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店知识 » 古人画鲜花

古人画鲜花

发布时间: 2023-07-24 04:10:33

㈠ 中国古代有哪些画梅花出众的大家有哪些存世的精品呢

北宋画家仲仁(1086-1093出家为僧),始创墨梅画法,有“墨梅鼻祖”之称,将枝干虬曲、疏回影横斜之神态勾勒得答淋漓尽致。

现存最早的梅花画要算杨补之(1097-1171)的《四清图》。

元代王冕(1287-1359年),以墨梅诗、画闻名于世。别人画梅,多写老干疏枝。而王冕多写嫩枝,突出梅花的清拔,似有风拂欲动之感。其画梅代表作有《梅花图轴》。

明代陈老莲画梅,其枝干老辣浑厚,而又不失典雅俏丽。清代画梅高手,要数扬州八怪中的金农、李方膺、汪士慎等。金农画梅,不疏不繁,独创一格。

李方膺画梅尤精,有印章曰“梅花手段”。常题梅花诗,识者谓“李公为自家写生。”

汪士慎画梅,简枝繁花,有空里疏香,风雪山林之趣。老年失一目,尚能挥写自如,自称“尚留一目看梅花”。

其他很多人也画过。比如唐寅、齐白石……太多了。

是我帮你转的。

㈡ 在古代众多著名画家之中,究竟谁的兰花作品最佳

被誉为“花中四君子”的兰花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临摹兰花的画家也很多,在其中我觉得赵孟坚以及郑板桥所创作出的的兰花作品堪称精品。在郑板桥的画中兰花是不折不扣的君子,赋予了兰花特殊的品格,具有一定的胸怀。而郑板桥正是利用了这样特殊的手法将兰花的临摹与创作不仅仅是停留在画作本身,更是上升了一个层次使兰花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㈢ 中国古代哪位画家善于画玫瑰

古代没谁画玫瑰,第一,古代玫瑰花主要是用来做食物的,玫瑰膏,玫瑰饼什版么的,第二,那玩意权有刺,花开的艳却又浅薄,还枝枝蔓蔓的,算是一种比较贱,又比较媚俗的的花,被古人叫做“豪客”同豪猪的豪一个意思,表示刺多,第三,还有个和他看起来差不多的月季,都经常被编成院墙,被当成古代版铁丝网,你想还有谁去画玫瑰,

㈣ 边鸾 花鸟画之祖(唐)

边鸾(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德宗时曾任右卫长史。边鸾是中晚唐时期的花鸟画大家。

边鸾擅长画花鸟、草木、蜂蝶、雀蝉,以画“折技花”最为著名,他的画法特点,唐代的画史《历代名画记》有记载:“边鸾善画花鸟,精妙之极,至于山花圆熟,无不遍写……花鸟冠于代,而有笔迹”。

“边鸾,京兆人也。少攻丹青,最长于花鸟折枝,草本三妙,未之有也。或观其下笔轻利,用色鲜明,穷弱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贞元中新罗国献孔雀解舞者,德宗诏于玄武殿写貌,一正背,翠彩生动,金羽辉灼,若连清声,宛应繁节。……写《玉兰图》连根苗之状精极,见传于世。近代折枝叶,居其第一。凡草木、蜂蝶、雀蝉,并居妙品。”宋代的画史《宣和画谱》也载他:“精于设色,无斧凿痕。”可见他精于写生,妙于设色。

他的用笔是“有笔迹”、“下笔轻利”,即是用轻利的墨线勾出物象的轮廓,再填以鲜艳的色彩,这种画法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工笔花鸟画画法,故在他的笔下,花鸟草木的形象无不自然生动活泼明快。又如他所画的《玉兰图》,连根苗都画出来,而且画得非常精细,显示了他高超的写生能力,所以在当时他的“折枝花”“居其第一”。

根据宋人的记载,他所画的牡丹,花朵红淡、赋色润泽,有如真实的牡丹花形象。边鸾的花鸟画,多采用我国花鸟画特有的民族形式——“折枝花”式的构图形式进行创作。但他所应用的“折枝花”手法又别具一格,使画面充满了自然的天趣,令欣赏者回味无穷。

