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氏梅花工具
⑴ 紅豆相思的詩句
楊柳枝 溫庭筠
井底點燈深燭伊,
共郎長行莫圍棋。
玲瓏骰子安紅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
酒泉子 溫庭筠
羅帶惹香,
猶系別時紅豆。
淚痕新,
金縷舊,
斷離腸。
一雙嬌燕語雕梁,
還是去年時節。
綠陰濃,
芳草歇,
柳花狂。
南鄉子 歐陽炯
路入南中,桄榔葉暗蓼花紅。
兩岸人家微雨後,收紅豆,
樹底纖纖抬素手。
天仙子 和凝
柳色披衫金縷鳳,
纖手輕捻紅豆弄。
翠娥雙斂正含情,
桃花洞,瑤台夢,
一片春愁誰與共。
生查子 牛希濟
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圓意。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終日劈桃瓤,仁兒在心裡。兩朵隔牆花,早晚成連理。
河滿子 晏幾道
對鏡偷勻玉箸,背人學寫銀鉤。
系誰紅豆羅帶角,心情正著春遊。
那日楊花陌上,多時杏子牆頭。
眼底關山無奈,夢中雲雨空休。
問看幾許憐才意,兩蛾藏盡離愁。
難拚此回腸斷,終須鎖定紅樓。
浣溪沙 晏幾道
已拆鞦韆不奈閑,
卻隨胡蝶到花間。
旋尋雙葉插雲鬟。
幾折湘裙煙縷細,
一鉤羅襪素蟾彎。
綠窗紅豆憶前歡。
浣溪沙 納蘭性德
蓮漏三聲燭半條,
杏花微魚濕輕綃,
那將紅豆寄無聊?
春色已看濃似酒,
歸期安得信如潮,
離魂入夜倩誰招?
悼亡詩 王士禎
陌上鶯啼細草薰,
魚鱗風皺水成紋。
江南紅豆相思苦,
歲歲花開一憶君。
紅豆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玲瓏骰子安紅豆,相思紅豆,入骨相思君知否
1、愛這種東西不是說給就給得出,說收就收得回。
2、慕言,思慕的慕,無以言對的言,我的名字。
3、玲瓏骰子安紅豆,相思紅豆,入骨相思君知否。
4、我不能像一位公主那樣長大,卻像一位公主那樣死去。
5、記住我,不能忘了我,假如今後喜歡上別的女子,一定不要讓我知道。
6、如果我已經不再是我,你覺得我要如何才是幸福,你又要如何才是安心?
7、世人所謂一句一傷,有時候我們傷心並不是因為那些話不好,而是不能承受。
8、她微微垂頭看著他:「這是我最開心的一夜,以後回想起來,也會很快樂。」
9、一個男人,即使再無能,起碼要會保護兩樣東西,腳下的土地,懷里的女人。
10、怎麼可能沒有心呢,我把心放在你那裡,可容潯,你把我的心丟到哪裡去了?
11、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湧泉之恩無以為報,九州的規矩是,無以為報時我們一般以身相許。
12、她只想給他最好的東西,假如她可以做到,無論如何都要做到。他卻覺得她只是爭強好勝。
13、你從來未曾明白過,你想要什麼,我總會答應你,不是你說服了我,只是我想讓你心滿意足。
14、被他一劍刺穿胸膛的一瞬間,我這樣想,想我面前的這個人,是我的夫君,我只想和他一世長安。
15、夢是人心慾望,人在脆弱時,最難敵的就是心中慾望,她遲遲不能醒過來,因敵人不是別人,是她自己。
16、事實證明,能夠靠眼淚發泄出來的情緒都不是什麼情緒,而無法用眼淚紓解的,也不會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17、幸福要走那麼多路,用那麼漫長的時間,做出那麼多努力,毀壞它卻只要邁出一步,一瞬之間,不費吹灰。
18、我將你看得太高,高得一定要好好珍重仔細對待,其實,你根本就不需要我珍重愛惜,在你眼中,我只是個工具。
19、原來他也可以那樣笑,連眼底都是愉悅的樣子;也可以那麼用心,彷彿天下的諸多大事,只有她是最大的那件事。
20、我怕得發抖,人為什麼會害怕呢,你說得對,阿拂,是因為有想要守護的東西。你這么笨,我不在你身邊,你該怎麼辦呢?
