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花卉罐
『壹』 明嘉靖五彩人物罐值多少钱
五彩婴戏罐,造型敦厚古雅,唇口、短颈、丰肩、敛腹、涩底微凹。全器绘四层图案,颈部画简化倒垂蕉叶纹;肩部于一周斜格锦地设四组椭圆形“小开光”(此纹样,因不见文字著录、又不详其意,故暂名),并间以上下对称菊瓣纹(此纹饰,亦不见有文字记述,暂名);腹部绘六小儿打蕉旗、骑木马、举桂冠之“登榜打马游金街”婴戏图;胫部的边饰,以间距相等的斜线作分隔,上绘锦地纹,下设菊瓣纹。除颈部边饰敷红绿两彩外,其它图案皆以红、绿、黄三色满绘。画意稚雅,敷彩浓艳,釉彩虽为丽红、翠绿、娇黄,然古朴之气溢于
画面。
客观地说,如今市面上的明清彩器铺天盖地,占九成五以上系假冒,约有百分之二三属旧白瓷上加新彩,真品十分罕见。我把此五彩人物罐视作明代真品,是为器身所上地釉,呈白中略闪微灰黄色调,完全符合明嘉万时期白地五彩瓷釉面当有的色泽特征(该时期彩瓷釉面的色调,另有一种为白中闪青);其次,红绿釉深浓、色彩炽烈,而黄釉显得匀、薄、色淡如奶黄,具有明正德“娇黄”之态,这类红绿与黄,在色彩上的反差,实属明嘉靖五彩承上启下的独特风格,断非时下作伪者,或能巧合与领悟。再有是五彩中的绿釉,色泽翠绿纯正、透明感强,这种纯正与透彻,同仿品之绿釉色泽晦暗、釉汁混浊不清现象,有明显区别。尤其是绿釉之浓、厚、均匀之状,说明原料精细纯净,虽入彩炉经700℃—900℃的低温烘烤,釉汁仍流而不散,边缘清晰呈斑块状,为现代仿制品所不及。明代低温绿釉的这一典型征貌(包括清三代低温绿釉),成了笔者断定其为“开门”的主要凭据。除了上述的釉料特征外,该器釉面凝厚滋润,通体旧气自然。例如罐的内肩,开有六七处很难察觉的五色惊纹(一种极细小的裂纹),纹片呈冰裂状,有的颇似浅开的鸡爪纹(仿制的鸡爪纹呈崩裂状、片纹较粗较直、呆板,且大多染色),此为晚明时期一些胎骨略薄、质地疏松的香炉与罐上的习见现象,亦为年代久远的一种标记。再则,其旧痕亦非常显著,比如底部之使用痕,磨损痕迹贴切、细腻,散布的点、面合理,系长年积累所致,较人为做旧截然不同。此外,白釉与彩面上遗有少量细微的浅划痕,划痕连贯、光泽自然,可排除后加彩之嫌。
那么,曾有幸上手过此罐的一些爱瓷者,缘何失之交臂?因为在罐的底部有螺旋纹(旋坯痕),而且螺旋纹是呈逆时针方向,加之罐上所绘的纹样十分冷僻,于是凭着感觉,人们把它当成清代仿的,看成日本造的,甚者以为是赝品。其实,明代瓷器底部的修饰形式不惟刮底,从明初起就有少量涩底为旋坯,明中期旋坯痕现象尤为多见,晚明时,往往出现于一些精品瓷器上,例如笔者收藏的明嘉靖青花花卉洞石六方花盆,底部就带有螺旋纹;还例如成交价为385万元的北京翰海2004年春拍第2392号拍品明万历官款青花龙凤纹兽耳出戟花觚,底部的修胎亦为旋坯。至于螺旋纹呈逆时针方向为日本瓷的说法,其实并不科学,是不是日本造,应从胎体、色彩及画风上区分之。中国明清景德镇窑瓷器,经常出现反螺旋纹制品,这实为窑工个人手法所致,与国籍无关。
根据本文这件五彩罐的纹饰特点,它的生产时代,大致上还是容易认定的。譬如,按照人物纹的上体大、下身小;人物的形象生动、造型古拙、孩儿的脑上部大,以及整体构图舒展自然、纹饰粗犷细微兼备和画面清丽、线条柔美等特点,不难同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绘画风格作连贯。然而,它确切的年代究竟属嘉靖还是在万历?乃须借鉴流传有序的及带有确切年款的典型器,通过比较,方可从一些被人们忽略(包括造假者)的辅助纹上,找到正确答案:
明嘉靖红绿彩云龙四方盖罐,通高15.5厘米、口径5.2厘米、足径5.6厘米,器物以红绿两彩满绘纹饰,底署青花“大明嘉靖年制”楷款,为官窑珍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比对其颈部纹饰,我们可以知晓,类似的简化倒垂蕉叶纹边饰,虽在嘉靖朝的青花瓷上绝少出现,可在同时期的彩釉瓷上,却是一条地位显赫的装饰标志。而它出现在有确切年款的器物上,对于说明本文五彩婴戏罐的确切时代,尤为重要。
著录于《中国传世名瓷鉴赏》上的一件五彩人物罐,系北京艺术博物馆的藏品。该罐通高40.2厘米、口径17.5厘米、腹径33厘米,馆方的文字云:“此器装饰繁缛富丽,从盖钮至器足彩绘纹饰十余层,主体纹样为明代瓷器上常见的‘琴棋书画’人物图案,人物形象生动,色调浓艳强烈,刻画工整细密,是明嘉靖时期五彩人物纹饰的经典作品”。经过比较可一目了然,两件五彩罐,除在颈部与胫部的装饰上,有用笔粗犷与纤细之别;主体纹样上,有构图繁缛粗率与疏简清丽之别外,它们时代性是一致的。对于笔者而言,令人兴奋的是替物美价廉的五彩婴戏罐的胫部边饰,找到了直接佐证,并通过北京艺术博物馆的五彩人物罐的颈部地饰,证明这条既罕见又不见文字著录的纹样,确实存在于中国、存在于明代嘉靖年间,并非别国。同时,从这两件五彩罐的上下边饰所反映出的各自工艺来看,显而易见,五彩婴戏罐的制作水准,堪称精绝。
