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区送鲜花
❶ 江夏吃,娱乐,文化,民风民俗
江夏民俗的产生、演变和传承乃至消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它们与江夏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始终,具体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精神心理状况。本文仅粗线条地试作概述。
一、江夏历史地理沿革及人文环境
江夏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江夏”二字最早见于《楚辞》中的“哀郢”:“去故乡而远兮,遵江夏以流亡”。作为邑名,得名有二,一说“江夏得名以水”。《汉书》载,“江夏郡,高帝制,属荆州”,应劭注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一说得名于江夏山(今蛇山)。据考古发现,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便有15处。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江夏郡,始设沙羡县,县治涂口(今金口)。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侨置汝南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更名江夏县,迁治郢城(今武昌区)。1912年改名为武昌县,初隶江汉道,1930年后隶湖北省第一专区。1949年 6月10日,武昌县人民政府在武昌成立,初隶大冶专区;1952年改隶孝感专区;1959年11月划归武汉市,1960年县治移于纸坊镇;1961年 4 月, 复隶孝感专区;1965年改隶咸宁地区;1975年 11 月再次划归武汉市辖。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1996年 3 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
江夏区自古为政治、军亊要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沙羡县,治所金口,不仅是江夏区也是武汉建制之始;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吴孙策与汉宗室刘表争战于沙羡屯(今金口);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江夏赤壁(今金口)长江水域遭遇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近代林则徐两次在江夏禁烟;太平军过金口攻武昌;武昌首义震惊世界;北伐期间叶挺率部大战贺胜桥;1938年,中山舰喋血金口长江水域;中共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李先念、胡锦涛等先后亲临这片土地,给予了极大的关怀。
江夏区人才辈出。三国时魏将李通,唐代文学家李邕,明代江夏画派创始人吴伟,明礼部右侍郎郭正域,明末守边名将熊廷弼,京剧泰斗、中国电影第一人谭鑫培,青年运动先驱、“左联五烈士”之一李伟森,红军女战士唐义贞,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中共党和红军早期领导人、新四军创建人之一项英,美术教育家唐义精、唐一禾,文史专家刘成禺,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人民教育家吴贻芳,都是从这块热土走向四面八方。
江夏区自然条件优越,属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区境地形特征是中部高,西靠长江,东向湖区缓斜。区境北部为丘陵地形,呈东西向带状,横亘于网状平原和冲积平原之中。东部和西部为滨湖平原,地面高程约20~40米。中部和北部有成片海拔150米左右的岗丘。
江夏区山水资源充足。长江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区境31.5公里,金水河由南向北流经区境43公里注入长江;东、北、西南三面临湖,形成江湖环抱之势。境内大小湖泊、湖汊136处,主要湖泊有梁子湖、牛山湖、斧头湖、鲁湖、后湖、上涉湖、汤逊湖、大沟湖、豹澥湖等。水域面积约占区域总面积28.3%。有大小山体114座,其中海拔在100米以上的有52座,八分山海拔272.3米,是区境内最高点。
江夏区属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鲜明、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
二、江夏民俗的主要特征
1、楚文化特征
江夏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国(公元前1066-前223年)曾是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山坡乡一处2200多年前的战国楚墓经过一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已出土100多件文物。考古专家认为,这些出土文物对于研究武汉地区楚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江夏民俗重重地打上了楚文化的络印。江夏民俗主要特征之一便是楚文化的特征。楚风俗具有丰富性,体现在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构造复杂,色彩强烈等方面。
