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缂丝花卉图

缂丝花卉图

发布时间: 2023-06-03 15:38:13

『壹』 缂丝工艺历朝历代的大不同

缂丝,是以生丝作经线、各种熟丝作纬线,用通经回纬方法织造的平纹织物。制作时,先把图稿描绘在经线上,再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这种特殊的织法使得产品的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和小孔,犹如刀刻,宋人有「 ”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之说,故又被称为「 ”刻丝”,有时也写作克丝、克丝。 发展小史 中国的缂织技艺源于西域,先用于毛织,后移用到丝织。缂毛在汉代已经出现,新疆楼兰遗址曾出土一块汉代奔马缂毛。早期缂毛所用毛纱粗实,至唐代变得较为精细。1973年,顷槐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发现了几何菱纹缂丝带,表明最晚在7世纪中叶中国已有缂丝。 唐代的缂丝少且残,就早期缂丝研究而言,辽缂丝有其特有的价值。相较北宋,辽距唐更为接近。多个辽墓皆曾出土缂丝,如耶律羽之墓、代钦塔拉墓和法库叶茂台墓等。除叶茂台墓出土一件长约2米的缂金山龙外,其余皆为小件。辽代缂丝有以下特征:一、基本都将彩色丝线和片金线织在一起;二、多以织成的形式出现(图1)。据研究,辽代缂丝与唐代缂丝之间有不少共同点,例如都用「 ”S”强捻合成「 ”Z”捻股线作经,而纬丝一般不加捻(注1)。宋人洪皓《松漠纪闻》载:「 ”回鹘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时,有入居秦川为熟户者。女真破陕,悉徒之燕山、甘、凉、瓜、沙,旧皆有族帐,后悉羁縻于西夏。……又以五色线织成袍。名曰克丝,甚华丽。”回鹘织工擅织缂丝,辽上京有回鹘营,缂丝很可能是由回鹘织工引入契丹地区拆稿并在当地进行生产。 1. 缂丝凤纹靴,辽,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图片来源/《辽代丝绸》 北宋至南宋初,缂丝技法由旅乎孝北方传到定州,再由定州传入内地。官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手工业生产,少府监下辖文思院设「 ”克丝作”,专门生产缂丝。技术上,在唐代掼、勾、搭梭的基础上发展出「 ”结”的戗色法,即用颜色相近、明度相异的色纬缂织退晕效果。南宋时,缂丝工艺臻于成熟,水平达到历史高峰,能「 ”随欲作花草禽兽”,遂开始用于摹织名人书画,缂画相辅,几近乱真。明张应文《清秘藏》中赞曰:「 ”宋人刻丝不论山水、人物、花鸟,每痕剜断,所以生意浑成,不为机经掣制。” 元代缂丝的独特之处,在于被用作织御容。御容本指帝后的肖像,用于供奉和祭祀,但元代御容还包括重要的皇室成员。元代御容的制作有绘画和织造两种形式。绘御容是唐宋以来的传统,织御容为元所独有。元代御容大量佚失,遗存至今的24幅御容皆为绘作。那么,织御容究竟采用的是哪种工艺?据《元史》记载,织御容乃「 ”织锦为之”。御容尊贵,追求形神兼备,当时的织锦工艺难以达到这种效果,此说不免令人生疑。尚刚先生就此曾作考证,他从文献记载的织御容工耗、匠师和督工者的籍贯、丝织作坊等方面,推定织御容的工艺当是缂丝,而非织锦。(注2)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元代缂丝《大威德金刚曼荼罗》,作品的主题是藏传佛教图像,下方两端织出了元明宗、文宗(图2)和其皇后作供养人。人像高度仅在20厘米上下,但相貌逼真,尤其是元文宗图帖睦尔,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帝后像》册中的御容画像(图3)对比,二者相貌的一致接近今日之摄影。 2. 《大威德金刚曼陀罗》缂丝中的元文宗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3. 《元代帝后像》册,《元文宗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缂丝技术逐渐专业化,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明初尚俭,宫廷一度禁用缂丝,宣德后复又盛行。明缂丝工艺之精妙在于其短梭回纬技术,以极细的生丝作经,未加捻或弱捻的较粗彩色纱线作纬,用若干彩色小纬梭,依据图案变化色彩,在经纱之间变换穿梭。明代缂丝书画追随宋意,加以精湛工艺,造诣颇高。清代缂丝品种日益丰富,缂金发达。清中期流行三色金缂丝,即用赤圆金、淡圆金、银线,在深地或浅地上作退晕配色,晚期则多见三蓝缂丝和水墨缂丝。 用途:实用与观赏 生活用品 缂丝最初的用途应是作日用品,如衣服、靠垫、台毯等。由于织造技术的限制,缂丝刚出现时,多用来制作一些窄幅的物品。例如唐代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几何纹缂丝带,就是舞俑的束腰带,带宽1厘米、长9.5厘米。作为服装用料,缂丝常以织成的形式出现,制成鞋、帽等小物。辽墓中出土有缂丝凤纹靴、缂金水波地荷花摩羯纹绵帽等。元代服用品上缂丝的用量开始增多,据文献记载,缂丝整匹生产,裁为衣衾。元代袍服喜用云肩装饰,缂丝也是用料之一,在Rossi & Rossi Ltd.的收藏中,有两件元代缂丝云肩残片。另外,元代的缂丝制扇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实用性缂丝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缂丝用来制作被褥、靠垫、荷包、眼镜袋等。 装裱材料 缂丝亦可用作与艺术相关的装饰、装裱材料,如包首、书籍封面等。宋人周密《齐东野语》「 ”绍兴御府书画式”载:「 ”出等真迹法书,两汉、三国、二王、六朝、隋唐君臣墨迹,用克丝作楼台锦裱,青绿簟文锦里,大姜牙云鸾白绫引首。”又元人陶宗仪《辍耕录》「 ”书画褾轴”条载:「 ”锦裱克丝作楼阁,克丝作龙水,克丝作百花攒龙,克丝作龙凤。” 即使作为装裱材料,如若年份好,往往会被当作艺术品而受到重视。故宫博物院的织绣藏品中,有一件明代「 ”天鹿锦”(原名《纳纱天鹿图》卷,注3)。卷纵29厘米、横26厘米,原冠于旧画册的引首。清乾隆皇帝认定其为宋代的缂丝,遂拆之,将其作画心重新装裱为手卷,并于前后重墨题跋。从跋文中可知乾隆对此件文物年代和品种的认识。手卷题「 ”含华蕴古”,前跋《咏天鹿锦》曰:「 ”六币琮惟锦,古哉周礼陈。赋曾闻庾氏,束可见吴人。首贻兹制,具端羞彼彬。香光选佛类,装卷表精神。”并于「 ”香光选佛类”句后自注:「 ”内府藏名画大观册,皆元以前名人真迹。而以宋刻丝一幅冠于册首。后有董其昌跋云,余于马夏李唐性所不好,故不令入选佛场,云云。兹于旧画卷首得天鹿锦盈尺,古香璀璨,神采焕然,既装成卷。复题其前,亦从香光例也。”后跋《再题天鹿锦》中又曰:「 ”宋刻丝见亦曾屡,彼皆纂组具画意。”从引首的陪衬装饰,到手卷的画心,可见宋缂丝在清朝之珍贵,其地位足以与绘画作品相当。 艺术品 由于缂丝惟妙惟肖,因而常常被用来摹织书画,这类缂丝通常被视为书画的衍生品类,归入艺术品的范畴。在明代严嵩的抄家清册《天水冰山录》和清代内府书画收藏著录《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中,缂丝是与书画并题的。甚至有认为其精妙已超越绘画者,元中期的胡助曾作赞誉:「 ”皇朝将作匠善织御容,工妙非绘画所及,前古之未闻也。”按其功用,作为艺术品的缂丝也可分作两类:一是作为供奉的宗教美术品,二为用作欣赏的书画摹缂。 宗教美术品大都为缂佛像、经卷等。较早的有辽宁省博物馆藏五代缂丝《金刚经》卷,青地,黄色丝线缂字,白色隔栏,字体工整清晰。西夏黑水城遗址也出土了缂丝唐卡和一些小件,最为著名的是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缂丝《绿度母像》,另有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缂丝《大黑天》唐卡等。宋元也有不少缂丝唐卡存世。 *** 布达拉宫藏南宋缂丝《帕玛顿月珠巴像》(图4),缂、画结合,形象生动,采用搭梭、结、勾等缂织手法,全幅用单线勾边、平涂施彩及间晕配色处理。 4.《帕玛顿月珠巴像》,南宋,缂丝, *** *** 布达拉宫藏。图片来源/《中国织绣服饰全集(1)》 以名人书画为粉本的缂丝,其价值在织绣品中地位最高,甚至高于顾绣。两宋宫廷缂丝多以绘画为蓝本制作,当时著名的缂丝名家有朱克柔和沈子蕃,皆以缂丝如画著称。辽宁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多幅缂丝书画名品,例如朱克柔的缂丝《牡丹图》《莲塘乳鸭图》和沈子蕃的缂丝《花鸟图》轴(图5)等。元缂丝中也不乏精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缂丝《通景花卉屏》残幅(图6),通景之一角有设色木绣球一树,娟秀可爱,颇有两宋之意趣。 5-1. 沈子蕃,《花鸟图》轴,南宋,缂丝,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中国织绣服饰全集(1)》 5-2. 沈子蕃,《花鸟图》轴,局部 6. 《通景花卉屏》残幅,元,缂丝,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中国织绣服饰全集(1)》 鉴定与收藏 缂丝在艺术史上虽颇受重视,但于历代鉴藏家而言,似甄别不易,经常会判断错误。上文中提及的「 ”天鹿锦”是为一例。2018年末上海图书馆举办「 ”缥缃流彩——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馆藏精品文献展”,展品中有一件《九成宫醴泉铭》(图7),为宋拓本,宋旧装,民国龚心钊重装,翁方纲书写题签,册尾有龚心钊重装题跋。翁方纲、龚心钊皆认为拓本面板书衣为宋代缂丝所制,但其实为缎纹,与缂丝的组织结构相去甚远。 7.《九成宫醴泉铭》,宋拓本,民国龚心钊重装,上海图书馆藏 缂丝的判断可借助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外观特色。缂丝是平纹织物,经丝贯穿织品,纬丝不贯穿全幅,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即文献所载的「 ”通经断纬”。特殊的织法使得缂丝的图案和花纹周边有断痕和小孔,形成「 ”水路”,悬而对光,十分清晰。 当代藏家关注的缂丝主要有两类:一是以名人书画为粉本的艺术品;二是年份早的装饰品,亦佳。但若是喜幛寿屏,以祝寿、庆婚、生子等为主题的作品,懂行的藏家一般避而远之。 文・图∣李甍 李甍,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染织服饰史 注释 1. 赵丰,《辽代丝绸》,香港:沐文堂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第94页。 2. 尚刚,《故事:元朝御容》,《书城》,2017年,第11期,第44—45页。 3. 更名之缘由见包铭新、李晓君,《「 ”天鹿锦”或「 ”麒麟补”》,《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5期,第146—150页。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2019年6月刊。原标题:《织以成像,宛然如生:缂丝的历史与用途》。

