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天惠茶花
Ⅰ 五寶杜鵑怎麼能養出兩個顏色
兩個不同品種的杜鵑種在一起,就長出兩種顏色的花了。
五寶杜鵑花,是杜鵑花家族裡一個很奇特的存在,相當於茶花里的「五色赤丹」,因能同時開幾種花朵而聞名,是杜鵑花里的珍品,由五寶珠、白天惠(綠牡丹)、粉天惠(花魁、豐年)、晚霞、神樂歌、粉五寶、朝霞、紅五寶等品種組成。五寶杜鵑通常植株不高大,株型直立,分枝能力好,樹姿緊湊美觀,特別之處在於,它們能同時開幾種顏色的花朵,有紅、白、粉紅、或雜色參半,或灑粗細條紋、點,或色澤深淺雜暈,艷而不俗,俊俏秀氣。
Ⅱ 石島的民俗文化
石島海文化底蘊深厚,以石島大鼓為靈魂的漁民祭海、娘娘送燈等一系列海文化活動獨具特色;石島民間藝人成就突出,在書畫、奇石、收藏、根雕、剪紙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有多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藝術家」稱號;石島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政界省部級以上和部隊軍級以上要員共計六十多人。
畫村
牧雲庵,是遠近聞名的漁民畫村,家家戶戶牆壁上繪刻著巨幅壁畫,如色彩絢麗的宮殿;揚帆遠航的大展宏圖,滿倉而歸的喜樂圖等。村中專設一個常年開放的「美術展覽室」,展示近200多件作品,其中有國畫、油畫、年畫、連環畫、書法和剪紙等,它只是村民幾十年創作的一個縮影。該村有80多幅作品參加了市、省級及全國的美術畫展,有20作作品獲獎,有20多幅年畫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有400多件美術作品在各級報刊上發表。剪紙在該村也有悠久歷史。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他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美的同時,也在追求著精神生活的美,把舞文弄墨當作一件高雅事。
花村
車腳河,是名揚海內外的花村,其位於法華院東。這里由於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山上覆蓋著砂質黑土,山泉四季潺潺,十分適宜花卉栽培和生長,因此山上有數不盡的野生花卉。車腳河的養花歷史悠久,早在明末清初就已開始了有規模的庭院養花,經歷300多年的發展歷程,花卉種植已成為村裡主要經濟支柱。該村花卉以杜鵑、茶花、雲松為主,品種繁多,僅杜鵑、茶花就各達近百個品種。其自行培植的「桃紅」杜鵑在全國園藝博覽會上獲銀獎。現已是山東省最大的杜鵑、茶花養植基地。「人人是花匠,戶戶有花房」是這里的真實寫照,該村現戶平均養花在800株以上。
杜鵑花
早春的石島,漫山遍野都盛開著野生的杜鵑紅花,遠遠望去,好象一片紅色的海洋,所以石島人又習慣稱之為映山紅。早在18世紀初,石島人就有人工栽培杜鵑的習慣。到20世紀20-30年代,石島盆栽杜鵑就已經進入商業開發時期,或在商號里掛牌交易,或作為禮品饋贈賓朋好友。新中國成立後,石島的杜鵑花栽培獲得了較快發展,大量的新品種不斷問世,並自成體系-石島杜鵑。石島杜鵑主要品種有毛葉子、石榴紅、白杜鵑、五寶珠、富貴姬、玉翠錦、錦風、粉天惠,小桃紅、西洋鵑等20多個。其中,西洋鵑是20世紀80年代成功引入石島並廣為普及的。石島人喜愛杜鵑的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即使在文革期間,種草養花被視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時,石島人仍然鍾情於杜鵑花的培育,一大批優秀的杜鵑品種,就是當年痴心的石島人通過多種形式培育並保留下來的。當時,在民間留下了許多育花、護花、獻花的佳話。曾經有多批石島杜鵑奉調入京,見證了那段歲月中發生的一些重大外事活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石島杜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杜鵑栽培,已成為石島的一個特色產業。