21、如此聲聲血淚的調子,不知宋凝一顆心已百孔千瘡到何種程度。再如何強大,她也是個女子,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敗在愛情里。
22、越過他的肩膀,可以看到地上宋凝的遺骸,今晨我見著她時,她還挽著高高的髻,頰上抹了胭脂,難以言喻的明艷美麗。朝為紅顏,暮為枯骨。
23、很久很久以前,我就想著,假如我有一個心上人,我要把我的愉悅和快樂全部彈給他聽,把我的悲傷和難過全部哭給他聽。我的心上人,此時,他在這里。
24、她看著他,似想在眼角牽出一個笑,像她時常做的那樣,一半真心一半假意,無懈可擊。他的唇卻及時吻上她欲笑的雙眼:「你可知道,君王之愛是什麼?」
25、他每次都知道我是在裝哭,樂得陪我一起裝罷了,對他來講,我還曉得惹他生氣才代表我有活力,他才能夠放心,要是哪天我連惹他生氣都沒興致了,那才是讓他擔心。
26、那些刀傷刻在她手上,刻在她心上,毀掉她對沈岸的全部熱望。她醒來,沈岸躺在她身邊,英俊淡漠的眉眼,眉心微皺,她想這是她愛過的人,茫茫人海中她一眼就相中他。
27、那日平侯將隨身佩劍架在景侯的脖子上,問了景侯一句話:「我將她好好放在你手中,你為什麼將她打碎了」。而他微微抬頭,淡淡地:「即便是碎,紫月她也是碎在孤的懷中。」
28、這城牆修得這樣高。修建城牆的國主認為,高聳的城牆給人以堅不可摧的印象,高大即是力量。但如此具象的力量,敵不過一句話,敵不過這一代的衛國國主說:「我們投降罷。」
29、我聽過很多那樣的話,為了他好你應該如何如何,不然就不是真正喜歡他。可喜歡不是一個人的事,為什麼要是為了一個人好而不是為了兩個人一起好呢?我很喜歡他,正因如此,才更要和他在一起。
相思紅豆樹的花語是什麼?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早在古代,人們便把紅豆作為相思豆,藉此向心儀的對象傳達思念之情。借物寄情對於中國人而言,是一件浪漫的事,比如愛情的玫瑰,比如相思的紅豆。
紅豆的花語:相思
為豆科紅豆屬下的一個植物種。紅豆屬常綠喬木,因種子皮色鮮紅而得名。高20米以上,胸徑可達1米;幼樹樹皮灰綠色,具灰白色皮孔,老樹皮暗灰褐色;小枝綠色,無色。紅豆樹屬約120種,主產於熱帶美洲和熱帶亞洲,西非洲僅產數種,中國約有35種。為中國被子植物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紅豆樹木材堅硬細致,紋理有光澤,是優良的木雕工藝及高級傢具等用材。
在民間,相思紅豆和玉一樣,是有靈性的開運吉祥神物:定情時,送一串許過願的相思豆,會求得愛情順利;婚嫁時,新娘會在手腕或頸上佩帶鮮紅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環或項鏈,以象徵男女雙方心連心白頭到老;結婚後,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顆許過願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
目前,相思紅豆飾品風靡南國,時尚女性以佩帶紅豆精美飾品為榮,男女戀人紛紛為對方選擇相思紅豆飾品表達心中的愛意。紅豆作為相思寄託之物,古已有之!
相思的詩句
1、【琵琶弦上說相思。 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經典語錄】
2、【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3、【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晏殊《玉樓春》】
4、【兩鬢可憐青,只為相思老。 晏幾道《生查子關山魂夢長》】
5、【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 馮延巳《採桑子花前失卻游春侶》】
6、【孤燈聞楚角,殘月下章台。 韋庄《章台夜思》】
7、【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李忱《吊白居易》】
8、【休言半紙無多重,萬斛離愁盡耐擔。陳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9、【日色已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 李白《長相思三首其二》】
10、【相思了無益,悔當初相見。 朱彝尊《憶少年飛花時節》】
11、【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憶君迢迢隔青天。 李白《長相思三首其二》】
12、【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 李白《長相思三首其二》】
13、【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
14、【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劉禹錫《瀟湘神斑竹枝》】
15、【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韋庄《思帝鄉春日游》】
16、【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 杜牧《題木蘭廟》】
17、【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戴叔倫《題稚川山水》】
18、【失意還獨語,多愁只自知。 張籍《薊北旅思 》】
19、【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杜甫《江漢》】
20、【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李清照《鷓鴣天桂花》】
21、【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歐陽修《戲答元珍》】
22、【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23、【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
24、【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盧肇《競渡詩 》】
25、【芳草已雲暮,故人殊未來。 韋庄《章台夜思》】
26、【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
27、【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李煜《長相思一重山》】
28、【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 柳永《晝夜樂洞房記得初相遇》】
29、【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 李頎《送陳章甫》】
30、【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晏幾道《思遠人紅葉黃花秋意晚》】
31、【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32、【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 李清照《點絳唇閨思》】
33、【不見又思量,見了還依舊。 李之儀《謝池春殘寒銷盡》】
34、【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隱《無題六首其六》】
35、【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李清照《點絳唇閨思》】
36、【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
37、【花柳青春人別離。 歐陽修《長相思花似伊》】
38、【清風明月苦相思,盪子從戎十載餘。 王維《伊州歌》】
39、【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牛希濟《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40、【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高啟《清明呈館中諸公》】
