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4插花
Ⅰ 巴洛克时期浮夸的花艺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皇家宫殿!
文艺复兴时期的来临,让花园得以复兴,贸易的发展让欧洲人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花材。一种新的花艺风格正从意大利兴起,并向北悄然席卷整个欧洲。
巴洛克风格悄然出现,以注重奢华,以 繁复的装饰 见长。它 是一种复杂、奢侈与浮夸 的艺术,其诞生本身就带着叛逆,所以我们看到的巴洛克风格总弥漫着一股享乐主义的感觉,但因为与文艺复兴的牵连,以动态的手法重复诠释宗教作品,所以还带着宗教主义的气息。
所以我们常看到的巴洛克风格在电影中是这样的
▼▼▼
有没有一股浓浓的宫廷风扑面而来?
而这一时期的很多关于花艺的绘画也从单纯的对静物写生发展为对照植物插画或标本进行想象创作。花艺的装饰意味更加强烈,渐渐富裕的欧洲民众不再满足于原产欧洲的花朵,他们渴求来自异域的色彩和芬芳。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作为海洋强国的荷兰从世界各地获得了各种植物资源用于园艺,包括菊花、仙人掌、旱金莲和向日葵。
而发源于中亚的郁金香也在钱包渐渐鼓起,奢靡之风渐兴的荷兰人中掀起了一股狂潮, 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 更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重大泡沫事件,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据说当时一株郁金香的价钱相当于普通人一年收入的10倍之多,也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投机活动。
▲老彼得·勃鲁盖尔(1568–1625)作于1599年的作品,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Gaspar Peeter Verbruggen the Younger (1664 –1730 )的作品,现藏于比利时布鲁日市立格罗宁格博物馆
而关于花艺,巴洛克/弗拉芒风格的诞生,发展与成熟分为三个阶段:
从作为商人炫耀财富的关键, 花器 (大部分情况下是花瓶)往往比花本身更重要,倾向于使用 金属或陶瓷 等材质的花器。
而后的阶段,画家为了展现技艺,倾向于使用 玻璃花器 ,用于展现玻璃与水中掩映的花茎。最后的阶段画家协调了花与花器的比例,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一些常见的配饰也开始出现在 鲜花静物画 中。
▲弗拉芒式
这一时期的花艺,对后世西方花艺影响深远,受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对称插花仍非常流行,作品体量大,选用花材品种多。
▲体量巨大的巴洛克式花艺
但与此同时也有非对称的插花,将主花布置在视觉焦点,然后 S型 向两端延展布置其他花材,花的各个面都能被欣赏到。插花高度通常为花器高度的2-3倍。
▲S型延展的花艺布置
特点:
♡ 形式
相对自由的结构,奢华、装饰性强。对称或S型不对称
花篮、花环用于垂直面装饰,大花瓶用于装饰甬道、门廊,小花束用于装饰卧室、客厅
色彩热烈丰富
瓶花、花篮、花环
♡ 花材 (重瓣、斑点、条纹、流苏)
这一时期的两种典型的花材是 流苏郁金香和鹦鹉郁金香 。
▲朱迪丝·雷斯特创作于1643年的郁金香插画
常见花材有重瓣银莲花、康乃馨、皇冠贝母、仙客来、毛地黄、铁筷子、萱草、蜀葵、风信子、鸢尾、翠雀、丁香、百合、羽扇豆、乌头、水仙、旱金莲、倪润石蒜、重瓣芍药、石竹、罂粟花和果荚、月季、向日葵、雪球荚蒾、各种带花果的枝条等等。
♡ 叶材
张扬而醒目,富有异域风情。玉簪叶、蓖麻叶、美人蕉叶、彩叶草
♡ 配色
这一时期常见的配色种类很多,多以 补色和撞色 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 容器
陶瓮、玻璃瓶、金属杯、壶型、浅碗型、篮子、盘子、青花瓷瓶
♡ 背景
几何纹饰、卷草纹、窗帘、深色丝绸或天鹅绒、流苏窗帘、带有鸟蛋的鸟巢、水果、切片面包、贝壳、珠宝、表、玩偶、地毯、酒杯、碗、昆虫、小吃、枕头、裸根植物
今天的巴洛克风格就介绍到这里啦
不知道你喜欢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哦
Ⅱ 102:三四上下,喜上望来】解
钱塘江,钱塘潮(QiantangTide)——最壮观的海潮简介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有三处: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清费饧璜(1664-?年)《广陵涛辩》云:“春秋时,潮盛于山东,汉及六朝盛于广陵。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盖地气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钱塘潮比广陵涛出现的时间晚一些,至迟在东汉就已形成。王充《论衡·书虚篇》提到“浙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又说当时钱唐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但是,王充只说“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没有说赋钱塘江潮。可见,东汉时,钱塘潮远没有广陵涛出名。估计,当时还形成钱塘观潮风俗。钱江潮成因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钱塘潮的故事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的。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真高大,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了。他住在萧山县境内的蜀山上,引火烧盐。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钱大王力气很大,他打着自己的那条铁扁担,常常挑些大石块来放在江边,过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烧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盐。可是,这些盐只够他装一头,因此他在扁担的另一头系上块大石,放上肩去试试正好,就挑起来,跨到江北岸来了。这时候,天气热,钱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正巧,东海龙王这时出来巡江,潮水涨起来了。