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梅花扇面
『壹』 中國最有名的花為什麼是梅花
1、春落梅枝頭。古人說,梅具四德,初生蕊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後人又有另一種說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徵。一是快樂,二是幸福,三是長壽,四是順利,五是我們最希望的和平。梅花的五片花瓣,分別象徵著吉祥。 2、梅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陳志歲微型詩《梅花》這樣寫道:「為使與嚴寒搏鬥之儔儕堅持下去,便把春消息透露給人。」梅花是歲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自古以來,人們都贊美它的傲雪精神,它的孤獨的不與百花爭春的高潔的美。所以,她象徵: 一、隱者高士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二、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 ——家住寒溪曲,梅花雜暖春,學妝如小女,聚笑發丹唇 三、高風亮節的人 ——天然根性異,萬物盡難陪。自古承春早,嚴冬斗雪開 3、梅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梅花象徵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民間傳說別的花都是春天才開,它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其中有一首古詩是這么寫的: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有骨氣的花!幾千年來,它那迎雪吐艷,凌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創造了優秀的生活與文明。有人認為,梅的品格與氣節幾乎寫意了我們「龍的傳人」的精神面貌。全國上至顯達,下至布衣,幾千年來對梅花深愛有加。「文學藝術史上,梅詩、梅畫數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種花卉都望塵莫及。」 梅花高風亮節。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綠,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獨早,「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被譽為花魁。「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的崇高品格和堅貞氣節,象徵我們龍的傳人之精神。松,竹,梅花被稱為「歲寒三友」梅花培植起於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歷史。梅是花中壽星,我國不少地區尚有千年古梅,湖北黃梅縣有株一千六百多歲的晉梅,至今還在歲歲作花。梅花在人們心目中斗雪吐艷,凌寒留香,鐵骨冰心,高風亮節的形象,鼓勵著人們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來。
『貳』 清吳昌碩扇面畫梅花圖的畫家
吳昌碩一生酷愛畫梅,自稱「苦鐵道人梅知己」。他謂畫梅為「掃梅」。單這一個「掃」字就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畫家畫梅的特點,「以作篆之法寫之,師造化也」。他主張畫梅取出世姿,要得古逸蒼冷之趣,曾有詩雲:「卅年學畫梅,頗具吃墨量。醉來氣益粗,吐向苔紙上。浪眙觀者笑,酒與花同釀。法疑草聖傳,氣奪天池放。」該詩體現了畫家突破古法、氣度豁達的胸懷。古人雲:「唐人尚巧,宋人尚法,元人尚意,明清尚變。」從此畫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吳昌碩「縱橫破古法」的藝術追求。