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花卉刺绣
1. 唐代的刺绣有哪些针法
唐代的刺绣出现了以平绣为代表的多种激升刺绣针法,码滚从国内外所藏唐代刺绣实物看,已经有戗针、擞和针、直针、套针等多种针法。其中戗针和擞和针的出现,使在刺绣上能制出色彩退晕和晕染的效果,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色阶,从而大大丰富了纹饰的表现力,具有浓郁的装饰效果。据《丝绣笔记》转引《杜阳杂编》所载,“唐同昌公主出降,有神丝绣被,绣三千鸳鸯,仍间以奇花异叶,其精巧华丽绝比,其上缀以灵粟之珠迟铅余如粟粒,五色辉焕。”可见刺绣在这一时期作工精巧,色彩华美,为宋代绘画性刺绣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 唐代的刺绣有多繁盛
作为丝织品的加工,刺绣在唐代有了飞跃的发展。白居易的《秦中樱晌猛吟》一诗中写道:“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苏鹗的《杜阳杂编》记载:“唐同昌公主出嫁时,有神谨槐丝绣被,上绣三千鸳鸯,并间以杂花异草,其精巧华丽无比”。唐玄宗时,为杨贵妃一人进行服脊桥饰刺绣的绣工就达700余人。
3. 唐朝公主或者贵妇,他们衣服上主要绣的哪些花
初唐的织锦纹样主要以走兽纹为主,如新疆阿斯塔那地区出土的大量野猪头纹锦、对马纹锦、对狮纹锦、对羊纹锦、对鹿纹锦等,也有部分禽鸟纹。
盛唐时织锦纹样开始大量流行禽鸟纹、花卉纹,如鸾鸟衔绶纹、鸳鸯纹、孔雀纹、宝相花纹、牡丹纹等
中晚唐后逐渐以写实花鸟纹为主
4. 刺绣在唐代有怎样的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了。这主要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未出嫁的女孩子都型盯冲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
正因为如此,刺绣便成了那些深宅大院的千金小姐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唯一活动。所以也叫“闺绣”。
“闺绣”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后来明代文学家屠隆在《考磐余事》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
由于文人们开始参与刺绣,到了唐宋时期,刺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画师供稿与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的新趋势。
传说在唐朝时候,有一位刺绣能手叫虞眉娘,她能在一尺的绢上绣出像米粒大的字,后来她因绣了一卷《法华经》而闻名。虞眉娘本是南海渔村的一位渔家女,小时候被卖到当地一个姓虞的富人家里。这家的女主人,很喜欢虞眉娘,就送虞眉娘去学习刺绣。在刺绣坊里,虞眉娘学得最好,只要师傅一讲,她马上就会。唐代佛教盛行,皇上非常喜欢佛经,有一次,南海地方官员刘海
想绣一卷《法华经》献给皇上,而且要求绣在一尺长的绢上,但当地绣坊没有人敢接这个活。于是,有人把虞眉娘推荐给了刘海。刘海找到绣坊,便让她在一尺的绢上绣《法华经》,虞眉娘欣然同意了。
没几天,虞眉娘便把刘海要的《法华经》绣好了。刘海一看,真是卜歼巧夺天工,他觉得这样的人才,真应推荐给朝廷。于是,刘海便带着虞眉娘和她绣的《法华经》一起献给了皇帝。
皇帝看到那卷精美的《法华经》,赞赏虞眉娘的刺绣手艺,便把她留在宫中专门为皇家刺绣。从此,虞眉娘的刺绣手艺闻名天下。
在唐代,刺则棚绣已不单单是绣在服饰上了,而是从服饰上的花花草草发展到了纯欣赏性的刺绣画、刺绣佛经、刺绣佛像等。后来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显示了与宗教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后来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和《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时对佛教的信仰有着直接关系。
其实,在唐以前的绣品,刺绣内容多与生活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刺绣工艺发展到唐代已有数十种针法了,其风格也逐渐形成了各个地域的不同特色。
在唐代,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绣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
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刺绣的咏颂。
5. 古代的刺绣哪里最有名
我国四大刺绣:
1、苏绣:苏绣的产地在江苏省的苏州、南通一代,在刺绣技艺上有平、齐、细、密、匀、顺、和、光的八大特点。最能体现苏绣艺术特征的是“双面绣”,它能在绣品的两面绣上不同画面,让人从两面观赏。双面绣《猫》是现代苏绣的代表作。绣猫要运用各种精巧针法,使猫身上毛茸茸的毛发形象逼真。最重要的部位是眼睛,它用一根丝线的1/24,来进行眼睛的镶色和寸光,使眼睛发亮有神。苏绣产品分实用性和观赏性两大类。实用性绣闷袭迅品有枕套、被面、服装、手巾等;观赏性绣品有挂屏、插屏和围屏等。
2、湘绣:又称超级秀,是湖南长沙一带绣品的总称。其工艺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注意刻画物像的外形和内质,竭力表现其特征。湘绣以狮虎绣品为其代表。久负盛名的“鬓毛狮”“鬓毛虎”就是用“鬓毛针”的专门针法,配以粗、细、浓、淡的各色丝绒线,生动地表现了狮、虎的威猛性格和神态。其中湘绣还与北京雕漆、景德镇瓷器一起被称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三长。
3、粤绣:产地广蚂此东。其工艺特点是色彩浓郁艳丽,对比强烈,图案饱满均匀,对称齐整、装饰性强。金银丝垫绣是粤绣中最具有特色的技法之一,它能使绣品上的景物形象富有立体感。其代表作有《百鸟朝凤》。现代双面绣《金鱼》是一幅反禅谈映粤绣工艺新发展的绣品。绣品中的金鱼仿佛在春水中嬉游,轻盈活泼,生机盎然,形象逼真。
