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像鲜花一样李斯特
⑴ 请介绍李斯特与其作品
一楼那个
厄~~~~~~~~~~~~~~~~
啥也不说了我
⑵ 急,要李斯特的资料
弗朗兹·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一、与名人有缘的儿童
李斯特年仅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才。为了李斯特的进一步深造,父亲变卖家产,凑了一些钱,全家迁居维也纳。一家三口在维也纳的生活十分清苦,他们挤在一间小屋内,靠打工勉强维持生计。
为了学琴,李斯特的父亲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作为教师。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课,每次来回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但十岁的李斯特不辞辛苦,从来没有间断过钢琴课。车尔尼也十分欣赏这位刻苦的学生。
两年后,李斯特的钢琴技艺突飞猛进,他已经可以在维也纳举办音乐会了。有一次,他的演奏会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天才的伟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这位老人正是音乐大师贝多芬,而这一珍闻则上了当时欧洲的各大报纸,使十二岁的李斯特一时名扬全欧。
二、“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李斯特的性格开朗、热情,交游广阔。他在巴黎时,经常与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来往,他们都具有人道主义思想,追求平等、博爱、自由,在艺术上主张革新。相似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使二人十分投机,雨果总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个欣赏者,而李斯特也经常第一个欣赏到雨果的文学作品。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几首就是根据雨果的诗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诗,也是从李斯特的旋律中得到灵感而写出来的。难怪后人将这两位艺术家称为一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三、慈祥的钢琴大师
一天,李斯特路过一个小镇,恰逢小镇举行钢琴演奏会,而演奏会的海报上公然说,这次钢琴演奏会的女演奏家是李斯特的学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为他不记得自己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他找到了这位女演奏家的住处,亲自登门拜访。
那位女钢琴手是一个青年人,她见到李斯特后,大惊失色,扑倒在李斯特的脚下边哭边说:“对不起! 先生。我实在不得以,才打了您的招牌,冒充了您的学生。可是不这样做,人们怎么会来听我演奏呢?”
恍然大悟的李斯特并没有生气,他慈祥地对女钢琴手说:“请你弹一曲给我听听,好吗?”
女钢琴手感觉到李斯特这位大师并没有什么架子,他是如此平易近人。于是消除了紧张和恐惧的她,带着对李斯特的无限崇敬,全神贯注地弹起了自己的曲目。结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
李斯特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热心地为她纠正了几处处理不当的地方,并进行了一些指点。然后,李斯特微笑着对女钢琴手说:“现在,我不是教过你弹琴了吗?今后,你就是我的学生了,你可以放心大胆地打我的招牌。”
一席话令女钢琴手感动万分,李斯特的宽厚、热情、平易近人使她终生难忘。
四、“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听了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术师的演奏绝技以后,就下决心做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他学习用钢琴去做那些辉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迹般的事情。他也写一些过去从来也没有人尝试在钢琴上弹过的乐曲。他相信:没有任何音乐是钢琴这种他所热爱和选择的乐器所不能表达的。他改编了过去曾经被人们写过的几乎一切种类的音乐,从大歌剧到贝多芬的交响曲。
当今,若要把一部贝多芬的交响曲丰富的音响改编成仅仅一首钢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时就不同了。人们没有各种机器来给他们提供音乐——没有收音机,没有留声机,没有自动钢琴,只有各大城市能够供养得起的歌剧团和交响乐队,但是在较小的市镇里只有钢琴,而每年都有一些著名的钢琴家旅行中会停下来进行演出。李斯特认为:若为钢琴改写歌剧和交响曲,他就能把那些可爱的旋律带给那些本来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听到它们的人。