其焦墨重彩,老筆紛披,正所謂「筆走龍蛇,左右逢源」。最後,畫家女在扇面的左上角題款數行,墨色凝重,收住陣腳。至此,畫面形成大開大合,疏密有致的格局,使咫尺空間神采煥發,洋溢著抒情寫意的氣息,張揚著中國繪畫的寫意精神,與歷史上的畫梅大家拉開了距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特徵。吳昌碩曾這樣說過:「小技拾人者易,創造者則難,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這體現了他對藝術的創新有著極其深刻的認識。
吳昌碩(1844—1927),名俊卿,號缶廬、老缶、苦鐵、大聾,浙江安吉人。吳昌碩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祖父、父親都是舉人出身。他自幼喜吟詠及篆刻,三十餘歲始學繪畫,並求教於任頤,直到40歲以後才肯以畫示人,可謂十年磨一劍。其繪畫博取徐渭、八大山人、石濤、李鱓、趙之謙諸家之長,熔詩、書、畫、印於一爐,成為「海上畫派」金石大寫意流派的代表人物。
吳昌碩與虛谷、蒲華、任頤並稱為清末「海派四傑」。吳氏對寫意花鳥畫的傳承和創新,直接影響了近現代許多傑出的藝術家。齊白石曾有詩雲:「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他將吳昌碩與徐渭、八大山人並列在一起,從而也可以看出吳昌碩在中國花鳥畫上的歷史地位。同時,吳昌碩與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一起,被譽為近百年來中國畫壇借古開今的四大名家。
『叄』 吳門畫派的簡史
「吳門畫派」簡稱「吳派」,一般認為始於沈周,成於文徵明,加上唐寅和仇英,是為「吳門四家」或稱「明四家」。明代中期以後「吳派」逐漸取代宮廷繪畫和「浙派」的地位,在社會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當中受到重現。
沈周(公元1427-1509年)出身富於收藏的士大夫世家。年輕時沈周便接受家庭親友前輩的教育熏陶,培養出了深厚的文學藝術才能。沈周一生不仕,曾游歷太湖流域各地。他具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詩文書畫都有很高造詣。沈周畫法主要取法元人黃公望、吳鎮等人,上溯董源、巨然及北宋諸家。早年多作盈尺小景,具有沉酣深厚的意趣,亦作細筆或青綠山水。作品大多反映畫家對大自然真切而生動的感受,反映出畫家開闊的胸襟、豐富的想像力。沈周以80歲高齡去世,在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創作了大量作品,影響巨大,成為「吳派」的開創人物。
《廬山高圖》是沈周41歲時為老師陳寬祝壽之作。陳寬祖籍江西,沈周用廬山象徵老師的崇高人格,實際是畫家思想境界的體現。畫家採用王蒙的筆法,以高度的想像與技巧,集中表現出了這一雄偉瑰麗的名山形象。近景的坡頭上有一人迎瀑布而立,比例極小,卻引人注目。畫上題詩氣勢豪宕,思潮馳騁,感情奔放,把老師的人品學識與宏偉的自然景象結合,具有感人的藝術效果。題詩充分表現畫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夜坐圖》表現畫家在失眠的夜晚感受、思考問題的情景。山間臨溪瓦屋數間,疏樹數株,一人當庭對燭端坐胡床上,夜色依稀可見,令觀者產生種種遐想與回憶。畫上有長篇題記《夜坐記》,文章與圖畫情景相映,抒發作者情懷。
沈周的畫作描繪江南一帶佳景勝跡的卷、軸、冊頁佔有相當的比重。如他為老師杜瓊畫的《東原圖卷》,為他的朋友吳寬畫的《東庄圖》冊,為他的親家徐有貞畫的《桂花書屋圖》軸等,都是蘇州當地的景色,真實、質朴,抒發出細膩的情感。
《三檜圖》是沈周的傳世名作,畫江蘇常熟虞山致道現里的三株古檜。檜樹原有七株,傳為南朝宋梁年間所植,明代僅餘三株,經歷千餘年的風霜寒暑刀兵雷火,老態龍鍾仍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沈周畫三株老乾虯枝各具姿態,題詩歌詠將它們作為堅忍不拔、永恆不衰的生命來描繪和禮贊。沈周為寫意花鳥畫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花鳥蔬果大幅和小冊畫作不少保存至今。