41、【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 白居易《望驛台》】
42、【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
43、【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 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
44、【嗟余隻影系人間,如何同生不一樣死?陳衡恪《題春綺遺像》】
45、【清瑟怨遙夜,繞弦風雨哀。 韋庄《章台夜思》相思的詩句 不能不看】
46、【猶恨東風無意思,更吹煙雨暗黃昏。 張嵲《墨梅》】
47、【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賈至《春思二首其一》】
48、【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李覯《鄉思》】
49、【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惟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韋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殘》】
50、【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過得今宵去。 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絲》】
51、【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於謙《立春日感懷》】
52、【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53、【鄉書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韋庄《章台夜思》】
54、【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李白《長相思其一》】
55、【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蘇軾《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
56、【兩岸青山相對迎。 林逋《相思令吳山青》】
57、【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 蘇軾《滿江紅江漢西來》】
58、【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薛道衡《人日思歸》】
59、【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60、【霜殞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 與恭《思母》】
61、【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曹丕《燕歌行》】
62、【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一》】
63、【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64、【家住層城臨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65、【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曹植《明月上高樓》】
66、【月色入高樓,相思兩處愁。 秋瑾《菩薩蠻寄女伴》】
67、【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 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68、【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 張先《青門引春思》】
69、【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晏幾道《鷓鴣天三首其一》】
70、【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間無地著相思。況周頤《減字浣溪沙》相思的詩句(金典篇)】
71、【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72、【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王安石《壬辰寒食》】
73、【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李白《長相思其一》】
74、【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山醉亦休。 陸游《秋思》】
75、【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 柳永《少年游參差煙樹灞陵橋》】
76、【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李璟《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
77、【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李冠《蝶戀花》】
78、【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闌干,想君思我錦衾寒。 韋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殘》】
79、【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
80、【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溫庭筠《商山早行》】
81、【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82、【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黃景仁《綺懷》】
83、【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李白《春思》】
84、【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一》】
85、【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 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
86、【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 王安國《清平樂春晚》】
117、【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魚玄機《江陵愁望有寄》】
118、【相思已是不曾閑,又那得、工夫咒你。 蜀妓《鵲橋仙說盟說誓》】
119、【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 劉禹錫《始聞秋風》】
120、【以前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121、【思君若汶水,浩盪寄南征。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122、【利慾驅人萬火牛,江湖浪跡一沙鷗。 陸游《秋思》】
123、【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隴西行》】
124、【羅帶同心結未成。 林逋《相思令吳山青》】
125、【客去波平檻,蟬休露滿枝。 李商隱《涼思》】
