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插花
『壹』 宋朝的“插食”:宋朝人是怎么装饰食物的
宋朝的插食其实是来经过装饰的食物自。原来,早在宋朝就有给食物作装饰的例子了?冰王子又长知识了呢!
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有一员大将,名叫张俊,跟岳飞是同僚,岳飞死后,此人被封为郡王,很受宋高宗宠幸。有一年,高宗带着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去他家做客,他受宠若惊,大摆筵宴,上了很多很多菜。
那天的宴席上就出现了“插食”,有:炒白腰子、炙肚肫(烤羊肚)、炙鹑子脯(烤鹌鹑)、炙炊饼(烤馒头)、不炙炊饼(蒸馒头)……乍一看都是些寻常食物,但张俊让工匠扎成假山和盆景,再把这些俗不拉叽的吃食往上一挂,效果立马就不一样了。
那么除了上述记载,宋朝人还有什么帮美食扮靓的方法呢?
其实非要归类的话,大体分两种:一种方法是直接在食物上面插花、插彩旗;还有一种方法是用竹子或者铁丝扎成某种造型,把食物挂上去。
比如说宋朝人过重阳节,要互相馈送重阳糕,这重阳糕就是一种插食:把米粉用糖水和匀,做成米糕,上笼蒸熟,出笼后,在顶上插一面小旗帜,端着给邻居家送过去(参见《梦梁录》卷5《九月》)。
『贰』 宋代瓶花艺术和现代有什么不同
至宋代,插复花已遍及应用于宫殿制和平时生活,其艺术性有了进一步进步,方式已具有规律性,变成一种时髦精致,非常昌盛。
其时,民间已有插花盛会的风俗,有了专业制造插花用的花瓶,也有了插花维护方面的理论。因为宋代“理学”的鼓起,将儒、道、佛三者结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家热心于将花人格化,以花的品质涵义人伦教化变成风气,故有“理念花”的花型。
理念花以品质理念为主要内容,用贵重素雅并赋有象征性的花卉,表达作者对人生、对胡歌的希望和志向。受适意山水画、适意花鸟画的影响,插花从构图到技法上多以我国绘画艺术理论为学习,特别是文人插花,已从写实的技法发展到适意的技法。
『叁』 中国插花最早又称什么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就把美丽的花卉纹饰烧制在陶器上。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夏商西周时期,花卉纹饰不仅可以从陶器上看到,在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到。到了西周至春秋中期有了文字记载。成书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即芍药)。”这是描写男女青年为表达相互爱慕之情;临别时折下芍药花枝相赠的诗句。他们折下的花枝就是今天所说的切花。
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阊大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时尚。以花传情,以花、朋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进入文化领域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秦汉时期,文化艺术有了极大发展,插花艺术也不例外,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这是史书中关于用容器描花水养的文字记载。当时佛前供花以荷花与柳枝为主要花材,表现善男信女对佛的崇拜与虔诚,不讲究插花艺术造型。公:元6世纪北周时的观音像(现存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手持一瓶花,枝叶与容器比例协调,这也是有关插花艺术的最早标本。《南齐书》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世祖为:感,梦见优昙钵华,……宣旨使御府以铜为华,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富丽堂皇,永不凋谢。这是我国人造花出现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即百花生日,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牡丹在唐代处于国花的地位,每当牡丹花期,人们争相赏花、买花。宫廷中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九锡”就是九个程序。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还要谱曲、咏诗讴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在此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束人造绢花(图1),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组合,制作精细,花色艳丽,仿真程度很高。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不稳,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隐居,吟诗泼墨,插花艺术也变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艺术风格也从庄重讲排场变成不拘一格,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不仅是瓷或铜的瓶、盘,而且扩展到竹筒、漆器,还有吊挂和壁挂。总之,追求自然情趣,朴实简洁,清新活泼,随意洒脱。南唐后主李煜对插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锦洞天”是李后主的独创。每年春盛时节,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挂上横幅“锦洞天”。犹如大型插花展览会,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当时还出现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盘”,既做容器,又当花插。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当时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内涵重于形式,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花材多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从此形成以花品、花得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形式,对后世影响颇大。
宋代篮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韵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篮图,花篮造型制作精致美观,有优美的花纹、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开或盛开,色彩艳丽,错落有致,姿态飘逸,生机勃勃。
