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鲜花
① QUEEN乐队的艳丽花朵
文:游萦
无数摇滚乐迷怀念着六七十年代,那一个灼烧般的,带着炽烈与灰烬气息的疯狂年代。二战后的平静是一个愈伤期,也意味着一大片迷茫的浓雾,所有人在压抑中迷失方向,空气中封存着躁动的危险因子,一切显得那么陈腐可憎,一切等待着被破坏,被覆灭,被重建。
一群愤青们首先拖着他们肮脏破旧的牛仔裤,背着一把随时有可能被砸碎的吉他跳上街头,狂笑着嘶吼着,挥舞着有力的拳头消耗他们的青春。英国,这个由危险而冷峻的物质构成的孤岛,这个大西洋中显得阴郁而溢满火药味的古老战舰,成为这场躁动的舞台。披头士的蘑菇头引来少女们的阵阵尖叫——但这不是全部,The Who用吉他残片引爆了全场的疯狂 ,Rolling Stones孜孜不倦地甩着蓬乱浓密的长发在街头的舞台上咆哮着,Sex Pistols坏笑着给专辑封面上英国女王的耳朵别上别针…… 一切在不安与死寂中开场,若干年后以决绝的姿态扑向覆灭。其间,英伦三岛的肥沃土地上疯狂滋长着各种植物——苔藓还是向日葵,荆棘还是紫罗兰,这都不重要。它们都以自身的存在继续着那个时代的疯狂,其中,有一朵花最为艳丽,盛开的也最为放肆。
它的名字叫Queen。
之所以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渲染那个由嬉皮士运动,朋克运动等等交织的时代,是因为那一切都是Queen,这朵艳丽花朵的温床。它吸收着那些带着腥味与热度的养料,却绽放出有别于粗糙朋克们的华美与优雅。Queen,这是一支风格无法被界定的摇滚乐队,它有着招牌式的华丽吉他Solo,却不似一般金属乐队的繁冗嘈杂,而是在宏大与华丽中渗出一丝规整与隽永;它早期的作品泛着些许实验味道,却不似Pink Floyd般空荡清冷,而是沾着人间烟火的暖意;它也曾有过自省与探讨末日的歌词,却并非哥特乐队般整日沉在凄绝的异世界里。它属于人间,扎根尘俗,却透着超尘脱俗的芬芳华美,就连四位成员的面容也一样,有时你很难从他们秀丽的脸上相信他们是实力派。主唱Freddie Mercury有着波斯血统,骨骼奇骏,狭长的眼梢泛着一丝阴柔;吉他手Brian May则是一位标准的英式美男——挺拔的鼻梁,分明的轮廓透着高贵的忧郁;贝司手John Deacon的微笑永远是个谜,柔和的面部线条在寂静中熠熠生辉;鼓手Roger Taylor的美已经无法形容,芭比娃娃般无懈可击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乐队发展
追根溯源,Queen的诞生是建立在乐队Smile的基础上的。1968年,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的Brian May带着他自制的吉他Red Special与医学院学生Roger Taylor,以及同学Tim Staffell成
皇后乐队
立了Smile。乐队风格主要为硬朗的重金属,Brian富有感染力的吉他solo在这个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oger有力而具爆炸性的鼓点也初具端倪。而这时的Freddie Bulsara,后来的Queen灵魂主唱刚从伊令大学毕业,并在毕业后的服装生意中认识了Roger Taylor,也因此成为Smile第一批听众 。不过,这个时期的Freddie辗转于数只乐队中,并未加入Smile,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他与乐队的每名成员都私交甚笃——生意伙伴Roger Taylor后来干脆让Freddie搬进了自己的公寓,Tim Staffell更是他多年的同学。或许正是这为日后Queen的默契奠定了基础。
主唱键盘手Freddie Mercury
不久,Tim Staffell决定离开Smile,从另一支乐队Sour Milk Sea解散风波中出走的Freddie在Tim走的同一天便加入了Smile。这一成员变动对于日后的Queen是有里程碑意义的。而后Freddie决定将乐队名改为Queen。1971年2月,毕业于伦敦大学切尔西学院电子工程系的John Deacon正式加入Queen。乐队宣告诞生。
John Deacon花了些时间融入Queen这个团体,他的加入有些阴差阳错的味道。 招贝斯
吉他手Brian May
