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渊源
⑴ 日本花道与中国花道的异同
2009年伊始,有幸认识了来自台湾的陈春珍老师,(国际花艺文教基金会董事,日本花艺设计师协会常务理事,日本花艺设计师协会讲师,日本池坊华道讲师正教授一级。)她给我们带来了日本古老的池坊华道,让我领略了日本插花艺术的魅力,感悟着日本花道的精神。我学习日本花道,并非崇洋媚外,旨在领略日本的插花艺术,拓展自己的插花技艺。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日本花道,与中国传统式插花又有何渊源?为什么日本花道发展得如此系统有为?中国传统插花的发展之道在哪里?经过学习和大量资料阅读之后,在日本花道与中国传统插花之差异方面,我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共讨。一、历史渊源在500年前的唐朝,日本的圣德太子把中国佛教插花带入日本,并由小野妹子潜心研究、积极传播,形成了日本的第一个插花流派——池坊华道。自此,日本的插花艺术(日本称之为“花道”)开始繁盛起来,并形成了如今的3000多个派系。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罗虬的《花九锡》、袁宏道的《瓶史》、沈复的《浮生记》更是中国插花的历史力证。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插花,是日本花道之父,从日本花道技艺中,可窥得中国传统插花的神似之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不断的战乱,使得中国插花艺术在后来的发展中并未一帆风顺。而日本,倒是兴兴旺旺,使插花艺术在全日本成为了一种全民普及性的技艺,与茶道同为日本妇女的必学之道。二、从民族性来思考两者的发展在看到日本花道与中国插花不同的发展之路后,我更多考虑的,不是历史原因,而是民族性的问题。为什么日本能把拿来的文化发展起来,并且很好地发展起来了呢?而中国的插花艺术,蛮可以是世界插花界的龙头老大,可如今,却让人排在了日本之后,为什么?排除我们的民族情绪,不去讨论日本民族的残忍、杀气腾腾、性急而度量小之缺陷。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有一种独特的精农主义,它使日本人重视教育,崇尚科学,并不断革新,精益求精。它使日本人性格中有一种永不服输的倾向。成功的唯一出路就在于不断完善自我, 充分发挥意志力的作用。日本人在这方面几乎做到了极致。这就不难看出,日本花道何以发展得如此系统和广泛了。而中国呢?近年来,我看到全民性的关于民族性的大讨论,听到的大多是贬词。首先是中国的天然主义,这种天然主义形成了中国文人的儒雅,而这份儒雅又创造了中国插花的艺术性,使中国插花充满了灵气和情感。然而,又是这种天然主义,让中国人信命由天,从而让历史蒙上了耻辱,也让花艺发展受到了阻碍。其次是中国的个人主义,轻视知识,轻视努力,轻视文化,轻视群众与团体生活,这也让插花艺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三、花艺特点之异同同:日本花道与中国传统插花都以线条为主,讲究意境,崇尚自然,两者同属于东方式插花。异:日本花道更系统。如今的3000多流派,虽源于池坊,却各有特点。日本花道有家族性,固能将流派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下来。而中国插花艺术,重新发展的历史不长,现如今依旧派系不明,分类混杂。但是经过几代花艺人的努力,中国插花,也正以不容忽视的姿态重振着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四、一些想法在接触了日本花道之后,令我有不少感触。1、 我们应该放弃自己“父”之尊,努力学习日本花道,从中挖掘东方插花之精髓,丰富中国传统插花之意蕴。2、 索源。