涨呀涨的,竟涨到岸上来,把钱大王这头盐慢慢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这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愈来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这位钱大王呢,睡了一觉,两眼一睁,看见扁担一头的石头还放在硖石(就是现在的名的硖石山),而另一头的盐却没有了!钱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盐没有了,原来被东海龙王偷去了。于是他举起扁担就打海水。一扁担打得大小鱼儿都震死;两扁担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东海龙王战战兢兢地问钱大王,究竟为什么发这样大的脾气。钱大王说:“你把我的盐偷到什么地方去了?”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变咸的原因。连忙赔了罪,就把自己怎样巡江,怎样把钱大王的盐无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来的事情,一一说了。钱大王心里好气呀,真想举起铁扁担,一下把东海龙王砸烂了才甘心。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以后涨潮的时候就叫起来,免得钱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钱大王听听这两个条件还不错,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的扁担向杭州湾口一放,说:“以后潮水来就从这里叫起!”东海龙王连连答应,钱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涨到钱大王坐过的地方,脖子伸得顶高,叫得顶响。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宁。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就是这样来的。钱塘潮的特色交叉潮距杭州湾55千米有一个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观看十字交叉潮的绝佳地点。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像两兄弟一样交叉相抱,形成变化多端、壮观异常的交叉潮,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两股潮在相碰的瞬间,激起一股水柱,高达数丈,浪花飞溅,惊心动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两股潮头已经呈十字形展现在江面上,并迅速向西奔驰。同时交叉点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转移,撞在顺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团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顶上,吓得观潮人纷纷尖叫着避开。一线潮看过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后,建议您赶快驱车到盐官,等待观看一线潮。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江面仍是风平浪静。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远处,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随着一堵白墙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锐不可当。一线潮并非只有盐官才有。凡江道顺直,没有沙州的地方,潮头均呈一线,但都不如盐官好看。原因是盐官位与河槽宽度向上游急剧收缩之后的不远处,东、南两股潮交会后刚好成一直线,潮能集中,潮头特别高,通常为1—2米,有时可达3米以上。气势磅礴,潮景壮观。回头潮从盐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将到达下一个观潮景点老盐仓。老盐仓的地理环境不同干盐官,盐官河道顺直,涌潮毫无阻挡向西挺进,而老盐仓的河道上,出于围垦和保护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条长达660米的拦河丁坝,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将被反射折回,在那里它猛烈撞击对面的堤坝,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到西进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声如狮吼,惊天动地,这就是回头潮。钱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的诗情画意;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潮是一种遐想。难怪有人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钱塘观潮指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潮的最佳时节。这期间,秋阳朗照,金风宜人,钱塘江口的海塘上,游客群集,兴致盎然,争睹奇景。观赏钱塘秋潮,有三个最佳位置。海宁县盐官镇东南的一段海塘为第一佳点。这里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潮头初临时,天边闪现出一条横贯江面的白练,伴之以隆隆的声响,酷似天边闷雷滚动。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宛若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万头攒动,振翅飞来。潮头推拥,鸣声渐强,顷刻间,白练似的潮峰奔来眼前,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倾涛泻浪,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潮涌至海塘,更掀起高9米的潮峰,果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这一簇簇声吞万籁的放射形水花,其景壮观,其力无穷,据说有一年,曾把一只一吨多重的“镇海雄师”冲出100多米远。当潮涌激起巨大回响之后,潮水又坦然飞逝而去。