文徵明(公元1470-1559年)是蘇州地區文壇畫界繼沈周而起的領袖人物。他出身官宦之家,富有文學才能和書法才能,是明代的書法大家之一。早年文徵明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未被錄取,不再求仕進,致力詩文書畫藝術創作。54歲時他被薦進京,感官場的黑暗和仕途險惡,後以足疾為由上疏求退,返回蘇州,專力於詩文書畫。文徵明一生過著平靜優裕的
風雅名士生活,主要精力從事藝術活動,作品表現文雅幽靜的審美情趣。文徵明比沈周的年壽更長,作品數量多,流傳廣。他晚年名望極高,家人子弟、門生私淑眾多,大多也以詩畫得名於當時。文徵明繪畫師承沈周,但對他的繪畫藝術影響最深卻是元代畫家,尤其是趙孟的藝術。他的小青綠山水、室宇人物和墨筆古木竹石,明顯從趙孟頫畫法變化發展而來,蕭疏幽
淡的情調,層層疊疊而不重縱深關系的布局,山頂平台,濃密的葉苔小點,稜角清楚的礬頭等具有特色的畫法,與黃公望、王蒙、倪瓚的繪畫有著一定的繼承關系。文徵明的繪畫創作以山水為主,畫法有工細與粗率兩種,工細的作品為多,其中又有著色與不著色之分,題材內容大體可分為臨仿前人或描繪具體環境景物等。山水畫《江南春》為畫家78歲作,是一件極成功的作品。畫面近景為數株清瘦喬木,剛剛吐出新芽,中景洲頭已是桃紅柳綠,淡淡遠山,遼闊平靜的湖面,表現出江南水鄉春色明媚秀美的風光。構圖平穩,造型疏秀,用筆設色輕淡柔和,顯示出文徵明繪畫藝術特有的風格和情調。畫的是江南春景,更展現人的感情,表現的自然景色便是當時江南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環境。
《春深高樹圖》等作品表現文人墨客的風雅生活,體現出畫家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理想,有著鮮明的個人風格特色。筆致工細帶有拙味,色調柔和而含冷澀,山石倚斜,林木繁細,作品追求寧靜典雅而樸拙的情趣,畫家在常見的平淡景物和文人的日常生活中發掘動人的含蓄內在的美。《真賞齋圖》存有兩卷,為畫家80歲和88歲所作。繪畫均以工筆設色來描繪好友、居住無錫的著名收藏家華夏的書齋,圖卷前景院落布置玲瓏剔透的湖石,四周是參天的松檜,主人和來訪的朋友正在書齋鑒賞書畫古物,卷末畫竹林茂密,湖水小橋,環境幽雅宜人,卷後有《真賞齋銘》為畫家晚年楷書精品。
以《古木寒泉圖》、《溪橋策杖圖》、《寒原宿莽圖》等作品為代表的粗筆水墨山水顯示文徵明繪畫的另一種風格。《古木寒泉圖》是畫家80歲時作品,窄長的立幅畫出矗立的松柏,映襯後面山澗直瀉而下的飛瀑,在下方匯成流泉,意境清幽,氣勢雄放而不失雅靜,屬於不多見的「粗文」一體。對比常見的文徵明細筆山水,此圖予人以面目一新之感。文徵明的人物畫頗具特色,《湘君湘夫人圖》是他46歲時所作。畫家以高古的筆墨和造型塑造屈原《九歌》中兩位女神的形象,游絲般的線描高簡流暢,人物用硃色傅染,顧盼呼應和緩緩行進的動態,溢露出真摯細膩的感情色彩,顯示畫家對於迥出時流高雅格調的追求。文徵明畫花卉以蘭竹為主,「以風意畫蘭。以雨意畫竹」,所作墨蘭瀟灑飄逸,世人名之曰「文蘭」。
唐寅(公元1470一1523年)出生蘇州城內的酒肆商人家庭。天資聰穎,少年時便有才名。30歲以前讀書求知,熱衷功名仕進。他參加南京應天府鄉試,高中第一名解元,赴京考試時卻被捲入「科場行賄案」,蒙受牽連遭到革黜。遭受到這一打擊唐寅仕途無望,乃游歷名山大川,之後回到蘇州從事詩文書畫創作,依靠賣畫度日,生活作風更加放盪不羈。他在圖章中自題「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流露出對功名利祿的鄙薄和對封建禮教的嘲弄。唐寅的性格行為與文徵明不同,坎坷的遭遇使他的詩文書畫流露出傲岸不平之氣。他還試圖從佛學尋求痛苦心情的解脫。
