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店知识 » 鲜花调又叫

鲜花调又叫

发布时间: 2023-09-09 22:17:06

茉莉花是哪里民歌

对国人而言,民歌《茉莉花》早已超出了耳熟能详的范围,上升到民族自豪感的程度了——的确,作为最早有曲谱记载传入国外的中国民歌,作为被各国音乐教材收录、介绍的曲目,作为外国人心目中“中国的‘一歌二曲’”中的“一歌”,作为《图兰朵》的主要音乐素材,作为鸟巢的开篇,称《茉莉花》为中国民歌的NO.1是丝毫不为过的。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茉莉花》的成就,也不是《茉莉花》的流传历史,而是说一下各地不同的《茉莉花》。
其实呢,如果我让你唱一下《茉莉花》,你可能会给我两个答案——年轻一点的大概张口就是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而上了年纪的可能会轻轻地唱着“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实际上这两个都没错,都是《茉莉花》,不过前者是清朝末年流传到国外、被普切尼改编为《图兰朵》、后被张艺谋推向世界的“中国之歌”,而后者是上承《鲜花调》、以扬州清曲的形式流传、后被何仿记录整理加以推广的民歌小调,说到底,这是不同地域的两首同名作品(当然不是专门研究的一般不会在意这种区别,就算在意也说不出为什么不一样)。而实际上叫“茉莉花”这个名字的中国民歌可谓是浩如烟海,别说不一个地区,就算是同一个省、同一个市,隔上那么几十里路就会有一朵不一样的茉莉在等着你。除去少数几个地方的词曲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大部分的《茉莉花》还是用大致相同的段落结构和意思相近的遣词造句讲述了同一个故事。
说到《茉莉花》,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前身《鲜花调》(又名《仙花凋》,曾用名《双叠翠》,流传于清朝,大概脱胎于明朝的《十二红》),不过此类考据文章网上有很多,我就不加以引用了,只是想说一下即便到了现在,几种基本的《鲜花调》还在六合、扬州一带传唱,这便给我们的赏析和比较带来了方便——

1、清代《鲜花调》,地域未知(不一定产自江苏,因为下面提到的两首江苏的《鲜花调》跟这个差别比较大)
好一朵鲜花 好一朵鲜花
飘来飘去落到我的家
我本待不出门就把那鲜花儿彩留下 茉莉花
好一朵鲜花 好一朵鲜花
飘来飘去落到我的家
我本待要出门想问那鲜花儿香留下 茉莉花
我本待要出门想问那鲜花儿香留下 茉莉花
好一朵鲜花 好一朵鲜花
香来香去落到我的家
我本待要出门想问那鲜花儿香留下 茉莉花
我本待要出门想问那鲜花儿香留下 茉莉花
我怀疑当年希特纳在《中国旅行记》中记录的就是这首歌,因为每一段仅仅开头两句跟江苏的《鲜花调》相似,往后则更加接近《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其实伴奏更像,不过那是后来编曲故意的,肯定不算数);除此之外,也只有这首歌跟《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在歌词上并没有叙述了一个采花少女有心无胆的故事,而都是说茉莉花来到家门前,自己爱花想留下,更能佐证两者的继承关系。这首歌听上去十分的温婉,风格还是很类似江苏通行的《茉莉花》的,而单看歌词则更有风尘女子闲暇时刻吟唱的意味(这么说的原因是一般磨衡老百姓都说《茉莉花》早先是妓院的姐儿们唱的曲儿,后来新四军小战士沿街串巷采风听到后记了下来)。
2、江苏六合《鲜花调》(六合是南京的一个区)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奴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 好一朵金银花
金银花开好比勾儿芽
奴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将奴骂
好一朵玫瑰花 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开碗呀么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就是通行的《茉莉花》最直接的前身,原作是十二朵花轮着唱(即前面提到的《十二红》),到了清代就只剩下三朵花了,然后1942年何仿的采风使这首歌成了茉莉花的专属(当然曲调改了不少)。这首歌非常“民俗”,因为其调式唱腔和一唱三叹的特点让人一听就能将产地猜得八九不离十,咿咿呀呀的吴侬软语配上二胡仿佛能把人听醉,好像反过来再听《茉莉花》会觉得特色都丢掉了似的。

相里衍一3、江苏扬州《鲜花调》
好一朵鲜花 好一朵鲜花
鲜花那个开放别的花开不过它
我想要掐枝头上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 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别的花香不过它
我想要掐枝头上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 人儿骂
这是首扬州清曲,因此地方色彩更浓。瞎脊做个人觉得单从可听度的方面来说,这首歌除非你对评弹、清曲等传统曲艺感兴趣,否则会觉得不是很好听,当然大部分旋律还是很接近六合的《鲜花调》,毕竟是一个省的。另外,上面的野罩歌词并不完整,但之后的歌词是什么我也没有查到。
By the way, 其实《鲜花调》的版本也不少,能在网上搜到的并不止这三首,但其余的仅仅只有词而已,所以就不加以记录了。

