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背景图
㈠ 插花设计艺术插花比赛获奖作品图片大全
在当今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更多人将插花作为一种商品,更着重插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所含有的文化价值。下面是我整理的艺术插花比赛获奖作品图片。
艺术插花比赛获奖作品图片
艺术插花比赛获奖作品图片1
艺术插花比赛获奖作品图片2
艺术插花比赛获奖作品图片3
艺术插花比赛获奖作品图片4
艺术插花比赛获奖作品图片5
艺术插花比赛获奖作品图片6
艺术插花比赛获奖作品图片7
艺术插花比赛获奖作品图片8
艺术插花比赛获奖作品图片9
艺术插花比赛获奖作品图片10
猜你喜欢:
1. 创意艺术插花一等奖作品图片
2. 学生插花艺术作品
3. 中国传统艺术插花作品大全
4. 插花比赛鲜花设计构图获奖作品大全
5. 大师插花艺术图片
㈡ 插花需要注意些什么
1、选花:选花时,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来选花,也可借花来表达版自己的志向、权情感,使人与花和谐、自然。
2、色彩搭配法。浓色的花朵应插低,淡色的花朵应插高,使花型有稳定感。
3、自然式插法。就是突出植物的自然姿态,注意色彩协调,重心平稳。
4、季节性:春有梅花、桃花、牡丹等;夏有杜鹃、石榴、晚香玉等;秋有桂花、木芙蓉、金莲花等;冬有腊梅、山茶、水仙等。此外,还有南天竹、金橘、石榴等观果类和文竹、天门冬等观叶类。
(2)插花背景图扩展阅读:
插花的造型注意事项:
1、上轻下重:含苞在上,盛花在下;浅色在上,深色在下。
2、上散下聚:花朵枝叶,一般下茂上疏,千姿百态;高低错落。花朵不要插在同一横线或直线上,位置要前后高低错开。
3、疏密有致:花和叶不要等距离安排,应有疏有密,富于节奏感;仰俯呼应。
4、要确立一个中心,周围的花朵枝叶围绕中心互相呼应。
5、花为实,叶为虚,有花无叶欠陪衬,有叶无花缺实体。
6、动静相宜:既要有静态的对称,又要有动态的错落。
7、既要有古典的端庄,又要通过选材、构图的变化、营造出独特意境。
㈢ 艺术插花及环境布置
艺术插花及环境布置
艺术插花是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美丽、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人工美的花卉艺术品。下面我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艺术插花及环境布置吧!
一、艺术插花的种类和特点
插花种类从形式上可分瓶插、盆插、悬挂式插花、异型花器插花、花篮插花、花架插花、人造花插花等。从风格上可分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现代自由式插花。
(一)东方式插花:是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一种插花形式。由于受东方各国传统文化和习俗影响,它和东方园林一样特别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善于利用花材的自然美来感人。讲究借物寓意,以形传神。东方式插花选材讲究简练,以少而精的花材有机组合取胜,造型注重自然,以流畅线条勾勒为主,形体小巧玲珑,色彩朴素淡雅,意境含蓄深远,主题突出,耐人寻味。因而东方式插花以形式美和意境美著称于世。
日本插花:插花在日本称为花道,公元六世纪至七世纪初,日本飞鸟时代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来中国(隋朝)建立邦交,作为遣隋使节的他,在潜心研究佛学之时,兼学佛教插花,回到日本后,将日本当时的佛前供花发展起来,形成池坊花道。它是日本插花史上最为悠久的插花流派。中国插花进入日本后,经几代插花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已形成目前3000多个流派,其中的池坊流、草月流、宏道流、小原流,为日本著名四大插花流派。日本插花和中国插花均属东方式插花范畴,它以线条的变化为主,将人的思想转嫁到插花之中,表现东方人细腻、含蓄和富有内涵的特点。
(二)西方式插花:以欧美各国为代表的一种插花形式。与东方式插花迥然不同。它受西方人崇尚自然、开敞外露、热情奔放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影响,擅长用花材的人工美来表现主题。西方式插花选材讲究繁盛,以表现植物的群体美取胜,造型注重规则,以对称的几何图形为主,形体大而端正,色彩鲜艳丰富,追求块面效果,表现出热情奔放、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风格。
(三)现代自由式插花:是一种抽象、写意、非常个性化的插花形式。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插花交流也日趋增多,现代自由式插花是在东、西方插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兼容了东西方插花特点。在花器花材的选择、构思造型的确定,花叶色彩的处理等方面更趋自由、随意。常用非植物材料如金属、玻璃、塑料、棉织品等陪衬和点缀,表现的主题往往使人较难理解,作品完全溶入了个人的性格、爱好和气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艺术插花的布置