126、【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杜牧《旅宿》】
127、【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晏幾道《思遠人紅葉黃花秋意晚》】
128、【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杜甫《又呈吳郎》】
129、【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130、【望闕雲遮眼,思鄉雨滴心。 白居易《陰雨》】
131、【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 李白《長相思其二》】
132、【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杜荀鶴《送人游吳》】
133、【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韋應物《聞雁》】
134、【天涯占夢數,疑誤有新知。 李商隱《涼思》】
135、【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136、【西窗白,紛紛涼月,一院丁香雪。 王國維《點絳唇屏卻相思》】
137、【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
138、【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 元結《賊退示官吏》】
139、【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 李白《長相思其二》】
140、【兩岸鴛鴦兩處飛。 歐陽修《長相思花似伊》】
141、【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
142、【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橫波目,今作流淚泉。 李白《長相思其二》】
143、【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秦觀《八六子》】
144、【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
87、【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 白居易《長相思汴水流》】
88、【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岑參《送人赴安西》】
89、【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
90、【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李白《關山月》】
91、【舉目縱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時。 方干《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92、【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李白《春思》】
93、【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詩經周南關雎》】
94、【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
95、【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張先《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
96、【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佚名《詩經邶風擊鼓》】
97、【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向兩頭了。鄭愁予《賦別》】
98、【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李白《太原早秋》】
99、【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蘇軾《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100、【若問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見時。 晏幾道《長相思長相思》】
101、【一別家山音信杳,百種相思,腸斷何時了。 施耐庵《蝶戀花一別家山音信杳》】
102、【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程顥《秋日》】
103、【夢回芳草思依依,天遠雁聲稀。 李煜《喜遷鶯曉月墜》】
104、【一晌憑欄人不見,鮫綃掩淚思量遍。 馮延巳《鵲踏枝梅落繁枝千萬片》】
105、【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張先《青門引春思》】
106、【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107、【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李煜《長相思一重山》】
108、【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孟浩然《清明即事》】
109、【汀洲無浪復無煙,楚客相思益渺然。 劉長卿《自夏口至鸚鵡洲夕望岳陽寄。。。》】
110、【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111、【相思一夜梅花發。 房舜卿《憶秦娥與君別》】
112、【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李白長相思二首其一》】
113、【別有相思處,啼鳥雜夜風。 尹式《別宋常侍》】
114、【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王雱《眼兒媚楊柳絲絲弄輕柔》】
115、【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李白《長相思三首其二》】
116、【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姜夔《踏莎行自沔東來》】
⑵ 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的國粹,聞名世界。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形成的一個運動項目。它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也越來越受到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重視和青睞。