有人这样写道:“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地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在第二个观潮佳点――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可以观赏到潮头相撞的奇景。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为南北两岸地势不同,潮流速度南快北慢,潮头渐渐分为两段。进展神速的南段称为南潮;迟迟不前的北段潮头,在北岸观潮者看来,是来自东方,故称东潮。当南潮扑向南岸被荡回来,调头向北涌去,恰与姗姗来迟的东潮撞个满怀。霎时间,一声巨响,好似山崩地裂,满江耸起千座雪峰,着实令人怵目惊心!在第三个观潮佳点――盐官镇西12公里的老盐仓,可以欣赏到"返头潮"。这里,有一道高9米、长65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潮水至此,气势已经稍减,但冲到丁字坝头,仍如万头雄狮惊吼跃起,激浪千重。随即潮头转,返窜向塘岸,直向塘顶观潮的人们扑来。这返头潮的突然袭击,常使观潮者措手不及,惊逃失态。此外,海宁观潮还有日夜之分。白天观潮,视野广阔,一览怒潮全景,自是十分有趣。而皓月当空时观赏夜潮,却也别有其妙。近年来,钱塘江潮水卷人事故时有发生。其中2007年8月2日16时30分左右,杭州市江干区下沙七堡1号丁字坝附近水域发生一起30多人被潮水卷走的事件造成11人死亡。钱塘潮历史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相传农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遂成为观潮节。北宋诗人潘阆有一首诗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解惑钱塘潮为什么钱塘秋潮如此壮观而又如此准时呢?这是许多人很自然地想到的问题。对此,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江苏、安徽一事有一个吴国,吴王夫差打败了今浙江一带的越国。越王勾践表面上向吴国称臣,暗中却卧薪尝胆,准备复国。此事被吴国大臣伍子胥察觉,多次劝说吴王杀掉勾践。由于有奸臣在吴王面前屡进谗言,诋毁伍子胥。吴王奸忠不分,反而赐剑让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首煮烂,装入皮囊,抛入钱塘江中。伍子胥死后9年,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的策划下,果然灭掉了吴国。但越王也较信传言,迫使文种伏剑自刎。伍子胥与文种这两个敌国功臣,虽然分居钱塘江两岸,各保其主,但下场一样,同恨相连。他们的满郁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钱塘怒潮。当然,传说不过是传说而已。钱塘秋潮如此之盛的原因,主要是其独特的地理条件。钱塘江外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骤缩到2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都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形成陡立的水墙,酿成初起的潮峰。是不是所有喇叭状的海湾都能产生涌潮呢?回答是否定的。海宁大潮的形成,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浙江沿海一带,夏秋之交,东南风盛行,风向与潮波涌进方向大体一致,风助潮势,推波助澜;潮波的传播在深水中快,在浅水中慢,钱塘江由深变浅的特点极为突出,这种特殊条件,能使后浪很快赶上前浪,层层巨浪叠加,形成潮头。此外,潮涌与月亮、太阳的引力也有关。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因为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着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就特别大,而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引力最大的时候,此时出现的涌潮,自然也就最猛烈。有人问及,钱塘秋潮会不会产生变化?其实,说起来,钱塘秋潮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于潮势最盛位置的变化,人们的观潮点也随之改动。宋时的观潮点在杭州以上析成直角的河段。明朝以后,海宁盐官镇左近始成观潮胜地。现代江海变化,最盛潮位曾西移头蓬,近年又有东移八堡之势。而最令人关注的,是1985年钱塘秋潮的衰微现象。1985年农历八日十八日,按例是观潮的吉日良辰,这天,十几游人前往盐官镇观潮。可是,潮水来时,只见一条很细很细的钱线,缓慢逼近,银线时隐时现,越近越连不成线到得近处,仅止片片浪花,涌潮高度只有50至60厘米,使观潮者们大为扫兴。有人担心钱塘秋潮就此消失了。事实上,钱塘秋潮江没有消失,但是,让人不无忧虑的是,近十年来,秋潮的确渐渐衰弱了。而1985年表现得尤为突出。据有关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在澉浦以西已累计围垦海涂80万亩,使八堡以上的河道变窄,造成进潮量减少,河床抬高。再加上1985年的梅雨时节,钱塘江流量比历年平均数减少了1/3,对泥沙的冲刷力大大减弱。大量被海潮带上来的泥沙淤积在尖同一带江面,使这一带淤积增厚,迫使江道主线南移。这样,当海潮涌进钱塘江时,只提折向南面逆流而上。由于流路加长,潮的能量消耗过大,当海潮到达盐官镇时,已经是"精疲力竭",成了"强弩之末"了。据此,有关人士推知,因为整个杭州湾的喇叭口形状未变,所以钱塘江潮不会消失。但由于江道的逐年变窄,钱塘潮的交汇点将逐步东移。今后,观潮的最佳点,北岸在盐官镇以东的丁桥至十堡一带;南岸在杭州肖山县围垦十七工段。钱塘潮文学作品《观潮》周密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注释: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②〔浙江〕就是钱塘江。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⑦〔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每岁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②,艨艟③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⑧,仅有“敌船⑨”为火所焚,随波而逝。⑩注释:①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③〔艨艟(méngchōng)〕战船。