根据环境的不同,插花布置的手法和要求是有区别的。如展览馆、宾馆大堂、会议室等大型公共场所,以西方式插花或现代自由式插花为主,要求体量大、数量多、色彩丰富。如居室等小型空间范围,则以东方式插花为主,只需少数小体量的插花作品点缀,即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展览馆插花布置:这种场合的插花布置,首先是区域划分,因参展单位众多,若无指定场所和地段,不但给布展造成混乱,而且参观者也难觅自己钟爱的参观内容。如今年5月在深圳高交会馆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插花花艺博览会",组委会按参展对象不同,分境外展区、省(区)市展区、宾馆饭店展区、花店业展区、切花企业产品展区、押花作品展区、家居布置展区、中国插花花艺史展区等八个区域,使布展者和参观者一目了然。其次是空间补白,展馆留一定的空间是需要的,但对于空中、墙面等处可利用的场所放弃是一种浪费,或者说是一种不够到位的布置。如今年3月在马来西亚绿野仙踪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马中插花艺术交流展",对墙体和展厅柱子的利用就非常得体。布展者根据墙体的大小,布置了形状各异、规格不等、以下垂式为主的插花作品。展览中心的柱子四面均呈凹字形,作者就在凹字形上作文章,用三把大、中、小绸伞倒挂串连起来,上缀垂挂的花叶,既利用了柱子,弥补了柱子的缺陷,又美化了环境,丰富了空间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又如杭州大厦购物中心空中悬挂的大小不等、高低错落的花球,这种布置手法,若能利用在展馆中,那将会达到很好的布展效果。
(二)宾馆大堂的插花布置:
插花能为宾馆舒适的环境平添几分热情、优美和高雅,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大堂插花因等级不同,以及平时和节日接待档次不同,其布置手法和要求有所区别。原则上要求布置在大堂中央、几架和花器上乘;造型以规划的几何图形为主,常见的有圆形、半圆形;花材新鲜、色彩丰富、花朵大而艳丽;体量较大且可四面观的西方式插花。若大堂是按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来装潢布置的。则插花形式必须要与之相协调,否则,不伦不类,给客人以别扭的感受。至于大堂副理、吧台、收银台、总台等处的插花以插花小品布置为主。近几年来,流行仿真人造花插花,它鲜艳、明快、亮丽、逼真,可达到以假乱真的观赏效果。
(三)会议室插花布置:
会议室插花布置的形式以低矮、匍匐形,宜四面观赏的西方式插花为主,在沙发转角处或靠墙处茶几上也可用东方式插花。无论哪重插花形式,一是花要新鲜、艳丽、盛开。二是花无异味或浓香。三是花的高度切忌遮挡与会者发言或交谈的视线。插花的规格依会议的级别而定。一般会议只是在主席台或中间(圆桌会议)插制一至数盆不等,而高级会议在一般会议布置的基础上,不但花要高档,而且数量也要增多。如签到处、贵宾休息处、会议室四角等处都应布置。
(四)居室插花布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人们已不满足在风景区赏花,要把大自然的绿色和鲜花带回家,用它们来美化居室,装饰生活环境,丰富日常生活。居室摆上1~2盆插花,可使居室充满生机。同时通过自己动手和布置,可以调剂生活,陶冶情操,所以插花越来越受大家的喜爱和青睐,正慢慢地走入千家万户,成为美化居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客厅的布置:
一般来讲,客厅是家庭中最大的一个空间,是主人休息和会客的地方,插花的风格宜选择西方式插花,这种风格的插花,用花的数量较多,一般以草本花卉为主,如香石竹、非洲菊、唐菖蒲、百合、玫瑰等,形式注重几何构图,比较多的是对称型插法,常见款式有半球形、椭圆形、三角形或扇形,色彩力求浓重艳丽,营造出热情、友好的待客气氛,花色的搭配,常采用的.是几种颜色的混用,给客人以春天般的五彩缤纷之感,插花宜摆放在茶几中央,其大小一般来讲是茶几桌面积的四分之一较为适宜,高度在40厘米之内,以不挡住交谈者彼此间视线为宜,插花要四面均可观赏,形状多为半球形、椭圆形等,如茶几是靠墙摆放,插成单面观赏即可,可高大些,形状多为三角形或扇形。
书房的布置
书房是主人看书、学习的地方,空间范围不大,宜布置东方式插花,这种风格的插花,使用的鲜花不多,只需几支鲜花,再配以绿叶,便能产生一种很好的观赏效果。造型较多运用青枝绿叶来勾线,作框架,常用的有藤蔓、小竹、水蜡烛、银柳、针葵、松枝等。造型构图讲究简洁明快,一般采用三主枝构成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位方法,花色朴素大方,不宜艳丽,一般只用1~2种花色即可,简洁明了,常用的花有菊花、马蹄莲、梅枝、荷花、水仙等,再配以绿叶。
卧室的布置:
卧室的空间较小,不宜布置西方式插花,以东方式的插花较恰当。但更多的是采用一种随意的插花方式,从花店里购来一种或几种鲜花,往玻璃瓶等容器里放入即可,或一把玫瑰,或一把满天星,以单个品种配以少许绿叶为宜。
厨房的布置:
环境较为特殊,做饭时产生的煤气、油烟味和较高的温度等因素对鲜花极为不利,但有情趣的家庭主妇不妨将买回来的蔬菜和水果,在消费它们之前,进行巧妙的组合和搭配,能创作出一件别具匠心的果蔬艺术品。这里简单向大家介绍一种。选择一只较大的果盘或鱼盘作容器,用4~5枝芹菜作背景,上部插开花的蔬菜如韭菜花、葱花等,中部放若干粗壮的鲜红长辣椒,下部一边放一串香蕉,一边放茄子,用卷边的生菜叶作铺垫,上述材料处的空隙处用香菜填充,红绿和黄紫两种色彩对比强烈,一件别致的果蔬作品就诞生了,使厨房环境徒然增色。形式别具一格,你不妨一试。
餐桌的布置:
餐桌是供主人用餐的,布置的鲜花应无刺、无异味、无病虫害痕迹。宜选1~2朵鲜花配以绿叶和满天星,用瓶插即可,有条件的话,布置可精巧些,用一白色台布作铺垫,上摆2~3瓶形状各异的洋酒和酒杯,点缀一些亮丽的水果诸如葡萄、芒果、柠檬等,再配以少许绿叶和鲜花,使餐桌的布置别具匠心。
墙体的布置:
居室布置中的墙体装饰被人们越来越重视,除悬挂风景画、挂历、布艺作品等外,用于花装饰与点缀正被大家慢慢接受,墙体作品一般悬挂在较高外,适应仰视,若用鲜花布置,给制作、固定、浇水、调换等带来诸多不便。干花不用浇水,管理方便,且不需要浇水调换,加之干花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特别是仿真花,更是逼真,所以用干花装饰墙体正渐渐流行开来。
;㈣ 现代插花的设计技巧有哪些
现代插花的设计技巧如下:
1、自然式构图。
为艺术插花和东方式插花中常用的形式,适合于陈设在客厅、书房或卧室等场所。自然式插花是以表现植物自然生长形态为主的花型,插作时应注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野味式构图形式。
又称趣味式插花,多以自然界野生植物和田园果蔬为素材,创作出富有淳朴、清新乡土气息的作品。其插花方式打破传统的手法,变得自由奔放,不受约束。容器要求粗犷、古朴,如贝壳、海螺、竹简及农家用具、葫芦、篮子等,表现出色彩淡雅、自然、富有生气。
㈤ 插花艺术|各个时期的主流花型
花道的历史其实就是“型”的历史,以室町时代的“直立花”为起点,花型的改变经历了江户时代前半期的“立花”,后半期的“生花”,明治时代的“盛花”,昭和时代的“自由花”,二战后的“造型花”……每个时代都创造了各种新的花型。
虽然顺应时代的要求诞生了多种崭新的花型,但是花道家们并没有抛弃旧的花型,都完整地保存并传承下来。那么,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追溯一下各个时代主流的花型。
▲ 直立花: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花型
▲ 时间:室町时代
▲ 主要用途:和式会客间装饰物
▲ 表现特点:中心位置垂直竖立一根枝条,称为“真”,然后在其周围添加应季的花草作为辅助,这些辅助称为“下草”
『仙伝抄』中的直立插花
背景: 在直立花之前,插花的风格偏重于自然风。保持植物原本的自然形态,随意投入花器之中,自然随性是当时的主流。进入室町时代后,在和式风格室内装饰的担当者中,出现了专门对花艺设计表现出特殊才能的群体,他们确立了花的构成论,最大限度表现自然花卉的个性,在选定的花器中将自然之美重新组合构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插花由无规则的自由表现演变为按照统一规定设计组合的形式。
代表人物: 建构了东山文化的将军足利义政,作为强大的后援支持了当时的文化发展。当时活跃的花道家,有池坊专应(1482-1543)和拥有阿弥称号的文阿弥。这两位名人一直作为竞争对手被人们比较评论。池坊专应偏重于对达官显贵展示花艺,并且将自己独特的花艺理论宣传推广,著有《池坊专应口传》等影响深远的著作。而文阿弥的花作偏重于当时的世俗风气,表现出的意境是将自然完整地再现于花器之中。
▲ 立花:大名官邸与书院插花
▲ 时间:江户时代
▲ 主要特点:豪华、繁复、华丽
立花図屏风(江戸时代)
背景: 室町时代的直立花虽然只是和式房间装饰的一个构成要素,但在当时,插花已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受到大众的鉴赏品评。通过增加花材的数量和种类,逐步形成了大型花作的创作,于是诞生了与大名官邸书院相得益彰的富丽花型“立花”。发展:起初仅仅在直立花中起辅助作用的“下草”,花材种类逐渐多样化,形成了立花“心、副、请、正心、见越、流枝、前置”这七个特有的构成要素,也成为“七道具”。因为每根枝条都有各自的含义作用,于是形成了“役枝”这个概念。之后,在江户时代后半期,诞生了在大型的枝干上嵌入枝条的手法,称为“胴作”。原有的七种基本部分之上加入“控”和“胴”的制作手法,发展成为表现形式更加充实丰富的“九道具”。
大致而言,立花是一个圆形的设计。在中心位置固定好“心”,然后从中心向前后左右分化出分枝,向周围延伸扩展。但是,花材伸入水面之下的根部到显露于水面之上的特定高度的枝条都要求笔直挺立,需要去掉多余的枝叶,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虽然立花通常使用体型较高的瓶状花器,但也会使用广口、上端为水盘设计的特殊花器。在水盘中铺满砂砾之后创作的立花成为“砂物”,砂物也属于立花的一种表现形式。
池坊550年祭复原的《前田邸大砂物》
代表人物: 为了支持立花的创作,后水尾天皇(1596-1680)在皇宫中频繁举办立花展会。这一时期令人瞩目的花道家有立花高手二代池坊专好(1570-1658),创作了当时堪称巨型“砂物”的大住院以信(1607-1696),以及不拘泥于固定形式,追求立花自由创作的富春轩仙溪等。代表书籍:在元禄期(1688-1704),立花逐渐在富裕的市民阶层流行开来。民间出版的以《立花大全》(1683)为代表的含有大量图片的书籍,促进了立花的普及。立花在当时还成为成年男子的必修品味课程。
▲ 生花
▲ 时间:江户时代后半期
▲ 特点:简洁、以儒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发展出“天、地、人”为基本元素的花型
『古代生花図巻』
生花図屏风江戸时代初期の作品苍风のコレクションの一つ
