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文化的名词解释
『壹』 [花卉与中西方文化]花卉文化
●中国花文化包括花卉文学、花卉画、花卉工艺品、插花艺术、花卉食品、香花疗法等一系列可以相对独立的文化领域
●园艺生产落后的结果是,我们做城市绿化和景观工程的时候,有时就没法按照设计进行标准化建设
●中西方花文化最直观的差异体现在用花的形式上,中国人喜欢梅兰竹菊,而西方传统中的典范之花是玫瑰
●我们对花文化的研究和对花卉的相应开发还不够,这一问题应引起社会的重视
A
花草经过历史文化的浸染,早已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不懂花草,有时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花卉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度之一,亦为世界花卉栽培的发源地。中国人驯化、培育、利用花卉的历史极其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花卉与中国人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自然的花卉也就不断地被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被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花卉文化。它包括中国花卉文学、中国花卉画、中国花卉工艺品、中国插花艺术、中国花卉食品、中国香花疗法等一系列可以相对独立的文化领域。
为什么要谈花文化?我们喜欢花,并不表示我们就懂花。花草经过历史文化的浸染,早已被赋予了各种象征意义,不懂花草,有时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举个例子,曾有个房产商给新楼盘做绿化,我一看就发现有问题,因为他在每户门前种一棵石楠树,而石楠树在江南文化区多是墓地用树,作为一般的景观树还勉强,种在家门口就不妥。什么地方什么场合栽什么花,用什么花,其实是有讲究的,类似还有寺庙普遍种的植物,一般家庭也是不种的。也许有人会说,这不算什么,花木不就是花木吗,但是,从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角度来说,研究花文化是有必要的。
此外,研究花文化,还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1992年,我参观了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家大型园艺公司,叫“Lone Star Growers”,白宫冬季的用花就是这家公司提供的,国内到目前还没有一家园艺公司能达到它的先进程度。园艺生产落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比如我们做城市绿化和景观工程的时候,有时就没法按照设计进行标准化建设。这家公司有“色彩部”,生产各种颜色的应时鲜花,比如很普通的红色圣诞花,1992年一盆就可以卖8美元,利润是很高的。甚至连山野里的野草,这家公司也会专门栽培并做出商标,然后批量化生产,也能卖4到5美元。我特意去查了它生产的野生植物种类,其中有一些甚至在南京紫金山上也有分布。可见我们身边的植物资源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B
食用花卉、药用花卉,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行为,并演化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医药学
先来说说花卉食品。食花作为一种神奇而迷人的饮食文化,曾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现象在一些国家消失了,而在中国则发展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在平民百姓家里时有鲜花食品摆上餐桌,寺院素斋中也常见鲜花的成分,这种美味佳肴甚至还进入皇宫御膳,成为宫廷菜肴的一个重要类别——花卉鲜果菜。公元前300年左右,屈原就有关于食用木兰、菊花的诗句,此后两千多年间,人民开发出了许多美味的花卉食谱,比如桂花、菊花、金银花、玫瑰花、槐花等,都是百姓熟知的食谱内容。云南地区有食用杜鹃花与白花羊蹄甲的传统,当然并非所有种类的杜鹃花都可以食用。重庆有一家花卉餐厅,所有菜肴都与鲜花有关,布局类似生态餐厅,服务员也都经过精挑细选和职业培训,营造了餐厅整体的气氛。
再来看香花疗法。在中国丰富的花卉资源中,有许多种类具有多种多样的药用价值。中国人用这些药用花卉防病治病,成为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行为,并演化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穗芹医药学。香花疗法则与中医药学上以花卉入药而防病治病的途径不一样,主要是利用正在生长、开放的鲜花,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品种,或种植慧族启于庭园,或盆栽于室内,让病人密切接触,从而发挥其康复作用。香花疗法是中医养生学和中医康复学上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兴起的“园艺疗法”颇为相近,但有关的文学记载和应用历史比后者更为悠久。比如,目前被广泛应用的香花疗法中,解郁的有牡丹花、芍药花、桃花、梅花、茉莉花、兰花、桂花、紫罗兰、木芙蓉等,可适用于情绪不乐、抑郁寡欢的病人;
宁神的有菊前如花、百合花、水仙、莲花、兰花、茉莉花等,可适用于烦躁易怒、性急、失眠等症;
增智的有菊花、薄荷、茉莉花等,可使人思维敏捷,有利于儿童智力发育;
散寒的有丁香花、梅花等,可适用于虚寒症状等。
C
以花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国花卉画等,是把花卉的自然美转化成了文学艺术美
首先来看以花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国历代以花卉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不可胜数,其中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是咏花诗词。《诗经》中提到的花花草草,不计重复竟多达132种;