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⑤〔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⑥〔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⑦〔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⑧〔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⑨〔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⑩〔逝〕去,往。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15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注释: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②〔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文,动词。③〔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④〔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⑤〔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②,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④也。注释:①〔江干〕江岸。②〔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③〔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④〔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闲〕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译文:钱塘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最佳观潮地点在海宁县的盐官镇,观潮的最佳时间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到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被誉为天下奇观,全世界只有巴西亚马逊河的涌潮可与之媲美。潮汐的作用,加之这里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构成了钱塘江大潮形成的自然条件,自钱塘江口逆流而上,依次可见交叉湖(十字湖)、回头潮、一线潮等景观,潮来之时,惊涛拍岸,蔚为壮观。钱塘江大潮每日时间表[分享]海宁潮盐官观潮点:每月的农历十五:[春:11:45(潮)23:40(汐)][夏:11:30(潮)23:20(汐)][秋:11:35(潮)23:25(汐)][冬:11:10(潮)23:05(汐)]每月的农历十六、初一:[春:12:15(潮)0:10(汐)][夏:11:50(潮)23:45(汐)][秋:12:05(潮)0:00(汐)][冬:11:45(潮)23:35(汐)]每月的农历十七、初二:[春:12:48(潮)0:43(汐)][夏:12:25(潮)0:10(汐)][秋:12:45(潮)0:35(汐)][冬:12:15(潮)0:05(汐)]每月的农历十八、初三[春:13:25(潮)1:16(汐)][夏:13:15(潮)1:05(汐)][秋:13:23(潮)1:15(汐)][冬:13:05(潮)1:00(汐)]每月的农历十九、初四[春:14:05(潮)1:50(汐)][夏:13:45(潮)1:40(汐)][秋:14:00(潮)1:50(汐)][冬:13:40(潮)1:30(汐)]每月的农历二十、初五[春:14:40(潮)2:25(汐)][夏:14:26(潮)2:15(汐)][秋:14:35(潮)2:20(汐)][冬:14:15(潮)2:10(汐)]下沙推迟一个小时二十八分参考资料:..com/question/66551571.html
Ⅲ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书法家都有谁。
著名书法家如下:
秦朝:李斯(篆书)
汉魏:张芝(章草) 钟繇(楷书鼻祖)索靖
两晋:王氏家族(王导 王羲之(行楷) 其书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献之(行草)等)
陆机(其书 平复帖 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人真迹)卫氏家族(卫恒 卫瓘 等)
唐:颜真卿(其书 祭侄文稿 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柳公权(颜筋柳骨)虞世南 褚遂良 欧阳询等有很多,唐朝时继两晋后书法的又一高峰。武则天 李世民 写的都不错。
宋:宋四家:苏轼 其书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米芾、蔡襄(据说 本为蔡京 因其为大奸臣未被列入宋四家)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王安石等。宋朝是继两晋 唐朝后第三个书法高峰。
元代:赵孟頫(赵子昂,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其书对明清书法影响颇大,其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其妻管道升是继卫夫人后又一有名的女书家。 邓原 鲜于枢 等。
明代:解缙 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徵明 庞宠 董其昌 石涛。
清代:郑板桥、刘墉、金农(刷漆体)吴昌硕、邓石如、康有为等。清代书家较多,是有记载的书家最多的朝代。
中国古代的著名国画家:
王 冕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放牛,家贫,但好学如痴,读书不倦。常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渐深。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当时会稽一个读书人韩性,韩收他为学生,教他读书、画画。王冕青年时期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考进士屡试不中,于是他满怀愤郁,烧毁了文章,流浪江湖,永绝士途。他曾到过杭州、金陵,又渡长江,过淮……
夏圭
