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俺之遇
Ⅰ 梅花的別稱
梅花(薔薇科杏屬植物)一般指梅(薔薇科杏屬植物)。別稱:春梅、千枝梅、紅梅、烏梅。
梅原產中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無論作觀賞或果樹均有許多品種。許多類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觀賞,還可以栽為盆花,製作梅樁。鮮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葯。果實可食、鹽漬或千制,或熏製成烏梅人葯,有止咳、止瀉、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線蟲危害,可作核果類果樹的砧木。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1)梅花俺之遇擴展閱讀:
梅花在中國的地位很高,而中國在梅花品種上也有著相當的權威。1998年,中國拿到了梅品種國際登錄權,這是一種鑒別、判定花卉植物知識產權的母權。也就是說,新發現或新培育的梅花觀賞品種,要通過「國際登錄權威」審定和手續才能成為國際承認的新品種。
花蕾(梅花):微酸、澀,平。開郁和中,化痰,解毒。用於郁悶心煩,肝胃氣痛,梅核氣,瘰癧瘡毒。果實(烏梅):酸、澀,平。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於肺虛久咳,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膽道蛔蟲症。
Ⅱ 蘇軾梅花二首的翻譯
梅花二首 蘇軾
其一
春來幽谷水潺潺,灼爍梅花草棘間。
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度關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春來幽谷水潺潺,灼爍梅花草棘間。」第一句以動襯靜寫梅花生長的環境,詩句側重表現野梅遠離人世的喧囂,冰心玉骨不雜塵的綽約風姿。第二句寫野梅蓬勃的生命力與傲然不群的品格。「灼」是燃燒的意思,「爍」是光亮的樣子。朵朵梅花像是綴在枝頭的團團星火,開放得何等熱烈,何等奪目,何等嬌艷;而冬末春初的「草」自然是黃白而枯敗的。「棘」也自然是綠葉盡脫。以衰草瘦棘的背景相襯,梅花則更顯得容麗品高,卓然不凡。她是那樣的迷人,卻又難以觸摸,可遠觀,而不可近褻。這超群脫俗的「灼爍梅花」顯現了幽谷的靈魂,構成了空山的絕唱。
「一夜東風吹石裂」「一夜」足見時間之長,而襲擊竟在「夜」里進行,使你難以提防、抵檔,足見用心之險惡。「吹石裂」足見打擊之猛烈。不難想像,「一夜」梅與風的博斗是怎樣的慘烈:狂風將梅花惡狠狠地壓在地上,梅卻將鐵般的腰肢不屈地伸挺起來。再壓下去,再挺起來......但終因雙方爭鬥力量懸殊,悲劇的結果是必然的——「半隨飛雪度關山」。摧落的梅花漫空飛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那瓣瓣梅花是不屈的魂靈,在空中控訴、吶喊。這里的「半」字很值得玩味,深隱的潛台詞好像是說:「一夜」的刀光劍影,狂風也未必全勝,梅花也未必全敗,你看,不是還有朵朵梅花「灼爍」在枝頭嗎?一旦日出,她又會讓幽谷更加靚麗起來。 句句景語皆情語。
這首詩,蘇軾是在寫梅花,也是在寫他自己的不幸遭遇,蘇軾才高八斗,鶴立雞群。然而,草木俊秀搜索,風必摧之。雖然悲劇的出現在所難免,但小人骯臟的嫉妒與邪惡的陷害,也並沒使詩人屈服,他的傲骨沒有被折斷,他冷漠地承受著風霜刀劍,迎接春天的來臨。
第二首詩緊承第一首而來,就像是詞的下闋。第一首側重梅花具體形象刻畫與不幸遭遇的描繪。第二首則物我合一,更鮮明地坦露出詩人矛盾而復雜的內心世界。
