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簪
Ⅰ 清明节祭祀鲜花
清明节祭祀可选择的鲜花
花名:三色堇,花语:思念;
花名:三轮草、满天星,花语:想念;
花名:千日草(百日红),花语:不朽;
花名:文竹,花语:永恒;
花名:花簪(景天科青锁龙属植物),花语:同情、慰问。
清明节悼念可选择的花卉:
花名:柏枝,花语:哀悼;
花名:柳枝,花语:悲伤、哀悼;
花名:金鱼花,花语:悲哀。
为长辈:可以献黄色或白色的菊花;
为同辈:也可以选黄色白色菊花,另外,一些颜色较淡的百合、龙胆都是不错的选择;
为朋友:我觉得不必太拘泥于形式,选择他生前喜欢的花就好。就算火红的玫瑰也无所谓。
其实,清明节祭扫用的鲜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之情,也不必太刻意去追求花的花语或寓意,运用色彩的语言,足以传达哀思。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所以扫墓选择的花,色彩要素淡,以白色为主,黄色为辅,还可以点缀以一些紫色。比如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白、黄交错,再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做点缀,这样一束花,摆放在亲人或朋友的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
当然,如今扫墓用花也不再拘泥于此,也有不少人是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来选择花卉种类,比如逝者生前喜欢玫瑰花的,送一束玫瑰花也无妨。清明节扫墓用的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之情,花色以白为主,如白色的百合花、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均可,白、黄交错,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这样一束花,摆放在亲人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清明节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运用色彩的语言,足以传达哀思。
清明节祭祀的习俗
1、清明祭祀就是孝顺祖先
在中国孝道和祭祀祖先是摆放在一起的,一个不尊重祖先的人,不是一个孝顺的人。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清明祭祀很重要。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
2、清明节扫墓有民族之分吗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因此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不过提醒朋友们也有些民族会在其他日子里进行类似活动。
3、清明扫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
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此后围坐聚餐饮酒;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别…
清明节传统小吃
1、薄饼
此薄饼非博饼噢,薄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清明节食物。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
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或抹一点辣酱等,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2、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3、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
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4、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5、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
