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梅花翻譯
1. 鄭域的《昭君怨·梅花》有什麼含義該如何理解呢
《昭君怨·梅花》是南宋詞人鄭域寫作的一首詞。本詞描繪出山間中紅梅花的姿勢,較詩情畫意。本詞以比照的方法,寫下了紅梅花純真而又傲然的質量,展現了「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高尚情操。說它是花。春天卻未來臨。說它是雪,卻清香極其。冒著嚴寒,傍著竹海,在鄉間的農家小院綻開。不論是生長發育在荒原人家或是在樓台亭閣水韻的榮華富貴名鎮,全是一樣的綻放。宋人張炎說:「詩難以詠物,詞為尤難。體認稍真。則物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未知。一看含意,全在結句。
此詞沒有遇竹而忘梅,煉字而不以典所囿,一氣呵成,組成了一個完全的詩意。它以疏竹為烘托,以紅梅花為行為主體,在猗猗竹松的隱映當中,一樹寒梅,暗香疏影,閑靜幽獨,聖境超逸。並且以圓竹的高挺襯托梅花的品格,更能突出紅梅花凌霜傲雪的品牌形象。句末再加上「原始人家」一個語句,不但在聲調上倩靈便脫,和睦雅緻並且使整體界面擁有支撐點,流露不知煙火人間者的生活元素。這人生境界與前邊所述的一樹寒梅掩以疏竹,恰好互相映發它以比照的方法,寫下了紅梅花純真而又傲然的質量,展現了「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高尚情操。同一一樣的詠梅詩詞對比,觀念又獲得了進一步提升。明朝楊慎《詞品》雲:「中卿小詞,醒悟喜人,如《昭君怨》等等,興比甚高。」這一首以詠梅為主題的小詞,選用了比興手法,主要表現出了一種醒悟喜人的逸情雅韻,頗有深受感動的地區。
2. 王昭君怨詞 譯文
又名《宴西園》、《一痕沙》。四十字,全闋四換韻,兩仄兩平遞轉,上下片同。
題考
[昭君怨]本琴曲名。【琴曲譜錄】:「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制。」又琴操:「齊國王穰,以其女昭君,獻之元帝,帝不之幸。後欲以一女賜單於,昭君請行。及至,單於大悅。昭君恨帝始不見遇,乃作怨思之歌。」故李商隱詩有「七彈[明君怨],一去怨不回」之句。(晉人避司馬昭之諱,昭君改稱明君)。至隋唐由樂府而入長短句,浸成詞曲名。清毛先舒【詞學全書】雲:「漢 王昭君作怨詩,入琴操,樂府吟嘆曲,有[王明君],蓋石崇擬作,以教綠珠;隋唐相沿有此曲。」詞調多取名於琴曲;觀此,可知本調調名之由來已。又本調亦名[一痕沙]、[宴西園]。
定格
中仄中平中仄(韻),中仄中平中仄(韻)。
中仄仄平平(韻),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中仄(韻),中仄中平中仄(韻)。
中仄仄平平(韻),仄平平(韻)。
作法
本調四十字,前後闋相同。第一、二、三句,正與[如夢令]句法相同;惟[如夢令]第三句不用韻,此則換用平韻。第四句三字,即協平韻,句法為仄平平,不可移易。
[編輯本段]蘇軾作品
昭君怨 (宋· 蘇軾)
誰作桓伊三弄。
驚破綠窗幽夢。
新月與愁煙。
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
明日落花飛絮。
飛絮送行舟。
水東流。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注釋】
⑴ 一本題《金山送柳子玉(瑾)》。
⑵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東晉時音樂家,善箏笛。《世說新語·任誕》載:「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⑶ 「綠窗」,碧紗窗。
⑷ 客將遠行,故如此說。張繼《楓橋夜泊》:「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⑸ 欲去還留戀,終於不得不去。
⑹ 上片平穩。下片首句一頓,以下便順流而下。疊用「飛絮」接上「落花飛絮」句,頂針接麻格,更顯得生動。「落花飛絮送行舟」,以為調所限,只用了「飛絮」二字。
【賞析】
熙寧六年(1073)十一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蘇軾往常州、潤州一帶賑飢,恰好柳子玉要到舒州(今安徽安慶)靈仙觀,二人便結伴而行。第二年二月,蘇軾在金山送別柳子玉,遂作此詞以贈。子玉名瑾,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其子仲遠為蘇軾親堂妹婿,兩人是誼兼戚友的。
詞的上片寫離別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不知是誰吹起了優美的笛曲,將人從夢中驚醒。是什麼樣的夢呢?從「驚破」一詞來看,似有怨恨之意。夜聽名曲,本是賞心樂事,卻引起了怨恨;而一旦夢醒,離愁就隨之襲來,可見是個好夢。大概是夢見和朋友一起飲酒賦詩吧!歡聚的日子馬上就要結束,怎不使人懊惱、愁悶?推開窗戶,不知是要追尋那悠揚的笛聲,還是要尋回夢中的歡愉,只見江天茫茫,空盪盪的天上,掛著一彎孤單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間。江天之際,迷迷濛蒙、混混沌沌,那是被愁悶化作的煙霧塞滿了。
上片寫夜愁。融情入景,笛聲,綠窗,新月,煙雲,天空,江面,織成了一幅有聲有色、浩淼幽清的圖畫。
