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山汪
Ⅰ 梅花山的變化與介紹
南京梅花山是梅花節連續九年的主會場,也是國內唯一一處位於世界遺產景區內的賞梅勝地,在全國八大賞梅勝地中,無論是按植梅的歷史、規模、數量還是品種排比,皆堪稱魁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梅山」。
據史料記載,六朝時南京植梅已盛,明朝時候靈谷寺東南一里有一處賞梅勝地,叫梅花塢,是明代宮廷專設的梅園,其間植梅不下千株,所結的梅子專供太廟祭禮皇帝的祖宗之用。梅園里的每株梅樹上都懸掛著書有「御用」二字的木牌,由於明代刑律嚴酷,故而雖然遊客眾多,但絕沒有人敢私自攀枝。
三十年代初,當時的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將梅花山一帶辟為中山陵園植物園的薔薇花木區,開始植梅,到抗戰前夕,這里已經形成一片梅林,每逢梅花盛開之際,遊人常常絡繹不絕。1944年這里正式稱為梅花山。
近年來,梅花山的植梅規模不斷擴大,新的品種不斷出現,如今的梅花山有梅園面積400餘畝,形成了3大梅花體系、5大種類、18個花型、230多個品種,總數約15000株。其中精品薈萃,如紅妝淡抹的「宮粉型梅」,狀如游龍的「龍游梅」,萼似翡翠的「綠萼梅」、花如堆雪的「玉蝶型梅」、胭脂點珠的「硃砂型梅」、以及珍奇品種「別腳晚水」、「南京紅」等。另外,「單瓣跳枝」、「水紅小硃砂」等60餘個品種已進行了國際登錄。常言到「花是將開未開好」,在梅花含苞欲放之時去梅花山「探花」別有一番情致。而當梅花盛開時節,繁花似錦的梅花山更讓遊客沉醉在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
「春為一歲首,梅佔百花魁」,梅花作為四君子之首,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在全國八大賞梅勝地中,無論是按植梅的歷史、規模、數量還是品種排比,南京東郊的梅花山皆堪稱魁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梅山」。 每當早春時節,萬株梅花競相開放,層層疊疊,雲蒸霞蔚,使數十萬海內外踏青賞梅的遊人沉醉其中,留連忘返。
梅花山原名孫陵崗,也叫吳王墳,因東吳的孫權葬在這里而得名。據史書記載,這里還有他的前妻步夫人及宣明太子墳,但已無跡可考了。
上世紀30年代初,當時的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將這一帶辟為中山陵園植物園的薔薇花木區,開始植梅。到抗戰前夕,已形成一片梅林,春天梅花盛開之際遊人絡繹不絕。1937年春,汪精衛曾和陳璧君來此賞梅,仍稱這里為吳王墳。1944年11月,汪精衛在日本死去,運回南京安葬於此,這才正式改名為梅花山。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於1946年1月21日派工兵將汪墳秘密炸毀。1947年在原址建造了一座長方形亭子,由當時的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主任孫科題名「觀梅軒」。「觀梅軒」東西長16米,分為三間,四周設磚砌欄桿,東西兩間突出處開出入口,頗盡曲折之妙。梅花山東麓原為汪精衛的祭堂,一直保留下來,現在改為「壽星宮」,為老年遊客提供品茗賞梅、弈棋賦詩的休息場所。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山陵園管理處在梅花山大量植梅。1958年以後,開辟了一百多畝荒山,大量栽植了猩猩紅、骨里紅、照水、宮粉、跳枝、千葉紅、長枝、胭脂、玉碟、送春等珍貴品種,其中「別角晚水」全國獨此一株,尤為珍貴。春季梅花盛開之時,繁花滿山,香飄數里。
