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泥塑梅花

泥塑梅花

發布時間: 2025-04-07 11:45:51

A. 濟寧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濟寧非遺名錄


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序號類型縣市區國家級非遺(19)省級非遺(83)市級非遺(283)市級及以上非遺總數總數名稱總數名稱總數名稱1任城區05濟寧麵塑、小銅嗩吶、查拳、董氏古兵器製作技藝、拓片製作技藝35二人斗、漁鼓、托板豆腐、吉祥字組畫、泥人唐、查拳、董帶宏氏古兵器製作技藝)、麵塑、葫蘆製作技藝、泥塑、剪紙、刺綉(綉球製作)、中醫正骨療法、中醫診療法、古舊書畫揭裱、馬大興糕點製作技藝、蛋雕、刻瓷、木工、拓片製作技藝、傳統服飾製作技藝、內畫、烙畫、太極拳、抖空竹、嗩吶(咔戲)、山東快書、濟寧傳統小吃製作技藝、陶器製作技藝、傳統榨油技藝、中國華拳、嗩吶(小銅嗩吶)、刺綉、落子、傳統釀酒技藝352兗州區02花棍舞、柳下惠傳說28柳下惠傳說、孔子師相橐傳說、大禹的傳說、花棍舞、砰砰鼓、賈鳧西鼓詞藝術、兗州大燒餅、請猴、兗州第一窯釀造工藝、范氏牌坊的傳說、金口壩下聚金石的傳說、嵫山的傳說、興隆塔的傳說、漕河鬥蟋蟀、查拳、兗州民俗人燈、兗州宋氏秸稈扎制技藝、兗州道勤五穀畫、花轎製作技藝、濟寧民歌、石雕、濟寧小吃、八仙之一曹國舅傳說、中醫傳統制劑方法、傳統服飾製作技藝、馬氏形意拳、民間虎飾(雙頭老虎枕製作技藝)、刺綉283曲阜市5祭孔大典、魯班傳說、曲阜楷木雕刻、孔府菜烹飪技藝、琉璃燒制技藝19孟母教子傳說、魯班傳說、孔子誕生傳說、曲阜楷木雕刻、孔府菜烹飪技藝、祭孔大典、韶樂、曲阜大庄絹花製作技藝、曲阜尼山硯製作技藝、桑皮紙製作技藝、曲阜琉璃瓦製作技藝、顏子傳說、拓片製作技藝、毛筆製作技藝、弓箭製作技藝、孔府家酒釀造技藝、孔尚任的傳說、曲阜劉氏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藝、建築彩繪(古建油漆彩繪)39孟母教子傳說、魯班傳說、孔子誕生傳說、顏子傳說、簫韶樂舞、曲阜楷木雕刻、孔府菜烹飪技藝、孔府家酒釀造技藝、祭孔大典、桑皮紙製作技藝、孔宴香油製作工藝、熏豆腐製作技藝、琉璃瓦製作工藝、大庄絹花製作工藝、張姥姥傳說、孔府婚俗、始祖文化、九仙山廟會、孔子世家譜、曲阜尼山硯、扶興和毛筆製作技藝、聞春禮燒雞製作技藝、曲阜徐弓坊弓箭製作技藝、虎頭服飾、麵塑、袁氏正骨、魯班技藝、古籍印刷技藝、周制婚禮、石雕、濟寧小吃、仲尼古琴製作技藝、魯壁藏書的傳說、孔子作春秋的傳說、孔尚任的傳說、古建油漆彩繪、木工、拓片製作技藝、闕里食兆臘禮394泗水縣03柘硯製作工藝、泗水民間剪紙、柘溝民間制陶技藝20泗水民歌、柘硯製作技藝、柘溝民間制陶工藝、楊柳粉皮製作工藝、泗水民間剪紙、卞莊子刺虎的傳說、仲子傳說(擴展)、毛家刀製作技藝、泗水泉林傳說、泗水舜的傳說、泗水泗河傳說、泗水宴請習俗、鴨蛋製品製作技藝、華胥傳說、柳琴戲、中醫正骨療法、泗水豆腐皮加工技藝、核雕、濟寧傳統小吃製作技藝、泥塑205鄒城市3鄒城「平派」鼓吹樂、孟母教子傳說、陰陽板(公示期內)10孟母教子傳說、鄒城「平派」鼓吹樂、陰陽板、火虎、尚寨竹馬、花鼓、軟弓京胡、嶧山會、祭孟大典、鼓兒詞(石門小鼓)41孟母教子傳說、嶧山傳說、鄒城平派吹打樂、嶧山道樂、陰陽板、尚寨竹馬、火虎、山頭花鼓、嶧山會、吹糖人、滾磨成親的故事、匡衡的傳說(鑿壁偷光)、漆女的傳說、夯歌、鄒城舞龍舞獅、二人斗、石門小鼓、魯南民間游戲、孟氏家譜、鐵山傳說、軟弓京胡、柳子戲、太平糙紙、古族行滑琴(嶧陽古琴)、祭孟大典、鄒魯禮樂、剪紙、柳琴戲、泥玩具製作技藝、拓片製作技藝、核雕、烙畫、打(掄)鐵花、腹語、木雕、濟寧傳統小吃製作技藝、陶器製作技藝、麵塑、泥塑、梅花拳(落地梅花拳)、廟會(伏羲廟會)416微山縣1端鼓腔2端鼓腔、微山漁家虎頭服飾31端公腔、漁家虎飾、柳編、夏鎮八景的故事、陷留城的傳說、微山湖歌謠、仲子傳說