手时,Freddie的一位朋友Chris也参与了竞争,Chris同样技艺精湛,又与Freddie交情不错,眼看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被Chris的发挥失常搅黄了。吉他手Biran May最终选择了更为稳重严谨的John,Freddie本人自然有些失望。John这个“外人”的身份变得很微妙。不过很快,John以实力赢得了信任,他沉静稳重的bass line给Queen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曲风一条准绳,使得Queen的作品曲折多姿而又不显凌乱。另外,这位理科高材生 深谙理财之道,在成功炒掉两个只关心如何压榨乐队利益的猪头经纪人后,他开始打点起Queen的内外事务来。
说到理科高材生,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位成员,吉他手Brian May了,这个乐队基石式的人物是Queen“高贵血统”的一大源头。Brian后来成为英国伦敦帝国大学星体物理学博士,精密的理性思维却毫不妨碍感性灵感的发挥,他的吉他solo不再只是歌曲的点缀——若把Queen比作一个人,Roger的鼓点与John的bass line是筋骨,Brian的吉他solo就是其间的血肉。
主唱Freddie、贝斯手John Deacon
说到这里,该解释一下为何之前称他为Freddie Bulsara了。事实上,Freddie Mercury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艺名,Freddie原名Farrkoh Bulsara,少年时代得到了“Freddie”这个外号,17岁到英国时便以Freddie自居。再后来,Freddie创作歌曲《My Fairy King》时得到一句歌词启发,决定将姓改为Mercury(这也和Queen所属厂牌Mercury一拍即合),故而有了后来为人熟知的Freddie Mercury这个名字。
在1973年推出的处女作《Queen I》中。可以明显听出Led Zeppelin对Queen曲风的影响(Led Zeppelin和Jimi Hendrix是Queen的偶像),曲风虽在华丽风格上初显端倪,但Freddie高音段的叫喊有些模仿Led Zepplin主唱Robert Plant的痕迹。不过,这张处女作总算是一个不错的开始。《Queen I》诞生出了Queen的第一首热门单曲《Seven seas of rhye》。
1974年,Queen推出第二张专辑《Queen II》,在这张专辑中,Queen迈出了非常可贵的一步,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Freddie原本略显单薄的嗓音处于疯狂的蜕变中,它变得更为丰盛多姿,也更具有内在的爆发力。进步更明显的是Queen整体富有奇幻歌剧色彩的编曲,其中吉他手Brian May的solo个人认为在这个时期已开始走向成熟。当然,这一时期的编曲制作有些花哨浮躁之感——像一个刚步入文坛的青年作家,拼命在行文中显露辞藻一般。
《Queen II》中有一首歌很值得一提,它并非热门歌曲,却为后来Queen的传世经典《Bohemian Rhapsody》奠定了基础,那便是《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Bohemian Rhapsody》就像是《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的究级进化版。泛着超现实主义气息的歌词,集诡异、黑暗、精致为一体的曲风,还有华丽又略显俏皮的吉他solo与Bass line——或许最大区别的便是演绎了,《Bohemian Rhapsody》中间部分的歌剧色彩更浓,主唱Freddie的驾驭也更为精彩绝伦(甚至可以说,Freddie在《Bohemian Rhapsody》中的演唱盖住了其同样出色编曲的光芒。)。
紧接着,Queen推出了第三张专辑《Sheer Heart Attack》,这是Queen辉煌的真正开始。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便是Freddie声线上的破茧成蝶,无论是轻灵婉转的《Killer Queen》《Mis Fire》,还是金属风格强烈的《Stone cold crazy》,他都驾驭的游刃有余。真正到达炉火纯青地步的,还有编曲制作。此时的Queen已经在磨练中懂得取舍,不在过于泛滥的叠加花哨的段子,而是明了在美轮美奂中寻求一种和谐与整体感。在热门单曲《Killer Queen》中,Freddie光洁顽皮的声音巧妙地穿梭于Brian May灵动轻快的吉他solo中,配以诙谐的和声,使得这首歌在悦耳的同时充满了黑色幽默。《Killer Queen》从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Queen的巅峰水准,它的大热似乎也预示着一个华丽王朝的到来。