為了方便遊人,1982年陵園管理處又在梅花山東北新建了一座旅遊餐廳,以宋代詩人林逋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命名為「暗香閣」。餐廳為二層建築,用餐時可憑窗欣賞梅花山的醉人景色。樓下還有詠梅齋、疏影堂和知春亭,亭、閣之間有曲折、跌落的迴廊相接,整個建築面積約1540餘平方米。
1992年以來,中山陵園管理處在梅花山東側開辟了一座新梅園。新梅園是自成一體的自然山水型梅花專類園。全園面積72309平方米,新植梅樹2500餘株,與原梅花山合在一起形成了千畝園萬株梅。同時,新梅園還配植了櫻花、合歡、池杉等觀賞植物,並鋪設草坪,彌補了季節變化而造成的空白,使全園四季有景。
1993年春天,梅花山上又新建了一座高大典雅的「博愛閣」。博愛閣由台灣海峽商務協調會會長張平沼先生捐款10萬美元建造。這座造型美觀的建築是由東南大學研究所建築師劉敘傑設計、市建委總工程師葉菊華審定,於1993年7月竣工的。閣內外兩層共有16根大紅立柱,飛檐翹角,高大壯觀。頂為重檐十字脊,仿北京紫金城角樓屋頂造型,四角歇山式屋脊環繞中間的攢尖式正脊,形成極富立體感的獨特風格。博愛閣高12米,面積80平方米,平面為方形。屋面鋪藍色琉璃瓦,繪大點盤龍錦杉心彩畫。閣正面橫匾上「博愛閣」三字,選自孫中山手跡,東側內立柱上有一幅張平沼先生所書的楹聯:「博大精深中外古今齊翹首,愛民救國聖賢堯舜證天心。」其餘各立柱上也均有名人題書的楹聯。兩層屋檐的四角懸有八隻風鈴,在清風吹拂下發出清脆的鈴聲,為遊人增添了游興。
1993年,陵園在梅花山東麓新建了一座孫權故事園。園的中心是一尊高大的孫權石像,底座正面鐫刻「東吳大帝孫權」六個大字。石像高3.5米,底座高1.6米,通高5.1米,由南京市雕塑工作室張祥水先生設計雕刻。石像西南側,有一座扇形的孫權故事畫廊。廊分四間,壁上嵌有「張飛瓜園訪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等十二幅孫權故事浮雕石刻。同時在孫權故事園中還引種了一百多種日本的梅品種,為梅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
現在梅花山佔地420畝,擁有梅花品種200餘種,梅花1.5萬株,南京梅花山正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人,逐漸成為全國的梅文化中心。
Ⅱ 南京梅花山山頂上有座亭子,它以前是誰的公墓
那座亭子不是誰的墓,但亭子所在地是汪精衛墓的原址。1944年,汪精衛病死日本後葬於梅花山。1946年,國民政府即將遷回南京,何應欽下令將汪墓炸毀,汪氏屍骸在清涼山火葬場火化揚灰。汪墓原址上建起一座廊亭,北面橫額上有孫科手書的「放鶴」二字,此亭名為「觀梅軒」。
Ⅲ 焚屍揚灰的相關事件
1864年7月19日,天京(今南京)內外,黑雲壓城,火光沖天,滾滾的硝煙中彌漫著強烈的人肉焦臭味兒。
正午時分,隨著曾國荃一聲令下,「轟隆」一聲驚天巨響凌空怒炸,太平門處的城牆被炸塌二十餘丈,整個天京城地動山搖。數萬眼睛血紅狂狼暴獸般的湘軍一齊吶喊如潮,揮舞著刀劍像龍卷風一樣席捲向坍塌的城牆。守城的太平軍從各處趕來拚死封堵缺口,他們從城牆扔下雨點般的炸葯包,沖在最前面的四百多湘軍敢死隊員一片慘叫,全被燒死。但成千上萬的湘軍不顧一切踩著同伴的屍體,打著漩兒擠成一團蜂擁而入。太平軍再也抵擋不住洪水般呼嘯而來的敵人。戰至傍晚,九門皆破,天京失陷。湘軍「見人即殺,見屋即燒」。殘存的太平軍與之展開激烈的肉搏戰,許多人大叫著「不留半片爛布與清妖享用!」舉家自焚而死。
所有人都瘋了!他們無一例外都只想獵取一個最重要的人物——天王洪秀全。
然而湘軍將整個天京城翻了個底朝天,也不見洪秀全的蹤影。7月30日,湘軍總兵熊登武得到一個太平軍黃姓宮女告密,這才知道洪秀全已死十多天了。在她的指引下,曾國荃派人從天王府的大殿內挖出了洪秀全的屍體。
一直到死,洪秀全都保持著他固有的神秘感。臨死前,他命人用十幾層厚布,在死後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湘軍掘開墳墓,將洪秀全渾身的厚布全部扯爛,扛到城南雨花台給曾國藩當面驗看。
