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白白描花卉
⑴ 中国画的意境表现元素
中国画是艺术,是高雅,跟时尚是相抵触的。你要时尚生活,追随潮流就是了。提醒你一下,popular是流行的,但可以是低俗的意思。抛砖引玉。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高举起了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大旗。在美术领域,主张革新的美术家们纷纷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来创造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一部分美术家积极引进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方法,在世纪初形成了学习西方绘画,兴办美术学校的热潮。“写实改造中国画”,主要针对明清时期文人墨画模拟古人笔法,缺少新的创造而进行变革。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风格画家与古代画家作品的比较中,可以部分了解这种变革的特点。 【起因】 封建社会后期,旧文人画家沉浸于对古人笔墨意趣的模仿,日益脱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因袭守旧的局面限制了画家对时代生活和个人感情的表现。与徐悲鸿同为20世纪新美术变革开拓者的林风眠,从突破传统笔墨程式的角度,大力提倡到自然中写生,主张减弱“写”的用笔方法,突出“画”的自由表达特性,力图在中西绘画之间学一种新的创作道路。被推为“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 【改革】 20世纪力求变革的中国美术家,更加关注对描绘对形象具体形象特点的深度刻画,更加突出对自然景物表现的个人感受。这些创新探索,与当时中国新文学创作所提倡的“白话文”,“自由体诗”一样破旧立新,开辟了与五四新文化精神相呼应的中国新美术变革的道路。 20世纪20~30年代,画家们对中国画的革新与发展,展开了论争。如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革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徐悲鸿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刘海粟提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林风眠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特质和意义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纾则反对革新,号召人们鄙弃“外洋新学”,唯以“古意为宗”;金城则极力主张:“宣圣明训,不率不忘,衍由旧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们围绕着素描是否可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以及如何看待笔墨技巧、看待各种新国画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80年代中期,又围绕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革新中国画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新时代】 具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画,经过20世纪的变革历程。在“中西融合”与“借古开今”两大创新追求的推动下,产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的新风格,以独特的现代品格立于当代世界美术艺术之林。
编辑本段国画分科教学
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其师承传授,都依老师的专长按科进行。元代以后,人物画衰落,山水花鸟兴盛。20世纪引人西方写实主义,强调艺术的社会宣传功能,重视人物画。1949年以后,新国画提倡为政治服务.提倡通俗的连环画、年画和宣传画,山水花鸟画因为“不能为革命服务”而受到冷遇。1955年,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浙美)彩墨画科升格为系,正式提出以人物画为主,以写生为主,以工笔为主”的教学方针。1957年,潘天寿任副院长,1958年,他和吴茀之等提出并实行分科教学,对“三个为主”的教育方针作了修正。这意味着重视了山水花鸟,重视了中国画传统特别是宋元明清传统――这个传统主要是由山水花鸟画体现的。在教学上,则意味着要配备和发挥传统派教师的作用:潘天寿、吴荛之、顾坤伯、诸乐三、潘韵、 朱宣咸、陆俨少(兼课)陆抑非、俞子才(兼课)、李长白(兼课)等,都是山水、花鸟画家。