当李斯特不过是一个男孩子的时候,他就开始从有旋风般急转的西班牙舞蹈和残酷、吸引人的斗牛场的马德里,到北欧各国安静的灰色镇市,进行自己的旅行演出了。西班牙、意大利、瑞士、英国、德国——无论哪个地方的哪一个镇市,不论大小,几乎都曾看到漂亮的李斯特象老虎一样悄悄地走上音乐会讲台,忽然猛扑到钢琴上,从中抓出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音乐。在巴黎,著名音乐家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鸟一样多,可是李斯特还是成为他们中间的宠儿。夫人们敬慕他并在路上为他撒满鲜花;一个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财产送给他;一个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五、皈依宗教
李斯特晚年时,来到了罗马,到那些美丽的古老教堂去祷告。在这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音乐家们,曾经为歌颂上帝的光荣而完成了他们最好的工作;许多伟人和善人曾经也来此崇拜上帝。
早在李斯特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此时的李斯特就曾想做一个牧师。但是教区里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规劝他,认为他不应当浪费上帝赋予他的超群的音乐才能,于是他暂时放弃了这一念头。
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认为自己既然已经老了,理所当然应该进入教堂,皈依基督。于是在晚年,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为人所知。
图片:http://www.nbws.gov.cn/ayonline/html/mrdt/liszt.html
⑶ 你好像一朵鲜花,李斯特,试听
Du bist wie eine Blume《你好比一朵鲜抄花》(或如花似玉的袭你)
如果版本不对,你可以搜搜上面的歌名
参考资料的内容可能对你有帮助
试听下载地址:
下面网页的第一个链接,可以试听下载
http://mp3..com/m?tn=mp3&ct=134217728&lm=-1&word=Du+bist+wie+eine+Blume
⑷ 李斯特的介绍,谢谢!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 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 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 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 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 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 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 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一、与名人有缘的儿童 李斯特年仅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才。为了李斯特的进一步深造,父亲 变卖家产,凑了一些钱,全家迁居维也纳。一家三口在维也纳的生活十分清苦,他们挤在一间小屋内, 靠打工勉强维持生计。 为了学琴,李斯特的父亲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作为教师。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课, 每次来回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但十岁的李斯特不辞辛苦,从来没有间断过钢琴课。车尔尼也十分欣赏 这位刻苦的学生。 两年后,李斯特的钢琴技艺突飞猛进,他已经可以在维也纳举办音乐会了。有一次,他的演奏会 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 天才的伟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这位老人正是 音乐大师贝多芬,而这一珍闻则上了当时欧洲的各大报纸,使十二岁的李斯特一时名扬全欧。 二、“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李斯特的性格开朗、热情,交游广阔。他在巴黎时,经常与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来往,他们 都具有人道主义思想,追求平等、博爱、自由,在艺术上主张革新。相似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使二人 十分投机,雨果总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个欣赏者,而李斯特也经常第一个欣赏到雨果的文学作品。 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几首就是根据雨果的诗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诗,也是从李斯特的 旋律中得到灵感而写出来的。