边鸾的一生创作甚丰,据《宣和画谱》记载,他有33件作品,其内容多为孔雀、鹧鸪、鹡鸰、白鹇、牡丹、梨花、桃李、木瓜等名贵禽鸟花木。他还把题材扩展到“山花野蔬”,丰富了花鸟画的内容。他给长安等地的寺观绘制的花鸟画,颇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边鸾采用独具一格的工笔重彩法去创造他的花鸟画艺术,成为一代大家,历来被美术史家们奉为花鸟画之祖,对后代花鸟画家的影响很大。如唐末五代的花鸟画名家刁光胤,以及五代宋初黄筌画派,都直接承袭他的画风。

正如汤垕在《画鉴》中所言:“唐人花鸟,边鸾最为驰誉。大抵精于设色,浓艳如生。……要知花鸟一科,唐之边鸾、宋之徐、黄,为古今规式。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也。”

花鸟画艺术成就

边鸾是唐代最负盛名的花鸟画家,他的花鸟画艺术成就在唐代就被推崇为第一。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称其“花鸟冠于代而有笔迹”,而评定同时代以花鸟画驰誉天下的梁广“笔迹不及边鸾”。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认为边鸾花鸟画“居其第一,凡草木、蜂蝶、雀蝉,并居妙品”,其他唐代花鸟画家均不可与边鸾相提并论。后世学者对边鸾花鸟画也是推崇备至。北宋米芾性格率真洒脱。他的书画评论一针见血,有时近乎苛刻。譬如他认为赵昌花鸟画匠气十足,而他对边鸾花鸟画的评价却极高,认为“鸾画如生”。

边鸾花鸟画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面提高了花鸟画技法的艺术表现力。边鸾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力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花鸟画家。形神塑造方面,边鸾着意于描绘花卉禽鸟的姿态和神情,追求形神兼备,达到了“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的艺术高度。其笔下禽鸟姿态万千、灵动自然,花卉娇艳多姿、活色生香。用笔设色方面,边鸾“下笔轻利,用色鲜明”,属于工笔渲染范畴。他在用笔上发展了盛唐以来轻利灵巧的一面,精工秀妍、轻健爽利;在用色上则大胆创新,突破成规,能做到根据具体物象“随时施宜”。边鸾笔下鲜活可爱、水色淋漓的花卉受到当时乃至后代人的喜爱。北宋董逌在《广川画跋》中这样记载边鸾的《牡丹图》:“然花色红淡,若浥露疏风,光色艳发,披哆而洁,燥不失润泽,凝结则信设色有异也。”南宋周密《云烟过眼录》评价边鸾的《五色葵花》:“花心皆突出,数蜂抱花心不去,活动精彩,真奇物也。”

传为边鸾所画的《梨花斑鸠图》,描绘了两只斑鸠栖息于梨花树枝上的情景。需要说明的是,边鸾真迹由于世事变迁而大多被毁。据《宣和画谱》记载,北宋内府所藏边鸾作品仅有33幅,而至清代更是“世不多见”,至今已经没有一幅可以考据确认的边鸾真迹传世。既然清代仍然有边鸾真迹可见,那么明人所画传为边鸾真迹的花鸟画作品应该是有所依据的,可以作为我们评析边鸾花鸟画艺术特点的佐证。

其次,拓展了花鸟画的表现题材。边鸾早年作为宫廷画师取得了优于民间画家的两个条件。一是他有机会接触大量宫廷收藏的花鸟画传世佳作。“贞观、开元之代,自古盛时,天子神圣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艺,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虽经“安史之乱”破坏,但唐德宗时期的宫廷绘画收藏依然十分可观。因此边鸾有条件临摹古迹,承袭传统技法,提高花鸟画表现技能。二是边鸾经常出入宫廷苑囿,有观赏和写生禁苑内珍禽奇花的机会,孔雀和牡丹成了这一时期他描绘的主要对象。据《宣和画谱》记载边鸾此类题材的卷轴画有《踯躅孔雀图》《孔雀图》《牡丹孔雀图》《牡丹白鹇图》以及《牡丹图》等。尽管今天没有边鸾《牡丹图》真迹传世,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和边鸾同时代的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图》中的画扇牡丹窥见边鸾所绘牡丹的规制。

边鸾离开宫廷后寄情于宫墙之外更广阔的山野田园,感悟和体验着更真实的自然造化。画史记载其“随时施宜,乃画带根五参,亦极工巧”。由此可见,边鸾艺术生涯后期师法自然,着意于对乡野花卉禽鸟的描绘。从《宣和画谱》所著录的边鸾作品来看,其题材涉及广泛,花木有17种,虫鸟兽有13种。