夏圭作品 夏圭,字禹玉, 活动於西元 1180~1230 年前后, 浙江钱塘人。擅长画山水、人物,只随手画画,奇特突出。山水构图喜欢大胆剪裁,突破全景而仅画半边之景,时人称为「夏半边」。善长卷铺陈。其作品有《溪山无尽图卷》、《溪山清远》、《松溪泛艇图》、…等。作品中画面空白的部分比马远更多,更有辽阔平远的气势。 ……
蓝瑛
蓝瑛作品 蓝瑛(1585-1664),一作(1585-约1666)明代杰出画家。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画假沈沈周,落笔秀润,临摹唐、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晚年 笔力蓊苍劲,气象峻 ,有人许其与文征明、沈周并重。其作品有:《渔乐图》,仿梅花道人,……
徐渭
徐渭作品 徐渭字文清,号天池山人,又有田丹水、天池生、天池渔隐、青藤老人、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晚年号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 徐渭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特长於水墨大写意花卉,工画残菊败荷,皆古朴淡雅,别有风致。现藏南京博物院《杂花院》,全画有牡丹、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和竹等 13 种。情意所至,气势豪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
仇英
仇英作品 仇英(约1509-1551)明代杰出画家。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人。长期住苏州。初为漆工,后改学画,师周臣。以卖画为生,精于摹古,不拘一家一派。粉图黄纸,落笔乱真。善画人物、鸟兽、山水、楼观、舟车之类,皆秀雅鲜丽。他以广泛的题材和工整细丽的风格,适应当时地主富商的需要。尤擅长人物画,创历史风俗的新格。画风流丽纤巧,为当代人物画的师范。画山水,喜设大青绿色,用笔萧疏,意境简远,工巧入神。他临摹的古画……
唐寅
唐寅作品 晋昌唐寅 伯虎 子畏 六如居士 明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举应天解元.后应进士试,因科场案而被革黜。赋性疏朗,任逸不羁。尝镌其章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晚好佛氏,治圃舍於桃花坞,曰桃花盦,日饮其中。其学务穷研造化,於应世文字诗歌,不甚措意。奇趣时发,或寄於画。画法沉郁,风骨奇峭,刊落庸琐,务求浓厚。连江叠巘,洒洒不穷。信士流之雅作,绘事之妙诣。其画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自……
倪瓒
倪瓒(1301--1374),江苏无锡人。初名廷,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氏等。家豪富。元末卖去家产,浪迹江湖。平生好学,工诗、书、画。其水墨山水,宗董源,兼学荆、关,作品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简率荒寒。他的画风对明清文人山水画有较大影响,与王蒙、黄公望、吴镇并列“元季四大家”。书风简淡清逸,有《淡室诗》、《自书诗稿》等多种书迹存世。 ……
燕文贵
燕文贵 北宋画家。文贵-作贵,吴兴(今属浙江)人。擅画山水、屋木、人物。太宗(976-997)时游汴京(今河南开封),于天门道上卖画,为待诏高益所见,荐画相国寺壁,遂入图画院(一说大中祥符(1008-1016)初补图画院祗侯)。所作山水,极富变化,人称“燕家景致”。相传其曾绘《七夕夜市图》,摹写汴京繁华景象,颇为精备。又有《舶船渡海像》,大不盈尺,而具樯、帆、槔、橹及舟人指呼奋踊之状,风波浩荡,岛屿相望,有咫尺……
黄公望
黄公望 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工书法,通音律,精山水画。首创浅绛山水,自成一家,后世尊为南宗画坛圭臬。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家”,在中国绘画史上有深远影响。《富春山居图》为其代表作。 ……
范中立
范中立作品 北宋画家。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称为“范宽”,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常往来汴京、洛阳,天圣(1023-1032)中尚在。山水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移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所作落笔雄健凝炼,喜用状如雨点、豆瓣、钉头的皴笔画山,皴笔布列山石之正面,起伏更见有势,山顶多植密林,水边置大石,屋宇笼染黑色,表现出秦陇间峰峦浑……
董源
董源 (?-约 962 年 ) 五代南唐画家。源-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亦称江南人。中主时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于 李思训 格调,而较放纵活泼。兼工龙、牛、虎和人物。 巨……
顾闳中
顾闳中作品 顾闳中五代南唐画家。江南人。元宗、后主时任待诏。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卷,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载夜宴 ……
荆浩
荆浩作品 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隐居太行山洪谷,号洪谷子。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所著有《笔法记》。存世《匡庐图》,相传为 ……
巨然
吴道子的生卒代已不可考,只知道他一生主要活动时期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吴道子出生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幼年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向民间画工和雕匠学习,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20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唐玄宗把他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为他改名道玄。 ……
米芾