4、蜀绣:蜀绣是四川成都地区盛行的刺绣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3世纪末,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其所著《华阳国志》中就把蜀绣和蜀锦并列,作为蜀中之宝加以赞扬。蜀绣向以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针法特点可概括为“针脚整齐,线纯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四句话。所谓“车”,就是在刺绣的关键部位,由针中心起针,逐渐向四周扩散。所谓“拧”,是指运用长短不同的针脚,从外围逐步向内添针或减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蜀绣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运针方法和刺绣技艺。如斜滚针,是蜀绣最基本的针法之一,两线紧靠,形成条纹,适合表现花藤、叶筋、水波、松针、勾云等;切针,适宜表现透明的轻纱、薄雾、鱼鳍、水泡;蓬铺针,有对折闪光的效果;参针,装饰性极强;木石木针,有色彩过渡的效果。现在,蜀绣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在针法上创新,绣品造型和做工上又有新发展,即由单面绣发展成双面绣、立体绣、三异绣、双面异型绣等。蜀绣的代表作有《熊猫》和《芙蓉鲤鱼》。1981年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刺绣的《芙蓉鲤鱼》坐屏,长4.4米,高1.7米。它采用了晕针、沙针点针、覆盖针等几十种不同的针法,绣出三十二条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鲤鱼,前后呼应,栩栩如生。
6. 跟魏晋南北朝相比,隋唐五代时期的刺绣作品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盛世隋唐和五代前后三百多年的历史跨度(公元581年~公元960年)给予了中华刺绣继往开回来的答发展。此时的辫子绣法已不再占主导地位,考察国内外唐代刺绣中我们发现了钉珠绣、扣绣、盘金、平金绣、戗针绣等新式针法技巧,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此时的绣线材料范围还有所扩大,譬如金银线的使用。随着刺绣日用品技术水平的日益精良,唐代绘画艺术和宗教艺术也在刺绣艺术中相互渗入,颇具写实意味的佛像、缠枝花、花卉、鸟禽等纹饰的突出表现,为日后刺绣逐步形成纯欣赏和日用品两大绣类双轨同行奏响了乐章。
7. 唐朝贵族女子襦裙装与大袖衫上的花纹有哪些还有履、靴上所绣的花纹。
第一,唐代的女性服饰图案,打破了以前单一的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比较求真务实,在真实的生
活和大自然中找寻创作的灵感,对真实的花、鸟、鱼、虫进行写生变化,然而人们并没有对传统的龙、
风图案产生排斥心理,这应该主要是受到皇权神授思想的影响。
第二,唐代的女性服饰图案的设计表现出丰满、自由、硕壮的独特艺术风格。它的每一个花瓣、每
一 片叶子都是饱满而肥美的,从中让人们感受了到大唐的繁荣与昌盛。而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艳丽饱
满、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的形象资料。
第三,唐代的女性服饰图案纹样造型丰腆、主纹突出,常用对称构图,色彩鲜丽明快。
到唐代中晚期,服饰图案则更为精巧细腻,美观精致。花鸟服饰图案、缘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等
等,装饰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的是花团锦簇,争奇斗艳。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
风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二、唐代女性服饰图案的类型
唐代的服饰图案在中国图案发展上,经历并完成了纹样图案由以动物图案为主向以花鸟图案为主的
转变。唐代女子服饰中的图案类型丰富、题材广泛、纹样多变,概括起来,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宝相花图案
唐代的宝相花图案可谓是唐代服饰纹样中最为经典、最具代表性的了。宝相花图案中的“宝相”二字
是指“佛相”的意思,又名“宝仙花”等,是古代一种非常吉祥的纹样,被认为是富贵吉祥的象征。宝相花纹
的纹样主要以盛开的花朵、花瓣片、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以及叶子等为素材,有的以写意的形式出
现,有的以写实的形式出现,大都按照放射对称的规律将其重新组合后而形成装饰纹样。
因唐代盛行牡丹花,因此宝相花图案的纹样多以牡丹花为主,并结合莲花和大丽花组成花卉图案,
2。卷草纹图案
唐代的服饰图案纹样中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卷草纹,人们将卷草纹也称之为“唐草”,它是在忍
冬草图案纹样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是唐代服饰图案与装饰纹样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卷草纹与宝相
花纹图案一样,也是多以牡丹花和莲花为主,再点缀一些石榴、葡萄、仙女和鸟兽等,饱满华美,动感强烈
3。团花纹图案
团花纹图案是一种外形为圆形,或适合为圆形的纹样。这种纹样的结构为平排连续的圆形组成骨架,
花纹呈旋转样式或四周放射状,图案的圆形周边用联珠作装饰,圆中心用鸟或兽纹作装饰,圆形外的空
间用向四周放射的宝相纹作装饰,如图2所示。这种团花纹图案其形饱满匀称,内容丰富多彩,空间层
次合理,装饰性极强。
团花纹图案的纹样形式并不是我国的传统纹样,它是在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6年至640年)图案纹样
的影响之下,发展演变过来的。这种纹样也可能是当时唐代出口贸易比较畅销的图案 它在北朝至唐代
中期比较盛行,宋代以后这种带有异域风情的纹样便慢慢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4.缠枝图案
缠枝图案是唐代盛行的一种女性服饰图案,也称穿枝花。其结构以波状线为基础,与花、草、枝、
叶等结合,组合成富丽缠绵的装饰纹样。从图案的形式上看,缠枝图案是一类非常唯美,充满女性柔美
曲线的纹样,但是也有一些缠枝图案的外形是相对硬朗的。缠枝图案以其柔美而缠绵的造型流行蔓延至
宋、明、清时期,甚至对现代服饰图案的设计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吉祥图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吉祥图案,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祥图案多姿多彩、寓意丰富,它
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在唐代,人们认为的吉祥图案是牡丹、龙凤、寿字、松鹤等,因为它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牡丹