再次,边鸾花鸟画艺术成就中最重要的就是创造了折枝构图法。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构图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关注的问题。南朝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其中“经营位置”就是指绘画创作中的构图问题。但是“六法论”只是将“经营位置”作为创作方法提了出来,而至于如何通过经营位置使得画面产生美的效果,谢赫并没有系统完整论述,需要画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边鸾以折枝入画就是一种成功的探索,并由此创建了花鸟画构图的新模式。朱景玄赞誉边鸾“近代折枝花居其第一”,《太平广记》认为边鸾花鸟画“折枝之妙,古所未有”。折枝法作为具有特殊审美意蕴的花鸟画构图法,是指描绘花卉时只截取其中最具艺术特质的一段或者部分入画,近距离地展示局部的枝干和花卉,必要时根据画面需要再配以禽鸟昆虫。传为边鸾所作的《花鸟图》就采用了折枝构图的方式。

自边鸾创制折枝构图法后,唐宋画家纷纷袭用,几成风气。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就有七位画家画折枝花鸟画的记载,《宣和画谱》更是记载了17位画家的62件折枝花卉作品。

绘画史上的地位

在中国绘画史上,边鸾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他是花鸟画在唐代独立成科并走向成熟的代表性画家。元代汤垕《画鉴》指出,“唐人花鸟,边鸾最为驰誉”,“要知花鸟一科,唐之边鸾,宋之徐、黄,为古今规式。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也”。清代《画花卉浅说》认为:“考厥绘事,唐之工花卉者,先以翎毛。肇端于薛稷、边鸾,至梁广、于锡、刁光、周滉、郭乾晖、郭乾祐辈出,俱以花鸟著名。五代滕昌祐、钟隐、黄筌父子,相继而起。”

边鸾花鸟画最直接的意义在于拓展了花鸟画的表现题材,并以成熟的折枝构图法催生了一个以花卉禽鸟为主要表现题材的画家群体,其中包括师边鸾花鸟、尤擅布色的扬州人陈庶,“尤以花、木、蜂、蝉、雀、竹为稀世之珍”的卫宪,工花鸟鹰鹘的白旻,擅画花鸟及鸡且极臻其妙的于锡,擅水鸟的强颖,禽鸟颇工其妙的周滉,以花鸟松石写真为能的梁洽,以及擅画竹的萧悦等。这个以边鸾为核心的画家群体,成为中、晚唐花鸟画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使单纯花鸟题材的作品成为花鸟画主流,迫使鞍马走兽题材的作品退居次要地位,标志着花鸟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者徐建融以承前启后、成就卓著并能代表一个时期的画学主流三条标准来衡量,指出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发展经历了五次重大变迁,第一次就是中唐边鸾写生。

边鸾花鸟画也促成了以“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为标志的花鸟画第一个发展高峰的到来。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师法边鸾花鸟画的画家很多。晚唐花鸟画大家刁光胤和滕昌祐均接续边鸾,以擅画鲜丽精妙的花鸟画著称于世。最能反映边鸾风格的作品是传为滕昌祐所作的《牡丹图》,假山上方牡丹的出枝蕴含折枝法之妙。从牡丹的绘制技法而言,勾线轻淡柔和,敷色富丽雅致,讲究色晕之变化,深得边鸾花鸟画之精髓。

五代西蜀黄筌通过学习滕昌祐和刁光胤,承袭了边鸾花鸟画的优良传统。《宣和画谱》记载:“……筌所画,不妄下笔。筌资诸家之善而兼有之。花竹师滕昌祐,鸟雀师刁光,山水师李升,鹤师薛稷,龙师孙遇。”明代理论家张丑认为,黄筌花鸟画“富艳生动,旷古无对,盖边鸾之后一人而已”。两宋时期,“黄家体制”因得统治者推崇而成为花鸟画的样板。虽经北宋中期的花鸟画变革,其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北宋晚期的宋徽宗大力提倡“黄筌画派”风格,使延续边鸾花鸟画艺术内涵的工笔设色花鸟画成为宫廷画师创作的首选,宋徽宗本人也参与其中。见于《支那南画大成》(日本出版)的宋徽宗《临边鸾花鸟老鼠图》,在用笔和设色方面都较好地体现了边鸾花鸟画“下笔轻利,用色鲜明”的艺术特点。尤其图中的鼠毛,以细笔丝成,极具质感,生动具象地反映了边鸾花鸟画和两宋院体花鸟画之间的渊源。