唐寅擅長畫山水人物,寫意花鳥繪畫也有獨到之處,全面的繪畫功力為許多吳門畫家所不及。《山路松聲圖》、《落霞孤鶩圖》、《春山伴侶圖》、《西洲話舊圖》、《古木幽篁圖》等作品具有唐寅個人的風格特色。人物畫除表現文人雅士外,大量以仕女為題材,一些表現歌伎生活的作品佔有相當比重。《李端端乞詩圖》和《陶谷贈詞圖》描繪文人墨客與歌伎間有違名教禮法的風流韻事,大膽向封建禮教挑戰。唐寅的人物畫有白描、設色,也有精緻的工筆重彩。《孟蜀宮伎圖》是唐寅仕女畫代表之作。《秋風紈扇圖》用水墨畫秋風中一女子執紈扇面露悲戚之情,題詩:「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對社會下層婦女寄予深刻的同情,諷刺世態炎涼的社會風氣,思想內涵超過前人作品借紈扇隱喻婦女遭受遺棄的「宮怨」圖畫。
唐寅作寫意花鳥畫取材較文徵明廣闊,現存的《枯槎圖》、《臨水芙蓉圖》、《梅花圖》、《雨竹圖》、《罌粟花圖》(扇面)等作品,以水墨提煉形象。畫家為中國花鳥畫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仇英(公元1502-1552年)出身低甚微,嘗執事丹青」,有說他曾做過漆工。他結識文人士大夫名流,受到文人畫的熏陶,畫風注入了雅緻的文人氣息。明代江南地區書畫鑒藏風氣極盛,裝池、修補、鑒定及副本的摹繪日益考究,仇英便是臨摹古畫的高手。他所臨摹的仕女畫「發翠毫金,絲丹縷素,精麗艷逸,無慚古人」。仇英摹繪不少古代作品,留下許多尺幅巨大、藝術精美的副本。
仇英是一位精力出眾、勤奮驚人的畫家。他的年壽並不長,作品的數量卻很大,其中有不少是繁復而工緻的長軸大卷,如:《蘭亭修 圖》、《蠻夷職貢圖》、《 陽琵琶圖》、《金谷園圖》等,均是須經年累月方可完工的鉅制,這些作品卻像是在精力充沛、思想專注的情況下一氣呵成,無一處有懈滯之感。他的《劍閣圖》描繪四川險峻的棧道,山石用青綠,人物施重彩,山巒高聳,棧道迂迴,白雪皚皚,表現出「蜀道難」的艱困情景。畫雪景一般用水墨拓出,此幅則用重彩賦色,雪意充足,當為仇英的精心之作。《秋原獵騎圖》可以看出仇英畫鞍馬人物的才能,畫中游牧民族和馬匹造型生動准確,作風嚴謹而毫無板滯之感。人物畫中有的近乎唐寅的水墨一體,如《蕉陰結夏圖》、《羲之書扇圖》等,筆墨流暢,風韻雅逸,與繪畫題材特定的內容相適應,顯示出畫家多方面的才華。
仇英的人物畫,形象生動優美,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體現了那一時代的審美理想,雖不及唐宋繪畫那樣豐滿健碩,充滿活力,但也沒有後世的那種鬆弛貧乏、弱不勝風的病態。唐寅將南宋院體山水人物畫從內容到筆墨都融入文人意趣,仇英則把工筆重彩和青綠山水畫加以雅化,精美嚴整之中透射出古雅之美。他們的繪畫具有高超造型能力和嚴謹的畫風的職業畫家「作家」習氣和反映士大夫藝術趣味的「士氣」兼備,反映出中國社會進入明清時代文化藝術雅俗的變化。通過唐寅和仇英等畫家不斷的藝術實踐和大膽的藝術創造,使文人畫創作適應時代的變化,走上「雅俗共賞」、「文質相兼」的發展道路。
張宏(公元1577年—1668年後)字君度,號鶴澗,明代著名畫家,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重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畫石面連皴帶染為其特色(《明畫錄》記載)。曾師事石田翁,並超越之。又能畫寫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張宏既是一位出色的文人畫家,同時又具備職業畫家的高超畫技與敬業精神,作畫一絲不苟,非精品而不出。為後人所敬仰,吳中學者尊崇之。他的繪畫繼承了吳門畫派的風格和特色,在寫生的基礎上搞創作,師自然造化,悟出了繪畫的真諦,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使原本呆板的山水畫活了起來。他的畫作整個畫面看起來深遠高逸,山石堅硬敲擊有聲,流水清澈涓涓而下,為書畫注入了靈性,使人身臨其境,恍若隔世。 張宏的代表作有《閶關舟阻圖》、《雜技游戲圖》、《浮嵐暖翠圖》、《句曲松風圖》、《西山爽氣圖》、《棲霞山圖》、《石屑山圖》、《越中十景》、《村徑柴門圖》、《止園》、《華子岡圖》、《蘭亭雅集圖》、《琳宮晴雪圖》、《寒山蕭寺圖》、《牧牛圖》、《桐萌高士圖》、《擊缶圖》、《延陵掛劍圖》等。他的作品大部分都被珍藏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中。所繪「布袋羅漢像」,頗富寫意,天然入格。台北故宮博物院將《布袋羅漢圖》設計在了郵票上,以故宮博物院推薦的宋、明四位畫家張宏、晁補之、王問、梁楷所繪的四幅人物古畫為題材,印製郵票一組。《西山爽氣圖》被教委編入高二地理限選新教材,當做古代文人畫的範例。《雜技游戲圖》反映了明朝社會風貌,被稱為明代的清明上河圖。《擊缶圖》乃古代缶的歷史原型,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吳門畫派」是一個既有文人畫家,又有職業畫家的群體,它的出現,既振興了文人畫,又規范了「浙派」末流技法粗陋之習,推動了明代繪畫深入發展。