「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讀這兩名詩,不禁使人想起了陸游的詞:「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其境相似,怨也相似。兩詩幾乎可以互釋。所不同的是,蘇詩對景物沒作具體的工筆描繪,而是以反詰句直接噴發出鬱郁於胸的愁的愁怨與不平。詩人彷彿凝神於梅花前,默默問:「梅花呀梅花,你這樣嬌艷可人,你這樣零落成泥,又哪得知音呢?你只得無奈地將嬌容與淚水靜靜地留在這深深的幽谷里呀!」「開自無聊落更愁」一句寄託了詩人對梅花境遇的深深同情。其實,梅花不幸而有幸,因為她終究遇到了久佇花前的詩人,而詩人滿腹報國之才又有誰能嘗識呢?當詩人從「瓊樓玉宇」重跌在地時,又有誰同情?詩句流露出詩人心中深深的孤寂與痛楚。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大安山南面是一望無際的平川。曲曲彎彎的舉水河直向黃州邊的長江流去。而大安山下的歧亭古鎮是個水碼頭,飽受爬涉之苦的蘇軾再可直接乘船去黃州了。惆悵之餘又有幾分愜意。這兩句,詩人將自已與花瓣二合為一了,因為二者遭遇相同,「同是天涯淪落人」;境況也相似--隨波逐流。詩人的「無聊」與「愁苦」的處境實有一些可嘆、可悲,但詩人並沒有一味地悲觀哀嘆,而是從哲理的角度作深入的思考:這「幸」實從「不幸」中來,孤芳自賞,言打風吹,花之不幸;才高人妒,世態炎涼,人之不幸。然而,魂落清溪而不陷污沼是花之大幸,擺脫官宦樊籠而得珍貴的自由是人之大幸。「幸」字濃縮了詩人對得失進退漫長而痛苦的思維過程。最後,詩人終於通達了,清醒了,他在長嘆一聲之後,無奈而且又不無希翼地敞開胸襟,向新的人生道路邁去。
Ⅲ 洞庭山 梅花 譯文
吳中梅花,玄墓、光復二山為最勝[1];入春則遊人雜沓,輿馬相望。洞庭梅花不減二山,而僻遠在太湖之中,游屐罕至[2],故余年來多舍玄墓、光復,而至洞庭。
庚子正月八日,自崑山發棹,明日渡湖,舍於山之陽路蘇生家。時梅花尚未放,余亦有筆墨之役,至元夕後始及游事[3]。
十七日,侯月鷺、翁於止各攜酒至鄭薇令之園。園中梅百餘株,一望如雪,芳氣在襟袖。臨池數株,綠萼玉疊,紅白梅相間,古干繁花,交映清波。其一株橫偃池中。余酒酣,卧其上,顧水中花影人影,狂叫浮白。口佔二絕句,大醉而歸寓。
其明日,乃為長圻之游,蓋長圻梅花,一山之勝也。乘籃輿,一從者攜襆被屐過平嶺,取道周灣,一路看梅至楊灣,宿於周東藩家。
明日,東藩移樽並絜山中酒伴同至長圻。先至梅花深處名李灣,又止湖濱名壽址者,怪石屴崱,與西山之石公相值[4]。太湖之波,激盪其涯,遠近諸峰,環拱湖外。既登高丘,則山塢湖村二十餘里,瓊林銀海,皆在目中。還,過能仁寺,寺中梅數百株,樹尤古,多答蘚斑剝。晴日微風,飛花滿懷。遂置酒其下,天曛酒闌,諸君各散去,余遂宿寺之翠岩房。
自是日,令老僧為導,策杖尋花,高下深僻,無所不到。某勝處,有所謂西方景覽勝石、西灣騎龍廟者。每日任意所之,或一至,或再三,或攜酒,或攜菜及筆硯弈具,呼弈客登山椒對局.仍以其間。閑行覓句,望見者以為仙人。足倦則歸能仁寺。山中友人,知余在寺,多攜酒至,待於花下。往往對客吟詩揮翰,無日不醉。余意須俟花殘而去。
二十四日,路氏復以肩輿來迎,遂至山之陽。
明日,策杖至法海寺。歸途聞曹塢梅花可觀,雨甚,不能往,遙望而已。
又明日,往翁港看梅,復遇雨,手執蓋而行。
二月朔,天初霽。薇令語余:「家園梅花尚未殘,可往盡余興。」欣然諾之。薇令尚在書館,余已先步至其園,登高阜而望,如雪者未改也。徘徊池上,則白梅素質尚妍,玉疊紅梅,朱顏未凋,綠萼光彩方盛,虢國淡掃,飛燕新妝[5],石家美人,玉聲珊珊,未墜樓下,佳麗滿前,顧而樂之。就偃樹而卧,方口占詩句未成,而薇令自外至。薇令讀書學道,吾之畏友,顧取余狂興高懷,出酒共酌。時夕陽在樹,花容光潔,落英繽紛,錦茵可坐。酒半,酌一卮環池行,遍酹梅根,且酹且祝。已復大醉,每種折一枝以歸。