说完《鲜花调》,就该说一下《茉莉花》了。建国后,随着政府对民族音乐的推广,尤其是八十年代初程桂兰的演唱使这首本已沉寂的歌重新焕发出光彩,《茉莉花》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到了九十年代,《图兰朵》开始登陆中国,再加上2000年左右张艺谋的申奥、申博,《茉莉花》开始在全世界回荡。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先从江苏的《茉莉花》说起——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其实从国家的对外推广和八十年代以来歌手们的传唱来看,中国的《茉莉花》指的是“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可对于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音乐工作者、曲艺爱好者而言,中国的《茉莉花》只有一朵,就是“好一朵茉莉花”。脱胎于传统曲艺,借鉴现代音乐进行改良,江苏的《茉莉花》以其清新与柔美赢得了千千万万人的心,以至于全国各地凡是跟《茉莉花》沾边的都在争当这首歌的发源地(个人觉得江苏省内的各市区抢还好说,毕竟这的确是江苏民歌,可外省的也参与争夺就很没意思了)。言归正传,跟其前身相比,这首歌少了很多曲艺的痕迹,去掉了每段结束时那个拔高的花腔,从而简单易唱,朗朗上口;而歌词中由“奴”变成“我”,仿佛从一位妇人变成了一个少女,词的改动应和着曲的改动,带来扑面的清新(按我自己的感觉,原先是花在你面前,你在赏花的同时还会被香气所包围;而现在你是在远远地赏花,你所感受到的是那种亭亭玉立、清幽致远的风姿)。
接下来聊聊《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原本这首歌一直被挂名在江苏境内,原因是绝大部分人都不能区分这首歌和“好一朵茉莉花”,而研究者们也只能提出这是被传到国外的那一首,根据希特纳的罗马拼音歌词来看有广东方言的痕迹,但真正的来源也是说不清。直到最近我在一张老唱片上找到一首《东北茉莉花》,试听之后发现竟然就是那首“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有朝一日落在我家 对着鲜花我乐哈哈
满园花儿赛不过它 芳香飘万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
这就是被国人引以为豪的那首《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不过歌手们一般只唱第一段,然后重复两三遍,基本没有人唱过第二段。怎么说呢,这首歌与所有同属《鲜花调》体系的《茉莉花》相比要文雅许多,甚至可以说举世“下里巴人”、惟它“阳春白雪”——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它曾出口过,然后又被引进了,无论曲调还是歌词都被淬炼得格外高雅;也正因如此,这首歌基本失去了作为一首民歌的“俗”味,不应该算作是一首民歌了。但说一千道一万,这首歌毕竟代表了中国,它的地位和价值或许已不在民歌领域,可在音乐史上绝对是浓浓的一笔。

相里衍一下面的就没这么集中了,一个省一首而已,不过基本都是北方的——

1、甘肃《茉莉花》
好的个茉莉花 好的个茉莉花
茉莉子开花红呀红不过它
我有心折两朵戴呀 恐怕看花的人儿骂呀哎哟
好的个茉莉花 好的个茉莉花
茉莉子花香飘呀飘得远啊
南也有 北也有 花香四溢谁也是赛不过它呀
南也有 北也有 花香四溢谁也是赛不过它呀哎哟
曲子很像是江苏《茉莉花》的变奏,不过也是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的,你的确能听出陕甘宁的味儿来。不过由于是外地迁过来的歌,所以还是不如本土歌那么有张力,听着舒缓一下身心也就是了。
2、青海《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呀 好一朵茉莉花呀
满园的鲜花胜呀么胜不过它呀
我有心折两朵戴呀 恐怕是看花人骂呀咿呀咿嗨哟
我有心折两朵戴呀 恐怕是看花人骂呀咿呀咿嗨哟
我也不折它呀 我也不戴它呀
有朝一日连根么移在家呀
我每日不出门呀 身陪着鲜花坐呀咿呀咿嗨哟
我每日不出门呀 身陪着鲜花坐呀咿呀咿嗨哟
曲调非常接近上面的甘肃《茉莉花》,大概是离得太近了吧,不过也是有自己的特点的——节奏轻快,花腔少,每句末尾会升上去,让听众心胸为之一开。注意到第二段的词,该女子一反同类作品女主人公有心无胆的毛病,直接连根拔起带回家,不再望花兴叹,而且“家门口”式的描写又跟被出口的那两首“中国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缘由值得玩味。
3、河南《茉莉花》
一朵茉莉花 一朵茉莉花
茉莉子开花人人都爱它
掐一朵茉莉花戴诶 你呀乐得笑哇啊哈哈哈哈哈哈
喜鹊喳喳叫哇 给俺把喜报啊
姑娘今夜就要出阁
样样东西准备好耶 咱的那个喜日子来哎嗨嗨嗨哟
仿佛约好了似的,这首歌就像江苏《茉莉花》的另一首变奏,不过歌词改了不少,除了句式还保留之外,内容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摘朵花戴不仅不会被骂,而且还代表了娘家人和姐妹淘最深切的祝福。这样一来,江苏《茉莉花》原有的婉转用到这里就多了一份羞涩和“喜上眉梢”。
4、陕西《茉莉花》
好呦一朵茉莉花 好呦一朵茉莉花
花开那个千万朵 朵朵比不下
妹妹呐有心掐朵花儿戴呀 哎呀呀只可惜情哥哥不在家
哎呀呀只可惜情哥哥不在家
那一年南风吹 茉莉它开了花
我送我的情哥哥去远方
摘一朵茉莉花哥哥你带上它 妹妹有句贴心话哥哥你要记下
等到翌年茉莉开 你要回到家
春尽夏又等 茉莉花开了花
我唤我的情哥哥快回来
再等来年茉莉花儿开呀 莫让妹妹空等待
再等来年茉莉花儿开 莫让妹妹空等待
陕西的《茉莉花》是一首原创本土歌曲,其中的内容相信对秦晋民歌有所了解的都不会觉得陌生,依旧是哥哥走了妹妹思念,君不见《走西口》、《蓝花花》啥的都是这么痴男怨女——不过跟别的陕西民歌不同的是,这里面的音乐元素没那么“土”,貌似经过加工了,所以这应该是建国后出现的歌吧。本歌曲三段旋律一致,两头快、中间缓,将女主角的思念和不舍表现得恰到好处……这跟《茉莉花》还有啥关系呢?
5、山东《茉莉花》
春天的茉莉开呀 香喷喷多可爱呀
茉莉园边住着个祝英台
她有心去读书哟 XXXXXXX
梁山伯祝英台呀 同寒窗整三载呀
英台父母催她个回家来
情难舍 走相送呀 一路上情实难猜
梁山伯访友来呀 见红妆迷解开呀
可怜英台已定亲马文才
姻缘断 心肝碎呀 到黄泉难了相思债
马家他把人抬呀 梁兄不见哭声哀呀
天崩地裂飞出一对彩蝶来
茉莉重重比翼飞呀 有情人永不分开
因为没有现成歌词,所以只得听写,于是中途出现了“XXXXXXX”(听不出来了呗)。话说山东的这个原创《茉莉花》甚为强大,直接讲述了“梁祝”这个故事,好在每段后两句还是有江苏《茉莉花》的影子的。不过我真没觉得这个是山东民歌,地域色彩没那么浓,貌似你放在哪个地方都没问题,不信你跟《包楞调》比比。
6、台湾《六月茉莉》
六月茉莉真正美 花开要得那并蒂莲
爱情若不能成双对 怎不叫人伤悲
六月茉莉正盛开 好花喜得意中人来采
爱情若只是梦一场 怎不叫人悲哀
六月茉莉香透天 好花喜得意中人来赏
爱情若没有你在身旁 怎不叫人心凉
六月茉莉开满山 好花喜得意中人来怜
爱情若像蝴蝶乱摘花 怎能叫人心安
六月茉莉正盛开 好花喜得意中人来采
爱情若只是梦一场 怎不叫人悲哀
台湾的土民歌一般是指高山族那种,其余的不是解放后的移民创作的就是跟闽南交流来的,这首《六月茉莉》应该是后面那种情况,完全的小情歌,好似《绿岛小夜曲》,又好似《望春风》。我听到的是国语,但我觉得原歌应该是台语歌,那种朦胧而又酥软的感觉倒是跟茉莉的风姿不谋而合。另,不用说了吧,这个跟大陆的那个体系八竿子打不着。
好了,我已经将能找得到音频的《茉莉花》都介绍了一遍,至于网上提到的河北南皮《茉莉花》、山西临汾《茉莉花》、河北深泽《茉莉花》、山东日照《述罗》、宁夏固原《茉莉花》等等我都没找到音频,因此就不算在内了。
花香四溢遍神州,绚丽多彩满天涯。每一首《茉莉花》都以自己各有的特点为中国民歌添上美丽的一划。它们都包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给我们以最美好的艺术享受。在这里,我衷心祝愿每一朵茉莉花都能顽强地绽放,用绚烂多姿的生命表现中国民歌的生生不息!