难怪后人将这两位艺术家称为一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三、慈祥的钢琴大师 一天,李斯特路过一个小镇,恰逢小镇举行钢琴演奏会,而演奏会的海报上公然说,这次钢琴 演奏会的女演奏家是李斯特的学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为他不记得自己教过这样一个学生。 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他找到了这位女演奏家的住处,亲自登门拜访。 那位女钢琴手是一个青年人,她见到李斯特后,大惊失色,扑倒在李斯特的脚下边哭边说: “对不起! 先生。我实在不得以,才打了您的招牌,冒充了您的学生。可是不这样做,人们怎么会来听 我演奏呢?” 恍然大悟的李斯特并没有生气,他慈祥地对女钢琴手说:“请你弹一曲给我听听,好吗?” 女钢琴手感觉到李斯特这位大师并没有什么架子,他是如此平易近人。于是消除了紧张和恐惧的她, 带着对李斯特的无限崇敬,全神贯注地弹起了自己的曲目。结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 李斯特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热心地为她纠正了几处处理不当的地方,并进行了一些指点。 然后,李斯特微笑着对女钢琴手说:“现在,我不是教过你弹琴了吗?今后,你就是我的学生了, 你可以放心大胆地打我的招牌。” 一席话令女钢琴手感动万分,李斯特的宽厚、热情、平易近人使她终生难忘。 四、“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听了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术师的演奏绝技以后,就下决心做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他学习用钢琴去做那些辉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迹般的事情。他也写一些过去从来也没有人尝试在 钢琴上弹过的乐曲。他相信:没有任何音乐是钢琴这种他所热爱和选择的乐器所不能表达的。 他改编了过去曾经被人们写过的几乎一切种类的音乐,从大歌剧到贝多芬的交响曲。 当今,若要把一部贝多芬的交响曲丰富的音响改编成仅仅一首钢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时 就不同了。人们没有各种机器来给他们提供音乐——没有收音机,没有留声机,没有自动钢琴, 只有各大城市能够供养得起的歌剧团和交响乐队,但是在较小的市镇里只有钢琴,而每年都有一些 著名的钢琴家旅行中会停下来进行演出。李斯特认为:若为钢琴改写歌剧和交响曲,他就能把那些 可爱的旋律带给那些本来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听到它们的人。 当李斯特不过是一个男孩子的时候,他就开始从有旋风般急转的西班牙舞蹈和残酷、吸引人的 斗牛场的马德里,到北欧各国安静的灰色镇市,进行自己的旅行演出了。西班牙、意大利、瑞士、英国、 德国——无论哪个地方的哪一个镇市,不论大小,几乎都曾看到漂亮的李斯特象老虎一样悄悄地 走上音乐会讲台,忽然猛扑到钢琴上,从中抓出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音乐。在巴黎,著名音乐家 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鸟一样多,可是李斯特还是成为他们中间的宠儿。夫人们敬慕他并在路上为他撒满 鲜花;一个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财产送给他;一个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五、皈依宗教 李斯特晚年时,来到了罗马,到那些美丽的古老教堂去祷告。在这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 音乐家们,曾经为歌颂上帝的光荣而完成了他们最好的工作;许多伟人和善人曾经也来此崇拜上帝。 早在李斯特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此时的李斯特就曾想做一个牧师。 但是教区里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规劝他,认为他不应当浪费上帝赋予他的超群的音乐才能,于是他 暂时放弃了这一念头。 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认为自己既然已经老了,理所当然应该进入教堂,皈依基督。于是在晚年, 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为人所知。
⑸ 李斯特的曲子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 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 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 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 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 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 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 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一、与名人有缘的儿童 李斯特年仅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才。