走向巅峰
1975年,Queen凭借巅峰之作《A Night At The Opera》皇袍加身。这张专辑不但是所有Queen迷顶礼膜拜的传世经典,也是摇滚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若是初次接触Queen的朋友,不妨从这
鼓手Roger Taylor
张专辑听起,因为它从任何一个角度都代表Queen的最高水准 。)
在这张专辑中,抒情小曲、金属力作、歌剧断章在整体上错落有致,张弛有度,真正呈现了一个多彩的皇后。专辑以风格颇具讽刺与火药味的《Death On Two Legs》开始,几经情感起伏与动静转换,以一段英国国歌《God Save The Queen》的吉他华彩结束,歌曲间的契合可谓浑然天成。而单看每首歌曲,也都完美的无可挑剔。主场作品极少的鼓手Roger Taylor的《I’m In Love With My Car》 气势十足,Roger沙哑而富于颗粒感的嗓音将歌曲打造的极具荷尔蒙气息,而后《 ’39》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带着文艺气质的吉他手Brian May抱起木吉他,轻轻吟唱起一个哀而不伤的故事,纯木吉他的伴奏泛着乡村气息,这在Queen的作品中是非常少见的。
至于Freddie Mercury在此专辑中的表现 ,已无须多言了。该如何形容他的声音呢?华丽?太过浅薄;性感?似乎过于轻佻。他时而浅吟低唱,时而高声呐喊,声音的每个细枝末节都开出诡异的花朵。Queen的魔力就在于此,他们能轻易制造一座宫殿,又可以用一个吉他拨弦让它顷刻灰飞烟灭,此时你已被Freddie带领到皎洁月光中,当你快要昏睡在那片温柔中时,一切又陷于荒凉,片刻前的呢喃已变成一连串痛苦的呐喊……
完美力作自然万众瞩目。《A Night At The Opera》刚上市预定量就达500万张,其
皇后乐队
中热门单曲《Bohemian Rhapsody》更是以风卷残云之势横扫各大排行榜,并占据英国排行榜冠军宝座达破纪录的9周之久!甚至在十多年后的 1992 年,《 Bohemian Rhapsody 》还在美国单曲排行榜上获得过数周的亚军成绩。专辑封面的著名鸟冠图案由主唱Freddie亲自设计,其中的巨蟹、室女、狮子分别代表乐队成员的星座。这一图案的变体也沿用在Queen后来的专辑《A Day At The Race》和《Greatest II》上。
然而,巅峰往往也是一种死刑的宣判,事情往往是这样,就像拉斐尔的前无古人注定了古典细腻派画风的后无来者。《A Night At The Opera》之后,无论Queen如何努力,都无法再逾越这个巅峰——它太完美了,以至于后来的一切都被称为“复制品”。跳开来看,而后发行的《A Day At The Race》《News Of The World》以及《Jazz》都是精品之作,但在人们的心中,它们只能存在于《A Night At The Opera》的阴影下。
尽管如此,这三张专辑还是诞生了很多经典之作,其中《We Are The Champions》和《We Will Rock You》无疑是Queen传唱度最高的作品(相信很多中国乐迷都是由它们认识Queen的),他们出现在无数的体育赛事、广告中,也在大多数人眼中成为Queen的标志。
Queen早期作品以不使用合成器著称,然而那些绚丽多姿的歌剧效果又是如何制作的
皇后乐队
呢?这就又要提一下那两位理科高材生——吉他手Brian May和贝司手John Deacon了。这二人不仅在音乐上有着过人的才华,在机械制作方面更是一流。Brian那把几十年如一日的红黑吉他Red Special是他自行制作而成的(据说最初的材料是家中的门板),Red Special音色特别,Brian操持的得心应手,它不仅成为Brian May的一个标志,后来还专门成立了吉他厂牌。除此之外,他还制作了Treble Booster Pedal(高音升压踏板,用于完善高音部音色)。电子工程系科班出身的John Deacon更厉害,他用一堆废弃的晶体管拼装的神奇功放Deacy Amp为Queen音乐艺术声效立下了汗马功劳。Treble Booster Pedal与Deacy Amp后经改良诞生了录制套组Vox Brian May Special,后来也作为独立产品发售。这个套组,加上Vox AC30(一种音响模拟效果器),以及摇滚三大件,便是Queen华美音效的全部家什了。
在录制方面,Brian May一般采取多个音轨叠加录制的方法,他们对于录制效果也非常精益求精 ,《 Bohemian Rhapsody 》的创作时间仅花去Freddie Mercury15分钟,后期制作却花去好几个星期!在那个没有先进录制技术的时代,Queen以严谨的态度拒绝了快捷但缺乏真实感的合成器,以自己的发明与努力做出了永载史册的音乐,这一点很值得当今很多花样繁多,却心浮气躁的乐队学习。
