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插花花材
Ⅰ 茶席插花的花材选择
茶席插花的花材选择
插花是用心来创作花型,用花型来表达心态的一门造型艺术。下面我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茶席插花的花材选择吧!
茶席插花的花材选择:
选择花小而不艳,香清而淡雅的花材,最好是含苞待放或花蕾初绽的花,花朵不要繁多,也可以选用干花花材或者人造花材。太艳、太丽、太喧、太浓之花皆不适合入茶席,因为会夺茶之真味,唐代李商隐在《杂纂》就认为“对花吃茶杀风景”,然而明代曹臣在《舌华录》中则说“花令人韵”,韵是一种极具艺术化的气质之美,他认为花在茶席中能起到不凡的效果。现在的茶师也亦喜欢在自己的茶席中配上一品素雅小插花。
茶席插花的花器选择:
一般以竹、木、草编、藤编、陶、瓷、紫砂等为主。竹制、木、草编、藤编采用自然的植物材质,本身便显拙朴,比较适宜自然情趣的造型,基本利用原纹原质的原色。陶器推荐选择素面并不添色的,瓷质宜为青色、白色,紫砂最好选深色。
茶席配饰
茶席配饰,是指除盛茶、泡茶、品茶等相关泡饮器具之外,在茶席席面布置时,使用插花、盆景、香炉、工艺品、日用品等对茶席进行恰当点缀。
茶席配饰选择的余地相当大,一般来说,配饰的选用宜简不宜繁,选用同色系或互补色系的配饰不容易出错;而属于跳跃或反差强烈色系的.配饰虽然装饰效果好,但对布置者的艺术鉴赏能力要求比较高。我国在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插花艺术的兴起应归于人们对花、草、木、石等这些自然之物的喜爱,想通过对花卉的定格来表达一种意境来探寻生命的真实。
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推崇,“点茶、挂画、插花、焚香”作为“文人四艺”广泛流行于文人雅集活动中。
至明朝,茶席中摆置插花已十分普遍。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简洁的造型、自然的抒情、淡雅明秀的色彩。中国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得不到发展。
茶艺中的插花艺术,茶席中的插花,与一般的花艺不同,讲究的是素、雅、简和茶席的和谐。插花艺术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茶的精神,提升茶席的气质,切合茶师所处的心境与环境。
茶席中插花的形式
茶席中插花的形式:可以有直立式、倾斜式、悬崖式、平卧式四种方法。需讲究虚实相宜、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左右呼应、上轻下重、上散下聚等,且插花仅仅是茶席的衬托,切记喧宾夺主。
(一)直立式: 插花的主枝基本呈直立状,其它插入的花卉也呈自然向上的势头。
特点:(1)花叶不要求多,但有层次分明;(2)第一枝花直立状,第二枝与第一枝有一定的倾斜度; (3)枝头有分叉和弯曲度。
(二)倾斜式, 是指以第一主枝倾斜于花器一侧为标志的插花。
特点:(1)具有自然生长状态;(2)第一枝主枝在90°左右范围变化。
(三)悬崖式, 是指第一主枝在花器上悬挂而下为造型特征的插花。
特点:使用一定高位的花器,花器以篮、竹筒较多。
(四)平卧式, 是指全部的花卉在一个平面上的插花样式。
特点:(1)花没有高低层次的变化,只有左右向的长短伸缩;(2)有长短、远近的差别。
;Ⅱ 古代文人的四雅生活——焚香、品茗、插花、挂画
古代君子有四雅:焚香重在“香”之美、品茗重在“味”之美、插花重在“色”之美、挂画则重在“境”之美。
古代文人雅士喜欢追求慢生活,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
焚香是指人们将动物和植物中获取得天然香料进行加工,使其成为各种不同的香型,并在不同的场合焚熏,以获得嗅觉上的美好享受。
焚香一开始就从人们的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盛唐时期,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及富裕人家就经常在聚会时,斗香品香,慢慢的熏香成为了一种艺术,与茶文化一起发展起来。至宋,我国的焚香艺术,与点茶、插花、挂画一起,被作为文人“四艺”。
陆放翁有诗曰:“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古人对焚香的要求是无烟却香味低回悠长,书斋庭院里,千古文人佳客梦,红袖添香夜读书。宁静的深夜,一缕暗香流淌浮动,令人沉醉其中。迷离之中,阅尽多少繁华沧桑,又化作缕缕青烟。香气悠然里,或抱膝观书、或对坐清谈、都是古典中国隽永的意象。
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茶被发现及饮用以来,都被历代文人雅士所追捧。三五好友,聚于高山流水之间,品茗谈志,尽显中国文人之风。
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因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为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茶心佛心,何共何殊?一盏清茶。