背景: 到了江户时代后半期,引领时代进步的不再是特权阶级而是富裕的市民阶层,他们成为新兴文化的重要推手。复杂的立花难以为大众所广泛接受,为了顺应市民阶层的审美,诞生了仅由三根役枝构成了简洁花型。生花的特点:在当时,这种新的花型被称为“生花”(读作IKEBANA),而之后“IKEBANA”这个词演变为日本插花艺术的总称。由此可见,这种“生花”得到了空前的推广和普及。为了区别于日本插花艺术总称,江户时代后半期,在特指花型的场合中,虽然仍写作“生花”,但一般读为“SEIKA”或“SYOUKA”。与“立花”一般制作成圆形不同,生花一般制作成竖着分割的半圆形。与“立花”相同,三根枝条的根部要除去多余的枝叶,将它们固定在一起,立于水际之上。但是,与立花笔直向上的插法不同,生花的主枝向左或右倾斜30°,这是生花的一大特征。
生花的组成: 虽然生花的重要构成要素都是三根高度不同的役枝,但是因为各流派的手法相异,三根枝条的具体叫法是不同的。以高低为序,池坊称为“真、副、体”,古流称为“真、流、受”,未生流称为“体、用、留”,远州流称为“真、行、留”等等。然而,这里只是单纯的称呼上的不同,在它们的含义中都能捕捉到与“天、地、人”相对应的意味。三根枝条的长度比例,在各个流派的具体实践中也是有差别的。
左:池坊生花,右:龙生派生花
▲ 盛花:新兴植物的运用
▲ 时间:明治时代(1868年–1912年)
▲ 特点:扁平的广口水盘中制作,如在水中盛放,花脚在水平方向平铺开
背景: 随着明治时代的文化开放,西洋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以及文化风俗大量传入日本,花艺设计也受到西方的影响,西洋的园艺植物逐渐流入日本,得到了广泛的栽培。以往日本的花道作品都是把枝当做中心的,所以花型多用绵长、弯曲的枝条。而西洋的园艺植物相比长度较短,过于笔直、缺乏变化,显得较为单调。如何将外来的植物更有效地运用于花道作品中成为一个课题。于是利用西洋花材在广口水盘中创作鲜花的崭新花型---盛花应运而生。
▲ 自由花:运用植物的艺术
▲ 时间:昭和初期(1926年昭和元年)
▲ 特点:抽象、自由、以强调创作思想为核心
背景: 与大正民主运动相呼应,美术界也掀起了追求自由、个性的风潮。在这一历史洪流中,从大正时代开始一直到昭和初期,强调创作思想的“自由花”出现并开始流行。发展:当时的花道家们从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彼埃•蒙德里安(1872-1944)等抽象派画家、艺术大师们的理论和抽象绘画手法中汲取精华,确立了如点、线、面三要素的构成设计理论。也就是从这个时代起,干燥花素材,经过人工加工过的特殊素材,植物以外的各种奇异素材开始大量使用在花艺创作上。
左为插花作品,右为美国抽象派画家Jackson Pollock作品
自由花是以抽象、自由的造型设计为特征,是使用植物素材的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于立花、生花,需要役枝来决定花型的方向;自由花更注重的是创作者本人的个性。
“自由花”,不是任意而为、毫无章法的无流派产物,它是一种新的花型,需要从专门的花艺教室习得。
▲ 造型花:前卫插花
▲ 时间:大正时代末期
▲ 特点:雕塑艺术,使用金属、石头、玻璃等大胆元素
敕使河原苍风 「古事记连作鸟髪(とりかみ)」
背景: 大正时代末期在美术界兴起的前卫美术运动也同样席卷了花道界,对过度囿于古典型式、缺乏独创性、陷入形式主义、定格化的花道提出了质疑。昭和五年(1930),由庭园设计师、评论家重森三玲,刺史河原苍风(草月流初代家元)等提出了“新型花道宣言”,倡导传统花道的解体。花道艺术近代化的这股洪流与战后前卫插花艺术相交融,积极地使用金属、石头等大胆的元素,并且能看到不使用花器的空间造型作品。其中不乏一些不使用鲜花仅使用石膏涂抹枯枝为素材的作品,甚至有抛弃植物素材,利用铁制品构架的作品登场。“这还能称之为花道吗?”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日本前卫插花艺术家中川幸夫以及作品,请点击链接)发展:前卫插花艺术运动结束于超越现实的“造型花”。“造型花”虽然处于“自由花”延长线的位置上,但更准确地说,“自由花”是抽象的绘画,“造型花”是雕塑艺术。现在,前卫插花运动已经告一段落,更倾向于对古典进行重新评价和继承。
2019年6月草月流宫城県支部展「花回廊」(家元出品)
花道的舞台艺术:家元いけばなLIVE IN 高崎(2014年)
花道作品的“型”,经历了直立的“立花”,倾斜的“生花”,水平方向发展的“盛花”,以及重视创作者个性的“自由花”以及前卫插花运动中的雕塑艺术“造型花”这一发展过程。综上所述,各个时代产生的花道之型,无不是当时的主流文化思想及世界观的体现。
未生流作品
时代的变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及审美的变化等,都在促进花道的不断发展与前进,我们希望在之后的分享之路上,向大家介绍花道及其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希望更多喜爱花道的朋友与我们互动,提供斑斓的想法,携手相勉。
㈥ 宴会插花图片
一般都是做椭圆型或是球型,不知是否有一定的主题,宴会是小型还是较大的?这样才便于给你些参考。
图片来源于沃花艺博客,仅供参考
㈦ 西方插花与东方插花有什么不同
西方插花与东方插花的不同有:
1、用花量不同:东方式插花版用花少,注重自然典雅,西方权式插花用花量大,色彩丰富。
2、形态不同:东方式插花以线条造型为主,要求活泼多变,线条优美;西方式插花以几何图形构图,讲究对称和平衡。常见半球形、椭圆形、金字塔形和扇 面形等。
3、意境不同:东方式插花重写意,讲究情趣和意境;西方式插花注重整体色块艺术效果,富于装饰性。
4、表现表示不同:东方式插花像水墨画,西方式插花更像是油画。
5、风格不同:东方式插花以简洁清新为主,讲求浑然天成的视觉效果。西方式插花表现出热情奔放、雍容华贵、端庄大方的风格
㈧ 插花怎么做