探梅之興,以鄭園始,以鄭園終。以梅花昔稱五嶺、羅浮[6],皆遠在千里之外,無緣得至;區區洞庭,近在咫尺,聊以自娛。在長圻遇九年前梅花主人,已不復相識,蓋顏貌之衰可知矣。而世事如故,吾之行藏如故,能無慨然?昨為薇令述之。薇令曰:「人生逆旅,又當亂世,九年之後,尚得無恙,復來尋花,已為幸矣。」其言尤可悲也。已復自念,惟當亂世,故得偷閑山中耳,半月之際,勿謂易得也。退而為之記。
————來自網路知道
Ⅳ 毛澤東梅花詩詞集
原文
卜運算元•詠梅
毛澤東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
譯文
風雨剛剛把春天送回來,飛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來到。已經是冰封雪凍最凍骨的時刻,懸崖邊上還盛開著俏麗的梅花。
梅花雖然美麗,但並不炫耀自己,只是為了向人們報告春天到來的消息。等到百花 盛開時,她在花叢中欣慰地笑了。
賞析
當我們讀到毛澤東同志的《卜運算元·詠梅》時,很自然地便會聯想到南宋傑出詩人陸游的那首同一詞牌的《詠梅》詞。我們無意比較這兩篇產生於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背景和作者性格各異的作品之高下,因為那樣做既無甚必要也是不盡科學的。我們只能說:這兩首詞都是各自那個時代非同凡響的優秀篇章。我們還可以說,時間畢竟已經跨越了八百多年,社會向前大大發展了,詩人的人生觀和美學思想也不可同日而語。從這個意義上當然可以說:毛澤東的《詠梅》詞,以前人所不具有的昂揚格調和社會主義時代精神,訴之於優美的藝術形象,出色地描繪了一個自信、自豪、自強的革命家性格與情味濃郁的詩的意境。
梅花,是我國歷代詩人所愛吟誦的物象。特別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詩詞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發內心未申之志,喻節操之高潔,表示決不與濁世同流合污之骨氣。這方面的名篇佳句不勝枚舉,已與梅花這種高潔的花種一樣,亦作為精神瑰寶位列藝術的芳園之中。但古代詩人的詠梅詩,往往在傲骨厭俗中,難免帶有孤芳自賞甚至是顧影自憐的氣質,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畢竟不夠廣闊。當做,這是不能苛求古人的。毛澤東同志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高瞻遠矚於世界風雲變幻,托物言志於日理萬機之中。他也喜歡以梅喻不畏嚴寒、蔑敵如鼠的革命戰士,並在詩詞中滲透著樂觀主義精神和必勝信念。「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這是他在另一首詩中膾炙人口的名句,足見他對梅花這一物象的摯愛之情。
《卜運算元·詠梅》一詞產生的時代背景大致與《冬雲》一詩相同。中國共產黨自她誕生之日起,就是在刀光血影中艱苦奮斗,在敵人的瘋狂絞殺中成長養大,直至取得解放全中國的偉大勝利。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國內外形形色色的敵人並沒有放棄他們明攻暗算的種種圖謀。在三年困難時期,國際上的反共反華勢力更是串演了一出有聲有色的大合唱,妄圖傾覆中國的社會主義大廈,改變歷史發展的進程。當時中斬形勢不可謂不嚴峻,國內外敵對勢力加於黨與人民頭上的壓力不可謂不沉重。但毛澤東同志審時度勢,泰然自若,以舉重若輕的氣度吟誦出迥異於以往詩人所有詠梅作品的詩篇。
雪,本是嚴寒的象徵,但在詩人看來,只是迎接新的春天到來的使者。盡管冰凌垂掛於危崖,朔風怒號於幽谷,氣象森然,望而股慄,但梅花偏偏於此時此地堅枝奮挺,花朵繁茂,直若置寒風於不顧,視冰凌為溫床,俏色奪目並使人為這一振。這是一幅何等瑰偉壯闊的圖景,又是何等超拔不凡的氣魄!