古人煮茶讲究火候。水煮得嫩,老与适中,加茶的时间与方法,煮茶的方式与“汤花”的好坏多少,其关键都看会不会掌握汤候。许明然在《茶疏》中这样叙述道:“水一入铫,便须急煮。
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呈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茶经》中也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五三煮”)。
中国花艺,除了重视与节气四时呼应,更重视花木的寓意,例如明初花鸟大师边文进曾经绘制了一幅大型厅堂瓶花,选用了梅、松、柏、山茶、水仙、灵芝、朱柿等十种寓意丰富的花材,象征着十全十美,诸事如意。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插花的意义更多是接近自然以及发现生活之美的两层意义。从到市场或大自然选择花材、挑选适合的瓶器、设计花艺到动手执行,完成了发现、鉴赏与创造的艺术过程。
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展和普及。
“山家岁暮无多事,插了梅花便过年”。』中国人对于插花的情感要求可见一般。
焚香重嗅觉之美,品茶重味觉之美,插花重触觉之美,而挂画则重视觉之美,是四艺合一展现宋代文人雅士风雅、韵味的生活美学。
“挂画”最早挂于茶会座位旁,内容是关于茶的知识,演变至宋代,挂画改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当时文人雅士讲究挂画的内容和展示的形式,作为平时家居鉴赏或雅集活动共赏的重要活动。
Ⅲ 文人插花与宫廷插花在花材选择和花型表现方面有什异同
异同点如下:
不同:1文人插花的花材多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宫廷插花的花材多用明艳绚丽。2文人插花更追求意境,宫廷插花主要起装饰作用。相同:1都是为了陶怡人们的情操,起到修身养性的目的。2提高审美能力和自身气质。
传统插花艺术在形成过程中,受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及宇宙观的影响和中国绘画、造园、文学以及风俗等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特征。
Ⅳ 插花艺术中插花容器的种类与选择方法
插花艺术中插花容器的种类与选择方法
花材是插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传递者,所以在插花艺术创作中,选用花材、组合花材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插花艺术中插花容器的种类与选择方法,欢迎阅读。
容器的种类
秀丽多姿的插花,需要古朴凝重的盛器来加以映衬。常见的花器有浅水盛器,高盆高瓶或异型器具、筒式花器,除此之外,家庭生活中的盆、碟、碗、茶杯等也可用于插花艺术,并可早就浓郁的生活气息。
花器虽然种类繁多,变化万千,但基本的形态有这样几种:盘、钵、筒、瓶,及其变形。
①盘,基本特征是容器底部浅,口部宽阔。
②钵,基本特征是容器口部较底部阔,底部较深,底足有高有低。
③筒,基本特征是容器口部与底部大小相仿,有圆形,也有三角、四角、六角等形态。
④瓶,基本特征是容器口部小腹部大,有瓶颈。
以上都是台式用花器,此外还有挂式花器,包括悬挂花器和壁挂花器,共同的特点是都有供攀挂的环或洞。不同的是悬挂花器四周都完整美观;壁挂花器,因一面是靠墙,所以是平面,完整美观的仅是花器一半。花器的造型本身,也可为插花艺术带来很多灵感。居家插花艺术较之大型的插花艺术展览和竞赛,要更自由随意些,只要手边有花、花器,加上一个平和的心境,便可进行插花艺术操作了。生活中许多日用器皿,均可派上用场。比如厨房的碗、盘、汤盆,塑料的茶盆、漏筐,木制的果盒、果盘,都可用来给插花艺术造景。
容器的丰富性
①色彩丰富,有各种各样丰富的色彩。从艺术性而言,容器颜色以素雅为好,不能喧宾夺主,一般以中性色为宜,如浅灰、浅灰绿、灰白和黑色等,以起到较好的衬托作用。
②质地不同。有陶瓷、玻璃、金属、塑料、柳编、草编、竹编、理石等各种质地。
③形态各异,大小有别。圆形和碗形的容器以插短茎的花为好;长形和圆柱形的则适用于东方式插花。比较深的碗形或高脚形容器,以插西方传统式为好,中性色的花盆则和日本盆式插花相宜。干花特别适合用于花篮插花,野花插在竹篮或藤篮中更见乡土气息。
拓展: 插花艺术基本的知识
插花艺术是自然美与人工的装饰结晶,是人类对自然景物的何创造,主要是依靠生动优美的形象和作者赋予的情感给人们一种感染力。激起人们的美感。因此学习插花艺术有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修身养件的作用。
日本民间所推崇的花道的目的.意义也在十此。
插花作品还有—个特点是制作方便,装饰性强和观赏效果好,普遍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如居室装饰、馈赠亲友、探视病人、婚良嫁娶用插花已成为当的的时尚。另外国家的重要活动,如接待外宾、欢迎贵客,在礼仪场所也普遍用插花来烘托气氛、传达感俏。大型会议、文艺演出和运动会也少个了插花作品。还有商业用花,如商场开业、宾馆、饭店和办公楼的环境美化,用插花来装饰已经蔚然成风。