(1)我国梅花插花的历史 我国梅花插花的最早记载,至少应在魏、晋之际。据《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宋代,梅花插花之风甚盛。李嵩画有《花篮图》,在此画中,一个精致的藤篮中插有梅花、蜡梅、山茶、水仙、瑞香等花卉,技法丰满、细腻。张道洽的《瓶梅》诗云:“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横斜竹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淡月知。”陆游作有“瓶里梅花夜来香”的诗句,戴复古作有“古瓶斜插数枝春,此即吾家劝酒人”的诗句,杨万里作有“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怜落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的诗句。明、清梅插花及艺梅均步入鼎盛期。明代出现插花的专著,如张谦德《瓶花谱》、袁宏道《瓶史》等。《瓶史》中“花目”一节云:“余之诸花,取其迎而易致者,入春为梅为海棠”;“品第”一节云:“梅以重叶、绿萼、玉蝶、百叶缃梅为上”;“使令”一节云:“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为婢”。《瓶史》很快传入日本,并形成日本插花的流派之一——宏道流。清代以瓶供为主,如陈书绘制《瓶供》图,梅花与牡丹交辉,更显得梅花插花的清丽高洁。清代涉及梅花插花的著作也更丰硕,如《芥子园画传·梅菊谱序》就有“出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之句。其他还有陈淏子的《花镜》、沈复的《浮生六记》等也涉及有梅花插花。近代,梅花插花应用在规模、风格上均有新的提高。如1949年在上海举办的梅展,据考证,可能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届包括梅花插花的正式梅展。1989年中国花协梅花、蜡梅分会成立后举办过九届全国梅展,均设有梅花插花展区。
(2)插梅的构图与立意 牡丹重姿、重彩,插牡丹必须显出富丽堂皇;玉兰洁白、清丽,插玉兰要突出亭亭玉立之姿;桃杏娇艳、缤纷,插桃杏可烘托热闹的气氛……梅花,不以华丽取宠,而以韵格为胜,具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及风格。所以插梅的构图与立意与众花不同。
人们爱梅,不只是欣赏梅的外在风姿,更在于梅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品格,人们视梅为坚贞、顽强、幸福及友情的象征。因此,我们插花之前应先立意:或以冰中孕蕾、雪里开花的梅花为主体,配以苍松、翠竹,构成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或以“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为题来歌颂威武不屈的精神;或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晋·陆凯)以寄予友人之情谊;或以“赏梅倍思亲”来抒发亲人团聚的愿望;或以“喜迎佳节春意闹”,象征欣欣向荣的景象。关于梅花的插花艺术,《瓶史》中谈到:十一月插红梅,正月插梅花。花木搭配以梅花为主,再配迎春、瑞香、山茶。
(3)插梅的主要方式 插梅的主要方式可分花瓶式插梅、盆景式插梅和壁挂式插梅3种:
花瓶式插梅:花瓶深色、素净者均可,铜质和陶瓷的古朴花瓶更能显示梅花的高雅。切勿用华丽的花瓶,以免喧宾夺主。如瓶口太大而花枝摆动,可剪几根短枝架设瓶口,也可将花枝基部的中间切开,使它能夹住瓶内的小横木,以固定花枝。如花瓶较轻不易立稳,瓶中可投铅、石等,以防倒伏。梅花有红、白、绿等色,可一色单插,也可几色合插,但必须以一色为主,以免纷杂。插梅时也可适当配些南天竹、文竹等,以调和色彩与层次。
盆景式插梅:一种插器是浅身阔口的水盆器皿,一种是用以制作小型写意盆景的各种观赏浅盆。用水盆器皿插梅,必须借助于花插座(也称剑山),这是由金属铸制而成的,圆形、三角形或方形平底,向上一面有较多针刺,用来固定花枝之用。根据自己的立意要求进行构图,在插“岁寒三友”图时,由于竹枝易干枯,必须将它尽量低插,近于水面为好。若松枝过于笨重粗大,不能平稳放置,可先将其基部钉在方块木板上。置于盘中后用卵石盖压木板,这样就可固定松枝。如梅枝较粗,可在花枝下中间处,用刀切成十字形,切隙深度应比剑山的针约长两倍,切好后再插。挑选好横斜疏瘦的小梅枝,借古人咏梅的佳句名言为意境,创作寓意深刻的写意盆景,置于书房几案,以假乱真,同样可收到极好的观赏效果。其制作方法为:用湿棉花或湿纱布将梅枝基部缠绕,用塑料布包好后,根据立意要求,或直或斜栽于盆中,并适当点缀一些蕨类、小草等小植物和玩石、朽木之类的小配件,再用土铺成起伏不定的山峦起伏,也可留些空白做水体,最后用苔藓将土体全部铺盖;这样,一盆梅花写意盆景就制成了,只要经常在苔藓上喷些水就可欣赏数日之久,花谢后可再换梅枝。
壁挂式插梅:采用竹器、陶瓷等悬挂式的花器。斜垂的梅枝,配以文竹或常春藤的长蔓,这样刚毅的梅枝与摇曳的长藤在合适的背景前交相辉映,一刚一柔,别有风味。若梅枝不斜垂,可在适宜弯曲处,锯1~2个缺口,用三角形硬木填塞巩固其隙以符所需角度。
(4)插梅的保鲜技术 花瓶口小身高,水应盛至瓶身最宽阔处,使水与空气有较大的接触面。以雨水为佳,河塘水亦可,浑浊者须澄清方可使用。自来水中因有氯气,须贮放数日再用。唯井水碱性大,切勿使用。水温应与气温相一致。为使瓶水不腐,可在水中加入0.1%的食盐或1/4000的高锰酸钾或适量的硫磺,并注意经常换水。
花枝浸入水中剪切,避免剪切时空气侵入枝茎导管中,利于吸收水分。切口斜度越大越好,以扩大吸水面积,增大吸水量。在切口处多开裂缝,也可达到此目的。用厚报纸将梅枝上部包裹好,把切口浸入加了少许食盐或明矾的沸水中10秒钟左右,这既可排除切口细菌,又能将导管中所存空气排出。或者将梅枝切口用火烧焦,使它局部炭化。