6、大葱和蛋饼
不仅仅是闽南一带特备注重清明节的小吃,在西边的青岛地区,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白面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
Ⅱ 应该用什么花吊唁死者
用白菊花。
如何选择吊唁用花:
吊唁用花的色调应该专是白色,黄色和紫属色,花材的选择以菊花、玫瑰、 马蹄莲、百合、勿忘我等花材为主。配叶主要以石松、蓬莱松、散尾葵 等作为搭配。
如果去世的是年轻人,那么花材颜色的选择只能是纯白色 ,菊花或是玫瑰,点缀一些紫色的勿忘我。
如果年纪很大(70岁以上) ,在中国可以称之为喜丧,可以适当添加淡粉色的花材如玫瑰和百合等 。
用于吊唁的鲜花形式一般是两种:花束和花篮。因为不用考虑到鲜花的后续保持的问题,所以花束基本上是以扇形既单面观为主。花篮的式 样大多数采用圆形、扇形、弯月形等。
Ⅲ 自古鲜花配美人,但在宋代却不是女人们的专利,宋代男子也簪花
在魏晋和隋唐时期的敦煌壁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头戴「 ”花鬘”的菩萨、飞天、伎乐、舞伎等人物形象。 「 ”花鬘”又称「 ”华蔓”,不仅可以戴在头上,也可以戴在身上。在《佛学大辞典》里对「 ”华蔓”的解释是:印度风俗男女多以花结贯饰首或身,谓之俱苏摩摩罗,因而以为庄严华前之具。 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 ”簪花”便流行了起来。「 ”簪花”,就是指把花插在头上做装饰,尤其是女人时常以簪花为美。到唐朝,已经开始有男子簪花的现象,而到了宋代,男女都喜欢簪花已经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了。 01 宋代的御宴簪花 宋朝簪花的盛行是在宋真宗时期,自真宗以后,簪花的习俗变成了宫廷宴会的礼仪,也正式地成为了一种礼仪制度。这些大宴包括春秋大宴、闻喜宴、曲宴、饮福宴以及皇寿宴等。 对于「 ”御宴簪花”,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说:宋代遇喜庆大典、佳节良辰、帝王出行、公卿百官骑从卫士无不簪花,帝王本人亦不例外。花朵式样和使用材料均有记载,区别明确。图像反映更可相互取证。 在宴会中,皇帝赏赐给出席的官员花朵,官员将花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所簪之花被称为「 ”御花”或「 ”宫花”。 到了宋徽宗时期,御宴簪花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推广,每次宋徽宗出去巡游之时,「 ”卫士皆戴花”。赐宴以后,回宫途中所有的亲从官都是「 ”顶球头大帽,簪花。” 宋代宫廷宴会中所簪的花分为「 ”鲜花”和「 ”人工花”两种。 四相簪花 百花之中,宋代时期的人们最喜欢的是牡丹花,其中又以「 ”千叶牡丹”最为珍贵,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簪戴。 由于鲜花在簪戴时容易受损,因此宫廷赐花又有了人工制作的假花,也称「 ”象生花”。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记载着宋徽宗时期的三种人工花:最华丽是「 ”滴粉缕金花”,以金丝镶嵌制作而成,极其珍贵。其次就是「 ”罗帛花”,通常用于春秋大宴。第三种就是「 ”绢帛花”,是材质最为普通的花,当时只是用在接待辽朝使者身上,目的是为了「 ”示之以礼俭”。 到了南宋,御宴簪花有了两个最明显的变化: 第一,皇帝在宴会中不再簪花,以突出皇权的特别性和显示朝廷的皇恩浩荡。 如嘉定四年(1211年),宋宁宗下旨:遇大朝会、圣节、大宴及恭谢回銮,主上不簪花。 第二,就是将簪花礼仪更制度化,增加了等级。 比如,绍兴十三年(1143年),宋高宗明确规定「 ”臣僚花朵各依官序赐之”。亲王和宰臣簪大花一十八朵、栾枝十朵,然后,以下的官员再依照品级逐渐递减,品级最低的只簪两朵。同时还规定,百官用罗花,禁卫、内待官只能用绢花。 正是由于宋代御宴簪花的盛行,并成为了朝廷中一项重要的礼仪制度,使得宋朝的男女老少都爱上了簪花。只要一遇到节日喜庆,都是「 ”爱把闲花插满头”。 簪花,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宋代的民间簪花是如何流行的。 02 民间过节「 ”簪四季花”以应时序 民间过节,簪四季花「 ”以应时序”。