从中国现存的文献资料出发,发掘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从源头上分析中国插花的特点,注意整理和分析,让中国插花更系统更丰富。3、 增加交流。这里的交流,并不仅仅是指与日本花道的交流,也包括与国际插花界的交流,融汇东西方的艺术精华,再创辉煌的中国插花艺术。但,更重要的交流,我认为是国内插花界的交流。也许是我在插花界的了解不深,总感觉中国插花界地域感很强,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搞自己的培训和商业发展,使得插花艺术更滑向了商业化,淡薄了艺术性。最后,我想说,我更喜欢中国传统插花,不仅因为她是日本3000多流派的花道之“父”,更因为她拥有天然的高贵与沉稳气质,拥有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精神。虽然自己微不足道,但我也希望能够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唱传承与创新之歌。
⑵ 插花有怎样的文化渊源
花艺是装点生活的艺术,是将花、植物经过构思、制作而创造出的艺术品。花艺最重要的讲究与周围环境和气氛协调融合。这其中,居家插花是一种常见的、备受人们喜爱的饰家艺术。所以我来谈谈居家插花吧。闲暇之余,信手拈来,“被遗忘的角落”,也可以是发挥想象力的好去处,桌上摆花、墙角搁花、空中悬花、落地置花等。
居家插花讲究的是空间构成,一件花艺作品,在比例、色彩、风格、质感上都需要与其所处
的环境融为一体。 插花总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中国、日本等国为代表的东方风格插花,另一种是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风格插花。这两种风格有着较明显的区别。
中国和日本等国的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朴实秀雅,富含深刻的寓意。其特点为:
1、使用花材不求繁多,只需要插几枝便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造型较多运用青枝、绿
叶来构线、衬托。常用的有银柳、火棘、松树等。
2、形式追求线条、构图的完美变化,崇尚自然、简洁清新,讲究“虽由人作,宛若天成”之境。遵循一定的原则,但又不拘成法。 3、插花用色朴素大方,清雅绝俗,一般只用2-3种花色,简洁明了。对色彩的处理,较多运
用对比色、特别是利用容器的色调来反衬,同时也采用枝叶的衬托。
西方风格的插花,注重色彩的渲染,强调装饰 的丰茂,布置形式为几何形体,表现人为
的艺术美和图案美。它的特点如下。
1、用花数量多,有繁盛之感。一般以草本花卉为主,如香石竹、扶郎花、百合、马蹄莲得月季。
2、形式注重几何构图,讲究对称型的插法有雍容华贵之态。常见半球型、椭圆形,金字塔和扇面形状,亦有将切花插成高低不一的不规则形状。
3 、色彩力求重艳丽,创造出热烈的气氛,具有豪华富贵之气。花色相配,一件作品较多彩取向个颜色组合在一起,形成多个彩色的面块,因此有人称其为色块插花。亦有将各种花混插在一起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效果。
⑶ 台湾插花三主支的关系
台湾插花的流派有二种,主流是中式,沿源於中华传统绘画文化风格,一种是日式风格.
中式插花专风格讲究每一属种花型的外型构成主要的骨架, 骨架的构成有其意义与象徵,
代表著不同类型的内涵,理想,形式,意义与渊源,更代表著形态构成的种种"机能".
这些机能架构即是由一件作品的主要三主枝:主花、客枝、使枝所构成.这就是三者的主关系.
除此尚有从枝来陪衬或弥补主枝之不足.花型是以花相为基础,三主枝中以使枝动态最大,
意象最明显,故花型分类以使枝动态离子午线的角度来分.如直立型为0度至30度;
倾斜型为30度至60度;平出型为60度至90度;倒挂型为大於90度;以及平铺型.
除此之外的综合型乃为运用基本型互相搭配的双株型态.