这件著录于《明清笔筒》的明嘉靖五彩“鼓形文具”,系明代文人置于案头的用器。对笔筒颇有研究的马未都先生在其《明清笔筒》著作的前言部分里论述道:“这类一方四圆(个别也有五圆)孔的鼓形文具,很长时间名称混淆,功能说法不一。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就是笔筒之祖,与后来生产的筒形笔筒大相径庭。”对于“鼓形文具”的时代,马未都考证为“大都出自明朝嘉靖时期,上推正德,下接万历,尚未发现有形制相同者。”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造型为嘉靖时期独有的该式“鼓形文具”,其主体上的五彩图案,与五彩婴戏罐肩部上的图案如出一辙。由此可知,马未都先生专用以讲述笔筒演变史的笔筒之祖———五彩“鼓形文具”,它身披的纹样,其实也属嘉靖时期特有,也是上推正德,下接万历,尚未发现有装饰相同者。由此还可以推断,此类装饰大抵为文人所钟爱,所以,在明罐(罐与“官”谐音同)上屡屡出现并被大做文章,或配上“琴棋书画”;或饰以“登榜打马游金街”,以表达文人内心的追求与愿望。
再从造型上作判断。此五彩婴戏罐的形制,在明罐中并不多见。笔者经手明罐逾千,收藏近百,与之造型相似者仅一件,为嘉靖万历时期的青花云鹤罐(参见拙著《瓷器收藏实鉴》之罐瓶卷第56图)。凑巧的是此五彩婴戏罐造型,同耿宝昌先生于《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用以起示范作用的彩图62之“嘉靖款青花婴戏罐”十分相近,又巧的是该青花婴戏罐背面的一帧婴戏图(参见台湾艺术家出版社《明代陶瓷大全》第328页),竟同五彩婴戏罐构图相类,童儿玩的也系“骑木马、戴桂冠、打荷花”之类游戏。这些,与其说巧合,不如说是必然,是嘉靖瓷器的一种时代风貌上的必然。
『贰』 粉彩,五彩,斗彩有什么不同,怎么样区别
1、区别:
(1)五彩、粉彩和粉彩的名称不同,颜料也有区别,文献记载也多不同;
(2)技法,五彩是单线平涂,粉彩是没骨画法;
(3)颜料用法,粉彩除袭用古彩者外,还创造了几种颜料,胭脂红、羌红、洋绿、洋白等。
2、解释:
(1)粉彩: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上彩。因为彩料中加有铅粉成分,故称模迹搭之为粉彩。粉彩可分:青花粉彩、祭红釉地粉彩、天兰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红彩地粉彩、绿釉地粉彩、窑变釉地粉彩等。
(2)斗彩:
斗彩就是用釉下青花旦拿勾绘图案轮廓,然后在釉上用红、黄、绿、紫等各种彩色在轮廓线内填绘,经炉火烘烧而成的,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艳。
(3)五彩:
所谓五彩,并非五种颜色,而是多种颜色的含意。其彩绘方法与斗彩的彩绘方法大致相同。也是在烧好了的瓷器上施加各种色料,再次经过炉火烘烧而成的。不同的是斗彩的釉彩多为釉下青花勾画图案的轮廓线然后再在轮廓线内填以彩料。而五彩则不然,五彩虽有釉下青花,但它不仅是用以勾画轮廓线,多数还绘成完整或部分图案,并常用褐黑或褐赤色代替青花作为图案的线描。另外,还有一种五彩瓷器不用青花作为线描,而直接上了釉的白瓷上加彩。五彩是用黄、红、绿、紫、兰等颜色所组成
3、延伸:
斗彩瓷器创烧于明成化年间景德镇窑,又称青花填彩,青花点彩、青花加彩等。制作时,先用青花勾绘图案轮廓线,经过初次高温烧成瓷后,在轮廓线内进行填色、加彩,再由低温炉火烘烤而成。画面出现釉下青花与釉上鲜艳色彩争研比美,故称“斗彩”。 法郎彩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州察画珐琅”。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制作这种专供帝王和赏赐宫廷贵人赏玩的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不可能有很大发展,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粉彩 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由于它的色调淡雅柔和有粉润之美,故称为“粉彩”。 五彩 五彩是瓷器釉上彩绘方法的一种。它不一定五彩皆备,但画面中红、绿、黄三色是必不可少的。始于明代宣德年间的五彩,以嘉靖、万历时的产品为代表。由于当时尚无釉上蓝彩,在需用蓝色时,都以釉下青花代之,所以又称其为“青花五彩”。
『叁』 清代五彩瓷器荷花真假鉴别
是粉彩、五彩、颜色釉,还是青花?鉴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雍正青花瓷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胎体精细,洁白坚致,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薄厚均匀。釉面光亮莹润,玻璃质感强,纯净无瑕,白中微闪青花,带有明代风格。
二、青料。采用我国浙江产的上等青料,加以精炼。从颜色上看可分两种:一种是色泽幽静匀润,发色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没有太多的深浅浓淡的色阶,也有少部分是仿明成化的淡描青花,或仿明嘉靖青花的蓝中泛紫,淡描青花经常出现在一些小件器皿上,用笔纤细,淡雅宜人。另一种是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釉中有小气泡,釉面有橘皮纹,系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风格,由于是用国产料代替进口料加以描绘,只能采取人工浓色堆点的方法,来体现黑色斑点及晕散,比较而言,还是显得死板一些,缺少永、宣青花自然流淌、深入胎骨的效果。