『贰』 南通有什么特产

1、狼山鸡

狼山鸡是原产如东县境内著名的蛋肉兼用型地方品种。该品种鸡历史上因集散地为南通港,港口附近有游览胜地——狼山,故名。产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北部,东临黄海,地势平坦, 土质疏松,河港交错,盛产粮、棉,海产亦丰富,饲料资源富足,养鸡普遍。

当地视黑色为吉祥,喜选择黑色羽毛鸡饲养,渔民出海祭祀时也要求用纯黑色的大公鸡,这种历史习俗促使人们不断淘汰杂色羽鸡而选留黑色羽鸡饲养。经长期选择、培育,约在清代(19世纪70年代以前)已形成该品种鸡。

『叁』 想要服装描写,给我写一些好么

可瞧着眉庄,却觉得她今日的样子与往日颇有些不同,仔细看,原来她着一身色泽暗沉的铁锈红裙装,只梳了个简单的回心髻,髻边插三只镶玛瑙的银簪,发间略略点缀了几朵绢花,耳上亦不过是一副最普通的珍珠,这般刻意内敛,乍看之下竟使她原本端庄高雅的气质显得颇有些沉闷。
眉庄着一身素色襦裙,外套一件紫色对襟大袖衫,乌黑长发松松挽在后面,发上只簪了一支白玉兰翡翠簪,细润如玉的脸上几乎未施脂粉。时候已是晚间,眉庄的装束十分简单,但光华映照之下,却说不出的神姿楚楚,雅致动人,直如画中仙步入凡间.
采月把食盒打开来,端出一盘做成梅花型的栗子糕摆在了桌上。那栗子糕色泽金黄、细腻软糯,散发着诱人的甜香.
窗外月色如银,风露凝香,花树的倒影微微摇曳,朦朦胧胧地投在纱窗上,深宅大院里的夜,几乎永远是那样的静谧安宁,然而柔和的夜风却不会知晓这精巧温馨的闺中,女儿心事温婉平静的表面之下暗暗涌起的波澜。
玉娆梳着双丫髻,戴了一双翡翠玉蝴蝶。额前刘海齐齐整整 ,脸蛋儿红扑扑的,年龄尚小却已眉目如画,一双大眼睛更是充满灵气。再过个几年便能长成个无双的美人了。
甄嬛一抬头,几乎觉得晃眼,这园子经过多日的雨水洗涤,已是纤尘不染,仿佛一切都变得纯净而明亮。树木苍翠欲滴,轻盈而妩媚,片片叶子映着微蒙的阳光,更是闪闪耀目。各色花朵虽连遭侵袭,此时却也悄悄地挺立起来,红的愈发红,紫的愈发紫,只是花瓣上仍挂着晶莹水珠,瞧着甚是可怜可爱。空气中时时拂来几丝寒气,却是异常的清新,令人不由得神清气爽。秋雨虽说愁人,但这雨后初晴的景致却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银白色的织锦羽缎斗篷.
她自己则着了一身绣了点点樱花瓣的淡蓝色烟纱褙子,裙幅逶迤拖地,头饰却还是那样简约,不过是如意髻上插了一支飞凤白玉簪而已。然而肤白如玉,唇不点而红,娇艳若滴,双眸盈盈似水,仍是那飘然若仙的清雅风姿。
她说着,便坐在了梳妆镜前,将一支榴红缠金线的步摇拔下,簪了两朵颜色不鲜亮的鲜花。又命人取了她那件穿久了的湖蓝开襟衣裳和天水碧的裙子来,将自己身上的银红撒花软烟罗坎肩和樱色裙子褪下,用月白色杭绸做衬,复又披了那蓝灰色褂子。接着,又将自己的红宝耳坠子摘下,换了一对翠玉的来。
我瞧着她只身穿一色淡紫色暗纹绣荷花的宫装,连头发也只是松松地挽着,便从旁拿了一件她平日里不大爱穿的水红色开襟银鼠褂子来为她披上。
甄嬛穿一袭天水碧云雁细锦的衣裳,因为长时间放在水仙旁边熏着而浓香扑鼻。头上一应珠饰俱无,只斜插一支鎏金玫瑰的簪子,那还是早年得宠时皇上亲赏的。面上只薄施粉黛,眉毛是皇上最爱的远山黛。手上捧的是一个绿釉狻猊手炉。
鹅黄色底姚黄逗春圆领襦裙 蓝底赵粉诱蝶方领襦裙 浅紫色底魏紫弄风方领襦裙
鲜艳的橙色绣蝶戏花襦裙 鹅黄色宫灯袖的杏花迎春襦裙 墨蓝色稳重些的绣紫芙蓉襦裙
冷翠色碧玉明珠钗 喜鹊登梅绣纹轻罗幔 紫罗飞花翩莺秀样秋衫
一袭紫罗飞花翩莺秀样秋衫的海兰挽着纯嫔盈盈步下台阶,海兰的紫罗色绣蝴蝶兰衣衫下素白色水纹绫波裥裙盈然如秋水,远远望去,便如一树一树浅紫粉白的桐花,清逸悠然。
她一身浅浅的月白色的湖绉夹衣,只以宝蓝夹银线纳绣疏疏几朵盛放时的昙花。一时在众人之间显得格外清新夺目,恰如暗簇簇的花瓣别无所奇,那花蕊倒是格外可人了。皇帝细瞧之下,那女子低着头看不清面容,但云鬓堆纵,犹若轻烟密雾,都用飞金巧珍珠带着银镶翠梅花钿儿,只在眉心垂落一点紫水晶穗串儿,如袅袅凌波上一枝芙蓉清曼,似乎是不经意打扮了,却处处有用心处。
一身全新的玉兰紫繁绣银菀花宫装,头上一色的碧玉珠花,垂落珠翠盈盈,好似一脉青翠的兰叶。
简单单一方青玉无缀饰的扁方,显得她格外清淡宜人,如一枝迎风的白木兰,素虽素,却庄静宜人。
一串翡翠珠缠丝赤金莲花镯:这一只镯子,原是安南国极稀罕的贡品。安南本出好翡翠,但如这一对的,真真是罕见。一串碧绿翡翠珠颗颗一样大小,通透温润不说,更难得的是竟然均匀得没有半点杂色,碧幽幽得恍若一汪流动的绿水。若拿到阳光下照着,便会出现一纹一纹水波似的莹白光痕,如同孔雀翎羽一般。因这翡翠珠碧色沉沉,所以特配了赤金缠丝花叶护着珠子周身,每颗翡翠珠的两端各用薄薄的莲花状金箔裹住,更是一分匠心独运。