⑵ 歌曲:茉莉花的资料

茉莉花象征优美。西欧的花语是和蔼可亲。菲律宾人把它作忠于祖国、忠于爱情的象征,并推举为国花。来了贵宾,常将茉莉花编成花环挂在客人项间,以示欢迎和尊敬。
一.《茉莉花》溯源
主要的文章有:钱仁康的《乐歌考源(十六)》(1985/5《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钱仁康音乐文选(上)》)、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艺苑》1982/1)及冯光钰的专著《中国同宗民歌》(1998年第1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钱仁康在《乐歌考源(十六)》和《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中对《茉》的源流进行了详细考证(但两篇文章在时间上出现了矛盾):我国最早刊载《茉》歌词的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记载了《西厢记》的剧词,没记曲谱;中国最早刊载《茉》曲谱的是道光十七年(1838)(在《乐歌考源》上又说是1837年)贮香主人编辑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载有箫卿主人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曲谱;《茉》曲谱最早的记谱见于1804年(在《乐歌考源》上又说是1806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英国地理学家、旅行家、英第一任驻华大使秘书(乾隆1792—1794年间)巴罗(John Barron)写的《中国旅行》(Travels in China)的第十章,书中说《茉》谱是希特纳(Mr Hittner)记录的,钱先生从原书中的罗马字拼音歌词来推测,Hittner可能是从广州记录这首民歌的。对于Hittner记谱的“朴素”的《茉》的曲调到底是哪个地方的民歌,他确切是在何地记录的,没有文章再进一步考证。
易人在她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一文中对《茉》的考源是根据1980年《音乐论丛》第三辑钱仁康发表的《“妈妈娘你好糊涂”和“茉莉花”在外国》一文来写的。易人指出:《茉》最早名称叫《双叠翠》,以后才称为《鲜花调(或《茉》)》,她同时考证了茉莉花这一植物的传入,是一千多年前由阿拉伯和印度传入我国,最早见于福建、广东,三百多年前传到苏州、杭州、扬州一带。
冯光钰在《中国同宗民歌》中提到《茉》的溯源,但不如钱仁康细致。对于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到底在哪年出版,两人的文章记载很不统一,冯光钰记载的是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钱仁康记载的是道光十七年,对于“公元”的确切年份钱先生自身就有矛盾(前面已提到)。另外冯光钰根据《茉》唱词与曲调的双叠翠形式,试图通过明代散曲家刘效祖的刻本《词脔》中出现的《双叠翠》唱词来考证《茉》与《双叠翠》的曲调是否有传承关系,他提出了问题,但结论却不得而知。