、微山湖漂湯魚丸、桂花炒糖、續家譜儀式、微山湖漁具、漁家婚俗、微山泰山廟會、微山湖排船技藝、微山湖鴨蛋製品製作技藝、微山湖民俗繪畫、葫蘆製作技藝、起草、魯西南鼓吹樂、微山民間傳說、微山湖諺語、獨弦琴、萬仙陣、麥秸畫、勞動號子(打排斧)、漁鼓、魯菜烹任技藝、傳統榨油技藝、麵塑、木板年畫、查拳317魚台縣02閔子騫傳說、山東清音20閔子騫傳說、木板年畫、樊子遲的傳說、宓子賤的傳說、夯歌、跑竹馬、墜子、落子、獨桿子轎、魯隱公觀魚處的傳說、山東快書、山東清音、綰結葫蘆、葫蘆製作技藝、紅丹膏葯、山東大鼓、鋦瓷、布貼畫、打(掄)鐵花、古琴製作技藝208金鄉縣2四平調、山東落子9四平調、山東落子、雞黍之約、金鄉花鼓、漁鼓、墜子戲、貓蝶富貴、金鄉木雕、三兩三白雞膏正骨療法24四平調、落子、山東琴書、雞黍之約、金鄉花鼓戲、漁鼓、簡板大鼓、一順石刻法、兩夾弦、金鄉蜜制紅三刀製作技藝、松柏堂中醫外科、三兩三白雞膏正骨療法、濟寧小吃、貓蝶富貴、快板書、梨花大鼓、中醫診療法、金鄉糖供製作技藝、泥玩具製作技藝、山東快書、墜子、濟寧傳統小吃製作技藝、木雕、墜子戲249嘉祥縣5魯西南鼓吹樂、麒麟傳說、嘉祥石雕、山東梆子、魯西南民間織錦技藝9麒麟傳說、嘉祥石雕、魯西南鼓吹樂、山東梆子、魯西南民間織錦技藝、彩印花布印染技藝、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綰結葫蘆技藝、嘉祥木雕23麒麟傳說、魯西南吹鼓樂、嘉祥跑竹馬、山東梆子、嘉祥石雕、嘉祥彩印花布、魯錦、岳飛祭奠、嘉祥藍印花布、柳編、秋胡戲妻的傳說、岳鎮九的傳說、嘉祥高蹺、柳子戲、曾子祭奠、青山廟會、綰結葫蘆、花鼓戲、木雕、墜子、山東琴書、文聖拳、嘉菊加工技藝2310汶上縣04山東漁鼓、文聖拳、山東梆子(汶上梆子)、郭氏木雕24黃金塔的傳說、禿尾巴老李的傳說、二人斗、山東梆子、漁鼓、文聖拳、柏籽加工工藝、蚩尤文化、孔子宰中都的故事、黃河號子、岳王拳、民間虎飾、蝌蚪文字、濟寧雜技、木雕(郭氏木雕)、中醫膿毒搬家療法、魯西南鼓吹樂、柳子戲、麵塑、汶上錫器製作技藝、撲拉袖拳、花鼓(汶上花鼓)、濟寧傳統小吃製作技藝、刺綉2411梁山縣1梅花拳9山東梆子、梁山武術、梅花拳、子午門、水滸傳說、梅花樁舞獅子、棗梆、拳鋪李家驢肉製作技藝、水滸菜烹飪技藝37禿尾巴老李的傳說、水滸人物故事、梁山地名傳說、梁山兒歌、山東梆子、棗梆、落子、梁山武術、梁山中華子午門、梁山梅花拳、水滸傳說、梅花樁舞獅子、勞動號子(梁山夯歌)、梁山吼、刺綉、水滸故地鄉俗畫、水滸菜烹飪技藝、梁山劉氏指針按摩法、洪拳、二門洪拳、珠算、魯西南鼓吹樂、花鼓戲、墜子、鴨蛋製品製作技藝、傳統釀酒技藝、中醫診療法、拓片製作技藝、秘蹤拳、掌洪拳、佛漢拳、黃氏二郎拳、忠義堂酒傳統釀造技藝、濟寧傳統小吃製作技藝、石雕、傳統榨油技藝、泥塑3712高新區004中醫診療法、麥稈扇編制技藝、彩粉瓷器製作技藝、花轎迎親習俗415市直2梁祝傳說、二仙膏製作技藝9梁祝傳說、玉堂醬菜製作技藝、二仙膏古法生產製作工藝、山東梆子、小兒牛黃清心散古法製作技藝、平調、嶺兒調、劉氏民族樂器製作工藝、八角鼓32孔孟之鄉的梁祝傳說、劉氏民族樂器製作工藝、張氏_篆書刻技藝、線光畫、太極拳、木雕、傳統釀酒技藝、濟寧傳統小吃製作技藝、魯菜烹任技藝、石雕、傳統兵器製作技藝、查拳、濟寧雜技、勞動號子、八角鼓、山東快書、山東漁鼓、山東梆子、兩夾弦、李氏中醫、昆侖拳、濟寧民歌、柳子戲、山東大鼓、花鼓戲、山東琴書、墜子、剪紙、玉堂金波酒生產技藝、中醫療法、玉堂釀造技藝、魯西南鼓吹樂36