我国古代也有一些插梅保鲜措施,如宋代范成大云:“花下不易焚香……至若浊气煤烟,皆时杀花。”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载:“煮鲫鱼汤可插梅。”清代陈淏子《花镜》载:“梅宜用猪肉汁去油俟冷插花,且瓶不结冻,虽细蕊皆开。”明代《瓶花谱》载:“古铜壶龙泉均州瓶,有极大高三二尺者,别无可用,冬日投以硫磺,斫大枝梅花插供……梅花初折,宜火烧折处,固渗以泥。”又云:“日置南窗下,夜卧置榻旁,俾近人气,可不冻。”大家不妨一试。
㈨ 有哪些好看且唯美的微信朋友圈背景图
好看的图片太多太多了,我们可以自己拍摄一些,也可以去网上找。不要觉得自己拍摄不了唯美的图片,我相信现在你手里面的手机应该像素都不低,而且功能这些也可以进行设置。如果你看见美美的大海,特别是夕阳西下的那一刻,时光定格,你刚刚好把这一幕拍摄出来,这张图片肯定不差的。
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不一样的,好看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就比如有的人不喜欢在雨天,所以看见下雨的图片,她觉得就是很感受,一点也没有唯美。但是我却觉得如果那张照片,拍摄的是一个玻璃,然后点点雨滴落在上面,加上外面星光点点的,这样是场景所拍摄的一张图片,我相信肯定很唯美的。
不要觉得下雨天就是属于悲伤的气息,下雨天也可以变得好看的,雨天也值得欣赏的。我们或许想到唯美就会想到薰衣草和婚礼,加上风车也很美丽的。你可以在网上找一下,荷兰的风车图片,还有就是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这些照片很大气好看的。
婚纱照一般都是唯美形象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结婚的时候,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新娘子。要是你有自己的婚纱照,你可以直接拿出来设置成微信背景的。除了这些,世界上还有很多著名的景点,这些地方拍摄出来的图片,网上都是可以找到的,就像日本樱花图片,这不也是很唯美的么。
凡事花的世界的图片,我觉得都很美丽的,花本来就带着一种美。而且还有海,你可以找找网上的深海的图片,这种蓝肯定是比蓝天白云来的更加的美丽的。
㈩ 哪一幅图中不包含插花题材
插花,狭义地讲,是将植物的一部分从母体上截取下来,按照一定规则插贮在容器内。至于选择哪些植物,插在什么样的容器里,遵循怎样的取势规则,就成了不同插花艺术的主要区别。
插花大概是少有的明明以静态立体实物为作品,却无法长时间保留的艺术形式之一。一件插花作品,长则一二旬,短则一二日,最美的姿态即如烟花归于寂寞。这一特性导致我们对古代插花作品的解读和梳理,不得不依据间接材料,求诸图像与文字留存。
驻足插花作品前,将自己融进植物与器物、空间、心绪彼此交织所营造的氛围里,乃东方人共谙的美学智慧。然而,回望插花艺术诞生之初,这份艺术自觉却来得较迟。人类在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绘制了花瓣、叶片的形状,却未留下插花图案。先秦《诗经》《楚辞》中有大量的植物吟咏,它们或是先民们的生活必需品,如采葛采艾,或是借物言志,如香草香木。汉以前尚未出现插花活动的记录。
一、汉代插花
已知最早的插花图像发现于河北望都一号汉墓。墓主人是东汉显赫一时的宦官孙程,因拥立汉顺帝有功而被封侯。在记录墓主人生平的前室壁画上,出现了一个陶盆,内盛净水,六朵红花鲜明地插在陶盆里。旁边有隶书“戒火”二字。“戒火”为红景天的别称,虽然汉代墓室壁画笔触尚显粗糙,但仍旧捕捉到了红景天的植物特征。陈直先生在《望都汉墓壁画题字通释》中考释为:“本壁画描绘戒火,画一
瓦盆,上有花叶六茎,红花绿叶……取绘其象征性也。”该红花陶盆意象,很巧合地预示了日后中国插花的发展特征:起源于宫廷贵族之家,自上而下普及传播,且对插花作品象征的重视高于单纯对视觉美观的追求。
二、魏晋南北朝插花
时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本土花卉文化已十分成熟。若要选出这一时期推动插花艺术发展的代表人物,非梁元帝萧绎莫属。萧绎提出对节气文化有重要影响的“二十四番花信风”,还曾作:“昆明夜月光如练,上林朝花色如霰。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春别应令四首·其一》),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花朝节”的文字记载:人们在春季的这一天出门赏花、插花、簪花、约会、拜花神。民间花朝节的出现,说明中国人对花卉的认知,已经从最早的生殖崇拜和实用依存,转而成为共同的文化纽带和情感寄托。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还记录了萧绎的绘画成就:“元帝萧绎,字世诚(中品),武帝第七子。初生便眇一目,聪慧俊朗,博涉技艺,天生善书画……《芙蓉蘸鼎图》,并有题印传于后。”众画之一《芙蓉蘸鼎图》已佚,但从画题来看,“蘸”是一种插花手法,类似“贮”“浸”“渍”,所以画的内容应该是以鼎为花器,以荷花为花材的一幅插花图。时人若得一见,当可一睹南朝宫廷插花的靡丽风华。
如果说南北朝时期本土的插花文化在不疾不徐地生长发展着,那么佛教的大流行无疑给这株幼苗浇灌了一瓢营养丰富的灵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两相汇流,演变出新的插花样貌,虽不同于佛教来源地印度的供花艺术,却也多少保留了佛教的影子。