《楚辞》里,屈原也描绘了大量花木香草。不过,这些都是只是以片言只语借花草比兴寄托,并无以咏花为主的篇章;
直到六朝时代才出现典型的咏花之作,咏花诗这一门类才继田园诗、山水诗之后正式形成,从此历久不衰,后来更扩充到词中。历代许多诗人的咏花名篇以及他们与花的佳话和轶事被《全芳备祖》、《广群芳谱》等收藏汇集,一直流传至今。迄于清代,前人留下的咏花诗词粗略统计不下3万首。
除诗词外,以花为题材的小说、戏剧作品也颇多名篇佳作。如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剧中以花名作为唱词问答,其中《冥判》一折,就涉及花名近40种。《聊斋志异》里也颇多花仙、花精等形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吟咏花卉最为丰富亦最为成功的当首推《红楼梦》,曹雪芹继承借鉴了以往诗词歌赋、小说、戏剧中经常出现的花木题材,并加以发展和妙用,诸如富贵的花、清幽的花、斗寒的花、迟谢的花、结子的花、解语花、并蒂花,以及鲜花著锦、浇花葬花等情趣迥异的境界,喜则以花为戏,悲则以花志痛,把花卉的自然美转化成了文学的艺术美。
再来看中国花卉画。花卉自古即是中国画有力的中心题材,无论是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还是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花卉,均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不同的花卉组合具有不同的涵义,构成中国花卉画中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比如荷花与梅花组合而成的花卉吉祥图案象征“和和美美”,插在瓶中的牡丹象征“富贵平安”,这些是与汉语有关的中国花卉文化,与西方人的花文化不同。
D
花卉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和期望,中西方花文化最直观的差异体现在用花的形式上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西方花文化的一些异同。西方人非常推崇中国花木,英国有一本园艺书,开篇说“欧洲的花园,如果没有中国的植物,特别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常绿杜鹃,就不能称之为花园”,可见中国花木在世界园艺的地位,但我们还没有把这一点好好利用起来。
中西方花文化最直观的差异体现在用花的形式上。比如中西方的花园是完全不同的,以巴黎卢森堡宫门口的花园为例,除了草坪以外,四周完全用应时的花卉布置。而中国的花园喜欢利用各种自然景观来创造一个微缩的自然环境。再比如墓园规划,西方人喜欢在墓地种植名贵花卉,因为在他们的宗教信仰中,人死后想要进天堂,墓园作为人生的归宿也一定要是一个非常美丽安详的地方,所以西方人喜欢在墓地种植中国山茶花、南天竹、中国月季、桂花等花木;
而中国人的墓地往往栽植石楠树、刺柏等耐寂寞、耐干旱的植物,是因为多数中国人只在清明扫一次墓,这就要求墓地植物不需打理也能养活。
要了解花卉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受欢迎的程度,从艺术作品中可知一二。中国人显然喜欢梅兰竹菊;
而西方传统中的典范之花是玫瑰。在西方符号学中,玫瑰是心灵、宇宙之轮的中心,以及神圣、浪漫、情爱、完美无瑕的象征,圣母玛利亚就被称为“天堂中的玫瑰”;
此外玫瑰还与永生有关,罗马玫瑰节期间,人们常将玫瑰花瓣撒在死者的墓上,罗马皇帝也头戴玫瑰编成的花冠;
盛开的玫瑰常用来表示凡人终有一死,红玫瑰还具有吐出的鲜血、殉难、死亡与再生的象征意义。花的语言,或者说象征意义,与花卉包括植株的形态有关。比如石榴在西方具有**、生命力的象征,但在中国是多子多孙的象征。英国画家罗塞蒂在一幅作品中描绘了女神普罗塞耳皮娜手握一个咬过的石榴,她每年春天重返人间,使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中西花文化也有一些相似性。花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是美丽、春天、青春和温柔的象征,同时也常常代表纯洁、和平、思想的完美、生命的短促和天堂中的种种快乐。中西方人都喜欢将花与女性联系起来,因此许多女孩都以花卉来命名。中国的女孩名字中常带有“桂”、“莲”、“兰”、“菊”等,而西方人则喜欢用“玫瑰”、“百合”、“紫罗兰”、“郁金香”等为女孩取名。花的世界与人类世界的紧密联系还可以从中国花卉的名称中体现出来。君子兰、仙人掌、罗汉松、美人蕉、湘妃竹等都是以人命名的植物,中国的古人是根据传说、花卉的用途和外观来为花卉命名的,花卉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和期望。
E
我们对花文化的研究和对花卉的相应开发还做得不够,中国花文化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
比如,玫瑰花可以泡茶、入药,还可以做成玫瑰酱,现在有专门种植玫瑰花的苗圃,但多是粗加工后把原料卖掉,如果能把花卉深加工,市场潜力会很大。有些城市绿化大量选用不适合当地气候水土的植物,不但成活率低,而且经常需要在严冬时节给植物进行特别保温,这些都大大增加了绿化成本。再比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州花是鲁冰花,德州专门有一个部门在做鲁冰花的推广工作,一旦达到相当的影响力,就可以充分开发潜在的效益。南京的梅花资源也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上世纪90年代,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关于灵芝的专著,灵芝是中国的,但这本书是一个加拿大人写的。后来我与书的作者在一次会议上见面,他告诉我,其实他对中国文化所知甚少,只是在中国旅行的时候了解到灵芝,回国后就开了一家关于中医养生的诊所,种植并推销灵芝产品,收入十分可观。他有两个主要的销售渠道,一个是纽约的世界癌症研究中心,另一个是东南亚地区,比如中国香港。也就是说,中国人竟然会去买加拿大生产的灵芝产品。可见研究中国花文化大有可为,中国花文化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