下片遙想「明日」分別的情景。「欲去又還不去」,道了千萬聲珍重,但遲遲沒有成行。二月春深,將是「落花飛絮」的時節,景象凄迷,那時別情更使人黯然。「飛絮送行舟,水東流。」設想離別的人終於走了,船兒離開江岸漸漸西去。送別的人站立江邊,引頸遠望,不願離開,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名白人的心願,追逐著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舊東流入海。以「流水無情」反襯人之有情,有借「飛絮送行舟」表達人的深厚情意,結束全詞,分外含蓄雋永。詞所謂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謂作此詞的第二日開船,須作稍微寬泛的理解。詩集送柳子玉詩稱「先生官罷乘風去」之後,復數有游宴之事,子玉始成行,可參。
通觀全詞,沒有寫一句惜別的話,沒有強烈激切的抒情。將情感融入景物,通過景物描寫渲染出一種情感氛圍,使讀者身不由已地被引進其所創造的意境之中,受到強烈的感染,這是本詞的藝術魅力所在。在眾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賦予它們生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氣勃勃,整個藝術畫面都活躍起來,這是本詞的藝術特色。上片用「愁」寫煙,使新月也帶上了強烈的感情色彩;下片用「送」狀柳絮,使之與東去的流水對比而生情。而「愁煙」和「飛絮」在形態上又有共同之處,它們都是飄忽不定、迷迷濛蒙的自然物;它們輕虛空靈,似乎毫無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無限擴散,彌漫整個宇宙,用它們象徵人世的漂泊不定,傳達出迷濛悵惘、拂之不去的眷戀之情,那是再妙不過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隨手占來,毫不費力,只道眼前所見,顯得極其自然。這正是詞人的高超之處。(陳華昌)
[編輯本段]萬俟詠作品
昭君怨 (萬俟詠)
春到南樓雪盡,驚動燈期花信。
小雨一番寒,倚欄干。
莫把欄干頻倚,一望幾重煙水。
何處是京華,暮雲遮。
【賞析】
此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詞語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將客中思歸的情懷抒寫得娓婉動人。
上片首兩句先寫客中值上元燈節。「雪盡」則見日暖風和,大地回春。《呂氏春秋·貴信》雲:「春之德風,風不信(不如期而至),則其花不盛。」故謂花開時風名花信風。而農歷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又稱燈節,為賞燈之期。此「燈期」之花信為「小桃」,上元前後即著花,狀如垂絲海棠。歐陽修詠小桃詩所雲「初見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謂「驚動」,即言春到南樓,時值元宵,小桃開放,如從睡夢中驚醒。
三、四兩句,寫倚「南樓」之欄干,承上「燈期花信」而來,詞意有所轉折。獨倚欄干之人,必不游眾之中,而這一番寒意,是因為剛下過的一場小雨,還是因為客心悲涼的緣故,亦是斷難分辨。
過片「莫把欄干頻倚」,翻進一層寫歸思之切。
所以強言莫倚,是因為倚欄干也只能「—望幾重煙水」,重重疊疊的煙水雲山遮斷了故國的望眼。接下來「何處是京華」,全是望尋之神,說明他欲罷不能。「京華」指京都,即汴京。最後再作否決:「暮雲遮」,即還是望而不見。此句似暗用李太白「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意,既寫景兼以寄慨,實有比義。
這首詞清雅情深,當為詞人的代表作。
熙寧六年(1073)十一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蘇軾往常州、潤州一帶賑飢,恰好柳子玉要到舒州(今安徽安慶)靈仙觀,二人便結伴而行。第二年二月,蘇軾在金山送別柳子玉,遂作此詞以贈。子玉名瑾,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其子仲遠為蘇軾親堂妹婿,兩人是誼兼戚友的。
[編輯本段]鄭域作品
昭君怨.梅花 (鄭域)
道是花來春末,
道是雪來香異。
竹外一枝橫斜,
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
富貴玉堂瓊榭。
兩地不同載,
一般開。
【賞析】
這是一篇不同凡響的詠梅佳作。
上片詠梅、惜梅。前兩句詠嘆梅花的出類拔俗。它不同凡花,雖春未到卻獨自沖寒而開;它潔白似雪,但冰雪卻不具備它那醉人的幽香。後兩句惋惜梅花的孤獨寂寞。它雖傲姿凌霜,暗香襲人,卻獨處僻鄉,無人欣賞。
下片贊梅。把梅栽在「竹籬茅舍」也罷,把梅栽在「玉堂瓊榭」也罷,它都不改初衷:「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此詞不僅描繪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並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雖懷才不遇卻不肯放棄操守而隨波逐流的情懷。在寫法上,盡管通篇無一「梅」字,卻使人感到筆筆都在寫梅;盡管筆筆都在寫梅,卻又使人處處都聯想到作者。構思巧妙,富於比興,堪稱詠梅佳作。
[編輯本段]李白作品
昭君怨 (李白)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一作送)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一作方)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