B. 泥塑的製作工藝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蜂蜜等。泥塑的模製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制子兒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磨光、晾乾後即可,有些地方還要用火燒一下,加強強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壓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見有單片模和雙片模,也有多片模。脫胎就是用模子印壓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狀,然後壓進模子,再把兩片壓好泥的模子合攏壓緊,再安一個「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嚴,在胎體上留一個孔,使胎體內外空氣流通,以免胎內空氣壓力變化破壞泥胎。最後一道工序是著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一般著色之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於吸收彩繪顏色,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 導致古代泥塑破損的原因很多,有人為因素損壞和自然因素損壞。
1、自然因素就有潮濕的影響,水溶性鹽類及支撐內部結構的變化,微生物的生長,物理氣候(通常指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日曬、雨淋以及風沙的侵襲,大氣污染物的作用等等。此外,不正確的修復方法以及使用了一些不適當的修復材料,也往往會加速泥塑的變質。
2、泥塑常見的病變現象主要有空臌、剝落,酥粉、龜裂起甲、起泡、脫膠掉皮、畫面褪色、變色及污染(霉斑、昆蟲屎斑、煙熏等)。 泥塑長期保存下去,重要的是創造良好的保護環境。防止病變的發生比治理病變更加重要.只有徹底地消除、產生病變的根源,才能從根本上保護好泥塑。
3、泥塑的保護重要的還是控制好濕度。因為潮濕是使壁畫產生病變的最危險因素。建築物應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這對於保存泥塑的完整性有很大意義。牆壁要注意保持自然通風,建築物內空氣要保持清治、乾燥,建築物的附近不應當有叢生的雜草.在保存壁畫的環境內,溫度和濕度要適宜,並且比較穩定,上、下變動不能過烈.只要能做到這點,黴菌和其它微生物也就難以生長和發展。
4、要避免光的影響,絕對不許陽光直射到泥塑上。倘已排除了過量的潮氣,一般講在暗處保存較為有利.最好採用人造光源照明,這樣便於控制照明度,更有效地消除光線對泥塑的損害。要防止灰塵、煤煙以及各種有害氣體對泥塑的危害. 作為個人收藏的中小泥型塑,也應遵守以上保管事宜。 申報地區或單位:天津市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清道光年間發展起來的,自張明山先生首創,流傳至今已有180年歷史。泥人張彩塑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藝術特色,能真實地刻畫出人物性格、體態;追求解剖結構,誇張合理,取捨得當;用色敷彩,典雅秀麗。泥人張彩塑適於室內陳設,一般尺寸不大,約40厘米,可放在案頭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無雜質的純凈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以棉絮反復砸揉而成的「熟泥」。經藝術家手工捏製成型,自然風干,再施以彩繪。 江蘇省無錫市無錫彩塑相傳已有400年的歷史。經藝人世代藝術實踐,創造出享譽世界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品類豐富,分為粗貨、細貨兩大類。粗貨又稱耍貨,主要以吉祥祈福為題材,採用模具印坯,手工繪彩,其造型誇張,線條簡拙,整體豐碩稚胖,彩繪用筆粗放,色彩對比強烈。主要供兒童玩耍。細貨是以手捏為主塑造藝術形象。