陷入低潮
80年代是Queen音乐上的一道分水岭。首先,Freddie剪短了之前的卷发,蓄起了漆黑的胡须,演唱会上的着装也从之前酷似芭蕾舞服的紧身衣,换成了男士外套甚至背心。另外,鼓手Roger Taylor和贝司手JohnDeacon也都剪去长发,一改以往阴柔气质。唯一没怎么变的变是吉他手Brian May了,他的一头“蘑菇云”直到今天还是老样子。
比形象上的转变更大的是Queen的曲风。Queen之前一直讨厌朋克,在歌曲《We Will Rock You》与《Sheer Heart Attack》中都有讽刺Sex Pistols的味道。然而,它们都没抵挡住80年代流行舞曲风潮的袭击。
总的说,这个时期Queen内部分为两个阵营。Brian和Roger坚持金属风格,John却对pop、funk有着浓厚兴趣,Freddie是站在John一边的——他本来就是灵魂歌后Aretha Franklin的忠实歌迷,对Michael Jackson也颇为赞赏。在这种局面下,乐队在80年代先后发行了《The Game》《Flash Gordon》《Hot Space》《The Works》《A Kind Of Magic》《Live Magic》《The Miracle》7张专辑。
这些专辑裹挟着浓厚的舞曲气息,原本清晰的鼓点模糊了,歌曲旋律也越来越讨巧上口。Freddie的嗓音大不如前,酒精与香烟(包括少量可卡因)将他原本清澈光润的嗓子变得有些沙哑,声音中内在的张力也磨损不少。总之,它们的确不如Queen70年代的那些作品了。不过媒体对此的恶评如潮,其实也过于夸张,这几张专辑无论如何也没有评论中那么一无是处,仔细看来,它们不但诞生了《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Radio Ga Ga》《I Want To Break Free》等优秀作品,也产生了些新的东西——吉他手Brian May的数首作品倒是出奇的悦耳,不过很遗憾,这一点在一片恶评中被忽略了。
不过,有些批评也不无道理,至少对《Flash Gordon》说来,批评毫不过分。1980年,英国名导Mike Hodges找来Queen为科幻电影《Flash Gordon》制作配乐,Queen决定做个尝试。非常遗憾的是,这次尝试的成果是一张堪称Queen最差作品的专辑,为了配合电影科幻娱乐还有些傻呵呵的风格,以不使用合成器著称的Queen居然开始使用合成器,而且很显然,他们倒腾出来了一堆完全不符合Queen水准的音乐,那种带有劣质科幻大战模拟音的空洞端子令人失望透顶。专辑销量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滑铁卢。
皇后乐队
《Flash Gordon》仅是Queen低潮期的开始,而后专辑销量的下降。
在经过10年的长期稳定合作后,Queen决定1983年全年不进行任何现场演出。但在这期间Queen仍然在洛杉矶和慕尼黑的录音棚里录制了一个新专辑。
1984年,他们发行了第11张专辑The Works,该专辑包括Radio Ga Ga, Hammer to Fall 和I want to break free这几首热门歌曲。Queen也在当年开始了巡回演出。
1985年在Live Aid演出中,Freddie的风头盖过了所有人,堪称经典。
纵观Queen的80年代,可以体会到俗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贴切。尽管专辑成绩欠佳,Queen的一系列演唱会却大放异彩,他们用事实证明了,他们是为数不多的拥有无敌现场的乐队之一。Queen70年代演唱会不多,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彩虹演唱会。诡异幽暗的灯光,精致的服装,尚且年轻的四人旺盛的活力都显得这场演唱会无比唯美。而Queen80年代演唱会却更为出彩。
Freddie此时的嗓音状态已不如从前,演唱会上高音部全部做降调处理(鼓手Roger Taylor的高音倒是飙的肆无忌惮),但这丝毫未减损他的风采。Freddie Mercury,这个私下里有些腼腆的男人仿佛在舞台上才能找回他另一个自己——疯狂,妖娆,富有表现力与无限的活力,可以一次次掀起全场狂潮——这些在Queen的几场著名演唱会Live in Wembley,Live in Budapest都有体现。这一时期,他们在亚洲、南美也都进行了大规模巡演,比如Magic Tour,We Will Rock You等等。可以说,Queen八十年代的LOGO便是Freddie Mercury高举话筒的样子。
