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郎鲜花
① 探花是什么花
为何有人考中探花比中状元还高兴?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最为出名的一种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古代科举考试很难,而在科举考试最后一关的殿试中取得前三名的人,分别命名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中还有连中三元的说法,即乡试、会试、殿试接连夺得魁首,不过这样的猛人实在罕有。
按理说状元是殿试第一名,理应是最风光的,但为什么古人中了探花比状元还高兴呢?“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等第名次无关。
唐朝进士及第后会有隆重的庆典,在杏花园举行的“探花宴”就是活动之一。探花宴开始前,会在同榜进士中选出两位最年轻且最英俊的人充当“探花使”,他们遍游长安城中的名园,沿途采摘鲜花,并在琼林苑赋诗,用鲜花迎接状元,这种以宴会形式庆祝学子高中的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
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送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也就是说唐朝的探花郎不仅有才华,还有英俊的相貌,他们也许会比其他人得到更多与皇帝、皇亲贵族、臣子们接触的机会。
唐代孟郊有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描写了探花郎的意气风发。翁承赞也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詑衣惹得牡丹香。”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
而探花专指进士中的第三名,一般认为是在北宋末年确立,在明朝正式形成定式。此时科举制度逐渐趋于完备,探花也正式成了名次的称呼,但随着名次的正式变更,对于探花而言,长相与年龄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统称为“三鼎甲”。虽然探花是代表第三人及第,但同样是天子门生,是一甲及第,与状元、榜眼一样都是不相上下的
② 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被称为“探花”,和“花”有什么关联呢
原来,“探花”一词与唐代科举考试之后的活动有关。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榜上有名的士子喜庆之余,会相约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叫做杏园探花宴。此时是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时,红杏遂被称为“及第花”。
唐朝没有榜眼之说,此时的探花郎也只是个与宴游活动相关的戏称。到了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则分列其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面部的两只眼睛,所以称作榜眼。
北宋时的陈若拙没有文才却中得第二名,被时人嘲笑为“瞎榜”。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探花,于是榜眼成了第二名的专名。因此可以说,科举考试的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最终成于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