国画的分类
山水 欣赏中国山水画,先要了解国画制作者的胸襟意象。画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储于心,再形于手,所以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一树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画家的的意景。不必斤斤计较透视比例等显示的问题。 动物 动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狮、虎、猫、犬可称为走兽,各种鱼类可称为游鱼,蝉、蝶、蜻蜓称为草虫,各种雀鸟称为翎毛。动物可以归到花鸟画。 人物 可分为古今两类:古装人物,或者是历代英雄名士为一类;现代服装,或者模特儿写生为一类。由于人物要有动作、表情,所以人物画是比较深奥的制作。 根据制作技巧、笔法,国画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 工笔 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 写意 心灵感受、笔随意走 ,视为意笔,写意画不重视线条,重视意象,与工笔的精细背道而驰。生动往往胜于前者。 根据画面内容又可以分为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 传统 中国画画龄以千年计,形成了一套笔法、构图法 、皴法等固定的模式,所以具有此种风格的国画称为传统绘画。
国画分类依据
中国画的“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国画分类概况
古代国画分科之说法 画分十门。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鸟兽、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元代有“画家十三科”,但内容相当庞杂,作为分类标准不适宜。 当代国画分类之说法 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国画代表种类
人物画 (1)人物画的历史进程: 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隋强人物画'信念'
中国的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 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山水画 (1)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形成南北宗两大派系,达到高峰。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使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脉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2)山水画的组成: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3)山水画主要代表: ◆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元代汤垕说:“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南宋有二赵(伯驹、伯骕),以擅作青绿山水著称。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 浅绛山水 蔡彦才浅绛山水画
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 金碧山水 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另持一说:“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笔之名可笑也!”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院体画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以张铨、江宏伟、贾广键、赵蓓欣、喻慧等为代表的现代中青年画家为现代院体画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工笔画 在唐代已盛行起来。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绘画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绘画的材料改进。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 万伟民工笔画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⑵ 李小白的出版专著