为了李斯特的进一步深造,父亲 变卖家产,凑了一些钱,全家迁居维也纳。一家三口在维也纳的生活十分清苦,他们挤在一间小屋内, 靠打工勉强维持生计。 为了学琴,李斯特的父亲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作为教师。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课, 每次来回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但十岁的李斯特不辞辛苦,从来没有间断过钢琴课。车尔尼也十分欣赏 这位刻苦的学生。 两年后,李斯特的钢琴技艺突飞猛进,他已经可以在维也纳举办音乐会了。有一次,他的演奏会 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 天才的伟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这位老人正是 音乐大师贝多芬,而这一珍闻则上了当时欧洲的各大报纸,使十二岁的李斯特一时名扬全欧。 二、“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李斯特的性格开朗、热情,交游广阔。他在巴黎时,经常与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来往,他们 都具有人道主义思想,追求平等、博爱、自由,在艺术上主张革新。相似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使二人 十分投机,雨果总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个欣赏者,而李斯特也经常第一个欣赏到雨果的文学作品。 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几首就是根据雨果的诗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诗,也是从李斯特的 旋律中得到灵感而写出来的。难怪后人将这两位艺术家称为一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三、慈祥的钢琴大师 一天,李斯特路过一个小镇,恰逢小镇举行钢琴演奏会,而演奏会的海报上公然说,这次钢琴 演奏会的女演奏家是李斯特的学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为他不记得自己教过这样一个学生。 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他找到了这位女演奏家的住处,亲自登门拜访。 那位女钢琴手是一个青年人,她见到李斯特后,大惊失色,扑倒在李斯特的脚下边哭边说: “对不起! 先生。我实在不得以,才打了您的招牌,冒充了您的学生。可是不这样做,人们怎么会来听 我演奏呢?” 恍然大悟的李斯特并没有生气,他慈祥地对女钢琴手说:“请你弹一曲给我听听,好吗?” 女钢琴手感觉到李斯特这位大师并没有什么架子,他是如此平易近人。于是消除了紧张和恐惧的她, 带着对李斯特的无限崇敬,全神贯注地弹起了自己的曲目。结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 李斯特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热心地为她纠正了几处处理不当的地方,并进行了一些指点。 然后,李斯特微笑着对女钢琴手说:“现在,我不是教过你弹琴了吗?今后,你就是我的学生了, 你可以放心大胆地打我的招牌。” 一席话令女钢琴手感动万分,李斯特的宽厚、热情、平易近人使她终生难忘。 四、“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听了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术师的演奏绝技以后,就下决心做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他学习用钢琴去做那些辉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迹般的事情。他也写一些过去从来也没有人尝试在 钢琴上弹过的乐曲。他相信:没有任何音乐是钢琴这种他所热爱和选择的乐器所不能表达的。 他改编了过去曾经被人们写过的几乎一切种类的音乐,从大歌剧到贝多芬的交响曲。 当今,若要把一部贝多芬的交响曲丰富的音响改编成仅仅一首钢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时 就不同了。人们没有各种机器来给他们提供音乐——没有收音机,没有留声机,没有自动钢琴, 只有各大城市能够供养得起的歌剧团和交响乐队,但是在较小的市镇里只有钢琴,而每年都有一些 著名的钢琴家旅行中会停下来进行演出。李斯特认为:若为钢琴改写歌剧和交响曲,他就能把那些 可爱的旋律带给那些本来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听到它们的人。 当李斯特不过是一个男孩子的时候,他就开始从有旋风般急转的西班牙舞蹈和残酷、吸引人的 斗牛场的马德里,到北欧各国安静的灰色镇市,进行自己的旅行演出了。西班牙、意大利、瑞士、英国、 德国——无论哪个地方的哪一个镇市,不论大小,几乎都曾看到漂亮的李斯特象老虎一样悄悄地 走上音乐会讲台,忽然猛扑到钢琴上,从中抓出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音乐。