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店知识 » 偃师鲜花

偃师鲜花

发布时间: 2023-08-28 02:44:34

1. 忆江南描写什么季节

《忆江南》描写的是春天。

一、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二、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三、作者

唐代白居易

四、词句注释

1、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2、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3、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4、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1)偃师鲜花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首《忆江南》。

二、赏析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

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

这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2.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取经》主要内容

玄奘,玄奘出生于隋朝末年,俗名陈祎。生在书香世家,幼年时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可惜人生无常,五岁那年,母亲去世。十岁那年,父亲去世。此后,玄奘十一岁时跟随在寺院中出家的二哥,学习佛家经典。

直到13岁那年,他正式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玄奘。玄奘出家时,正是隋朝时期。当时对于僧人出家,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只有那些天资聪颖的人,才能被挑选剃度。

后来因为战乱,玄奘离开了寺庙,云游四方。在此过程中,玄奘发现佛学南宗和北宗存在许多差异,且无法证明孰是孰非,于是他产生了去天竺国求取佛经的想法。

唐朝贞观年间,政府禁止私人随便出国。凡出入国境都要得到国家批准。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请出境,遭到拒绝。决心西游的玄奘,便夹在商人中间混出了玉门关,单人匹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岁。

玄奘在极度干燥的沙漠中断水四天五夜,与一般人在正常的环境当中断水,更不可以相提并论。因此在这个时候,玄奘感到自己的生命大概就快要结束了。

于是,根据史书的记载,虔诚的他对菩萨做了一番特别的禀告: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玄奘我此行不求名声,更不考虑财宝利益,我只是为了追求无上的佛法,菩萨你是应该救苦救难、佑护众生的,我如此艰难困苦,难道菩萨您不知道吗?

历经艰难,玄奘终于到达天竺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研究佛教最高的地方,这里的大长老戒贤法师学问高深,受众人推崇。玄奘拜于戒贤法师门下,跟他学习佛法。

玄奘在这里学习了五年,认真听讲以外,又贪婪地读完了寺里所藏的各种经书,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天竺闻名的第一流佛教学者了。玄奘并没有因此自满。后来,他又漫游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各处,巡礼圣迹,访求名师。两年多以后重返那烂陀寺。戒贤法师请他在寺内讲经。

印度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现在印度北方邦卡瑞季)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辩论会。玄奘在会上宣读了他用梵文写的论文。大家都被玄奘精辟的论述惊服了。十八天的会期,没有一个人驳倒他的论点。曲女城大会使玄奘在印度享有极高的声誉。

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王一直不愿意让玄奘离开,愿意给他荣耀、地位,寻常人求遍一生的东西。但是,玄奘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西行漫漫,不只要解决自己的疑问。他要回到故土,告诉那里的人们,帮助他们解决疑问。

一别故土十七载,玄奘再次回到了长安。唐太宗亲自接见了玄奘,还多次提议,让玄奘还俗,帮助自己处理国家大事。。但在玄奘看来,他自己要做的事情是翻译佛经,而不是其它。

翻译佛经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之后的19年,玄奘一直埋首于翻译佛经,并在弟子辩机的帮助下,写下了那本《大唐西域记》。玄奘还将中国的《老子》,翻译成梵文。玄奘一共翻译了75部经论,1335卷经书。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数量。

但早年西行路途的艰难,以及常年翻译工作的繁杂,都让玄奘身体受到极大损伤。公元664年,玄奘在翻译完《咒五首》后,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便搁笔不再翻译。同年二月,玄奘圆寂。

看着唐僧取经路线,广大网友好奇唐僧为什么舍近求远,不直接从西藏或者云南进入印度。其实这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有着莫大的关系。

1、唐僧当时没有世界地图。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人们对世界地理位置完全是局部认识,我还记得鸦片战争都开打了,道光皇帝还问“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之类的问题。更别说比清朝更早近一千年的唐朝,唐僧当时真不知道该如何走直线。

2、云南、西藏在唐朝的时候,大部分地区仍属于未开化或未知地区,人迹罕至,路径稀少甚至是没有,唐僧要是能爬上珠峰,再从山那头下去,进藏南,那真成神仙了。

3、反观唐僧走的这条路,虽然现在看上去很绕远,但在古代,却是一条很成熟的到印度的路线,也是被证明到印度可行的路线,因为这条路线与有汉以来,商旅们走了千年的丝绸之路,正是一条路。

热点内容
花店创业分享 发布:2025-02-02 09:45:22 浏览:802
西兰花炒豆芽 发布:2025-02-02 09:39:00 浏览:474
红掌怎么插花 发布:2025-02-02 09:34:03 浏览:509
一枝玫瑰花的包装方法 发布:2025-02-02 09:29:19 浏览:174
泥炭盆栽 发布:2025-02-02 09:28:30 浏览:624
紫罗兰妈咪 发布:2025-02-02 09:18:16 浏览:392
七夕搞笑钻石 发布:2025-02-02 08:44:44 浏览:798
舒亦花卉 发布:2025-02-02 08:35:02 浏览:923
花语为暗恋的花 发布:2025-02-02 08:33:02 浏览:24
全网花店 发布:2025-02-02 08:23:54 浏览: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