1988年,Freddie Mercury与西班牙著名女高音Montserrat Caballé在巴塞罗那的拉尼特音乐节上共同演绎了经典曲目《Barcelona》。这首歌由Freddie和Mike Moran所作,完美的融合了摇滚的激昂与美声的高贵唯美。这位张扬的摇滚主唱破天荒的穿上了礼服,与Caballé携手演唱了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在直播开幕式一开始便播放了这首歌(作为巴塞罗那风光介绍的背景音乐)。
消逝
然而此时的Freddie已经接到死刑的宣判,他患上了艾滋病,时日无多。
很多人用“回光返照”形容Queen1991年发行的专辑《Innuendo》。Innuendo,讽刺。这张给人以皇后华丽王朝复兴希望的专辑却是一份遗书,它拥有《A Night At The Opera》的恢弘与华丽,也有着自身深沉黑暗的内核,同名歌《Innuendo》的迷幻感觉令人内心恍然——听这首歌时你会忘记你置身的环境,溺进一种幻境中,Freddie以一个末世先知的身份吟唱着;《The Show Must Go On》一曲仿佛是Freddie试图用尽最后气力为世人留下绝唱的完美;而据称是Freddie遗作的《I'm Going Slightly Mad》中却透出令人心悸的讯息——他似乎已经超然脱世,整首歌浸透着一种诡异与癫狂,I'm Going Slightly Mad,渐入癫狂。
《Innuendo》口碑与销量上的双丰收没有减缓死神逼近的步伐,1991年11月24日,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因艾滋病引发的肺炎与世长辞,享年45岁。
Freddie的葬礼由琐罗亚斯德教神职人员住持。包括英国乐坛教父Elton John在内的35名亲朋参加了葬礼。
Queen,这支独一无二的艺术金属大师级乐队,这支在全世界拥有无数歌迷(在亚洲美洲的影响力已经超过Beatles)的乐队,这支见证摇滚兴衰,做出无数开创,给予我们无数惊喜的乐队。
后序
1992年,由Queen其余三位成员发起的“纪念Freddie Mercury演唱会”在伦敦温布利体育场举行,重回温布利,那个1986年Freddie穿着经典黄色外套引吭高歌的地方。一切物是人非,斯人已逝,取而代之的是众多圈中好友的鼎力演绎,其中不乏摇滚乐坛举足轻重的地方。那种气氛,悲鸣与激情交织
皇后乐队
的人群的欢呼,是无法用任何文字描述的,歌迷们依旧高举着写有Freddie名字的旗帜大声喊着他的名字,Brian哽咽地唱着《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Robert Plant,这位led zeppelin乐队主唱也到场了,led zeppelin是Freddie生前的偶像,而Robert Plant此时却唱着Freddie的歌,以缅怀逝去的他…… (“纪念Freddie Mercury演唱会”吧内完整版视频及曲目表在扩展阅读里,感谢吧友“夜晚早安”的上传。)
Freddie去世后,贝司手John Deacon退出Queen,决定金盆洗手,尽管后来也小试牛刀了几回,但总体已经退出乐坛。吉他手Brian May自行单飞,鼓手Roger Taylor与乐队The Cross继续发展。
1996年,Queen最后一张专辑《Made In Heaven》依照Freddie遗愿发行。专辑是Freddie在病床上录制完成的,浸透他最后的悲鸣。专辑一经上市,被抢购一空。
1998年,吉他手Brian May与鼓手Roger Taylor推出纪念Freddie的单曲《No One But You》。
进入新世纪,Brian May与Roger Taylor再度合作,与原Bad Company主唱Paul Rodgers一同以“Queen+Paul Rodgers”名义巡演,2008年推出新专辑《Cosmos Rock》。这张专辑是Brian May与Roger Taylor音乐生涯新的篇章,但已与我们熟知的那个Queen无关。
② 一袭花朵刺绣连衣裙,这样的邢菲真的好美,她还有过哪些绝美造型
剧集播出期间,自然是少不了主角们的积极营业,女主角邢菲除了在自己微博上分享剧集相关的信息外,4月29日,邢菲还分享了一组自己最新的春日写真,照片中,邢菲身穿一袭白色花朵刺绣连衣裙出镜,尽显春日的清新俏丽之美感,每一次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仙气十足,让人感觉到甜美又治愈。干净纯洁的白色连衣裙,简约大气,百搭又透露着十足的小清新气息。在邢菲这次的造型中,连衣裙上面点缀了一些紫色的花朵和绿叶分布在裙身上,十分富有春日的明媚气息,在暖意融融的暖色调中,甜美惹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