⑷ 中国传统插花所使用的容器包括
中国传统插花所使用的容器包括盆、碗、瓶、缸、筒、篮。
传统插花,北京林业大学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传统插花是以花枝为材料的一种生活艺术。
据考证,传统插花艺术萌芽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汉代的初始期、南北朝的发展期、隋唐的兴盛期、宋代的极盛期、元明的成熟期、清代后期的衰落期等各个阶段。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崇尚自然简约之美,善于用线条造型和不对称构图营造诗情画意的境界,充分表现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和传统中国人的审美意识。
这种古老的艺术以群体传承的方式,见证着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进程以及历代风土民情的变迁。它早已成为民众寄情花木、以花传情、借花明志、装点生活的重要载体。
中国是东方式插花艺术的起源国,自隋唐时期始,中国传统插花传入日本,对日本花道的发展影响巨大。
而其追求线条美、崇尚自然、注重意境美的创设、简约环保的创作技法等,对近现代西方插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⑸ 日本式插花艺术有哪些知识
日本插花又称华道、日式插花,属于插花***floarr***中的一种,日本传统的插花艺术,它是‘活植物花材’ 造型的艺术。 日本的花道以池坊流历史较为悠久,具有五百多年的传统其发源地据说为圣德太子下命建造的六角堂。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1***日本式插花概论
日本式的插花,虽然传自中国,但这种艺术在日本却得到了高度发展,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之一——花道。
日本花道发展蓬勃、流派特别多,且各具特色。要了解日本式插花各流派的特点,可先从其插花的基本造型开始。
日本式插花的造型原则上以三主枝为骨干而构成的。最长的花枝为第一枝,次长的花枝为第二枝,最短的花枝为第三枝。三主枝高低不一,分别作用于上段、下段和中段,然后加上装饰的枝梢,达到造型上的立体化。由于三主枝在表现插花形态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又称为“役枝”,并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三才。
天地人在构成花型上也发挥了定位作用。上段役枝的位置在“天”,下段的役枝的位置在“地”,而中段役枝位置则在“人”。这种以天地人三线条构成的花型,称为“三线形式的插花”或“三角形式的插花”。
由三役枝的位置和作用不同,就把插花的造型分为真、行、草三种。“真”取立姿形态,表示端正静肃的美感;“草”取潦草形态,表示自由奔放的美感;“行”取“真”与“草”的中间形态,表示宽舒快畅的美感。
概括而论,日本式插花以象征天地人的三役枝构成基本花型,并以真行草三方面求取花型的变化。
日本式插花的主要流派有:池坊流、草月流、小原流、古流、巨集道流、远州流、松月堂古流、未生流等等。各流派对上述三大主枝的叫法并不统一。
***2***日本式插花流派简介
①池坊流“池坊”称插花为“立华”,并把作用于上段的役枝叫“真”,中段的叫“副”,下段的叫“体”。池坊插花的特色是:“真”强壮有力,“副”从后角插入,“体”在前面扎根,全部役枝组合成轻松舒畅的花型。此外,辅助真、副、体的其他枝梢,统称为“对待”。
池坊插花按照弯曲的“真”枝角度,决定对后角的“副”枝角度,以及对前角的“体”枝角度,并依照角度的大小,把花型分成真、行、草三种,而真行草三者又各自三种变化:真有真之真、真之行、真之草,行有行之真、行之行、行之草,草有草之真、草之行、草之草。
真的花型大多使用筒形花瓶,以插口至花瓶外缘的宽度与真枝弯曲度,来决定真之真、真之行、真之草三种变化。
行的花型使用薄面、宽口、壶状等花瓶,与真的花型一样,它也是以插口至花瓶外缘的宽度与真枝弯曲度,来区分行之真、行之行、行之草的。不过行的花瓶比真的花瓶口径大一些;真枝的弯曲度也可以加大,花貌也就较有动感。
草的花型使用的花器分为水盆与双层的筒、舟、月、挂等所谓草本花瓶。使用水盆时,像真与行一样地区别草之真、草之行、草之草;但是使用草木花瓶时,则要依照真枝的下垂度来决定。
②草月流草月流是日本式插花现代化、大众化的代表,插花时特别讲究心正意诚的精神,内涵着崇高的理想,型态要生动,色调要调和,布置要适合,这就是草月流插花与众不同的特色。
草月流花型分“基本花型”和“应用花型”。基本花型是花型构成的原则,分为纵长插法的“立真型”,横长插法的“倾真型”,水平插法的“平真型”,低于水平插法的“垂真型”等四种。“应用花型”是由“基本花型”中花枝位置与角度变化所得,要考虑到花材、花器、摆放位置及装饰环境的调和。“应用花型”是插花者表现自己个性与构想的重要手段。
