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骨画花卉
❶ 恽寿平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恽南田,后改字寿平,以字行。南田是他的号。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他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是清朝初期最享盛名的花鸟画家。其画作多写生,人称“写生正派”;更以徐崇嗣为宗,兼取各家之长,极大的发展了没骨画。所画花卉,很少勾勒,以水墨着色渲染,用笔含蓄,画法工整,明丽简洁,天趣盎然。
他的作品清秀、明丽特点,代替了浓艳富丽,大受欣赏,成为清代院体花鸟的正宗。
❷ 【国画没骨】没骨画之粉玉兰花的画法
本次作品用到材料:熟宣带念纸;墨汁、藤黄、曙红、赭石;染色笔、清水笔、颜料碟。
★看这里☞:后续会出没骨画系列教程(主花鸟、果蔬),素材方面如果你有想法可以留言我呀~
绘画过程:
1.赭石+淡墨调和用染色笔点染花萼,趁湿撞入重墨,可撞在萼片根部或被遮挡颜色较重的地方,不要平涂整个萼片哦;
2.曙红+水调淡,平涂出玉兰伍森花花瓣的形状;底色颜色要淡,不可太重,否则后续晕染的时候色彩会“滞”;
花瓣由萼片中心向外生长,画花腔行亩卉的时候要注意,花瓣不管怎么散开始终围绕中心来画;
3.左下的花朵同上,花瓣散的再开,根部始终围绕在花心位置,这样才不会将花朵画散;
4.用花萼的赭墨色点染枝干,趁湿在结构处撞入重墨;
5.等花朵干了后,用淡淡的钛白在花瓣较淡的地方小范围的晕染一次;
6.用淡曙红晕染花瓣根部,颜色要比底色重一点点;
7.等画面干后,同样再用淡曙红继续晕染花瓣根部和瓣尖位置,晕染范围要小,下图是晕染三次以后的效果,不要一次性用较重的曙红晕染哦~
接着用稍干的笔蘸淡墨,侧锋勾勒枝干;
8.最后用曙红+淡墨调成深一点点的墨红,再小范围的提染瓣尖即可;用碟子里剩下的颜料点上几只小蜜蜂即可。
★★【系列教程里你想看到什么内容呢?欢迎大家留言呀~】
❸ 没骨的画法
工细没骨花卉的画法
此画法与工笔双勾法接近,将稿放在纸或绢的下边,不用勾墨线,照底稿形象直接进行染色,可以先打底色,然后再罩染颜色,用两三支笔晕染明暗,仍然是暗面深,亮面浅,罩染颜色时要注意到用笔,明暗交接处可以留一空隙,即留一道白线但要留得自然而整齐,也可以不留空隙,间隔地进行晕染,等它干后再染旁边的,谨防串色。花头和叶子可以罩染几次,等颜色干后进行勾叶筋和点花蕊,双勾花卉可以只勾主筋而省去复筋,在没骨画法上要利用主复筋脉帮助形象的完整,所以叶子的复筋不能省略。花蕊和双勾花卉一样,要工整细致,萼片用绿色晕染,红花在萼片尖端染一点胭脂,枝干用淡色画过,老干再用赭墨皴擦一遍,老干上可以点苔点。
偏写意的没骨花卉画法 此法比工细没骨法较概括,造型时抓住特征取其有代表性的主要部分,舍去次要琐碎部分,用笔要求洗练,做到以少胜多、神形兼备。
画时可用底稿(技法熟练的可不用),不用打底色,笔上先蘸浅颜色,笔尖上再蘸重色,在颜色碟上略揉一下,一笔点成,也可以用两支笔(一支笔蘸深色,另一支笔蘸浅色)接染。画时要“胸有成竹意在笔先”,计划好先从哪里下笔点染,笔墨要紧密结合物象,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笔墨描绘,要露出笔法。在点染之际没有轮廓线的约束,又不似工细没骨法的工整严谨,用笔要自由活泼。在明暗交接处可以留出空隙,但不要留得太整齐,要接近写意画法,可以意到笔不到,利用空隙代表暗面,虚处要有画,做到笔简意繁,大胆下笔细心收拾。画叶子要等干后才用细笔勾叶的主复脉。花蕊可以夸张用重色点,要点出笔法来,也可以仍用粉黄点蕊,枝干可以一笔画过,不用皴染之法,干上可点苔点少许。 没骨法是花鸟画在技法形式上的一大变革,不用墨线勾勒轮廓,只用着染色彩的水迹形成花叶形象,整个画面色彩清柔、风格清秀、雅致、飘逸.本文主要从工细没骨画和点染没骨画两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没骨花鸟画的表现形式。
❹ 梅花的国画画法
梅花的结构包括花瓣、花蕊、花蒂等,学画梅花,宜先写生,对梅花有个具体的了解。梅花枝干呈灰褐色,多纵驳纹,每节着花一至二朵,花瓣五枚,除常见的单瓣梅花。
梅花有多种表现手法,最常见的为双勾和没骨的画法。双勾梅宜用笔尖蘸淡墨,中锋用笔勾勒花瓣,再用浓墨勾点花蕊。没骨画梅用短锋羊毫或兼毫,笔尖蘸水调色(胭脂、曙红、朱磦等),水分稍大,色即饱和,宜用两三种色混合调配点染花头,吴昌硕、齐白石皆善用此法画梅。练习双勾墨梅折枝画法:宜先中锋用笔写出枝干,一两笔勾出花瓣,画出花朵,最后点厾花蕊和蒂。练习没骨红梅折枝画法:先画枝干,用笔要顿挫有力,画红梅时,需调配朱磦和曙红,水分略大,画出梅花的不同姿态,待色稍干再点厾花蕊和蒂,雌蕊较长,雄蕊分布四周,花蒂侧面一般三四笔,背面则表现五笔。练习没骨绿梅折枝画法:画绿梅时须调配花青和藤黄,含水分宜多,笔下宜觉着,留意花瓣要近大远小。
❺ 都有哪些画家画没骨画