服丧的白袍底下露着银底缎子绣白色竹叶的素服,最清淡哀戚的颜色,袖口落着精致绵密的玄色并深青二色丝线捻了银线错丝绣的缠枝佛手花。散缀于缺月形发髻上的玉钿色泽光华,越发衬得一把青丝里藏不住的白发如刺眼的蓬草,一丝丝扎着人的眼睛。
只穿着家常的玉色薄绸长衫裙,外头罩着浅水绿银纹重莲罩纱
鎏金蟠花烛台 暗绿金线绣的团花纹桌锦 白银嵌翡翠粒团寿护甲 珐琅猫眼晶护甲
一身深莲青镶金丝洒梅花朵儿的斗篷 缠丝镶珠金簪 金绞丝镯子 红箩小食盒
青樱入殿时,太后正坐在大炕上靠着一个西番莲十香软枕看着书。殿中的灯火有些暗,福姑姑正在添灯,窗台下的五蝠捧寿梨花木桌上供着一个暗油油的银错铜錾莲瓣宝珠纹的熏炉,里头缓缓透出檀香的轻烟,丝丝缕缕,散入幽暗的静谧中。
太后只用一枚碧玺翠珠扁方绾起头发,脑后簪了一对素银簪子,不饰任何珠翠,穿着一身家常的湖青团寿缎袍,袖口滚了两层镶边,皆绣着疏落的几朵雪白合欢,陪着浅绿明翠的丝线配着是花叶,清爽中不失华贵。她背脊挺直,头颈微微后仰,握了一卷书,似乎凝神端详了青樱良久。
皇帝身边的大太监王钦替如懿打了帘子进来。想来是刚刚换过家常衣衫,身上是一袭月白色纱缀绣八团夔龙单袍,皇帝闲闲捧一卷书在手,淡金色的澄澈秋阳自雪白的明纸窗外洒落全身,任由光晕染出一身清绝温暖的轮廓,紫铜嵌珐琅的龙纹香炉里燃着琥珀似的龙涎香,整个屋子里弥漫着龙涎香幽宁沉郁的气味,也变得幽幽袅袅,衬着满架书香,倒像是一轴笔法清淡的写意画卷。
皇帝见如懿穿着一身月白缎织彩百花飞蝶袷衬衣,月白素净的妆花缎面上,以大红、粉红、碧绿、草绿、香黄、驼黄、浅绛、湖蓝、深灰、浅黑、淡白等十余种色线织成点点折枝花卉及虫蝶纹样,虽然素净,却不失华艳。
福字白玉鎏金钗 银嵌琉璃珠的护甲 齐云瓜片 白藤间花绣幔锦帘
明黄色流云百蝠熟罗帐 仙鹤衔芝紫铜烛台 一件湖色绣粉白藤萝花琵琶襟袷马褂
一身如意肩水蓝旗装,只衣襟袖口绣了星星点点素白小花.
换了芙蓉蜜色绣折枝蝴蝶花氅衣,头上只用一只鎏金扁方绾住如云乌发,端正的发髻上只点缀了疏疏几点银翠珠钗,并几朵通草花朵而已。虽然简单,倒也大方爽朗。
换过了燕居的雅青色绸绣枝五瓣梅纹衬衣,浓淡得宜的青色平纹暗花春绸上,只银线纳绣疏疏几枝浅绛色折枝五瓣梅花,每朵梅花的蕊上皆绣着米粒大的粉白米珠,衬着挽起的青丝间碧玺梅花钿映着烛火幽亮一闪。地下新添了几个暖炉,皆装了上等的银屑炭,燃起来颇有松枝清气。
蝠纹梨花木椅 紫铜花篮小手炉
一袭水粉色厚缎绣兰桂齐芳的棉锦袍,底下露着桃红绣折枝花绫裙,行动间便若桃色花枝漫溢无尽春华。她外头搭着深一色的桃红撒花银鼠窄裉袄,领子和袖口都镶饰青白肷镶福寿字貂皮边,那风毛出得细细的,绒绒地拂在面上,映着漆黑的发髻上一枝双翅平展鎏金凤簪垂下的紫晶流苏,越发显得她小小一张脸粉盈盈似一朵新绽的桃花。
数步外坐着三五琵琶伎,身着羽蓝宫纱,手持琵琶挡住半面,纤纤十指翻飞如莹白的蝶。
云白青枝纹雁翎氅 暗花纹美人像小瓷钵 一身玫瑰紫百蝶穿花大毛斗篷
扶了扶鬓边斜斜坠下的一枚鎏金蝉压发,那垂下的一绺赤晶流苏细细地打在她脂粉均匀的额边,随着她说话一摇一晃,眼前都是那星星点点的赤红星芒。
一个身着樱桃红绣栀子花蝶苏缎旗装的女子低着头盈盈走进,她梳着精巧的发髻,发间不用金饰,只以碧玺花朵零星点缀,髻上斜两枝雪色流珠发簪,卷起的鬓边嵌着一粒一粒莹莹的紫瑛珠子。待到走得近了,才看出她的衣裙上绣着一小朵一小朵浅绯的栀子花瓣,伴着银线湖蓝浅翠的蝴蝶,精绣繁巧轻灵如生,仿佛呵口气,便会是花枝展天地,春蝶翻飞于衣裾之上。
银镶珠翠软手镯
入手是一个粉瓷圆钵,钵中盛的是淡淡绿色的半透明膏体,扑鼻便是一股清凉香气,隐隐有蜂蜜、薄荷、丹七的气味。她取过一点轻轻一嗅,的确是寻常所用的消肿良药,并无二致。如懿点头道:“宫中平常所用的消肿药膏,的确是这种。另外,冰敷,用鸡蛋揉,服食山药、薏仁和三七粉,都可以活血消瘀。”
慧贵妃穿着一身锦茜色彩绣花鸟纹对襟长衣,肩上披着一件大镶大滚的紫貂风领玄狐大氅,人坐在正殿中央的牡丹团刻檀木椅上,旁边七八个暖炉和炭盆众星拱月似的烘着,如懿才一靠近正殿,便觉得暖洋如春,真个人都舒展了过来。可慧贵妃的脸色并不好看,她本是小巧细弱的柳叶身段,大约为着动怒,又过了病气,底下雪里金遍地锦滚花镶狸毛长裙絮絮掠动着,漾起水样的波纹。她照常淡扫娥眉、敷染胭脂,可病中的一张脸雪白雪白的,显得上好的玫瑰丝胭脂也一缕缕地浮在面上,吃不住似的。
额上一抹深紫色水獭皮嵌珍珠抹额勒着 一双青缎绣喜鹊登梅花盆底鞋
皇后穿了一身烟霞蓝底色的百子刻丝对襟羽纱袍,虽是夜里歇下了又起来的,鬓发却一丝不乱,疏疏地斜簪着几朵暗红玛瑙圆珠的簪子。虽然急迫,神色却宁静如深水,波澜不惊,连簪子上垂下的缠丝点翠流苏,亦只是随着脚步细巧地晃动,闪烁出银翠的粼粼波光。