屈原文化是楚文化的集中表现。端午节便是为纪念屈原而设。江夏人不仅崇尚端午节,还在五月十五日过大端午节。
春申君黄歇是楚国江夏人,楚烈王时为相26年。江夏是海内外公认的黄姓源头之一,素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江夏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楚人尊龙崇凤。江夏以龙凤命名的地名不计其数。建筑物、家具上雕龙刻凤的更多。
饮食是物质文化和社会风俗各部分中最能反映民族和地区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楚国地处南方,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江夏人以稻米为主食,基本副食品有鱼类、肉类和蔬菜类为主。又如传统的服饰有两种基本的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在楚国,这两种服式是交互使用的。楚国的衣有单衣,有夹衣。江夏农村至今还保存有夹衣的。
2、江湖水文化特征
江夏地处长江中下游东南岸,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境内的湖泊星罗棋布,素有“百湖之县”之美誉。
民间有“隔山不隔水”的说法。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旧社会,山是交通的屏障,水是联系的枢纽,人们总是通过水路来沟通生活、经济等各个方面。在民俗文化中.有许多现象直接征示着水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民俗文化与水文化交织在一起,佐证江夏文明的久远丰富而复杂的底蕴。
境内有着悠久的赛龙舟习俗,从古至今,村民端午节都会自发地组织龙舟竞渡。汤逊湖赛龙舟是近年来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在这之前已经举行四届了,从今年开始提升为武汉市的品牌。这样既是为了传承民俗文化,更重的是弘扬龙舟竞渡的一种精神。
以水为题材的民间文学、传说、故事、民间工艺,极为丰富,如梁子湖传说、武昌鱼的传说、牛山与鳊鱼潭的传说等等。
倾力保护水质,保护水资源,如禁湖等的习俗古以有之。
境内渔业习俗多有讲究。武昌鱼、螃蟹文化习俗亦为丰富。水域景观随处可见。
3、南北交汇文化特征
江夏因为地处湖北中部,南北东西的过渡地带,京珠、沪容交汇于此。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南北东西交汇的特征。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民俗自然呈现出南北交汇文化特征。
最为突出的例证如方言,境内方言语音极为复杂,几乎一乡一音,甚至一村一音。总体上分南北两个方言区。北部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西南官话官区,与武汉城区方言接近, 语速较快, 较为好懂。南部属于南方语系的赣语区,极为难懂。南北方言天壤之别。
4、新旧碰撞文化特征
江夏北部深入武汉中心城区。由于受武汉风俗膻变的带动,社会风尚的开化方面往往走在全省前头。新事物、新风尚比较迅速延伸。同时,东西南分别今鄂州、嘉鱼、咸宁、大冶接壤。大部分为农村人口。呈现出古老的传统习俗与新的社会风尚的并存与杂揉。把新事物变得合于传统,把旧习俗改头换面地保存下来,造成社会风俗演变中许多新旧杂揉、土洋掺半的现象,恐怕是在所难免。民俗呈现新旧交替、纷繁多姿的现象。例如火葬取代棺葬,骨灰盒仍要入土为安,土葬的仪式照样举行。又如每年七月半傍晚,人们一边跳着迪斯科,一边用钱纸将现代化公园四周烧成一个硕大的黑圈。还有,饭店里新式婚礼上,照样上演公公背媳妇、抬茶等旧俗闹剧。
5、移民文化特征
移民文化在传承地域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在建立地域文化的过程中保留一些移民文化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历史上江夏县从江西移民的不计其数,主要来自赣中、赣北诸州县。江夏民俗的江西移民文化特征自不用说。解放前后迁入山坡、法泗等地的湖南移民,其集中居住地的方言,生产、生活习俗完整地保留下来。又如20世纪70年代的郧阳移民,其集中居住地的方言,生产、生活习俗也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影响着本地域的民俗文化。例如起源于郧阳地区的凤凰灯,集民间绘画、民间手工艺和民间乐曲于一体,浑然天成。造型古朴典雅,栩栩如生,富有浪漫情趣。在悠扬的锣鼓唢呐声中,按照“百拥凤出巢――凤凰游园-―凤鸣――凤凰寻花――凤凰戏牡丹――凤舞――凤凰理羽――凤凰打盹――凤凰展翅——凤凰朝阳――凤凰点头――凤凰回巢”等程式依次进行,翩翩起舞,典雅大方,姿态优美,出神入化,热烈豪放,并配以独特风格的凤凰灯曲调,激越欢快,凸现出浓郁的民族民间地方特色。此灯仅郧阳和江夏流传至今,为江夏的灯会习俗增添了光彩。
三、江夏民俗的区域划分
境内有“十里不同俗,各处一乡风”之说。江夏民俗的区域大致可划分两个区域。南部所谓南八乡为一个区域。其他地区为一个区域。如果细分,还可分为三个小区。西部金口、法泗为一小区。中部纸坊、大桥为一小区。原东五乡镇为一小区。?
