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中国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国蔬菜花卉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3-12-02 22:04:40

1.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历届领导

(1979.4-1983.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所长)
1911年2月生,广东省台山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6-1983年任北京市农科院蔬菜所所长,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副所长、所长,曾任中国园艺学会、北京市蔬菜学会副理事长,《园艺学报》副主编,中国农科院顾问,第二届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64-1969年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1978-1983年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委员等。
延安时期,积极从事以品种引种为重点的园艺和经济作物的农业科研工作,选育出优良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等70多个新品种进行推广。推广的甘露西瓜由于质量好,周恩来总理将该瓜空运到重庆招待客人。1939和1940年连续两年获陕甘宁边区模范妇女的荣誉称号。1943年在陕甘宁边区《解放日报》发表了种菜法、番茄王等文章。
1958年参与筹建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蔬菜所成立后,任副所长主持全面工作(无正所长),在研究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带领科技人员进行蔬菜品种资源搜集、育种、选种、防治病虫害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此后,在研究所两次下放北京市,两次回中国农科院的机构变动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研究室,配齐相关专业和人才。
1962年,组织专家研究编制了1963-1972年我国蔬菜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在以后十年中蔬菜科技工作的重点研究课题和目标。1962-1963年组织召开了全国性的蔬菜育种研究座谈会和蔬菜品种资源研究座谈会。
1965年选育出质量好、商品率高的洋葱品种540号、601号。1978年主持了马铃薯研究组工作。1983年,主持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研究课题,选育出早熟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京丰1号。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
参加编写了《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农业网络全书蔬菜卷》等著作。《中国蔬菜栽培学》获1990年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 (1983.2-1988.4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1929年7月生,北京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1956年-1960年在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园艺系果蔬育种教研室读研究生,获苏联生物学副博士学位。1953年-1955年在华北农业科学院研究所园艺系蔬菜研究室工作。1962年-1970年和1978年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工作;1960年-1962年和1970年-1978年下放在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工作。60年代以后先后任番茄品种选育项目主持人、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还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顾问,中国地膜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花卉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展览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发明奖评委会特邀审查员,《园艺学报》主编,《中国蔬菜》主编,日本国科学基金会国际奖国外推荐人,农业部蔬菜专家顾问组组长,
农业部、轻工业部罐藏番茄加工适应性研究协作组主持人。任六五、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课题第一主持人,八五第二主持人,农业部重点课题蔬菜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主持人。
截止到1999年,主持、参加番茄育种研究工作,先后育成北京10号、早粉2号、大粉1号、大粉2号、大黄1号、蔬研11号、中蔬4号、中蔬5号、中蔬6号、中杂4号等10余个番茄新品种。其中早粉2号是我国最早育成、推广面积最大的早熟粉果品种。代替了国外引入的早熟品种,并成为早熟番茄育种的优良亲本,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参与对全国番茄病毒病毒源鉴定及株系分化研究。1997年该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任所领导期间,在中国农科院率先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为本所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4年以来倡导并与其领导一起组织了全国蔬菜科研协作攻关,全国蔬菜杂种利用科研协作,对推动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六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课题,对改善我国蔬菜生产和供应,减少农药污染有重要意义,大大提高了我国蔬菜抗病育种工作水平。
1997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授予他中华农业科教奖、农业科研奖。主持或参加撰写的专著10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有:《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农业网络全书蔬菜卷》、《中国主要蔬菜抗病育种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四十年》以及《中国蔬菜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设想》、《蔬菜科技和生产现状及其建议》等,其中《中国蔬菜栽培学》一书1990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 (1988.4-1995.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1938年11月出生,江苏省启东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之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工作,1979年任该所副所长,1980年任所党委副书记,1986年任所党委书记,1988年任所长兼所党委书记,1994年11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1997年担任农业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园艺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长,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学会副理事长。1995年至2001年期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60年代中至1978年主要在四川渡口基点工作,任基点组长,推广蔬菜科研成果,主持番茄等蔬菜作物育种,为当地工矿区蔬菜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回院后,继续从事番茄杂交育种研究。配置出-批优良杂交组合。