在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嚴酷斗爭中,人們自然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一類的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並且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則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矛,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斗的武器。據史籍記載,大禹時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後來,禹停止進攻,讓士兵持斧和盾進行操練,請三苗部族的人觀看這種「干戚舞」以顯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從此臣服。這是原始社會一次盛大的武術自衛演練。古代的「武舞」為後來武術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而少林武術作為一種人文文化現象,作為一種人體形態文化或是作為健身、御敵、競技專案在中國早已家戶喻曉、婦孺皆知,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少林林功夫是一項綜合的武術體系,其中「禪」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據,因為禪」是「外不著想,內不動心」 少林六祖惠能在《壇經》上說:禪 乃梵文音譯「禪那」,其意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靜慮」。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息心靜寂地參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別不同,講究的是「禪武合一」。在少林寺眾多的禪武修煉者當中,潘國靜法號釋延武就是其中具有傑出代表性的人物。少林武功又是中國武功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內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蘊,最具完整的體系,最具權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國武功流派,它無疑已成為中國武功的主流學派。
相傳著名的達摩祖師在 「少林寺」面壁修煉十年的漫長歲月中,言傳身教創造了少林武功流派,而且使少林武功一開始就具備了深厚的人文文化內涵,具有修身養性,善化人性,清凈無為的武德。使佛教文化哲理的「禪」等武功相輔相成,達到二者你中有我,人中有你的至高境界。
研究武術的基本依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的時期對武術概念的表達不盡相同,它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武術本身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
中國武術 從歷史上看,有不少歸屬武術類的名稱,春秋戰國時稱「技擊」兵技巧一類);漢代出現了「武藝」一詞,並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選》中「偃閉武術」(當時泛指軍事)的「武術」一詞;民國時稱「國術」:新中國成立後仍沿用「武術」一詞。
隨著歷史的變遷,冷兵器的逐步消亡,專用武術器械的生產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現,對抗性項目、武術競賽規則的、制定,武術已演化成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武術的體育化使其內容、形式及訓練手段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發展到今天,武術基本定義可概括為: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鬥為主要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從這一定義出發來認識武術。首先,武術屬於中國傳統的技擊術。它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通過徒手或藉助於器械的身體運動表現攻防格鬥的能力。無論是對抗性的捕斗運動,還是勢勢相承的套路運動,都是以中國傳統的質擊方法國棋技術核心的。就人類的社會生活來說,技擊術不可能是中國獨有的。比較世界各地的技擊術,武術不僅在技擊方法上更為豐富(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運動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結合的,又是分離的,這種發展模式,也迥然有別於世界上其他技擊術。在演練方法上注重內外兼修,演練風格上要求神形兼備,無不反映了中國傳統的技擊術的運動特點。
其次,武術是體育項目,它明顯區別於使人致傷致殘的實用技擊技術。套路運動中盡管包含豐富的技擊方法,但其宗旨是通過演練以提商人的身體素質和攻防能力,進行功力與技巧上的較量,在技術要求上與實用技術有一定的區別,散手運動的技術固然更接近於實用技南,但由於受競賽規則的規定,亦將其限制在體育竟技運動之內。總之,歸結為一點,武術具有明確的體育屬性,體育是當今武術的主要社會哲學、中醫學、倫理學、兵學、美學、氣功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注重內外兼修,諸如整體觀、陰陽變化觀、形神論、氣論、動靜說、剛柔說等等,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風貌的武術文化體系。它內涵豐富,寓意深,既具備了人類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的共同特徵,又具有東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民在體育領域中的智慧結晶。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從廣義上認識,武術不僅是一個運動項目,而且是一項民族體育,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
功夫是各種搏鬥技巧的統稱,像跆拳道也可以叫做功夫。中國功夫則是指中國流傳的獨特的格鬥體系,這不僅包括傳統的武術套路、散手等,還有摔跤和現在流行的散打等。
武術是特指中國武術,別的國家的格鬥技巧沒有這個稱呼。而中國武術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從廣義上講中國中國少林武術代表潘國靜武術就和中國功夫是一個意思,是指中國流傳的獨特的格鬥體系。
從狹義上講,中國武術只是指中國傳統的武術套路及散手,包括太極、少林等,而不包含摔跤和目前流行的散打。有句俗話說:「武術加摜跤,神仙也不怕。」(摜跤就是摔跤)這裡面說的武術就是狹義的武術,很明顯同摔跤區別開了。
所以,中國武術在廣義上和中國功夫是一個意思,但是在狹義上卻不一樣,中國功夫包括中國武術。
而在英語的翻譯上一直很混亂,wushu,gongfu的含義應該是通用的,都是泛指的中國功夫。因為上述的這些細節老外是不會理解的。從字面上講,chinese boxing,kick boxing都是指的散打,因為boxing是拳擊的意思,體現了很強的對抗性,散打正是符合。而西方也有摔跤,像自由式和古典式,chinese boxing如果包含中國摔跤的話,就不全面了。
這只是在字面上的解釋,國外尤其是西方對中國功夫了解一直實在霧里看花的狀況,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有很多都不了解,更何況他們。所以wushu,gongfu,chinese boxing,kick boxing都是比較混亂的,我想經常會出現字意交叉、通用的情況。
【中國武術的門派】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套路、門派眾多。以少林武術為代表的眾多武術派別可謂是百花爭艷。
少林武術作為一種人文文化現象,作為一種人體形態文化或是作為健身、御敵、競技專案在中國早已家戶喻曉、婦孺皆知,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少林林功夫是一項綜合的武術體系,其中「禪」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據,因為禪」是「外不著想,內不動心」少林六祖惠能在《壇經》上說:禪 乃梵文音譯「禪那」,其意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靜慮」。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息心靜寂地參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別不同,講究的是「禪武合一」。在少林寺眾多的禪武修煉者當中,潘國靜法號釋延武就是其中具有傑出代表性的人物。少林武功又是中國武功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內涵,最具宗教從有組織、有機構的角度來說,武林集團表現為門派;從武術的師承、特點的角度來說,武林集團表現為學種及套路。