(1) 2004年8月; 中国工人出版社(书号:ISBN7-5008-3368-7/J -276)出版当代著名画家技法经典《李小白工笔花鸟》
(2) 2005年1月:苏州古吴轩出版社(书号:ISBN7-80574-933-7/J.625)出版传统国画技法,当代名家传承《工笔荷花睡莲》
(3) 2005年1月:苏州古吴轩出版社(书号:ISBN7-80574-934-7/J.626)出版传统国画技法,当代名家传承《工笔牡丹芍药》
(4) 2005年 5月:《中国花鸟画》杂志(书号: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2280;国内统一刊号CN33-1271/j)出版“中国工笔花鸟画大师李长白和他的子女们”
(5)2005年第5期画廊杂志(书号:ISSN1000-4815)出版“独创”和“有我”李小白的工笔花鸟画艺术
(6) 2006年10月: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书号:ISBN7-80733-045-7/J-
661)出版 《花卉写生构图》(上下册)
(7)2007年: 第3期世界艺术(国际标准刊号:ISSN1813-9361)出版“李家样”.李家人
(8)2007年6月: 天津杨柳青画社 (书号:ISBN978-7-80738-213-3)中国画精品系列丛书《李小白工笔花鸟作品选》
(9)2008年3月:苏州古吴轩出版社(书号:ISBN978-7-80733-156-8)出版工笔花卉技法一《芙蓉、杜鹃、月季、一品红、玉兰、绣球、虞美人、石竹、大理菊、牵牛花》
(10)2008年3月:苏州古吴轩出版社(书号:ISBN978-7-80733-157-8)出版工笔花卉技法二《工笔梅花 杏花 桃花(碧挑) 梨花 茶花 树梅 水仙 菊花 昙花 天竺葵》(11)2008年4月: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书号:ISBN978-7-5305-3639-1)出版《李小白白描花卉写生》 (12)2008年: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书号:ISBN978-7-5305-3591-2)《三鱼图 、粉彩情趣入选中国工笔花鸟画精品集(上)》
(13)2008年: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书号:ISBN978-7-5305-3592-9)《莺歌、月下小鸟、三鱼图入选中国工笔花鸟画精品集》
(14)2009年1月天津杨柳青画社(书号:ISBN978-7-80738-373-4)出版名家白描画稿系列丛书花卉篇(二)
2009年<<中国画紫砂飘香.青花泛彩>>著名画家李小白、李采白作品选
(15)2010年第2期新视觉艺术(书号:CN32-1738/G; ISSN1673-9914)出版李小白绘画艺术的感悟
(16)2010年第5期家居世界(书号:ISSN1671-8593)出版了李小白的壶画配艺术
(17)2010年11月上海书店出版社(书号:ISBN978-7-5458-0313-6/J-70)第三辑《美术博览》丛书出版“李小白与李渔”
2012年《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小白画梅》
(18) 2012年4月金陵暸望画报(书号:CN32-1622/D)出版当代著名画家技法经典-李小白工笔花鸟
2012年南京城南历史街区保护建设有限公司、南京李渔研究会联合出品《小白壶画配臻品精选》
(19) 2012年5月城市指南map杂志(国内刊号:CN32-0053)介绍人物“李小白画为心声谱闲情 丹青门第承家学”
(20) 2014年8月565期读者杂志(书号 ISSN1005-1805 )介绍李小白作品
⑶ 李长白的艺术评价
一代宗师独领风骚
——论李长白教授的工笔花鸟画
李长白教授是继于非闇、陈之佛之后的又一位工笔花鸟画大家。
李长白教授的工笔花鸟画特点,深入宋元而自出深沉静韵,独出了一种“静美妍丽,空灵清新”的风格。这种风格,是悟领了宋元花鸟画“精细不苟”的审物精神,入宋人花鸟造型、笔墨、色彩之美的精髓,臻于“静心精到”的造作境界,一开时代新风。这对于塞实、郁闷、过于追求技巧创新和快速制作而显得既俗丽又繁乱的当代工笔花鸟追求倾向来说,明显的另具雅致而脱俗的格调。李长白工笔花鸟画内在沉潜的那种清心,是当下画坛急功近利而浮躁情绪普遍的人们所望尘莫及的。