雍正时期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青花胭脂红、珐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其中青花釉里红烧制很多,尤为精美,以青花绘辅助纹饰,釉里红绘主题纹饰,既保持了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壮丽、鲜艳夺目的色调。如故宫博物馆藏雍正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盖罐、青花釉里红三果纹双耳扁瓶等,即为此类器的代表性作品。
三、造型。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结构精巧,陈设与实用保持完美的结合,形成高雅而朴实的艺术风格。雍正青花善于博采众长,无论是仿古铜器式样,还是对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单纯机械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其清秀的表现力。康熙青花中广为流行的棒槌瓶、凤尾尊、琵琶尊等器形很少出现,瓷器足部处理也没有前期常见的台阶痕、双圈足,均为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十分润滑,俗称“灯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盅及各种小件文房用具外,还有许多大件琢器及创新式样。
碗类:有撇口、敛口、花口、有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为流行。碗壁普遍较薄,口、足处理很精细,有圈足和卧足两种,圈足切削整齐,比较大。民窑青花足内有砂底,带旋坯痕。
茶壶类:壶形俊秀,既实用又美观,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壶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瓶类:有玉壶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头瓶、葫芦瓶、双耳六方瓶、直口瓶、赏瓶(赏赐之用)、灯笼瓶(形似灯笼)、四连瓶、六连瓶、撇口瓶、橄榄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丰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乐、宣德的溜肩式样。天球瓶有细砂底和釉底两种。
尊类:造型古朴,多是皇室的大型陈设器。一般高度在50-70厘米。有如意耳尊、双螭耳尊、灯笼尊、蒜头大尊、撇口圆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
雍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工艺,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从仿烧的青花来看,有的不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纹饰色彩描绘逼真,这是因为以宫中真品为摹本去仿烧,所以有时是真假难辨,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程度。
总体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每尖器皿都有多种式样。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大件琢器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的适度、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
四、纹饰。雍正青花非常注重纹饰布局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能够按照器物的形体,配以适当的构图。用笔精细纤柔,构图疏朗、明快,纹饰简洁清晰,强调主题突出。官窑青花以绘龙凤及缠枝莲花为代表,画风工丽,花式一致。民窑青花不拘一格,运笔熟练,追求自然随意的画风,具有很强的民间风格。