对后世绘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边鸾花鸟画的折枝构图法。这种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意韵的构图方式,自边鸾确立后得以长期延续,成为花鸟画创作的重要构图方式。折枝构图法虽然在画面中仅有花卉局部甚至只有一段折枝,却能使观赏者产生无穷联想,得到独具东方哲理式的艺术审美享受。画家在创作中也得以舍弃琐碎枝节,集中描绘花卉树木中最有艺术性的部分,使笔墨更直接、更集中地表现出花卉的动人情致和通人灵性,产生凝练和含蓄的艺术效果。翻阅历代画册,我们不难发现采用折枝构图法创作的花鸟画作品数量远多于全景构图的花鸟画作品。无论册页、手卷、扇面抑或鸿篇巨制,折枝构图法可谓无处不在。

边鸾花鸟画以写生自然的艺术态度,以高超的表现技法和新颖的折枝构图法,实现了花鸟画基本创作技法的成熟和对各种花卉禽鸟题材表现的自由。边鸾花鸟画不仅开辟了唐代花鸟画发展的新局面,推动了花鸟画在五代和两宋时期走向全面成熟和高度繁荣,还深深地影响着明清时期乃至于当今花鸟画的创作实践,同时也确立了边鸾作为花鸟画开创者的历史地位。

㈤ 【工笔花卉画法】解析工笔花卉基本画法

古代画家们对深入生活是重视的,所以创作出许多造诣甚高的作品,正如诗人白居易所赞扬肖悦画竹的诗句,说他画的竹“举头忽见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真实生动,似乎连竹叶迎风发出的声音也表现出来了。

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发扬前人的优良传统,而更重要的是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写生、搜集素材。

一、物理、物情、物态

写生不是看见什么就画什么,在下笔前要充分认识物件,要对植物的物理、物情、特态进行充分的研究,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抓住本质,方不至被复杂的外表现象所迷惑。

1.物理:这里指的是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组织结构。画什么花都要先认识它的生长规律,了解它的组织结构。

花卉的生长规律:

花卉有一年生籽种的草本和多年生宿根的草本;有灌木丛生的木本和乔木、亚乔木的木本;有缠绕茎的藤本和攀缘茎的藤本。花冠也有各种不同的形态,种类繁多,各有各的长法。

如一年生草本花有向日葵,多年庆敏生的宿根花卉有兰蕙,丛生小灌木有杜鹃(又名映山红),木本花卉(乔木大都是树,开花结果的树多属亚乔木)有玉兰和辛夷。

牡丹是木本,初春发芽抽枝,谷雨节内开花,故名谷雨花,又名木芍药,野生多单瓣,人工培植单瓣复瓣均有,品种繁多。

竹子的生长规律是从笋内抽出新苗,有枝没有叶叫新篁,竹未出笋时就有节,出笋后竹干竹枝向上往高里发展,

不再往粗长了。新篁长高后放叶,先从一组竹叶的后边舒展,向前的中间叶后展开,名为新竹。

2.物情:就是植物的生活习性。有的植物不怕严寒能御霜、凌风、傲雪,如松、竹、梅、菊、芙蓉等,在传统上将它们比做坚贞不屈的英雄。松、梅的枝干不怕雪压霜欺,如画松,它能在隆冬与劲风搏斗,所以枝干苍老,形如虬龙,要表现出它的性格。梅花欢喜漫天雪,它能在寒冷的风雪中迎春,它的枝干不似桃杏,古人说,画梅要写女字带差枯,其意是枝干遇风雪而多转折的意思,枝条和花朵的排列也与杏花不同,在春天开放,称为报春花。芙蓉在霜前盛开,有抗拒风霜的脾气,所以古人题芙蓉为“拒霜”。菊花则比芙蓉更迟开,已降严霜它还能吐出鲜艳的花朵,

所以古人题菊花为“御霜”。

3.物态:就是植物的形态和特征。

花的品种繁多,姿态万千。有的高大魁梧,如红棉树花,由于它枝高花大,颜色红艳,人们赞它为英雄花,画时要把它高入云端的英雄气魄画出来。有的花朵大,枝叶茂盛,如牡丹、芍药,要画得富丽堂皇。

有的清香俊秀,如兰花、水仙,要画出它们玲珑秀丽的花朵和舒展的长叶。有的花向上盛强,如玉兰、辛夷,则要画出它们昂首朝上的英姿。有的花下垂,如垂丝海棠、倒挂金钟等,则要画出它们柔嫩蠢洞的花柄垂而不蔫、迎风招展、姿态翩翩。画果树要画出累累压枝水分充足(有沉重的感觉),比市面上出售的水时要鲜美,画蔬菜、萝卜,要画出它才出土的鲜嫩,使人看后能引起食欲。