李长白教授工笔花鸟画作品的“静美妍丽,空灵清新”的风格特点(如图1《山茶绶带》,图2《风竹锦鸡》,图3《牡丹》),与北方风格代表的于非闇“刚劲硬朗,雄健朴实”的特点拉开了距离。所谓“北方风格”,是指北方地域的艺术风格。由于历史上的宫廷院体花鸟画在北方展开的时间多,除了唐宋时代外,还有明代永乐19年以后到清朝灭亡的数百年间,宫廷所在地的北京也一直是院体花鸟画发展的中心。所以北京这个地方,积淀了深厚的院体花鸟画底气。而总的北方地域从唐代边鸾、五代黄筌到北宋徽宗,从明初边景昭到明中期吕纪,从清初郎世宁到清末的院体花鸟画,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宫廷院体花鸟画的历史体系,从而刚劲、硬朗的宫廷院体风格,很大地影响了北方地域,成为北方代表性的艺术风格。所孕育的于非闇工笔花鸟,继承唐宋传统而有用笔刚劲挺拔,晕染技巧平正朴实的特点。例如中央美术学院藏于非闇《大理菊花图》轴(图4),乃为说明这一点的代表作品。浓墨勾线,特别着意于转笔、顿笔的刚劲有力,画花与画叶的勾线有意强调了的淡墨与浓墨对比,特别紧挨叶子的浓墨勾线还专门附勾了金线,显现出装饰性的“平实”感。设色上也是,大理菊花以平涂法为主的朱砂红色,还有叶片淡墨晕染的基本一遍完成,无处不在装饰性的“平实”感中体现了于非闇“刚劲硬朗,雄健朴实”的风格特点。加之题字的瘦金书在顿挫之中的力到、笔到,所加强的硬朗、硬挺、硬健的感觉,格外加深了其风格特点。从而成为现代北方工笔花鸟画的典型表现。而李长白运笔劲健藏于淡墨之柔的勾线,层层淡色或淡墨积厚的晕染,还有造型上注重势态的风神感觉,布局上讲究虚白的空灵视觉,完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强烈感受。
李长白教授工笔花鸟的这种风格特点,也与结合了日本图案画而创新了工笔花鸟风格特点的陈之佛完全不同。日本图案画,将客观物象进行程式化的图案变化后,再进行意境表现。陈之佛的工笔花鸟,虽首先是以精研宋人传统为基础,但以吸收日本图案画树立风格最具标志性特色。例如他画的石榴花、山茶花等,往往不象宋人花鸟那样重客观自然的对于生动细节讲究惟妙惟肖的描写,而明显具有图案程式化处理的要素。他画鸽、鸡、鹦鹉、绶带等的鸟禽造型,也因此很具图案处理的要素。其画面布局,虽也非常讲究传统构图的开合、疏密等原理,但日本图案画那种平面性、装饰性东西的明显渗透,还是一目了然的。如《芙蓉幽禽》、《梅花群雀》、《护雏》、《蔷薇白鸽》、《荷花鸳鸯》、《荔枝绶带》、《玉兰鹦鹉》、《雪里茶梅》、《牡丹群蝶》、《岁首双艳》、《春江水暖》、《梅鹤迎春》、《春朝鸣喜》等的整批作品,都于视觉作了具体表明。绘画生动变化的特质运化了的日本图案画平面性、装饰性,使陈之佛创造的画树干的“积水法”,则成为陈之佛工笔花鸟技法的典型代表。李长白工笔花鸟虽然也有平面性与装饰性的要素,但由于始终走在纯粹的唐宋传统的工笔框架内,即着重客观细节自然生动变化同时,强化与图案表现本质的不同,而风格明显地迥异于陈之佛。
李长白教授的工笔花鸟与于非闇、陈之佛还不同的,是在于他的创作心境别具个性。
众所周知,于非闇与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虽然画风两样,但其创作心境有因政治热情而迸发的共同点。在这方面,除了他们的作品气息明显地都具有因新中国建立之后而欣欣向荣的时代感外,文字方面也留下了表述。例如1957年出版的于非闇《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78页言:“花鸟画家首先要有政治热情”,同年出版的《于非闇工笔花鸟选集·自序》亦言:“解放以来,我逐渐觉醒,不再顾虑什么院体不院体、匠气不匠气、雅不雅了。学习越多用功,越觉得不够,就越要去进一步的尝试。同时我也体会到人们精神生活丰富是繁复错综的,间接对人们有益,自然也对社会主义有利。尽管我这花鸟画是一枝重沾雨露的老花,但是再经培养,我相信或许比这本册子里所收集的要更鲜丽更活泼。当然这本册子里绝大部分作品完全是经过七年多灌溉培育的结果。”
同样,陈之佛在《研习花鸟画的一些体会》中亦言:“‘孤芳自赏’再不能是我们作画的目的了”,“仅仅追求艺术性、‘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也决不是社会主义艺术发展的正确道路。同时还觉得花鸟画这种艺术,固然缺乏以形象教育人民的功用,但它能够以一种艺术美使人们精神愉快、舒畅,使人感情健康,培养优美的情操。因之它也必须充分表现优美的民族风格和特性,充分表现伟大的新时代的时代气息。”“我深深感到一个画家的政治立场、思想感情一定会反映到他的作品上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变了,绘画的意境也必随之而变。”