二.《茉莉花》的歌词
对于《茉》歌词内容的介绍,江明忄享 在他的专著《汉族民歌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版)中介绍得较为仔细,他认为《茉》的歌词大部分是唱《张生戏莺莺》的原词;但有的地方不唱张生的故事,只唱“好一朵茉莉花”的第一段词及由此变成同类的二三段词,如苏北的《茉》;有的地方唱其他花名的词,内容与此相近;有的地方唱《武鲜花》,叙述武松杀嫂的故事,但不多。
钱仁康在《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一文中提到,在我国最早刊载《茉》歌词的出版物《缀白裘》中,记载《茉》的歌词是《西厢记》的剧词,也就是说,唱的是张生戏莺莺的故事。
何仿在他的《扎根中华大地,香飘四海五洲——记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江苏音乐》1992/4)一文中提到他在江苏六合、仪征一带跟当地一位民间艺人学唱《茉》时,当地艺人唱的内容包括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等其他花的唱词,何仿后来把这些唱词改成统一唱茉莉花的词,即现在我们所听到的江苏《茉》的唱词。

三.《茉莉花》的传播
1.《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的文章有何仿的《扎根中华大地,香飘四海五洲——记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搜集》,他以歌词改编者的身份,讲述了他在江苏六合、仪征一带如何跟当地一位民间艺人学唱《茉》、如何把当时唱金银花、玫瑰花等其他花的唱词统一该成唱茉莉花的词、并将新词中的“奴”改为“我”的过程,还对新改的歌词进行了演唱提示,他最后讲述了改变歌词后的《茉》是如何在1957年、1959年、1981年及九十年代在海内外传唱开来的过程。
其他有关《茉》是如何在大江南北逐渐流传开来、最早是哪个地区唱《茉》的研究文章没有。但钱仁康在他的《学堂乐歌是怎样旧曲翻新的》(《钱仁康音乐文选〈上〉》)一文中,提到学堂乐歌旧曲翻新的手法之一是“颠鸾倒凤法”,他分析沈心工的学堂乐歌《蝶与燕》、《剪辫》是采用的“颠鸾倒凤”手法,就是运用Hittner记录的《茉》的曲调来进行旧曲翻新的。这对《茉》的传播应有所帮助。
2.《茉》在国外的流传主要是前面所提到的钱仁康的两篇文章,他考证了《茉》在海外的流传情况:由于“Barrow的《中国旅行》影响很大,1864年德国人卡尔•恩格尔(1818—1882)所著的《最古老的国家的音乐》,1870年丹麦人安德列。彼得•贝尔格林(1801—1880)所编《民间歌曲和旋律》第10集,1883年出版的波希米亚裔德国人奥古斯特•威廉•安布罗斯(1816—1876)所著的《音乐史》、1901年英国人布隆和莫法特合编的《各国特性歌曲和舞曲》,都采用或引用了《茉莉花》”,“1911年,英国作曲家格兰维尔•班托克(1868—1946)出版《各国民歌一百首》,他《茉莉花》写成了一首三部式卡农形式的钢琴伴奏”,“在美国年,1922年夫罗伦斯•赫德孙•博茨福德编的《各国歌曲集》都收进了《茉莉花》”,“日本学校歌曲《茉莉花》(上田寿四郎作词),也是根据这个曲调填词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858—1924)还把这个曲调用于歌剧《图兰多特》中”。

四.《茉莉花》在传统音乐各类体裁中的比较研究
传统音乐的各类体裁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这五种,关于《茉莉花》在传统音乐各类体裁中的比较研究。主要的文章有:钱国桢的《民歌“茉莉花”在传统音乐各类体裁中的 比较研究》(1994/4《音乐学习与研究》)、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和冯光钰的《中国同宗民歌》。
1. 钱国桢的《民歌“茉莉花”在传统音乐各类体裁中的比较研究》:
(1)《茉》在歌舞体裁中的比较研究:a、以河北南皮的《茉》为例,叙述了其作为歌舞体裁的舞蹈表演形式,分析了作为舞蹈歌曲的《茉》在节奏、节拍、旋律、调式、结构、前奏、间奏等方面的特点;b、以冀中莲花落和东北的二人转《茉》为例,分析了《茉》在北方东北色彩区作为歌舞体裁的乐观雀跃的特点。
(2)在近代联曲体说唱音乐中,吸收了《茉》(或《鲜花调》)作曲牌:a、北京单弦牌子曲中的《鲜花调》由于说唱音乐化的要求,突出了快声快语、闪板夺字的节奏特征;b、广西文场中的《鲜花调》则充满了文雅气息,更接近于江苏《茉》,保持了南方民歌的色彩特点。
(3)在近现代联曲体的地方剧种中,也吸收了《茉》(或《鲜花调》)作为自己的唱腔:a、五十年代流行于津京地区的曲艺剧《新事新办》中剧中人张凤兰唱的一段《鲜花调》,曲调简洁明快、节奏疏密有致,腔词结合得当;b、广西彩调剧的调类唱腔中,《雪花飘》是《茉》的变体,整个唱腔简洁洗练,既保留了民歌《茉》的典型音调,又有地方特色音调的新鲜感。
(4)在民族器乐曲中,不管是合奏或独奏,都把《茉》纳入了自己的表现范围中。a、山西鼓吹乐八大套第三套《推辘轴》套中的第七支乐曲,为推向全套乐曲高潮,把优美抒情的《茉》变成快速火热的乐曲;b、梆笛演奏家刘管乐把《茉》改编成有四次变奏的笛子曲,乐曲由慢到快,有优美到火热,在高潮中结束。
(5)《茉》还被改编成无伴奏合唱和民族管弦乐合奏等体裁形式,钱国桢没有再列举。
2.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主要论述的是《茉》在民族器乐曲中的运用。她以山西晋中的《茉》乐曲为例,说明《茉》在作为独立的曲牌加以演奏时,吸收了山西民歌中常出现的偏音“4”“7”,构成清乐徵调式,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同时晋中的《茉》乐曲还被吸收到整套乐曲中作为套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茉》被安排在山西八大套的第三套中,运用添字加花的手法,显示了器乐不同于声乐的表现性能。同时,她还列举了一些以《茉》为主题改编的器乐独奏、合奏曲,说明《茉》的被吸收使乐曲的表现力更丰富多彩。
3.冯光钰在他的《中国同宗民歌》中主要以湖北小曲《鲜花调》为例说明《茉》被说唱曲种吸收,衍变成基本曲牌唱腔情况:从唱词、旋律走向、落音、乐句的发展来看,湖北小曲《鲜花调》曲调显然脱胎于民歌《茉》,但又按曲艺音乐的特点,把唱词加以“说唱化”和“地方化”,使唱腔适应地方曲艺表现的需要。