一個「俏」字提挈全篇,傳神寫照,以少許勝多許。「俏」,不只是一般的美,它美得俊逸,美得機智,美得趣味橫生,美得使仇視者嫉恨者也無可奈何。然而,梅花之俏卻絕非春色春情的壟斷者,更不是一個與百花爭寵的角色。「俏也不爭春」,她的超前出現,無非是為了證明一個無可逆轉的規律――嚴寒之後必定是百花爭艷的春天。做一個義務報春者,梅花心願足矣!她真正足以自慰的時刻,則是山花爛漫遍野飄香之際。這時,她也沒有做那飄然遠遁的仙子,而是隱身於百花叢中,為春天的真正到來而展露出會心的笑。這個「笑」,是看誰笑到最後的笑,也是預示下一個勝利的笑,表明她不是旁觀者,既在群花之中,又是百卉之神、百卉之膽。
短短八句四十四字,由於注入非凡之精魂,精確傳神之詞采,便使這首詞透射出詩人的高尚品格和鮮明性格:即先行者和公僕的品格,艱危中奮不顧身、轉安後樂於奉獻的執著性格。這首詞,於庄嚴中寓輕松,於嚴謹中有跳盪,於明快中富含蓄,於流暢中見豐厚。這就是屬於毛澤東的這一個「梅」。
一首詩詞不是槍炮,更不是原子彈和導彈,但在這首詞出現之後,反共反華鬼蜮們的圖謀確實並沒有得逞。那麼,詩為心聲――作為物質和精神威力的標志,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對後世有著長久的思想啟示作用和藝術鑒賞價值。歷史的發展雖非循環,但其不同階段有時卻有著某些相似之處。對於中國共產黨人和一切真正的愛國者來說,我們任何時候都需要具有梅花的堅定意志:狂風襲來時頭腦清醒目不迷,冰天雪地中依然不畏嚴寒火焰不息。堅信盡管又一個更嚴酷的冬天襲來,繁花似錦的春天仍會俏立人間。
今天我們重讀《卜運算元·詠梅》之所以如此親切,只能證明這首詞的思想和藝術的強大生命力。任何真正優秀的作品,都不應是一哄而起趕時髦。以馬列主義武裝頭腦的戰士們不是占卜者,也從不相信什麼算命先生。但由於他們具有真正科學的頭腦和敏銳的目光,能夠比較正確地認識社會發展規律,預見未來的風雨陰晴,這也可以說是他們分布於敵人的得天獨厚之處。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詠梅」的命題好,「卜運算元」的詞牌也用得俏!
陸游《卜運算元·詠梅》
陸游(1125—1210) 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的大詩人。他生當封建統治階級向外來侵略勢力委曲求和的時代,愛國抱負不為時用,晚年退居家鄉。他在《詠梅》詞中表現出孤芳自賞、凄涼抑鬱的調子。
原文
[卜運算元 詠梅
陸游(南宋)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譯文
驛亭之外的斷橋邊,梅花自開自落,無人理睬。暮色將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 梅花並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艷斗寵,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為泥漿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
賞析
這首詠梅詞,作者詠物寓志,表達了自己孤高雅潔的志趣。
上闋狀物寫景,描繪了風雨中獨自綻放的梅花。 梅花長在偏僻的「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種的,它寂寞地開放著。「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在這樣的暮色黃昏中,獨自挺立開放的梅花難免會有著孤苦無依的愁苦,更何況環境如此惡劣,風雨交加,倍受摧殘。這實在令人深深嘆息。
下闋抒情, 主要抒寫梅花的兩種美 德。「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朴實無華,不慕虛榮,不與百花爭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開放,它的與世無爭使它胸懷坦盪,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節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淪落到化泥作塵的地步,還香氣依舊。這幾句詞意味深長。作者作此詞時,正因力主對金用兵而受貶,因此他以「群花」喻當時官場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達了雖歷盡艱辛,也不會趨炎附勢,而只會堅守節操的決心。