草月流插花中以三枝主枝构成花型轮廓的主体,第一主枝为“天”***或称真***,第二主枝为“地”***或称副***,第三主枝为“人”或称“控”。“天”是主枝的中心,也是决定其他主枝及作品大小的基准,“天”的长度依花器口径加高度而定。大致上大型花型是口径加高度的两倍,中型是一倍半,小型则相等。“天”决定后,“地”是“天”的四分之三长,“人”是“地”的一半或四分之三长。主枝以外的花枝,通称为从枝,能起到辅助主枝的作用,使作品趋于完美。
***3***日本式插花发展渊源
池坊自小野妹子之后,人才辈出。如十五世纪中期的池坊专庆.当时为了欣赏其优美的插花,群众大批云集而至。十五世纪日本室町时代完成了立华样式,从立华产生出生花、盛花以及投入等样式。立华通常以七个或九个主枝构成.名称为真、正真、副、讳、见越、控、流、胴、前置。到十六世纪出了建立插花理论的池坊专应、专荣、专好。接着在十七世纪出了第二代池坊专好。其后在十九世纪初期,出现池坊专定。池坊插花发展至今已有四十五世。
中国文人插花对日本插花影响也很大。特别是明朝的《瓶史》一书传到日本.许多人揣摩研究,形成和发展了很多插花流派.小原流也是其个的一个。同时,日本插花对艺术的内在思想采用中国儒家思想。例如,把三个主体花枝看成是天、地、人之宇宙。又如,创办于明治时代的未生流.崇尚自然,富于写实手法.其中包含了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
草月流插花是日本近代新兴的插花流派.注重造型艺术.把无生命的东西赋予新的生命力,具有独创精神.是日本新潮流的代表。
日本插花的流派众多,号称有三干流之多。
总之,不论是中国插花、日本插花.都属东方插花的范畴.它是以线条的变化为主.将人的思想转嫁在插花之中,表现出东方人的细腻、富于内含的特点。
⑹ 什么是插花作品的意境
中国艺术插花的意境
插花艺术从其特点和艺术形式上通常分为东方插花艺术和西方插花艺术两种。西方插花侧重于以大量的花材插成装饰效果好的图案式,突出人为的理性的整齐的造型。
东方插花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其风格主要以体现花材的自然美、线条美和意境美为主要目的,其中意境的创作是中国插花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根源于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儒、道、佛文化所追求的自然境界,融入了中国诗、画的文化内涵。
因此,意境的美是中国插花艺术对世界插花艺术的贡献,也是中国插花设计创作中的难点。意境的深浅又是衡量中国插花艺术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
一、意境的诠释
中国艺术插花的重点就是意境的创作,按照现代《辞海》的解释,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因此,可以将艺术插花中的意境理解为:插花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与按照主题所插出的插花造型共同构成艺术插花的意境,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插花人人可为,而作品的效果却千差万别。在我们所能欣赏到的插花作品中,有的作品让人看了印象深刻,流连忘返;而有的作品却不能给人留下印象。有的作品自然朴实,简单、素雅,却能让人有美的感受;而有的作品虽然五彩缤纷,却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也即意境的差别所为。
一件优秀的插花作品,必须有创新的造型。正如香港著名插花艺术家钟玉冰所说的插一盆好看的花并不难,因花朵本身已很美,但要将一些没有艳丽色彩或特殊形态的花材,插出特色,令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则须花更多心思。
做到这一点还只能算插花造型的优秀设计,更深层次的的美是在作品的主题引导下让人产生与作者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甚至受到启迪,产生景外之景,弦外之音,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正如《瓶史》中论及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不能解,划然示我意象之表也,就是对艺术插花中意境的最好的诠释了。
二、意境的形成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知之越多,爱之越深。因此,研究中国艺术插花中意境的形成,除了了解其文化根基外,必须了解其诞生的历史,才能更好地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插花较早的国家之一,六朝时的史书已有关于佛前供花的记载,也是中国最早的插花记录,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插花随着时代的变迁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包括早期的佛教插花、民间插花,之后的宫廷插花及文人插花。
其中,文人插花以其深刻的含义,结合清雅优美的线条造型,确立了它在中国插花艺术中的主导地位,并成为东方插花艺术的代表。