有一种盲人花园,以纽约的“海伦·凯勒盲人花园”为例,充分考虑盲人游客具体的身体状况和独特的生理条件,突出“花香”,并培植拥有特殊形状或长有粗大叶脉的植物为主,以便失明者抚摸,同时,为了让失明者进一步了解花园里的植物,在绝大多数的花草树木旁边都立有“标示”牌,上面印着盲文。建设这种花园,有助于提升盲人的生活品质。意大利有一座专门为休闲度假而建设的花园城市Cervia,以各种各样的大小花园为卖点,它只有2万左右的居民,但仅2007年就吸引了383万的过夜游客。
『贰』 花卉名词解释
1. 露地花卉:凡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可以在露地进行,或主要生长发育时期能在露地进行的花卉均属此类。2. 花卉装饰: 花卉装饰是利用切花或盆花及其艺术造型对室内和建筑物环境所做的美化布置3. 光周期及光周期现象;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也有人给光周期现象下了个广义的定义,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而控制生理反应的现象4. 扦插: 扦插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等(在园艺上称插穗),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在农林业生产中,不同植物扦插时对条件有不同需求。了解和顺应它们的需求,才能获得更高的繁殖成功率。5. 花卉抑制栽培: 开花期比自然花期延迟的称为抑制栽培。6. 春化作用及春化处理;春化作用:最初的定义只指为了促进花芽形成,对发芽种子给予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但其后不仅对发芽种子,还指对生长的植物给予低温处理也能促进花芽形成。春化处理: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花卉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7. 分生繁殖:将丛生的植株分离,或将植物营养器官的一部分与母株分离,另行栽植而形成独立新植株的繁殖方法。8. 花卉促成栽培:利用技术措施,使花卉提早开花或推迟开花的栽培方法称为促成栽培。例:春天开花的郁金香,利用促成栽培,可提早在春节开放,这样既增加了花的价值,也丰富了人民生活。促成栽培使多种花卉周年供应,也可使多种花卉在同一时期开放,不但增加收入,而且美化了室内外环境。9. 上盆和换盆:上盆;当播种的花长出4-5片嫩叶或者扦插的花苗已生根时,就要及时移栽到大小合适的花盆中,这个操作过程叫做上盆。换盆;花盆也叫翻盆,随着花卉植株逐渐长大,需要将花卉有小盆移到较大的盆,这个过程叫做换盆。10. 长日照和短日照花卉:长日照花卉;这类植物要求较长时间的光照才能成花。否则在较短的日照下,便不能开花或延迟开花。短日照花卉;这类植物要求较短的光照就能成花。短日照花卉每天需要12个小时以内的日照,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能现蕾开花。如果日照时间过长,就不会现蕾开花。11. 一二年生花卉:在当地栽培条件下,春播后当年能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的草本观赏植物称一年生花卉;秋播后次年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的草本观赏植物称二年生花卉。12. 花期调控:花卉生产中,为配合 市场需要,经常使用人工的方法,控制花卉的开花时间和开花量。常采用控制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等措施,计算好播种·扦插·修剪·打顶的时间,适当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满足花卉的开花和成花的要求,达到花期调控的目的。这是盆花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13.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不经生殖细胞结合的受精过程,由母体的一部分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法。在林业上常用树木营养器官的一部分和花芽、花药、雌配子体等材料进行无性繁殖。花药、花芽、雌配子体常用组织培养法离体繁殖。生根后的植物与母株法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 用此法繁育的苗木称无性繁殖苗。14. 花卉学:花卉的定义包括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狭义概念:“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卉”是草本植物的总称,狭义的花卉,仅指草本的观花植物和观叶植物。15. 花芽分化阶段:花芽分化: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过程。
『叁』 什么是花文化
中国是诗的王国,更是花的国度。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原产于我国的花卉就有1万—2万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为此赞誉“没有中国的花卉,便不成花园”。赏花、爱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各种花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国的文化传统也赋予了她们不同的文化品格。古往今来,许多名人不仅观赏花的秀韵多姿,而且更在赞美之余,还要品尝花的美味,领略大自然的精灵,在食文化中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当然也写下了不少流芳千古的佳句。这足以说明国人对花有着剪不断情,解不开的节!