內容大多以戲劇題材為主,故稱手捏戲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現時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從腳捏起,從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組合,一氣呵成。在彩繪上則以細膩的筆觸,從頭到腳,從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襇作精緻的描繪。手捏戲文再現了戲劇演出的典型場景,突出戲劇人物的瞬間神態,造型生動,色彩艷麗悅目,裝飾精美,歷久不衰。是人們家居的裝飾品和送禮的佳品。 惠山泥人產生的時間很早,無從可知其確切時間了。一到農閑季節,幾乎家家都作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戶戶會彩的說法。每逢過年,在廟會和集市上,人們托個盤子,盤子里放著自己作的泥人到處叫賣,這也是農家的一份收入。在清代,惠山有袁、朱、錢等姓的專業作坊。彩塑師王春林製作五盤泥孩兒進獻,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贊賞。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大量戲劇為題材的戲文泥人,這也是惠山泥人歷史上最昌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惠山有作坊、店鋪四十多家,專業匠師三十多人。在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時,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戲文泥人《蟠桃會》供奉內廷,從此惠山泥人成為貢品。
惠山泥人有粗貨、細貨之分。粗貨為玩具,用模具翻制,大批量生產;細貨手捏而成,製作精細。題材多為戲曲人物,或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壽星等。惠山泥人造型豐滿、簡練,誇大頭部,著重刻畫表情。匠人特別重視彩繪,有所謂三個坯子七分畫之說。常用的色彩有大紅、綠、金黃、青等原色,對比強烈,主次分明。如果說泥人張的作品清新雅緻,那麼惠山泥人則鮮明艷麗。 惠山傳統彩繪中必須做到「新、清、齊、爆」四字訣:
新:是抓住人的視覺的第一印象,色彩要新鮮,明快醒目,要「落台鮮」,不能「落台蔫」。意思說一台泥人作品至少數十件(套),彩繪結束時,滿台泥人鮮明光亮,欣賞者看了會喜歡。
清:一是指清爽、干凈,在畫的過程中保持清潔;二是指用色要純。要求十分嚴格:「紅要紅得艷」;「黃要黃得鮮」;「藍要藍得純」;「白要白得凈」。要保持色的明度;使人感到明朗爽快。用筆干凈,不邋遢。
齊:是指筆法整齊,「直線要直,曲線要活,線界要清晰」;「落筆如飛,厚薄均勻」。圖案紋樣疏密得當,簡潔得體。
爆:是指用色強烈的意思。因為泥人本身體積小,泥坯的內結構起伏變化不大,因此要求在色彩上調子大膽強烈,底色採取原色對比,以引人注目。
惠山泥人的手捏技藝與彩繪裝飾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而在色彩上,惠山泥人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表現方法。
首先要處理好圖案紋樣與底色的關系:「遠看顏色,近看花」,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經得起近看,局部不影響整體,底色與紋樣相互襯托。圖案紋樣要做到「少里看多,多里看少」。即妙在多而不亂,達到細細品賞、有看頭的藝術效果。
再說手捏戲文中常用的圖案花樣,不是按照舞台戲服原樣搬抄的。在不失人物角色身份的前提下,基凋色不變,衣服上的圖案紋樣則是隨意發揮,「所以很多藝術家在空閑時喜歡賞花、種花、養貓、喂鳥。這些愛好可以很自然地融化到作品中去。」趙館長介紹道。例如大師王錫康的《說書女》,捏的是位民國初的女性,梳著螺旋型的發髻,手抱琵琶,身穿淺綠底、粉色月季花的上衣,下為雪青褲,配上墨綠色的袖口衣襟邊,桌上是一盆蘭花和梅花,台桌前掛著大紅花配黑邊水波紋的檯布,流露出南方清雅明靜的情調。 申報地區或單位:陝西省鳳翔縣