在巴黎,著名音乐家 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鸟一样多,可是李斯特还是成为他们中间的宠儿。夫人们敬慕他并在路上为他撒满 鲜花;一个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财产送给他;一个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五、皈依宗教 李斯特晚年时,来到了罗马,到那些美丽的古老教堂去祷告。在这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 音乐家们,曾经为歌颂上帝的光荣而完成了他们最好的工作;许多伟人和善人曾经也来此崇拜上帝。 早在李斯特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此时的李斯特就曾想做一个牧师。 但是教区里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规劝他,认为他不应当浪费上帝赋予他的超群的音乐才能,于是他 暂时放弃了这一念头。 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认为自己既然已经老了,理所当然应该进入教堂,皈依基督。于是在晚年, 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为人所知。
作家生平作品:B小调钢琴奏鸣曲 李斯特练习曲、交响诗《塔索》、第一钢琴协奏曲、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前奏曲。
交响诗《塔索》,这是李斯特为纪念哥德诞生100周年而作的一部交响诗。托尔夸脱。塔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他一生悲惨,曾因神经错乱而被幽禁多年,晚年在意大利四处流浪,悲哀和胜利是这位诗人的两种对照,该曲是哥德戏剧〈塔索〉的序曲,音乐则更多地接受了拜伦的诗篇〈塔索的衣诉〉的启示。音乐取材于意大利威尼斯的船歌。这个船歌正是以塔索的著名诗篇〈被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开头几句为歌词的。
第一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 第一号 钢琴协奏曲 作于1839年。本曲虽由四个乐章构成,但是各乐章必须不间断地连续演奏,而且各乐章的主题也必须相互间保持极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本曲有着自成一体的特殊结构。在协奏曲中插入诙谐乐章而获得成功的,也许这是绝无仅有的一首了。总而言之,整个乐曲在结构上非常紧密而周详。但是各乐章的构成又都非常自由。这些特色,也许正是李斯特被世人视为是一个标准的“交响诗作曲家” 的缘由了。 此曲对演奏者的钢琴技巧有相当高的要求,没有深厚的功底,演奏者是无法演绎出辉煌的艺术效果的。钢琴的各个声部里都充溢着李斯特音乐所独有的特性,不但与管弦乐充分地保持了抗衡、对立之势,甚至主奏钢琴具有足够压倒管弦乐队的力量,这也仅有李斯特才能做到。在本曲中,管弦乐的处理法不但巧妙,而且慎重,尤其是当某种乐器独奏时,还特别让这一乐器显出它的“室内乐特性”来。此外,第三乐章还运用了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三角铁,其巧妙而恰到好处的用法,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这首钢琴协奏曲常被冠以“三角铁协奏曲”的别名。
匈牙利狂想曲 十九世纪的匈牙利民族处于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之下。十九世纪中叶,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下,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曾一度风起云涌,其间产生了革命家科苏特(1802-1894)和伟大的诗人裴多菲等民族英雄。虽然这场民族革命最终遭到残酷镇压,但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本曲作于1847年。青年时代的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写出了不少蕴涵着斗争性质的民族音乐,这首狂想曲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 “查尔达什舞曲”的形式。传统的“查尔达什舞曲”通常包括在节奏上存在鲜明对比的两大部分-- 一种称为“拉绍”(原意为“缓慢”),其特点是节奏缓慢,情绪庄重,多为慢板;另一种称为 “弗里斯”(原意为“活泼”),其特点是节奏轻快,气氛热烈,多为急板。本曲就拥有对比明显的这两种段落,因而具有显著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李斯特在本曲中倾注了钢琴这种乐器的最华彩效果,使钢琴各个音区的特色都得到最为完美的发挥。这里选用的是管弦乐曲改编版,用各种乐器代替了钢琴的各个音区。
