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墓鲜花
① 诸葛亮死在哪里
公元二三四年春,诸葛亮亲统十万大军进行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对阵。双方将相持了三个多月,由于日夜操劳,思虑过度,终于病倒了。诸葛亮感到这场病凶多吉少,就给后主刘禅上表报告病情,并嘱托后事。几天之后,诸葛亮死在五丈原的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蜀国上下一片悲痛,遵照诸葛亮的遗嘱将他安葬在了定军山,諡号「忠武侯」。
武侯墓位于勉县城南定军山下,这里山环水抱,古木参天,四季如春,风景宜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妒单位,也是陕南重点旅游景点之一。
世称诸葛佳城、洞天福地的武侯墓,整个墓区占地360余亩,古建筑70余间,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四季鲜花争艳。殿宇三院并联,排列在以上门、拜殿、大殿、坟亭、墓冢、寝宫一条中轴线上,雕梁画栋、飞檐翘脊、;宏伟壮观。武侯墓状若覆斗,冢高5米,周60米,四周砌八卦花墙。整个墓区现存各时代碑石50余通。院中柏桂相映为武侯墓区增添了古朴与典雅。
武侯墓因诸葛亮而闻名中外,庙内遗存文物极为丰富。这里已成为中外游客吊古钦英、追念先贤、缅怀武侯、赏山色美景的旅游胜地
地址: 陕西省汉中市 勉县城南 定军山镇(勉县城南3公里)
西线摄制组在完成了对凤县的探访后,进入勉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名句。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因劳累过度,最终病逝于秦岭北麓的五丈原。那么,他究竟葬在何处?历史上最早的武侯祠又建在哪里?西线的记者在勉县找到了答案。
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清华,研究三国文化已有30多年的历史,诸葛亮生前所涉足的地点,包括遗存的文化古迹、祠庙,他都进行过实地考察和研究。他说,现在全国武侯遗迹特别多,但是关于诸葛亮的陵墓,全国只有一处,就在五丈原。《三国志》里诸葛亮的遗命上说“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所以根据他的遗命,后主刘禅就把他葬在定军山下的武侯墓,这是从陈寿《三国志》以来留下的最可靠的史料依据。
武侯墓一个显著的外观也证明了这种说法。诸葛亮的陵墓旁边生长着22株汉代留下来的柏树。据史料地方志记载,公元263年,后主刘禅下诏为诸葛亮修武侯祠的时候,栽植了象征诸葛亮年龄的54株汉柏。因为历史的原因,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22株。为了证明它确实属于汉柏,1979年,当地政府请北京林学院的一些专家到武侯墓用现代科学手段对22株树木进行一一测定,最终确认它们已生长了1700多年。
武侯祠后面是定军山。定军山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公元219年,蜀魏在这里发生了定军山之战,黄忠刀劈夏侯渊于定军山下,刘备在这里称帝,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北伐时曾多次在定军山下校兵演武、修练八阵图、制造木流牛马、改革连弩等等。他死后,葬在汉中定军山下,并修建了天下第一武侯祠。祠内现有七进院落,大多为三院并连,近百间的殿宇,除古建碑文、文物以外,还有许多古树、名木。最为让人称奇的是,这里有一株可能是世界上惟一的一株古旱莲。到现在,还没有人发现第二株。当地的讲解员说,她不否认有第二株,只是可能现在没有人发现。一般认为,古旱莲只能在汉中这样的地方存活。北方冬天太冷,南方夏天太热,都不适合它生存。
② 诸葛亮之墓到底在什么地方
武侯墓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陵墓,位于勉县城南四公里的定军山古战场脚下,公元234年,诸葛亮病卒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安葬于此。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陵墓。公元234年,诸葛亮病卒子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安葬于此。 诸葛亮(公元181年一公元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墓高5米,方圆60米,四周围砌以八卦形花墙。墓前竖碑一块,上刻“诸葛亮武侯之墓”,墓后有“护墓双桂”,高达19米,胸围1米左右,树冠如盖,浓荫蔽冢,清雅宜人。墓区面积2.3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60余间,汉桂2株,汉柏22棵。大殿正中神龛上诸葛亮塑象庄重肃穆,令人肃然起敬,书童侍立左右,龛下张苞,关兴分立两旁。殿后墓冢高6米,周长60米,呈汉代覆斗式,庙内文物荟萃,匾联层层,碑碣林立,或颂武侯高风亮节,或赞诸葛敏睿才智,墙上丹青绘着诸葛亮当年的故事。