文人插花不单把花材看成是表现形式美的要素,而是以花传情,借花明志,让花成为表达情感意趣的传递者。插花作品也不仅是一件装饰品,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作者自由充沛的心源和外界接触时突然的领悟。
中国历史上许多的诗人、画家都涉猎过插花领域,如南齐的画家谢赫、唐代诗人李白,宋代诗人杨万里、陆游,明代造园家计成等都留下有关的诗句、绘画及理论著作。
对东方插花形成作出杰出贡献的、有名的插花专著《瓶花三说》《瓶花谱》《瓶史》则分别由明代的戏曲家高濂、画家张谦德和文学家袁宏道完成,书中对花的含义、花的养护、插花的造型、手法都有详细的说明,并由此奠定了中国插花早期较系统的理论基础。
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介入,中国插花一开始即按诗、书、画的创作原则行事,并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境界。
三、意境的创作
意境,是艺术家审美的再现,是与生活形象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有限的作品中表达无限而深远的内涵。有景外之景,意外之意。插花创作被称之为艺术创作,就是因为作品内涵之深远,意境之深邃。
中国的艺术插花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并高于自然,善于利用自然花材的美来娱人、感人。不仅重视花材的形态美和色彩美,而且更注重所表达的内容美,即意境美。讲究借物寓意,以形传神,耐人寻味和遐想。
中国文学中直接与花有关的内容很丰富,古人常赋予花一定的精神含义。如用菊花临秋独放、梅花傲雪凌霜怒放,象征着毫无畏惧的品格;兰花高洁幽香,是淡泊名利的君子之花,象征名士的高风亮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纯洁无邪;松柏挺拔坚强,代表一种坚贞不屈、顽强向上的精神;报春花、迎春花寓意春色满园,春光明媚;君子兰代表君子之交,友谊万古长青等等。
如将梅、竹、菊、兰组合用到插花中借以表达内心不畏严寒、高风亮节、洁身自好的感情,是古代文人非常喜好的。现代人赋予花的一定的语言,通过合理组合或谐音表达意境,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中国民俗常喜欢吉祥,花意常伴吉利,如用百合寓意百年好和、万事如意;水仙为水中仙子,神圣高洁;桃花预示好运将至,有大展宏图之意;大丽花是大吉大利、大喜之兆的含义;万寿菊象征健康长寿;常春藤寓意白头到老;勿忘我乃花中情种;万年青比拟青春常驻;富贵竹为大富大、贵好运不断等等。
艺术的境界在于美,所以中国艺术插花创作时,在确定了创作方向后,插出美的造型才能体现出美,表达出完美的意境。
创作者在确定了创作方向后基本上应对将要完成作品的造型的雏形在头脑中有个初步的形象,此时可再经过细致的形象思维,运用绘画原理在大脑中构图,调整出花材最佳的比例、位置。最后定形整个作品的细部,然后可将具体的造型,以白描的方式画到纸上,也可直接插做。
艺术插花一般只是作者艺术修养的凝聚和反映,所以创作的内容方向,不需要过多考虑环境和用途,重要的是作者想要表现什么,能够表现什么,能够表现得多深,从而决定所能创作作品的意境的深浅。
所以对于有一定插花技艺的创作者而言,创作方向的准确定位是最重要的,它可以最终决定作者是否能创作出意境奇、高、远作品的重要的一步。
根据中国艺术插花意境的内涵,创作方向的确定可以主要从文学所包含的内容里、现实中的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里及构成插花的花材、器具等方面考虑,通过对它们的运用或从中得到的启发激发创作的灵感。
(6)插花渊源扩展阅读
艺术造诣
插花既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现代艺术插花不过分要求花材的种类和数量的搭配,但十分强调每种花材的色调、姿态和神韵之美。用一种花材构图,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不同的构图以及与不同花材花器的组合,达到的效果则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是艺术插花的表现力。
艺术插花最讲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对花材和花器的选择几乎没有限制。插花构图注重立体感和空间感,要留空白,以给人想象的余地。艺术插花通过搭配组合,可以把非常不起眼的材料组织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艺术品。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是由于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间,进行艺术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复,也不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经过作者精心创作,具有独特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艺术插花的作者,须善于观察自然,敏锐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间,积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丰富语汇,具备一定的美学理论基础知识,熟悉绘画音乐,这样才能不断地创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插花