五.各地民歌《茉莉花》在音乐形态上的比较研究
主要的文章有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江明忄享 的《汉族民歌概论》、周青青的《中国民歌》、冯光钰的《中国同宗民歌》,另外钱国桢在他的《民歌“茉莉花”在传统音乐各类体裁中的比较研究》中也论述。他们认为江苏苏北的《茉》是时调“鲜花调”的母体,都是以苏北的《茉》为最基本的形态,与其他地区的《茉》进行比较研究的。
1. 首先我们来看他们对苏北《茉》的分析:
(1)易人认为:苏北的《茉》和《鲜花调》相比,无论从旋律、节奏、音域、拖腔等方面都显得更委婉、秀丽、动听。
(2)江明忄享 认为:苏北《茉》的旋律以曲折的级进为主,小跳进很少,有典型的南方色彩特点,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几段,不唱《西厢记》故事,较早为人们所采集、介绍。
(3)周青青认为:在词曲的配置上,江苏的《茉》多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很密集,在演唱速度上比河北、东北的《茉》略快,但在整体的风格气质上,更具抒情气质。
(4)冯光钰认为:苏北的《茉》用的是五声音阶,旋律婉转流畅,节奏稳重而富于变化,音乐充满了诗情画意,生动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有感染力。如用吴语演唱,则更显深邃细腻、新颖亲切。
(5)钱国桢认为:苏北的《茉》最具江南小调特点,五声徵调式、旋律级进、四平均、二对一、切分节奏型的交替等,使歌曲流畅而又有江南语言的节奏特点,而短促的第三句和抢先切入的第四句表达了人们对茉莉花急切的爱恋之情。
2.接下来我们看他们对各地《茉》的比较:
(1)易人在她的文章中,先比较了河南商城、甘肃泾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的《茉》,认为虽然四首曲调存在许多相同的乐汇,旋律线条的起伏比较相近,都是徵调式,但由于a、四首乐曲第一句的落音不尽相同;b、甘肃泾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的《茉》都出现了“4”“7”偏音;c、各地有不同习惯的衬词;d、被收在赣南采茶戏和祁太花鼓中,与舞蹈动作进行了结合,使得四首曲调的形态和音乐形象的刻画变异比较大,给人的感觉也不相同。
接下来她又比较了辽宁长海、河北南皮、山东长山的《茉》,认为它们的风格都比较粗犷,都出现了和各地方言密切联系的衬词。河北南皮的《茉》由于出现6#5和2#1的小二度,有一种新鲜的色彩感。而黑龙江的《茉》由于演唱者郭颂的处理,即在结尾时把高音加以延长,注入富有东北地方风味的衬词“哎呀哎呀哎哎呀”而显得别具风味。
另外她还比较了河北深泽县正调(当地把结束在徵音上的《茉》习惯称为正调)和反调(把结束在商音上的《茉》习惯称为反调)两首不同调式的《茉》,虽然它们的第一乐句中的两个乐句都进行了重复,但音乐的进行和落音都不相同,而第二 乐句两者的乐汇和音区位置不一样,“反调”在句尾加进了“哎哟哎哟”的衬词,使乐句延伸为五小节半,从而增添了歌曲了表现力,之后“反调”第三乐句又进行紧缩,连续三个十六分音符的字多腔少,使得“甩腔”也比较短小,最后落在商音上。
(2)江明忄享 先后分析了河北南皮的《茉》和山东日照的《述罗》。他认为河北南皮的《茉》是一首河北的典型曲调,旋法起伏较大,跳进较南方多,旋法起伏度较大,跳进教南方多,因字调而引起的字前装饰(绰注及上下三连音)多而有北方色彩,各句的加腔是由于歌舞表演的需要;段后较长的拖腔,旋律材料来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江明忄享 认为山东日照的《述罗》(鲁南五大调“四盼”之四)用了“鲜花调”来抒唱四到六月间盼郎归来的思念之情,旋律跳进较少,曲折细腻,第三第四乐句连接较紧,使唱词也合成一个较长的句式。
(3)周青青采用对比谱来综合比较苏北、河北南皮和黑龙江的《茉》。与江苏的《茉》相比,南皮的《茉》旋律起伏大些,色彩明亮些,曲调更具叙述性质。但从北方民歌的角度看,南皮的《茉》因速度缓慢,大调五声音阶的级进进行、曲调中五次出现的小二度音程而显得相当柔媚和细腻。东北的《茉》在旋律上与河北的《茉》关系比江苏的《茉》更接近,但曲调比南皮的《茉》平直、朴实、跳进多、幅度大,因而显得棱角也大些,没那么细致;最后拖腔的旋律骨干音与南皮《茉》的拖腔完全一致,但风格不同,有东北人豪迈、直爽、快人快语的性格特点4)冯光钰前后分析了河北南皮、山西临汾、宁夏固原县回族和黑龙江的《茉》。他认为南皮的《茉》是带变音的六声音阶,音域比苏北《茉》宽广,旋律起伏较大,明亮、具北方小调的特点;由于唱词为张生与莺莺的故事,音乐的叙事性与抒情性有机结合,曲调既有说唱风味有动听,节奏既从容舒展又轻盈跳动,加之民歌演唱者的出色表现,使民歌的意境得到了有力的渲染。
山西临汾的《茉》是一首七声音阶的民歌,旋律中特别强调偏音“4”“7”,调性色彩比较自然,使旋律更为婉转优美,是一首情歌色彩浓郁的民歌,民歌手的演唱含蓄深厚,着重于内在感情的表达。
宁夏固原县的《茉》与苏北的《茉》相比,唱词内容及旋律进行产生了许多变异,原位“4”音与徵“#4”音的交替出现,使得“4”音的运用很有特色,引起一定的色彩变化,句末“牧童哥”的衬腔突出了地方特点,但其音乐结构、各乐句的落音与苏北的《茉》大致相似。
黑龙江的《茉》是由男歌手演唱的民歌,与女歌手的演唱相比,显得别致而干净利落,富有层次感,纯朴稳重中含有轻巧优美、含蓄中洋溢着热情。歌曲旋律简练朴实而诙谐幽默,速度徐缓,抒情中具有热情开朗的性质,起句的衬词与结束句的衬腔首尾呼应对答,颇有特色;曲调棱角分明,柔中有刚、起伏自然,把人们热爱茉莉花的喜悦之情表现得十分真切。