「 ”上元夜戴闹蛾、玉梅、雪柳;端午戴茉莉;立秋戴楸叶;重九簪菊。” 「 ”闹蛾”也称为「 ”夜蛾”、「 ”蛾儿”,是用丝绸或者乌金纸做成花或者草虫的样子,然后用颜色画上须子、翅纹,做成头饰,取「 ”蛾儿戏火”的意喻。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妇女们都会戴上,以应时节。 《武林旧事·元夕》中写道: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台、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宋元时期也称「 ”幡胜”为「 ”闹饥喊樱蛾儿”、「 ”闹嚷嚷”等。「 ”胜”,自古以来就是指人们的一种头饰,分为人胜、华胜、幡胜等,立春时节,妇女们都喜欢戴上各种漂亮的「 ”彩胜”做装饰。宋代的民间男女都有戴春幡的习俗。 宋代的「 ”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有:《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帻,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镂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 又有宋代的「 ”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至于「 ”端午戴茉莉,重九簪烂丛菊插茱萸”大家都知道这个习俗,无论男女都会「 ”簪菊配茱萸”。唐宋时期渗核许多的诗人也写了很多的相关诗句,来描述了当时节日的场景。 比如,宋人杨巽斋有《茉莉》吟诵: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 再有晋朝的「 ”周处”《风土记》里有: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酒,谓之登高会,又去茱萸会。 「 ”立秋戴楸叶”,早在唐代就已经很流行。楸是一种落叶乔木,叶嫩的时候是红色,叶子老了以后就只有叶柄是红色的。戴楸叶,其实是为了「 ”应叶落而寓报秋意”。 据唐代「 ”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记载,唐朝时,立秋之日,长安城里就有卖楸叶的,供妇女儿童剪花插戴。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在立秋之日,都城内外,到处都是卖楸叶的,用来给妇女和儿童剪成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 直到现在,东北和山东的一些地区还在盛行立秋之日男女戴楸叶的习俗。 03 宋人的时尚生活:爱花、赏花、戴花 唐代的时候,那些达官贵人就有「 ”斗花”的习惯。「 ”斗花”也称「 ”鬬(音同「 ”斗”)花”。在《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说:长安「 ”王士安”,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中,以备春时之斗也。 到了宋代,又开始流行一种「 ”一年景”。所谓「 ”一年景”,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有一段详细的描述:北宋靖康初年(1126年),京师妇女喜爱用四季景致为纹样,从丝绸绢锦到首饰、鞋袜,「 ”皆备四时”;把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更多的四季花朵图案,并为一景,京城人就把这种展示一年四季景物的穿戴,称之为「 ”一年景”。 这正是宋人的聪明,为了把应季的鲜花留到冬天来戴,他们学会了把鲜花夹在书册的中间,让它自然干化,宋人也称之为「 ”花腊”。又因为干花容易碎,颜色又不够鲜亮,所以,他们又有了「 ”象生花”即「 ”假花”。 就这样,时尚造就了宋代「 ”一年景”最美的花冠,也给宋人带了启示:一年都是好景致! 在泉州有一个叫「 ”蟳埔村”的地方,那里的女人就有「 ”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习俗”。蟳埔村”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的商船都是从蟳埔起航的。 直到现在,那里的女人们还仍然传承着祖辈们的生活方式,她们喜欢戴着鲜花,做漂亮的簪花围,据说这一习俗就是从宋朝时期传到这的。 因宋人的爱花,尤爱牡丹。每年的四月份,牡丹绽放,洛阳便万人空巷,人们争相赏花。