『肆』 插花怎麼做
(1)我國梅花插花的歷史 我國梅花插花的最早記載,至少應在魏、晉之際。據《荊州記》載:「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並贈詩雲:『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宋代,梅花插花之風甚盛。李嵩畫有《花籃圖》,在此畫中,一個精緻的藤籃中插有梅花、蠟梅、山茶、水仙、瑞香等花卉,技法豐滿、細膩。張道洽的《瓶梅》詩雲:「寒水一瓶春數枝,清香不減小溪時。橫斜竹底無人見,莫與微雲淡月知。」陸游作有「瓶里梅花夜來香」的詩句,戴復古作有「古瓶斜插數枝春,此即吾家勸酒人」的詩句,楊萬里作有「膽樣銀瓶玉樣梅,北枝折得未全開。為憐落寞空山裡,喚入詩人幾案來」的詩句。明、清梅插花及藝梅均步入鼎盛期。明代出現插花的專著,如張謙德《瓶花譜》、袁宏道《瓶史》等。《瓶史》中「花目」一節雲:「余之諸花,取其迎而易致者,入春為梅為海棠」;「品第」一節雲:「梅以重葉、綠萼、玉蝶、百葉緗梅為上」;「使令」一節雲:「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為婢」。《瓶史》很快傳入日本,並形成日本插花的流派之一——宏道流。清代以瓶供為主,如陳書繪制《瓶供》圖,梅花與牡丹交輝,更顯得梅花插花的清麗高潔。清代涉及梅花插花的著作也更豐碩,如《芥子園畫傳·梅菊譜序》就有「出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之句。其他還有陳淏子的《花鏡》、沈復的《浮生六記》等也涉及有梅花插花。近代,梅花插花應用在規模、風格上均有新的提高。如1949年在上海舉辦的梅展,據考證,可能是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屆包括梅花插花的正式梅展。1989年中國花協梅花、蠟梅分會成立後舉辦過九屆全國梅展,均設有梅花插花展區。
(2)插梅的構圖與立意 牡丹重姿、重彩,插牡丹必須顯出富麗堂皇;玉蘭潔白、清麗,插玉蘭要突出亭亭玉立之姿;桃杏嬌艷、繽紛,插桃杏可烘托熱鬧的氣氛……梅花,不以華麗取寵,而以韻格為勝,具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及風格。所以插梅的構圖與立意與眾花不同。
人們愛梅,不只是欣賞梅的外在風姿,更在於梅的「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的品格,人們視梅為堅貞、頑強、幸福及友情的象徵。因此,我們插花之前應先立意:或以冰中孕蕾、雪裡開花的梅花為主體,配以蒼松、翠竹,構成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或以「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陳亮)為題來歌頌威武不屈的精神;或以「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晉·陸凱)以寄予友人之情誼;或以「賞梅倍思親」來抒發親人團聚的願望;或以「喜迎佳節春意鬧」,象徵欣欣向榮的景象。關於梅花的插花藝術,《瓶史》中談到:十一月插紅梅,正月插梅花。花木搭配以梅花為主,再配迎春、瑞香、山茶。
(3)插梅的主要方式 插梅的主要方式可分花瓶式插梅、盆景式插梅和壁掛式插梅3種:
花瓶式插梅:花瓶深色、素凈者均可,銅質和陶瓷的古樸花瓶更能顯示梅花的高雅。切勿用華麗的花瓶,以免喧賓奪主。如瓶口太大而花枝擺動,可剪幾根短枝架設瓶口,也可將花枝基部的中間切開,使它能夾住瓶內的小橫木,以固定花枝。如花瓶較輕不易立穩,瓶中可投鉛、石等,以防倒伏。梅花有紅、白、綠等色,可一色單插,也可幾色合插,但必須以一色為主,以免紛雜。插梅時也可適當配些南天竹、文竹等,以調和色彩與層次。