爱之梦(三首夜曲)作于1847年,钢琴独奏曲。正如副题所示的,这三首小曲颇具肖邦的“夜曲”风格。但此三曲并非一开始就为钢琴而作,而是李斯特为德国浪漫派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第二部诗集《瞬间》里的著名抒情诗《爱吧! 你可以爱得这样持久》所配的“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用的三首歌曲”的声乐曲谱。因此,这三首作品都是把重点放在旋律上,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原诗的理解。这三首小曲中的第三首最为有名,直到现在仍然是各种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曲目。这首曲子通常被称为《爱之梦第三首》,为优雅的快板,降A大调,6/4拍。开头的甜美的旋律 贯穿整个乐曲,优美的分解和弦烘托出浪漫的气氛。
交响诗《前奏曲》,作于1848年,于1854年首演,并由作者亲自指挥。“交响诗”这一体裁,正是李斯特首创的,而这部交响诗,又是李斯特十三部交响诗中最著名的一部。 这部交响诗的标题,是从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篇《诗的冥想》中借用的。其内容是:“在死亡的一刹那,那无名的歌曲庄严的第一个音,我们的一生不就是它的一系列前奏曲吗?……”虽然本曲与原诗存在着内容上的联系,但李斯特和拉马丁的作品在思想方面有着原则上的区别。李斯特肯定了人生,在交响诗中所表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探求。经过风暴、艰辛、斗争、悲伤后,进一步肯定了人的力量的伟大,肯定了光明的前景。而拉马丁的原诗则认为人生是走向死亡的一系列前奏曲,其人生态度是消极的。
回答者:GrrrPJM - 魔法师 四级 3-18 16:46
李斯特·费仑茨(1811-1886)是匈牙利著名的创曲家、钢琴演奏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指挥家、音乐家教育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肖普隆城附近的莱丁村。早在幼年时期,他就显示出惊人的音乐天赋,岁时开始在正式的音会中演奏钢琴。十二岁时在一次音乐会上曾根据贝多芬指定的主题作了令人惊奇的即席表演,受到贝多芬的赞赏。
李斯特的一生经历了十九世纪的大半,在革命和反动势力斗争十分激烈、阶级斗争和民族独立斗争相交织的十九世纪欧洲政治社会生活中形成了李斯特的世界观和艺术思想。青年时代的李斯特在巴黎广泛地接触到当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雨果、缪塞、巴尔扎克、海涅、乔治·桑等都有交往,接受过圣西门的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对法国的七月革命表示热烈的支持,曾计划以此为主题写交响乐,对1834年里昂纺织工人的起义寄予过深切的同情,曾写了题名《里昂》的钢琴曲。另外一方面,当他对当时的革命斗争的失败得不到正确的答案时,他陷入了矛盾之中,到他晚年,终于走进了宗教的门槛。
钢琴音乐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李斯特的钢琴作品的风格是和他的钢琴演奏的风格相一致的,这就是热情、宏伟的气势而又具有富于诗意的描绘。他的丰富而独特的表现手法使钢琴音乐获得了管弘光队般的效果,大大扩展了钢琴音乐表现生活的可能,因此他的钢琴音乐在纲琴音乐艺术中享有特殊的地位。
1.匈牙利狂想曲五首
第二首
第六首
第十一首
第十二首
第十五首
2.练习曲六首
Db大调
森林的呼啸
侏儒舞
玛捷帕
英雄
f小调
3.帕格尼尼-练习曲四首
第二首 Eb大调
第三首 钟
第五首 狩猎
第六首 a小调
4.波罗涅兹第二首,E大调
5.梅菲斯托圆舞曲
6.安慰 第三首
7.爱之梦 第三首
8.葬礼
9.裴特拉克十四行诗第104
10.婚约
11.威尼斯与那波利
第一首 威尼斯船歌
第二首 坎佐那
第三首 塔兰台拉舞曲
12.弄臣
13.夜莺
14.奏鸣曲,b小调
15.里昂
16.西班牙狂想曲
⑹ 弗朗茨·李斯特的人物评价
1、他首创了交响诗,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现融化在交响音乐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标题交响音乐的内涵,为管弦乐创立了新的艺术形式,采用单乐章结构和主题变形手法,对后世的音乐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他创作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渗透了匈牙利民族特点,是钢琴音乐的典范作品,为后来的民族乐派的先声;
3、他的超技练习曲创造了钢琴演奏领域的辉煌技巧,极大的丰富了钢琴教学与演奏;
4、他强调钢琴的音乐效果,突破了前人的模式,使钢琴音乐具有交响性的管弦乐队的效果和史诗般的宏伟气势;
5、在晚期作品中,致力于探索新的技法,如运用全音音阶、五音音阶等,和声常用不准备和不解决的九和弦增三和弦,调性扩张到极限,这些探索对瓦格纳和印象派式声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6、作为魏玛乐派的带头人,他和柏辽兹、瓦格纳等倡导标题音乐,强调音乐与情感的联系,并与以勃拉姆斯为代表的莱比锡乐派展开激烈的学术之争,掀起了新的艺术潮流。
《牛津音乐大词典》评说
根据所有可靠记载,李斯特即使不是唯一最伟大的、也堪称是顶尖的钢琴家之一。其创作当时未受人赏识。然而今天已被公认为上乘之作,不仅因作品本身的价值,也因它们对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以及后世作曲家们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钢琴曲独树一帜,交响诗则开拓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交响曲光彩逼人、想像丰富,宗教作品动人心弦且具前瞻性,歌曲也格调甚高。李斯特一直是音乐界一位浪漫的谜一样人物,是天才而不乏狡黠机智,是炫技家同时也具表演天份。为人慷慨,提携同僚兴后进。魏玛时期对瓦格纳的支持,以及后来对勃拉姆斯和舒曼的大力提倡,导致十九世纪音乐的派系分裂,对艺术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保罗·亨利·朗(美国音乐学者)评说