插花史话
中国插花历史学在1500年的六期时期就有插花在寺庙里供奉佛像用,后人称之谓宗教花。到了隋唐时期就流行到皇官贵族之中,在官宦子弟之展开的斗花和穆春槛活动,唐朝李后主每到春天使将宫中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密不插花作品,称其为“锦洞天”,让观赏.这足以说明当插花已经普及到皇宫贵族中,后人称之谓宫廷插花。宋朝插花流行到文人雅土之中、北宋文学家苏拭在“惜花”中写道“沙河塘上插花回,醉倒不觉关儿咳”南宋时文人张道洽“瓶梅”中写道“寒水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后人称之谓文人插花,到了明清时期,插花技艺流传更广,明朝文学家袁宏道‘戏题黄道元瓶花斋”诗中云.“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校虽清淡,幸可托贫家。”“一枝两校正,二枝四枝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斗奢”清朝关于插花的记载更多、如陈昊子著的“花镜”中就有“养花插瓶法”和“香萨花瓶”记载,陈其年咏蝶恋花;小小哥窑凉似雪,插一瓶烟,不辨花和叶。”足以说明插花艺术已经普及民间、后人称之渭民间插花。中国插花特点崇尚自然风姿和风格.使插花达到虽由人做,宛如天成的艺术效果。
;Ⅳ 插花艺术起源于中国,它在中国古代是什么形式呢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是战国时期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诗句,所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就是把江离、白芷、兰花等高洁的花草系结挂在身上。这也许是以花饰身,以花表志的较早表现。
秦汉时期,花卉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据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季花木移放到室内,并在卧榻、茶几、桌案上摆放鲜花。在东汉的墓道壁画中描绘了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插着6朵小红花,陶盆放在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插花事例。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代的插花源于佛教的供花形式。据《南史·齐晋安王子懋传》记载:王子懋年少时染病,众僧人用铜盆盛水,把莲花浸入其中,使花儿几天不败,以此供佛,结果王子懋的病很快好了。这个故事充分说明南北朝时已有插花的雏形。
明代是插花的成熟期!特别是明晚期追求参差不齐的天然之美,讲究俯仰高下、疏密欹正的姿态之美,虽然是实物,但插花作品已具有了山水画的意境美。
清代插花则体现了人们崇尚自然的精神!在尺幅之间展现自然广阔,形式上也变得多样,发明了写景式插花、组合插花和谐音式插花三种形式。
Ⅵ 中式传统插花:诗情花意 文人雅集
宋元以降,焚香、烹茶、插花、挂画,被文人雅士并举为生活四艺,是稍有素养者不可或缺的。明代张谦德曾在其《瓶花谱》序中写道:“幽栖逸事,瓶花特难解,解之者亿不得一”。插花一词是今时的称法,在古代则多称为瓶花、瓶供。古人不满足于折枝花的直接传情,渐将室外花木引入室内,营造空间的生机与逸趣。器皿插花正是古人审美观念转变的反映。
传统插花,是我国重要的古典艺术之一。其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泽其茎,欲华不萎。”这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器皿插花活动,既是佛前供花,其他方面不论是宫廷摆饰或文人鉴赏力的表现,都巧妙地运用了花艺之美,这使得艺术风气发展为之大盛。
瓶花一束 意境悠远
宋元以降,焚香、烹茶、插花、挂画,被文人雅士并举为生活四艺,是稍有素养者不可或缺的。明代张谦德曾在其《瓶花谱》序中写道:“幽栖逸事,瓶花特难解,解之者亿不得一”。插花一词是今时的称法,在古代则多称为瓶花、瓶供。古人不满足于折枝花的直接传情,渐将室外花木引入室内,营造空间的生机与逸趣。器皿插花正是古人审美观念转变的反映。
崇尚自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造型创作的共同指导思想,重形尚意,追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而深邃的意境美则是其创作的最高目标。作为中华优秀古老文化一部分的传统插花艺术,它在许多方面都很好地把握并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精髓,并不断发扬光大。
传统插花追求空间之美,一条线能表现出最大的空间时最美(平远、深远、高远),而且此三远形成之线以曲线最为优美。花则作为素材基础,契合事物与时机,以强调自然生命与空间意义之整体性,表达作者美的意念。