综上所述,《茉莉花》流传到各地后产生了许多的变体,多姿多彩,各具一格,为适应各地各阶层广大人民的需要,已主要成为汉族民族音乐各种体裁中的一个共同的音乐主题。再一次肯定回答的是,在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特》用的《茉莉花》曲调,就是乾隆年间英国人Hittner在中国记录的《茉莉花》( ) 。芬芳四溢的茉莉花带给我们骄傲,带给我们许多美好的艺术享受,衷心祝愿我们的茉莉花能常开不败,能越开越美!

⑶ 介绍一下江苏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起源江苏,初名为《鲜花调》,又名《打花鼓》,最早刊印乾隆年间的《缀白裘·花鼓》戏曲集。

1、《茉莉花》首发时间为:1957年

2、形式:中国民歌

3、歌词:《茉莉花》在中国多个地区有多个版本流传,各个版本的曲调、歌词往往大同小异。现在流传最广的是南京六合、扬州、天长到泰州一带的民歌。

歌词如下:“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3)鲜花调又叫扩展阅读:

《茉莉花》发展历史沿革:

1、1768年,法国哲学家卢梭编辑《音乐辞典》时,在“中国音乐”条目中收录了《茉莉花》这首歌。

2、1920年至1924年间,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把这首歌用在歌剧《图兰多》中。

3、1942年,由著名作曲家何仿搜集整理了民歌《鲜花调》,1957年完成改编,正式更名为《茉莉花》。

4、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茉莉花》,并将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

5、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日本馆的机器人用小提琴演奏了《茉莉花》。

⑷ 《茉莉花》又名叫什么

是扬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鲜花调》

《鲜花调》是扬剧的曲调,版原歌分三段,艺权人是用男扮女音的调门演唱给何仿听的,何仿边听边记词曲,原词是这样的: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香香也香不过她;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

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⑸ 音乐名作《茉莉花》有怎样的音乐特点

《茉莉花》又名《鲜花调》,是清代以来在我国广大城乡十分流行的汉族民间小调。目前,流行地域遍及大江南北,成为我国民间小调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曲目之一。

各地的《茉莉花》曲调不尽相同,但歌词基本相同,都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为内容。北方的《茉莉花》还常唱《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传说故事。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将《茉莉花》用于其著名的歌剧《图兰朵》中,使该曲作为代表性的民间歌曲,登上了世界歌剧舞台。

各地的《茉莉花》总的音乐特点是:起、承、转、合式的四句体乐段,落音分别为:“徵”、“宫”、低音“羽”、低音“徵”。第一句分为两个短句,其结构对称,落音相对;第三句是紧缩句,并在句后不停顿,紧紧衔接第四句。旋律起伏大,曲折流畅,婉转抒情。

现在人们听得较多的是江浙地区的《茉莉花》。曲调细腻优美、委婉动人。这首小调与一般的小调相似,也是单乐段的分节歌,音乐结构也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点:第三句和第四句歌词连成一气,在音乐上也很难从中剪断。此外,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