武侯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文物旅游胜地。 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宝像庄严,栩栩如生。印、剑二僮侍立两旁,其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护持左右,使人肃然起敬。 坟亭内竖有两碑:左竖墓碑上刻有:“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系明万历甲午年间(公元1594年)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健立,是现存碑刻中时间最早的,距今已有406年历史了,右竖墓碑上刻“汉诸葛武侯之墓”,系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康熙十七子允礼)立,距今已有265年历史。 陵墓中有古庙、拜殿等共古建筑54间,墓前古庙始建于公元263年。54株古柏也是于263年所植。汉桂两株,树围1米多,至今年年开花。墓地汉柏汉桂相映成趣,古建文物交相辉映。每逢清明前后武侯墓文化旅游节期间,游人如织,平常去拜竭的人也是络绎不绝。侯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
近墓四山,名曰“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山岗”,将武侯灵冢紧密围护。四山翠柏苍松、攒蔚川阜、遮天蔽日,难觅神冢。当你转过书案梁,前面豁然开朗,别有一番风光,盆地当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树森森,修竹异木,花香鸟语,一条小溪从墓前蜿蜒而过,淙淙流水,更为墓区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和新的情趣。武侯墓区,占地360亩,有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千年以上古柏40余株,其中170余年的22株,汉株2株。古柏汉桂相辉映,四季鲜花互争研,真乃人间仙境,世外桃园。
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宝像庄严,栩栩如生。印、剑二僮侍立两旁,其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护持左右,使人肃然起敬。
东西厢房和南院道观,是“一代智星诸葛亮”大型雕塑展览,共分30组,再次生动展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壮举。史料翔实、规模宏大,由圆雕到浮雕直至壁画,总看为一整体,分看各有各的场景,人物逼真,场面恢宏,隐隐给人有金戈铁马、震天杀声之感。
殿后大冢巍然,状若覆斗,即为亮墓,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汉白玉石护栏围护,石栏上浮雕35幅“诸葛亮生平”故事图案。冢前有四角揽顶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坟亭。亭角高翘,围以木栏,亭内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一块,亭中坚立墓碑两通,一为明万历甲午(公元1549年)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建所立的“汉丞相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一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立的“汉诸葛亮武侯之墓”碑。墓东西向,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
拜殿前汉柏上缠绕着一蔓生植物,名“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树”。共叶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牵牛而色赤,每年自夏至开花到立秋止,花期长达百日之久。每花季节,朝开暮落,遍地红英。远而望之,只见苍苍翠柏之中,点缀着朵朵红花,红绿相映,娇艳之极,给人以千年古柏开红花之感,煞是好看。凑霄花,象征诸葛亮兴复汉室,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
墓园内现遗留各时代碑石余通,匾额34块,对联29幅,三国故事壁画100余幅,碑石匾联内容,多为赞颂诸葛武侯之词。各时代的钟鼎炉磬10余件。并有武侯遗文本刻条幅48块。遗存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又增添了游览内容。
当你站在定军山上,俯瞰诸葛武侯墓园,只见那九条山岗犹如翻滚的巨龙,从四面八方汇聚于墓地,拱卫者翠柏苍松之中的武侯息眠之所,故有“九龙捧圣”之称。凡来武侯墓拜谒观瞻者,无有慨然兴叹!“无怪当年武侯亲点此穴”,真乃“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