⑺ 东西方插花艺术的特点有何不同
东方式插花主要是以农耕文化为底蕴的以一种悠久的古老文明为渊源的具有含蓄、抽象版的插花权形式。主要包括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东方插花也可以称为典型的河流文化缩影,突出对线条、结构地崇拜,以简洁明快为特征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
西方式插花则是以游牧文化为底蕴,以粗旷、豪放为主要特征,极具征服感、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插花形式。由于历史渊源的原因,西方插花结构气势庞大、颜色鲜艳而且用花量多。
⑻ 宋人花事——花器小赏
上次有幸参与了“ 活动:宋人的日常花事 ”(可戳链接了解一下),不如对雅致的宋人花事中花器进行小赏。
插花作为宋代文人的四般闲事之一,在书房之内,可少不了插花的点缀。书房虽小,书摆放有序,书案之上笔、墨、砚台、镇尺等,小小的香炉中焚着香饼,一旁精美的花瓶中插着花卉。
真是一方雅致宁静的小天地。
宋代可谓是插花发展的鼎盛时期。各式各样的花也陪着各式各样的花瓶。
从材质上看,陶、瓷、金属、石、木等皆可作花器。按花瓶的体量来区分,大个的自然是摆在厅堂等空间大的地方,小的置于书桌、案几上作为点缀。
花瓶和其他用途的瓶有不少相似,曾经用来装酒、水或者其他物品的容器,有的也用来插花。比如放置在厅堂的大花瓶,可能就是来自于粮婴食瓶。
小花瓶在宋之前,各种式样的长颈瓶使用的很广泛。插花也是它的用途之一,唐墓壁画中就有手持长颈瓶插花的形象。
宋人所用的体现着雅趣的小花瓶,随着家具和室内陈设的发展渐渐兴盛。
当时人们称作“梅瓶”、“胆瓶”、“玉壶春瓶”等名称的器物中,有一些便是作为花器来使用。(因为称呼使用的广泛,每一个称谓里包括了不同用途的瓶瓶哦!)
胆瓶就有指放在几案或枕屏旁边的插花小瓶。
当时的人们很可能将长颈鼓腹、形状有些像垂胆的瓶都视为胆瓶,可以说是一大类瓶的指代。
胆瓶造型优雅,线条简单,鼓腹容水,修颈容枝,瓶口小而微侈。正好插置花枝。
本来作为酒具的玉壶春瓶在当时长的与大型胆瓶很像,除了用来盛装美酒,也可以用来插花。
一般花瓶陈设,为了放置的稳固,还会给它加上一个器座。
宋人花瓶的一个重要来源便是用古器插花和制作仿古器的花瓶。
宋人好古,但却不是将古物束之高阁,而是让它们的古意融于自己的生活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花觚了吧。觚作商周铜器为酒器,如今见到的宋至明清的瓷器中的花觚,正是取自“觚”的造型。
插花中花朵保鲜也很重要,当时的人们对铜瓶插花的好处就已经有了认识。古铜器插花能够“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这其中的科学道理呢?转引如下:
另外,插花之前将花枝进行处理,也是能够有助于花朵绽放的更久。
瓶花与佛教的香花供养有很深渊源,除了演变出室内陈设摆放的瓶花外,用于礼佛和祭祀的瓶花一直发展延续,明清时期的“五供”就有瓶花一对。
当然啦,也不要以为宋人的花事都是如此的清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多的还是文人志趣。平时生活中,花团锦簇式的装点也是受欢迎的。
ps:奈何知识储备太少,美图也找不到,用极简主义参考讲座内容和文章进行一下小赏吧!
⑼ 日本插花的文化渊源
日本插花人才辈来出,如源池坊自小野妹子之后,如十五世纪中期的池坊专庆.当时为了欣赏其优美的插花,群众大批云集而至。十五世纪日本室町时代完成了立华样式,从立华产生出生花、盛花以及投入等样式。立华通常以七个或九个主枝构成.名称为真、正真、副、讳、见越、控、流、胴、前置。到十六世纪出了建立插花理论的池坊专应、专荣、专好。接着在十七世纪出了第二代池坊专好。其后在十九世纪初期,出现池坊专定。池坊插花发展至今已有四十五世。
中国文人插花对日本插花影响很大。特别是明朝的《瓶史》一书传到日本。许多人揣摩研究,形成和发展了很多插花流派,小原流也是其个的一个。同时,日本插花对艺术的内在思想采用中国儒家思想。例如,把三个主体花枝看成是天、地、人之宇宙。又如,创办于明治时代的未生流.崇尚自然,富于写实手法.其中包含了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
总之,不论是日本插花、中国插花.都属东方插花的范畴.它是以线条的变化为主.将人的思想转嫁在插花之中,表现出东方人的细腻、富于内含的特点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