在近代音乐史上,李斯特占着独特的地位。很多我们在和声、配器和形式结构方面的成就都是从他那好学深思的精神中发源的。对于一切有价值的事业他都慷慨地予以支持,即使他的艺术爱好和他的被保护人的爱好不相符合时,也不例外。他的灿烂的演奏家生活,他的浪漫主义的恋爱故事,他的宗教信仰,他的光彩夺目的文字著作,这一切都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人格,使人们不论在他的为人方面和作为一个艺术家方面,都很难作出明确的描绘。他的生活的悲剧,他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十九世纪音乐的救星,从而也没有能够成为近代音乐的救星——以他的巨大的天才和无比的独创精神而论,他是有这种资格的——是因为他一直没有丢下早期背上的包袱。那时他是钢琴巨匠,非凡的钢琴演奏家,文明世界的听众拜倒在他的脚下。但是实际上,是他成了听众的奴隶。瓦格纳曾说:“如果他不是一个名人,或者不如这样说,如果人们不是让他出了名,他可能而且应该是一个自由的艺术家,一个小小的神,而不至于沦为最愚蠢的人们——专捧技巧的听众的奴隶。这些听众不惜任何代价地向他索取惊人的表演和愚蠢的把戏,他给了他们想要的。”李斯特早期的一些钢琴改编曲只是为了显示近代的钢琴可以和管弦乐队相匹敌,这是浪漫主义者追求诸艺术的联合的一个典型的标志,但听众和评论家把这些作品当作了李斯特的创作想像力的典型产物。这是一个悲剧,因为正是它们受到的欢迎助长了李斯特内在浮夸的倾向。技巧卓越的艺术家和他的乐器之间的神秘关系,是浪漫主义的又一特点。李斯特把钢琴看作他自身存在的一部分,这位青年浪漫主义者发誓说“只有在我做到我一切可能做到的,得到一切我可能得到的以后,我才放弃对于钢琴演奏发展的钻研。”曾有过这样的时刻,他感觉到“也许我是上了那把我紧紧捆在钢琴上的神秘力量的当了。”可是,这时刻的到来好像太迟了。由于旅行过多,受到平均化的影响,导致他在旋律上的折衷性质和演奏炫技巨匠的夸张辞令、反复、惊叹、呼喊。作为世界音乐的保护人,他不得不拼命工作。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教师、哲学家、音乐学院院长以及僧侣等多种活动,所有这一切都妨碍了他的艺术达到成熟所需要的平静。因此,他的作品参差不齐,伟大的作品很容易为许多应时之作所掩盖。但是,即使在其最薄弱的篇页里,他也能用少量的笔触勾画出一个情景或一种性格。这种非凡的才能令人迷惑,而在表情的丰富和基本音乐品质的创新方面,他很少失手。他可以变得嘈杂、浮夸,甚至濒于粗俗,但本质上永远具有“音乐性”。在李斯特的花园中,我们看到许多高贵的植物,残酷的环境阻碍了它们,使它们未能百花怒放;然而,其中有许多尽管没有开花,却没有一株不是深深扎下了根的。
保罗·朗多尔米(法国音乐学者)评说
人们对于李斯特的作品,兴趣不断增长。我们看到这个大胆的革新者,在十九世纪的音乐史上,取得了日益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当然也有缺点,人们可以批评他有时应用了平庸的主题,同时在发展上也是松懈空洞。然而,即使在他最不平衡的作品中,人们总可以发现充满火样的热情、活力和大量细腻的创新手法,或是表现在和声上,或是在配器上,甚至是在旋律上。这些特点都直接影响了瓦格纳,并且或多或少地更远的人物:俄罗斯印象派们和德彪西。但李斯特令人联想到的主要是瓦格纳。人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李斯特的发明在先,瓦格纳就没有任何的创造。瓦格纳的全部风格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已具雏形。但是李斯特所具备的是过多的即兴创作能力,而只有瓦格纳那样天才的力量和意志,才能用这些尚未使用过的音乐语言素材,谱写出完善的篇章,他那经过深思熟虑的严密的构思,为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
⑺ 多年前,中央一套放过一部电影,关于李斯特和一位沙皇俄国王妃的悲剧爱情的,有谁知道名字么多谢!
一曲相思情未了 Song Without End
浪漫的欧洲19世纪,匈牙利的钢琴家法兰芝·李斯特受了伯爵夫人的影响,抛弃了巴黎广大的群众,而与伯爵夫人私奔,隐居于威玛,过着田园般的生活。
一日受到好友之邀,重返舞台,因而邂逅了有夫之妇卡洛琳王妃,李斯特为她,不惜抛弃了妻小,而再度陷入了丑闻中,最后因沙皇的命令而不得不结束了这段恋情。
http://movie.xunlei.com/movie/13852
⑻ (一曲难忘)中肖邦代替李斯特弹的那段叫什么
Scherzo for piano No. 2 in B flat minor, Op. 31
就是第二谐谑曲
曲谱在很多书店里都有卖的,人民回音乐出版社,名字好像就是肖邦谐谑曲集,答或者和叙事曲编在一起。
我有mp3,是我从CD上面转录的,文件大约7M,你有合适的邮箱我可以给你发。
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⑼ 李斯特旅行演奏都去过哪些地方
李斯特经常旅行演奏,巴黎、伦敦、维也纳、匹兹堡、慕尼黑、布达佩斯,所到之处,反响强烈。大众的掌声,报纸的喝彩,鲜花和美人,啤酒和音乐,人们理所当然地将他奉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