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決不

梅花決不

發布時間: 2025-04-27 05:17:27

⑴ 描寫梅花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的詩句有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出自:北宋詩人王安石《梅花》

原文: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那牆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為什麼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賞析:「牆角數枝梅」,「牆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牆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

(1)梅花決不擴展閱讀:

此詩前兩句寫牆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後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徵其才氣譙溢。

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於艱難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寫得則非常平實內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⑵ 梅花不屈服,樹樹立風雪 算不算詠物言志的詩句

典型的詠物言志詩句,看看下面這篇文章,你就會更好地理解。 依據詠物言志詩的特點進行閱讀鑒賞 (作者李榮,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中文教育碩士) 古人很喜歡詠物,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嶽,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在細致描摹事物的同時,還可寄託作者自己的感情。那麼我們如何鑒賞詠物詩? 首先,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寫出所詠之物的形態、色澤等特徵,追求貼切逼真,但如果僅僅是客觀的描摹,滿足於形似,那還不能算好的詠物詩。 一個出色的詠物詩人,就應該像高明的攝影師那樣,他的鏡頭要深入到對象的靈魂,攝出事物的神韻、品格,即不但要形似,而且還要神似。所以古人對於詠物詩有一個說法,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於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寫出物的特點(曲盡其妙)。 例如林逋的《山園小梅》中寫到「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里簡直把梅花的氣質風韻寫盡寫絕了,它神清骨秀,高潔端莊。「橫斜」描繪出了梅花的姿態,「浮動」寫出了它的個性,繪出了一幅絕妙的溪邊月下梅花圖。這既是作者眼中之梅,亦是作者胸中之梅,作者的感情則是隱曲地流露於其中,所以讀一首詠物詩,先要欣賞作者對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 其次,在欣賞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古人說「詩緣情」、「詩言志」,詩要抒發情感,表達思想、志向。但詩是文學,要有形象思維,不能採用議論的方式、邏輯的方式表現抽象的思想感情,它要以形象為依託,托物言志。「詩言志」,這里所言的志,內涵比較廣,它包括志向、情感、想法等等。作者偶有所感,心與物合,遂假託於物,發而為詩,表明心志。如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然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 陸游的《卜運算元》,作者自注「詠梅」它意在言外,像「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梅花開在人跡絕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之地,它既得不到應有的護理,也無人來欣賞。「寂寞開無主」,梅花的困難處境不就象徵著作者的孤獨寂寞愁苦嗎?「無意苦爭春」,「苦」字是拚命、盡力的意思,從側面諷刺了群芳,「爭春」是暗喻人事。這里就通過梅花表現出陸游冷落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流為伍的品格和操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不少事物有著相對固定的象徵意義,人們稱之為文化符號。例如菊花,人們取其傲霜鬥雪的性格特徵,象徵品格堅強,氣質清高。《離騷》中就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句,屈原以飲露餐菊象徵自己品行高尚純潔,卓爾不群。唐元稹《菊花》有「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的詩句,也表達了詩人追求堅貞高潔品格的信念。「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多少堅貞高潔之士曾用這首詠菊詩勉勵自己,表明心跡。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提到「柳樹」,常取其諧音表達惜別;提到「浮萍」,常據其特徵表示漂泊不定;「燕子」「大雁」因春來秋往,因此適合抒寫思鄉懷人;「蓬蒿」「夕陽」因暮氣沉沉,因此用來表達衰敗離愁。這些文化符號,已經成為中國文人特殊的語言符號。欣賞詩歌,應當對這些充滿寓意的事物保持必要的敏感。 由於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觀察的角度、深淺的不同,即使寫同一事物,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 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被人誣陷入獄的駱賓王在詩中寫到「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把物我聯系在一起,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已經逝去,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不禁感傷,回想自己少年時代,亦如秋蟬的高唱,而今一事無成呢。「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這兩句中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只有蟬能為我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了。 而李商隱在《蟬》詩中寫「徒勞恨費聲」說蟬的鳴叫是白費,是徒勞,因為不能使它擺脫飢寒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自己努力爭取,但最終卻是徒勞的。 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虞世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清華(清高華貴)人」的志得意滿。 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卻都糅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稱詠物詩的上乘之作。在「托物言志」類詩歌中,「物」僅是一種憑借,所以,同一事物作者所託之「志」,可能不盡相同,把握形象的豐富性和多義性,還要結合詩人背景身世,仔細品味,才能做出准確解讀,不致牽強附會。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感情寄託的,我們在閱讀時要注意分清。但是不論有沒有寄託,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有深有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在古典詩詞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大雁、孤帆、冷梅、寒菊、杜鵑,還有竹、松、蟬、鷹等形象,它們在詩人的筆下通過精當生動的描寫,曲折地表現詩人的品格節操或思想感情,賦予它們豐富的象徵義。這就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細加領悟。 再次,要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一般地說,詠物詩從整體構思上看,或用擬人、或用比喻,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詠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淺程度。王勃《詠風》中詠的是「涼風」,涼風吹來,吹散了濁熱,林壑清爽起來,它吹遍林壑,驅散了澗上的煙雲,使我尋找澗底的人家;它捲走了山上的霧靄,現出山間的房屋。當日落西山,萬籟俱寂的時候,她又不辭辛勞地吹響松濤,奏起大自然的雄渾樂曲,給人以歡娛。詩人以風喻人,托物言志,著意贊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風不舍晝夜,努力做到對人有益,以風況人,有志之士不也應當如此嗎?這首詩里贊美所有具有無私奉獻,勤奮追求的人的精神。 杜荀鶴《小松》是借松寫人,托物諷喻。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抗雪。然而凌雲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將「凌雲」的苗頭。小松的「刺」正是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斗的表現,小松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必然由小轉大。只有關心、愛護小松的人,時時觀察、比較,才能「漸覺」;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而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啊!杜荀鶴出身寒微,雖然年輕時就才華畢露,但由於「帝里無相識」,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埋沒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嗎? 杜甫的《孤雁》中,描寫了一隻不飲、不啄、一個勁地飛著、叫著的離群之雁,它拚命地追尋夥伴,是一隻情感熱烈而執著的「孤雁」,在頷聯中,作者以「誰憐」二字設問,這一問彷彿打開了一道閘門,詩人胸中情感如泉流滾滾而出:「孤雁啊,我不正和你一樣凄惶么?天壤蒼蒼,又有誰來憐惜我呢?」詩人與雁,物我交融,渾然一體了。詩人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在那動盪不安的年月里,詩人流落他鄉,親朋離散,天各一方,可他無時不渴望骨肉團聚,無日不夢想知友重逢,這孤零零的雁兒,寄寓了詩人自己的影子。孤雁念群之情那麼迫切,它那麼痛苦、勞累;而野鴉們全然不懂,它們紛紛然鳴噪不停,自得其樂。「無意緒」是孤雁對著野鴉時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與知己親朋相見,卻面對著一些俗客庸夫時厭惡無聊的心緒。這只性格鮮明的孤雁就是詩人自己的形象了。此外,從具體描寫方法看,對於所詠之物,除了正面描寫之外,還常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 中國是一個詩詞大國,先賢留下的詩詞篇章浩如煙海,內容豐富,我們對詠物詩的鑒賞還不能停留在感知形象上,更要注重朗讀和吟誦,自覺地把誦讀和感知、領悟和回味等心理活動結合起來,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水平。