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
民俗产生和演变的规律,一般都有由野而文、改陋为良、由简面繁、由繁而简、由恭到亲和由俭到奢的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始终。境内的民俗演变也具有这种规律性。
然而,大多数的习俗都是形成于封建时代甚至是远古时代,那个时代形成的东西就必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而在那样一个文明未开化甚至是刀耕火种的时代适合的东西,拿到现代社会就必然会变得落后。风俗的改良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移风易俗是历史的必然。
从江夏蛮到全面汉化,境内民俗了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愚昧向文明过渡,由落后向科学过渡,包括文明的生活习惯等等。
19世纪末的维新运动就是以变风俗作为变法之首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境内人头上的辫子剪掉了,出现了文明的集会,跪拜、作揖不见了,代之以鞠躬、握手。陈规陋俗,革故鼎新,新风俗逐渐为普通民众所接受。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境内民俗的改良发挥了空前的作用,成为移风易俗的理论指导和社会舆论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农民运动,苏区政权的建立以及土地改革和民主建政,彻底动摇了封建意识的基础,宗族族权被打倒,顽固维护封建旧风俗的堡垒不复存在。与家族相关的礼仪风俗如童养媳、冥婚、入赘、丁忧、族规等渐次走向衰亡。
新中国成立以后,境内基本上扫除了封建残余势力。习俗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如婚姻习俗,结婚完全可以自由恋爱。又如丧葬习俗,人们已经可以很坦然的接受火葬的习俗。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的看法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境内民俗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由守旧到相对开放的过渡。
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学的进步,最终决定了民俗的发展和变化。旧俗中不合乎社会现实的部分必然被逐渐淘汰,或由新的风俗取而代之,或与新的内容结合,呈现出纷繁多姿的面貌。旧俗中某些于社会经济有益的传统民俗,逐渐被人们重视、挖掘并加以发展,如民间饮食习俗中许多传统风味名吃,如汤逊湖鱼丸,不仅重新露脸,且发扬光大。再如民俗中姓氏文化江夏黄得到开发利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当然,民俗习惯具有强大的历史惰性。而有的陈规陋俗还会有一定的反弹,死灰复燃。封建迷信、婚丧嫁娶铺张浪费、请客送礼、打牌赌博.、吸毒嫖娼等陋习有抬头之势,形成新的社会矛盾热点,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而,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江夏区在这方面下了真功夫,作了全广泛的探索:
坚持移风易俗的理念。面对现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充分认识乡风文明既是构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用乡风文明来统揽移风易俗的开展,牢牢牵住移风易俗这条主线,使移风易俗化为无形的、有较强自约的规范,从而形成一种科学理念,为促进乡风文明创建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条件。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江夏区(武昌县)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将精神文明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样的地位。1982 年起,全县普遍开展“文明礼貌月”、“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教育广大群众树立文明风尚;1983年起,全县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农户的创建活动;1997 年起,在全区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1999年起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2000年初,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关于开展创新环境、创建文明城区活动的决定》,用五年时间建成市级文明城区。同时,进一步加强以“三德”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区委、区政府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各单位、各乡镇的责任目标,形成党政群团齐抓共管的局面。1983—2004年,全区创各级文明集体、最佳文明单位、文明单位1928个/次;文明村镇346 个/次;文明农户1365户/次;文明家庭648个/次;有40000多农户参加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占农户总数40%以上,挂牌有7000多户;文明社区63个/次;军民共建点达到182个,警民共建点30个。全区人民的精神风貌、社会风气、建设环境焕然一新。
用文艺精品感染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丰富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江夏特色文化,组织收集、创作、编排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反映移风易俗、树立社会新风的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大力弘扬新文化,陶冶群众情操。正确舆论引导。充分利用科普园地、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宣传媒介,大张旗鼓地宣传文明新风。
弘扬民间传统美德。传统美德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顺应时代发展,历经实践长期检验而流传下来的,反映劳动人民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文明宝贵遗产中的优良传统和品质。这种传统美德对于广大农民调节公共关系、处理日常生活、指导生产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乡风文明的活动中,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融入于生产生活实践中,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的落脚点在于树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形成广大农民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促使落后、愚昧、腐朽的陈规陋习逐渐萎缩,直至最后消亡。树立新的生活观念。革除小农经济、小富即安、重农轻商、封闭自首、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旧观念。树立勤劳致富、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等新观念。特别是把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良传统文体活动内容、方式方法与现代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培养美好情操,使乡风文明得以充分地彰显。
以乡规民约约束。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对婚事、丧事、神事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❷ 光谷一路梁山头附近哪里有卖结婚用品
光谷一路梁山头附近武汉市江夏区喜结良缘简弯婚庆用品店有卖结婚用品。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武汉市江夏区喜结良缘婚庆用品店成立于2018年06月11日,经营范围包括鲜花、婚庆用品、拦搜闷预包装食品零售。(依法须经审批的项目,经相关部门审漏祥批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注册地位于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梁山头村门面住宅楼第11幢1层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