不同于原始物袜佛教供花的那部分,涉及中国文化中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核。首先是礼制,主要体现在用器上。中国的插花但凡可盛水的容器都可选用,花器必须符合一定规制,而以承袭上古玉器岩段和青铜礼器的瓶(包括尊、觚、琮等各式瓶器)为正途,因此“瓶花”也称“瓶供”,此外兼有盘花、钵花、筒花、篮花等。
其次是格物,体现在花材的拟人化。中国人将大量的主观观念投射在花材身上,给花材排尊卑位次,给花材赋予性格人品,甚至到了一件插花作品就能透露心迹、传情达意的程度。这一罩枣激点在宋明之际表现得更加明显。
最后是中国文化最看重的生机,体现在插花的造型上。虽然隋唐时期仍可见印度佛前供花才有的团花、堆花、花蔓等形式,只摘取艳丽的花头,排列在托盘里,或串成串装点佛身与道场,但最终这种块面艺术没有在中国生根发芽,而在西方接受度却比较高,比如大家喜闻乐见的婚礼手捧花、筵席桌花等。我们讲究插出枝条本真的样子,不过多艺术加工,喜欢用自然的线条营造空间。中国插花正是凭借以上三点,将外来艺术本土化,转化为供给本土艺术的养分。
反观佛教供花对中国插花的渗透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佛教传播,插花也得到了极大普及。这与后来中国插花被日本遣唐使随佛教一并带回日本,并直接促成池坊花道诞生是同样的道理。佛教传入之前,插花活跃于宫墙之内,苑囿之间。而今更广泛的阶层乃至底层人群开始接触到插花这种新形式,佛窟与墓室内出现带有插花形象的壁画和造像。与此同时,有了佛教义理与供养规则,人们开始慎重地对待插花这件事。佛教“推波助澜”的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仍有插花爱好者误以为中国插花起源于佛前供花的传入。
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最早的瓶花记载。南齐皇子萧子懋,在母亲阮淑媛病重期间,许愿铜瓶中莲花若不枯萎,母亲便能痊愈。《南史》卷四十四《晋安王子懋传》载:“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七日斋毕,华更鲜红,视罂中稍有根须,当时称其孝感。”罂泛指圆腹的瓶器。南梁萧景墓神道刻画中有比丘手捧类似瓶花的形象,说明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瓶花范式。
除了瓶花,盘花的第一次亮相也在南北朝时期。大文学家庾信有句:“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杏花诗》)诗人将仔细折来的杏花插在铜盘里,用以待客,正谓之南朝风雅。
一项独立技艺的形成,通常需要代表人物、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范式。插花在南北朝时期已基本具备了这些要素。
三、隋唐插花
隋唐经历了大动荡到大一统的社会重塑,经济周期上又逢“大业盛世”与“开元盛世”先后两个国力高峰,李白一句“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道尽财富积累下的花事盛况。插花也开始深入唐人的日常生活。
元稹盛赞西明寺插在琉璃瓶中的牡丹花而作:“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自从天女盘中见,直至今朝眼更明。”(《西明寺牡丹》)李商隐同情花叶的不同命运,感慨只有荷花可以花叶常相伴:“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赠荷花》)杜牧亦有一句家喻户晓:“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杏园》)这里的插花人一说是折下杏花插戴在头上,也有认为是用杏花来插花,足见风靡。
晚唐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篇插花理论《花九锡》。“九锡”乃《礼记》中的“九锡之礼”,是皇帝赏赐臣子的九种物品。作者罗虬借用这一说法,总结了插花必备的九个条件:挡风、工具、用水、花器、摆放、画图记录、配曲、酒赏、作诗。首次提到了用花剪刀来剪枝,对花的伤害更小。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很多条件已经不具备了,今人对插花的关注多集中于插花作品本身,至多扩展到周围环境,画图可以用摄影取代,至于行酒配乐作诗,无一能事。有趣的是,唐代的“酒赏”到宋代变成了“茗赏”,亦有人从中辨出浪漫与理性,窥得不同的王朝气质。
四、五代十国插花
五代十国时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承唐启宋,似乎存在感不强。但在文学艺术领域,依旧有所成就。南唐后主李煜不仅是诗词音律大家,还是一位插花艺术家,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插花大赛——锦洞天。“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做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清异录》)
“梁栋窗壁,柱拱阶砌”,不同的摆放位置,暗示了不同的插花类型。“梁栋”需用吊花,“窗壁”“柱拱”指壁挂花,“阶砌”是可直接放置于台阶上的插花,三种类型,皆以竹筒为花器,并张贴作品名单。以插花游戏作为一年一度的宫廷盛会,是这一时期插花艺术繁盛的一个缩影。李煜选用了文人偏爱的竹,以竹筒为花器,既是竹筒花在历史上的首次亮相,也为普遍华丽富贵的“院体插花”增添了新的审美可能,一种雅致、明净的新风格。