以上话语是于非闇、陈之佛工笔花鸟创作心境的肺腑之言。起印证作用的是他们的作品,如于非闇《红杏山鹧》(为建国五周年作)那样春暖花开粉红调子的春光烂漫,以及他《牡丹白鸽》的春气花放,《海棠》的粉红醉春,石青底子的《玉兰黄鹂》的风和日丽等春回大地气氛的一再表现,还有陈之佛为建国十周年而作的《松龄鹤寿》以及上面提及的一系列作品,都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新气象。确实,这是彻底结束了一个多世纪来中华民族受尽帝国主义侵略蹂躏,彻底结束了腐败旧政府统治后,从每个中国人心底迸发出来的感情,从而渗透创作心境画出了解放了的中华民族建设新社会的蓬勃向上朝气。
这种时代气息,应该说李长白教授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中并不缺乏。他的一系列作品,也颇以欣欣向荣为精神面貌,这特别在他生命最后岁月、由子女协助完成的创作《风动绿荷香满溪》得以集中体现:所画的满池风华正茂之荷,绿叶迎风展,荷花向阳开,在四尺熟宣十张横向连排的巨幅上所画荷花数量的“56朵”,就象征着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讴歌与对生命、祖国、时代的礼赞。不过,与于非闇、陈之佛有所不同的是,李长白教授的创作心境似乎更为纯净,唯美的倾向更占主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画的构图、势态、造型、色彩等本体要素往往呈精锤精炼状态,工笔花鸟画特定技巧的“染”功也更得宋人三昧而显得深厚。看李长白自己写的有关工笔花鸟画文章,也很明显有“唯美”为第一的倾向。这里,不妨摘录他谈花鸟画关于“悟神成意”的一段文字:
有一次在南京玄武湖的环洲进行牡丹花写生。这时正是浓春季节,当走近环洲时,在绿荫的丝丝垂柳中,远远就见到飘忽着的红、黄、白、紫的闪光,时隐时现掠目而来,一种幽美的情趣,不觉油然而生。路过短桥,进入环洲,一片绿茵茵的草地,遥对着淡蓝色的晴空,胸怀又为之一畅。环顾四周,从蓝天到白云,从白云到绿梢,从林荫到草地,在我还没有看清芳草的情貌时,却又被对着阳光闪耀着万紫千红的花色,夺去了视线,迫使我凝眸情往。忽然一阵春风从林梢吹来,顿时万枝齐舞,叶浪成风,翻红摆绿,摇黄映紫,万态千姿使人兴叹,这又是一种情景;是活泼的艳丽,是生动的丰富——是姚黄的生动,魏紫的富丽,夜光的明洁,金鳞的丰满,赵粉的秀美;蓓蕾的怒放,新芽的活力,绿叶的茂盛,蓝天的明快,白云的舒卷,春风的吹拂,柳荫的宜人……形成了这个丰富生动,艳丽活跃,充满了朝气的景象。这情景的感受,就是它的‘神态’了。神已有所悟,如何成意呢?就是把感受到的神态情趣,提到理性上来分析。也就是说,决定强调什么情趣,用什么神态来表现(所见景象的神态,情趣是多样的;而形成都有一个过程,同时又包含着各种因素,是比较复杂的。而绘画只能反映一瞬间的神态,情趣)。要给人们以什么感受?达到什么效果。这种景情的多样神态,情趣的感受,可用柔美、秀丽、生动的情趣来表现。亦可以用健美、富丽、活跃或幽美、素雅的神态情趣来表现(对构图的大势,虚实……等的处理,对花、枝、叶的形、态处理,以及色调的倾向性,色相的配合,都要充分以反映这种情趣,衬托这种神态为依归)。最后思考决定选取哪一种情趣神态来表现,企图达到某种目的和效果。有这样一个酝酿思考和决定的过程,就能心领神会了。(《花卉写生概说》)
象这样谈花鸟画创作的文字,是他所写文章的主调。那种创作心境的闲适,既有自古以来文人传统的自然美情趣的熏陶,又有个人自然美本真的流露——当然,不言而喻的同时也包含了当时所处的“中国人站起来了”时代环境的给予。他工笔花鸟画“唯美”追求的本质,就在这里确定。
于是,或许是对“自然美”这一关键词的领悟,总之李长白教授有了一个数十年“孤寂”状态的历史阶段。自上世纪新中国建立不久后的50年代中期起,到他1987年70多岁时退休,他一方面只顾不断地完善自己工笔花鸟画的“静美妍丽,空灵清新”的独到风格,一方面做出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即以精研宋人花鸟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教学体系。
该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是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传统经典画论为艺术理解的指导;二是以“美”的经验与理法为入手,循循善诱地到自然中去进行白描写生;三是精研宋人花鸟画法;四是以“感受生技法”的理念强调个人感受,产生个人风格的创作。
关于第一点,李长白教授认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要使艺术有深远的感染力,必须使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感染人的因素。从形式的感染力来说,必须具有生动、自然、新鲜等因素。从思想内容、情趣意趣的感染力来说,必须具有真、善、美的因素。这样,才能使作品有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艺术是万物的生活作用于人们感情的产物。它必须具有能引起人共鸣的景情基础。这是艺术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所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必然地成为艺术学习和创作的正确途径。”