以花怡情 文人雅集
文人插花则别有情趣,插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雅集中的主要活动。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有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梦梁录》则这样记录当时的市井: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墨庄漫录》中记载:西京(洛阳)牡丹闻名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障,至梁栋柱拱,以筒储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
诗情花意 幽栖逸事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涉及插花内容的诗句独放异彩。如苏辙《戏题菊花》:“春初种菊助盘蔬,秋晚开放插满壶。”刘禹锡《赞枸把》“翠黛叶生笼石翁,殷红子熟照铜瓶。”朱淑贞《示犀》)“一枝谈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芥子园画谱》有题画诗云:“出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由此可见,古时插花之风盛行,不插梅花,年也是过不得的。 古代咏插花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热爱花木的情趣,亦可看出诗人熟稳花道的`技艺,赋“心象”于花技的文思。
许多文人士流为避现实多退隐于山水之间时,寄情于山水花草之间,以表心意。如周敦颐的学生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对花开花落等景象敏感多思。
宋朝有一首咏海棠的诗:“海棠脉脉要诗催,日暮紫锦无数开”,意思是说海棠半舒半卷,脉脉含情,非要诗人吟出好诗来,否则就不肯开放。
借用花木抒发人的意志、愿望之时, 以花枝展情韵, 表现花品花格, 令人在击节赞叹之余, 心驰神往。古人看花是有分别的,饮酒对自然生长的花,饮茶对瓶中插花,在寄情花木中, 每朵花、每片叶都蕴涵着深长的意味。
Ⅶ 中国明代插花最具代表意义的“十全瓶花”中采用的十种花材及寓意
十种花材、佛教供花以莲花为主,宫廷插花以牡丹、芍药为主,文人插花有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花、蜡梅、水仙、山茶为“雪中四友”等。瓶花十全使枝直立长10,须有二丛或三丛,屈曲且回心为妙;心为5应插得正,二支或三支插于极点,切勿绑成一株再插。注意整体的平衡感与色彩的分配。错综八方、色体壮厚、架构分明才有气势与格局。
翠竹昂扬,苍松卓然,高枝参差之间插以百合、小菊,辅以绿叶,表现虚心向上、正气常青,是德之和,是雅之美,亦是至美十全。小的青瓷梅花瓶中,百合挺秀,细叶舒展,自有拈花一笑的趣味。与瓶花有些形似的竹筒插花,更有草木类花器插花所特有的一种质朴感,山藤悬垂,山花烂漫,唤起了人们对山川自然的向往。
十全瓶花,寓意,用十种花材,象征十全十美。
1.定枝以井字撒为正宗。使枝可插于屋漏点(宧点)或北点,视使枝的生态而定。
2.层次空间的安排是经验体证的累积,技巧亦同;多看多插之外无非用心体会。
3.理念花端庄严谨,枝条须先整理,允许加架铁丝以驾驭枝干走向。
4.盘主体主花长为3,南面而王,倾斜角度之投影长度勿大于瓶高之半。注意三朵主花的表情安排与高低层次。
Ⅷ 中国的传统插花有哪4种形式中国传统插花的分类
1、传统插花分为民间插花、寺观插花、宫廷插花、文人插花等四大类型。
2、主要容器为瓶、盘、碗、篮、缸、筒等六大类,由花材、容器、花插、几架和垫板、配件等构成。主要流程为构思、构图、花材与容器的选择、花材修剪、固定、调整、陈设、赏析。其间包涵丰富的文化内涵、系统的插花理论、精湛的插花技艺与独特的赏花方式。
3、中国传统插花的显著特点是花枝较少,选材时重视花枝的美妙姿态和精神风韵,喜用素雅高洁的花材,却并不像西方插花那样讲究花朵一定要丰满、硕大、色彩鲜艳。
4、造型时讲究线条飘逸自然,构图多为不对称均衡,利用不多的花枝,通过宾主、虚实、刚柔、疏密的对比与配合,轻描淡写,清雅绝俗,以体现大自然中固有的和谐美,悉心追求诗情画意。
Ⅸ 插花需要的材料和工具有哪些
插花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1、一个干净的容器包含鲜花 - 这可能是一个花瓶,一个碗或一个篮子(等等),取决于鲜花的数量和大小。
2、一些花卉泡沫或花泥,用于在宽口容器中固定花朵。
3、一些花带或松紧带将花朵放在一起,特别是在高大狭窄的花瓶中。
4、用于切割花茎的锋利刀具或园艺剪刀。
5、一些防腐剂溶液(通常与鲜花一起提供)。
6、干净宽敞的工作台,内衬报纸。
7、选择新的鲜花和绿叶等花材。
插花花材的处理:
学习花艺制作插花前先处理好花材切断茎并剥离叶子。在将处理好的花材放置在工作台上整理好。在制作插花作品排列之前,有必要切割花茎。这使花朵更容易吸收水分,保持鲜花盛开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