此时期还出现了插花“黑科技”。曾经,为解决敞口盘中花材无法站立的问题,唐代出现的“春盘”用蔬果、假山石作为临时固定花枝的工具。然而不足是场合与时令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插花都适合出现蔬果和假山石,而且这种办法只能固定短小花材,并不牢靠。五代郭江洲发明的“占景盘”,是历史上第一件专门为插花而发明的工具,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郭江洲有巧思,多创物,见遗占景盘,铜为之,花唇平底,深四寸许,底上出细筒殆数十,每用时,满添清水,择繁花插筒中,可留十余日不衰。”(《清异录》)
目前出土的占景盘未见铜器,只有陶瓷残器,亦尚未发现达数十细筒之多的,通常只有五筒或七筒。细筒越多,可造型的余地越大。后世出现的多孔花插、多管瓶、连体瓶、多孔盖,恐有占景盘的启发在先。
五、宋代
宋代是插花艺术当之无愧的黄金期,上至官家世家,下至市井商铺、寒门小户,普遍插花。
官方上,有政府筹办的“万花会”,形式类似李煜的“锦洞天”。张邦基《墨庄漫录》中言:“西京牡丹闻名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储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文人士大夫爱花成风,范成大曾“满插瓶花罢出游,莫将攀折为花愁”。陆游夜里“藤纸静临新获帖,铜瓶寒浸欲开花”。苏辙壶插菊花,“春初种菊助盘蔬,秋晚开花插酒壶”。杨万里怜惜梅花寂寞,采回书房插在胆瓶里:“胆样银瓶玉样梅,此枝折得未全开。为怜落莫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
寻常人家也爱插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云:“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出于大众的喜爱,商家也靠时令插花招徕顾客。“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良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梦粱录》)杨万里诗中还写到路边小店:“路旁野店两三家,清晓无汤况有茶。道是渠侬不好事,青瓷瓶插紫薇花。”《清明上河图》中既在“孙羊正店”门口画了卖鲜花的小摊,也有客栈一扇窗内可见桌上的瓶花。“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东京梦华录》)
我们在分析日本花道昌隆背后的原因时,常会提到一个关键因素——插花人口。日本有三分之一人口长期从事插花活动或至少曾专门学习过插花。插花人口就如同金字塔的底层,共同托起了塔尖上各流派争鸣、理论完备、组织有序的局面。宋代虽未发展出日本那样的插花流派,但插花的金字塔尖上站着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宗大师们。“烧香点茶,挂画插花”,文人四艺的约定俗成,可视为宋人对插花艺术最终的定位。时至今日,插花爱好者在把握作品格调时,宋代美学仍是重要的参考标尺。
在选器上,受史上第一次金石热的影响,宋瓷烧造形制十分讲究出处,文人们选择花器时,亦青睐复古器型,甚至直接用上三代青铜器来插花,从格调上奠定了高古、高雅的气息。选花上,宋人首开为花卉排列等级、赋予人格的先风。先是由后蜀入宋的张翊作《花经》,按照朝廷品定人才的“九品九命”,再根据花的象征意、外观、气味、气质等指标,将花也按照“九品九命”由高到低排序。能用来插花的花材,通常必须是入品之花。《花经》之后,颇有效法者,陆续又有了“花十友”“花十二客”“花三十客”等说法。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范成大的《范村梅谱》《范村菊谱》,王观的《扬州芍药谱》……林林总总,宋人对花卉的品评似乎总是那么饶有兴致。
如果说唐代罗虬的《花九锡》只是概括地提出九点插花必备要素,那么宋代则是实实在在地留下了具体的插花方法。周密《癸辛杂识》中记录了插枝前先要捶碎柄的做法,今天在处理一些不易吸水的木本花材时,也要稍微捶碎柄部。苏轼的《格物粗谈》录有自己的插花心得,比如荷花以乱发缠折处;栀子花将折枝根捶碎,擦盐再入水;插海棠花用薄荷水更好;蜀葵、芙蓉、凤仙花则要蘸过石灰并干燥后,插在滚水里。林洪《山家清供》也有类似记载。
六、元代
元代的插花流变与政治背景密切相关。周密有句:“深深门巷老翁家,自洗铜瓶浸杏花。唤起承平当日梦,令人转忆旧京华。”汉族不仕文人借插花追忆前朝,表达个人情怀,出现了重在表达个人主观心理的“心象花”。心象,即人在想到某种抽象内容时,脑海所浮现的与其相关的具体形象。心象花,即将这种形象外化为插花作品,从创作动机来讲颇有些当代艺术的意味。心象花的创作主体仍是文人,审美上仍承接宋代的典雅中和,但却不再受到束缚,呈现出随性风格,往往花型简单,有一枝凸显的主枝。除花材以外,搭配与插花主题相关的装饰品,如灵芝、翎毛、如意、珊瑚、卦符、蔬果,也在这一时期出现,清供文化逐渐形成。
七、明代
明代插花诞生了“理念花”“十全花”“双体花”等新花形,出现“堂花”“斋花”之分。理念花以宋明理学为基础,强调人伦关系,注重秩序与规律。在“主”“客”“使”三主枝的基本架构里,“主”象征君权、父权,是一件作品中位居正中的最稳重的花材,周围常有点缀的从枝;“客”为傧相、母亲,有包容、辅助之感;“使”象征使者、子女,远远伸展出去。而堂花与斋花,指插花不同的摆放环境。中堂用花高大端正,有仪式感,而书斋清赏,以小瓶小器为主,突出趣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