关于第二点,在认识数千年来形成的绘画美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欣赏、穷理、生象、落幅”的写生步骤,进而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写生处理”观念。欣赏,要体会前人“绕树三匝,静观终日”的说法,而“细细观摩细细吟,方能悟花神”。穷理,从抽象的神态情趣到具体花叶的生理生态,用审美的理法去思辨之。生象,由主观的神、情、意到客观形态的势态布局、宾主虚实、疏密穿插了然于胸。落幅,具体的写生完成阶段,胸中之像到纸上之像的过程必须要学会应对种种具体问题。“写生处理”,主要是对“落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即要实现造型要素的势态美、外形美、穿插美、疏密美。
关于第三点,李长白教授从宋人花鸟中提炼出了几种基本的晕染方法,供学生临摹掌握共性。继而再去临摹优秀的宋人花鸟作品体会其个性。
关于第四点,体现了李长白教授对于创作的认识。前面诸点的集大成,是要学生善于在自己的创造中活用求变。所谓“感受生技法”,是如石涛所说的“尊受”即尊重自己的感受,由此产生出符合自己感受的技法表现。做到这一点,大约有画外修养、画内才情两大内容构成。因此平时李长白教授要求我们多读书、多见闻、多思考。他欣赏敢想敢画敢于打破常规的创作,因此画得与他不同风格的创作,往往受到青睐。
李长白教授的工笔花鸟画教学体系,亦通过编写的教材体现出来。其中,基本功部分有《白描花卉写生》、《花卉设色》、《翎毛写生设色》,创作部分有《工笔花鸟画创作》。有的出版了,有的还没有出版。在出版教材中影响最大的是《白描花卉写生》、《白描写生构图》、《花卉设色》三著,其中前两著的发行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高达十多万册,《花卉设色》一著更为海内外多家出版社出版。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教材中的每一幅图,都是李长白教授亲力亲为画成。近四十年间,每年从春天到冬天,或在南京玄武湖,或在祖国各地鲜花盛开的景区,总有他写生的身影。教材中无论宏观的还是微观的每一句话,除了凝聚着他研究的心血外,更体现着他准确的理解。例如,在客观形态理解方面,指出花形的基本特征是“球形”,所谓“花从蓓蕾到盛开,千变万化球形在”。在主观的“写生处理”方面,对于小枝写生指出“小枝势态贵生巧,枝助花态叶相扶”;对于外形美的处理,指出“绘朵描花重外形”,“外形处理从神态,疏密参差意在情”,“处理外形防平乱,集散疏密自参差”,“平头枣核无好感,外形变化要思量”等,“唯美”的思路清晰而见解精辟精微,同时见李长白教授治学求实与学风严谨的精神之一斑。
具有完整性意义的李长白教授工笔花鸟画教学体系,是现代中国画教材科学性研究的一个典范。众所周知,中国画分为“两类”(工笔、写意)、“六门”(工笔人物、工笔山水、工笔花鸟,写意人物、写意山水、写意花鸟)。中国画虽有光辉灿烂的千余年历史,但科学性的理念完整的教学体系建设,至今唯有李长白的工笔花鸟画这一门。
李长白教授的工笔花鸟画教学体系建设与他的创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步骤细腻入微的特点,必须将各绘画要素化整为零的逐一研究,这使李长白工笔花鸟的造型不断被锤炼。而长期学术研究的静心,使制作退却“火气”,也成为重要特点。他的无论哪幅画,都得传统工笔花鸟画有条不紊晕染技巧的艺术真谛,故其作品能静韵隐然。他最拿手的,是晕染鲜艳的红色而不火气,故鲜红色调的《杜鹃花》、《牡丹花》往往能出清绝的感觉。他晕染的方法,最初步骤时就用极淡墨打底,上淡墨后、干净水笔晕出、然后洗净那枝水笔、接着再去染出并及至花叶边缘的步骤,是一般工笔画家难以理解并很难做到的。然而,就是这样的精心染出,并且一遍又一遍的精心积累,才能达到“深沉静韵”的理想艺术效果。静美,就在这具体的制作过程中实现;妍丽,是敢于用色;空灵,是讲究构图注重布白的效果;清新,是指他深入宋元所独出的格调。这样的作品表现,还有一个人们不太注意的特点,即强调在熟宣的白纸本色之上作层层晕染所透出的“清”气,往往是那些有底色的画难以相比的。其形象处理的必须格外凝练,勾染必须格外精到,亦乃严谨的教学要求渗透之果,静韵深沉的艺术追求到达所致。别忽视了白纸本色、打底功夫等的种种细节,只有对此理解的精微,才能成就李长白的个性风格。试问:明代以来的工笔花鸟画,有谁像李长白这样,深入院体画法本质而能沉着妍丽得其雅韵静心的呢?