門派有更強的社會性,拳種、套路有更強的技藝性。這兩個從不同角度歸納出來的武林集團概念,相互包容、相互交叉而存在。
從拳術命名的角度列出有關的拳種套路,以見中華武術紛繁浩瀚之一斑。
「以佛聖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猛鶴拳、二郎拳、韋馱拳、大聖拳、八仙拳、天羅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吒拳、金剛拳、觀音拳、佛漢拳、佛教拳、羅漢拳、金剛錘。二十八宿拳、四仙對打拳、七星訪友拳、羅漢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剛三昧掌、夜叉鐵沙掌等。
以「門」命名的——余門拳、硬門拳、法門拳、空門拳、紅門拳、魚門拳、孔門拳、風門拳、水門拳、火門拳、鳥門拳、佛門拳、窄門拳、字門拳、孫門拳、嚴門拳。熊門拳、自然門拳、引新門拳、羅漢門拳、磨盤門拳、水滸門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趙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溫家拳、孫家拳、鄒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鍾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連拳、羅家三展、楊家短打、胡氏戳腳、郝氏戳腳、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太祖拳、孫臏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純陽拳、達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聖拳、南枝拳、詠春拳、岳王錘、武子門拳、子龍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錘、孔朗拜燈拳、劉唐下書拳、武松脫銬拳、武松獨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達摩點穴拳、太白出山拳、甘鳳池拳法、黃嘯俠拳法、燕青十八翻、羅王十八掌、達摩十八手、孫二娘大戰拳、武松鴛鴦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東臨清龍潭寺)、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門: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梅山拳、靈山拳、昆侖拳、關東拳、關西拳、龍門拳、登州拳、東安拳、石頭拳、水游拳、西涼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動物命名的一一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拳、狗拳、雞拳、鴨拳、龍形拳、龍樁拳、龍化拳、行龍拳、飛龍拳、火龍拳、青龍拳、飛龍長拳、青龍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餓虎拳、猛虎拳、飛虎拳、伏虎拳、五虛拳、八虎拳、虎嘯拳、回頭虎拳、側面虎拳、車馬虎拳、隱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鶴雙形拳、白鶴拳、宗鶴拳、鳴鶴拳、飛鶴拳、食鶴拳、飽鶴拳、餓鶴拳、五祖鶴陽拳、永春白鶴拳、獨腳飛鶴拳、獅形拳、金獅拳、獅虎拳、二獅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雞形拳、鴨形拳、鷹爪拳、老鷹拳、岩鷹拳、雕拳、鷂子拳、鷂子長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龜牛拳、螃蟹拳、灰狼拳、黃鶯架子、鴛鴦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門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環螳螂拳等。
以日常雜物命名的——巾拳、扇拳、傘拳、花拳、船拳、鍾拳、板凳拳、褂子拳、雲帚拳、脫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蓮花拳、螺旋拳、山門拳、白玉拳、湯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戰鐵扇拳、三十六合鎖等。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掛拳、擋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劍手、短手、五手拳、應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練手拳、攔手拳、劈掛拳、撂擋拳、撞打拳、通臂拳、殺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萬古手、黃英手、八黑手、錦八手、照陽手、金槍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門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蓋手六合拳,九宮擒跌手、羅漢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閉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對手、回回十八肘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彈腿、暗腿、踔腿、截腿、連腿、戳腳、四步拳、六步拳、八步拳、練步豢、穿步拳、順步捶、腰步捶、擋步捶、涌步捶、亂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轉、掘子腿、溜腳式、十二步架、六步
八極拳
散手、十字腿拳、溜腳架子、連環鴛鴦步、鹿步梅花樁、八步連環拳、九宮十八腿、少林二十八步,進步鴛鴦連環腿等。
地躺拳類——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腳,地功翻子、地功羅漢拳、活法黃龍拳、地躺八仙拳、金剛地躺拳、少林地龍拳、地功鴛鴦拳、飛龍地躺拳、九滾十八跌等。
醉拳類——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擋、醉八仙拳、醉羅漢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羅漢醉酒拳、太自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魯智深醉打山門拳等。
跌打拳類——跌撲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拳、武松脫銬拳、水滸連環拳等。
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種還有:大洪拳(三晃膀)、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極拳、六合拳、查拳、華拳、紅拳、節拳、綿掌、綿拳、太虛拳、二郎拳、大悲拳、功力拳、石頭拳、連城拳、兩儀拳(太極快拳)、獨臂拳、瘋拳、埋伏拳、迷蹤拳、緬拳、纏絲拳、磋跤拳、曦陽掌等。
著名的器械套路有:八門金鎖刀、八卦刀、八卦大槍、九洲棍、六合刀、六合槍、六合劍、六合棍、日月乾坤刀、日月乾坤圈、少林雙刀十八滾、太極刀、太極劍、河州棍、月牙槍、達摩杖、達摩棍、純陽劍、八仙純陽劍、武當劍、青萍劍、袁氏青萍劍、楊氏青萍劍、賈氏青萍劍、梅花刀、梅花槍等。
套路的最總目的是希望廣大武術愛好者規范和培養動作的本能反應,實際應用還要隨機應變,切莫生搬硬套。
⑶ 中國古代曾出現過的門派有那些呢
http://..com/question/6602605.html
少林派 到天山派,崆峒派,共約30個門派,見連接