截止到1994年,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主要从事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番茄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与课题组的同志一起先后育成多个番茄优良品种,其中中蔬4号、中蔬5号和中蔬6号番茄新品种先后成为华北地区中熟番茄品种中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抗病育种研究中参与了为害番茄的病毒种群及其株系分化研究;明确了番茄TMV抗性为显性基因遗传,CMV受多基因控制。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完成人)各l项。八五期间还主持并完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项目(获资助65万美元)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研究。 近几年来还主持国际遗传资源研究所资助项目不同类型芋头种类资源的RAPD和酶谱分析,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白菜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和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均取得重要进展。培养硕士、博士生多名,发表论文30余篇,任主编出版著作3部。1979年-1994年,先后担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期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率先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为蔬菜花卉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995.2-2000.1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蔬菜遗传育种专家。1939年9月3日生于湖南衡阳,中国共产党党员。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同年8月份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88.5~2000.11先后任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所党委书记。
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轻纺环境学部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园艺学报主编,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学校的兼职教授。
1970年开始从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1970-1971、1978年至今任甘蓝育种课题组组长,与课题组同志一起,70年代初在国内首先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1973年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后又相继育成不同类型的甘蓝新品种20余个,并在全国30余个省(市、区)广泛推广,种植面积占全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60~70%。1979年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 90年代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与利用技术,选育出一批不育株率及不育度达到100%、经济性状及配合力优良的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和孢子雄性不育系。并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出5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甘蓝新品种,并开始大规模进行制种利用。
80年代以来,先后主持或参加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科技攻关专题、课题,863计划子课题,农业部科技重点项目、948项目,北京市科技重点项目等。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立项、咨询、评估。
截止到2004年,主编或参编科技著作10余部,主要有《甘蓝栽培技术》(1991年)第一作者;《中国蔬菜抗病育种进展》(1996年)副主编;《蔬菜优质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1999年) 副主编;《蔬菜学》(2004年)主编。先后在《Euphytica》、《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中国蔬菜》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生10余人。
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1次。其中1985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第二名), 1991及1998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第一名),获发明专利2项(第一发明人)。1986年获人事部授予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8年获首都劳动奖章、1988年和2001年两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10月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获人事部杰出人才一等功奖励、200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2000.11-2002.12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博士,研究员,中国共产党党员。1979年9月入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读书,1983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3年8月入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学习遗传育种,1986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1986年7月至今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工作, 1988年8月-1993年10月任助理研究员,1993年11月-1999年2月任副研究员,1999年3月至今任研究员,1996年2月获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博士,1997年3月-2000年11月任副所长,2000年11月任所长,2001年12月31日至今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16项,已主持筛选出10余份炸片炸条品质优良新品系,参加或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中薯1号、中薯2号、中薯3号、中薯4号4个马铃薯新品种,为发展二季作和冬作农业提供了技术基础;在2n配子遗传与育种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控制花粉形成的有效基因为2-4个的新观点,此结果已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并获199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主持人)。作为主要执行人之一承担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被UNDP、经贸部、农业部评为完成得最好的单位之一;1998年参与筹建美国百事集团-中国农科院农业发展中心并开展合作,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在深入贵州贫困县多次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贵州省推广脱毒马铃薯温饱工程国务院贵州扶贫项目,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推动了科技扶贫工作,受到中央领导、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肯定,2000年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参与国际组织的项目评估和专家顾问活动。1997年同团中央青农部、中青农村发展中心一道发起了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活动,社会影响较大。任副所长期间,分管科研、科技成果开发、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本所国际合作项目总金额达100多万美元,为提高该所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知名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截止到2004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4篇,其中获奖论文3篇、39篇为第一作者,参加编写著作11本,约100万字 。