象征 “大富大贵”,龙风象征“富贵”、“吉祥”、“幸福”;寿字、松鹤象征“延年益寿”、“多福多寿”等。再比
如龙风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戏牡丹等图案,无不揭示了当时人们追求 吉祥、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图案
唐代的女性服饰图案在唐代初期时多为几何图案,如龟甲、双距、方棋、双胜、盘绦、如意等不同
形式,到盛唐时,发展为较为活泼的小簇花和小朵散花搭配的花形图案,即取花与叶子的自然形状做成
对称形的小簇花,并将其作散点排列。这种图案纹样,虽然不像宝相花图案那样丰满大气,但也飘逸、
鲜艳多姿。 ’
8. 唐代刺绣的针法有哪些新的发展
唐代刺绣应用很广,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空哪缕刺罗襦”等,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唐代刺绣的针法,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法?其中的纭裥绣又称“退晕绣”,即现代所称的“戗针绣”,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
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斗亮码外,还用于绣做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用于绣做佛经或佛像?
随着刺绣范围和题材的扩大,绣做佛经或佛像时又发展了很多新针法,有直针?缠针?齐针?套针?平金等新技术,大大丰富了刺绣的表现力?在色彩的使用上,也有很键嫌高的成就,在佛像脸部,能表现颜色晕染的效果?
敦煌发现的《释迦说法图》和日本的劝修寺的《释迦说法图》,都是用切针绣轮廓线,而以短套针绣肉体,表现晕染效果?
从释迦说法的场景,今人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所憧憬的庄严净土,也可以看出制作者对绣法有深厚的理解及熟练度?
9. 唐朝公主或者贵妇,他们衣服上主要绣的哪些花!
芙蓉,玉兰,梅花,行键菊花,其实牡丹很少见了档绝巧,宏谨因为牡丹在唐朝时是皇室专用的,如果不是公主,一般的贵妇也不能绣。就像龙使皇帝的专用一样。
10. 绣花的发展历史
目前传世最早的绣花,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绣花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绣花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绣花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东晋到北朝的丝织物,出土于甘肃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所见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传世及出土的唐代绣花,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对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此时绣花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绣花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逗银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绣花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以各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也是唐绣独特的风格。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绣花的一项创新。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绣花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绣花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绣花之作风。历代迄清各时代之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之关系。
宋代绣花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绣花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改胡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湾雇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
明代的染织工艺,至宣德间始变发达。绣花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至顾名世次孙顾寿潜及其妻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露香园顾氏绣,盖所谓画绣也。此即传世闻名之顾绣。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绣花技术。
清代绣花,多为宫廷御用的绣花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核指拦除了御用的宫廷绣花,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绣花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绣花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享盛名的绣花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苏绣出现了创新作品。光绪年间,余觉之妻沈云芝绣技精湛,闻名苏州绣坛。沈氏30岁时,逢慈嬉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八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因而改名沈寿。沈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绣花之中,新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