磁带收藏家费力先生是扬州曲艺界的老前辈,1986年他参加了《中国曲艺集成·江苏卷》的编撰工作,在上海唱片公司仓库里发现了一盘1934年由上海蓓开唱片公司灌制的胶术唱片,里面有一首由当时扬州清曲名家黄秀花演唱的名叫《鲜花调》的老歌,居然就是现在闻名遐迩、脍炙人口的《茉莉花》,于是费老特意请人翻录了下来。这也是现存最早的《茉莉花》音响资料。据他考证,这首《鲜花调》其实是明朝嘉靖年间流传于江淮一带的俗曲《双叠翠》中的选段,换句话说,四百多年前,《茉莉花》就已经在扬州大地上广为传唱了。

⑹ 安徽的民间小调

歌曲《茉莉花》】
①民歌名,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江苏省扬州市市歌。
起源
《茉莉花》是江苏民歌,这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江苏的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但发源地却颇具争论。现在的主流观点是《茉莉花》起源于扬州。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省的南京、盐城等城市争相站出来说他们是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而且还在一些媒体上发表文章,加以证明。2000年10月16日,两位扬州文化人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篇《“茉莉花”源自扬州清曲》的文章,此后再没有听到其他不同的声音了。这两位文化人分别是扬州清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朱祥生和副主任聂峰。其中,聂峰先生还师从于近代的扬州清曲表演大师王万青。长期沉淀的清曲知识,使两人坚信《茉莉花》源于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又称扬州小曲、扬州小调。《茉莉花》最早属于扬州的秧歌小调,后经扬州清曲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衍变成扬州清曲的曲牌名【鲜花调】。清乾隆年间出版的一部汇集当时流传广泛的地方戏曲的《缀白裘》集里,收集刊登了《鲜花调》,有曲谱和曲词。曲词除了个别字与现在的《茉莉花》不同外,其他一字不差,这是目前为止,发现在的关于《鲜花调》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载。由此足以证明,《茉莉花》源自扬州清曲。两位文化人又从其他方面,列出种种证据,佐证《茉莉花》与扬州的渊源。文章出来后,异音立即没有了。后来不少其他地方的学者文人,也开始渐渐发表文章,称《茉莉花》出自于扬州。
这首脍炙人口的扬州小调,随着扬州在当时的影响而传颂全国,且影响了其他许多地方的戏曲和曲艺。150年前,扬州作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哼。几十年后,普契尼创作《图兰朵》时,选用这样一首既能代表东方韵味又风靡中国的《茉莉花》作为主题音乐,衬托中国人的爱情故事,既自然也属必然。
发展和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栽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首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据近年来媒体报导,《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三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隶属江苏省扬州市的仪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该曲当年由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了唱片,于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所谓民歌就是在某一地区广为流传了很长时间的民间小调,在后人的传唱过程中又有一些改编和加工,所以它的词曲作者基本上都无从考证。

⑺ 茉莉花是哪里的民歌

中国民歌,起源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内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容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7)鲜花调又叫扩展阅读:

《茉莉花》是最早传到国外的一首中国民歌,大约在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1792-1794)间,首任英国驻华大使的秘书、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1769-1848)返国后,于1804年出版了一本《中国旅行》,书中特别提到《茉莉花》。

由于《中国旅行》的巨大影响,1864年至1937年间欧美出版的多种歌曲选本和音乐史著述里都引用了《茉莉花》,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图兰多特》中的男声齐唱,它浓郁的中国民间风格,曾使全世界亿万听众迷恋不已。

⑻ 《茉莉花》是哪里的民歌

提起《茉莉花》,当今人们都认为它是江苏民歌。知道它的前身称[鲜花调]却为数很少。知道它最早出现于凤阳花鼓之中,并由此传播全国,流传国外,更是凤毛麟角。

《茉莉花》最早版本,为清乾隆年间刊印的《缀白裘·花鼓》中的插曲。该剧演一对凤阳夫妻打花鼓卖艺,被浪荡公子曹月娥邀至家中,唱了一首《花鼓曲》(又称《鲜花调》)。该曲共12段,前两段唱词是:好一朵鲜花,(重)有朝的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重)/好一朵茉莉花,(重)满园的花开赛不过它。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重)后10段唱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演唱中,浪荡公子不时乘机调戏花鼓女。花鼓女躲之,其丈夫护之,形成热闹的三人歌舞表演。唱词中的“茉莉花”,即为剧中的“花鼓女”;想“采一朵戴”者,为剧中的“浪荡公子”;“看花的”为花鼓女的丈夫。

早在乾隆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打花鼓》就记录了凤阳花鼓艺人在北京街头演唱[鲜花调]的情况:“打花鼓,凤阳妇人多工者,又名《秧歌》,盖农人赛会之戏。其曲有《好朵鲜花》套数,鼓形细腰,若古之搏拊然。”文中的[好朵鲜花]即《鲜花调》。

1973年,笔者在凤阳县燃灯公社采风时,71岁的刘陆氏演唱了《鲜花调》。该曲目有15段,前4段分别唱了“鲜花”、“茉莉花”、“玉簪花”、“牡丹花”,后11段亦为“张生戏莺莺”故事。唱词的句式结构与《缀白裘·花鼓》相同,其曲调亦与昆曲[鲜花调]相似。据刘陆氏回忆,她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听奶奶说,这首曲目流传很久。笔者认为,李声振在北京听到的《好朵鲜花》,当为刘陆氏演唱的《鲜花调》。