2.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科学研究

蔬菜花卉研究所下设8个研究室,
种质资源室:基因库的管理与维护,国内外种版质资权源的收集与保存,国内外种质资源的评价、创新与利用,国内外特菜的引进与利用。
生物技术室:蔬菜花卉细胞与基因工程、分子标记技术及应用研究。
十字花科育种室:甘蓝类、白菜类等蔬菜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雄性不育的研究与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
茄科育种室:鲜食番茄、加工番茄、辣椒、茄子、马铃薯等茄科蔬菜专用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茄科作物基因重组与遗传操作,抗逆生理与遗传。
葫芦科育种室:黄瓜、西瓜、南瓜、甜瓜等瓜类蔬菜专用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加工及功能食品原料品种的选育,抗逆遗传材料的创新。
栽培与采后技术室:栽培设施的设计与园区规划,设施栽培、无公害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植物保护室: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研究,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与开发,育种材料的抗性鉴定技术研究与应用。
花卉室:国内外花卉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利用,花卉育种与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优质花卉种苗快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发展历程

由于1960年底国家面临经济困难时期,根据中央精简机构的指示,农业部决定将原属中国农业科学院建制的部分研究所下放归所在省、市、自治区直接领导。当时根据1960年12月发出的(60)党发第210号文关于下放大豆等十一个所在省建制和直接领导的决定的精神,蔬菜所以整建制完全下放到北京市由北京市农业科学院领导。
1960年后,所内结构设置有行政办公室、技术办公室、品种研究室、栽培研究室、植保研究室、生理研究室和试验农场。朱明凯任副所长。 1962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家科委农业组扩大会议呈报的《关于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工作促进生产的若干紧急建议》,发出了[62]519号文《关于充实和调整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通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1962年8月本所下放到北京市的原华北所12名科技人员从北京市彰化村迁回中国农业科学院,并于1962年12月经农业部(62)农原震字第41号文批准蔬菜所正式归回中国农业科学院建制,重新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个直属研究所。所址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内前植物检疫室旧址。1962年至1965年,研究所有很大发展,职工队伍人数逐年增长,尤以1963年增长最多。1962年底,全所职工仅28人,1963年增加45人,1964年增加21人,1965年增加11人,截至1965年统计,全所职工已达到105人。
未任命所长,由朱明凯和张继增任副所长,朱明凯主持工作,1966年5月又任命陈静夫为副所长。该所机构设4室1组。由行政办公室总管全所人事、党务、文书、基建和总务以及科研业务;由育种研究室、栽培贮藏研究室、植保研究室和生理生化研究组开展有关科学研究。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1月后,所领导机构被群众组织代替。 1970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进行体制改革,并精简机构。同年11月执行农林部(据农业部档案1970~1970.7至1979.1中央农业部撤销,成立农林部下同)(70)农林办字第11号文,蔬菜所再次以整制下放北京市,并经北京市革委会研究决定与北京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室合并(注:1962年7月北京市农业科学院建制撤销,成立北京市农科所)。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下放人员共80人。下放前期仍维持蔬菜研究室的建制,隶属北京市农科所领导,并开始恢复科研工作。研究室临时负责人为李树德(主管业务)和王勇、张立志、徐玲珍(主管政工)。1973年成立室领导小组,成员有马熙彩、张光荣、李树德、陈杭和陈淑英。1975年3月北京市革委会批准恢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建制,同时也恢复了蔬菜研究所的建制。所址位于双清路原北京林学院内森工楼。所领导成员有贾俊林、朱明凯、李树德、陈杭。
机构设置:办公室、政工组、科研生产组、资料组以及引种及品种资源室、育种及良种繁育室、栽培室及农村基点组和实验室。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即告结束,蔬菜所也在整顿、调整中逐步恢复业务工作。
1978年2月农林部、国家物资总局、财政部联合发出(78)农林(科)字第15号、(78)物计字第47号、(78)财农字第9号文关于加强农林科教工作和调整农林科教体制的函,决定将原下放北京市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归回中国农业科学院(注:1970年8月~1978年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建制撤销,成立中国农林科学院)。由此,蔬菜所恢复原建制,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个直属研究所。所址开始仍在林学院,1980年迁至中国农业科学院东门外。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始了拨乱反正的进程,决定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随着党和国家对科学事业的重视和关怀,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蔬菜所的科技队伍不断壮大。1978年从北京市回中国农业科学院时该所共有职工73人,1981年6月发展至182人,1987年12月增加达240人。
1979年4月任命朱明凯为所长,曹维政、李树德、张纪增、刘红、朱德蔚为副所长。1979年8月任命宋法明为副所长。1983年2月任命李树德为所长。1984年12月任命王德槟为副所长。1985年3月任命赵清源为副所长。
机构设置:领导机构设党委会、所务会;管理机构设党委办公室、人事处、科研处、行政处办公室;研究室设品种资源研究室、育种研究室、栽培研究室、植物保护研究室、中心实验室和情报资料室;学术评议和科研工作决策、咨询机构是学术委员会。 1987年12月3日,根据国家科委(87)国科发综字0806号,农牧渔业部(1987)农(人)农函字第17号批文关于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更名的复函,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原隶属关系不变,除承担原有蔬菜研究任务外,还承担花卉研究工作。
蔬菜所自更名为蔬菜花卉所以来,科研、开发、精神文明建设逐年稳步发展。1997年12月,全所职工为223人。
1987年李树德仍为所长。1988年5月任命朱德蔚为所长,赵清源、方智远为副所长。1991年1月任命张松林为副所长。1995年2月任命方智远为所长,张松林、蒋淑芝为副所长。1997年3月任命屈冬玉为副所长。
机构设置:领导机构设党委会、所务会;管理机构设党办和人事处、科研处、行政处、科技开发咨询服务部(1996年后改为科技成果开发处)、温室农场管理处;研究室设蔬菜遗传资源研究室、蔬菜遗传育种室、蔬菜栽培和储藏加工研究室(1996年后称蔬菜栽培及采后技术研究室)、植物保护研究室、花卉研究室、生理生化实验室和文献信息编辑室;学术评议和科研工作决策、咨询机构是学术委员会。
2000年11月任命屈冬玉为蔬菜花卉所所长,蒋淑芝为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杜永臣、孙日飞为副所长。
2001年为适应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对该所研究室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按学科分为:生物技术研究室、种质资源研究室、十字花科育种研究室、茄科育种研究室、葫芦科育种研究室、栽培与采后技术研究室、植物保护研究室、花卉研究室。
2002年12月任命杜永臣为所长兼党委副书记。
2003年10月,对该所的管理及服务机构进行了整合,调整后的机构设置为:科研处、综合处、财务处和服务中心 。