北宋米芾(1051一约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现代著名画家很多先列举10位。
吴昌硕
齐白石
潘天寿
黄宾虹
林凤眠
李苦禅
徐悲鸿
张大千
吴作人
丰子凯
Ⅳ 安陆有哪些乡镇
截至2019年8月,安陆有个乡镇:赵棚镇、陈店乡、李店镇、巡店镇、辛榨乡、棠棣镇、木梓乡、雷公镇、王义贞镇、烟店镇、孛畈镇、洑水镇、接官乡。
1、赵棚镇是省政府确定的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和全省27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下辖16个行政村,307个村民小组,4.3万人,国土面积112.4平方公里,耕地36922亩,山场面积45027亩,地形以低山和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117毫米,是典型的农业大镇。
2、陈店乡位于安陆市东部,陈店集镇距安陆城区12公里。
地处东经113°77′至113°82′,北纬31°23′至31°35′,国土面积8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9万亩,水域0.62万亩,林地3.21万亩,森林覆盖率16%。全乡辖26个行政村,227个村民小组,7860户,总人口34718人,劳动力20652人。
3、李店镇位于安陆城区东郊,面积56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20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万人,耕地面积3.1万亩,是安陆城郊经济圈乡镇之一。
4、巡店镇位于安陆市西南18公里,地处京山、安陆、应城三县市交界处,因盛唐时期在此设立巡检司,故简称巡店。全镇下辖33个行政村、2个村级林场和1个社区,245个村民小组,4.52万人。国土面积1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5万亩,林地面积1.75万亩,水面0.86万亩。
5、辛榨乡位于安陆市的南端,地处安陆、云梦、应城三县市交汇处,全乡国土面积4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2个农村社区,39456人,耕地面积2.6万亩。
6、棠棣镇位于安陆市西南部,东临府河,与市区一河之隔,是安陆城区的西大门;西界木梓,南屏巡店,北望烟店,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3公里,国土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390亩,辖30个行政村4个农村社区,总人口31662人。
7、木梓乡位于安陆市西南部,东邻棠棣镇,南濒临漳河与巡店镇隔水相望,西南交京山县,西北接雷公镇,距安陆市区15公里;省道安京线、周天线穿镜而过,交通条件便利。
全乡版图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883亩,其中水田面积42902亩,旱田面积4981亩,是典型农业乡镇,素有“安陆粮仓”之称。下辖23个行政村,1个茶场,216个村民小组,5366户,总人口24121人,政府所在地为木梓集镇。
8、雷公镇地处安陆市西部,北靠诗仙李白“酒隐安陆,磋砣十年”的白兆山,东邻“九省通衢”的武汉市,西接古城襄阳,省道安京线横贯东西,“汉十”高速公路临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9、王义贞镇地处安陆、京山、随州三县市交界处,漳河水系北岸,是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辖镇,位于安陆市西北角,距安陆市城区35公里,东临雷公镇,南侧与西侧皆与京山县坪坝镇相连,北部与随州市洛阳镇毗邻。
因历史传说人物王义贞而得名。因古银杏群落广布而享有“楚天银杏第一镇”美誉。全镇下辖22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32974人,农业人口占比92%。
10、烟店镇位于安陆的中部,东望涢河水、西靠白兆山,地势西高东低,造就山地、丘陵、平畈三大带状地形,蕴含丰富的河沙、陶土、石灰石等资源,石料加工、陶土建材、板块农业、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
区域面积110.8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4个宜居社区、262个自然湾,总人口4.5万。汉十高速和高铁,省道烟应、安京、大天,市道安三、水青等三横四纵7条干道纵横境内。
11、孛畈镇位于湖北省安陆市西北部,地处大洪山余脉,东经113°36′至41′,北纬31°15′至20′,东与随州平林镇隔府河相望,南与安陆烟店镇相连,西与安陆王义贞镇接壤,北与随州洛阳、府河两镇毗邻。
国土面积116平方公里,耕地2.6万亩,林地12万亩,下辖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14个行政村,总人口3.7万人。
12、洑水镇南距安陆市人民政府驻地8公里,北与随州市毗邻,是镶嵌在涢河东岸的一颗璀璨明珠。全镇国土面积117平方公里,3.8万人,辖28个行政村,1个涢港社区。境内新旧316国道、平洑线、安赵线、汉丹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发达,是孝感市境内重要的交通要道。
13、接官乡地处孝感市最北部,与随州广水接壤,素有孝感安陆北大门之称。全乡国土面积102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2.9万人,耕地面积3万亩,山地9万亩,水面7000亩。
因汉代官吏在此建供上卸任官员休憩和地方官迎送上司的接官亭而得名,境内盛产无籽西瓜,素有“无籽西瓜之乡”的美称。 接官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安陆市的革命老区之一和重点扶贫插花乡镇,曾是李先念战斗过的地方。
(4)1664插花扩展阅读:
安陆的历史沿革:
安陆历史悠久,据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编年记》的记载,证明在战国晚期,“安陆”之名称已经出现。
关于安陆的命名,历来众说纷纭:一是1935年《湖北县政概况》中说,安陆地势较高,县以南古为云梦泽,大概取义于“安于陆地”的意思;
二是1980年《江汉考古》载有《安陆考源》一文,认为“安陆”一名起源于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占领楚郢都后,“安陆”为秦、楚接壤处,秦人为巩固南方,必须加强前哨阵地防守,才能确保安全,于是将此取名“安陆”;
三是今人何光岳在《楚国灭国与移民》一文中说,公元前525年,晋国灭了陆浑这个地方,陆浑的移民逃奔楚国,被安置在郧国故地,于是这里便叫“安陆”,意为“安置陆人”的地方。