茜紫色连珠缣罗帐,她穿着墨紫色弹花上袄,花纹亦是极淡极淡的玉色旋花纹,底下着次一色暗紫罗裙
次日外头落着雪雨,越发冻得人不愿意出去了。屋子里点了沉水香,透着木质淡若轻岫一般的雅淡香气。饶是如此,因着炭盆生得多,尤是闷闷的,唯有几上青花缠枝美人觚里插着几枝新开的淡红色玉蝶梅上,那鲜妍的色彩才让人心头稍稍愉悦。
大红猩猩毡镶碎玉粒子昭君套,披着一身厚厚的多宝丝线密花锦袄,身上还严严实实盖着一床青红舍利皮镶边的红缎锦被
芙蓉流苏香包 两件青哆罗呢羊皮领袍子,一件玫瑰紫的灰鼠皮袄和一条洋红棉绫凤仙裙
她本穿了一身樱色挑银线玉簪花夹衣,外面套着薄薄的淡粉色琵琶襟撒金点小坎肩,显得格外娇艳欲滴。领口上的白玉流苏蝴蝶佩随着她一颦一笑,晃得如白雪珠子一般。
樱桃色的琼液凝在白玉酒盏中,如同一方上好的红玉,盈盈生辉。
倚在长窗下挑拣新送来的白菊花苞。那些花苞尚未开放,带着淡淡的青色,仿如凝玉一般。如懿一朵一朵地挑选着,任清幽的香气在指间幽幽弥漫。
皇帝穿着一身缂金云白狐皮龙袍,那龙袍原是银白的底色,簇了雪白的狐皮滚边,连缂金的绣龙图案亦显得清冷了不少。
紫铜拨子拨开镂空鹤纹铜炉 黄鹂鸣枝多子多福红漆托盘 杏子红团福撒金锦帘
玫贵人只穿了一身素白色缀绣银丝折枝迎春的衬衣,外头披着一件石青刻丝灰鼠大氅,那青青翠翠的素白底色,愈显得那脸没有血色,唯有雪白的脖颈上留着深紫一道勒痕,楚楚可怜地昭告天下,她是刚从鬼门关上被人拽了回来。
太后穿着一身简素而不失清贵的宝蓝缎平金绣整枝芭蕉福鹿纹长袍,头上用着一色的寿字如意金饰,不过寥寥数枚,却清简大气。