鳳翔彩繪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相傳明代曾在此駐扎六營軍隊,後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製作手藝,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繪,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中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鳳翔彩繪泥塑有三大類型,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主要為民間傳說及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鳳翔泥塑共有17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掛臉,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獅;製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膠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練、誇張,裝飾華美富繁,色彩艷麗喜慶,形態稚拙可愛,在全國眾多的民間泥塑中獨樹一幟。20世紀60年代前,六營村及周邊村有三百多戶農家生產泥塑,現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興、韓鎖存、杜銀等藝人利用農閑時從事泥塑創作與生產。
鳳翔泥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及較高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深為有關專家所矚目。但在商業環境的影響下,鳳翔泥塑藝人往往以銷定產,一味迎合市場需要,這使得許多傳統產品近於滅絕,也使得鳳翔泥塑技藝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不斷發生變異。 山東高密聶家莊是中國的泥塑發源地之一,作品樸拙、雅俗、艷麗、大氣,富有濃郁的地方氣息,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為當地民眾喜聞樂見。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欣賞水平的提高,聶家莊的藝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並大膽借用「撲灰年畫」的色彩,在題材和內容上不斷創新,順應了當地民俗的需要,受到人們的歡迎。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明朝隆慶,萬曆年間,這里的農民就自己設計用泥做成一種叫「鍋子花」(也稱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後來又把裝火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過以後,再當玩具或裝飾品擺設.最後這各泥塑的品種逐漸發展,並且塗以各種顏色,使其生動活潑。題材豐富,到清朝乾隆年間,聶家莊泥塑又借鑒了楊家埠年畫的藝術特點,在表現手法上和著色上有所創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動作,吏聲音,色澤.動作融為一體.每逢山集,廟會都有賣泥玩具的。 申報地區:河南省浚縣