這首詞以清新的情調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堅貞不屈,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這首《卜運算元》,作者自注「詠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陸游曾經稱贊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著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絕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應有得護理,也無人來欣賞,隨著四季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是無主的梅呵。「寂寞開無主」這一句,詩人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日落黃昏,暮色朦朧,這孓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何以承受這凄涼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獨自愁」,這幾個字與上句的「寂寞」相互呼應。而且,偏偏在這個時候,又颳起了風,下起了雨。「更著」這兩個字力重千均,寫出了梅花的艱困處境,然而盡管環境是如此冷峻,它還是「開」了!它,「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楊維楨)。總之,從上面四句看,這對梅花的壓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無所不至,但是這一切終究被它沖破了,因為它還是開了!誰是勝利者?應該說,是梅花!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象這象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蕙風詞話〉)就是說,詞人描寫這么多「景物」,是為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上片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
下闋,托梅寄志。梅花,它開得最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齊己);「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張謂)。是它迎來了春天。但它卻「無意苦爭春」。春天,百花怒放,爭麗斗妍,而梅花卻不去「苦爭春」,凌寒先發,只是一點迎春報春的赤誠。「苦」者,抵死、拚命、盡力也。從側面諷刺了群芳。梅花並非有意爭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妒忌吧。這里把寫物與寫人,完全交織在一起了。花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說「爭春」,是暗喻。「妒」,則非草木能所有。這兩句表現出陸游標格獨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傲骨。
最後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侵等凄慘境遇。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一層。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辨何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承受的壓力之大,這是第三層。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這是第四層。看,梅花的命運有多麼悲慘,簡直令人不忍卒讀。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為了把下句的詞意腿上最高峰。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請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一絲一毫也改變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的凄涼、衰颯、悲戚,一股腦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見盡節」(卓人月〈詞統〉)。而這「盡節」的得以「想見」,正是由於此詞運用比興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為一首詠梅的傑作。
Ⅳ 急求文徵明《梅花》翻譯~
詠花詩·梅花
【明】文徵明
林下仙姿縞袂輕,水邊高韻玉盈盈。細香撩鬢內風無賴,瘦容影涵窗月有情。
夢斷羅浮春信遠,雪消姑射曉寒清。飄零自避芳菲節,不為高樓笛里聲。
【詩意】
山林下的梅花如仙人般美妙的身姿,白色的裙袂輕輕飄起,
清水邊的梅花如高人般超然的韻致,如玉的梅枝盈盈欲淚。
細細的清香緩緩侵入鬢角的發絲,這善解人意的風兒真是可愛,
梅樹清瘦的身影探入殘夜的紗窗,這皎潔明亮的月光確實有情。
一場思鄉懷人的春夢在這羅浮山下被無情地打斷,故鄉春來的訊息太遠無法傳遞,