“没骨图”是中国画的一种体裁。没骨画法是中国画技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没骨图”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书中记载,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药五本,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画旁题“翰林待诏臣黄居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与郭若虚同时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稍后,文学家苏辙也在《栾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画“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由此可见,“没骨图”就是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色点、色线和晕染去塑造画面形象。根据记载,没骨画法在徐崇嗣之前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张僧繇在建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绿画凹凸花,传其作《观碑图》亦俱用色彩画成,故历来被视为没骨法的开创者。宋人楼观在一幅山水画题识中说:“梁天监中张僧繇每于缣素上不用笔墨独以青绿重色图成峰岚泉石谓之抹(没)骨法,驰誉一时,后唯杨 学之,能得其秘”。唐代画家杨 的作品也已失传,我们可以从明董其昌的《仿唐杨 峒关蒲雪图》想见其面貌。宋代既有像《雪山行骑图》这样的没骨山水,也有以徐崇嗣、赵昌为代表的没骨花卉。徐崇嗣的画,一方面继承了徐熙的用笔方法,一方面吸取了黄氏父子的用色技巧,但他的画也仅见于记载。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是传为模仿徐崇嗣没骨法的北宋花鸟画家赵昌的《杏花图》。到了明代,没骨画技法有了新的发展,从接近双勾填彩的渲染画法发展为放笔点染的画法。花鸟画家孙隆的《花鸟草虫图册》,郭诩的《青蛙草蝶图》十分讲究用色的干湿浓淡,水色交融,色彩有冷暖变化,形象生动,用笔挥洒自如,是没骨画技法臻于成熟的标志。清代画家恽寿平、高其佩、李、罗聘、虚谷、居廉、任伯年、吴昌硕都有没骨花卉作品。齐白石以及现代许多花鸟画家也都用没骨法作画。而没骨山水,自唐代以来的一千多年间流传甚少,我们尚能见到的有明董其昌的《仿唐杨 峒关蒲雪图》,蓝瑛的《白云红树图》,清查士标的《张僧繇没骨法》册页,恽寿平的《春山暖翠》,王时敏的《青溪泛艇》,王 的《柳岸晓风》,王原祁的《青山白云》,张赐宁的《清溪放牧》,王宸的《秋山红树》等。现代画家也有以没骨法作山水人物的,但难以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历代关于没骨画的论述及流传的作品可以看出,没骨画最根本的特点是“直以彩色图之”。宋郭若虚在论述没骨画时曾说徐崇嗣的画“无笔墨骨气”,赵昌的画“笔气羸懦”,可见当时的没骨图确有重渲染、尚傅彩、轻用笔的情况,但从明董其昌以来的没骨画看,崇尚用笔与水墨并无二致。许多没骨画上均题“仿张僧繇没骨法”而张僧繇的画被李嗣真评为“骨气奇伟”,可见也是十分讲究用笔的。
没骨画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一股涓涓细流,时至今日,应该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水墨、工笔重彩并列成为中国画的三大表现技法体系之一。
今日的没骨画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高举“讲究笔色”的旗帜,以色代墨,在保持对笔墨的审美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容量,增强表现力。水墨画讲究笔墨的干湿、焦浓重淡清的变化,没骨画在用笔用色保持这些要求的同时还应具有色彩的冷暖和纯度的变化,每幅画具有不同的色调。讲究画面的色调,是中国画迫切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没骨画由于不以墨色为基调,所以它更易于拉开每幅画色调的距离,形成具有鲜明
❻ “没骨画法”是什么意思
没骨画法,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
中国画专传统花卉(花鸟)画属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
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
(6)无骨画花卉扩展阅读:
没骨画,就是把骨隐没其皮肉之内。也就是说,没骨画法在画面中不勾勒物象轮廓,直接以墨和色描绘、点染物象。
没骨画的起源于张僧繇和他的凹凸法,采用凹凸花纹画法,涂以朱红、青绿,描绘形象立体感强,对比鲜明。
凹凸花为没骨画的初祖,那落墨花则为没骨画形成的催化剂。落墨花的创造者南唐在野画家徐熙,徐熙的落墨先以淡墨定出物象的轮廓、结构,然后略施淡彩,有落墨为格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