中国花文化情结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陶渊明之“采菊东篱”、林靖和之“疏影横斜”、周敦颐之“出污泥而不染”、孔夫子之“兰当为王者香”、苏东坡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国绘画的一大半儿就是画花卉。有的人穷其一生,就是为了把一种或几种花画好。画好一种花是不容易的。中国有多少以花命名的女人?中国有多少花被女子用做名字?这在外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1、花的认识
同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样,中国人民也天生爱美,爱花,视花为美,与花媲美。因此视花为美的化身,美好幸福的象征,已成为世界共同的语言。然而,中国人对花的认识和情感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情感。在中国人看来,花是有灵之物。人们赏花,除了常识它那静态的外部形态美之外,还善于观察欣赏它那动态的生命变化之趣。另外,中国人还认为花是有情之物,不仅娱人感官,更撩人情思,能寄以心曲。中国人对花的这种看法和情感是观花之后由悟性而得来的一种艺术境界。对花产生了更深一层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因此,中国人世世代代爱花赏花就是认为花能使人赏心悦目.花能畅神达意,花能陶冶情操。花中蕴含看文化,花中凝聚看中华民族的品德和节气。
2、花的文化内容
花文化无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困此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必然随看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兴衰而起落。中国花文化从一出现起,就深受中国绘画,书法,文学,艺术,造园工艺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并随之而发展,所以中国花文化是在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也是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看密切的关系,与历史上儒、道、佛、诸家思想密不可分。
从考古遗迹中证实,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里,特别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远古祖先将大自然中美丽的花草树木引入生活中来,在粗制的石器上刻划各种花朵的纹样,甚至染上漂亮的色彩,用来美化生活,这可能就是中国花文化的最早表现形式。到新石器时代(距今上万年以前〕文化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当时花以实用和美化相结合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花卉的文字记载,最早始干公元前11世纪商朝甲骨文中。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花卉在中国人民生活中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花卉赋于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标志着中目花文化开始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殷。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百了插花艺术的萌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花卉应用的技艺已很高超,对花的鉴赏也十分高雅,开始步入较高层次的艺术享受和艺术创作境界。至隋,唐和两宋时期,中国花文化的发展已进入昌盛和成熟阶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大唐盛世的百业兴旺,宋代稳定与繁荣,带来了中国花卉业的空前绝后发达,举国上下种花。卖花,赏花和插花蔚然成风。据传。当时点茶,挂画,燃香和插花合称“四艺”,成为社会上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阶层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花卉的科技书籍,花卉的文学作品,花卉工艺品和花卉绘画以及盆景,插花等艺术品层出不穷。成绩辉煌,可称中国史上花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清两代,是中国各类花卉著作甚多且内容全面丰富,科学性较强的时期。标志着中国花卉栽培和应用理论的日臻完善和系统化。
清未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统治者的软弱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中目连年战患,国力下降,经济衰退,花卉业停滞,花田几尽荒芜。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目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城市园林建设逐渐受到重视。花卉业得到空前发展,花文化又呈现百花芥放的新局面。花卉成为社会重大节日和社交活动中必有之物,成为城市的象征和标志。成为大众文化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成为居家住户美化生活的一部分。5000年的中华民族历史,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国花文化,中国花文化成为东方古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根植于中华沃土里,生长于大众生活之中,并深得其他姐妹文化艺术的素陶和影响而茁壮成长起来。中国花文化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富有民族风味的特色,内容广泛丰富,表现形式多姿多彩。中国花文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描述历代社会生活中各种花事活动的情景,诸如各朝各地的花市,花展,花节盛况,借以展现繁荣欢乐的社会岁月风貌。