⑶ 十首著名的梅花詩有哪些

十首著名的梅花詩有:

1、《早梅》

南北朝·謝燮

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

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

此詩寫梅花不甘落後,早早開放,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梅花的不畏嚴寒和不甘落後,也寄寓著詩人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感。

2、《詠梅》

明·高啟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詩人將梅比作山中高士,林下美人,品格高潔,氣質高華。而詩人認為,這樣美麗的仙姿應該出現在天上。作者極力贊揚梅花的仙姿和高潔,看來也是愛極了梅花。

3、《山中雪後》

清·鄭燮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山中雪後》描繪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圖。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苦難的身世發出深深的感嘆。

「一種清孤不等閑」含蓄地表現了詞人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

4、《梅花》

宋·陳亮

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

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

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

在這首梅花詩中,詩人描寫了梅花的不起眼和形態,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頌揚梅花的堅貞不屈的精神。寄託自己堅貞的愛國思想。

5、《落梅》

宋·劉克庄

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

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

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

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此詩描繪了一幅凄涼衰敗的落梅景象。正是眼前這凄清的自然景象喚起了詩人對社會、人生的豐富聯想。

「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每一片飄零的梅花都使詩人觸目愁腸,更哪堪那殘破凋零的花瓣竟如雪片一般紛落,鋪滿了台階又堆上了牆頭。

6、《絕句》

元·王庭筠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當詩人信步庭院時,月光與竹影、梅香是那樣的和諧;而回到西廂房時,這月光卻不能「下西廂」,這多麼地令人遺憾!詩中透露出一股月與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遺憾或幽怨的情緒。

7、《武夷山中》

宋·謝枋得

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這是一首遺民詩。南宋亡後,謝枋得隱居在武夷山中,但國破家亡的哀痛始終不能忘嘆,眼見祖國河山淪入敵手,反抗的呼聲早已沉寂,詩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間是那樣的凄清寂寞,孤苦無依。

可是他還是用嚴寒、抗冰雪的梅花來激勵自己,表示永遠要堅持民族氣節,決不向敵人屈膝。

8、《憶梅》

唐·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滯留在遠離家鄉的地方,依依不捨地嚮往著物華。寒梅最能惹起人們怨恨,老是被當作去年開的花。

這首《憶梅》,意極曲折,卻並不給人以散漫破碎、雕琢傷真之感,關鍵在於層層轉折都離不開詩人沉淪羈泊的身世。這樣一來,便顯得此詩潛氣內轉,在曲折中見渾成,在繁多中見統一,達到有神無跡的境界。

9、《梅》

唐·杜牧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台。

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

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

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全詩緊緊圍繞梅花的美去寫,使梅花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塑造。

輕盈的梅花,映照著如碧的溪水,實景與倒影渾然一體,構成一幅絕美的圖畫。為了進一步突出梅花的輕盈之美,作者又採用擬人的手法,把梅花比成一群從瑤台翩然而降的仙女,舞姿曼妙,如驚鴻游龍,令人魄盪魂馳。

10、《梅》

宋·王淇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

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

這是宋代王淇寫的一首詠梅詩,通過對梅花特點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志趣。不接受塵俗一絲一毫的侵染,雖在竹籬邊茅舍旁自己也心甘情願。

熱點內容
過你妹的情人節 發布:2025-04-27 15:17:29 瀏覽:605
紫花槐花語 發布:2025-04-27 15:11:43 瀏覽:605
姮好玫瑰果粉靠譜嗎 發布:2025-04-27 15:00:58 瀏覽:9
硬核表白七夕 發布:2025-04-27 14:58:50 瀏覽:533
七夕情人節的故事 發布:2025-04-27 14:58:44 瀏覽:588
祭祀鮮花顏色 發布:2025-04-27 14:53:11 瀏覽:491
花開花一朵對唱 發布:2025-04-27 14:37:45 瀏覽:597
三亞海棠灣哪裡吃海鮮 發布:2025-04-27 14:19:52 瀏覽:479
男人愛像一朵花 發布:2025-04-27 14:19:52 瀏覽:101
水玫瑰唯美 發布:2025-04-27 14:13:00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