盆景式插梅:一種插器是淺身闊口的水盆器皿,一種是用以製作小型寫意盆景的各種觀賞淺盆。用水盆器皿插梅,必須藉助於花插座(也稱劍山),這是由金屬鑄制而成的,圓形、三角形或方形平底,向上一面有較多針刺,用來固定花枝之用。根據自己的立意要求進行構圖,在插「歲寒三友」圖時,由於竹枝易乾枯,必須將它盡量低插,近於水面為好。若松枝過於笨重粗大,不能平穩放置,可先將其基部釘在方塊木板上。置於盤中後用卵石蓋壓木板,這樣就可固定松枝。如梅枝較粗,可在花枝下中間處,用刀切成十字形,切隙深度應比劍山的針約長兩倍,切好後再插。挑選好橫斜疏瘦的小梅枝,借古人詠梅的佳句名言為意境,創作寓意深刻的寫意盆景,置於書房幾案,以假亂真,同樣可收到極好的觀賞效果。其製作方法為:用濕棉花或濕紗布將梅枝基部纏繞,用塑料布包好後,根據立意要求,或直或斜栽於盆中,並適當點綴一些蕨類、小草等小植物和玩石、朽木之類的小配件,再用土鋪成起伏不定的山巒起伏,也可留些空白做水體,最後用苔蘚將土體全部鋪蓋;這樣,一盆梅花寫意盆景就製成了,只要經常在苔蘚上噴些水就可欣賞數日之久,花謝後可再換梅枝。
壁掛式插梅:採用竹器、陶瓷等懸掛式的花器。斜垂的梅枝,配以文竹或常春藤的長蔓,這樣剛毅的梅枝與搖曳的長藤在合適的背景前交相輝映,一剛一柔,別有風味。若梅枝不斜垂,可在適宜彎曲處,鋸1~2個缺口,用三角形硬木填塞鞏固其隙以符所需角度。
(4)插梅的保鮮技術 花瓶口小身高,水應盛至瓶身最寬闊處,使水與空氣有較大的接觸面。以雨水為佳,河塘水亦可,渾濁者須澄清方可使用。自來水中因有氯氣,須貯放數日再用。唯井水鹼性大,切勿使用。水溫應與氣溫相一致。為使瓶水不腐,可在水中加入0.1%的食鹽或1/4000的高錳酸鉀或適量的硫磺,並注意經常換水。
花枝浸入水中剪切,避免剪切時空氣侵入枝莖導管中,利於吸收水分。切口斜度越大越好,以擴大吸水面積,增大吸水量。在切口處多開裂縫,也可達到此目的。用厚報紙將梅枝上部包裹好,把切口浸入加了少許食鹽或明礬的沸水中10秒鍾左右,這既可排除切口細菌,又能將導管中所存空氣排出。或者將梅枝切口用火燒焦,使它局部炭化。
我國古代也有一些插梅保鮮措施,如宋代范成大雲:「花下不易焚香……至若濁氣煤煙,皆時殺花。」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載:「煮鯽魚湯可插梅。」清代陳淏子《花鏡》載:「梅宜用豬肉汁去油俟冷插花,且瓶不結凍,雖細蕊皆開。」明代《瓶花譜》載:「古銅壺龍泉均州瓶,有極大高三二尺者,別無可用,冬日投以硫磺,斫大枝梅花插供……梅花初折,宜火燒折處,固滲以泥。」又雲:「日置南窗下,夜卧置榻旁,俾近人氣,可不凍。」大家不妨一試。
『伍』 和芝圃一張扇面多少錢
目前和芝圃工筆畫每平方尺為10萬元人民幣左右,寫意畫每平方尺為8千到1萬元人民幣。因此他的寫意扇面的價格,也就在1萬左右吧。
『陸』 清吳昌碩扇面畫梅花圖的賞析
清末「海派」大家吳昌碩的這幅《梅花圖》,畫面構圖跌宕奇險,兩塊湖石自右側橫內亘畫中容,淡墨幾筆出之,穩重而又不失靈透,顯示出畫家駕輕就熟、胸有成竹的藝術造詣。湖石之後探出紅梅數枝,花如碎玉橫空,清氣四溢;梅樹遒枝勁節,濃淡合宜。畫家巧妙地穿插梅枝右轉,不僅平衡了畫面的重心,同時也加強了橫勢的方向感,弱化了石與梅枝十字交叉之勢。石之左出,梅之右傾,一左一右,一橫一縱,畫面上的方向感、力量感躍然紙上,卻又開合有度,收放自然。吳昌碩在畫梅筆法上爐火純青的功力,正是他藝術的獨到之處。整個畫面氣勢雄健,筆墨蒼勁,一氣呵成,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此幅梅花扇面乃吳昌碩晚年精品。款識為「艷於赤城霞,羅浮春事早。年年看花人,顏色如花好。翰臣先生雅屬。甲子夏,吳昌碩,年八十一」。畫家以石鼓文的筆意入畫,用筆遒勁樸拙,飛動迅疾,筆底充滿金石之氣,縱橫捭闔,雄渾磊落;用墨渾厚古樸,酣暢淋漓;用色濃麗飽滿,使畫面生機勃勃,極富視覺張力。他以「鐵如意擊珊瑚碎,東風吹作梅花蕊」的豪邁之情;不僅使「海派」藝術大放光彩,更把文人寫意畫的形式美推向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