⑵直接表见或描绘各种名花异卉的琼姿仙态之美,以展示大自然的美景,使人获得美的享受。生活的乐趣。
⑶介绍古今名人赏花赞花或育花的种种趣事,以此增加人们的生活知识和乐趣。
⑷以花为题,借花传情,或阐述人生哲理,起以教育作用,或表示祝愿,希望和祈求,或表达个人的种种心态与冥想。
⑸介绍花卉栽培的知识,信息。经验以及科学新方法,新技术等等供人们学习参考中目花文化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按大类划分有花卉的专业科研与教育,有直接的花卉商品产销,有园林中的各种应用,还有更多是以文学形式,以绘画。雕塑,盆景,插花,歌曲,舞蹈等众多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活泼多样,令人喜闻乐见。具体的有花书,花诗,花画,花歌,花舞,花膳,花饮,花织锦,花工艺品以及花节,花神,花会,花语等等,各具特色。
3、赏花情趣与特点
中国人视花有灵有情。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丢弄了那些封建迷信和宗教色彩,而用充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憧憬美好幸福未来的情感附之于花。借以讴歌社会和人生中的真,善、美,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审美观。首先,表现在用花,赞花和赏花的着眼点上,中目人既重花卉外形之美,也重花的兴谢枯荣的内在之美,更喜追求由观花而得的心灵感受的韵味之趣,以达到赏心悦目的快感。这种审美情趣说明中国人赞花、赏花的目的是双重的既要求有装饰美化的实用效果,又要求有畅神达意的精神享受。从中得到启示,激励以及情操的陶冶,所以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花的美,特别是花卉造形艺术方面,人们极其注重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和谐之美,与许多传统文化艺术一样,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其次表现在用花,赞花。赏花的表达方式上,中目人既喜欢有直接客观的描,诉,咏,唱、观等方式表现或欣赏花卉自然之美与装饰效果,但更喜欢借花明志,以花传情的表现主观的感受之情,故而常将花寓以多种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使花人格化甚至神化,然后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以此通过联想而意会其深远的意义。
『肆』 花卉文化的人文属性
花卉对于需求者主体的功能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摆饰功能 很多花卉的功能已经不局限于欣赏功用。更重要的是用来美化居室,表达心理的宏大愿望。如月月红的摆放,不仅是要让花卉表征自己的心愿,也让别人同样感受一样的心愿。
此外,通过花卉还可以发挥其重要功能。花卉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另一种全息式语言。
花卉文化特征 花卉文化一旦形成,就特别显示出以下主要特征:
交际励志性花卉文化,其本质意义已经不局限于上述主要传统特征。它还能发展当代社会人特别注重交际的作用。通过这种花卉文化精神的传递促进作用,使人们生活的更健康,更和谐,更有情趣。而这些变化完全是借助于花卉这个无声的语言内省地完成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因为,人人无法拒绝对美好事物,美好品质,美好人生的期盼与追求。花卉文化因不同的花之文化向不同的人们传递不同的高级文化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好花卉文化其实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助推器。例如,在各种交际为,为适宜对象送上得体的花卉,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标准,同时,也传递和寄托送花人的美好祝愿或者对对方美好品质或者行为的很好的承认。
『伍』 花卉的栽培技术及花卉文化
1.浇水
平时浇花不要没事就浇水,盆土稍微干一点没关系,花盆最怕的事情就是每天都湿乎乎的,特别是那些花盆比较大,比较深的花盆,很多时候虽然表面干了,其实盆底还是湿的,所以经常浇水就容易造成烂根的情况发生。
2.盆土
一般来说从花卉市场买回家的花,都带有盆土,刚买回家不要急着换土换盆,一般需要在家养一段时间适应了之后再换盆,换盆的时候最好带着原土换盆,这样基本上不会伤到根系,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一般来说普及率比较高的花卉养护的难度都比较低,像铜钱草、吊兰、绿萝、长寿花、滴水观音、豆瓣绿、鸭脚木、吊竹梅等等都是非常好养的花卉了,总之在买花的时候还是需要了解下花草的习性,这样也会有针对性的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