元代插花风格逐渐摆脱宋代理学的影响,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来表达作品的主题,也就产生了有人所说的“心象花”。钱选绘的吊篮式插花,在吊篮上放两个瓷罐,罐里分别装满金桂和银桂,上飘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条,暗示金贵、银贵,不如自在如意贵。反映人们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愿望。
明代是插花艺术复兴、繁荣、昌盛和成熟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形成了完备的系统的体系。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庄严富丽,造型丰满,构图严谨,寓意深邃。如边文进《十全厅堂瓶花》 (图3),十种花材,十全十美,又各有含意。中期插花追求简洁清新新,色彩淡雅,疏枝散点,朴实生动,不喜豪华富贵,常用如意、灵芝、珊瑚等装点插花。晚期插花追求参差不伦,意态天然。讲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构图严谨,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关系。这一时期中国插花理论日臻完善、成熟,有许多插花艺术专著相继问世。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影响最大,书中对构图、采花、保养、品第、花器、配置、环境、修养、欣赏、花性等诸多方面,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作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还有张谦德的《瓶花谱》、高濂的《遵生八盏.燕闲清赏》、何仙郎的《花案》等,对花材的选择、处理艺术,保养方法,插花风格,花性认识,构图技巧,色彩和体量的协调,品赏情趣等均有深入的论述。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袭明代传统风格。受益盆景术的影响,人们崇尚自然、欣赏自然美,将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微缩在室内几案上。清带还流行写景式插花、组合插花和谐音式插花。如邹一桂的写景式盘花,花材有竹、棕榈,配以太湖石,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颇富自然之趣。谐音式插花如马诒所绘作品《前程万里》,以铜钱、佛尘、万年青、李子为花材取其谐音为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到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花卉园艺事业的发展,插花这门古老的艺术,得到了迅速复苏和发展,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先后成立了插花组织。1987年4月,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花卉博览会,同时举办了全国插花展览。1990年5月19日,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在北京成立。此后,许多大、中城市相继成立了地方性的插花花艺协会,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插花花艺系统网络。至今,结合全国花卉博览会举办的全国插花展览和评比已有4次,大大推动了我国插花事业的发展。为普及和提高插花艺术水平,各地纷纷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插花培训班,一些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还开设了插花课程。
『肆』 宋朝男人为什么都喜欢在头上插花
戴花在宋朝是文来人最为时尚的装饰。自
在宋朝,男女都爱花,男的戴花更是蔚然成风。宋朝文官穿便服、戴官帽出门会友时,常会在帽后面的折角处插一朵花。宋朝大文豪苏轼也爱戴花。宋词中常有花被风吹掉之类的诗句。甚至每逢重大节庆,皇帝都要赐花给臣僚。历史记载,宋徽宗不仅崇尚戴花,还制定规则,他赐给卫兵每人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有宫花锦袄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内。
细读《水浒传》会发现梁山好汉也是“花团锦簇”:浪子燕青,“鬓边长插四季花”;阮小五“鬓边插朵石榴花”。
『伍』 哪个朝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史上关键性转折时期,其历史评价是什么
中国插花艺术从先秦的原始阶段到汉魏南北朝渐趋成熟,隋唐开始昌盛,宋代转入精雅,明朝达到高峰,清代开始渐微,至今日再度复苏,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
一、先秦的原始阶段
约于公元前200多年,中国民间早已有用花祭扫、惜花传情和插花装饰仪容的习俗。
二、汉魏南北朝的初级阶段
约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500多年期间,中国插花步入初级阶段,渐趋成熟。
三、隋唐五代的昌盛期
隋唐时代(581-907年),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政局稳定,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艺术成就辉煌,插花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
四、宋元的精雅期
公元960-1368年。宋代是中国又一次从封建割据到统一的时期,赏花插花的习俗虽仍沿袭唐代,但不象唐代那样富丽堂皇。
五、明代的完善期
公元1368—1644年。明代插花在宋代精雅得丽的基础上,更加成熟,插花的理论更系统完善。
六、清代的衰微期
公元1644-1911年,清代初期和中期,花市仍十分兴旺,对花的鉴赏不逊于明代,插花技艺也有很大提高。但后期日渐沉沦。
七、20世纪80年代的复苏和发展
中国插花艺术经历了清末的萧条,又沉寂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才得以复苏并迅速发展起来。
二次大战后,日本插花走问世界。1946年,草月流和小原流合作,在东京的废墟上开办了战后第一次展览会,恰好给当时精神处于极度虚脱的日本人带来精神食粮,有如打了一剂强心剂。展览会盛况空前,从此,插花开始了新的转折。
1952-1953年各流派都掀起了大改革风潮,失散的又重新组合,插花又活跃起来。这时,人民生活也开始稳定,插花教室的招牌四处林立,插花成了生活艺术,更是女子必修的科目。乍时欣欣向荣。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插花艺术虽然源远流长,但由于它的创作和欣赏都属即时性的,在摄影和录像等技术发明之前,只是短暂的艺术表现,所以传世作品极少,对其始源的考证,只能借助于地下出土文物或各类史料只言片语的记载,加之过去极少有人进行考证,故今天要得出确切的结论是有困难的。以上供参考。
『陆』 古代女子为了好看会在头上戴花,宋代也有男子戴花的习俗吗
脑袋瓜上插花,是宋代男人最时兴的打扮,在宋代,不但女人爱花,男人也爱花,通常男人尽管爱花,可是碍于面子依然会含蓄的把花带在身上。而宋代的男人就不同了,宋代的大官们在戴官帽外出会友时,都是在帽子后面别朵花,究竟是什么缘故,竟会促使男人往脑袋瓜上插花?