比较三种说法,似第三种说法较为可靠。《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说:“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这说明前人确有陆浑的遗民奔楚的记载。
在夏、商时代,天下分九州,安陆属古荆州之域。周为郧子国。
春秋战国时期,安陆为楚国属县,秦统一天下后分楚为4郡,安陆为南郡之地。
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汉分南郡置江夏郡,取汉水与夏(沔)水在郡境汇合之意。安陆为江夏郡属县,汉之安陆县包括安陆、云梦、应城三县及汉川、孝感、黄陂、汉阳等县之各一部分。
三国初期,安陆属吴,后属魏,隶江夏郡。
两晋纷更,安陆皆为江夏郡治。惠帝永兴三年(306年)析安陆东境为滠阳县(今黄陂地);东晋析沙羡、安陆两县地复置沌阳县(今汉川县南)。
南北朝时代,安陆先后隶郢州、司州、南司州,至陈太建十二年(580年)改安陆郡置南司州,安陆为属县,后旋入北周。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废郡,置郧州总管府。594年废郧州总管府,仍置安陆郡,治安陆,安陆为属县。大业二年(606年),改京池县为吉阳县,不久省入安陆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安陆郡为安州,置总管府;624年改为大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安州隶淮南道,629年罢都督府。以后寻复寻罢。
开元年间,安陆仍置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改安州为安陆郡,置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安州都督府。贞元三年(787年)安州隶山南东道。
五代后梁,置宣威军,置节度使。后唐更名安远军节度使。后晋又罢军为防御州,后又复为安远军。后汉仍为安远军。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复罢军为防御州。
宋建隆元年(960年)复为安远军节度使,隶荆湖北路。天圣六年(1028年)隶京西路。庆历元年(1041年)还隶荆湖北路。宣和元年(1119年)升州为府,于安陆置德安府。德安府领安陆、应城、孝感、应山、云梦5县。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安陆为德安府汉阳镇抚使治所。绍兴三年(1133年)德安府仍隶荆湖北路,治安陆。咸淳七年(1271年)德安府徙治汉阳城头山,安陆县治随之侨置。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安陆仍为德安府治,隶荆湖北道宣慰司,至1278年,析应山县隶随州,府领四县,即安陆、孝感、应城、云梦,州领二县,即随县、应山县。1281年罢宣慰司,德安府直隶鄂州行省,为散府。1293年改隶黄州路,后复隶湖北道宣慰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安陆县属德安府,其时,德安府领安陆、云梦、应城、应山、随州,隶湖广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为州,隶黄州府,11月属武昌府。
1380年复升为府,治安陆,隶湖广布政使司武昌道。1391年改属河南布政使司,未久还属湖广布政使司。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隶荆西道。
清,康熙三年(1664年),安陆为德安府治,属湖北布政使司,隶汉黄德道。
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沿袭清制。1913年属湖北省江汉道。1928年裁道,安陆属湖北省直辖。1932年属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36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1938年,县城沦于日本侵略军,国民党县政府迁于三里店西北围岭的凌氏祠,后迁龙窝寺。
1945年冬迁回县城直至安陆解放。抗日战争初期,安陆北部为中共安北工作委员会,西部为中共安(陆)随(县)工作委员会所辖;1942年以后,以府河为界,河东属安(陆)应(山)县,河西属京(山)安(陆)应(城)县,均隶豫鄂边区第二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安陆解放,成立安陆县人民政府,属孝感专署。1959年,孝感专署与武汉市合并,安陆县隶属武汉市。1960年8月,云梦县并入安陆,为安陆县,治安陆。
1961年6月,孝感专署与武汉市分治,安陆属孝感专署。1961年11月,安陆与云梦分治,仍属孝感行署。1987年9月,国务院批准安陆撤县设市,自1988年1月起行使市建制职能。
1996年,安陆市面积1355平方千米,人口约59.5万人。辖3个街道、10个镇、5个乡:府城街道、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王义贞店镇、双河镇、巡店镇、孛畈镇、李店镇、洑水镇、烟店镇、赵棚镇、棠棣镇、雷公镇、辛榨乡、陈店乡、桑树乡、接官乡、木梓乡。
2004年末,安陆市总人口618564人,辖南城、府城2个街道,赵棚、李店、巡店、棠棣、王义贞店、雷公、孛畈、烟店、洑水9个镇和陈店、辛榨、木梓、接官4个乡,共有444个行政村。2005年末,安陆市辖2个街道、9个镇、4个乡,446个行政村。
Ⅳ 福建浦城九牧镇简介
浦城县位于福建省最北端,为闽、浙、赣三省七县结合部。北部、东北部、东部分别与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县、龙泉市接壤,西北部与江西省的广丰县毗邻,东南部、南部、西部分别与省内松溪县、建阳市、武夷山市相连。全境处于东经118°11′—118°49′,北纬27°32′—28°22′之间。县治驻南浦镇,位于东经118°31′—118°33′之间。县城距省会福州市218公里(直距,下同),距南平市驻地150公里,距邵武市123.5公里,距武夷山市54公里,距福安县赛岐港(距浦城最近港)155公里;距浙江省会杭州市302公里,距江山市89公里,衢州市120公里,温州市207公里;距江西省会南昌市271公里;距上饶市80公里;距上海市464公里。 新石器时代,先民在南浦溪主支流两岸聚居。西汉时,浦城为闽越活动中心。浦城建城早于置县,因西汉中期东越王馀善筑城临浦得名。东汉建安初年(约在196~200年间)置县,称汉兴,是福建省最早置县的五县之一。三国称吴兴,唐称唐兴,武周称武宁,武则天去位后复称唐兴。唐天宝元年(742),以东越王馀善曾在此临溪筑城,定名浦城县,简称"浦",别称"南浦"、"柘浦"。为当时福建省三个“紧”县之一。