那傳說中的美麗飄渺的姑射山上的積雪已經消融了吧,難怪這清晨讓人覺得了寒意。
在遠方不斷漂泊流離的人啊不敢在萬花開放的節令流連,
不敢為了遠處那高樓上吹笛人笛聲里的纏綿情思而遠足樓下啊。
Ⅵ 李清照的梅花詞,《臨江仙·梅》好在哪裡
李清照的梅花詞,《臨江仙·梅》字面通俗易懂。把男主人公比做春天的和煦東風,而擔心自己將成為芳姿憔悴、濃香吹盡的落梅。
Ⅶ 梅花二首 蘇軾翻譯
梅花二首
作者:蘇軾 年代:宋
其一 春來幽谷水潺潺,灼爍梅花草棘間. 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專飛雪度關山屬.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春天幽靜的山谷里溪水潺潺,冬天未謝的梅花在花草岩石間閃爍點點繁華。 而襲擊竟在「夜」里進行,使你難以提防、抵檔, 摧落的梅花漫空飛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
這首詩,蘇軾是在寫梅花,也是在寫他自己的不幸遭遇,蘇軾才高八斗,鶴立雞群。然而,草木俊秀搜索,風必摧之。雖然悲劇的出現在所難免,但小人骯臟的嫉妒與邪惡的陷害,也並沒使詩人屈服,他的傲骨沒有被折斷,他冷漠地承受著風霜刀劍,迎接春天的來臨。
Ⅷ 幫我簡單得解釋下這幾句話意思,謝謝!(嶺南梅開最早,將花入酒杯,飲之甚香,遇有騎驢者,寄此梅花於人
此簽中復平 孟浩然尋梅 嶺南初放一枝制梅 片片晶瑩入酒杯 卻遇騎驢人早至 如意背負占春魁 孟浩然,唐朝著名詩人。早年隱居鹿門山,游歷東南各地,生活隱逸,與多座名山的僧道友善,常有來往,久有修道之意。在「宴梅道士山房」一詩中有「忽逢青鳥俠,邀入赤松家」句,反映孟浩然對赤松子的尊崇。 這支簽,是孟浩然在嶺南尋梅的際遇。把梅花花瓣放入酒中而飲,人生極雅樂之事。路上遇有騎驢人先來一步,在其引領,得償所願。 流年:梅傲雪凌霜,冬天以及春初,運氣較佳。 事業:如無貴人,難成事。但與人共事,要提防他捷足先登。 財富:求財較難,且要與人分。並要小心財物損失。 自身:家宅平安,一切如常,無大起大落。 姻緣:避免第三者介入,結婚宜揀冬季。 移居:出門多遇貴人,往南方北方皆宜。 名譽 :苦樂自知,勿望揚名。 健康:很可能會有小病或慢性病,特別是氣管、皮膚。 友誼:朋友運很奇怪,一是很能幫你,一是很想謀你。仙機:宅平常。財難求。蠶禾造。不用憂。病未愈。行有郵。養六畜。慎之始。名難成。婚不利。孕生男。最歡喜。問風水:平常無損害。問遺失:尋之亦可得。問自身:積善愈精神。問天時:寒暑皆合意。問出行:善者多扶持。
Ⅸ 蘇軾的《梅花》翻譯…急求!!
翻譯:
春天幽靜的山谷里溪水潺潺,冬天未謝的梅花在花草岩石間閃爍點點繁華。
忽然一夜的東風襲來,風起石落,伴隨著滿天的飛雪渡過關山。
蘇軾《梅花》原文
春來幽谷水潺潺,灼爍梅花草棘間。
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度關山。
(9)梅花俺之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由北宋文學家詩人蘇軾創作。這首詩既有對暴虐的狂風飛雪的揭露與控訴,有對不幸而堅強的梅花同情與尊敬,同時藉此抒發了遭受迫害後的痛苦以及堅守自我不肯低頭的情感。托物抒情,將個人遭際及復雜情懷都是寄寓梅花這個形象之中。
梅花生長在遠離世俗的幽谷之中,荒蕪的草棘之間,並且遭到了狂風暴雪的猛烈摧殘,處境十分惡劣。它品格堅貞,傲立荒谷,頑強生長;盡管遭到打擊,枝損花飛,但仍然半守殘枝,堅強不屈。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
蘇軾古詩詞作品: 《書戴嵩畫牛》 《過嶺寄子由·七年來往我何堪》 《烏說》 《書上元夜遊》 《寄黎眉州·膠西高處望西川》 《游白水書付過》 《記游松風亭》 《念奴嬌·赤壁懷古》 《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開元寺山茶舊無花今歲》 《又答王庠書》。
Ⅹ 張道洽的詩《梅花》的解釋
譯文:
走到荒林的盡頭看到小路上的綠苔,竹林的身處開著無數枝梅花。
知曉南專方的雪花羞於與之相屬見,想要與東風一道又不好意思自薦。
無主的野橋追隨著月光,有根的寒谷也逐漸展現出綠意。
喝醉了之後我並不能睡在庭前的地上,只因擔心風吹梅花落下花瓣。
原文:
梅花 [宋]張道洽
行盡荒林一徑苔,竹梢深處數枝開。
絕知南雪羞相並,欲嫁東風恥自媒。
無主野橋隨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來。
注釋:
1、三峰:即黃陵山。詞人因改官被調離湖南,途經洞庭湖畔黃陵山時遇風受阻,泊舟山下,而作此詞。
2、風回:指風向轉為順風。
3、准擬:一定能。
(10)梅花俺之遇擴展閱讀:
作品鑒賞
《梅花》通過描寫梅花的特徵,表達作者對仕宦生涯的決絕態度和對自由的隱居生活的嚮往之情
通過周圍環境的幽僻來烘托梅的精神。
《梅花》主要採用實寫。實寫梅的生存環境、清高之格和疏野之性。《梅花》主要表達詩人對梅花不隨俗浮沉,堅貞品性與頑強的生命力的贊揚。《夢尋梅》主要表現詩人對仕宦生涯的決絕態度和對自由的隱居生活的嚮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