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Ⅰ 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什麼意思
這句詩出抄自張棗的《鏡中》意思是一想起自己一生後悔的事情,之後不是繼續寫是什麼事、有多後悔,而是把視線轉到窗外飄落的梅花,彷彿自然也在為我的後悔感到遺憾、惋惜。
這句詩有種借景抒情的意味,表達了對逝去的時光無法挽回的無奈。
拓展資料:
張棗朝代:現代
張棗,湖南長沙人。著名詩人,學者和詩歌翻譯家。文學激情燃燒的20世紀80年代初,少年張棗頂著詩歌的風暴入川,二十詩章驚海內,以《鏡中》、《何人斯》等作品一舉成名,成為著名的「巴蜀五君子」之一。
《鏡中》作者:張棗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來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危險的事固然美麗不如看她騎馬歸來面頰溫暖,羞慚。低下頭,回答著皇帝一面鏡子永遠等侯她讓她坐到鏡中常坐的地方望著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Ⅱ 「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的南山」這句話出自哪部名著
出自張棗的《鏡中》全文如下:
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來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險的事固然美麗
不如看她騎馬歸來
面頰溫暖
羞慚。低下頭,回答著皇帝
一面鏡子永遠等候她
讓她坐到鏡中常坐的地方
望著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2)梅花便落滿了南山擴展閱讀:
張棗,湖南長沙人。著名詩人,學者和詩歌翻譯家。文學激情燃燒的20世紀80年代初,少年張棗頂著詩歌的風暴入川,二十詩章驚海內,以《鏡中》、《何人斯》等作品一舉成名,成為著名的「巴蜀五君子」之一。
詩人柏樺說,他20出頭寫出的《燈芯絨幸福的舞蹈》,就足以讓他的同行膽寒。他精確而感性的詩藝,融合和發明中西詩意的妙手,一直風靡無數詩歌愛好者。2010年3月8日因肺癌逝世。
參考資料:網路:張棗
Ⅲ 梅花落滿了南山
文/卜白
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張棗的詩句,讀到時,心頭一緊。
當把這句子說給一個在南山山居的朋友時,他說,南山沒有梅。
頓時,我們咫尺天涯。
詩人的南山,可以是終南山,也可以是詩經里的齊南山,曹南山,也可以是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廬山。梅花可以是梅花,也可以是菊花,蘭花,青竹,甚至杏花,桃花,迎春與狗尾巴花。
詩句里的意象充滿無盡的詩意與遐想,只抵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之境。美的
讓看到的人驀然。
可南山,真的沒有梅嗎?
山那麼大,找找總歸是有的吧。
我的南山,是一定要有梅的。要有瘦梅鋪滿山間,淺瓣鑲滿雪片,且最好是清淡素雅的綠萼梅。
踏雪尋的不是紅梅,要尋得綠蒂白花的綠萼梅才夠味兒。
梅花的品種很多,大類有30多個,小類可細分到300多個小種。按花型花色一般分為宮粉,硃砂,玉蝶,杏梅,綠萼等類。尤以綠萼花白色,萼淡綠,香味濃,最喜人。
識得一個美好女子,先不說容顏驚人,名字喚作綠萼。偶然聽人說到,便心生美好。見了其人,知其又名梅子。人如其名,美到雪花亂顫。
想起她就想到青梅煮酒,西窗剪梅這樣充滿詩意的畫面。見了就讓人難忘,後來遂成了忘年之交。
一日,與她共赴一個朋友的新書發布會。會後眾友把酒言歡。是夜,暮色西沉才散了場。
返迴路上,我們稀稀疏疏的走在綠城昏黃的燈光下。我正出神於前面朋友們討論的走訪寺廟的私人體驗,正說到哪座寺院的花美,氣場好。忽然被後面的人追趕,來人是個又寫又畫的同好。寒暄了兩句,就說我畫在棉麻包包上的梅花,畫的不圓。
第一次被這么評說。
頓時錯愕。
梅花的形態是圓的,果然還是畫家觀察得細致。
但話又說回來,花是圓是扁重要麼?是梅是杏重要麼?
在我這里,無論是扁是圓,梅花終歸是梅花,南山卻不一定是南山。
但還是謙虛地回去翻了畫譜。
果然,大抵丹青妙手,以畫梅為善者,無不如畫家所言。
學貫中西的張大千對畫梅之法有詳細的論斷。其中就有說到畫梅第一是勾瓣,其次是花須,花蕊,花蒂。
畫花勾瓣要圓,所謂圓,並非勻整數珠一般,而是蓓蕾繁花都要有生長意恣,欣欣向榮之態。而且他以為梅以稀,以老,以瘦,以寒為貴。
作為四君子之一的梅,一身傲骨,探波傲雪,剪雪裁冰,自古就被視為高潔志士的化身,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們寄意抒懷的介體,也正是他們汲汲以求,心神所往的南山。
畫梅,南北朝就有人開始了,到宋代才漸成風氣。
宋人仲仁和尚,首創墨梅。只用墨色深淺表現梅的風致。後又有楊補之用雙鉤之法,使落於宣紙的梅純潔高雅,盡得風流。
元人王冕,自詡梅花屋主,學識深邃,能詩善畫。用乳花石刻印,篆法絕妙,創造性地開啟了傳統文人篆刻藝術的大門。他是中國藝術史上第一位詩書畫印的集大成者。
其人才華卓著,生性異秉。晚來隱於九里山,種豆植栗,自培梅花千樹,引水灌溉,挖池養魚。常年痴迷藝術,潛心書畫,以《墨梅圖》傳世。
他的梅,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萬蕊千花,疏密有致,一改宋人稀疏冷倚之氣。繁花密蕊,枝葉簇簇,勾花頓挫,筆意清簡,梅枝穿插得勢,清潤灑脫,花朵密而不亂,繁而有韻,給人以熱烈,欣欣向榮的愉悅觀感。
後人明陳錄也喜墨梅以繁花示人,尤以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梅花圖》為最。有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矛盾之美。
再有就是金農,汪士慎的梅花讓人印象深刻。尤以金農的《紅綠梅花圖》是少見的梅花著色佳作。染了顏色,卻不失清雅之氣,著實難得。
作為四君子之一的梅,並非生來就是文人墨客的抒懷之物。梅花最早是作為酸味調料被人記錄的。
《尚書說命》里記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梅主酸,是與鹽中和可以調制美味羹湯的五味之一,該是類似於現在的檸檬。
自魏晉時始,梅才以花被人賞識,漸而聲隆名旺,延至今日。
梅花之美在於其色,香,姿,韻。
梅花色淡氣清,有出塵之致,枝條疏影橫斜,老枝怪奇。花期沒有樹葉,花開孤瘦傲雪霜,花朵乾瘦而清雅。
這些上蒼賦予的天資,是其它之類無論如何都無法與之比肩的,梅自是孤芳集大成者。
後人以梅擬人,范成大《梅譜》說梅以韻勝,以格高,說的就是徹底虛化了的梅了。
若再配以外在景緻,尤其月光,煙影,竹籬,蒼松,古柏,清水,寒雪以及山澗,更能烘襯出梅花的高標俊逸。正像金農詩句所言「清到十分寒滿地,始知明月是前身。」
梅與蘭,竹,菊,都是常青出塵之物,卻各有秉性,暗藏天機。
梅比菊開得更晚,但沒有菊持久。
誰說開得晚就一定不盛,開得持久就一定長久。
正如,梅花落滿了南山。是何梅,又是何山?
且得看是落滿了誰的南山,誰遇見了誰吧。
卜白 花詩堂 201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