李长白教授曾受学于林风眠。虽然他所走的工笔花鸟画艺术道路与老师的艺术道路完全不同,但老师艺术追求的“唯美”倾向,人格追求的道心幽隐,李长白教授深得其要。此得,让李长白教授成为了中国工笔花鸟画的一代宗师。如果说,于非闇对于现代工笔花鸟的复兴有醒神之功,陈之佛将传统工笔花鸟画导入了现代,那么李长白对现代工笔花鸟画所起的筑基作用,无人可替代。
李长白教授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为1949年以前,人生道路是求学、开个展、兴教育。1933年求学于国立杭州艺专绘画系,毕业后开个展于重庆、昆明,其时工笔花鸟画深为林风眠、徐悲鸿、潘天寿赞赏。兴教育于杭州,1947年创办了内设西画、国画、图案、音乐、语言文学五个系的“孑民艺术研究所”,其中主持国画系的是潘天寿。第二时段为1950年到1987年,人生道路是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第三时段为1987年退休后直至2005年去世,人生道路是山水画创作。该第三时段也值得一书:退休后所创作的山水画,竟一样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感。我在1996年前后看到他《高原景色》、《火山风云》两组山水系列画,感到有相当的视觉震撼力:幻化的画境,在意想不到的多变色调中实现;斑斓的色彩,有现代人对于宇宙景观知识了解的基础,还有坐飞机于万米高空上,于日夜交替时刻观察机外景象的生活感受基础;画法的粗放,却在看来无比细腻的烘晕技巧中完成。他画山笔线的铁画银钩骨力劲线,画山皴法的漫天盖地枯墨直式扫笔皴,都是独造;而给人印象至深的云彩画法,更是色彩奇异、形态奇变、外形尽美、烘染有韵。这种云彩画法,乃悠悠千古山水画法之“无”者。回眸当代千百位专业山水画家,应令汗颜。
读了李长白教授晚年的山水画,再想想他一代宗师地位的工笔花鸟画,那应是一位中国画大家在工笔花鸟画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2007年5月28日写于南京艺术学院无事居
⑷ 李小白的个人简介
李小白(1949— )(第十代李渔嫡孙), 李长白长子,著名旅美画家。197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留学。在 美期间,任 大纽约地区艺术家协会会长、美东花鸟画协会主席、美国琴棋诗画协会顾问、“小白画院”院长。现定居在南京,为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李长白中国画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云上文化艺术沙龙艺术总监、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使者。南京市市侨联理事。曾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猜亩、日穗敬森本名古屋、中国香港、台湾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独创“壶画配”获国家专利和国家注册商标。编辑出版《李小白工笔白描写生集》、《李小白工笔花鸟》、《李长白、李小白山水·工笔花稿知鸟·人物画集》等美术作品集与工笔花鸟教科书十多部。
⑸ 李长白的人物简介
李长白(1916-2005)浙江兰溪夏李村人(李渔第九代嫡孙)。1933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绘画回系,其西答画师从林风眠、吴大羽、李超士;国画得潘天寿、李苦禅、张红薇、吴茀之指教,画艺益进。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早在1937年学生时期,他的《双栖图》就被入选“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兼工诗词、书法,尤以工笔花鸟著称。是20世纪中国工笔花鸟画重要的代表人物。结合教学,编写出版了《花卉写生构图上下册》、《花卉设色技法》、《鸟禽工笔写生设色技法》、等三部教学专著,为教育界、学术界所重视。
⑹ 中国画分哪几类
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其师承传授,都依老师的专长按科进行。元代以后,人物画衰落,山水花鸟兴盛。20世纪引人西方写实主义,强调艺术的社会宣传功能,重视人物画。1949年以后,新国画提倡为政治服务.提倡通俗的连环画、年画和宣传画,山水花鸟画因为“不能为革命服务”而受到冷遇。1955年,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浙美)彩墨画科升格为系,正式提出以人物画为主,以写生为主,以工笔为主”的教学方针。1957年,潘天寿任副院长,1958年,他和吴茀之等提出并实行分科教学,对“三个为主”的教育方针作了修正。这意味着重视了山水花鸟,重视了中国画传统特别是宋元明清传统――这个传统主要是由山水花鸟画体现的。在教学上,则意味着要配备和发挥传统派教师的作用:潘天寿、吴荛之、顾坤伯、诸乐三、潘韵、陆俨少(兼课)陆抑非、俞子才(兼课)、李长白(兼课)等,都是山水、花鸟画家。国画的分类
山水 欣赏中国山水画,先要了解国画制作者的胸襟意象。画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储于心,再形于手,所以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一树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画家的的意景。不必斤斤计较透视比例等显示的问题。 动物 动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狮、虎、猫、犬可称为走兽,各种鱼类可称为游鱼,蝉、蝶、蜻蜓称为草虫,各种雀鸟称为翎毛。动物可以归到花鸟画。 人物 可分为古今两类:古装人物,或者是历代英雄名士为一类;现代服装,或者模特儿写生为一类。由于人物要有动作、表情,所以人物画是比较深奥的制作。 根据制作技巧、笔法,国画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 工笔 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 写意 心灵感受、笔随意走 ,视为意笔,写意画不重视线条,重视意象,与工笔的精细背道而驰。生动往往胜于前者。 根据画面内容又可以分为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 传统 中国画画龄以千年计,形成了一套笔法、构图法 、皴法等固定的模式,所以具有此种风格的国画称为传统绘画。 国画分类依据 中国画的“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国画分类概况
古代国画分科之说法 画分十门。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鸟兽、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元代有“画家十三科”,但内容相当庞杂,作为分类标准不适宜。 当代国画分类之说法 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国画代表种类