雍正青花的装饰题材十分丰富,有植物花纹、动物纹、人物纹、吉祥图案等,总体上看,雍正青花绘画技术法多样化,纹饰中大量使用团花、皮球花、过枝花,非常新颖独特。图案整体感强,规矩中富于变化,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五、款识。雍正青花的款识主要是在器物底足内写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其次是六字篆书款和四字篆书款。四字楷书款少。从故宫博物院藏品看,大件琢器普遍是六字篆书款,中小件器物又多是写楷书款,个别也写篆书款。仿明代款识有“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但也有仿明代器物写本朝官款,有的写仿款,有的不写款,对于这种不写年款的仿品要仔细研究分析,如仿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就有这三种情况。另外比较特殊的是青花四连瓶,在每一个瓶底分写一字,加在一起正好是“雍正年制”四字款。青花六连瓶是在中间小瓶的足内写“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雍正本朝官款一般字体清晰、秀丽、工整,是典型的宋体小楷,字与字之间排列要比康熙官款紧密得多。
『肆』 海淀博物馆的目录
序
1 邢窑白釉碗
2 白釉高足碗
3 磁州窑白釉黑彩婴戏图枕
4 定窑白釉瓜棱壶
5 磁州窑绿釉刻花如意头形枕
6 定窑白釉瓜棱执壶
7 定窑白釉刻莲纹洗
8 定窑鸳鸯荷莲纹菊办盘
9 黑釉盏、托
10钧窑月白釉洗
11钧窑胆式瓶
12青白釉梅瓶
13青花携琴访友图罐
14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15青花岁寒三友图罐
16甜白釉罐
17青花百鸟朝凤图大罐
18青花麒麟芭蕉图罐
19青花四美十六子图大罐
20五彩开光鱼藻纹将军罐
21五彩花卉人物小将军罐
22青花太平有象尊
23青花淡描牡丹纹大盘
24青花釉里红百鹿图鼻烟壶
25青花勾莲八宝纹竹节耳盖碗尊
26玉持莲童子
27雕“福寿”纹茶晶坠
28镂雕龙纹玉带板
29玉雕万年大吉福禄纹带板
30白玉雕龙纹带扣
31白玉雕人物故事纹鼻烟壶
32翠鼻烟壶
33翠朝珠
34翠雕“福寿”饰件
35二龙戏珠翠镯
36翠扳指
37乾隆御制诗扳指
38黄玉雕“进贤司”佩
39玉雕龙纹佩
40玉雕双喜人物佩
41玉雕荷莲坠
42玉雕葫芦坠
43青玉雕“事事如意”摆件
44蜜蜡雕刘海戏金蟾件
45雕水晶葫芦坠
46银镀金灵芝双耳杯
47錾花鸟人物盏托
48银壶
49银套筷
50“万历年造”铜挂牌
51“天启通宝”金币
52御马监太监腰牌
53雕松竹梅纹金手镯
54雕二龙戏珠花卉纹金项圈
55沉香木镶金寿字扳指
56玳瑁花卉包金镯
57雕莲办纹金帽顶
58雕钱纹金锁
59银元宝
60花卉金簪
61雕松竹梅金头钗
62金凤簪
63梅花金簪
64嵌宝石“和谐”金头钗
65嵌宝石花卉头簪
66嵌红宝石金凤簪
67嵌红宝石金凤簪
68嵌红宝石花卉金簪
69嵌珍珠龙金簪
70云头九连环金簪
71嵌宝石金扁簪
72钱纹金扁簪
73镂空蝙蝠纹金扁簪
74竹节金扁簪
75嵌宝石金凤饰
76嵌宝石金龙饰
77蝴蝶金头饰
78盘长纹金指套
79镂空花卉纹金纽扣
80金镶玉带扣
81铜弩机
82花鸟纹菱花形镜
83“大晟”编钟
84蟠龙纹双环耳铜钫
85铜布袋和尚
86铜布袋和尚
87铜鎏金祖师像
88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
89铜烧蓝云龙纹鼻烟壶
90牡丹芦雁图壁画
关于海淀博物馆设计
后记
『伍』 康熙冰梅青花盖罐帮我看下是什么时期的·是官窑还是民谣~市值多少说的越详细越好~谢谢了
都有吧(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 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相关链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相关链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相关链接:明永乐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相关链接:明正统青花瓷、明景泰青花瓷、明天顺青花瓷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相关链接:明成化青花瓷、明弘治青花瓷、明正德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相关链接:明嘉靖青花瓷、明隆庆青花瓷、明万历青花瓷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相关链接:明天启青花瓷、明崇祯青花瓷 7、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相关链接:清顺治青花瓷 8、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关链接: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相关链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相关链接:清嘉庆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清咸丰青花瓷、清同治青花瓷 11、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官窑和民窑有什么区别?