素色缠枝花灰鼠大氅 白玉南红如意珠钗 薄荷蜂蜜茶 翠玉流苏佩 槐花蜜
一个垫着大红绣绒的红木漆盘来,上面安放着一枚麒麟送子金锁
太后伸手拨着手边几案上新开的簇簇迎春,金英翠萼,枝条舒曼,已带早春暖凉的气息。
只穿着一件家常的月白缂丝凤香菊纹一斗珠长衣,拥着一个小小掐丝珐琅暖炉,正在窗下缝制香包。
湖蓝暗色如意云纹的宁绸料子 明铛垂玉环 玫瑰花瓣糖蒸的菱粉糕 银镶碎玉护甲
永璜坐在一旁默默诵读,如懿取过针线慢慢缝制起来,烛光摇曳,纱窗上映着桃花窈窕的枝叶,隐隐闻得见那灼灼其华、其叶蓁蓁的芬芳。
太后穿着绛色缂金水仙团寿单氅衣,头上与耳上都一色的点翠东珠配翡翠首饰,那碧艳的宝蓝色在灯火的跳跃之下,流转着暗沉不定的光泽,好像太后这个人便是如此,让人觉得暗沉而不可捉摸。
十二扇楠木雕花嵌寿字镜心屏风后绯色罗裙一闪,漾起明艳如云霞的波縠,却是玫贵人盈盈转出。
碧青绣银丝牡丹小坎肩 玫瑰紫飞金妆缎狐肷氅衣
换了青玉色暗纹梅花衬衣。那衬衣是云呢缎的料子,着身时光滑如少女的肌肤,且在烛光下,自有一种淡淡的烟罗华光,仿佛薄薄的云彩雾蒙蒙地贴上身来。她却格外喜欢袖口上玉白色缠绕了深青的梅花纹样,小小的一朵并小朵,是临水照花的情态,都用极细极细的金线勾勒了轮廓,有一种含蓄而隐约的华贵繁复之美,恰如她此刻的心思,丝丝缕缕地密密缝着,不漏一丝缝隙。
从前温顺无争的一张面孔,如今也精心描摹起了脂粉,画的是皇帝最喜欢的杨柳细眉,只因他爱着江南的柳色新新,朝暮思念。腮上的胭脂施得极轻薄,先敷上白色的珍珠茉莉粉,再蘸上蔷薇花的胭脂,只为玫瑰色泽太艳,月季又单薄,只有月光下带露的红蔷薇拧了汁子才有这般淡朱的好颜色。胭脂之上还需再压一层薄薄的水粉霜,须得是粉红色的珍珠研磨成粉,才有这样的天然好气色。这胭脂也有个名字,是叫“嫩吴香”,是觅了唐朝的古方子做的,敷在脸上,浑然天成,仿佛吴地女子的轻婉娇媚,未见其人,先闻其香。
一身家常的湖水蓝绣莲紫纹暗银线的绡缎宫装,头上的宝华髻上缀了几点暗纹珠花,脸色苍白中却带了铁青。
翠玉兰花佩上垂下的碎玉流苏 明珠绞丝钏 一身暗色弹花织锦斗篷
她便轻轻巧巧,莲步姗姗,从十二扇泥金仕女簪花屏风后转出来,杏子红透纱绣牡丹含露闪缎长裙缓缓漾起一点涟漪般的微澜,连腰带上垂的一对白玉鹧鸪樱桃佩都微微摇曳,仿佛一朵绽放在暗夜微风里的红蔷薇。
那时候的他,不过是一袭月华色淡淡青衣,袖口是极素净的暗色花纹,仔细瞧去是唐棣之华的图纹,腰间只一根明黄色带子,晓谕皇子身份。
皇后坐在“天地一家春”的暖阁里,看着廊下的青瓷大缸中新开的几朵碗莲,盈盈巧巧的一朵并一朵,粉润的色泽如桃花宿雨,盈盈欲滴。皇后赏着碗莲,逗着手边铜丝架上的一只彩羽鹦哥儿
一袭绿纱绣夔龙牡丹金团寿镶领纱氅衣配着满头赤金与和田玉的钿子,更显得她精神奕奕。
精心绣制的夔龙牡丹纹样 冷绿色的翡翠耳环
太后澹然一笑,抚掌两下,却听丝竹声袅袅响起,幽然一缕如细细一脉清泉蜿蜒,如泣如诉,慢慢沁入心腑。却见满地各色菊花丛中,悠然扬起一女子纤细翩然的身影,踏着丝竹轻缓而来。那女子玉色纻罗缦衫,淡淡云黄色长裙飘逸如轻云明月,清素衣衫上只绣着朵朵秋菊,也不过寥寥清姿,并不用繁复的绣线堆簇,她堆起的高高云髻上只簪了银色绞丝菊流苏,不细看,还误以为是月光将花影落在了她身上,风吹起她衣衫上的飘带,迤逦轻扬,灼烁生辉,转袖回眸间凉风暗起,身姿空灵。她的嗓音柔缓,伫立在这静好的月色之中,侧身依依念道:
海兰梳着家常的发髻,头上点缀着如意云纹的玉饰,一支如意珍珠钗斜斜坠在耳边,清爽而不失温婉。她婉声道
明黄色五龙穿云绣帐 海蓝色金字团福便服 翠浓的碧玺戒指
帐上绣满了多子多福的石榴葡萄纹样,为着吉样如意的好彩头,特意用橘红和深朱的缣丝绕了银线的彩绣,连铜帐钩上悬着的荷包都是和合如意的图样,看着便是洋洋的喜气。
微暗的亮光填满了整间屋子。我转身望着这位娇小的身影在屋里来来回回的忙来忙去,削肩细腰,腮凝新荔,榴齿含香,纤腰楚楚
任云珠纤细的巧手为我挽鬓梳妆,玲珑金凤,环佩璎珞,望着镜中致雅高贵、娇媚柔腻的自己.
不出半个时辰,云珠已为我挽好柳鬓,细心的傅粉施朱,还挑选了一件名贵的紫菱金丝绸裁剪而成的衣裙为我披上。我多次对着铜镜上下打量自己许久,总觉得很是不妥。立即将耳上摇曳生光的金宝翡翠耳坠卸下,然后将发梢上的花钿珠翠取走,最后脱下那身耀眼眩目的赤紫百褶凤裙。
我拿出一件普通淡绯色的小褶素裙穿上,身上一件首饰也未佩带,只是拿起一枚小巧的百蝶花钿斜别于鬓侧.
冰池澄碧空明,香经落红飞散,浓浓萋萋野草,袅袅莺莺翠鸣,竹栏微凉,轻风袭惠畹。
国色天香用在她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容貌端丽,瑞彩翩徙,顾盼神飞,宛然如生,她的美犹如空谷幽林中一抹暖阳,让人看着都是一种享受。
侧目瞧着离我只有几步之遥的人,紫绸细白袍,手工精致,上等丝绸,青玉扳指,光泽细腻,上品汉白玉,白绸秀靴,紫钻镶边,气质凛然,英姿飒爽,皇家风范。

头戴五凤攒朱钗,斜绾朝天翡翠挂玉簪,衣着缕锦百莺穿花荷衣,裙边轻系紫绦百心结。
晚秋烟寂寥,微凉风飘袂,修竹绕回塘。幽寂长亭月映霜,北风吹尽枝香絮,筱墙萤暗,藓阶蛩切。
黄缎金凤锦袍,丹眉凤目,可亲而不可近的雍容华贵,柳眉下的眸子流露着昭昭恨意
浅青色百蝶衣
翠孪雏,鸥鹭惊,孤雁归。秋香浓郁,蟠烟纷袅,西城暮云如璧。淡淡霜天落日金融,黯黯弥漫烟光残照,蒙蒙红稀乱舞消魂。
打量起这位红衣胜火的女子,眉若远山,瑶鼻樱口,如同凝脂般的肌肤娇嫩如水,端为国色。
一套淡鹅黄莺小褶裙,腰间系上豆绿官绦,双手戴上玫瑰连环佩,颈上挂系翠珠璎珞八宝蟠链。然后将我拉至妆台前为我梳妆,绾起飞天五凤昭阳鬓,斜插白雪玲珑貂毛簪,耳佩双凤戏珠珞璎耳坠,络金流苏项侧披垂。轻描柳叶细梢烟黛眉,未施朱傅粉,天然去雕饰,自然真淳朴素,宛如洛水之神。
疏技梅花阑,香瓣舞纷飞,苔枝缀玉,被风吹散而残舞的梅瓣一片片撒在我的貂裘之上,几瓣拍打在我颊上,不自在的眨了眨眼睛。伸出手接下几瓣于掌心,置于鼻间轻嗅,是这个味道,夏国的味道。
不远处的长廊内立着一位绯衣女子,迎着腊月北风,一袭淡绯长衫随风飘扬,说不尽的飘逸宛然,美眸久久停在我脸上收不回。
首坐的应该就是老夫人,园脸,微肥,身穿白鼠貂毛银袄,四佩珠翠玲珑宝玉,在烛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更显雍容贵气。下手左侧坐的男子,剑眉星眼,神态自若,我猜想他就是白天我看见的灰衣男子。下手右侧坐的正是姿容美艳,出尘脱俗的灵水依。

一身络衣凤绡紫衣 凤冠霞披
红菱青缎裁制的百褶凤裙,裙摆一圈镶有十二枚金菱冰片,碎小正珠二十九颗,金嵌珊瑚于腰间两侧垂挂,袖口蓝红宝石相措而镶。
一件素青百花穿蝶衣,头佩金松灵宝簪于鬓侧,简单清丽。
雕梁由绿水晶镶嵌,四壁雕画双龙戏珠,图嵌一等东珠若干颗,殿正中央铺着一条喜气的红地毯,笔直蔓延到正前方的金阶下,细细数来,金阶共九层。正上方就是金光熠熠的龙椅,金翟鸟于扶手上嵌着,耀眼生光。紫檀席案分居红毯两侧,左右各三排,许多王公贵胄已然就坐于席。
一身红绫紫缎,头顶金凤五祥朝阳金珞的灵水依由屏插后款款步出,莲步轻移,气质高雅,笑容甜美,宛若天仙。
多子多福的石榴葡萄纹样,为着吉样如意的好彩头,特意用橘红和深朱的缣丝绕了银线的彩绣,连铜帐钩上悬着的荷包都是和合如意的图样,看着便是洋洋的喜气。
暮秋初冬时节的天色容易暗得早,若是逢上晴天,便有极好的晚霞招展,仿佛一匹上好的流霞锦自天际伏曳而下,虾红、宝蓝、云青、米黄,倾倒了一天一地,兀自灿烂,流丽万千。
金黄色立龙戏珠配八宝寿山江牙立水。立龙之间彩云蛟的朝袍,戴镂金饰宝的约,颈挂朝珠三盘,头戴翎冠。
李玉会意,即刻吩咐人换了一身新衣裳来,便推到门外由着嬷嬷们替如懿梳妆。梳的是垂云髻,中间以扁方绕成如云蓬松,两端微微垂落至耳边,越发显得饱满而不失小女儿娇态。乌黑的云髻挽成,饰以玉环同心七宝钗,金镶玉步摇,紫鸯花合欢圆珰,飞翅的燕尾上坠着鸳鸯莲纹金蝶白玉压发,玲玲一动间,便有细碎的金玉珠子轻轻摇曳,合着正落在眉心的红珊瑚垂珠,越发添了面颊一抹艳色。
惢心伺候她换上真红色金华紫罗面织锦长袍,在领口别上一枚赤金凤流苏佩。衣襟和袖口都密密绣上缀满细密米珠的“金玉满堂”纹花边。一色的九鸾飞天金丝暗绣折枝花卉图,映着天金丝睹绣折枝花卉图,映着裙角舒展的兰花花饰,以五颗镶金镂空银质扣将琵琶如意纹钮绊住,再配着底下鸳鸯百褶风罗裙,丝滑缎面在阳光下折出光亮,上面的鸳鸯暗纹,也随着光线意思意思透显成痕,几欲展翅飞起。
嬷嬷们替她带上乳白色三联东珠耳坠,尾指上套的金护甲上嵌着殷红如血的珊瑚珠子。如懿对镜自照,整个人仿似新雨当中枝烈艳艳的初绽蔷薇,灼艳而夺目。
待到一切停当,惢心蹲下身替她穿上胭脂红缎绣竹蝶纹花盆底鞋。胭脂红的底子上,钉缀着玉石做的万字不到头图案,并着蝙蝠和彩带等纹样,谐寓“万代福寿”;鞋帮上绣制纷繁细巧的竹蝶纹,镶以金线盘成的曲木纹绿边,精巧无比。李玉忙恭恭敬敬伸手,如懿扶着李玉的手站起身来,知道自己要穿着这双鞋,一步一步走到来时的地方去。