石島173個自然村中,大規模栽培杜鵑的有68個,年生產石島杜鵑900萬盆以上,主要銷往北京、河北、天津、山西、昆明、大連、青島、煙台等地。石島杜鵑在花卉界聞名遐邇,多次獲得展評大獎。其中,盆景杜鵑在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花卉盆景大獎賽中獨占花魁;小桃紅杜鵑在1998年中國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榮獲二等獎。
漁村
大魚島村依山傍海,是我國最大的自然漁村,也是我國漁村風貌最突出的地方,早期的海草房(海草做頂,青石為牆,冬暖夏涼)及漁村部分舊貌保留完整。早在六十年代,大魚島人耕海牧魚,艱苦奮斗,在全國響當當地樹起「海上大寨」、「海上明珠」的牌子,改革開放以來,大魚島村居民文化福利設施健全完善,有「中華第一漁村」的美譽。
石島大鼓
石島漁家大型鑼鼓始創於明末清初,是從民間發展起來的。原各村有一兩面大鼓,多在出海之前、海市之前,尤其是在天後宮廟會時演奏。過去的鑼鼓十分深沉、舒緩,甚至有些蒼涼,演奏中休止符的使用,使人感到對未來充滿著懸念。1993年,石島鎮文化站壯大鑼鼓隊伍,並對大鼓的曲調進行了改進和完善:一是變單打為群打;二是去掉了每套的手鑼、小鈸等小件,增加了鑼、鈸各一的組件;三是根據時代精神,加強了水斗中歡樂氣氛;四是改二鈸指揮為一人總指揮,從而使鑼鼓的音樂性進一步發展和完美,陣容更加宏大,氣勢更加壯觀。它主要表現出石島人民在同大自然、特別是與風浪斗爭中堅韌不拔的鬥志、頑強拼搏的精神及敢打必勝的信念。如今,這里已培養出一支以石島中學300多名漁家弟子為骨乾的新一代「石島漁家大型鑼鼓隊」,並多次在省、市組織的大型活動中一展風采。
石頭樓
位於膠東半島最東端的石島,除了擁有極具民俗特色的海草房外,石頭樓也是其最有代表性的建築。走在石島街頭,古樸莊重的石頭樓時常跳入眼簾,矮的二層,高的四五層,在使用現代化建築材料的樓房中顯得別有一番風韻。建造石頭樓的石料就地取材,大多來自石島山。這座山屬槎山山系,著名的「石島紅」大理石就出自這里。「石島」也是以這座山得名。
石島最早的石頭樓當屬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的天後宮,由山西人王一德所建。260年過去,承載著風雨滄桑的天後宮,依然矗立在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中。清朝中後期,隨著石島的開埠,石島逐漸變得繁榮起來,一些富戶的石頭小樓也在眾多的民房中拔地而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石島石頭樓建設的繁榮期,建造石頭樓的大都是一些機關單位。由於當時石頭價格便宜,從附近山上可以就地取材,這樣既可以節約成本,又富有特色。當年的主要運輸工具是加固型的小推車,一輛能推一千多斤,每天最少能推兩趟,有時候能推三趟,體能付出很大。因為用材多,一些路途較遠的村莊也有用牛車、馬車將石頭運到石島。那時沒有塔吊,建樓房全憑人工搬運。每塊石頭最少也是100多斤,工匠們就是憑著力氣一層層將石塊壘砌起來。當石塊壘至約一人高時,就開始搭腳手架了。腳手架搭建成較緩的台階型,每層腳手架上都有人。地面的人將石頭端到第一層腳手架上,然後一層層地傳遞到最高層。一些分量重且體積大的石塊人工無法搬動時,工匠們就支起滑輪。正是這種「燕雀銜泥」式的施工,使一座座石頭樓拔地而起。
這種外觀沒有任何雕飾的石頭樓,因為牆體厚重,樓內冬暖夏涼,很受人們喜愛。到了上世紀80年代,實心磚廣泛採用後,人們就再也沒有建這種石頭樓了。石島共有石頭樓近20棟,許多石頭樓雖歷經歲月滄桑,但仍然風采依舊。石島政府不斷加大對這一具有地方特色建築物的保護力度,已對現存的石頭樓進行逐一登記造冊,建立詳細檔案,同時要求所有產權單位在修繕時一定要保護好石頭樓的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