人物画 (1)人物画的历史进程: 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中国的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 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山水画 (1)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形成南北宗两大派系,达到高峰。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使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脉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2)山水画的组成: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3)山水画主要代表: ◆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元代汤垕说:“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南宋有二赵(伯驹、伯骕),以擅作青绿山水著称。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 浅绛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 金碧山水 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另持一说:“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笔之名可笑也!”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院体画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以张铨、江宏伟、贾广键、赵蓓欣、喻慧等为代表的现代中青年画家为现代院体画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工笔画 在唐代已盛行起来。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绘画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绘画的材料改进。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漫画 水墨漫画,即构思上具有漫画的特点,题材广泛,或讽刺或赞美,但表现手法上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画技巧,兼具其雅致。较之一般的漫画,水墨漫画更具有观赏价值。它的出现 扩展了漫画的表现、观赏领域与品种。中国的水墨漫画也涌现了很多优秀作者,如丰子恺、华君武、黄永玉、韩羽、方成、王成喜、梅湘涵、毕克官、徐鹏飞、蒋文兵、何韦、常铁钧、徐进、白善诚、等人,同时也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 花鸟画 (1)花鸟画的历史进程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花鸟作为中国艺术的表现对象,一直是以图案纹饰的方式出现在陶器、铜器之上。那时候的花草、禽鸟和一些动物具有神秘的意义,有着复杂的社会意蕴。人们图绘它并不是在艺术范围内的表现,而是通过它们传达社会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艺术的形式只是服从于内容的需要。 人类早期对花鸟的关注,是孕育花鸟画的温床。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不少独立的花鸟画作品,其中有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史道硕的《鹅图》、陆探微的《半鹅图》、顾景秀的《蝉雀图》、袁倩的《苍梧图》、丁光的《蝉雀图》、萧绎的《鹿图》,如此等等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虽然现在看不到这些原作,但是通过其他人物画的背景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花鸟画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飞鸟等。 这一时期的花鸟画较多的是画一些禽鸟和动物,因为它们往往和神话有一定的联系,有的甚至是神话中的主角。如为王母捣药的玉兔,太阳中的金乌,月宫中的蟾蜍,以及代表四个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一般说花鸟画在唐代独立成科,属于花鸟范畴的鞍马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成就,现在所能见到的韩干的《照夜白》、韩滉的《五牛图》以及传为戴嵩的《半牛图》等,都表明了这一题材所具有的较高的艺术水准。 而记载中曹霸、陈闳的鞍马,冯绍正的画鹰,薛稷的画鹤,韦偃的画龙,边鸾、滕昌佑、刁光胤的花鸟,孙位的画松竹,不仅表现了强大的阵容,而且各自都有杰作。如薛稷画鹤,杜甫有诗赞曰:“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长人。”
(2)花鸟画的画法 花鸟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二类:工笔花鸟;写意花鸟。昆虫亦有工、写之分。表现的方法有:白描(又称双勾)、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样,有悠久的历史。花鸟画的学习步骤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表现的主题有:竹、兰、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鸟有:鸡、鹅、鸭、仙鹤、杜鹃、翠鸟、喜鹊、鹰;昆虫有:鹦鹉、蝴蝶、丰、蜻蜓、蝉,杂虫有:蝈蝈、蟋蟀、蚂蚁、蜗牛、蜘蛛等。 新文人画 新文人画,即“中国新文人画”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艺术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⑺ 什么叫中国画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⑻ 什么叫做国画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基闹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8)李长白白描花卉扩展阅读: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表面上,中国画是以题材分为这几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
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
中国画之所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其实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猜锋型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参考资穗猜料来源:网络-国画 (中国传统绘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