㈥ 中国古代花鸟画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宋代崔白的《寒雀图》、李篙的《花篮图》、佚名的《出水芙蓉图》。
崔白的《寒雀图》描写隆冬时节一群吱吱喳喳的麻雀,依然在叶子已经落尽的老树枝头鸣跳嬉戏,它们情态各异,充满活力,画出了麻雀好动的特性。同时,画家运用对比、变换等形式美法则,如老树干的横斜平直与麻雀形体的浑圆柔润、直与曲等对比,使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
李嵩的《花篮图》,画幅虽小(19.2X26.1厘米).但以极其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花篮中的茶花、蜀葵、营草等一组花卉,不仅形似,而且极富生命力。
佚名的《出水芙蓉图》,画幅也很小(23.8X25.1厘米),但画得十分精致生动,而且是用没骨画法(指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色彩描绘物象),整个画面似全用色彩画成,不见墨线的痕迹。浅粉色的花瓣,嫩黄的花蕊,似乎还带着拂晓时的露珠,那种一尘不染、雅洁妩媚的花姿,正值花苞初放的最佳时刻。它突出地表现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这是宋人花卉小品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明代著名画家徐渭的《杂花图卷》是这种画风的代表作。全画由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葡萄、芭蕉和梅、竹、水仙等十一个部分组成。它在气势上是全画一气呵成,在对物象的描绘上则是表现得丝丝入扣。在水墨的浓淡变化之中,给人以苍劲雄健、墨气淋漓之感。
朱聋是清初著名画家,他是明代皇室的后裔,明亡后,他为了逃避迫害和表示对清代统治者的仇视,出家当了和尚,别号“八大山人”。他的绘画作品具有强烈的借物抒情的特点。他的《荷花水禽图》,画面上孤石倒立,残荷斜挂,一只缩着脖子、好像瞪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地蹲在石头顶上,显得极其冷落孤僻,很像是画家的自我写照。全画笔墨简练,画中大片空白更增强了作品悲凉的气氛,正如古人所说的“无画处皆成妙境”。
郑燮号板桥,是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擅画兰、竹。他的《丛竹图》写一丛墨竹,老干新纂,浓淡相间,重叠错落,疏密有致,劲拔挺秀,老嫩分明。又自作长题于竹枝之间,别有一番情趣。

㈦ 国画梅花是什么颜色

国画中梅花的颜来色在不同源时期和不同风格下是不相同的。
按照年代来划分,唐朝以前的画目前没有发现保存至今的,所以画中使用的颜色无法考究;唐宋的画风以写实为主,所以应该很接近梅花本来的色彩;元、明、清文人多崇尚写意,国画以黑白为主,那时候讲究墨分五彩,其实是用墨的浓淡不同来表现色彩,其实还是黑、灰、白,所以梅花也不例外,现存的如徐渭、八大山人等的作品都是黑白的梅花;到清末由吴昌硕开启海派浓墨重彩的画风,梅花又有了接近实际的色彩表现手法,现在可以看到的红梅、腊梅、白梅都在国画上有体现。
如果按照风格来划分,国画可以分为工笔和写意。工笔画讲究形象,所以更接近梅花的本来色彩;写意画讲究意境,追求神似,一般多用黑白来表现梅花的神。当然近代开始浓墨重彩的画风后,写意也可以用颜色来表现梅花的真实颜色。
总体来说国画中梅花的色彩是一直在不断演变的,不同时期,不同画风都不一定相同,只能说某个时期哪种占主导地位。
当然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也许可以了解更多古人的画风,将来对梅花的颜色有更多的认识。

热点内容
感情好天天情人节 发布:2025-02-05 16:46:04 浏览:886
红色梅花玉 发布:2025-02-05 16:37:02 浏览:568
室内适合养什么植物盆栽 发布:2025-02-05 16:31:59 浏览:672
满树樱花下 发布:2025-02-05 16:31:48 浏览:434
整个郁金香作文300字 发布:2025-02-05 16:31:44 浏览:677
宝鸡海棠游泳 发布:2025-02-05 16:31:03 浏览:85
武则天牡丹诗 发布:2025-02-05 16:19:41 浏览:117
每一朵笑容 发布:2025-02-05 16:15:15 浏览:80
日本梅花 发布:2025-02-05 16:13:03 浏览:140
鲜花熊北京 发布:2025-02-05 16:12:59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