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与鲜花
Ⅰ 女孩将鲜花插在士兵枪口,士兵报之一笑,女孩最后怎样了
战争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自古以来有战争则必有牺牲,而且连带着国内的经济都要受到影响,可是却偏偏有一些国家,特别喜欢挑起矛盾。1955开始,美国一意孤行,不断加入兵力投入到越战之中。可是面对越南的举国抗战,竟一直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常年在外的士兵也开始有了反战的情绪。
伴随着一阵枪声响起,警方一共射出了60枚子弹,当场就有13名学生倒地身亡。而其中就包括了哪位早上在士兵枪口上插花的女生。据说一直到最后在她的手中还紧握着一束鲜花。
而这些开枪的警卫队却被美国政府宣判无罪,也因此国内对战争的厌恶更深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游行的队伍中,美国不得不从越南撤兵以息众怒。这场残酷的战争最终以美国失败而总结。可惜哪位插花的小女孩再也看不见了。
Ⅱ 女孩将鲜花插到士兵枪口,士兵微微一笑,随后她倒在了枪口下,你怎么看
在一个早晨,一名大学生,拿着一朵鲜花,走到了警卫员的身边,并且对着警卫队露出甜美的笑容,之后,在警卫队员的枪口上面插上了一朵鲜花,对着警卫员说:鲜花总比子弹好,不是吗?在这个时候,警卫员在看到女孩的笑容之后,觉得世界充满了美好,也被感染了,于是也对女孩回复微微一笑,但是,没想到的是,在之后,女孩就倒在了这个警卫员的枪口下。
在追击之下,学生用了石块攻击了国民警卫队,但是,没想到的是,警卫队忽然开枪了,总共28名警卫员,向学生开了60枚子弹,仅仅只用了13秒,就有4名学生当场身亡,还有9名学生被射中。而那名曾在士兵枪口插花的小女孩,也在4名死亡的人员当中。
而随后,这些学生的家长把当地的州长、市长和校长、一些警卫员一并告上了法庭,要求他们赔偿,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这么美好。当时的国民警卫队权势很大,这些家长这样的做法自然是完全行不通了,所以,这些被告上法庭的人,全部都判无罪释放。看到这里,真的让人觉得非常心酸,难道不愿意战争也有错吗?
Ⅲ 求一张照片的名字,一个女人拿着一束花对着刺刀的枪
你说的应该是上世界60、70年代美国国内反战运动时期的照片吧
是这个吗?这版是1970年,一名美国反战学生面权对国民警卫队的刺刀,准备将鲜花插在枪口上,以示KY。1968年8月,芝加哥的示威者和JC发生大规模冲突,造成L血S件。1970年5月,为了抗议美国入侵柬埔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学生总B课爆发,10多万学生涌入华盛顿进行KY。450所高等院校由于学生的B课而关闭。当时,甚至有上千名的美国男青年选择逃往加拿大或瑞典,以躲避征兵的风险。不过在1977年1月21日,美国时任总统卡特赦免了多数在越战中逃避服兵役者。
Ⅳ 求评论:马克吕布的经典作品《枪炮与鲜花》(1967)
战争与和平
——《枪炮与鲜花》图片分析
这是一幅纪实类摄影作品。
在《枪炮与鲜花》中,一个少女举着一朵小花面对着一群手持来复枪的美军士兵,少女要在那些士兵面前温柔的亲吻那朵花。在这之中,最吸引人的是那朵花。
马克·吕布通过《枪炮与鲜花》向每一位观赏者表达着一种对于战争的控诉,在他看来军队是战争机器,但是士兵们都是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这是一种对于渴望和平的表现。
马克·吕布使用中景拍摄《枪炮与鲜花》。完美的向人们展现了当时的环境,表现出少女在手持来复枪的美军士兵面前亲吻鲜花的情景。花朵是柔弱的,是美丽的,当面临着战争之时,一切又显得那样美好与脆弱。每位观赏者能看出摄影师马克·吕布所希望表达的一种对于战争的唾弃,表达出对于和平的渴望与向往。
《枪炮与鲜花》中使用了小景深的手法。虚化了后景的士兵与其他游行示威的人群,使前景的女孩与士兵的对视更加清晰。形成一定的视觉冲突,使观赏者的目光更好的聚集在鲜花与枪炮之上,更好的表现女孩对于和平的向往,反映出马克·吕布对于战争的控诉以及对于和平的向往与渴望。
采用逆光拍摄《枪炮与鲜花》,很好的展现了他们的轮廓,使士兵、来复枪、女孩、鲜花都有一层光环,表达出一种和平是美好的意思。反映出当时美国社会因战争而动荡不安,以及美国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更好的反映了和平的美好。
在《枪炮与鲜花》中使用九宫格式构图,把鲜花和来复枪放在两个黄金分割点上,更好的突出鲜花和来复枪,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和平与战争形成对比,表现马克·吕布对于战争的厌恶以及对于和平的向往。
摄影师马克·吕布通过《枪炮与鲜花》向人们表达着他对于战争与和平的看法,不论何时,何处,何人都应该是盼望着和平而不是战争。
求好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