北宋「 ”周师厚”说:「 ”姚黄……洛阳人贵之,号为花王。城中每岁不过开三数朵,都人士女,必倾城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 宋代洛阳留守「 ”钱惟演”,极爱牡丹。他下令新建一座驿馆——「 ”临阛馆”,又名「 ”临阛驿”。临阛馆建成以后,钱惟演便在这里举办了一场首个「 ”万花会”。在举办会展的地方,以花为屏,目到之处全都是花。从此,「 ”万花会”便成为了士大夫们聚会赏花的正式名称了。 钱惟演万花会图 当时的士大夫们,纷纷举行各自的牡丹会,以花会友,赛花吟诗。像邵雍、司马光等宋代的西京名流,他们在洛阳都有「 ”安乐窝”、「 ”独乐园”等园林。 北宋的韩琦在任扬州太守时,恰好官府的后花园开了四朵「 ”金缠腰”的芍药。这种花,因开放后中间有一圈黄蕊,形似腰系金色腰带的官员,所以被称为「 ”金缠腰”,传说此花一开为升官吉兆。 韩琦便邀请了好友王珪、王安石、陈升之一起来赏花。在饮酒赏花中,韩琦剪下了四朵花,每人头上插了一朵,没想到这四个人后来都成为了宰相,这就有了后人「 ”四相簪花”的典故。 04 三教九流的簪花奇事 在宋代,簪花并不只是女人和达官贵人们的权利,而是在全国上下,男女老少,三教九流都十分流行的,是全民流行的一种时尚。 自不说新科状元簪花走马游街,就连死囚都有「 ”髻上华”的受斩妆束,所簪之花为「 ”石榴花”。 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公园内有一座六角塔,名叫「 ”石榴花塔”,里面铭记着一则传奇故事: 南宋时期,汉阳有一寡妇,丈夫虽去世多年,但对婆婆一直尽心照顾,是有名的孝妇。有一天,这名孝妇见婆婆身体虚弱,便杀了家里的只老母鸡给婆婆补身体。没想到婆婆喝了鸡汤以后却暴病身亡。孝妇有口难辨,最后被判死罪。 临刑前,孝妇身穿孝服,头戴白色的石榴花。行刑前她把头上戴的石榴花取下来,插入了石缝当中。行刑者问缘由,孝妇向天祷告:「 ”若是我毒死婆婆,石榴花即枯死,若是我被冤枉,石榴花复生验我冤。” 孝妇死后,这朵石榴花却奇迹般地复活了,长成了一棵石榴树,花朵竟然鲜红似血。时人认为这是天彰其冤,于是在这株石榴树旁立一座石塔,称为「 ”石榴花塔”。 除了平常的男女结婚嫁娶要「 ”簪花挂红”之外,还有一种「 ”缁素簪花”,就是为僧人制作的新婚簪花帽。 蟳埔女簪花围 宋朝时期,岭南地区的僧人都因为做生意而十分富裕,于是便有许多僧人娶妻。雍熙二年(985年),宋太宗要求岭南地区的地方官员严格推行「 ”僧置妻孥”之禁,规定:诸僧道辄娶妻,并嫁之者,各以奸论,加一等,僧道送五百里编管。 但是,这条法令难以严格执行,僧人娶妻的情况还是很多。在《鸡肋编》里记载: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以致妇女多嫁于僧……。 这些僧人结婚之时,「 ”制僧帽,止一圈而无屋”,这就形成了当地所特有的僧帽制作工艺,帽不封顶,以备僧人新婚「 ”簪花”之需。 宋代的簪花从宫廷的礼制到民间的娱玩,是宋代所特有的一种社会风尚。当时无论男女,不论身份的高低贵贱,都崇尚在头上簪一朵真花或者假花。这也体现了宋代全民的精神文化和审美观念都得到了一致的认同。 宋代的「 ”簪花”,不仅带有休闲的文化现象,同时也体现了当时身份等级荣宠的高低。直到明清以后,簪花的习俗便渐渐没那么流行了,尤其是男子簪花,更是少之又少了。 参考资料:作者:谢雨《「 ”男子簪花”话宋朝》 作者;杨旭红《宋代男子簪花礼俗研究》 作者:郑贞富《万花会》
Ⅳ 宋代的受刑人服刑或释放前,为何要簪花簪石榴花的原因何在
五十年代前后,逢节日时,或是新婚出嫁时,妇女的头饰比较讲究。往往女子头上要插簪花。簪花有绒花、珠花、绢花等品种,簪于髻上、鬓角上,也有满头簪花者。少女,则于端午节时簪艾、簪石榴花。
汉代以后,簪花之俗在妇女中历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为时令鲜花。如: 茱萸:梁简...一般情况,春天多簪牡丹、芍药;夏天多簪石榴花、茉莉花;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也有簪宫花的,宫花是用罗、绢、通草等原料制成的。节令不同,所簪花不同
宋元时期居住在中国的阿拉伯妇女的服饰,宋人庄绰《鸡胁编》载:“广州波斯妇,绕耳皆穿六带环,有二十余枚者。”元时回回人,喜穿头篷、缠头或盖头,妇女用头袖作盖头布,喜用珠翠装饰,与中世纪阿拉伯人装饰无异。也不见有簪花围的记载。说虫寻埔女簪花围是宋元时期阿拉伯人遗留下来的风俗也是难以令人信服。
其实,以鲜花簪首作为一种民俗事象,早在汉代已经出现。四川成都杨子山西汉墓出土的女俑,就在发髻正中插一朵硕大的菊花,菊花两旁还依附数朵小花。