《鲜花调》的流传主要有两个载体:一是流传600年、走遍全国的民间凤阳花鼓艺人,二是戏曲《打花鼓》中的[鲜花调]。到了清末,随着地方戏、地方曲艺的兴起,这首小曲成为全国众多地方戏、地方曲艺、各地民歌中的重要曲目。如1932年版刘复、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中就收有遍布全国近10种不同名称的《鲜花调》;中国戏曲、曲艺音乐集成中可找出诸多《鲜花调》;《霓裳续谱·花鼓献瑞》是专为乾隆皇帝祝寿的曲目,便使用《鲜花调》来演唱;20世纪初,上海各唱片公司录制多首《打花鼓》中的《鲜花调》;18世纪末,《鲜花调》流传至英国,后传遍世界,并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于歌剧《图兰多》中。

1942年,新四军小战士何仿在江苏六合采风时,记录了一位民间艺人演唱的《鲜花调》(拟为扬剧《打花鼓》中的《鲜花调》)。15年后(1957年),改编成民歌《茉莉花》,参加全国会演。在媒体的运作下,《茉莉花》被首次标名为“江苏民歌”而传遍全国。在唱词上,删除“张生戏莺莺”的故事,专唱“茉莉花”;在曲调上,在昆、徽、京剧[鲜花调]的基础上,追求旋律婉转细腻,节奏稳重并富于变化,把以叙事为特征的《鲜花调》改编成以抒情、歌唱为特征的《茉莉花》。但是[茉莉花]曲调结尾,仍保留上扬8度、渐慢、大拖腔的戏曲唱腔特点,与昆、徽、京剧《打花鼓》中的《鲜花调》完全相同。

如今,《茉莉花》已代替了传唱数百年之久的《鲜花调》,普契尼《图兰多》中《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使该曲成为中国民歌最杰出的代表。但是我们不要忘记[鲜花调]数百年来为中国民间艺术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更不要忘记传播它的载体——凤阳花鼓。

⑼ 民间小调名有哪些

小调的曲目﹐异常丰富。根据其历史渊源﹑演唱场合及音乐性格等为扬州小调依据﹐大体可分为3类﹕

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山坡羊》﹑《寄生草》﹑《闹五更》﹑《耍孩儿》﹑《银纽丝》﹑《叠断桥》﹑《打枣杆》 清代的《剪靛花》﹑《玉娥郎》﹑《倒扳桨》﹑《鲜花调》﹑《湖广调》等。

江苏省《大九连环》、东北的《瞧情郎》、又如《月儿弯弯照九州》、《长工歌》、《孟姜女》、《五卅运动》、《十送红军》
《诗经》也是民间小调的集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月节折杨柳歌》等时序体的乐府民歌,就是民间小调的起始。
清中叶时,已刊印的俗曲就有6044种(见刘复、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稿》)。其中大多数属于小调体裁。影响较大的刊本有《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时尚南北小调万花小曲》、《粤风》、《粤讴》等。
小调在流传过程中,其曲调由于歌者的个性、审美习惯、填配新词、唱法不同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变体以及蕴含著不同的情绪和表现性能。例如《孟姜女》与《梳妆台》、《十杯酒》、《哭七七》;《无锡景》与《探清水河》;《剪靛花》与《码头调》、《放风筝》、《四季歌》等,相互之间既保持著承传的派生关系,又自成一曲,各有特色。一般情况下,一首小调流传的地区愈广和时间愈久,其变体就愈多;而且,各种变体与原歌的关系也是有远有近,纷杂而多样。《打樱桃》、《绣荷包》、《卖杂货》、《小拜年》、《磨豆腐》、《看灯》、《补缸》、《采茶》、《游春》、《放风筝》、《打秋千》、《割韭菜》、《赶庙》、《游灯》、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如《山坡羊》、《寄生草》、《闹五更》、《耍孩儿》、《银纽丝》、《叠断桥》、《打枣杆》;清代的如《剪靛花》、《玉娥郎》、《倒扳桨》、《鲜花调》、《湖广调》,《沂蒙山小调》,《桐城歌》,《生产忙》这些都是民间小调。

⑽ 茉莉花是谁作的曲

  1. 茉莉花由著名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2.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该首歌曲展现了少女热爱生活,爱花、惜花、怜花,想采花又不敢采的羞涩心情,此歌曲多次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3]。在国内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3. 1942年冬天,年仅14岁的文艺兵何仿随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到南京六合开展宣传演出,在六合金牛山地区当地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了最初的六合民歌版本《鲜花调》,记录下了这首歌 。何仿将原曲原词整理后 ,经过反复推敲 ,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 ,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 ;把歌词中原来的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 ,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 ,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然后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 ,将原歌中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 ,进一步丰富其旋律 ,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热点内容
室外绿化花卉 发布:2025-02-01 13:41:15 浏览:543
丁香助消化 发布:2025-02-01 13:39:38 浏览:657
冬笋的花语 发布:2025-02-01 13:38:08 浏览:237
过年赞花语 发布:2025-02-01 13:38:00 浏览:268
郁金香手花环 发布:2025-02-01 13:37:22 浏览:976
郁金香自然球五度球 发布:2025-02-01 13:12:32 浏览:42
龙抓榕盆景 发布:2025-02-01 13:10:44 浏览:760
miumiu情人节包 发布:2025-02-01 13:09:10 浏览:51
99朵白玫瑰花束图片 发布:2025-02-01 13:04:54 浏览:1000
丁香能治胃病吗 发布:2025-02-01 12:55:51 浏览: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