4. 蔬菜花卉属于什么农业

蔬菜花卉属于华北农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位于北京,成立于 1958 年,原名蔬菜研究所。前身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室。1987 年更名为蔬菜花卉研究所。

5.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专业研究所之一,创建于1958年,其前身版是华北农权业科学研究所园艺室。1987年更名为蔬菜花卉研究所。她是全国蔬菜学科重要的学术研究中心。其主要任务是:以应用研究为主,着重研究解决蔬菜、花卉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重大科技问题;有重点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大力开展以综合运用科技成果为中心的开发研究;组织协调全国性重大科研课题的协作;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编辑出版全国性专业刊物。

6.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产业开发

北京中蔬园艺良种研究开发中心
中心依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的技术优势、作为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科技成果转化窗口的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通过特约繁殖、区域合作营销和特约经销等形式,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个良繁基地、40多个区域推广示范、营销中心和特约经销处,并培养了一支精干的科技开发与营销队伍。在良种生产和经营上,凭借技术依托单位的成果优势,积极与国内外大型企业进行联合,在一些主要蔬菜种子上初步实现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成果转化窗口,经营包括甘蓝、青(辣)椒、番茄、黄瓜、大白菜、西瓜、马铃薯、南瓜、甜瓜、西葫芦、茄子、苦瓜及各种特菜蔬菜新品种100多个,拥有成熟的蔬菜、花卉栽培等成果和技术多项。经销的品种都经过严格的纯度、芽率等各项指标的检验,符合或超过国家良种标准。设有市场营销部、生产加工部和财务管理部。截止到2011年,职工51人,其中科技人员39人,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人,博士8人,硕士16人。
中蔬卉园科技培训中心(中蔬卉园宾馆)
截止到2011年,中蔬卉园宾馆拥有客房53间(标准间39间,3人间14间),共120个床位。客房内设有彩电、电话、浴室、喷淋及空调等现代化设施,大中小会议室为举办各种会议提供良好的场所;餐厅,代办火车票、机票,汽车出租等业务为宾客提供一条龙服务;客房整洁舒适,餐厅佳肴风味独特;服务温馨热情、周到有素,前厅宽敞明亮,为各地宾客下榻和召开各种会议提供一流服务。该中心位于海淀区皂君庙路5 号,地理位置优越、购物方便、交通便利。
北京蔬卉科技开发公司
集科研、生产和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园艺高科技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新优花卉的引种、示范与推广;生产优质鲜切花、盆花和草花的种苗、种球、种子;承揽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经销园艺生产配套产品;向宾馆、饭店、超市、企事业单位提供新优特蔬菜、礼品盒菜的包装配送;经销鲜切花、花篮、花束;常年从事技术人员培训及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业务。公司设有销售部、生产部、后勤部和科研部。截止到2011年,高级、中级职称及多年从事科研、生产与开发的技术骨干20余人;拥有500平方米花卉组织培养中心,10800平方米现代化实验与优质种苗生产温室,300亩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和优质草花制种基地。

7.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机构简介

本所现设有生物技术室、种质资源室、十字花科蔬菜版育种室、茄科蔬菜育权种室、葫芦科蔬菜育种室、蔬菜栽培与采后技术室、植物保护研究室和花卉研究室。是“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国家昌平综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蔬菜花卉分中心”、农业部“蔬菜遗传与生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中国──荷兰园艺作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也是中国园艺学会的挂靠单位。

热点内容
山东菏泽花店 发布:2024-11-30 15:34:41 浏览:399
看兰花直播 发布:2024-11-30 15:32:59 浏览:827
赞美康乃馨的诗句 发布:2024-11-30 15:24:46 浏览:245
玫瑰怎么插花瓶图片 发布:2024-11-30 15:20:47 浏览:710
花店培训需要多少钱 发布:2024-11-30 15:19:35 浏览:501
韩伊玫瑰 发布:2024-11-30 15:04:05 浏览:335
室外大型绿植价格表 发布:2024-11-30 14:40:52 浏览:623
情人节宾馆打扫 发布:2024-11-30 14:37:35 浏览:607
宝石兰花卉 发布:2024-11-30 14:37:29 浏览:101
喜欢你的人情人节没送 发布:2024-11-30 14:17:11 浏览:814