不過,下面的也挺有意思的
中國武術流派
梅花樁
少林派
武當派
心意拳
河南派心意拳
上海派心意拳
山西戴氏心意拳
形意拳
宋氏形意拳
尚氏形意拳
車氏形意拳
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
吳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
和氏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
忽雷太極拳
八卦掌
程氏八卦掌
尹氏八卦掌
詠春拳
洪門拳
鶴拳
飛鶴拳
食鶴拳
宿鶴拳
鳴鶴拳
白鶴拳
縱鶴拳
意拳
劈掛拳
通背拳
五行通背拳
祁家通背拳
八極拳
燕青拳(迷蹤拳)
螳螂拳
盧氏結構
轉氣心法
李賢康武術學
軌跡拳學
現代武學
截拳道
譚腿
散手(散打)
中國武術是一個龐大的武術體系,又被稱為功夫、武功,更被近代中國人視為國術、武藝、國粹。當中包涵大量不同流派的格鬥、技擊手法、武器使用技術。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巨系統之中的一個子系統。因此,它體現中華民族對攻防技擊的理解和經驗積累,以及自立、自衛、強身、健體的自我運作,同時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思想冶鍊等民族文化特徵。由是,同所有的其它技擊一樣,中國武術往往帶有人文哲學的特色、意義,對現今中國的大眾文化有著深遠影響。
歷史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龐大的兼有技擊、健身功能的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
少林寺千佛殿壁畫中的僧人比武圖畫一般估計,中國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當時的人類用棍棒等工具與野獸搏鬥,逐漸積累了一些攻防經驗。而商代產生田獵更被視為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
商周時期,武術為舞蹈的一種形式。通常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御,習舞干列為教育內容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很重視格鬥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秦漢時期,盛行角力、擊劍,有宴樂興舞的習俗。鴻門宴中即有項庄舞劍。其形式更接近於今天武術的套路。漢代槍的應用達到顛峰,各種槍法開始出現。據傳華佗首創「五禽戲」,是中國武術的濫觴。
許多的認識都認為武術起源於戰斗的需要,但是《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一書卻提出武術雖然部分來自軍事需要,但是大部分還是來自民間的私鬥。軍事用途的武術和民間武術的要求不同。
唐朝實行武舉。並用考試的辦法授予一定的稱號,這大大促進了武術的發展。此時武術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形式,並產生流派。也是在這段時期,中國武術開始影響到東南亞各國.
宋元時期,是武術發展的高潮。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練槍棒的「英略社」,習練弓射的「弓箭社」等。也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賣藝為生的「路歧人」。有單練、對練的形式。
明清時期武術大為發展。明朝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流派,許多記載武術的書籍也相繼出版;清朝官方禁止習武,民間通過「社」、「館」等形式秘密傳授武藝。產生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流派達幾十家之多。清代是武術融合的時代,摔交技法融入武術之中。使武術的技擊技巧得到完善,也是武術的分水嶺,觀賞套路和實戰技擊技術正式的分離。
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8月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1990年武術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項目。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成員,這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標志。
武術的門派與分類
中國武術門派之多,在世界武術中也是非常少見的。據統計,中國目前有「歷史清楚,脈絡有序,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約300多個。郭希汾的《中國體育史》中提到門派眾多是由於南北地理、氣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氣候嚴寒造成北派拳術氣勢雄勁,大開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術也比較細膩。諺語也有「南拳北腿」之說。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例如起源自北方的八卦掌就很少用腿攻擊,而南方的詠春拳卻有不少腿擊技巧。
中國武術的流派繁多,卻沒有統一的命名方法。有些按地區命名(如河南派心意拳);一些按山脈、河流(如武當派);有以宗師姓氏命名(如楊氏太極拳)……以往,這些流派會以主修內功、外功來粗略劃分,成為內家拳和外家拳兩大類;現代,一般按其內容分為套路和搏擊格鬥兩個類別。
練武
八卦掌,孫祿堂所著《八卦拳學》插圖中國武術的學習,目前在武館或一些武術教學場所公開招收學徒。而傳統武術的拜師學藝目前在民間卻仍然保持了許多古代的傳統,需要有人推薦,然後遞帖子行拜師禮。雖然已經很少像以前那樣「師看徒三年,徒看師三年」,但是仍然會有較長時間的觀察期,讓師傅了解這個徒弟是否可教;讓徒弟了解師傅的功夫是否可學。
中國武術的修煉,各門各派都不相同。大體上都包括了基本功、套路、內功和外功。尤其是其中的內功和外功都被各派視為最重要的內容,素有「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說法,不肯輕易示人,即使自己的徒弟也不見的傾囊相授。
就內功而言,主要的中醫理論基礎是中醫的經絡學說。中醫認為,「經絡為臟腑之表,臟腑為經絡之里」,修煉經絡,會對臟腑產生調理、鞏固、增強的作用。中國武術的內功主要練的是內氣,而經絡是內氣運行的通道,內氣在經絡中按一定方式運行,會對經絡本身、相應的臟器以及身體的整體產生調理、鞏固、增強的作用。
就外功而言,很多外功的修煉要藉助葯物作為輔助。輔助的作用主要分為輔助練習、療傷、調理及增強身體相應部位和器官等幾方面。葯物的作用通常同時包括其中的多個方面。
中國武術的基本功各家各派大同小異。一般有站樁,例如站馬步;各種鍛煉肢體柔韌性的方法(和現代其他體育項目的鍛煉方法差不多);一些基本招式和基本套路的練習。這是對於傳統武術而言,對於現在的套路武術,則具有一定運動員水平,就直接進行套路動作的學習,對於傳統武術的基本功並不大重視。
中國武術的基本功講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手法有拳拳鉤,「四擊八法十二型」。
內功
要是用呼吸、吐納、運氣方法,配合身體動作,以加強攻擊、防守動作的效果。
由於中國民間思想受道教影響深遠。道教有說法認為大宇宙(世界)和小宇宙(身體)能互相溝通影響,所以有所謂氣功或內功的修練。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部份武術流派亦有「養氣」、「練氣」、「運氣」之說。一開始,內功並不是中國武術的內容。經過漫長的發展,逐漸和氣功結合。
不同流派對「氣」的理解不盡相同,不過大體源自對外在大氣的想像,近似於中醫理論中的氣,但不同於近代科學中的空氣或其它氣體。內氣又稱「真氣」或「氣」,而修煉內氣大致分為動功和靜功兩大類,前者以一定的動作套路配合呼吸、意念實現對內氣的增強、推動,廣泛流傳的如太極拳等;後者主要依靠呼吸和意念實現同樣的目的。練習較前者困難。並且由於深度的入靜,容易受外界干擾而產生偏差(即所謂「走火入魔」)。