浚縣位於河南省北部,為鶴壁市所轄。據《資治通鑒》載,隋末農民起義軍與隋軍爭奪黎陽倉(當時浚縣稱黎陽),瓦崗軍首領李密手下有一員叫楊圯的大將在此屯兵,得楊圯屯村名。當時軍中有一些士兵會捏泥人,為紀念在戰場上陣亡的將士和戰馬,他們用當地的膠泥捏塑泥人、泥馬。後來軍隊中一些人員就地安置,這門手藝便流傳下來。浚縣泥塑形體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兩小孔,吹時發出「咕咕」的聲音,故稱「泥咕咕」。黎陽鎮楊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產地。
浚縣泥咕咕的基本內容有人物、動物、飛禽三大種類一百多個品種。其製作工具很簡單,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製作者利用這些器具,經過和水、捶制等工序,將當地的黃膠泥塑成作品,然後蘸上松香(現改為墨汁)、洋顏色(現改為水粉顏料)、用自製的麻筆(現改為毛筆)在塑型坯上塗繪,多以黑色為底色,然後再以紅、黃、藍、綠等比較鮮艷的顏色繪出各種圖案,與黑底形成強烈的對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層,放入高與寬約一米左右的磚砌小土窯焙燒。
泥咕咕作品主要有歷史人物、戲曲人物、十二屬相、小動物、飛禽、騎馬人等。浚縣泥咕咕歷史久遠,有著濃厚的民間特色,造型古樸,誇張別致,深受廣大群眾和專家學者的好評,被民俗學專家稱為歷史的活化石。主要傳承人有王學峰、王安田、宋學海等人,但現代的年輕人不願再繼續學習這門手藝,傳統手藝後繼乏人,逐步失傳,亟需搶救。 潮汕泥塑是一種捏泥藝術,潮州俗稱「土安仔」。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的泥塑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為中國三大泥塑。相傳南宋末年,始祖吳靜山自福建漳浦攜眷到大吳定居後,以塑造泥玩具為生,其技藝世人相傳,逐漸發展,蔚為大觀,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清光緒年間,大吳泥塑進入繁榮發展期,以吳潘強為代表的大吳泥塑藝人相繼涌現,捏塑技 藝日臻成熟。大吳泥貼塑技術獨樹一幟,有文身、武景、臉譜等流派手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品種豐富多采,色彩鮮艷自然、清新典雅,藝術造詣之深令人嘆為觀止。
敦煌
敦煌泥塑歷史:魏晉南北朝
敦煌莫高窟以其豐富多採的壁畫而成為敦煌藝術中的耀眼部分,但就石窟藝術而言,雕塑、建築、壁畫三者是互為依存的統一整體,其中雕塑部分由於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靈,在石窟中處於顯著的位置,因而是石窟藝術的主題。莫高窟因系沙礫性岩石,質地疏鬆,不宜雕鑿,所以佛像多為敷彩泥塑。保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彩塑約729個,其中「影塑」456個。從造型風格的變化來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以孝文帝太和改制為界線。改制前的作品風格較多地保留有外來佛像藝術的痕跡;改制後的佛像造型更多地受中原「秀骨清像」藝術風格的影響。
雕塑在石窟中的位置對整個石窟藝術起著主導作用,窟內壁畫是圍繞這些塑像而展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一般有菩薩脅侍左右,組成一佛二菩薩的形式組合。佛像有彌勒像,釋迦、多寶並座等,早期佛像以交腳彌勒像為常見。體態較大的佛像通常被置於正壁,以圓雕手法表現,體態較小的佛像被置於窟內南北兩壁上端或中心方柱四壁,以圓雕或影塑相結合。形象的位置擺放與與其身份地位密切相關,神或人以他們不同的身份地位被置於不同的角度,如佛均以 正面形象放置,並有一定呈式化的坐式,顯得庄嚴神聖,菩薩則以半側方式擺放,胡人則多以側面形式出現。
