是我並不喜歡他們,我去了,搜集搜集故事,掉頭而去,對他們漠不關心。但在生活里,在斗爭里,我見到他們精神的高貴,行動的可敬,我的思想感情在黨的教育下也慢慢得到改造,於是我自自然然地愛上他們了。」可見,楊朔在創作《荔枝蜜》之前對勞動人民的認識確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即感情上由不融洽到融洽的轉變過程。
因此,反映在作品中我們就不能說「厭蜂」僅只是藝術手法上的欲揚先抑,更不能說「變蜂」是一筆帶過的做作之筆,應該說全文的主題正是靠它們來體現的。
我們還可以說,散文《荔枝蜜》的感情基調不僅屬於楊朔個人,更屬於產生它的時代,它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內容。
新中國成立頭十年,由於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全面系統的貫徹,加之當時文藝界主要領導人如郭沫若、茅盾等的提倡,深入工農、深入生活、轉變思想成為中國文壇的主旋律,許多作家到工廠到農村長期落戶。這個時代是知識分子與工農兵合為一體的時代,楊朔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對與工農相結合中的感情變化做出真實的記錄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自己也說:「我從思索中得來的東西,往往就是我將來寫作的主題。」楊朔這種拿「主題做條主線」的創作方法恰好證明了《荔枝蜜》中「我」的「厭蜂——看蜂 ——贊蜂——變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正是「與主題有關的生活」,是主題之所在。到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歸納《荔枝蜜》的主題:作者通過「我」對蜜蜂前後迥異的感情變化的敘寫,描畫了「我」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在與勞動人民相結合過程中思想轉變的心靈軌跡,表達出一代知識分子渴望與勞動人民化為一體的情懷。「我」的思想歷程是一代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縮影。
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出處。
這句詩出自蘇拭《吃荔枝》(又名《惠州一絕》),原詩是這樣的: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蘇軾對荔枝的無限贊嘆。楊朔引用這兩句詩,意在藉以贊美荔枝這種佳果。
㈣ 當代散文四大家
楊朔、秦牧、魏巍、劉白羽
劉白羽著有散文《長江三月》,短篇小說《政治委員》,中篇小說《火光在前》,特寫集《早晨的太陽》
秦牧著有散文集《長河浪花集》,以散文體裁寫的文藝論文集《藝海拾貝》(這個最有名),還有散文集《長街燈語》
楊朔的散文,《荔枝蜜》還曾是中學語文課本的重要篇章,散文《茶花賦》《海市》(還著有同名散文集)《香山紅葉》也都很出名
魏巍的散文《依依惜別的深情》比較出名。他的長篇小說《東方》獲得首屆茅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