曾國藩和洪秀全,兩個苦苦搏殺了11年的對手,一直都只是相互耳聞,卻從未謀面,想不到今天會以如此奇特的方式見面。曾國藩在日記中這樣記述這位老對手:「胡須微白可數,頭禿無發,左臂股左膀尚有肉,遍身用黃緞綉龍袍包裹。」
天意從來高難問。剛剛驗畢洪秀全的屍首,本來晴空萬里的南京城,突然狂風驟起,暴雨襲來,約半時方歇。
8月1日,曾國藩斷然下達了最嚴厲的懲處方式:「戮屍,舉烈火而焚之!」洪秀全的屍體再次被拖了出來,被刀斧剁得粉碎。即使這樣,還不罷休,曾國藩又命人把肉泥拌進火葯,裝入炮彈,然後接連發射出去——就是死了,也要讓洪秀全灰飛煙滅,陰魂無歸。
然而,如果說「焚屍揚灰」對於死後的洪秀全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報復,那麼臨死之前,他那走火入魔神秘荒謬的表現,則說明遠在湘軍的大炮把天京城牆轟塌之前,洪秀全的理想信念已經破滅,精神世界已經坍塌了。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還都南京。
聽說汪精衛埋在梅花山上,蔣介石氣不打一處來,命令何應欽馬上平墳。
於是,何應欽派出工兵營,將汪墓炸毀。
炸墳是在秘密中進行的,前三天,往中山陵方向的交通即被封鎖。工兵爆破分兩步,第一步炸開外層混凝土,第二步炸開內窖。
1946年1月21日深夜,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墳墓炸成數塊。開棺時,由當時的南京市長馬駿超親自檢查,其餘無關人員避開。開棺後發現,汪氏入棺經防腐處理,屍體保存完好。除在汪的口袋裡找到一張陳璧君親筆寫的「魂兮歸來」的三寸紙條外,別無它物。
隨後,起出的棺木被裝上大卡車,運到清涼山焚屍揚灰。工兵營當夜平整好墳地,在墳地上建了一座小亭,兩邊修建了長廊,隨後又種上花草樹木,使這里成為一處風景點,與中山陵遙相映襯。遊人至此,誰也不會想到這里曾經埋葬過投日巨奸汪精衛。
汪精衛死前曾寫過一首《自嘲》的絕命詩。詩道: 心宇將滅萬事休, 天涯無處不怨尤。 縱有先輩嘗炎涼, 諒無後人續春秋。
這首詩,道出了汪精衛臨死之際無可奈何的悲涼心境,一代巨奸,就落得如此的下場。 1944年初夏,蘇聯紅軍逼近德軍的老巢,盟軍亦在諾曼底登陸成功。納粹德國徹底失敗的結局已是無可挽回,內部出現了企圖推翻希特勒、成立新政府及與美英議和的秘密組織,他們制定出了代號為「瓦爾基里計劃」的行動計劃。施陶芬貝格上校成為這個組織的核心人物。1944年1月底,在東部前線作戰受傷的22歲德國陸軍中尉艾瓦爾德馮·克萊斯特突然接到一封電報,要求他立即歸隊。當他返回部隊後,克萊斯特驚訝地發現,這封電報是施陶芬貝格發出的。帶著定時炸彈去見希特勒施陶芬貝格對克萊斯特面授機宜:德軍即將改用新軍服,一批樣品已經生產出來,軍工廠決定找個時間請軍官和士兵試穿,讓希特勒檢閱。軍工廠的內線已與施陶芬貝格達成秘密協議,刺殺行動就選在希特勒閱兵之時進行,而試穿軍裝的其中一人便是克萊斯特。按照設想,克萊斯特要把炸彈捆綁在腹部,待希特勒上前細看時引爆,與他同歸於盡。但新軍服在盟軍轟炸期間全部被毀,希特勒一紙令下:取消閱兵式。於是,秘密組織只能等待下一次機會。1944年6月,施陶芬貝格被提升為德國後備軍司令弗洛姆將軍的參謀長。這個位置使施陶芬貝格能夠經常與希特勒進行接觸。他決心著手進行策劃和准備,反復練慣用殘剩的三個手指安裝操控英國制定時炸彈。1944年7月11日,施陶芬貝格帶了一個炸彈,與希特勒和戈林在一起待了半小時,但他沒有撥動炸彈開關,因為希姆萊不在場。他們曾決定最好將納粹三魔頭(希特勒、希姆萊、戈林)同時殺死。第二次機會是在7月15日,希姆萊和戈林都不在場。施陶芬貝格離開房間打電話通知夥伴,雖然只有希特勒一人,他也決定啟動炸彈裝置。可是當他返回會議室時,希特勒已經離開。7月19日,施陶芬貝格突然接到通知,要他次日13時到希特勒藏身的地堡「狼穴」報告關於編組新的「人民步兵師」的進展情況。這一次,施陶芬貝格決定不論另外兩人是否在場都要炸死希特勒。