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十四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公元十四世纪--十七世纪)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民窑是对官窑而言。广义地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窑及其产品,都是民窑。 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掘有唐三彩,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章生一的哥窑“纹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 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D%A
『陆』 漳州窑瓷器之青花和五彩篇
漳州窑是随着月港海外贸易的发展,作为外销瓷应运而生的。通过考古调查、发掘以及大量外销流传到海外的传世品的比较分析,证明蜚声海外的外销瓷,如“砂足器”、“吴须付染”、“吴须赤绘”、“汕头器”、“交趾瓷”、“华南三彩”等,其产地就在漳州,但是在国内,甚至是漳州地区都较少有发现传世品,可见漳州窑作为外销瓷的特殊性。漳州窑作为海外贸易众多商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月港的扬帆而遍及海外诸邻,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同时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目前,漳州窑瓷器在欧洲、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各大博物馆及私人都有大量收藏,在国内各地文博单位收藏的漳州窑瓷器中,有很多器物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漳州窑青花瓷器
明漳州窑青花花卉纹盖罐。(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青花牡丹纹三足炉。(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青花花卉纹盒。(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青花双龙纹四系罐。(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青花花鸟纹军持。(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青花云龙纹梅瓶。(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青花锦地开光凤凰花卉纹大盘。(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青花凤凰花卉纹盘。(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青花花卉纹盘。(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青花仕女纹盘。(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漳州窑五彩瓷器
明漳州窑五彩洞石花卉麒麟纹罐。(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五彩花卉纹军持。(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五彩花卉纹盖罐。(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五彩花鸟纹盒。(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五彩开光凤凰花卉纹大盘。(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五彩双凤卷云纹大盘。(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五彩印章纹盘。(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五彩罗盘帆船鱼纹盘。(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五彩开光阿拉伯文字纹盘。(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
明漳州窑五彩开光花卉纹碗。(漳州市博物馆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