內功的修煉效果:絕大部分普通百姓將氣功修煉作為強身健體的一種方法。如果長期堅持並且練習得法,能使精神健旺,全身高度舒適,並能增強體質。 如果作為技擊的基本功長期練習,則可以大幅增加肌肉爆發力,並增強體力。一些主要流派,都有發出內氣的功夫。
有傳說運用內功,可以在近距離不經接觸,而打擊對手(如少林功夫中的陽光手)。但一般認為此種功夫需要長期刻苦練習,並且各門派傳統上都不願公開自己的修煉方法,因此內功修煉的這種效果尚未能得到公開證實。內功修煉的這種效果尚未能得到公開證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從未有在實際對戰中使用過此種功夫做出實際傷害的可證明事例發生(如少林功夫中的陽光手)。
外功
主要是增強身體的筋、骨、肌肉的強度,以加強攻擊、防守動作的威力。
練習方式從手段上看有與其他技擊種類相似的地方,都是反覆打擊一定硬度的目標或反覆承受擊打,但在中國武術中,中葯對於外功的練習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輔助練習、療傷、調理及增強身體相應部位和器官等幾方面。
外功修煉的效果:外功的目的一是增加自身的抗擊打能力,二是增加進攻的威力。由於武術作為技擊實戰的意義早已基本消失,只有很少數人在練習外功。公開的表演和武警訓練的內容包括用磚頭猛擊頭部,磚頭破碎而頭部無損傷等。更早時期的關於外功的公開表演有例如義和團時期的刀槍不入的表演。
套路
中國武術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有許多套路。套路就是一連串含有技擊和攻防含義的動作的組合。各家各派都有表現自己門派特色的許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漸進的,初學者和練習很長時間的人學習的套路是不同的。目前的武術運動員雖然同時很快的學會多種風格迥異的套路,但是對於其技擊和攻防含義大多並不清楚。
傳統武術中,套路練習初期多是分開來一招一招練的,讓學習者體會運氣使力,攻防技擊的含義。而這種練習反覆不斷地進行,正是為了在實戰中能夠條件反射式的使出相應的招式,也可以仔細體會招式的功效。例如號稱「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對敵總是使用一個招式崩拳,而且嚴格來說只是半個招式,但是卻足以擊敗對手。從郭雲深的一招勝萬招的事例足以說明,除了形意拳的崩拳招,其他武術中的所謂套路都是沒有實際用處的。
器械
參見十八般兵器
武術器械的主要來源是冷兵器時代的兵器,如劍、刀、槍、棍等。在中國古代,劍曾一度是戰場上最主要的短兵器,之後讓位給了刀。而武術家們則以劍和刀為最廣泛研習的器械。
其他的武術器械包括非戰斗使用的武器,如蛾眉刺、雙節棍,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如綉花針、石磨、鐵鍋、鐮刀、雨傘,等等。
中國武術始終給人以神秘的色彩。這當然有武俠小說和功夫片的宣傳影響。但是中國武術本身由於受到傳統宗法制度的影響(見程大力《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大多都是秘密傳授,而關鍵之處更是不見諸文字,只是師徒口耳相傳。因此只是按照書本學武,基本上是不可能真正學會的。而也正是因為如此,許多拳種也逐漸絕跡,慢慢變成逸聞或坊間話題。然而正如所有的事物一樣,雖然許多的拳種逐漸絕跡,但更多的拳種又正在被武學天才不斷發展創造出來,所以外界所擔心的武學失傳無疑是一種杞人憂天。
技擊功能
中國武術在技擊格鬥中的表現和其他地區的武術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武術是一種不同等條件的競技,因此中國武術產生了諸如空手與持武器的對手格鬥的空手入白刃;倒地時所使用的地趟拳,以及乘人不備時使用的暗器等等。甚至猴拳中還有抓土揚臉的法門也被吸收進來。
中國武術的實戰格鬥由於文學、電影的表現而被誇大。武術家之間的交手多使用推手的形式,點到為止。而真正的搏鬥,並不像許多人理解的那樣拳來腿往,打上半天,而大多隻是幾個回合就能分出勝負。
中國武術能夠練習到什麼樣的境界,是一個很難回答。或者很有爭議的問題。根據一些說法,最高的境界可以達到「一羽不能加,蚊蠅不能落」,也就是說,一片羽毛碰到他的身體,都能被他自然的彈出去。但是自楊露禪,王薌齋之後,還沒有人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因此也有人認為這祗是記載者的一些誇張。
人文
中國武術,是中國社會重要的集體記憶之一,在各種文學、電影、戲劇中經常出現,對中國社會有著深刻而無可取代的人文意義。另外,由於全球化關系,中國武術更經常出現於歐美電影、電視節目之中,被歐美社會看成中國文化的重要注腳。
中國武術精神:武德
近代中國人每當談及中國武術,往往十分重視它當中的哲學精神。大部份喜愛中國武術的人,均重視「使用武術的道德規范和價值」,或稱武德。
經常有人引用「止戈為武」來解釋中國武術的人文精神。根據《左傳·宣公二年》所載:「夫文,止戈為武」,大意說中國的漢字「武」,由「止」和「戈」兩個字組成,由此解譯「武」的真正價值,並不是為了殺傷破壞,而是為了後來的和平雲雲。雖然「武」字的來源另有解釋,比如有的人認為「止」通「趾」即「手」之意,用「趾」拿起「戈」進行斗爭才是武之本意。但不少人都喜歡視「止戈為武」為解釋中國武術精神的部份。
無論武術家、小說家、電影,均經常強調中國武術的價值∶「功夫並不是用來打架,而是用作強身健體」。而當武術家切磋技藝時,應該「點到即止」,不應亂作殺傷。會武的人,「切忌心浮氣燥」,必需「戒急用忍」,因為武術不應用作主動傷人,而只應「在必要時作自衛用途」。至於國家面對危難時,便「匹夫有責」,是會武術的人出手的時候。
我們可以總結中國武術對中國人的意義,在於:
提倡和平
保持身體健康
不主動侵犯他人,但亦不容讓他人侵犯
有能力的人,應負社會責任
通俗文學、電影與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在中國近代通俗文學、電影作品中大量涌現,進而衍生出武俠小說、動作電影。
在這些作品中,中國武術往往有以下作用:
借中國武術高舉武術精神,並重建某些中國傳統倫理價值
以武打場面刺激觀眾,作為吸引觀眾的手段
事實上,編寫上述作品的人,往往並非真正懂得中國武術。有些只取武功招式、武術流派作為題材,另一些作品則引用一些傳說中的武功,還有一些更是另行創作天馬行空的武學內容。其實,不少在各式故事經常出現的武招式(例如飛檐走壁、點穴術、隔山打牛等),都是實在的武術招數,但是在故事的渲染下,這些招式的方法、效果均已脫離現實甚遠。
不少文化分析認為,這現象反映現代人在社會中的無力與壓抑,使人尋求超離現實的人體力量,以戰勝在現實社會遇上的焦慮、與及機械文明的沖擊。
今日的中國武術
一位西方人正在練習武術。從圖中的招式可以看出,他練習的是心意拳中的收式。到了現代,武術已經更多的轉向了強身健體和競技體育比賽。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育總局下設有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原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及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原稱中國武術研究院)。而全國性群眾武術組織——中國武術協會也是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領導下的單項運動協會之一。一般由它們發起組織武術體育競技。
此外,國際上也已經把武術當作競技體育的一種,並且設有國際武術聯合會(英文:International Wushu Federation,縮寫為IWSF)來推廣武術,並組織武術國際比賽。目前國際武術聯合會有101個會員國。
不過,因為武術的體育競技比賽往往是套路競賽,因此被人批評為現在的武術比賽僅僅是表演「舞術」,毫無實用的技擊性可言,是花拳綉腿,更像體操。因此中國官方從1980年代開始推出散打運動。但是這卻遭到了更多的批評,許多持否定態度者根本不承認它算作中國武術,批評它是泰拳的腿法,拳擊的拳法,加上一些四不像的跤法(因為中國傳統武術中的跤法和它完全兩樣)。
武術名師
霍元甲
黃飛鴻
李小龍
劉雲樵
劉百川
邵漢生
何長海
吳彬
蕭雲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