7月20日早晨,陽光燦爛,天氣很熱。施陶芬貝格帶著自己的副官哈夫登中尉飛往「狼穴」。他在公文包里放了3樣東西:兩枚炸彈、一個定時引爆裝置和一件襯衫。11時,施陶芬貝格准時到達「狼穴」。一位負責接待的副官發現他的皮包非常重,施陶芬貝格神態自若:「我們有很多事情要談。」桌子底座救了希特勒一命12時過後,施陶芬貝格走進最高統帥部長官凱特爾的辦公室。凱特爾告訴他,因為墨索里尼要在14時30分到達,原定13時召開的會議提前到12時30分。時間已所剩無幾了。左眼失明,左手只有3個手指的施陶芬貝格匆忙躲進廁所,開始組裝炸彈。盛夏的高溫加上過分緊張,使施陶芬貝格的動作變得遲緩。在凱特爾副官不斷的催促下,他只好把原定的兩枚炸彈減為一枚,定時裝置設為12分鍾。施陶芬貝格換下濕透的襯衫,匆忙趕到會場。他原以為會議會在地下室里舉行——地下室的牆是鋼筋混凝土,牆上無窗,炸彈的威力會非常集中。可是他卻被領進了一座木屋,這座木屋有三個窗子。炸彈在這里的威力將大打折扣。會議已經開始。希特勒正坐在桌子一邊的中央,背對著門,一邊聽著陸軍副參謀總長兼作戰處長豪辛格將軍的匯報,一邊擺弄著他的放大鏡。桌子四周還站著20來個軍官。施陶芬貝格站到桌子旁邊,把皮包放在了桌子下面,離希特勒的腿約兩米遠。此時是12時37分,再有5分鍾,皮包里的炸彈就要爆炸了。施陶芬貝格請求離開一會給他的上司打個緊急電話,趁機溜了出去。他身旁的一位軍官俯身到桌上,想更清楚地看地圖,發現施陶芬貝格那隻鼓鼓囊囊的皮包礙事,就用一隻手把它揀起來放到桌子那個厚厚底座的靠外一邊。這樣一來,在炸彈和希特勒之間就隔著這個厚厚的底座。也許就是這個看來不經意的舉動救了希特勒的命,也改變了之後的歷史。12時42分,炸彈准時爆炸。一聲巨響後,24名與會者中4人當場死亡。但刺殺的目標希特勒卻逃過一劫,僅燒傷了大腿、燒焦了頭發、震壞了耳膜。巨響之後,施陶芬貝格看見了建築物冒出濃煙和火舌。他毫不懷疑屋內所有人或被炸死或受重傷。雖然警報立即拉響,施陶芬貝格還是順利通過四道黨衛軍的檢查哨所,抵達了附近的飛機場,飛往柏林。施陶芬貝格抵達柏林後隨即命令啟動「瓦爾基里計劃」,企圖奪權。然而,幾個小時後,他們得到消息:希特勒沒死!克萊斯特急忙向施陶芬貝格匯報:「我們現在遇到了麻煩,你要想想辦法。」他被黨衛軍「焚屍揚灰」18時,希特勒發表講話:「一夥野心勃勃、毫無理智的軍官企圖篡奪領導權……可天意讓我繼續為人民服務。」氣急敗壞的希特勒隨即展開了血腥報復,他拘捕了約7000名「涉案男女」,並處決了其中約5000人,這些人大部分沒有直接參與暗殺。施陶芬貝格和克萊斯特的父親都被槍決,但他們已經比較幸運,許多人慘遭「蓋世太保」(德國秘密警察)酷刑虐待,然後用鋼琴上的金屬絲弔死,或者用鐵鉤子鉤死。部分過程還被拍攝下來,供希特勒「欣賞」。施陶芬貝格最終也被抓獲,和另外4名同伴被判以死刑,立即槍決。他在最後一刻還拚命為同伴開脫,高喊:「我們神聖的德意志帝國萬歲!」槍聲隨之響起,施陶芬貝格跌倒在地,年僅36歲。施陶芬貝格的屍體被埋在刑場附近,但黨衛軍頭子希姆萊下令把屍體挖出來焚燒,並把骨灰撒入污水中。
Ⅳ (急)誰知道死去比鴻毛還輕的漢奸
汪精衛於1944 年11月10日在日本名古屋病逝。汪精衛死後葬於南京郊外的梅花山,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在全國人民的一片呼聲中,南京人民對汪精衛的墳墓留在梅花山十分不滿,紛紛要求鏟除。蔣介石在輿論的壓力下,派何應欽扒掉此墓。其棺木和屍體被運往清涼山火葬場徹底焚化。 汪陳跪像於1940年10月製成。汪精衛跪像高1.15米,上身裸露,背刻「汪逆精衛」。陳璧君跪像高1.12米,上身裸露,背刻「陳逆璧君」。同時刻有一塊《汪逆夫婦跪像志》碑,高1.27米,寬0.27米,厚0.05米,碑文為:「相彼夫婦,漢奸之尤,民眾公敵,舉國同仇。男名精衛,汪家敗類,婦曰璧君,陳門妖魅。認賊作夫,賣身倭奴。斫石肖像,跪諸道途,人人唾罵,萬類見羞,臭聞當世,污流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