宫粉玉砌,希涉紫庭,禁苑奇珍御花芬,九龙壁彩朱门粉淡殇。金水桥白宁寿秀,垂柳绿丝滔,絮舞飞扬畅满园,树阴照水荡新波泛泛。
啼莺舞燕,晓花颦笑。淡磨明镜鸟空啼,垂杨自舞万点声,阑风空荡涤清水。此景正配翩舞阁之名,时而有高山流水势入耳,却是一个好地方。

长眉深目,首饰只以绿松石、蜜蜡与珊瑚点缀,明艳不可方物,衣着打扮也格外的明丽华贵,只是十分陌生

『肆』 相城十绝的元和缂丝

缂丝( kesi ),又名“刻丝”、“尅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缂丝是苏州传统工艺一绝,发端于汉代,从唐人的日用包到明代的皇帝龙袍,缂丝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缂丝的制作技艺十分特殊,缂丝工艺与用途缂丝与宋锦一样属于织锦工艺品,它的强度要比任何刺绣强。它的成品没有底料和图案的分割,整幅作品浑然天成。它织法独特,以生丝做经线,各色熟丝作纬线,用“通经断纬”的技法织成。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
由于苏州人聪慧,心灵手巧,再加上吴门画派的影响,所以到明清时期,苏州缂丝达到辉煌时期,其间元和的缂丝工艺水平独步全国。而苏州缂丝又以元和街道西的张花村最为突出。张花村时称“缂丝村”,家家有织机,技艺代代相传,元和地区自宋代起至晚清,缂丝传人代代不断,名匠辈出。 陆墓蟋蟀盆制作精良,种类多。 盆、多角盆、马蹄盆、腰鼓盆等;
以图案分有龙凤、鸟兽、花卉、山水和人物等,
以盖式分有笠帽顶盖、平盖、坐盖、天落盖和飞边盖等; (3)外部特征南盆特征是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精致。据《吴门表隐》一书载,唐宋时因风行斗蟋蟀,陆墓御窑村也有了烧蟋蟀盆的小窑。其制作精选河底泥料,精心制坯,烧出的蟋蟀盆有乌、黄、白、青等色。

『伍』 元明清时期的工艺是怎样的呢

1.陶器

紫砂陶器是一种质地细腻的无釉细陶器。所用原料属于高岭土一石英一云母类型。其特点是含铁量较高,颜色有赤褐、淡黄和紫黑等色。紫砂器初创于宋代,明中叶以后盛行,其中以茶壶最受欢迎。此外,用紫砂制作的雕塑和其他工艺品也很有魅力,如玩具类的香合、花杯、辟邪、镇纸等小件器物。明代一些民间巧匠制作的紫砂工艺品极其珍贵,后代多有仿制品。

陶胎琉璃器是以铅为助熔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物质为着色剂,再配以石英烧制而成。一般采用二次烧造,即先烧好素胎再施琉璃釉,再经低温釉烧而成。明代为琉璃制作的大发展期,超过以往历代。建筑用琉璃器遍及皇家宫廷、院落、陵墓、宗教庙宇、佛塔供器等。其代表作为明代洪武九年在山西大同市内雕刻、建造的琉璃九龙壁。除建筑用琉璃外,明代宫廷还烧造各类琉璃器皿。

明中叶以后在晋南一带还流行一种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法华器。其胎质与琉璃一样,釉的配方也大致相同,但助熔剂是硭硝。山西所产的法华器,一般为小件花瓶、香炉、动物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器一般为黄绿两色,法华器则以紫色和孔雀绿为主,并缀以黄、白、孔雀蓝等花色,艺术效果十分独特。

中国陶器是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陶器的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瓷、釉陶并进而发明了瓷器,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瓷器

①元代青花瓷

瓷器工艺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陶瓷艺人在釉彩、纹样、造型及题材处理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以前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景德镇自元以来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制瓷技术超过了前代。元代烧成的青花瓷代表了当时制瓷工艺的新成就。青花瓷以钴料在未经火烧的坯体上绘画图样之后,施一层透明釉,放人窑中,在高温下一次烧成,釉下呈现出蓝色的花纹。器形多样,胎质呈白色,较为细腻,釉色白中泛青,纹饰内容丰富,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

青花莲池水禽图壶②明代永乐白瓷

景德镇在明代很快昌盛起来,窑场急剧增多。为了满足宫廷之需,明初在此设立御器厂。明代最具成就的瓷器是白瓷。

白瓷器以景德镇窑烧制的薄胎瓷和福建德化窑烧制的白瓷最有特点。薄胎白瓷始制于明永乐时期(公元1403~1424年),胎质细密,薄至半脱胎程度,可光照见影。釉纯净、均匀、柔和悦目。到成化时期更胜一筹,胎薄几乎达到了脱胎的程度。德化窑产的白瓷质地细腻,透明度高,釉色光润明亮,纯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隐现粉红色,因此被人称为“釉油自”、“象牙白”。

③明清彩釉

明清时代,白瓷和青花瓷又有发展,但最突出的特色是颜色釉丰富多彩,配料和烧成技术更为先进,出现了许多精品。

清代的白瓷多为生活用具,釉色白中微微泛青,装饰题材普遍采用花卉,也有的以八仙和诗句为饰,艺术效果很好。

青花瓷在此时备受重视,成为生产的主流。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是清代青花瓷烧得最好的时期,色调纯蓝,层次分明。花纹题材丰富多彩,除山水、花鸟外,还有以文人风尚和各种文艺作品为画面的内容。

单色釉瓷是最为常见的品种之一,有红釉、蓝釉、黄釉、绿釉、乌金釉、紫金釉、茄皮紫釉等。其中高温铜红釉备受推崇。其胎质细腻,呈白色,釉鲜艳而匀润,有的还饰有暗花云龙纹。清代以康熙时期的郎窑红和豇豆红最为名贵。