我觉得在宋代早期,男人对往脑袋瓜上插花还是不能接纳的,可是官府却非常喜爱赐花给臣子们,还要求臣子们务必感激恩德似的接住,并高高兴兴的戴上,这才促使臣子们无法低调,甚为逼人太甚。
在宋代,不但大官们喜爱在脑袋瓜上插花,就连犯人被释放出来的时,狱卒也要给他们脑袋瓜上插朵花,才能够离去,这类男人戴花的风气。不但在宋代,据说还影响了北方部分的子民。
『柒』 古诗词中,有什么关于宋朝人民热爱花的描写和体现
《清平乐》是一部展现宋仁宗时期的历史大剧。从朝堂之事,到帝王、后妃的儿女情长、喜怒哀乐,将北宋皇帝赵祯的人生刻画的淋漓尽致。这部历史古装剧,在豆瓣也收获了8.7的评分,除了强大的制作团队与演技兼备的演员以外,《清平乐》最出彩的地方还在于对于大宋美学的体现,这也是这部历史古装剧最大的亮点之一。古朴典雅的画面,服饰、礼仪的高度还原,无一不体现宋人的雅致生活,剧中播出的一段“四美插花”剧情,就是宋代“文人四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的其中之一。
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宋代士大夫其实是在通过对于插花花瓶的选择,对于赏花之人的规定,对于插花花材的选择,借插花等级来区分自己士大夫阶层与市民阶层的不同等级。在文人士大夫眼里,那些商人、小贩、农民等人,与进入朝廷围观的士人和官吏相比,是存在巨大的文化、审美差距的。插花艺术可以让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得到认同,他们对于插花艺术的审美,可以区分出雅人与俗人的区别,比如他们借清雅的瓷瓶插梅花,来彰显自己,如梅花一般,“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凌霜傲雪的不屈精神;他们追求淡薄素雅的高雅赏花方式,是为了彰显自己超凡脱俗的品味。插花等级的区分,实际上是士大夫阶层为了区别自己与市民阶层不一样的身份等级。所以《清平乐》这部剧中,随处可见的插花,既是为了体现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其实也在彰显着那个年代里,不同阶层的不同趣味。然而,爱花却是所有宋人的挚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
『捌』 为什么到了元朝后宋朝人优雅的生活方式如熏香、煎茶、插花等就无缘了
统治者不一样了其他都会有变化,比如蒙古好摔跤崇尚武力并不喜好,这些熏香、煎茶、插花也不懂。所以后面的宋朝人慢慢也淡忘了
『玖』 中国古代插花做什么
在古时的中国,插花是用来礼佛的,其後经僧侣传至日本後更被发扬光大,应用到不同阶层的不同角落。远在日本的江户时代,花艺已经十分流行,在当时的社会里,花艺的工作者,几乎全部都是男性。时移世易,今时今日的香港社会里,女性的工作者比较多,不过花艺工作者当中,男女老少比比皆是,在国际舞台上,不少有名的花艺设计师更是男性。如果你到日本观光,遇到一个穿著传统礼服的年迈老伯,不吸烟,不喝酒,他说他是研究花道的;一般日本人一定会想到,他可能是一位大有来头的花道老前辈。如果视花艺为一种学问或艺术,花艺的作品视为一件作品,的确是适合任何人士的。
插花
插花,也叫花艺,和茶道一样,也是没落于本土,兴盛于他乡的传统艺术之一。中国插花艺术萌芽于先秦,于魏晋南北朝小有气象,此时,这项艺术还多是“借花献佛”——在六朝的南史中:“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窑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唐宋以后,插花渐盛。唐人罗虬在《花九锡》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当时插花的容器、剪刀、浸水、和花台等。唐朝李后主(李煜)每到春天,便将宫中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密布插花作品,称其为“锦洞天”。如果说唐代插花还仅仅是宫廷和寺庙的高雅艺术,到了宋代,插花艺术在民间已经蔚然成风。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至明朝,已有插花专著问世,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有《瓶史》,此书曾1696年被译为日文,对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被日本插花艺术家们奉若圭臬,被推崇为“宏道流”。袁宏道在一首《戏题黄道元瓶花斋》诗中云,“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一枝两枝正,三支四支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斗奢。傍拂杨技水,入碗酪奴茶。以此颜君斋.一倍添妍华。”仅用了寥寥数笔,就把插花描绘得淋漓尽致。清朝关于插花的记载有:邝璠著的《便民国纂》中的“养花法”,陈淏子著的《花镜》中的“养花插瓶法”和“香垆花瓶”.沈复著的《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以及汪灏著的《广群劳谱》,《红楼梦》中对插花的描述也不少。到了近代,战乱频仍,民生凋敝,花艺自然就荒芜了。
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与西方花艺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重造型,中国重意态。中国花艺强调:自然之真——保持花木的自然生态,依据季节造型;人文之善——重视其敦睦人伦的社会效益;宗教之圣——花是有助悟道的圣物,常以花供佛、以花修道;艺术之美——从选材到搭配,讲究和谐、清雅、明秀。
日本的插花艺术已有一千多年历史,6世纪时,一位名为小野妹子的遣唐史将很多中国传统技艺带回日本:字画、雕刻、文学、戏剧、园艺……还有就是供佛的“瓶花”。从中国回来后,小野妹子开办了日本的插花学校。日本最古老原始的插花学校“池坊”现在已经传到了第四十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