民国23年8月至民国27年6月(1934年8月至1938年6月),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县境地势由东北部和西北部向中、南部倾斜,仙霞岭余脉从东北向东南环绕东部边境,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90余座,其中位于东北部的营盘尖,海拔1664米,为本县最高峰。山地面积412.3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81.26%,耕地面积58.4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1.53%。县境中部由大片燕山期花岗岩组成了低山丘陵,经河流下切侵蚀,形成许多宽谷盆地。土壤大部分属闽西北低山谷盆红壤、灰泥田土壤。仙霞、武夷两山余脉交接于境北低山丘陵,渔梁岭为闽江水系与信江水系分水岭。境内河流溪涧为闽江、衢江、信江三江源头。干流南浦溪,为闽江源头,发源于县北柘岭,县南出境,注入建溪,汇流闽江;东北部山地为浙江省钱塘江等集流区;西北的盘亭溪、古楼溪流入江西信江。全县水域面积15.5万亩,占总面积3.05%。全县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31.213亿立方米,水电理论蕴藏量25.08万千瓦。主流南浦溪自北向南贯流全境,全长189.2公里,流域面积2817.39平方公里。全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降雨量1780.2毫米,年均日照1893.5时,年均气温17.4℃。 据2000年10月前数据,全县东西宽61公里,南北长87公里,全县疆域面积为3383.02平方公里,为全省土地总面积12.40万平方公里的2.73%,管辖面积3387.02平方公里(疆域面积减去外县插花面积,加上在外县的插花地和飞地面积),与建阳市并列为全省第三大县。2000年10月底完成法定边界线勘定任务,据新勘界,县行政区域边界线全长455.55公里。其中省际界线240.95公里,省内县际界线214.6公里。2006年末,户籍人口4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16万人。除通行石陂镇通行闽北方言浦城话,其余通行吴方言。 南浦街道 2005年设立。辖仙楼、光明、幸福、梦笔、兴业5个社区居委会和解放、跃进、民主、和平、里塘5个村委会。办事处驻千里马路。 河滨街道 2005年设立。辖爱民、胜利、建设、水南、莲花5个社区居委会和北山排、宝山、李梅3个村委会。办事处驻水南路96号。 富岭镇 辖28个村委会:上桥村、圳边村、前洋村、高坊村、双同村、大水口村、山路村、里源村、长滩村、富官村、靖坑村、~1莲塘坂村、双坑村、员盘村、店亭村、余塘村、双田村、富岭村、东元村、小密村、瑞安村、殿下村、大庄村、合际村、马家庄村、岩下村、浮流村、泽潭村。 石陂镇 辖23个村委会:石陂村、申明村、黄墩村、段尾村、龙根村、赤岭村、布墩村、后塘村、徐墩村、北林村、碓下村、案山下村、梅坑村、旧馆村、歧山前村、葛墩村、南岸村、小串村、渡头村、梨岭村、象口村、佘墩村、村溪村。 临江镇 辖16个村委会:水东村、水西村、新街村、石壁村、上际村、七墩村、山后村、余元村、寨下村、井栏村、源尾村、铁炉村、锦城村、樟山村、高坑村、瓦铺村。 仙阳镇 辖23个村委会:仙阳村、仙南村、管九村、下洋村、坑沿村、太平村、樟溪村、殿基村、三源村、巽源村、练村村、渔梁村、小碧村、早田村、巽岭村、阳墩村、甫下村、柏山村、百丈村、永建村、高洋村、上洋村、山际村。 水北街镇 辖24个村委会:双墩村、黄碧村、上坊村、中坊村、下坊村、裴墩村、陈源村、茅洲村、新桥村、罗源村、洙溪村、岩鼻村、东路村、际岭村、水北村、蓬尾村、上山桥村、翁村村、桥亭村、石埠村、水尾村、曹村村、朱墩村、浮桥村。 永兴镇 辖20个村委会:前墩村、岩岭村、银场村、虹垂村、冠山村、大元村、永平村、炉铺村、永兴村、庵后村、下墩村、竹山村、连源村、珠山村、沿州村、龙下村、后洋村、廉溪村、凹头村、肖家村。 忠信镇 辖23个村委会:忠信村、桃园村、外洋村、上同村、排栅村、金樟村、村桥村、源里村、虎头山村、溪源村、渔沧村、海溪村、际洋村、金凤村、寺前村、半源村、游丰村、下庄村、雁塘村、高溪村、寨门村、坑尾村、毛洋村。 莲塘镇 原辖22个村委会:莲塘村、吕处坞村、山桥村、马西村、横源村、洪山村、溪洲村、官桥村、桐源村、西岩村、余乐村、东山村、前源村、罗墩村、吴东村、九秋村、悦乐村、下沙村、东源村、颜处村、西段村、东门村。 2005年析出莲塘镇部分区域划归城区。 九牧镇 辖11个村委会:九牧村、蒋坑村、渭潭村、中垄村、中墩村、吴墩村、杉坊村、富源村、黄毕村、洋墩村、黎处村。 万安乡 辖10个村委会:富湖村、竹源村、大游村、吴山村、村头村、后洋村、万安村、连墩村、浦潭村、王元村。 古楼乡 辖12个村委会:前排村、上云村、叶山村、石村村、中潭村、古楼村、里山村、坑口村、大路村、大洋村、洋溪村、岗里村。 山下乡 辖9个村委会:山下村、小溪村、王柏村、源头村、水门村、铁场村、铁坑村、凹后村、青山村。 枫溪乡 辖7个村委会:枫溪村、黄坛村、福禄村、杜畲村、岱后村、池家村、胡推村。 濠村乡 辖7个村委会:濠村村、仑下村、溪口村、毛乾村、樟源村、北坑村、后濠村。 管厝乡 辖19个村委会:高源村、口窑村、官田村、溪南村、水坪村、流源村、岩步村、里林村、上村村、管厝村、登俊村、党溪村、河源村、叶坞村、榆双村、庆元村、流村村、楮林村、珠墩村。 盘亭乡 辖14个村委会:盘江村、下洋坑村、北山村、南山村、柳墩村、庙湾村、深坑村、棠岭村、肖军村、均溪村、刘田村、秀里村、上黄处村、东峰村。 官路乡 辖10个村委会:官路村、河村村、李处村、花园村、高门村、东坑村、王村村、毛处村、东洋村、姚宅村。 附:原 南浦镇 辖5个居委会、5个村委会:爱民居委会、光明居委会、胜利居委会、幸福居委会、建设居委会、解放村、跃进村、民主村、和平村、里塘村。 附:原 ★水南乡 辖5个村委会:水南村、下水南村、北山排村、宝山村、李梅村。 九牧镇 辖11个村委会:九牧村、蒋坑村、渭潭村、中垄村、中墩村、吴墩村、杉坊村、富源村、黄毕村、洋墩村、黎处村。
Ⅵ 石压笋斜出,谷阴花后开,这是谁的诗
石仲元
石压笋斜出,谷阴花后开,这是五代道士石仲元的诗。石仲元隐于专桂州之七星山属,自号桂华子。石仲元在七星山做道士,天禧中逝去,后人见之于武夷山。
筠廊偶笔载:宣武门外教子胡同永庆寺,为僧文然所居。祖师殿前白杨古柏二,僧室无他物,壁有联云:“石压笋斜出;岩垂花倒开。”这句诗没有名字,是在石仲元的屋子内墙壁上写的。
(6)1664插花扩展阅读:
石压笋斜出,谷阴花后开在筠廊偶笔中是有记载的,而作者宋荦与王士祯、施润章等人同称"康熙年间十大才子"。宋荦与康熙皇帝关系密切,这种关系早从其父辈就已经开始。
宋荦的父亲宋权,字元平,原为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在顺治元年曾任明朝的顺天知府,驻守北京密云。其后,多尔衮率军入关,宋权率众投降,官职依旧。
除此之外宋荦年幼时便得到了天子的恩遇,成年后,又蒙朝廷破格提拔,历任中央和地方官员。康熙三年(1664年),授官黄州通判,十六年,补理藩院院判,次年升刑部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