彩绘瓷器是明清时的重要品种。它有单彩和多彩之分,又有釉下彩和釉上彩之别,还有的将二者结合使用,极为丰富。其中计彩、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影响较大,颇有典型性。

斗彩瓷器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色瓷器。其器形有罐、碗、杯、印盒等。图案内容有花卉、鸟虫、树木、人物等,画面幽雅别致。斗彩瓷器到清代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纹饰布局和色彩使用等方面均有创新。

五彩瓷器属釉上彩,也有的釉下配饰青花。器形有瓶、罐、盘等,装饰图案布局满而密,色彩突出红色,浓艳华丽,题材以龙凤、云鹤、鸳鸯、鱼藻等最为常见,还配以山石等,生动可爱。在色彩上发明了釉上黑彩和蓝彩,增强了画面效果,再加上金彩的使用,显得富丽娇艳。

珐琅彩瓷器又称“瓷胎画珐琅”瓷器,亦名“古月轩”瓷器,系从铜胎画珐琅移植而来。其色彩瑰丽,画面有较强的立体感,艺术效果颇佳。珐琅彩瓷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用瓷,是专用来玩赏和祭礼的供器。

粉彩瓷器是集五彩、珐琅之长而创制的。其画面色彩浓淡不一,颇有凸凹立体之感,色调柔和,淡雅,不像五彩那样艳丽。粉彩瓷器以雍正时期的水平最高。粉彩不仅有白地,而且还有红、绿、黑等色。

3.漆器

①雕漆、戗金工艺

元代漆器较前代有很大进步,工艺更为成熟,这主要表现在雕漆和戗金两大工艺方面。

雕漆是在器胎的表面厚厚地涂上漆,趁其未干时,下笔雕刻花纹,最后烘干,再打磨。其中以张成和杨茂的剔红最为著名。张成的剔红作品有两件,一件是《观瀑图剔红盒》,另一件是《栀子花剔红盒》,杨茂的作品也有两件,一件是《观瀑图八方盒》,另一件是《花卉纹漆尊》。二人的作品均收在故宫。

戗金是用刀在漆器上刻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填入金粉。元代作品中的花纹较前代更繁密,整体上给人富丽的感觉。当时著名的艺人有嘉兴的彭君宝,代表作为《双鸟纹经箱》和《人物花鸟纹经箱》,都存于日本。

②漆器工艺达到顶峰

明代漆器工艺发展达到了顶峰,无论是品种、技术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出现了总结漆器工艺技术的专著和一批能工巧匠。

首先表现在漆器的髹法上,明代将多种髹法结合使用,富于变化,绚丽多姿,超过了之前任何朝代。比如堆漆,明代在花纹堆起后还要用刀雕琢,雕琢之后,再在花纹上或贴金,或髹色漆。雕漆工艺也获得很大发展。螺钿工艺方面,以薄螺钿为代表,发展到了顶峰。明代漆器工艺达到顶峰,还表现在出现了古代惟一的现存的漆艺专著一《髹饰录》。

4.染织工艺

①元代先进的织金技术

织金技术是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花,使织物呈现金属光泽。元朝编立“系官人匠”,在弘州设纳石矢局,从事织金业。

元代的织金技术以织金锦为代表,显示了染织技术的最高水平。织金锦又称石矢,原产波斯,包括加金锦和加金缎。1970年在新疆元基出土的长金锦和捻金锦织物,经纬密度为65×40根/平方厘米和52×48根/平方厘米,足以显示元朝织金匠人的高超技艺。而日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紫地印金缠枝莲袈裟完全表现了元代织金制物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风格和技术。

②元代的缂丝工艺

缂丝工艺主要用于缂织皇帝御服、帝像和艺术品。在元代,由于喇嘛教盛行而增加了佛像内容。产品栩栩如生,绘画作品与之无法相比。法国巴黎收藏的元代缂丝《三世佛》大轴也是这时织造的。元代缂丝的风格粗放,组织增密,用金量多,画幅增大,往往用数轴拼合。如《仪凤图》,画幅长达5.5米,内容是百鸟朝凤。

③清代的丝织工艺

清代丝织工艺在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地方体系。其主要成就表现在织绵、刺绣和缂丝三种产品上。

清代在北京设立织染局,在江宁、苏州、杭州设立织造局。江宁主要织造云锦,苏杭主要生产宋锦。

宫廷刺绣产品种类丰富,皇室服饰、官员朝服、乘舆仪仗、室内装饰等都有种类不同的刺绣装饰品。其风格特点是豪华富丽、精致工巧。

缂丝主要产在苏州。清代苏州织造局负责采办缂丝。缂丝技术得以提高,幅面增大,应用更广,如服装帐幔、座垫椅披、名人字画、仙佛神像等,都采用缂丝作品。

④四大名绣

清代民间的染织业发达,刺绣已经商品化,从而推动了各地民间刺绣的大发展,尤以江南民间刺绣水平最高,出现了苏绣、湘绣、蜀绣、粤绣等“四大名绣”。

苏绣是苏州地区的手工艺品,苏绣艺人能用40多种针法、1000多种花线绣出形象逼真、光彩夺目的艺术珍品。苏绣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作品,如“白孔雀”、“金鱼”、“小猫”、“滕王阁”等。其中双面绣“小猫”最为生动。苏绣包括欣赏品和日用品两种。此外,清代苏绣还出现了双面绣,能在一次刺绣过程中使绣品具有两面完美的刺绣效果,是刺绣中的精品。

湘绣起源于湖南长沙近郊,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清代后期形成独具风格的刺绣体系。其特点是擅长表现走兽,富于写实气息;追求刻划形象的逼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劈丝细若发丝,且经加工后不起毛;针法以参针最具特色,可点染阴阳浓淡,形成色彩渐变的效果;配色以灰及黑白为主,素淡雅致。

蜀绣是四川省成都地区盛行的传统刺绣工艺。在魏晋时就与蜀锦并称,在清代自成一体。其特色是采用本地软锻彩线,厚重鲜丽;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产品多以生活用品为主,也有装饰品,富于诗情画意,又自然淳朴。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秀。其特点是:多用马尾毛、孔雀羽刺绣,配色讲求明快华丽,并喜用金线作轮廓线,花纹繁茂,色彩富丽;常采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以及佛手瓜果一类题材。最主要针法为擞和针、套针和拖毛针。清代中期后,粤绣大量出口,渐现异国风味。

5.金属工艺

①金银器

元明清三代的金银器制作中心在长江中下游,许多器物的时代、民族、政治、宗教色彩较浓。元代器物继承发展了宋以来锤鍱出高浮雕式纹样的装饰技法。江苏省吴县吕师孟墓出土的金饰件还在锤出的高浮雕缠枝花果上,进一步雕镂细部,极富立体感。器物种类中增加了很多的陈设、文房用具。

明清时代更注重金银器的华美、实用,制作巧妙,工艺精湛。明定陵出土的金冠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用二龙戏珠饰于冠顶,轻盈华美。清代还有许多用于典章、祭祀方面的金银器物,并在金银器上出现点烧珐琅或以金掐丝填烧珐琅的新工艺。

②景泰蓝

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特种工艺品之一,原来叫做“铜胎掐丝珐琅”,因发展于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又以宝石蓝为主色,所以被称为景泰蓝。

北京景泰蓝造型优美,花纹细,色彩鲜艳,早已形成了深厚、庄重、华贵的独特风格,博得了海内外的赞赏和喜爱。它不但在明清两代宫廷广泛陈设,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制作一件精致的景泰蓝产品,一般要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磨光、镀金等37道工序。