汉代以后,簪花之俗在妇女中历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为时令鲜花。如:
茱萸:梁简文帝(茱萸女)诗:“茱萸生狭斜,结子夏御花。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杂与鬟簪插,偶逐鬓细斜。”
蔷薇:(梁)刘缓《看美人摘蔷薇》诗:“钗边烂熳插,无处不相宜。”梅花:(梁)鲍泉《咏梅花》诗:“可怜阶下梅,飘荡逐风回。度帘拂罗幌,萦窗落梳台。乍随纤手去,还因插鬟来。”石榴:梁简文帝(和人渡水)诗:“婉婉新上头,湔裾出乐游。带前结香草,鬟边插石榴。”杏花:(唐)朱揆《钗小志》:“阮元姬插鬓用杏花。”
棠利:(唐)元稹《村花晚》诗:“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村中女儿争摘将,插刺头鬓相夸张。”玫瑰:(五代)李建
Ⅳ 《宋朝小日子》【宋人簪花】男人的发梢也戴一枝花
宋人风雅时尚篇
正片文稿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一部以唐朝为历史背景的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剧中第一集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元宵之夜,长安城的女孩子纷纷走出家门,上街赏花灯,每一个人都打扮入时,衣装光鲜,发梢别着一朵醒目的鲜花。这是流行于唐朝的一种时尚,叫做“簪花”。
唐朝的簪花时尚一直延续到了宋朝。这也没什么稀奇,但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在宋朝,不但女子喜欢簪花,男人堆里也有簪花的时尚。
我看过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幅宋画《田畯醉归图》,画的是一名参加官府宴会的老农,喝得醉醺醺,骑在牛背上回家,而他的头上便别着一朵鲜艳的牡丹花。
我们都很喜欢的宋朝诗人苏轼,就写过一首诗《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正好可以拿来作为这幅《田畯醉归图》的解说词。
读《水浒传》小说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好几个长得五大三粗的梁山好汉,居然都有簪花的喜好,比如“小霸王”周通,“鬓旁边插一枝罗帛像生花”;“短命二郞”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翠芙蓉”;浪子燕青,“鬓边长插四季花”;“一枝花”蔡庆,是个刽子手,却“生来爱戴一枝花”,他的绰号“一枝花”便来自簪花的喜好。
小说有一回还写到,元宵之夜,“小旋风”柴进想混入东京大内,便乔装打扮,换上官服,在幞头边“簪翠叶花一朵”,他为什么要这么打扮?因为元宵夜,宋徽宗要驾临东华门,观赏花灯,与民同乐,皇帝给负责防卫的武官与士兵每人赏翠叶花一朵,头上簪着御赐翠叶花的人,才可以进入皇城东华门。
唐朝长安的元宵夜,是满城女子尽戴鲜花;宋朝东京的元宵夜,则是男人、女人都簪花,红男绿女发髻上的鲜花,与满街悬挂的花灯争艳,正如一首宋诗所形容:“列肆千灯争闪烁,长廊万蕊斗鲜妍”。
到了在百花盛开的春夏时节,到处都可以看到簪花的宋朝女子。南宋的六月,茉莉花刚刚上市,一束花要卖几百文钱,你到酒楼吃顿大餐,也就几百文,但杭州的女性,爱美,不觉得花贵,争着买来插在头上。鲜花插在头上特别容易枯萎,半天时间,一束绽放的茉莉花就蔫了。数百文钱,只供一晌之欢。但爱美的宋朝女性并不会觉得不值。
就连山村里的老婆子,也要在头上戴朵野花,南宋有一首《竹枝歌》,描述了四川泯江采茶女子的簪花时尚:“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如果说,“黑头女娘三髻丫”体现了青春美,那么,“白头老媪簪红花”便是老来俏。你看宋朝女子多爱美。
恋爱中的小娘子更不能不簪花。每天早晨,门外总会传来清亮的卖花声,小娘子忍不住叫住卖花人,买了一束含苞欲放的鲜花,那花苞上,还带着露珠,犹如眼泪晕染了红颜,显然刚刚从枝头摘下来。
看着这娇嫩的花骨朵,小娘子的心里,有一些淡淡的忧伤,担心情郎说,人面不如花容。但她偏要将这朵鲜花簪在鬓边,让情郎比较着看:到底是我的容颜好看,还是花朵的颜色好看。
这名热恋女子买花的细腻心思,后来让李清照写成一首《减字木兰花》。我们来读一读:“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簪花是宋时全民性的时尚,在春季的洛阳,牡丹盛开,城中不分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在头上插牡丹花。在扬州,春时芍药怒放,也是不分贵贱,“皆喜戴花”。扬州的芍药名扬天下,扬州芍药中,有一个品种非常名贵,花瓣为紫色,如同紫袍,中间有一条金线,名为“金腰带”,相传有机会簪到“金腰带”芍药的人,都可以当上宰相。