北朝後期雕塑組合出現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的五身組合,逐漸演以隋唐出現的一鋪七身或九身的群像組合。隨著有中心方柱的「支底窟」的減少,佛像均以固定的組合模式被置於正壁。這也是外來文化逐漸民族化的過程。
敦煌泥塑製作工藝特色
敦煌雕塑在製作上分泥塑和彩繪兩個過程,所以又稱彩塑。泥塑階段除幾個唐代巨佛為石胎泥塑外,一般都是用木頭作身架,外面用穀草、蘆葦或芨芨草捆紮身架,塑泥一般有兩層,里層用草泥粗塑,外層用紙漿泥或棉花泥精塑,塑造完畢,干後上色即完工。影塑部分一般先用模型塑好,然後貼在壁上,經描繪後有浮雕效果,這種工藝兼有彩塑和壁畫的功能,使得三維的彩塑和二維的壁畫在石窟內的組合更加協調和渾然一體。塑像造型圓渾,形體結構以外來佛像粉本為主,呈式化較強,效果統一完整,但不夠精確。造型技巧還保留著石雕手法,沒有充分發揮泥塑自身特有的舒展性能。魏晉南北朝時期塑像的形體比例有一個漸進過程,佛像菩薩的身段漸趨修長,至西魏由於中原審美觀念的影響,人體比例誇張到高峰。
敦煌泥塑風格造型特點
在塑像造型特徵上,孝文帝改制以前的塑像,臉型長方,鼻挺額平,頸長,肩寬胸平,衣著式樣為右袒式或通肩式,菩薩梳有高髻,上身半裸,神情端莊。受外來影響以及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影響較重。孝文帝改制以後,中原審美觀念給敦煌人物從造型到服飾以全面影響。南北門閥世族享有世襲的高官厚祿,並有家學,文化素養很高,思想上崇尚清淡玄學,過著孤傲獨立,任性不羈的生活,並以清瘦為美,這也是「秀骨清像」審美意識的社會基礎。受之影響塑像形體扁平,脖頸細長,臉型瘦長,整體形象瘦而不失骨法,對形體結構的表達能力有所增強。塑像服飾部分也融入了中原漢式衣冠,佛像內穿交襦,後套對襟袈裟,腰圍長裙,肩披裟巾交於胸前,南方灑脫的「秀骨清像」在這一時期得到體現。
另外在北朝末期的北周,由於北方民族的統一及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強在雕塑造型上出現了「面短而艷」的新形式,佛像呈頭大,體壯,臉型方闊的特徵,標志著莫高窟藝術風格的又一次轉變。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戰亂紛爭動盪不定的時代,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動不斷對文化造成沖擊和影響,敦煌所處位置雖相對穩定,由於大文化背景的作用對其石窟藝術不斷施以影響,使這一時期的藝術呈現豐富多變的面貌。
製作方法是在粘土裡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後,捏製成各種人物的泥坯,經陰干,禿上底粉,再施彩繪。阿里製作過程圖解,這個製作不需要那麼麻煩,只需將其捏成阿里的模樣即可。

熱點內容
發姐情人節 發布:2025-04-08 01:30:43 瀏覽:477
蘭花黃金達摩 發布:2025-04-08 01:25:35 瀏覽:141
盆景植物6 發布:2025-04-08 01:20:39 瀏覽:561
岫岩杜鵑花 發布:2025-04-08 01:18:35 瀏覽:631
鮮花茶騙人 發布:2025-04-08 01:18:25 瀏覽:479
假指甲梅花 發布:2025-04-08 01:07:06 瀏覽:832
家養海棠花好嗎 發布:2025-04-08 00:46:22 瀏覽:867
合肥公司花卉 發布:2025-04-08 00:44:16 瀏覽:623
匠世國荷花 發布:2025-04-08 00:42:45 瀏覽:731
七夕交友聯誼 發布:2025-04-08 00:17:57 瀏覽: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