③清代珐琅工艺全面发展

清代宫廷的工艺继承明代景泰蓝的传统,在其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乾隆年间,珐琅工艺水平达到顶峰。珐琅工艺技术及珐琅釉色均有增多,创造出粉红、翠绿、黑等新色,使珐琅色彩更加丰富多彩;铜胎制作厚重,镀金光亮,釉面光滑,没有沙眼气泡,质量上乘。珐琅工艺的应用范围很广,大到家具、佛塔,小到鼻烟壶、文房四宝等,都可用珐琅制作。

清代珐琅工艺的杰出成就是引进西方珐琅技术并加以改造后,采用中国传统瓷器的器形与纹样,创造出的中国独特的画珐琅与錾胎珐琅。由这两种工艺制作的珐琅器器形匣重端庄,纹样精致典雅、色彩含蓄秀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乾隆后期,宫廷工艺衰落,珐琅工艺流传到民间,产地有北京和广州,主要产品是景泰蓝和铜胎珐琅,多用于出口。

④铁画

铁画,又称铁花,是用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画的传统工艺,由明代铁匠汤天池创造。铁画借鉴了中国画的笔法布局和民间剪纸、木刻、雕塑等多种工艺品的艺术特色,把绘画和工艺品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黑白分明、端庄稳重、苍劲古朴、豪放潇洒的独特艺术风格。

制作一幅铁画,要经过稿、剪、砸、烧打、上漆蜡等步骤,最后上框成画。铁画品种有小幅的风景花鸟、大幅的屏风等。

6.雕琢工艺

①琢玉工艺

元明清三代的玉器手工业高度发达,形成了几个重要的玉器生产基地。其中以苏州专诸巷最为著名。此时,受文人书画的影响,出现了碾琢文人诗词和写意山水画的玉器,工匠们在玉器上镌刻名家款识,追求文人雅趣。清乾隆时用玉极为普遍,琢玉工艺达到空前的高峰,其精工细琢的程度远远超出元、明两朝。

这一时期,一些富有立体感并容纳多种琢玉技巧的大型作品层出不穷,其中最著名的有元代的《渎山大玉海》和乾隆时期的《大禹治水玉山》。前者重达3500千克,形态古朴,气势宏伟,雕刻花纹融粗放精巧干一身,尤其是在俏色方面颇为独到,可谓划时代之作。后者高达224厘米,重达万斤,为迄今所知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最大的玉器,是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

②牙雕

牙雕是雕刻工艺的一种。明代前期,雕刻工艺大多集中在宫廷,以贵重材料的雕刻为主;中期,民间雕刻工艺大大发展,一般材料取代了贵重材料,出现了牙雕的新风尚。

牙雕艺术品及其他工艺品在当时有官方和民间两种,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明代较有名的牙雕作品有象牙雕送子观音像、象牙雕荔枝螭纹方盒。

在清代造办处的如意馆供职的象牙雕匠主要来自江南与广东两地,从而形成了两大流派。江南派代表人物为嘉定派竹刻名家,他们中的大多数能书善画,既刻竹,也雕刻其他材料,如象牙等,风格清新奇特,气韵生动。代表作有象牙雕山水人物方笔筒、罗汉渡海图臂阁、松鼠葡萄笔洗等。广东派的牙雕风格以纤细精美为特征,象牙制品以雕刻镂品活动象牙球著称。代表作有象牙灯、象牙席等。

玉雕白菜清代中后期,宫廷工艺衰落,民间牙雕开始兴起,两大派技法也流落到民间。

7.家具

明代家具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成熟,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明式家具。它以造型见长,安定、简练、质朴,线条雄劲而流畅,将选材、制作、使用和审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清朝时,内务府造办处设有木作坊,专门按皇帝要求制作家具。清廷多仿明代式样,但又出现了新的作法、造型和装饰。到乾隆时期,形成广东和苏州两大流派。清代家具显示出用料精良、造型新颖、制作精细的特点,除了绘画、雕刻外,还广泛吸收漆艺的装饰手法等。嘉庆、道光以后,宫廷家具工艺水平逐渐下降。到清末,民间家具开始兴起,出现了“京做”、“苏做”、“广做”三大地方特色浓厚的家具体系。京做直接继承清宫廷家具的风格,但不及其豪华;苏做产于苏州,固守明代家具传统,风格稍变;广做产于广州,受西方影响,品种增多,作品系列成套,雕刻繁缛,保持着中国的传统风格。

8.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是富有民族风格的工艺美术作品,充满喜庆的节日气氛。剪纸题材大都是家禽、家畜、农作物、花鸟、娃娃、戏曲故事、吉祥图案等。除了贴在窗上做窗花,还可用来做墙花、顶棚花、喜花、灯花和各种绣衣底样。

中国剪纸分单色和彩色两种。彩色的绚丽多彩,单色的朴素大方。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各地民间剪纸的风格也不同。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陕南多是点彩剪纸,陕北以单色剪纸为主。河北蔚县的剪纸艳丽中包含着秀美,尤其以戏曲人物窗花最有特色,而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剪纸主要用来做绣花底样。内容丰富、花样繁多的民间剪纸,已成为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

9.泥塑、面塑

泥塑来自民间,古代就有做俑人殉葬、塑佛像供人膜拜、捏玩具供人玩赏的风俗。天津的“泥人张”、无锡的惠山泥人是全国最著名的泥塑品种。

“泥人张”由天津张明山所创,源于清代,世代相传。其泥人形象逼真,神采各异,具有生活实感和独特的风格,形成天津传统工艺的一绝,因此被誉为“泥人张”。张明山传世之作有“惜春作画”、“黛玉抚琴”、“张敞画眉”等,现藏于故宫和颐和园。

无锡惠山泥人约有400年历史。它色彩鲜明,造型简练,线条流畅,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民间特色。惠山泥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作为礼品和摆设的传统手捏泥人,称为“细货”;另一类是大批生产的印模派玩具,俗称“耍货”。闻名中外的泥人“大阿福”是惠山泥人中最有特色的作品。

面人是用彩色糯米粉作原料捏成的小型人物,全国各地都有从事面塑的艺人。传统面塑起源干民间过节时制作的“喜馍馍”,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可以独立欣赏的民间艺术品。

许多面塑艺人擅长做戏曲人物、佛像及民间故事和古典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色彩明快。大的约1米有余,小的只有1厘米。

『陆』 故宫博物院十大藏品

故宫博物院十大藏品包括:乾隆款金瓯永固杯、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青玉云龙纹炉、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清明上河图》、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沈子蕃缂丝《梅鹊图》、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酗亚方樽。

1、乾隆款金瓯永固杯

商酗亚方樽,高45.5厘米,宽38厘米,口径33.6厘米×33.4厘米,重21.5千克。樽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饰一象首,象首间夹饰兽头,颈、腹、足均饰八条棱脊。兽面纹和夔纹是其主体纹饰,以雷纹作地。口内侧铸铭文两行九字:酗亚者巳以大子尊彞。

热点内容
怎样放鲜花 发布:2025-02-13 00:27:08 浏览:661
第三自然段写紫罗兰什么颜色 发布:2025-02-13 00:26:53 浏览:862
毛线钩各种花盆景 发布:2025-02-13 00:26:04 浏览:287
沈阳情人节酒店哪里好 发布:2025-02-13 00:21:22 浏览:833
今生遇见滚烫一朵 发布:2025-02-13 00:10:37 浏览:801
白色鲜花饼 发布:2025-02-13 00:10:25 浏览:716
安徽盆景吴 发布:2025-02-13 00:10:22 浏览:315
办公室放康乃馨 发布:2025-02-13 00:02:40 浏览:851
牡丹江均胜 发布:2025-02-12 23:57:07 浏览:217
花卉点彩图 发布:2025-02-12 23:48:57 浏览: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