说到“金腰带”,我要给诸位说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庆历年间,宋朝有名的大臣韩琦在扬州当行政长官,一日,扬州衙署后园的芍药居然开出了四朵“金腰带”。韩琦很惊讶,心里想:莫非这扬州城内住着四位未来的宰相?他决定趁着花期,邀请三位贵宾,与他共赏这难得一见的四朵“金腰带”。
当时扬州有两位少年才俊,一位叫王珪,一位是王安石,都是韩琦的幕僚,韩琦很赏识他俩,希望日后他们都能拜相,便在后园摆了宴席,邀请他俩来吃酒、赏花。但奇花有四朵,而两位客人加上他自己,只有三人,三缺一,未免美中不足。恰好这个时候,有门客来报。
门客:“报,大理寺法官陈升之来访。”
韩琦一听,心里大喜。
韩琦:“此乃天意也。赶紧有请。”
等陈升之入席后,韩琦又唤来下人。
韩琦:“来人,将这四朵芍药剪下来,给三位客人簪上。”
当然,最后一朵“金腰带”留给了韩琦自己。
诸位猜,之后的故事怎么发展?你们听了一定和我一样大吃一惊。十余年后,设簪花宴的韩琦果然拜相;二十余年后,陈升之与王安石拜相;三十年后,王珪也拜相。真的应验了戴“金腰带”者、可以当宰相的传说。
韩琦设簪花宴的故事被许多人传诵,还有好几位画家将这个故事画下来,题为《四相簪花图》。今天,如果您到扬州瘦西湖旅游,还可以在湖略看到一组“四相簪花”的雕塑。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写的《鹿鼎记》,也将“四相簪花”的故事写入小说里。
话说韦小宝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巡视扬州,衣锦还乡。这一日,扬州知府吴之荣设宴,为钦差大臣韦小宝接风洗尘。宴席设在扬州一处芍药圃,吴之荣先请韦小宝赏花。布政司慕天颜摘了一朵碗口大的芍药花,双手呈给韦小宝。
慕天颜:“请大人将这朵花插在帽上,卑职有个故事说给大人听。”
韦小宝接过花来,插在帽上。
韦小宝:“这花戴着倒是不错,你说说吧。”
慕天颜:“恭喜大人,这芍药有个名称,叫作‘金腰带’,乃是十分罕见的名种。古书上记载,见到这‘金腰带’的人,日后会做宰相的。”
韦小宝:“哪有这么准?你怕不是在逗我吧?”
慕天颜听了,便向韦小宝讲了北宋的四相簪花宴。韦小宝听得心花怒放。只是此人不学无术,不知心里会不会奇怪:怎么大男人头上也簪一朵花,就好像丽春院的姑娘。
不过,对宋朝的男子来说,簪花确实是一种时尚。不但士大夫、平民百姓喜欢簪花,有时候,就连皇帝也会簪花。
北宋元丰年间,神宗皇帝游览皇家林苑“金明池”,刚好洛阳进献了一朵牡丹花,大如脸盆,神宗便在头上戴了这朵牡丹花。南宋淳熙年间的元旦,宋孝宗给太上皇宋高宗祝寿,自皇帝、群臣,至禁卫、吏卒,头上都簪花,诗人杨万里将这一盛况写入诗歌里:“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杨万里文笔好,将百官簪花形容为“春色在官帽上绽放”。
要我说啊,宋朝流行的簪花时尚,就是绽放在宋人发梢的一抹春色啊。
Ⅵ 浔浦女四年级作文400个字
浔埔女是与惠安女、湄洲女齐名的福建三大渔女之—。
浔浦女生活在福建泉州丰泽区东海镇的浔埔村,勤劳,美丽,至今还保留母系社会的走婚习俗,常年装饰美丽的头饰,住都独一无二的特色房子(用牡蛎壳建造的房子),是民俗文化的宝库。
浔埔女的服饰独特,别具一格。她们身穿褐色的衣服,下穿黑布裤,头发盘到脑后,绾成一个圆髻,用鲜花串成花环,俗称“簪花围”,簪戴在绾髻四周,中间插一根象牙筷子。她们挑着海鲜到泉州沿街叫卖。
以鲜花簪首作为一种民俗事象,早在汉代已经出现。四川成都杨子山西汉墓出土的女俑,就在发髻正中插一朵硕大的菊花,菊花两旁还依附数朵小花。汉代以后,簪花之俗在妇女中历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为时令鲜花 。
除了妇女簪花,唐朝已有男子簪花的现象,到了宋朝已日益普遍,而且还成为某些典礼的仪节。《宋史·舆服志》载:“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可见当时参加重要典礼的百官及随侍人员都要簪花。在民间婚仪中,按照宋朝婚俗,新郎可以“戴花一两枝,胜一两枚。”胜即花胜,古代的一种首饰。宋朝朝廷宴会,“尝以春秋之季仲及圣节、郊祀、籍田礼毕,巡幸还所至设宴,惟从官预,谓之曲宴。”皇帝要给群臣赐花,由中使为之插戴。朋友之间的便宴也可以簪花。如果遇到国家大灾之年、瘟疫、忌辰等,则不可以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